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羅燕的人物專訪
我是一個理想主義者
一個纖細的東方女性,柔弱的讓人愛憐,只有當她注視著你的時候,才感覺到她銳利的目光,象一把刀子;也只有這個時候,你才會相信,站在你面前的這個美麗的女人是一個操縱著1500萬美元,指揮著一群來自美國、新加坡、香港等地的「多國部隊 」的企業家。她就是羅燕,一位留在普通的中年觀眾心中的「純情少女 」。她所主演的《女大學生宿舍》《紅衣少女》已經成為中國青春片的奠基之作。她所塑造的女大學生形象成為一代青年人的「夢中情人 」。但是,時隔多年,她以第一個進入好萊塢主流電影的中國獨立製片人的身份出現在景色秀麗、人情恬美的江南小城--蘇州,完成了她的電影之夢--《庭院里的女人》(Pavilion of women)。
正在觀眾記憶中淡去的電影《卧虎藏龍》讓大家記住了一個朴實的如鄰家大叔的天才導演--李安,但是對電影界的人來說,能進入好萊塢主流影片的權力金字塔頂峰--製片人(Procer)才是真正的榮耀。這條路華人已經走了很久,從楊燕子(電影《喜福會》的製片)到Alex(電影《生逢七月四日》《天與地》《刺殺肯尼迪》的製片)到Kevin張(香港導演吳宇森的製片),他們最高只做到執行製片的位置,而羅燕卻以「總製片 」的身份,帶著她的「洋助手們 」走向華人的成功之巔。
「我是一個紗廠女童工 」
從外表來看,羅燕是個嬌小的女人,秀外慧中,但是她有著非常獨立的個性和堅忍不拔的意志,為了實現一個既定的目標,她鍥而不舍,勇於嘗試,要求自己精益求精,力求完美。她把這樣的稟性歸結於多蹇的童年。羅燕出生於一個書香門第,父母都是教授,在新疆做科學研究。她打小就跟外公外婆在上海這個大都市生活。解放前,她的外公是中央銀行的副行長,生活很美滿。直到解放後,還過著優裕的生活,住著別墅,有保姆照顧。但是,文化大革命的到來,他們的生活經歷了從天堂到地獄的巨大落差。頗具諷刺意味的是他被關在他的辦公大樓的地下室,而被允許去牛棚送衣服的是8歲的小羅燕。幾年後外公去世了,外婆身體每況愈下。年僅12歲的羅燕成了一家之主。4年後,她被幸運的分配到紗廠當了一名普通的紗廠女工。
的她提起那段日子也帶著一些感傷,「如果說紗廠那磨人的細活對常人來說是一種痛苦的話,那麼比起每時每刻籠罩著你的沒有希望的活著來說,簡直算不了什麼。 」是呀,5年的歲月里,想到的只是一輩子織布,還能有什麼希望。但是,就是這5年的磨練,使她學會了獨立生活,學會以一個旁觀者的眼光冷靜的觀察身邊的世界,不時的反省自己,認識自己。在逆境中成長的她擁有了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為她日後的人生奠定了希望的種子。
「人是一定要念書的 」
羅燕不能不感激她的家庭,就是在那個人妖顛倒是非不分的歲月里,她的外公外婆以及遠在新疆的父母都孜孜地灌輸給她這樣的理念「人是一定要念書的 」。即使在文革中,她還託人介紹了一位數學老師,通過自學學完了初中高中的文化知識,甚至還讀了大一的課程。然後,就是大家都知道的,文革結束了,21歲的她報考了上海戲劇學院,在4800名考生中脫穎而出,成為20名幸運者之一,如願以償的開始了嶄新的藝術生涯。 即使是在成為當時頗有影響的女演員的時候,她也沒有忘記給自己「充電 」,從當時看過的內部電影和外國電影資料來看,出國深造好象是唯一的選擇。在演完《紅衣少女》之後,她把800元獎金全交了學費,學了半年英語,然後考了托福,留學美國。她在波士頓大學藝術學院攻讀戲劇專業碩士學位的時候,一面要學習外語,一面要打工維持生活,還要應付學校的考試,那可是要門門功課達到「B+ 」以上,才能獲得獎學金的。但是她就這么堅持了下來。
