1. 為何每次入選國外電影節的中國影片,在國內反而不是很出名
在世界電影市場上,好萊塢的電影節以及奧斯卡電影節和戛納電影節,都是非常具有影響力的建議,代表了國際水平。但有很多人往往發現有很多在國內反響不是很好的電影,反而會入選國外放入電影節,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第三:看慣了聯賽似的好萊塢大片,更希望有新鮮的文藝電影入圍。國際電影節上出現的好萊塢大片或者是歐美電影比較多,而這些電影都是喜聞樂見的聯賽式電影,其中不乏一些看膩了的觀眾。而恰巧中國的文藝電影都屬於單獨的個體,對於觀影群體更有吸引力,入圍的機會也隨之變大,成功率超高。
2. 威尼斯電影節歷屆獲獎名單
截至2023年9月5日,威尼斯電影節主競賽單元歷屆獲獎名單如下:
第一屆(1932)
最佳導演:尼古拉·埃克《生路》
最佳男演員:弗雷德里克·馬區《化身博士》
最佳女演員:海倫·海斯《馬德隆·克勞德特的罪惡》
第二屆(1934)
最佳外國影片:《阿蘭島人》
最佳導演:吉·馬哈蒂《入謎》、約·羅文斯基《青年之戀》
最佳男演員:華雷斯·皮萊《自由萬歲》
最佳女演員:凱瑟琳·赫本《小婦人》
最佳義大利影片:《泰雷薩旗手》
第三屆(1935)
最佳外國影片:《安娜·卡列妮娜》
最佳義大利影片:《幻影》
最佳導演:金·維多《洞房花燭夜》
最佳男演員:皮埃爾·布郎夏爾《罪與罰》
最佳女演員:保拉·韋塞利《插曲》
第四屆(1936)
最佳外國影片:《加利福尼亞的皇帝》
最佳義大利影片:《利比亞騎兵隊》
最佳導演:傑克·弗德《弗蘭德狂歡節》
最佳男演員:保羅·茂尼《路易斯·巴斯德傳》
最佳女演員:安娜·蓓拉《戰斗前夜》
第五屆(1937)
最佳外國影片:《舞針的冊》
最佳義大利影片:《抗擊漢尼拔》
最佳導演:羅·弗拉哈迪《伏象神童》
最佳男演員:伊密爾·詹寧斯《統治者》
最佳女演員:蓓蒂·黛維斯《紅衫淚痕》
第六屆(1938)
最佳外國影片:《奧林匹克運動會》
最佳義大利影片:《空軍敢死隊》
最佳導演:卡爾·里特《士兵的假期》、馬塞爾·卡內爾《霧碼頭》
最佳男演員:李思利·霍華德《賣花女》
最佳女演員:瑙瑪·希拉《絕代艷後》
第七屆(1939)
最佳義大利影片:《阿布納·梅西阿斯》
第八屆(1940)
最佳外國影片:《驛站長》
最佳義大利影片:《阿爾卡扎爾之圍》
第九屆(1941)
最佳外國影片:《克魯格總統》
最佳義大利影片:《鋼盔》
最佳導演:格·沃·派勃斯特《喜劇演員》
最佳男演員:厄梅特·扎科尼《波那帕特先生》
最佳女演員:路易斯·烏爾里奇《安奈利》
第十屆(1942)
最佳外國影片:《偉大的國王》
最佳義大利影片:《檳加西》
最佳男演員:福斯科·格拉切蒂《一次槍擊》
最佳女演員:克·蘇德鮑姆《偉大的國王》
第十一屆(1946)
最佳外國影片:《大地之光》
第十二屆(1947)
最佳外國影片:《罷工》
最佳義大利影片:《悲慘的追逐》
最佳導演:亨利·喬治·格盧佐《巴黎警局》
最佳男演員:皮埃爾·費斯內《文森特先生》
最佳女演員:安娜·瑪格納尼《可尊敬的安吉利娜》
第十三屆(1948)
最佳外國影片:《王子復仇記》
最佳義大利影片:《在羅馬的陽光下》
最佳導演:格·沃·派勃斯特《審判》
最佳男演員:恩斯特·多伊奇《審》
最佳女演員:珍·西蒙斯《王子復仇記》
第十四屆(1949)
聖馬克金獅獎:《曼儂》
最佳義大利影片:《沼澤的藍天》
最佳導演:阿·吉尼那《沼澤的藍天》
最佳男演員:約瑟夫·科頓《珍妮的肖像》
最佳女演員:奧麗薇·迪·哈弗蘭《毒龍潭》
第十五屆(1950)
聖馬克金獅獎:《裁判結束》
最佳義大利影片:《明天太晚了》
最佳男演員:薩姆·傑夫《夜闌人未靜》
最佳女演員:埃莉諾·帕克《鐵窗紅淚》
3. 手機拍視頻軟體有哪些
建議用手機自帶的。
為大家整理了一份個人知識提升的學習資源,包括這兩年很火的短視頻直播帶貨運營,各大渠道引流,視頻剪輯和有聲書等資源,每個分表格都是不同的類目,需要什麼切換即可。後面會不斷匯聚更多優秀學習資源,供大家交流分享學習,需要的可以先收藏轉存,有時間慢慢看~
手機剪輯學習實時更新
鏈接:https://pan..com/s/1WKiA7FJRs3FwFkTLXDPueQ
提取碼:2D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