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果中國成立藝術電影院,能不能解決電影高票房低口碑的問題
能,只要具有藝術鑒賞能力的人喜歡這部電影,他就會引導其他普通觀眾的思想。
2. 多少人不知道國內有藝術電影院可以看老片的
有很多小型影院,私人影院,可以一邊喝酒,吃下午茶,煲電話粥的餐廳
3. 上海有沒有播放獨立藝術電影的影院
從2006年開始到2007年上海影評學會就與「藝術電影周周演」活動主辦方舉行了關於在上海建立藝術片院線可行性論證的座談會,近兩年過去了,論證來論證去,還是沒有建立!所以這樣的影院現在還是不存在的,只是上海聯合院線有時會有藝術電影周。你可以關注一下!
藝術電影在中國沒有市場和票房!就算上海,也需要時間去籌備與消化,開了藝術電影院,不賺錢那也是白搭。
4. 香港藝術電影院是什麼時候建立的英語翻譯
When was the HongKong Arts Cinema/MovieTheater founded/ built?
"香港藝術電影院」是按照字面意思來翻譯的,如果你指的是一個協會組織,那用found, 如果是一個地址,應該用built。
5. 電影院英語怎麼讀
1.cinema 英-['sɪnɪmə; -mɑː] 美-['sɪnəmə]
2.movie英[ˈmu:vi]美[ˈmuvi]
3.theater 英 ['θɪətə]美[ˈθi:ətər]
(5)藝術電影院擴展閱讀:
雙語例句:
1.他們排隊等候進入電影院。
They queued to get into the cinema.
2.我們一路歡鬧著走向電影院。
We ripsnorted our way to the cinema.
3.一些電影院正在為此影片安排同場放映。
The film is being double-billed in some cinemas.
4.那個小女孩纏著她父親帶她去電影院。
The little girl kept at her father to take her to the cinema.
5.我喜愛這部片子,印度所有的電影院都將為之慶祝」。
I loved the movie and all of Indian cinema will be celebrating".
6. 柳州藝術中心電影院3D眼鏡要額外收錢嗎
不好意思,我沒去過那看3D的電影,只去過地王里的那個電影院看,使用它是不收取費用的,看完後還給工作人員就可以了,他們會回收的。但是千萬不要弄壞了,否則要賠償,責任在誰說不清也麻煩。所以最好是在拿到眼睛時仔細檢查一下是否是完好的吧~
7. 為什麼沒有藝術就沒有電影
有件事我敢肯定,阿比察邦·韋拉斯哈古獲得的榮譽越多,藝術電影的「罪惡」也就越深,天知 道這次他又令多少人在德彪西廳里昏睡過去,又有多少人被戛納「以藝術的名義」忽悠,看完大呼上當。這都是藝術電影惹的禍。
前不久 我將該導演的《綜合症與一百年》列入新世紀十佳影片,我衷心喜愛的他的大部分作品,我將他視為當代亞洲電影最傑出的代表,從小津、溝口、雷伊、大島、今 村、侯楊蔡、田凱謀、阿巴斯、潘納希、李滄東直到這位小哥……亞洲藝術電影的薪火不滅。
當今中國電影這個語境里以談論產業和票房 為榮,一說藝術電影難免讓人以為是「餘毒未清」,但我覺得這個話題還是很有意思,所以理直氣壯地來說一回。請注意,我說的是「藝術電影」(art film),不是香港人常說的「文藝片」(wenyipian)。
什麼是藝術電影?它就像古典好萊塢(classical hollywood)和黑色電影(film noir)一樣,也是個事後追認的名詞(after the fact)。它的涵義隨著電影歷史一起演變。可以這么認為,藝術電影的歷史,首先是「藝術電影」這個名詞的歷史。當愛迪生發明電影視鏡的時候,作為19世 紀末最精明的商人之一,他不僅沒發現電影的藝術價值,連它巨大的商業價值都還懵懂不知。可見利用電影進行藝術創作是後來的發明。
