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歷屆柏林電影節華人評審是誰
截至2023年,歷屆柏林電影節華 人評審有:評審團主 席:2000年(第50屆):鞏俐;2013年(第63屆):王家衛。評審團成員:1983年(第33屆):黃宗江;1989年(氏蔽悔第39屆):陳凱歌;1992年(第42屆):張艾嘉;1993年(第43屆):張藝謀;1994年(第44屆):徐殲正 楓等。
一、評審團主 席
2000年(第50屆):鞏俐
2013年(第63屆):王家衛
二、評審團成員
1983年(第33屆):黃宗江
1989年(第39屆):陳凱歌
1992年(第42屆):張艾嘉
1993年(第43屆):張藝謀
1994年(第44屆):徐 楓
1995年(第45屆):斯琴高娃、蔡明亮
1996年並塵(第46屆):陳沖、許鞍華
1997年(第47屆):張曼玉
1998年(第48屆):張國榮
1999年(第49屆):楊紫瓊
2001年(第51屆):謝飛
2005年(第55屆):白靈
2007年(第57屆):施南生
2008年(第58屆):舒淇
2009年(第59屆):王穎
2010年(第60屆):余男
2014年(第64屆):梁朝偉
2017年(第67屆):王全安
2023年(第73屆):杜琪峰
柏林國際電影節的國際影響
柏林國際電影節於1951年在三個西方盟國的倡議下創立。這以後的十年內,電影節已經確立了在柏林文化生活的重要地位。英格瑪·伯格曼、薩蒂亞吉特·雷伊、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羅曼·波蘭斯基和法國「新浪潮」導演讓-呂克·戈達爾、弗朗索瓦·特呂弗、克勞德·夏布洛爾都以他們的影片在柏林國際電影節上獲得了巨大的國際性的成功。
到了21世紀初,柏林國際電影節已與戛納國際電影節、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等電影節一道成為最主要的國際電影節。它的意義不僅在於吸引了大量觀眾,而且還吸引了許多電影製作人。超過60個國家的報紙、雜志、互聯網、電台、電視台的將近3000名新聞記者蜂擁而來,每年僅公開的電影放映就吸引了超過35萬賓客。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柏林國際電影節
② 歷屆柏林國際電影節獲獎之最 柏林電影節歷屆獲獎之最盤點
柏林國際電影節(英文: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德文:Internationale Filmfestspiele Berlin),原名西柏林國際電影節,創立於1951年,是當今世界最具影響力、最頂尖的國際電影節之一,國際A類電影節之一。與戛納國際電影節、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並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世界三大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項為金熊獎。
歷屆柏林國際電影節獲獎之最
獲得金熊獎最多的導演:1人2次
李安
先後於1993年第43屆憑《喜宴》、1996年第46屆憑《理智與情感》兩度獲得金熊獎,成為歷史上第一位雙金熊導演。(第43屆是與中國導演謝飛《香魂女》並列獲得金熊獎)
獲得最佳導演銀熊獎最多的導演:1人3次
馬里奧莫尼切利
先後於1957年第7屆憑《父與子》、1976年第26屆憑《親愛的米歇爾》、1982年第32屆憑《格里羅侯爵》三度獲得最佳導演銀熊獎。
蟬聯最佳導演銀熊獎的導演
薩蒂亞吉特雷伊
先後於1964年第14屆憑《大都會》、1965年第15屆憑《孤獨的女人》蟬聯兩屆最佳導演銀熊獎。
獲得最佳男演員獎最多的男演員:3人2次
讓迦本
先後於1959年第9屆憑《Archimde, le clochard》、1971年第21屆憑《貓》兩度獲得最佳男演員獎。此外還曾獲得兩次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
