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新增45名影視工作者地址於正、郭敬明,他們二人是不是成了眾矢之的
雖然時隔久遠,但是互聯網是有記憶,這句話適合送給最近的於正和郭敬明。編劇汪海林的一封聯名公開抵制信,將於正郭敬明兩人聯系在一起,大眾又一次回憶他們的抄襲歷史。
1.汪海林等業內聯名抵制於正郭敬明
編劇汪海林在個人社交賬號上發布了一封聯名公開抵制信。該抵制信是由業內的111名從業者實名署名。抵制信內容稱抄襲剽竊者不應成為榜樣,並公開點名於正郭敬明,希望於正郭敬明能夠公開道歉
抵制信發布過後,於正郭敬明對此並沒有回應。
當晚在編劇宋方金的社交賬號上,又發布了一封抵制信,增添了45名影視業內從業者。雖然宣揚抵制聲浪很高。但被點名的於正郭敬明還是保持沉默。
⑵ 網路小說被拍成影視劇為什麼都稱作IP
導語:如果你還沒聽說過【IP】,你out了。隨便走進一家咖啡館,總會看見幾個人聊【IP】。被網友黑成渣的《盜墓筆記》就是一個巨大的【IP】,剛剛結束的上海電影節,也達成了很多巨大的巨大的【IP】,那麼問題來了。【IP】到底是什麼鬼呢?
英語世界中的「IP」僅指「IP地址」
30多年來,無論寫了啥說了啥,只要公開發表,都會被無限盜版,以至於本人所有的文章都能在各種期刊網和學術搜索平台上尋到蹤影。曾向律師朋友求助想要討回公道,答曰,可以幫你打贏官司,但贏回來的錢卻不夠咱倆一頓酒錢。由於中國沒有懲罰性賠償,這種知識產權官司,即使能夠打贏,也不夠覆蓋打官司所付出的機會成本,這無疑是在法律層面上鼓勵侵權和盜版。
可是,就是在這樣一個知識產權屢遭侵犯的大環境中,無數對「知識產權」不甚了了甚至連26個英文字母都念不標準的人卻在言必談IP。
在英語世界,如果提到IP,人們首先想到的只能是「IP地址」。只有特別指出,對方才能明白你說的是「知識財產」(Intellectual Property)。可是,這樣一個連外國人都不用的簡寫概念最近卻在中國火燒火燎,炙手可熱,大有燎原之勢。為此,我曾立帖為證,斷言這一熱詞要不了多久便會被人唾棄,就像「互聯網思維」和「大數據」一樣,而且將會有無數熱錢被忽悠得栽在這個熱詞上,因為並非所有的「知識財產」都有可被開發成電影項目的潛質:無論什麼故事,若要在大銀幕上呈現,它必須「可拍攝」(能轉化為電影視覺語言),「可融資」(有人願意砸錢投拍),「可營銷」(具有足夠的賣點說服投資人砸錢),「可觀賞」(影院願意排片,觀眾願意買票)。這幾個要素相輔相成,互為因果,缺一不可。
之所以強調「知識財產」而非大家通常理解和言說的「知識產權」,是因為那些奢談IP的人根本就不知道,他們口中像口水一樣流出的「IP」這兩個洋字碼實際的所指僅僅是「知識財產」(intellectual property)而已,是一個指稱「心智創造」(creations of the mind)的法律術語,包括音樂、文學和其他藝術作品,發現與發明,以及一切傾注了作者心智的語詞、短語、符號和設計等被法律賦予獨享權利的「知識財產」。這種「獨享權利」才是我們耳熟能詳的「知識產權」,英文簡稱是「IPR」(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常見的IPR有版權、專利權、工業設計權以及對商標、商業外觀、商業包裝、商業配方和商業秘密等進行保護的法律權利。正是這些受法律保護的「權利」才使得那些「心智創造」成為「無形資產」。
與其叫「知識產權」 不如叫「文學潛在財產」
由此可見,那些對「IP」趨之若鶩、垂涎欲滴的國人口中噴出的所謂「IP」其實只不過是諸多「IPR」(他們落了一個R)中可以被改編為電影的「文學財產」而已。所以,與其奢談語焉不詳、大而無當、言不及義的「知識財產」(intellectual
property),不如遵循世界電影產業慣例直稱「文學財產」(literary property)或「潛在財產」(underlying property)。
