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嘎納電影節獲獎者烏拉爾是柯爾克孜族還是哈薩克族
這個獲獎的是哈薩克族的,這是他們第一次獲獎
② 求嘎納電影節的簡介!緊急!!謝謝!
戛納電影節
戛納電影節成立於1939年夏天,而其間因二次世界大戰及1968年「五月革命」的財務因素等,曾斷斷續續進行數年,1969年後的影展活動服日漸穩定,且增設了「導演雙周」,到1971年後,市場交易就愈來愈熱門了…。
在短短雙周之內,影展的活動分為了六個項目:「正式競賽」、「導演雙周」、「一種注視」、「影評人周」、「法國電影新貌」、「會外市場展」。有兩組的評審委員分別評審長片和短片,「正式競賽」的部分由各國電影文化界人士組成,其人選都是頗有聲望的導演、演員、編劇、影評人、配樂作曲家等,而其中一名擔任主席,然而,主席常會影響到大獎評審的客觀性,所以,最近幾年常遭人詬病。另外,在非競賽的部分,主要則是提拔新人,以及讓傑出的非商業影片有機會公開映演,且「導演雙周」及「一種注視」幾乎已發掘了不少有潛力或已成功的導演。
有關獎項部分,則分為「金棕櫚獎」、「評委會特別獎」,第一個獎屬於大獎,算是最佳影片,象徵了導演的最高榮譽,第二個獎常選一到三部優良作品頒發,另外則有一些名目不少的個人獎,如:「最佳導演獎」、「最佳演技獎」、「國際青年批評家獎」等不一。競賽部分通常從世界各地挑出二十四部影片,且作為開幕或閉幕的影片,不參與競賽 。
③ 哪些中國人在嘎納電影節獲過獎
戛納國際電影節中國人獲獎情況:1964年唐澄的《小蝌蚪找媽媽》(水墨動畫片)獲得第四屆戛納電影節榮譽獎 1975年,胡金銓的《俠女》獲得戛納技術獎,成為首部折桂戛納的華語電影。 1990年張藝謀的《菊豆》獲得路易斯-布努埃爾獎。 1993年陳凱歌導演的中國電影《霸王別姬》獲金棕櫚獎,侯孝賢的《戲夢人生》獲評委會大獎。 1994年張藝謀的《活著》獲得評審團大獎,葛優成為首位華人戛納影帝。 1997年香港導演王家衛執導的電影《春光乍洩》,入選影展競賽單元,王家衛並奪得最佳導演獎,成為首位獲得此獎項的華人導演。 2000年王家衛的《花樣年華》獲得最佳藝術成就獎,梁朝偉憑此片榮膺戛納影帝,姜文的《鬼子來了》獲得評委會大獎,楊德昌的《一一》獲得最佳導演獎。 2002年伍仕賢導演的電影短片《車四十四》成了入選戛納電影節「導演雙周」單元的首部華語短片。 2004年張曼玉以法國電影《清潔》獲得戛納影後桂冠。 2005年王小帥的《青紅》獲得評委會獎。 2006年,王家衛成為第一個擔任戛納評委會主席的華人。
④ 戛納電影節的創始人
戛納電影節的創始人是尚·傑伊(Jean Zay)。
1936年,萊尼·里芬斯塔爾拍攝了當年的柏林奧運會,後來經過德國宣傳部長的運作,這部影片成為了紀錄片《奧林匹亞》,並獲得了1938年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外國影片「穆索里尼獎」。
法國公共行政及藝術部長尚·傑伊(Jean Zay)想要打壓德國法西斯的囂張氣焰,於是決定在氣候舒適的戛納創立新的國際電影節。 第一屆電影節舉辦時間自9月1日至9月30日,為期30天。
但是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電影節隨即宣布取消;9月3日法國、英國對德國宣戰。
1946年9月20日,法國才決定再辦戛納電影節,戛納電影節由此設立。
(4)嘎拉電影節擴展閱讀:
戛納國際電影節(英文:Cannes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法文:Festival De Cannes),亦譯作坎城國際電影節,創立於1946年,是當今世界最具影響力、最頂尖的國際電影節,與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柏林國際電影節並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也稱世界三大國際電影節,最高獎是「金棕櫚獎」。
戛納國際電影節在每年五月中旬舉辦,為期12天左右,其間除影片競賽外,市場展亦同時進行。電影節分為六個單元:「正式競賽」,「導演雙周」,「一種注視」,「影評人周」,「法國電影新貌」和「會外市場展」。
自開辦以來,戛納國際電影節始終堅持其創立初衷即推動電影節發展,振興世界電影行業,為世界電影人提供國際舞台。除了對電影節初衷的堅持,電影節也准備好接收新的概念想法。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電影節在保有其核心價值的基礎上,也一直在進步發展,他們致力於發現電影行業新人並且為電影節創造一個交流與創造的平台。
⑤ 為慶祝嘎納電影節60華誕
「摘取」改「獲取」
改好後:為慶祝戛納電影節60華誕,電影節組委會特別邀請了曾經獲取過戛納金棕櫚獎的35位導演.這些導演將每人拍攝一部三分鍾記錄片.