費爾南多費爾南戈麥斯
先後於1977年第27屆憑《隱士》、1985年第35屆憑《史蒂哥》兩度獲得最佳男演員獎。此外還於2005年第55屆獲得終身成就榮譽金熊獎。
丹澤爾華盛頓
先後於1993年第43屆憑《馬爾科姆艾克斯》、2000年第50屆憑《颶風》兩度獲得最佳男演員獎。
獲得最佳女演員獎最多的女演員:1人2次
雪莉麥克雷恩
先後於1959年第9屆憑《鳳求凰》、1971年第21屆憑《絕望的性格》兩度獲得最佳女演員獎。此外還於1999年第49屆獲得終身成就榮譽金熊獎,還曾獲得兩次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
第一位獲得金熊獎的中國導演
張藝謀
於1988年第38屆憑《紅高粱》獲得金熊獎,成為第一位獲得金熊獎的中國導演。此外還於2000年第50屆憑《我的父親母親》獲得評審團大獎。
第一位獲得最佳導演銀熊獎的華人導演
嚴浩
於1996年第46屆獲得最佳導演銀熊獎,成為第一位獲得該獎項的華人導演。此後林正盛於2001年第51屆憑《愛你愛我》獲得最佳導演銀熊獎。
第一位獲得最佳男演員獎的華人影帝
廖凡
於2014年第64屆憑《白日焰火》獲得最佳男演員獎,成為第一位獲得該獎項的華人影帝。此後王景春於2019年第69屆憑《地久天長》獲得最佳男演員獎,成為第二位獲得該獎項的華人影帝。
第一位獲得最佳女演員獎的華人影後
張曼玉
於1992年第42屆憑《阮玲玉》獲得最佳女演員獎,成為第一位獲得該獎項的華人影後。此後蕭芳芳於1995年第45屆憑《女人四十》獲得最佳女演員獎,成為第二位獲得該獎項的華人影後。詠梅於2019年第69屆憑《地久天長》 獲得最佳女演員獎,成為第三位獲得該獎項的華人影後,也是第一位中國內地柏林影後。
最年輕、第一位擔任評審團主席的中國人
鞏俐
於2000年第50屆擔任評審團主席,時年35歲,成為最年輕、同時也是第一位中國人擔任評審團主席。
獲得金熊獎的女導演:6人
拉莉薩舍皮琴科
於1977年第27屆憑《上升》獲得金熊獎,成為歷史上第一位獲得金熊獎的女導演。
亞斯米拉茲巴尼克
於2006年第56屆憑《格巴維察》獲得金熊獎,成為歷史上第二位獲得金熊獎的女導演。
克勞迪婭略薩
於2009年第59屆憑《傷心的奶水》獲得金熊獎,成為歷史上第三位獲得金熊獎的女導演。該屆評審團大獎獲獎影片之一《其他人》導演瑪倫阿德也是一名青年女性。
伊爾蒂科茵葉蒂
於2017年第67屆憑《肉與靈》獲得金熊獎,成為歷史上第四位獲得金熊獎的女導演。
阿迪娜平蒂列
於2018年第68屆憑《別碰我》獲得金熊獎,成為歷史上第五位獲得金熊獎的女導演。該屆評審團大獎獲獎影片《面目》導演瑪高扎塔施莫夫茲卡也是一名女性。
卡拉西蒙皮坡
於2022年第72屆憑借《阿爾卡拉斯》獲得最佳影片金熊獎。[52]該屆最佳導演獎同樣頒給女性導演克萊爾德尼(《雙刃劍》)。[53]
獲得最佳導演銀熊獎的女導演:5人
阿斯特麗茲亨寧-延森
於1979年第29屆憑《冬天的孩子》獲得最佳導演銀熊獎,成為歷史上第一位獲得該獎項的女性。此外還於1996年第46屆獲得金攝影機獎。
瑪高扎塔施莫夫茲卡
於2015年第65屆憑《身體》獲得最佳導演銀熊獎。此外還於2018年第68屆憑《面目》獲得評審團大獎。
米婭漢森-洛夫
於2016年第66屆憑《將來的事》獲得最佳導演銀熊獎。
安姬拉夏娜萊克
於2019年第69屆憑《我當時在家,可是》獲得最佳導演銀熊獎。
克萊爾德尼
於2022年第72屆憑《雙刃劍》獲得最佳導演銀熊獎。[53]
擔任評審團主席的女性:17人
西爾維亞薩姆絲
(1975年第25屆)
森塔伯格
(1977年第27屆)
派翠西亞海史密斯
(1978年第28屆)
朱莉克里斯蒂
(1979年第29屆)
瓊芳登
(1982年第32屆)
讓娜莫羅
(1983年第33屆)
麗芙烏曼
(1984年第34屆)
吉娜勞洛勃麗吉達
(1986年第36屆)
安吉拉摩琳娜
(1999年第49屆)
鞏俐
(2000年第50屆)
米拉奈爾
(2002年第52屆)
弗蘭西斯麥克多蒙德
(2004年第54屆)
夏洛特蘭普林