當我開玩笑般的問她為什麼不嫁個富人算了,省的吃這樣的苦。她的答復是,既然這樣想,我還出國干嗎,再說,人窮到那個份上,哪有美麗可言,灰姑娘的事情是只在童話里發生的。
雖然羅燕會戲稱「自己當初是受長輩的影響教導,盲目的崇拜知識 」,但是她始終堅信「人是一定要念書的 」。據當年在《紅衣少女》飾演姐妹的小姐妹鄒倚天回憶,1988年當她考上中央戲劇學院的時候,遠在大洋彼岸的羅燕反復囑咐她一定要多讀書,因為她自己就是從書中受益終身的。
在好萊塢,她還是認真地學習,《綜藝》《好萊塢通訊》就是她的教科書。她還在UCLA的電影學院進修,參加各種學習班,扎扎實實的學,終於在賽珍珠的小說《群芳亭》中找到了靈感。
她喜歡看書,有一天,看到了賽珍珠的小說《群芳亭》,她發現她被賽珍珠筆下的人物打動了。小說中那位努力尋求生命真諦的女性讓她感動;而賽珍珠這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身處兩種完全不同文化的經歷又與她心有戚戚,她憑女性的直覺斷定,她來闡釋這部小說,一定會成功的。同時她還藏著一個小秘密,那就是小說中描寫的人物、生活就象她外公外婆當年的生活情境,拍攝這部影片也是為了給他們一絲慰藉。
我是一個理想主義者
每個人都會有夢想,但是如果不去嘗試,那麼還有什麼意義。羅燕說,我常想所有人,有錢的,有名望的,都只有一次生命,所以決定了的,一定要去做,而且去做好。在美國的15年中,我從沒有忘記自己是一個演員。即使是在戲劇中心倒閉的時候,一貧如洗的她也沒有放棄她心愛的電影事業。
1993年在失業中掙扎的羅燕,盡管心力交瘁,也沒有考慮回國,雖然那樣會輕松的多。她咬著牙撐下去。局面開始好轉了,她也終於創立了自己的公司--蒙斯通國際公司,生產銷售專利產品,發行電視節目,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公司的資產達到三百多萬美元。「如果我一心只想著賺錢的話,我完全沒有必要再踏進電影業, 」羅燕說「就是因為它我才來的美國,我熱愛電影。 」「就象老鼠愛大米? 」我也和她開了個小小的玩笑。
1996年,她終於開始在電影的聖殿--好萊塢發展。
接受過良好的家教和中美兩種文化熏陶的羅燕是個氣質突出的女性。她對生活充滿著理想。她相信只要真誠,就能實現自己的夢想。她真誠的與賽珍珠的兒子聯系,贏得了他的信任,購買了小說的拍攝權。為了保留原作的神韻,她做編劇親自改編成電影,飾演女主角吳太太,親自組織強大的製作班底和演員陣容。導演嚴浩是一名大師級的藝術家,曾經獲得東京、戛納、柏林等國際電影節的大獎,他所導演的影片《滾滾紅塵》和女主角作家「三毛 」深深的留在華語觀眾的記憶深處。男主演威廉德福是身價2000萬美元的世界級影星,他所主演的影片《生於七月四日》、《基督最後的誘惑》、《英國病人》、《野戰排》等都曾獲得奧斯卡大獎,如果不是羅燕的真誠和對電影的熱愛打動了他們,區區1500萬經費是不可能完成這部大片的製作的。這之後,她還用一份長達82頁,精心完成的計劃書說服了環球製片公司,簽定了美國地區的發行協議。開拍前及時地送中國國家電影局審查,而且得到審查委員會非常好的建議……