好萊塢對「文學財產」的定義非常簡潔明了:可以改編為電影的文學作品;而「潛在財產」的所指則更為寬泛,包含了文學作品之外的可以開發成電影項目的其他作品,如圖書、戲劇、故事大綱、故事梗概和原創劇本等。本人在拙著《號脈電影》中曾總結過好萊塢電影產生的三個源頭:一是好萊塢之外的素材,如小說、戲劇、新聞報道或報告文學,甚至流行歌曲或電子游戲等。這便是目前在中國炙手可熱而在好萊塢早已成為行業事實的所謂「IP」。二是製片人、導演、演員或製片廠經理人想像中的一個故事創意,指派作家將其開發為電影劇本。這一過程通常需要歷經很多步驟:故事大綱、處理台本、初稿、改寫、潤色、定稿。這就是好萊塢按步論酬的「步驟交易」,整個交易過程悉由製片人掌控,編劇僅是僱傭槍手而已,把各方面的想法經他之手形成文字,其創造性勞動被淪為一種僱傭式勞務,從本質上而言與代寫情書或代寫狀紙無異。第三個故事來源則是終年掙扎在好萊塢外圍的龐大的原創編劇大軍。美國作家協會劇本登記服務處平均每年記錄在案的劇本多達35萬多個,這還僅僅是記錄在案的數字。在全美國,每年出籠的劇本數以百萬計,而真正能稱為上品者卻寥寥無幾。因此,從1990年代開始,好萊塢的劇本開發成本便攀升到每年5億多美元,而且一直居高不下,其中有四分之三都付給了作家去「選定」或改寫一些永遠不可能投拍的影片。
所謂「選定」,在好萊塢的語境中,是指作家和製片人或製片公司之間經談判而簽定的書面協議書。根據選定協議書,製片方付給某一文學財產(劇本)的所有人(作家)一定的選定費以取得在一定期限內獨家開發或出售該文學產權的權利。選定合同的內容通常包括投拍劇本的規定期限、資金到位的規定期限,最後購買劇本的規定期限或者延長選定期的條款以及費用。選定期過後,製片方若無進一步行動,劇本的選定權以及相關權利將會自行失效,重新歸原作者所有。選定協議通常是文學財產被開發成影片的第一步,也是作家出賣自己劇本的第一筆收入。這便是目前中國的「挨劈」愛好者們所謂的「囤積IP」了。
這些每年數以百萬計的原創劇本在好萊塢業內有一個不太好聽卻直奔金錢主題的專門稱謂,叫「投機劇本」。正是這種被視為「投機生意」的原創劇本構成了好萊塢劇本貿易的主體。好的原創劇本很有可能通過好的經紀人之手炒作成為一項「熱門財產」,使得作者的獲益遠遠超過那些被指派的命題作文。因為好萊塢的製片大亨們都心知肚明:劇本永遠是電影的靈魂,只不過早期的製片廠制度將編劇的作用屏蔽在人們的視聽和認知之外。在製片廠制度統領著好萊塢電影製作的半個多世紀,編劇本身便是製片廠的合同財產,唯製片老闆馬首是瞻,毫無創作自主權。隨著大片時代的來臨,好萊塢製片廠制度解體,其外圍才涌現出一批企望靠劇本投機來登堂入室的自由創作大軍。
無論源頭如何,電影的靈魂和根本還是劇本和內容本身。其他的一切都是為這一故事核心服務的。因為觀眾不會為IP買單,而只會被故事打動。
⑶ 一部關於喪屍的電影 電影講訴了一場怪雨把所有人都變成了僵屍,電影結尾說外星人把倖存的地球人救走了
是《獵殺活死人》
一個小鎮遇到了隕石撞擊,然後下了一場病毒雨讓所有人變成了喪屍。
女主角逃到了一個農場,然後碰到了幾個人一次找辦法逃走。
然後外星人建牆把小鎮圍了起來,防止病毒擴撒並解決了病毒。
可還是有一個帶有病毒的人逃了出去,小鎮又一次遭受了感染。剩下的倖存者將喪屍用鐵絲網圍起來,等著外星人的再次光臨……
⑷ 手機拍人變成蛋是什麼電影
是網路電影
寵
物
//
校
//
花
⑸ 為什麼宮崎駿總愛在電影里,把人變成豬
宮崎駿經典動畫電影《千與千尋》里,有幕多數觀眾一定會記得的場景:千尋對著變成豬的爸媽說:「我一定會救你們的,不能吃太胖喔,會被殺掉的!」父母變成豬成了千尋下定決心踏上旅程的開端――
這是宮崎駿電影常見的模式,除此之外,我們不難發現,「豬」、「少女主角」似乎也是宮崎駿的最愛,在許多電影里都有此二元素,這背後有什麼原因呢?其實早在2001年Midnight Eye 網站采訪宮崎駿時,他便透露了答案,以下摘錄采訪內容:
一、角色誕生:為什麼宮崎駿電影里的女主角多半是年輕女孩?