1908年,那時還是one-reel、two-reel的短片時代,洛杉磯西郊的好萊塢還是一片荒地,法國有那麼幾個志同道合的人,覺得電影製作應該提 高品位,就成立了一家公司,聘請當時著名的舞台劇演員,改編經典的文學、戲劇作品,精心設計服裝布景,聘請古典音樂家特地譜寫配樂,拍了好些製作精良的影 片,例如《吉斯公爵的被刺》(L』assassinat c de Guise),他們稱之為film d』art,字面意思就是「藝術的電影」,這大概就算是最早的藝術電影了。但如果以今天的標准來看,他們提倡的頂多算是某種特色類型片,還稱不上成熟的藝 術表達。
1910年代、20年代,西方國家的知識分子和先鋒藝術家開始大量思考電影是否應被視為藝術,留下了許多發人深思的見 解,但這些觀念,加上後來所有的關於電影是否是藝術,是哪種藝術的爭論,從垃圾藝術(trash art)、大眾藝術(mass art)、中眉藝術(middle-brow art)、高雅藝術(high art)到刻奇(kitsch)……,都是從整體上看待電影這種媒體的藝術性,並不怎麼涉及電影內部的區分,實際上與「藝術電影」的概念關系不大。
另外,20年代歐洲諸國流行電影俱樂部,有人提出,應該將面向較高知識素養觀眾的嚴肅電影,同面向大眾的娛樂電影區別開來。還有一個鮮為人 知的事實是,30年代初,希區柯克和Ivor Montagu在英國建立了影片發行機構,進口一些藝術成就不俗的作品在本國放映,例如蘇聯蒙太奇學派,德國烏發製片廠(UFA)出品的影片。這可能是藝 術電影與娛樂電影出現分野的萌芽。
真正歷史性的轉折點,出現在二戰結束後。1946年,義大利導演羅西里尼表現游擊隊抗擊德軍的 《羅馬,不設防的城市》在美國上映,大獲成功,這部影片不僅被視為「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開創性傑作,它對美國電影業同樣意義重大,它開啟了「藝術電影」 這種商業模式,使得美國觀眾漸漸習慣觀賞與好萊塢電影在「外觀」上差異明顯的外國影片。當然更早的時候美國觀眾也會零星地觀賞歐洲電影,但好萊塢一統天 下,剩下的那些歐洲主流電影和好萊塢電影的區別也沒有後來那麼巨大,所以平時看歐洲電影的美國觀眾,對它的心理期待和對好萊塢差不多,並沒覺得是個很另類 (alternative)的消費選擇。
40年代末,「派拉蒙訴訟案」導致片場體系開始解體,美國電影市場上多了很多獨立的發行 公司,它們開始比較多地引進外國電影,與此相輔相成的是,數十萬從歐洲戰場返鄉的的美國大兵,也帶動了國內民眾對歐洲文化的欣賞。像環球公司設有所謂藝術 電影發行分部,對待同文同種的英國片,它們一般會先在紐約搞搞試映,根據觀眾反響確定是走大規模發行還是放到小規模的「藝術影院」(art house)。這些「藝術影院」放什麼片呢?外國電影、好萊塢經典老片、紀錄片、獨立電影等等。「藝術影院」40年代末在美國剛出現時不足一百家,經過十 幾年的發展,到60年代初已經有四五百家之多。
由此可見,對美國電影產業來說,義大利新現實主義及同時期的英國喜劇是戰後第一個 藝術電影浪潮。直到50年代出現大量藝術影院,藝術電影從發行到放映都成為一個雖然規模不大,但卻很成熟的產業。藝術電影被制度化 (institutionalization),開始明確地、選擇性地開拓自己的小眾市場(niche)。在美國,當然在其他西方國家也差不多,存在基數 不少的中高級知識分子,這塊高水準觀眾的市場必須搶占,於是採取差異化競爭策略的藝術電影終於成為了一門生意,成為電影商業下的一個子系統。
值得一提的是,在戰後的美國,只有從義大利和法國進口的電影較易得到「藝術電影」的名號,其他中小國家如墨西哥的電影,頂多被認為是民族電影 (ethnic film),僅供獵奇或在相應少數族裔聚居的的電影院(ethnic theater)放一放。