1999年6月,影片《庭院里的女人》在蘇州開拍。充滿書卷氣的漂亮「姐姐 」以東方女性的真誠、韌性和執著實現了自己的夢想。的她以幽默的口吻說「我終於讀懂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本那個時代的名著。 」
「我就在開一間鞋子工廠 」
在好萊塢競爭非常激烈,因為每個崗位都有二三十個人供你選擇,你只有干好了,才有機會成為熟練工,才能從小作坊變成大工廠。周轉快了,從業人員有更多機會再工作,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羅燕說,她本來打算跟張藝謀劇組合作的,但是她發現國內的電影行業從業人員素質不高,責任心不強,想著怎樣把活對付過去,不注意自己的名聲。更主要的是製作影片的機制太原始,如果照這樣的方式製作影片,那是不可思議的。她堅持按照好萊塢的製片方式來運作。
她還解釋了這次電影在四川的發行沒有找峨嵋影業老闆,上了美國《時代》雜志封面的趙國慶合作的原因。她覺得從一個商人的角度來看,趙國慶不是一個好的合作夥伴。因為《庭院里的女人》採用的是好萊塢通行的分帳發行模式,趙國慶的「5元票價 」模式對他們擁有的大多位於繁華地段購物中心的影院來說不會有太大的收益影響。即使票房上不去,就是賣礦泉水也火了。而這對於片方來說,未必是好事。
在國內拍片的日子,她被自己人的工作方式所困擾,一個國內知名的女演員簽約後在影片開拍前一周撂下挑子不幹了,拍著火這場重頭戲的時候,工作人員為了節約經費,沒有準備消防車,結果攝制組白等了一夜,不知花了多少冤枉錢。拍攝的過程中,一身兼三職,製片、編劇、主演的羅燕操透了心。她笑著說,300來人的「多國部隊 」沖突不斷,彷彿過去7年生意場上所有險情集中發作,每隔一天就象經歷一次「心臟病 」發作,但是我都調整了過來。她說,「好萊塢是一個製造夢想、充滿夢想的地方,但是對於一個中國人來說,實現夢想本身就是一個最大的夢想 」。她在不斷的調整自己。1995年,她運作了影片《紅櫻桃》的發行,從中明白了電影是一門藝術,但更是一個產品,就象鞋子,它能在中國拍,也能在美國拍,或者在越南,英國。只要故事吸引人就好。「但是我是第一次操作,總是希望選熟悉的,能激發靈感的地方拍,為什麼不在中國拍? 」她說,「有人覺得我狂妄,可拍電影就是這么一回事,款式不同,但總是要穿在腳下,電影也就是為了在影院放,讓觀眾看。所以導演就是一個雇傭工程師 」。雖然現場的導演嚴浩不贊同這個說法,甚至有些生氣,但是她就象一個工廠主一樣悉心照料自己的「生意 」,而且做的很好。
這部精緻感人的影片已經完成,已經接到柏林電影節的盛情相邀,角逐「金熊獎 」,影片也將與4月20日在中美兩地同步首映。羅燕,這位走進好萊塢的第一位華人製片終於可以在加利福尼亞溫暖的陽光下小憩,等待來自大洋彼岸的祝福。(記者汪方華)
❷ 如何攜作品參加國際電影節
明確報名要求,參考評審團偏好,合理安排時間
首先,在參加任何電影節之前,必須先完成的是背景調查。投遞影片跟投遞簡歷一樣,盲投不會增加成功的概率,只會浪費寶貴時間,背景調查一般包括兩個方面:明確報名要求和評審團偏好研究。
大多數電影節是對所有影片開放申請的,對於電影本身無特別的要求。但是部分電影節會存在特殊規定,比如需要影片必須是導演的處女作,或者是前三部作品,或者影片的時長不能長於3小時,影片沒有在其他地方展映過等等。在確定申請之前,一定要明確這些報名要求。
另外,不同的電影節有特定的審美口味,或者評審團成員對某一類影片有偏愛,在做了了解之後,我們才能因地制宜,找到合適的電影節。你可以分析歷史獲獎影片甚至展映影片的類型和風格,如果提前知道了評審團成員,那就了解每個人的審美偏好。