首先,可能較少的讀者知道:宮崎駿的電影是「沒有劇本」的。他永遠不知道故事會如何發展,「當我開始繪畫時,故事才跟著展開,我們一邊製作電影一邊編故事,這是危險的方式,但我喜歡它,這會讓作品變得與眾不同。」
如果你以為宮崎駿對角色投注濃厚的情感、同理心和投射,那可就錯了,除了《紅豬》帶有宮崎駿本人的自傳色彩,其他的角色幾乎都是以「片長」來決定個性,不過一旦宮崎駿決定了,他會一遍遍揣摩人物的輪廓。
至於為何電影主角大部分都是年輕女孩?宮崎駿笑說:「因為我非常愛女人。」
二、角色定位:比起《風之谷》的娜烏西卡、《天空之城》希達、有魔法的小魔女琪琪、為什麼要讓一點都不「英雄」的千尋當電影主角?
I haven』t chosen to just make the character of Chihiro likes this, it』s because there are many young girls in Japan right now who are like that.
這是宮崎駿在受訪時的回答。在製作《千與千尋》前,宮崎駿發現許多當時的日本女孩對父母叫自己名字時沒有反應、不會立即回復父母的對話,這明明是社會上普遍的現象,卻沒有任何一部電影是能和這群十幾歲女生直接聊聊內心話的。
「我想對這些女孩說,不用擔心,每個你們在擔心的事到最後都會有好結局。」為了溝通這件事,《千與千尋》的主角必定是一個不會飛行、沒有魔法的普通女孩――一個在日本隨處可見的女孩子。「每次我在描繪千尋的故事時,我都會問自己朋友的女兒能不能做到這件事,這是我給千尋挑戰時的標准。」電影的影響,或許是讓那個年紀的女生更有勇氣面對生活,宮崎駿也說「我朋友的小孩從十歲變成13歲的初中女生後依舊喜歡這部電影,這讓我非常高興。」
三、為什麼宮崎駿的電影里充滿濃濃懷舊感?
宮崎駿認為,懷舊是人類最共同的情感,成年人會在生活中的某個特定時間點想回憶過去,但這不是大人的特權,活沒幾年的孩子也有權利懷舊――當人們活著時難免會失去一些東西,所以「想懷舊」這種感情是很自然的。
四、宮崎駿的電影幾乎都充滿積極、信念與希望,他本人也是這樣嗎?
據采訪,宮崎駿說他自己是一個悲觀主義者,但他不會將他的悲觀加諸在孩子身上,他不認為大人該把自己對世界的看法強加給小孩,孩子們有能力形塑自己的世界。
五、為什麼《千與千尋》、《紅豬》里都有人類變成豬的橋段?
宮崎駿先笑道:「因為豬比駱駝、長頸鹿要好畫很多。」
除此之外,他之所以會把「豬」當成傳遞想法的媒介,原因在於豬的行為、優缺點和人類非常相似,「人類的圓肚子讓我們看起來像豬,豬離我們非常近。」
六、《千與千尋》里的河神是出自哪則日本童話故事嗎?
它不是來自神話,而是來自宮崎駿的自身經驗。以前他住的農村附近有條河流,他發現河裡有自行車、陳年污垢、多得數不清的垃圾,當村裡其他人在清理河流時,挖出的垃圾真的有非常難聞的味道。
七、超紅的《千與千尋》是否影響了宮崎駿老師工作的方式呢?
宮崎駿否定這種說法,他總是對自己說,無論發生什麼大小事,他都不會讓之前的結果影響現在的自己以及現在的工作方式。「之前的成功只不過證明我的方法是對的、是好的而已」宮崎駿笑著說。
⑹ 提問一個美國電影 大概描述的是一個人變成了程序 電影的結尾是所有的電話鈴一起響起的一個電影,很老的
割草者 The Lawnmower Man (1992)
又名: 異度空間 / 天才除草人
⑺ 有人變成狼的電影叫什麼
《鷹狼傳奇》
夜晚,他是一匹狼、白晝,她是一隻鷹、魔咒叫他們永不相聚,一段永志難忘的魔幻愛情傳奇!