(2006年第56屆)
蒂爾達斯文頓
(2009年第59屆)
伊莎貝拉羅西里尼
(2011年第61屆)
梅麗爾斯特里普
(2016年第66屆)
朱麗葉比諾什
(2019年第69屆)
第一部獲得金熊獎的動畫片
《
千與千尋
》
於2002年第52屆獲得金熊獎,成為歷史上第一部獲得金熊獎的動畫片。
第一部獲得金熊獎的紀錄片
《
海上火焰
》
於2016年第66屆獲得金熊獎,成為歷史上第一部獲得金熊獎的紀錄片。該作品導演吉安弗蘭科羅西於2013年憑另一部作品《羅馬環城高速》獲得第73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成為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史上第一部獲得金獅獎的紀錄片。
最年輕的影帝
盧泰勒普奇
於2005年第55屆憑《吸拇指的人》獲得最佳男演員獎,時年20歲,成為柏林影史上最年輕的影帝。
最年輕的影後
瑞秋瑪瓦贊
於2012年第62屆憑《戰地巫師》獲得最佳女演員獎,時年14歲,成為柏林影史上最年輕的影後。她是第一次出演劇情長片的影壇新人,而該屆最佳男演員獎獲得者米克爾佛斯加德時年僅28歲,也是第一次出演劇情長片的影壇新人。
同一部電影大包攬
《
一次別離
》
於2011年第61屆獲得金熊獎、最佳男演員獎、最佳女演員獎。該片同一時間分別造就了四位國際影帝、兩位國際影後,他們分別是影帝:阿里-阿薩哈薩哈巴齊、巴巴克卡里米、佩曼莫阿迪、沙哈布侯賽尼,影後:蕾拉哈塔米、薩瑞巴亞特。
同一部電影包攬影帝影後
《
一次別離
》
2011年第61屆,該片同一時間分別造就了四位國際影帝、兩位國際影後,他們分別是影帝:阿里-阿薩哈薩哈巴齊、巴巴克卡里米、佩曼莫阿迪、沙哈布侯賽尼,影後:蕾拉哈塔米、薩瑞巴亞特。同時獲得金熊獎。
《
45周年
》
2015年第65屆,影帝:湯姆康特奈,影後:夏洛特蘭普林。
《
地久天長
》
2019年第69屆,影帝:王景春,影後:詠梅。
③ 世界四大電影節的柏林國際電影節
柏林國際電影節(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原名西柏林國際電影節,歐洲第一流的國際電影節之一。五十年代初由阿爾弗萊德·鮑爾發起籌劃,得到了當時的聯邦德國政府和電影界的支持和幫助,1951年6月底至7月初在西柏林舉行第一屆。 柏林國際電影節於1951年在美國或者從更寬泛意義上說在三個西方盟國的倡議下創立。這以後的十年內,電影節已經確立了在柏林文化生活的重要地位。英格瑪·伯格曼、薩蒂亞吉特·雷伊、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羅曼·波蘭斯基和法國"新浪潮"導演讓-呂克·戈達爾、弗朗索瓦·特呂弗、克洛德·夏布羅爾都以他們的影片在柏林電影節上獲得了巨大的國際性的成功。
從六十年代中期開始了一個明顯的停滯時期。1971年,在傳統的影片競賽之外創立了新電影國際論壇。1974年,電影節上出現了第一部蘇聯影片,一年後,東德影片也加入進來。政治氣候發生了變化,西德和東德簽署了條約。從此,柏林電影節把自己重新定位為國際電影生產的一面鏡子,使電影節在東西方之間的匯合與調停中扮演了更重要的文化和政治角色。
如今,柏林國際電影節已與戛納、威尼斯等電影節一道成為最主要的國際電影節。它的意義不僅在於吸引了大量觀眾,而且還吸引了許多電影製作人。超過60個國家的報紙、雜志、互聯網、電台、電視台的將近3000名新聞記者蜂擁而來,每年僅公開的電影放映就吸引了超過35萬賓客。
柏林電影節最重要的部分是有全世界范圍電影參與的競賽單元,在競賽結束,由國際性的評委會頒發電影節主要獎項。
柏林電影節"發現"了一大批電影導演,如今他們的地位已經寫進了電影史。柏林國際電影節的獲獎者包括賴納·維爾納·法斯賓德、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讓-呂克·戈達爾、英格瑪·伯格曼、西德尼·呂美特、克洛德·夏布羅爾、羅曼·波蘭斯基、薩蒂亞吉特·雷伊、卡洛斯·紹拉、李安、張藝謀、羅伯特·阿爾特曼、約翰·卡薩維茨和其他許多人.