時間安排上,在影片進入後期製作時,就可以考慮報名參加電影節。根據影片的預計完成時間和上映檔期,結合電影節舉辦時間,合理安排電影節的申請。
為了獲獎而調整電影檔期的情況也非常普遍。比如,2002年《上帝之城》在沖擊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敗北之後,選擇了將影片在影院放映時間延長到54周,從而利用規則上的漏洞獲得了2004年四項奧斯卡提名。
提交影片,利用首映權與邀請函來謀求最佳主場
確定了要參加的電影節後,接下來需要的是提交影片,這個時候要注意截止日期,還有參賽費用和首映問題。
關於參賽費用,其實有時可以申請豁免,當然這要看參賽電影的情況和與電影節的既往關系。
而首映的問題,也是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顯而易見,一部電影只有一次全球首映的機會,如果影片質量很高,那麼對於電影節來說,拿到全球首映權就是他們夢寐以求的事情。所以,首映的選擇可以作為籌碼,同最想去的電影節或者想進入的競賽單元協商。
另外,在申請電影節時,需要先對所申請的電影節進行分類。一種是申請起來希望不大的電影節,一種是或許會入圍的電影節,還有一種是可能保底的電影節,這樣可以保證一部電影憑借盡可能少的申請入圍其中的某個電影節。在收到某個電影節的邀請後,還可以作為與其他電影節商談的籌碼,去爭取更有分量的邀請。
准備階段:與電影節聯系,做好媒體公關
在獲得了一個或多個電影節的邀請後,就可以准備起程前往電影節現場了。
在准備過程中,你的影片會被告知是進入了哪個單元,競賽單元還是展映單元。進入競賽單元的影片將由評委會成員觀看評選,評委會成員由評論家,學者,電影從業人員以及觀眾組成,一同觀看完影片後他們會討論出獲獎結果,並在頒獎典禮中公布。
那麼在前期准備中,媒體公關就成為獲獎與否的重要環節,大型商業製片公司通常會以巨額的公關費用,通過操縱媒體引導輿論以達到獲獎目的。
TWC的老闆、的創始人哈維•韋恩斯坦就是個中翹楚,他的常用手段就是選擇更符合奧斯卡口味的電影,在電影節評審期間發布大量通稿,塑造影片的正面形象。並同時舉辦私人晚宴和明星慈善晚會邀請評委參加私人觀影會,以達到影響評委傾向的作用。
據說,在面對呼聲高的競爭對手時,韋恩斯坦還會不惜通過媒體以及私人關系抹黑競爭對手,來確保自己推舉的電影可以成功獲獎,這也是他在好萊塢經常被人詬病的主要原因。
參加電影節:觀眾,評委,媒體與商業的四重考量
電影節的組成通常包括一系列電影展映,專題研討會和頒獎典禮。電影市場可能是附屬於電影節,也有可能單獨舉辦。你需要做的,並不只是按照官方團隊的安排參加放映那麼簡單,幾個重要的事項需要特別下功夫:
a)觀眾交流
一般電影節官方會在參展電影放映結束後做一個15-30分鍾的問答,分享拍攝影片的過程。利用問答時間與觀眾分享主創最想表達的內容,與觀眾在觀影結束後進行各種交流,都會對影片的口碑造成影響,所以一個良性的觀眾交流是非常必要的。
b)媒體采訪
如果影片進入了電影節的重要單元,電影節官方會為主創准備媒體采訪的時間(專訪或群訪);如果官方沒有給你安排媒體采訪,你可以在參展之前提前主動聯系當地媒體和國內媒體,讓行程相對有序。畢竟,增加曝光度是每個主創團隊或者發行方都想要的結果。
c)認識電影節選片人
電影節的選片人對電影至關重要,他直接決定著影片是否入圍,幸運的話,通過選片人會可以與更多的業內人士結識,這是電影持續走向更多電影節的有效路徑。
