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上海國際電影節的標志是什麼意思
上海電影節的大宗旨是
增進各國、各地區電影界人士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友誼,促進世界電影藝術的繁榮。
爵(圖中物體)是古代飲器
宴請貴客、朋友相聚時以此相敬
個人理解這個標志的意思答題即為歡迎四海影界賓客、共同繁榮電影藝術的一種寓意召喚
故簡單用貫徹時空的古代飲器表達始終如一的開放好客的情懷
並電影節設獎「金爵獎」。
個人見解,僅供參考。
⑵ 2020年廬山電影節的主題是什麼
時空之戀,廬約而至在《廬山戀》首映40周年之際,9月20日∽9月26日以「時光之戀 廬約而至」為主題的廬山國際愛情電影周活動將在廬山舉行。
中國(國際)廬山電影節是上市企業長城影視聯合國企九江市文旅集團旗下合資的子公司九江銀禾影視文旅產業有限公司在2020年初向中共江西省委宣傳部(江西省電影局)申報的「電影節展資助活動」項目。
活動簡介:
中國廬山電影節提出以廬山為地理位置標志的電影文化活動的概念,並且組織業內的影視版權的交易,影視文化主題活動,電影論壇。頒發以「廬山戀」為命名的電影獎項,並舉辦盛典頒獎晚會,明星導演紅地毯,影視項目路演推介及融資等一系列的主題性的活動內容。
⑶ 2021北京國際電影節時間
第十一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宣布重啟,定於2021年9月21日至29日期間舉辦。
北京國際電影節(英文:Beijing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簡寫:」BJIFF「),創辦於2011年,是在國家電影局指導下,由北京市人民政府、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主辦的大型國際電影活動。
電影節以「共享資源,共贏未來」為活動主旨,旨在匯聚世界電影優秀成果,增進國際電影交流合作,推動跨區域、跨文化的電影傳播,實現電影人和電影資本的跨文化合作,拓展國產電影國際傳播空間、推動中國電影「走出去」,是北京市建設世界城市、打造東方影視之都的重點文化活動。
標志含義
電影節的標志是一枚有著七彩葉片的風車,七枚葉片代表電影是世界的第七大藝術。每枚葉片上都有膠片的齒孔,意為每枚葉片都是城市的一個剪影,代表城市的進步與電影文化的發展之間的某種關聯性,「轉動的風車寓意著吉祥如意,也預示著電影產業有巨大的發展空間」。
⑷ 著名的威尼斯電影節的標志是什麼動物
獅子/金獅
⑸ 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的相關介紹
首屆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的吉祥物
這隻身著紅色上衣,黃色褲子的卡通駱駝「絲絲」成為首屆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的吉祥物。「絲絲」取意絲綢之路,設計元素由古絲綢之路上的重要交通工具駱駝造型演化而來。袖口和褲腳有電影膠片花紋裝飾表達出電影節的文化寓意。
電影節吉祥物設計者李桂斌:「這個駱駝是張開手臂的,張開手臂就代表著歡迎的意思,歡迎八方來客,你看它的上衣是紅色的,紅色代表著熱情歡快,下面褲子是黃色的,黃色代表咱們陝西古都的文化元素,這樣一結合就體現出了電影節吉祥物總體的造型。」
第二屆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的吉祥物
吉祥物「菲菲」以電影的菲林(膠片)與影盤為基本設計元素,由菲林盤繞而成的皇冠頭飾,明亮晶瑩的眼神,開心的表情,配以活潑的動感、跨步前進的肢體形態,傳遞出親切、可愛的視覺形象、還寓意「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的發展和輝煌。
整體形象色彩以「海洋藍」為主色調,「榕樹綠」為輔助色調,形與色渾然一體,充分體現福州的海洋文化及作為海上絲綢之路重要港口的歷史淵源,具有舉辦地福州的城市形象和地域人文特色。 首屆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標志LOGO
首屆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標志LOGO是以絲綢勾勒的西安鍾樓為主要造型,鍾樓城牆暗含電影膠片元素,寓意西安將成為中國電影對外交流的新起點,敞開的城牆大門寓意以電影為紐帶,促進絲路沿線各國文化交流與合作。
首屆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綜合協調辦公室主任單子孝:「我們用了將近兩個月的時間,面向全社會對LOGO和吉祥物的設計方案進行徵集,一共徵集到LOGO的設計方案將近600件,吉祥物的設計方案將近200件,我們先後進行了兩次的評審,最終從37件LOGO的設計方案和25件吉祥物的設計方案評選出了我們目前最後採用的這兩個方案。
第二屆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標志LOGO