⑥ 誰有這張張馨予嘎拉電影節的高清圖
⑦ 戛納電影節在哪國舉辦
戛納電影節在法國戛納舉辦。
戛納國際電影節,亦譯作坎城國際電影節,創立於1946年,是當今世界最具影響力、最頂尖的國際電影節,與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柏林國際電影節並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也稱世界三大國際電影節,最高獎是「金棕櫚獎」。
戛納國際電影節在每年五月中旬舉辦,為期12天左右,自開辦以來,戛納國際電影節始終堅持其創立初衷即推動電影節發展,振興世界電影行業,為世界電影人提供國際舞台。
2002年,電影節才把官方名稱定為「戛納電影節」(Festival de Cannes)。2018年5月,戛納國際電影節被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FIAPF)指定為新設立的電影節委員會首批成員。
⑧ 請問 嘎納國際電影節的獎杯是什麼樣子
戛納電影節大獎為金棕櫚獎,具體獎杯樣式如圖:
金棕櫚獎前身為「金鴨獎」,是戛納電影節的大獎,相當於奧斯卡方面的「最佳影片」,因其獎杯為金制棕櫚枝,故稱「金棕櫚」——這是由於戛納這座法國南部的濱海城市,在金銀兩色的沙灘上到處種植著高大挺拔的棕櫚樹。從1946年第一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開始設置。
必須說明,短片單元還有一座金棕櫚獎,相當於奧斯卡方面的「最佳真人短片」。但約定俗成的「金棕櫚大獎」,僅指主競賽單元的那枚棕櫚枝(長片)。
金棕櫚難於攻陷的程度毫不亞於奧斯卡最佳影片的小金人。
縱觀其歷史,「雙金棕櫚俱樂部」成員僅有五(六)位:弗朗西斯·福德·科波拉(美國)、比爾·奧古斯特(丹麥)、今村昌平(日本)、艾米爾·庫斯圖里卡(塞爾維亞,前南斯拉夫)、達內兄弟(比利時)。(這里計算的「雙金棕櫚」成員,不包括「金棕櫚最佳短片獎」。)大家耳熟能詳的如:《德州巴黎》(維姆·門德斯)、《低俗小說》(昆汀·塔倫蒂諾)、《黑暗中的舞者》(拉斯·馮·特利爾)、《鋼琴師》(羅曼·波蘭斯基)、《華氏911》(邁克爾·摩爾)等,均為金棕櫚大獎得主。亞洲首部獲得金棕櫚作品是1953年日本導演衣笠貞之助前輩的《地獄門》,華語電影唯一一部榮膺金棕櫚獎的影片為陳凱歌的《霸王別姬》(1993年,與澳大利亞女導演簡·坎皮爾執導的《鋼琴課》並列)。
⑨ 嘎納電影節在哪個國家舉行
法國的
戛納電影節(戛納國際電影節,Festival de Cannes),又名坎城電影節或康城電影節,國際上最有影響力的電影節之一,與德國的柏林電影節、義大利的威尼斯電影節、加拿大的蒙特利爾電影節以及捷克的卡羅維發利電影節是國際電影聯合會確定的國際五大電影節。
1946年9月20日法國外交部、教育部、電影聯合會支持、法國藝術行動協會創辦。後由法國工業部和商業部共同組織。每年5月在法國海濱小城戛納舉行。從首屆以來除1948年和1950年因財政困難停辦,1968年受「五月風暴」影響中途中止外,已舉辦58屆(截至2005年)。
電影節設有專門的選片委員會,負責選片工作。評獎委員會則負責評獎工作。電影節授予評選出的最佳影片以大獎—— 「金棕櫚獎」。此外還有最佳導演、最佳男演員、最佳女演員、最佳攝影、最佳音樂、評委特別獎、最佳娛樂片、最佳劇本、國際獎等多種獎項。
除比賽、評獎、觀摩影片之外,戛納國際電影節還舉辦了形式多樣的電影藝術和商業活動。1962年設立了「評論周」,1969年設立了「導演半月」研究會,1973年開展了「法國電影前景」討論,並經常舉辦影展、電影先驅者和導演的紀念活動。電影節期間影片交流活躍,各國的電影商都雲集於此成交大宗的影片買賣,使得戛納成了世界最大的影片交易市場。
1993年陳凱歌導演的中國電影《霸王別姬》獲金棕櫚獎。
1997年香港導演王家衛執導的電影《春光乍泄》,入選影展競賽部份,王家衛並奪得最佳導演獎,成為首位獲得此獎項的華人導演。
戛納電影節對世界各國的電影藝術家們具有最大的吸引力,影響十分廣泛。
⑩ 戛納電影節是那個國家舉辦的
戛納電影節是法國戛納舉辦的。
戛納國際電影節(法語:Festival de Cannes)是國際上最具影響力的影展之一,與德國的柏林電影節、義大利的威尼斯電影節、加拿大的多倫多國際電影節,以及捷克的卡羅維發利電影節合稱為世界五大電影節;又與柏林影展、威尼斯影展,以及俄國的莫斯科影展並稱世界四大藝術電影展。每年定在五月中旬舉辦,為期12天左右,通常於星期三開幕、隔周星期天閉幕。
電影節分為六個單元:正式競賽、導演雙周、一種注視、影評人周、法國電影新貌、會外市場展。
自開辦以來,戛納電影節始終堅持其創立初衷即推動電影節發展,振興世界電影行業,為世界電影人提供國際舞台。除了對電影節初衷的堅持,電影節也准備好接收新的概念想法。在過去的幾十年裡,電影節在保有其核心價值的基礎上,也一直在進步發展,他們致力於發現電影行業新人並且為電影節創造一個交流與創造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