d)認識買家
在電影市場中,是一個認識買家的最好機會,全球的電影內容采買和銷售,對於獨立製片和小型的區域性發行公司,都不是一件易事,因此電影節會是一個擴展可能性的優質場所。
比如戛納電影節的電影交易市場,位於戛納電影宮的地下一樓。每天下午兩三點,交易市場里隨處可見眉頭緊鎖、嚴肅交談的買方和賣方,在這里每天都有大量電影成交,推動電影產業的商業發展。
❸ 采訪金雞百花電影節志願者可采訪哪些問題
歐買噶
❹ 第16屆上海電影節紅毯宮鎖沉香采訪主持人祝賀陸貞傳奇大熱的視頻
如果你鎖定的性別召喚召喚界面下面的一個模式鎖,然後解開你的系統將在你旁邊放一個感嘆號滑鼠頂部的鎖顯示,你可以看到,當他舉起
❺ 宮鎖沉香電影節專訪陳曉趙麗穎擲骰子怎麼看不了完整版
他們沒有播,所以不能
❻ 每日文娛播報的節目簡介
目前,我們的采編隊伍遍及中國全境,包括北京、上海、香港、台灣等文化娛樂的前沿重鎮,並輻射到亞太地區的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美國、加拿大、法國、挪威、澳大利亞等歐洲、美洲、大洋洲的國家也留下了我們的身影。
在激烈的媒體競爭中,《每日文娛播報》已經做到了,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有我特,在報道理念上,先後提出過僅有娛樂是不夠的娛樂因我們而精彩等口號。《每日文娛播報》摒棄低俗報道,抵制虛假新聞,始終堅持客觀、真實、及時的新聞觀,堅持為觀眾奉獻娛樂,為廣告主創造價值的理念。
人才是一個欄目最寶貴的財富。《每日文娛播報》擁有一支充滿活力的隊伍,既有經驗豐富、在內地娛樂界頗有名氣的老記者,也有思維活躍,創新能力強的新生力量。這支新老結合的隊伍能打硬仗、打勝仗,在歷次重大文化娛樂事件的報道中,體現出了頑強的作風和良好的團隊配合意識。播報人以專注專業熱情的態度、敏銳的視覺嗅覺觸覺,為觀眾捕捉每一個有價值的文化娛樂資訊。 2001年12月,由北京電視台文藝中心與歡樂傳媒公司共同傾力打造的日播文化資訊類欄目《每日文化播報》正式建組,進行開播前的一系列准備工作。
2002年1月1日,《每日文化播報》正式開播,作為當時全國唯一的一檔文化資訊類欄目,以其豐富多彩的內容和鮮明獨特的觀點迅速成為京城熒屏上的一大亮點。
2002年5月11日,《每日文化播報》播出第一期周末人物--趙本山,創下了平均收視7.4,峰值收視超過11的神話,這樣高的收視率在文化娛樂資訊類欄目里是極其罕見的。開播四年多來,成龍、劉德華、李連傑、趙薇、徐靜蕾、周迅等華語演藝圈的大牌明星先後成為《每日文化播報》周末人物的主人公,向觀眾吐露心聲。
2002年5月,《每日文化播報》派出記者赴韓國進行采訪,這是播報記者首次走出國門。
2003年1月,《每日文化播報》正式脫離歡樂傳媒公司,成為北京電視台自辦欄目。在播報幾年的成長中,電視台的各位領導始終對播報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在各個方面給予了無微不至的關懷和支持。
2003年5月15日,《每日文化播報》欄目組從廠窪路搬遷至現址--北三環西路43號北京青雲國際研發中心,欄目組從此擁有了屬於自己的演播室,擁有了更加舒適舒心的辦公環境,極大地激發了大家的工作熱情。