我國電影《白日焰火》於2014年獲得金熊獎,男主角廖凡獲銀熊獎。
④ 鍘嗗眾鏌忔灄鐢靛獎鑺傛渶浣沖獎鐗囬噾鐔婂
鑷1952騫存垚絝嬩互鏉ワ紝鏌忔灄鍥介檯鐢靛獎鑺備竴鐩翠互鍏墮噾鐔婂栦綔涓虹數褰辯晫鐨勬渶楂樿崳瑾夛紝涓庢壋綰崇殑閲戞曟堝栧拰濞佸凹鏂鐨勯噾鐙濂栧苟鍒椾負鍏ㄧ悆鐢靛獎鑹烘湳鐨勭拃鐠ㄦ槑鐝犮傛瘡騫寸殑2鏈堝拰3鏈堬紝瀹冨湪寰峰浗鏌忔灄鐨勯摱騫曚笂鐔犵啝鐢熻緣錛屾棬鍦ㄩ氳繃鍚勫浗鐢靛獎浜虹殑浜ゆ祦錛屾帹鍔ㄧ數褰辮壓鏈鐨勫崜瓚婂墠琛屻
榪欏彧鏍囧織鎬х唺鍍忥紝婧愯嚜寮楅浄寰瘋虹殑璇洪樋鍏嬮摳鍒跺巶錛岀粡榪囦笌杈涚壒灝兼柉鐨勭揣瀵嗗悎浣滐紝鑷充粖浠嶆槸鏌忔灄鐢靛獎鑺傜殑璞″緛錛屾尌鎵嬭嚧鎰忕殑鐔婂儚璞″緛鐫鐢靛獎鐨勬俯搴︿笌鑹烘湳鐨勫姏閲忋
鍘嗗眾鏌忔灄鐢靛獎鑺傜殑杈夌厡鐬闂
姣忛儴鑾峰栧獎鐗囬兘鏄褰撳勾鐢靛獎鑹烘湳鐨勬澃浣滐紝瀹冧滑涓嶄粎鍦ㄦ妧鏈涓婄嫭鏍戜竴甯滐紝鏇村湪鎯呮劅琛ㄨ揪鍜屼富棰樻帰緔涓婄暀涓嬩簡娣卞埢鐨勫嵃璁般備粠緇忓吀鐨勩婂嶮浜屾掓眽銆嬪埌鐜頒唬鐨勩婃搗涓婄伀鐒般嬶紝姣忎竴閮ㄩ噾鐔婂栧獎鐗囬兘瑙佽瘉浜嗙數褰辮壓鏈鐨勪笉鏂鍙樿縼鍜屽彂灞曘
鍦ㄨ繖浜涜幏濂栧獎鐗囦腑錛屼綘鏄鍚﹁銆婁腑澶杞︾珯銆嬬殑鑹烘湳琛ㄨ揪鎵闇囨捈錛屾垨鑰呰銆婂嚡鎾掑繀欏繪匯嬬殑娣卞埢涓婚樻墍瑙﹀姩錛熸瘡閮ㄤ綔鍝侀兘鍊煎緱緇嗙粏鍝佸懗錛屽繪壘灞炰簬浣犵殑閭d喚鎰熷姩涓庡叡楦c
鏌忔灄鐢靛獎鑺傜殑閲戠唺濂栵紝涓嶄粎浠呮槸濂栭」鐨勯佸彂錛屾洿鏄鐢靛獎浜哄拰瑙備紬鍏變韓鐨勪竴嬈¤嗚夌洓瀹淬傚畠瑙佽瘉浜嗙數褰卞彶涓婃棤鏁扮簿褰╃灛闂達紝涔熸壙杞戒簡鐢靛獎鑹烘湳鐨勬棤闄愬彲鑳姐傝╂垜浠涓鍚屾矇嫻稿湪榪欎簺鍘嗗彶鐨勭墖鏂涓錛屾劅鍙楃數褰辯殑鍔涢噺涓庨瓍鍔涖
⑤ 歐洲四大電影節柏林國際電影節
柏林國際電影節,全稱西柏林國際電影節,是歐洲頂級的國際電影節之一,成立於20世紀50年代初。電影節由阿爾弗萊德·鮑爾發起並籌劃,得到了聯邦德國政府和電影界的大力支持與幫助,於1951年6月底至7月初在西柏林舉行第一屆活動。
每年舉辦一次,原先在6~7月間舉行,後來為了與戛納國際電影節競爭,改為2~3月間舉行,為期兩周。該電影節旨在加強世界各國電影工作者之間的交流,推動電影藝術水平的提升。
柏林國際電影節的舉辦,為電影藝術家們提供了展示才華的舞台。每年,全球各地的電影人、評論家、影評人和影迷都會聚集在柏林,共同欣賞和評價電影節展映的影片。電影節不僅關注電影的創新性、藝術性,還強調電影的社會意義和文化價值。
在柏林國際電影節上,評委們會從展映的眾多作品中評選出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演員、最佳女演員、最佳編劇等獎項,這些獎項的授予不僅能夠提升獲獎作品的知名度,還能促進電影藝術的交流與進步。
除了競賽環節,柏林國際電影節還設有非競賽展映、特別放映、論壇、研討會等活動,為觀眾提供了一個深入了解電影製作過程、探討電影藝術與社會現實關系的平台。這些活動的舉辦,進一步豐富了電影節的內涵,增強了其對電影藝術發展的重要貢獻。
綜上所述,柏林國際電影節作為歐洲四大電影節之一,不僅為全球電影藝術家提供了展示才華的平台,也促進了電影藝術的交流與進步。它通過獎項評選、非競賽展映、論壇等活動,推動了電影藝術的發展,對電影產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歐洲四大電影節是指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義大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以及瑞士洛迦諾國際電影節。類似的稱呼還有世界四大電影節、中國四大電影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