既然藝術電影在 西方亦是一門產業,特別是在美國,外國影片都被放到了藝術影院,這給藝術電影的定義和分類恐怕帶來了更大的混亂。特別是好萊塢歷來熱衷參與海外投資,例如 40年代在英國,50年代在義大利,製作了不少異國風情的影片,一部電影到底算美國片還是外國片都是模稜兩可的事,外國電影和藝術電影的區分就更混亂了。
所以,界定藝術電影,單從產業角度是很難的。那麼從創作上呢?根據影片的形式、內容、題材等標准來判斷,其實問題一點也沒變得更容易。一個 原因是「藝術電影」的內涵變化實在太快,例如與六十年代歐洲藝術電影高峰時期的法國新浪潮、東歐新浪潮、義大利的這尼那尼以及瑞典的伯格曼比起來,十多年 前的新現實主義和伊令喜劇就顯得太靠近傳統情節劇了,的確不那麼「藝術」。
著名學者Peter Lev曾給「藝術電影」下過一個稍顯呆板的定義:拍攝於二戰後至今,在形式和內容上體現出新的創意,針對較高文化層次的觀眾的影片。他設定了二戰後這個明 確的時間界限,有點美國中心主義,有一定道理,但一刀切的問題是,如果以影片本身的標准來看,二戰前有很多作品和二戰後被歸為藝術電影的那些十分相似,難 道戰前的就不是,戰後的就是?有點過於拘泥了。而且,到底什麼是形式和內容上的新創意,也十分模糊。
另外一種很便利的做法是根據 和好萊塢主流影片的關系來確定是否是藝術電影。這符合我們的習慣認知,好萊塢主流影片一般不被認為是藝術電影,但如果結合時間的變數進行考慮,人的看法是 會變化的。比如茂瑙的《日出》,和奧遜·威爾斯的《公民凱恩》在當時絕對是好萊塢主流影片,但今天也被為數不少的人視為藝術電影。希區柯克同樣如是,他的 部分影片被今人看作高度嚴肅的創作。法國的「作者論」認為,即使是商業電影的導演,也可能具備一以貫之的artistic vision,所以好萊塢電影絕對和藝術電影不矛盾。要知道在50年代,高雅文化和大眾文化之間的鴻溝,比我們今天要深一百倍,那我們今天更不必這么死板 了。
我曾聽一個中國的老導演說,電影大體上可以分為三類,商業電影、藝術電影和實驗電影,這三者呈一個金字塔的結構,由下往上。 這的確挺有道理,不論是從經濟的角度,還是藝術創作的角度,三者都有一個遞減的關系。我認為不論是商業電影,還是藝術電影,甚至更加小眾的實驗電影,都能 表達導演的personal vision,只是所蘊含的濃度各有不同。所有藝術門類的創作,大抵都有一套不成文的美學法則和成規(aesthetic codes and conventions),幾乎所有好萊塢商業片都共享一大套法則和成規——如連續性剪輯(視線匹配、動作匹配、180度規則、正反打)、三點布光法、三 幕劇的結構、角色和故事優先、人格瑕疵的主人公……這些規則可以說是好萊塢百年來取之不盡的寶藏,裡面可以折騰出相當多的變奏。約翰·福特、霍華德·霍克 斯、弗蘭克·卡普拉、希區柯克、比利·懷爾德、尼古拉斯·雷、塞繆爾·富勒……這些好萊塢作者,都是在這些商業電影的法則下展現自己的個人藝術理念。
如果說好萊塢主流的敘事電影從萌芽到成熟的時期(1920、30年代)更多受到通俗情節劇和古典小說的影響,那麼藝術電影更多受現代主義文 學及其他現代藝術的影響。藝術電影其實採用了相當大部分好萊塢的成規系統,這兩者並不像很多人以為的那樣絕對對立。比如敘事因果鏈,藝術電影同樣也有,但 更為鬆散、跳躍。《奇遇》里失蹤的女人找到了嗎?安托萬逃到海邊有不有出路?這種不完整的故事在藝術電影里比比皆是,但在主流商業片里像《夜長夢多》搞不 清自殺還是他殺的情況就很難遇到了。