中古世紀一對相愛的情侶,在嫉妒的大主教從中作梗下,以魔咒將兩人化為永不能相聚的野狼與鷹女。夜晚,他是一匹狼;白晝,她是一隻鷹。兩人註定無法以人形相見,除非能解除加諸於身的邪惡魔咒。真愛是否能擊敗詛咒?這是一個充滿刺激、懸疑、動作與冒險的魔幻愛情故事。
本片獲得1986奧斯卡獎的
最佳音響 (Best Sound) 提名
最佳效果(音響編輯) (Best Effects, Sound Effects Editing) 提名
【主 演】
馬修 布羅德里克 (Matthew Broderick) ...... Phillipe Gaston, the Mouse
拉特格 豪厄 (Rutger Hauer) ...... Captain Etienne Navarre
米切爾 法伊弗 (Michelle Pfeiffer) ...... Isabeau d'Anjou
利奧 麥克恩 (Leo McKern) ...... Father Imperius the Monk
約翰 伍德 (John Wood (I)) ...... Bishop of Aquila
Ken Hutchison ...... Marquet
艾爾弗雷德 莫利納 (Alfred Molina) ...... Cezar
還有2部:《狼人部隊》《被詛咒者》都是晚上變狼
⑻ 有成nian人電影網站不 麻煩發我郵箱里 [email protected]
像這樣的很多的的91kuu。還是可以
⑼ 有一部電影劇情是有個人去了外太空,回來之後發現地球被猩猩佔領了(人變成了猩猩),這是什麼電影,不是
絕對是人猿星球。
《決戰猩球》是美國2001年由蒂姆·波頓指導拍攝,由馬克·沃爾伯格,海倫娜·邦漢·卡特等主演的科幻影片。
影片改編自法國作家皮埃爾·布爾於1963年出版的同名科幻小說,這部小說曾在1968年被拍成電影《人猿星球》。此次算是這個系列電影的重拍。
該片講述的是宇航員利奧(馬克·沃爾伯格)在一個由人猿主導的星球上帶領人類和人猿軍隊首領塞德(蒂姆·羅斯)及大將阿塔爾(邁克爾·克拉克·鄧肯)之間展開戰斗,並揭開星球秘密的故事。[1]
中文名
決戰猩球
外文名
Planet of the Apes
其它譯名
猿人爭霸戰 / 人猿星球
出品時間
2001
出品公司
The Zanuck Company
發行公司
20世紀福克斯
⑽ 成年男人必看十部電影
No.1 《聞香識女人》 Scent of a Woman
查理是貝爾中學的學生,因目睹了同學的惡作劇而被校長威逼利誘,人生被迫面臨一次抉擇。退伍軍官弗蘭肯是個喪失了光明的殘疾人。同時也喪失了對人性的信任和生活的勇氣。他把自己的心靈閉鎖於無限的黑暗之中,並決心完成一次「迴光返照」似的旅行後體面地結束自己的生命。命運之神安排他們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相遇,用相異的手法彼此縫合對方的傷疤,讓不同的人生相互救贖並最終做出相同的解釋。一次意外的邂逅,一場「性感」的探戈,一次恣意的飆車和一段酣暢淋漓的演講為觀眾完整的勾勒出生命從「毀滅」到「重生」的全部過程。
No.2 《現代啟示錄》 Apocalypse Now
戰爭是一種秩序的破壞,世界上最可悲最痛苦的事莫過於戰爭,最痛苦的戰爭電影莫過於《現代啟示錄》。《現代啟示錄》講的是人性的倒退,秩序的破壞。但文明的進程卻沒有人能夠阻擋。
No.3 《美國往事》 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
《美國往事》包含了一個男人在這個世界上所能遇到的一切。友情、愛情、責任、沖突。它更像是一場讓人不願醒來的夢,當面條躺在床上,在溫暖的燈光和迷離的電話鈴聲中回到那些逝去的歲月,這場夢便開始了,直到最後,面條終於露出笑容,我們才回到自己的人生,去繼續那些不盡的故事。幫派、仇殺,原來都不重要,印象中只有毛躁的少年,偷看一個美麗女孩兒跳舞;只有負罪的兄弟,每天早早地上床睡覺;只有白發蒼蒼的老人,面對背叛了的友誼,語調平和,不動聲色。《美國往事》帶著你做了一個3小時45分鍾的夢。人生如夢,這也許是惟一的感受。
No.4 《辛德勒的名單》 Schindler's List
所謂責任,就是未必做得成卻必須去做的事。對於辛德勒來說,救助落難的猶太人是作為一個真正的人的責任。而把那段歷史搬上銀幕,則是斯皮爾伯格作為一個猶太藝術家的責任。《辛德勒的名單》包含著對受難者的祭奠,對拯救者的敬意,和對光明一定到來的信念。在影片放映後的一片贊譽聲中,斯皮爾伯格平靜地把影片的全部收益捐給了美國的納粹大屠殺紀念館。
No.5 《肖申克的救贖》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有一種鳥兒是永遠關不住的,因為它的每片羽翼上都沾滿了自由的光輝。」一個人能夠在15年痛苦的牢獄生活里,不放棄對自由的嚮往,這是一種怎樣的精神力量?所以他成功了,成功奪回了自由。《肖申克的救贖》中有這樣一句話:體制化是這樣一種東西,一開始你排斥它,後來你習慣它,直到最後你離不開它。想想看,我們的身體已經有多大一部分被體制化了?