2003年8月11日,《每日文化播報》的演播室迎來了第一批客人--Beyond樂隊做客,開始進行製作演播室人物的嘗試。從此華語演藝圈的各位重量級明星陸續走進播報演播室,在這里傾吐他們的心聲,講述他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演藝道路上的磕磕絆絆、鮮花掌聲後心酸的眼淚、不為人知的逸聞趣事。
2004年4月4日,《每日文化播報》開始推出周日特別節目,以更深邃的角度、更寬闊的視野解讀當前文化娛樂界的重大事件。先後推出質疑中國音樂排行榜、中國電影進入大片時代等具有思想性、前瞻性的節目,引起強烈反響。
2004年10月1日,《每日文化播報》通過艾科斯塔直播衛星平台覆蓋了北美地區,在美國率先落地播出,每天播出三次。這一重大事件標志著播報開始向世界傳播我們的聲音、我們的娛樂。
2005年2月1日,《每日文化播報》通過亞太5號衛星Ku波段,覆蓋了東南亞地區以及我國的台灣、香港。播報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力進一步擴大。
2005年5月,《每日文娛播報》記者赴法國電影節采訪,對電影節盛況進行了長篇系列報道,讓國內觀眾及時准確地了解到了電影節的最新進展,領略到各國大牌明星的風采。文字標識首次出現在世界三大電影節上,標志著播報邁出了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
2005年7月14日,《每日文化播報》正式播出港台地區娛樂資訊。第一時間為內地觀眾報道香港和台灣兩大娛樂重鎮發生的娛樂事件。港台娛樂風雲,盡在播報眼底。
2005年7月19日,《每日文化播報》獨家主辦影片《七劍》主創見面會,開創了播報舉行大型活動的先河。此後,播報先後主辦了各種大型文化活動,極大提升了播報在業界的名氣,本欄目在文化娛樂資訊類欄目中的龍頭地位得以確立和鞏固。
2005年8月29日,《每日文化播報》媒體獨家主辦影片《神話》巨型海報揭幕儀式。時任北京電視台副總編張曉先生與著名影星成龍先生聯手為海報揭幕。巨型海報面積約868平方米,有10層樓高,大約2000斤左右,由20個工人耗時兩天兩夜才懸掛上的,這幅電影海報的面積也創下了國內之最。
2005年9月30日,《每日文化播報》在天津塘沽基輔號航母上獨家舉辦劉德華新專輯《再說一次我愛你》慶功會,這是本欄目首次在北京以外的城市舉辦大型活動。
2005年10月25日,《每日文化播報》在北京大學百年紀念講堂獨家主辦孫楠歌友會,吸引上千名歌迷到場,活動規模之大前所未有。
2005年12月14日,《每日文化播報》獨家主辦無極英雄會,影片《無極》主創陳凱歌、製片人陳紅及張柏芝、張東健、真田廣之到場。
2006年3月,《每日文化播報》記者遠赴蘭州探訪痴迷劉德華女孩林娟,系列報道播出後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和對追星現象的激烈討論。播報的注意力從此不再僅限於演藝界,社會熱點亦成為我們關注的對象。
2006年4月23日,《每日文娛播報》觀眾俱樂部正式成立。對於一個欄目來說,觀眾永遠是第一位的。俱樂部的成立,為欄目和觀眾之間的交流溝通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2006年8月28日,我們《每日文化播報》通過衛星,覆蓋了歐洲,並率先在法國實現落地。至此,世界五大洲已經有三大洲的觀眾可以通過《每日文化播報》了解中國演藝界的動向,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這是我們的驕傲!