大衛·波德維爾認為,藝術電影作為一種電影實踐模式(mode),有自己的一套美學系統,它 的敘事動機大致有兩大原則:現實主義和作者的表現性。藝術電影傾向於展示真實的場景和真實的問題。它通常也將人物放置在影片的中心地位,但其目的性飄忽不 定、前後不一,甚至自我懷疑,這和堅定、明確,決不在觀眾的心靈投下一絲陰影的主流商業電影大相徑庭。藝術電影依賴大量的作者簽名(authorial stamp),將作者自身的見解提高到和故事文本同等甚至更高的地位上,這些簽名包括各種重復出現的母題(如童年之於特呂弗、馬戲之於費里尼、宗教之於布 努埃爾……),以及技術風格(小津的固定機位、侯孝賢的長鏡頭、安東尼奧尼的心理色彩……)。所以一旦我們無法從現實主義的動機理解電影,那麼將會轉而尋 求作者自身的動機。最終,藝術電影追求的是搖擺不定的「曖昧性」(ambiguity)和開放性,在這個意義上,它和傳統的、古典的、封閉的商業電影徹底 分道揚鑣。
雖然主流商業電影比藝術電影更多地依賴成規系統,但有一種流行的誤解是藝術電影比主流商業電影更能創新。我沒辦法比較 商業電影和藝術電影到底誰對電影的表現形式作出的貢獻更大,但商業電影形式創新之多肯定超乎很多人想像。商業電影中既有古里古怪全片運用POV鏡頭的《湖 上艷屍》,也有將各種創新溶化於無形的《關山飛渡》。
略提兩句實驗電影。比起藝術電影,實驗電影對固定的電影美學法則引用得更為 稀少,個人思考的濃度更大。一切商業電影里常見的手段,在實驗電影里都可以賦予新的意義和用法。例如西德尼·彼得森的剪輯、肯尼斯·安格爾的疊印、斯坦· 布拉奇治的色彩……都不同於主流商業電影與藝術電影中約定俗成的觀念。
對於觀眾來說,觀看主流商業電影,是滿足預期的過程,我們 在走進電影院前,已經大致了解它會帶來什麼感受。而且商業電影所依賴的成規系統,符合並反過來又參與塑造了大多數普通觀眾的欣賞習慣,所以接受起來毫無困 難。但觀賞藝術電影需要觀眾更加主動一些,觀眾必須接受某部影片表達的內容或其形式,可能會超出自己的認知;導演鮮明的個人趣味,也未必會得到多少人的認 可。而實驗電影可能會對沒有經驗的觀眾帶來更徹底的顛覆和沖擊,感到不可理解是觀看實驗電影最正常的反應,因為它幾乎不依賴我們建立多年的觀影定式,要是 遇到藝術家發神經就更難捉摸了。
正如嚴肅口味的影評人或影迷不屑商業片一樣,反向的歧視同樣存在。經常有藝術電影的批評者說,喜 歡藝術就一個人關在家裡拍,不要出來給廣大觀眾添堵,大家平時已經夠累了,需要的只是娛樂,雲雲。這確實代表了相當大一部分觀眾的想法。可是,任誰也無法 代表全體觀眾,事實上從來也不存在喜好整齊劃一的電影觀眾,連希魔時代的納粹德國和紅色恐怖時期的中國也不會有,連商業電影還分各種類型呢,連樣板戲還有 幾個不同的取向呢。如果讓觀眾投票電影院放什麼,可能好萊塢大片一定會贏,但每個人都有買票的權利,藝術電影會獲得它的觀眾,這種「多數人的暴政」不會實 現。拜數字化時代所賜,商業大片的投資越來越高,藝術電影在理論上的成本卻可以越來越低。藝術電影並不是很多人想像的那麼容易賠錢,不然怎麼還一直有人拍 呢?我覺得,既然現代社會是一個商業社會,那麼按照商業倫理,藝術電影的製作人能夠讓投資人不賠本,或者說,至少不是存心讓投資人賠本(連商業片都無法避 免賠本),那麼它在道德上應無虧欠。一個成熟的產業環境中,應該有條件允許電影的多樣化表達,鼓勵電影的差異化存在。50年代美國一個獨立的藝術電影發行 人說:「我討厭藝術電影這種說法,世上只有兩種電影,好的和爛的。」真理總是很朴實。
(這事一個朋友寫的不知道對你有沒有用)
8. 藝術院線是什麼意思
藝術院線主要指電影藝術的整個大環境,包括放映設施,數字化軟硬體,票房等.就是電影市場的意思.
現在中國的「藝術院線」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院線,只是全國十多家影院的小范圍局部聯盟,其基礎更多的是影院經理和院線主管道義上的支持而非商業上的考慮。形式是在大城市選擇幾家高級多廳影院的一兩個廳長線放映藝術片,期待找到特定的觀眾群。目前,華星、首都時代、東方新世紀、新東安、紫光影城和東環廣場等六家京城影院組成了專門放映高水準藝術電影的「精品藝術院線」,但《暖》下片後,下一部在藝術院線亮相的影片至今還是個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