No.6 《紐約黑幫》 Gangs of New York
這是一部關於愛爾蘭及義大利黑幫如何在紐約落地生根並且爭食地盤的故事。阿姆斯特朗是愛爾蘭移民的黑幫組織「死兔黨」首領瓦龍之子,在其父親被謀殺後,他展開對土生幫主「屠夫比爾」的復仇行動。為了完成復仇大業,他選擇了暫時的忍耐和偽裝。他加入了「屠夫比爾」的幫派,再次過起了黑幫生活,但這一次他擁戴的卻是自己的殺父仇人。阿姆斯特朗得到了女賊珍妮-埃弗迪恩的幫助,逐漸找到了接近「屠夫比爾」的機會,但越是接近他的內心,越是矛盾迷茫。他看清楚了「屠夫比爾」的所有罪行,他同情那些受害的人,但他卻發現就算是將這個人殺死,外來移民和所有受迫害的人也不可能過上安穩日子,因為「屠夫比爾」所代表的不僅他個人和一個幫派,這個流氓政官身後有強大的政治援助。於是一個單純的為父報仇的目的,導致了一場追求自由和平等的集體反抗。
No.7 《颶風營救》 Taken
作為一位父親,聽到女兒在電話的另一端絕望的呼救而自己卻無能為力,這難道不是最讓人痛心的事嗎?然爾這場惡夢般的事情卻降臨到布萊恩這位老特工的身上,他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個小時將女兒肯姆從一群可怕的專門販賣少女團伙中營救出來。然而,布萊恩面臨的首要問題是:他身在洛杉磯,而肯姆則是在巴黎被綁架。
No.8 《第七封印》 Det Sjunde Inseglet
馬丁.斯科西斯曾經說過「如果在死前一定要我選擇一部電影的話,我一定會選《第七封印》。」這句話有兩個層面的意思,一方面表達了老馬丁對該片的喜愛和對伯格曼的崇敬;另一方面也揭示了這部電影深邃的思想值得探索一生。
頹廢、墮落、殘忍、憂郁、禁慾、狂野、偎褻、神秘、邪惡、虔誠,奇怪的組合在一起。而不同的人,在這世紀末黑暗中,也有不同的處世之道。這正是博格曼電影《第七封印》要探討的內容。博格曼將死亡擬人化成死神,透過死神追逐網羅人們,讓不同的人與死神相遇、或被死神追逐時,各自呈現出不同的態度。這些人變成為世間人的「典型」,把身為觀眾的你、我圈進去。
No.9 《教父》 The Godfather
影片講述了教父唐·科里昂的小兒子邁克爾如何成為新教父的故事,把小說中虛構的紐約黑手黨塑造成一個實現美國夢的家族奮斗史。血雨腥風和溫情脈脈,在這部里程碑式的黑幫史詩巨片里真實上演。
No.10 《阿甘正傳》 Forrest Gump
每次想起阿甘在美國東西海岸之間的奔跑,心裡都會止不住的傷感,還有振奮。你相信一個智障兒的成功嗎?你相信這世上得到最多的人正是那些不計得失的人嗎?阿甘不懂得他不能總跟著一個女人幫她打架,也不懂得一個成年人不該總把他媽媽的話掛在嘴邊。阿甘什麼都不知道,他只知道憑著直覺在路上不停地跑,並且最終他跑到了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