2006年9月15日--9月16日,本欄目承擔製作北京電視台燕園話紅樓大型系列講座,普及《紅樓夢》知識,為紅樓夢中人大型選秀再掀高潮。
2006年9月26日,本欄目舉辦更名發布會,正式宣布欄目名稱由《每日文化播報》更改為《每日文娛播報》,羽泉、潘長江等藝人及本欄目在各領域的合作夥伴到場祝賀並送上精心准備的禮物。
2006年10月1日,本欄目正式啟用新名稱《每日文娛播報》,宣告欄目內容進行重大轉變,欄目定位進行戰略性調整。
2012年5月,原浙江衛視主持人朱丹加盟《每日文娛播報》。 播報最高收視率:7.4 ,由2002年5月11日播出的周末人物趙本山創造。
製作集數最多的系列片:《與時俱進的宣南文化》,總長12集。
做客播報次數最多的藝人:范冰冰先後四次做客本欄目演播室。
接受本欄目獨家專訪次數最多的港台藝人:劉德華謝霆鋒分別五次接受本欄目主持人和記者的獨家專訪。
參與人數最多的活動:2006年地壇書市本欄目主持人簽名售書暨觀眾俱樂部成立活動,吸引兩千多人報名參加,場面堪比最當紅藝人簽售。
2005年12月31日齊秦演唱會,歌手黃健福不幸墜台身亡。播報成為唯一記錄黃健福墜台畫面的媒體。
2006年五一特別節目製作期間,播報成為國內第一家進入羽泉、孫儷、周筆暢家中進行采訪的媒體,通過他們父母的講述,了解這些藝人的成長故事、兒時趣事。
2006年6月,播報成為第一家深入四川音樂學院調查李宇春考研真相的媒體,報道播出之後引起網友激烈討論,有人評論,這是對教育公平性的監督。
在《十面埋伏》 《千里走單騎》 《無極》 《情癲大聖》 《滿城盡帶黃金甲》 《神鵰俠侶》等在中國演藝界擁有巨大影響力的大片和電視劇宣傳過程中,各大影視公司及導演不約而同地選擇了與《每日文娛播報》合作,在本欄目獨家首播這些影片、電視劇的片花和花絮。
《每日文娛播報》是獨家首播周筆暢、陳好、羽泉等歌手新專輯MV的媒體。
在2005年5月的第58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上,本欄目是唯一一家跟隨《無極》劇組進行貼身報道的媒體。
在2005年的東京國際電影節上,《每日文娛播報》是唯一一家在東京對張藝謀進行了長達一個多小時獨家專訪的媒體。
在2007年1月1日,《每日文娛播報》節目播出時間為每天19點,播出頻道為BTV-2,節目主持人是李湘和劉婧
❼ 戛納如何投票
我猜應該是每個評委投票給自己認為有實力獲得最佳男主角的演員吧
少一票為什麼會是平分呢?少一票當然是票數比別人少的意思啊
也有花絮說當年被一個有個性的評委投了最佳女主角。。。
但我認為最佳男主和最佳女主是兩場不同的投票 互相是不影響的
❽ 湯唯英語到底有多好,看看她曾接受英文采訪的
摘要:近日湯唯在第64屆戛納電影節英文專訪的視頻在網上瘋傳,其英語的流利令無數網友驚訝,連BBC的專欄作者看到後也忍不住對湯唯贊美了一番,不過也指出了湯唯的一點小瑕疵:肢體語
近日湯唯在第64屆戛納電影節英文專訪的視頻在網上瘋傳,其英語的流利令無數網友驚訝,連BBC的專欄作者看到後也忍不住對湯唯贊美了一番,不過也指出了湯唯的一點小瑕疵:肢體語言還不夠英式。
必須承認有些人具有某些天賦,比如說湯唯說英語。這周三在網站上看到湯唯在戛納做了一段英文采訪,頓時有點呆住了。這讓我想起了自己的英語之路,還有身邊聽到過的種種華人英語。
華人英語
湯唯是我很喜歡的華人演員,特別是演了《色?誡》之後。而我最喜歡看的是,並非是她的表演,而是她的八卦和日常表現。比如,2007年,她出席台灣金馬獎時候,面對調侃,說普通話時候的那份沉穩和冷靜,讓人感覺此人不簡單。
最難的是站在台灣的領獎台上,她的普通話沒有一點港台腔,很大陸。在娛樂圈中,浸淫日久,口音的多樣化,是自然現象,無可厚非。而一個新人,過早地放棄了自己口音,卻也常常是檢驗其自信心的無聲證明。
後來,據說湯唯跑到英國的雷丁大學(Reading University)進修英語,當時以為就是到外鍍鍍金。這回聽到她說英文,才明白下的是真功夫。
在英國,最近一些華人社團和政治人呼籲在公共媒體多出現一些華人的面孔,特別是積極正面的形象。我猜想華人面孔的稀缺,與語言有很大的關系。
在英國大學里,很多身為教授級的華人,也有為自己的英語苦惱。寫作和閱讀已經不是問題,但是說起話來,還是常常有點心虛。在英國這樣一個靠語言和文字驅動的社會里,你的語言,就是你的影響力。雖然以「音」取人也是一種歧視,但是我不相信,有誰會拒絕一付悅耳的聲音,一口地道的RP(Received Pronunciation)口音。
我喜歡閱讀時政類報章,在英文媒體中,能夠牢固地佔據一個老牌雜志或報章寫東西的華人作者基本上沒有。偶爾在《旁觀者》(the Spectator)看到David Tang(鄧永鏗)爵士發表的豆腐塊,能夠在這份相當於保守黨的《求是》雜志上露面,已屬不容易。
這豆腐塊的尺寸,基本上可以證明了華人英語在這個社會的影響度和可接受程度。更多是看到華人稍微被主流寫上一句,就歡呼做了「第一人」,似乎被歷史濃重記上一筆,這說明華人社會底深不夠,有點沉不住氣,目標還不夠遠大。
肢體與語言
在說一門非母語的語言時候,除了言語本身,言語之外的神情、肢體和手勢,也是非常重要的,卻也常常被我們忽略。有趣的是,每一種語言所附加的表情和肢體語言往往都是不同的。英國副首相卡萊格是一個語言高手,除了英語,能說荷蘭語、法語、德語和西班牙。在2010年,克萊格參選之時,曾經有過一段講荷蘭語的鏡頭。
當時,他剛剛和身邊的人說完英語,切換到荷蘭語,與旁邊的荷蘭記者聊起來。突然間,他的面部表情變得豐富起來,略微顯出點滑稽,眉毛的浮動明顯多了起來。
不同語言所帶來肢體語言不同,放到自己的母語里就更加容易看出來。我很喜歡看中國的民間曲藝,愛看中國方言劇。比如,趙本山的《鄉村愛情》,說東北方言的東北男人,與京味電視劇裡面掌櫃、大爺和爺們,接電話、打手機,迎來送往的眼神和肢體語言,區別很大。如果你看過上海、廣州的方言劇,神情舉止差別就更加明顯了。
在英國,我看過很多為了把生意做成,一臉賠笑,Yes加OK到底的中式英語,總是心生遺憾。而如果遇到一個華人,能夠優雅自如,身口心「三合一」地表達自己,總會讓我心生敬意,也是自己努力的目標。
過去,我在中國,說英語屬於熱情高過語言本身。我妹妹曾經評價我說英語,和說瑞安話的表情和腔調一樣。言外之意,當年,我說普通話的時候,神情、舉止和腔調和說英文不同的,後者應該過於草根。
這大概是可以這么理解的。因為普通話,在古代叫「官話」,是當官入仕的人使用的語言。雖然今天這層意義已經消退,但是仍然在用詞和表達上保持了莊重正統的氣質。而對我來說,說一口漂亮英語的人,舉止做派,無法親見,難以模仿一種說英文的風度。
晚上回家,把湯唯說英文的那段錄像再看了一遍。短短的一年學習,她的發音基本上是無可挑剔,但是在肢體語言上,尤其是在表達一些簡單贊美之詞的時候,過度使用肢體語言和小動作,不夠英式英語的冷與硬。
❾ 采訪人員對話黃聖依,揚子為黃聖依做過最爛漫的事是什麼
說起這對模範夫婦來,感覺他們日常的很多舉動都是非常的讓人羨慕,楊子確實很喜歡黃聖依,也做了很多特別愛黃聖依的事情。
1.專門為黃聖依拍戲
楊子早就已經不演戲了,他已經成功的成為了一名優秀的商人,有著自己的商業帝國,但是為了追求黃聖依,花了很多錢,為黃聖依量身定做了《天仙配》這部電視劇,那些有很多小夥伴都已經看過這電視劇了,整個劇情都是為了凸顯兩個人的愛情故事,我感覺眾多的配角狗糧也是吃夠了。哪一個女生不喜歡這種浪漫的事情呢?
通過上述這三件事情,真的可以看出來兩個人的情比金堅。雖然已經結婚了很久了,不過兩個人依舊是很幸福的樣子,我等單身狗真是羨慕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