標志充分運用了中國書法意象,絲路混合形象趣味。左邊似「絲」字,左右復合似「路」字。兩字一筆寫就,一路貫通,蒼勁有力,象徵著絲路的旅程是崎嶇蹣跚,艱辛堅韌,渾然天成的氣象。隱喻「亦絲,亦路,亦帶」的寓意。
在圖形設計上,標志的上半部分看作以西安為起點的陸上絲綢之路,下半部分指代以福州為起點的海上絲綢之路,同時一筆畫就的圖形又似絲帶,金色光影處理得當,寓意金光大道將會越走越寬廣。
第二屆標志形象正是以「絲路之約」,作為logo的創作主旨。標志圖形個性強,不易雷同;對於國人,寓意豐富;對於絲路上的國際諸國友人能夠呈現濃郁的中國風(中國文化DNA)和時尚感。「絲綢之路」就像一份約定,從漢。唐、宋、明至今兩千多年,「絲路」精神從未斷過。
⑹ 威尼斯電影節的標志是什麼動物
是帶翅膀的飛獅,並不是普通獅子
⑺ 首屆威尼斯電影節創辦於哪一年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其他名稱: Venic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創辦時間: 1932年
威尼斯電影節標志主辦單位: 威尼斯藝術節
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號稱「國際電影節之父」。1932年8月6日在義大利的名城威尼斯創辦。主要目的在於提高電影藝術水平。1934年舉辦第2屆後每年8月底至9月初舉行一次,為期兩周。1943~1945年因第二次世界大戰一度停辦。大戰結束後於1946年恢復舉行。1932年至1942年,獎項分為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短片、義大利影片、外國影片,以及最佳導演、編劇、男女演員、攝影、音樂等獎。此外,還有特別獎、綜合獎、「墨索里尼杯」、「雙年節杯」等。1946年至1948年,取消了「墨索里尼杯」。1949年增設「聖馬克金獅獎」、「聖馬克銀獅獎」、「聖馬克銅獅獎」等。
⑻ 柏林電影節有什麼特點
柏林電影節(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原名西柏林國際電影節,歐洲第一流的國際電影節之一。 20世紀50年代初由阿爾弗萊德·鮑爾發起籌劃,得到了當時的聯邦德國政府和電影界的支持和幫助,1951年6月底至7月初在西柏林舉行第一屆。每年一次,原在6~7月間舉行,後為與戛納國際電影節競爭,提前至 2~3 月間舉行,為期兩周。其目的在於加強世界各國電影工作者的交流,促進電影藝術水平的提高。
金熊獎主獎有「金熊獎」和「銀熊獎」。「金熊獎」授予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科教片、美術片;「銀熊獎」授予最佳導演、男女演員、編劇、音樂、攝影、美工、青年作品或有特別成就的故事片等。此外,還有國際評論獎、評委會特別獎等。80年代,每年30到40個國家和地區參加,放映影片200—300部。
柏林國際電影節於1951年在美國或者從更寬泛意義上說在三個西方盟國的倡議下創立。這以後的十年內,電影節已經確立了在柏林文化生活的重要地位。英格瑪·伯格曼、薩蒂亞吉特·雷伊、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羅曼·波蘭斯基和法國「新浪潮」導演讓-呂克·戈達爾、弗朗索瓦·特呂弗、克羅德·夏布羅爾都以他們的影片在柏林電影節上獲得了巨大的國際性的成功。
柏林國際電影節的標志物是一隻抬起手臂向人們致意的柏林熊。
到了21世紀初,柏林國際電影節已與戛納、威尼斯等電影節一道成為最主要的國際電影節。它的意義不僅在於吸引了大量觀眾,而且還吸引了許多電影製作人。超過60個國家的報紙、雜志、互聯網、電台、電視台的將近3000名新聞記者蜂擁而來,每年僅公開的電影放映就吸引了超過35萬賓客。
柏林電影節最重要的部分是有全世界范圍電影參與的競賽單元,在競賽結束,由國際性的評委會頒發電影節主要獎項。
柏林電影節「發現」了一大批電影導演,如今他們的地位已經寫進了電影史。柏林國際電影節的獲獎者包括萊那·維爾納·法斯賓德、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讓·呂克·戈達爾、英格瑪·伯格曼、西德尼·呂美特、克羅德·夏布羅爾、羅曼·波蘭斯基、薩蒂亞吉特·雷伊、卡洛斯·紹拉、李安、張藝謀、羅伯特·阿爾特曼、約翰·卡薩維茨和其他許多人。
⑼ 什麼是威尼斯電影節
威尼斯電影節又被稱為「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威尼斯電影節誕生於1932年,是世界上第一個電影節,被稱為「國際電影節之父」。
首屆威尼斯電影節於1932年8月6日至21日舉辦,屬於威尼斯雙年展的一部分。1895年由一群威尼斯當地知識分子創辦的威尼斯雙年展起初並沒有電影環節。
雙年展從1930年開始,先後引入了「音樂」「電影」「戲劇」「建築」和「舞蹈」。由此可見,威尼斯電影節是威尼斯雙年展根據時代發展潮流和藝術領域最新發展趨勢後來引入的內容。可以說,威尼斯電影節的誕生就是創新的產物。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每年8月末至9月初在義大利威尼斯麗都島舉辦。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分為「主競賽」、「地平線」、「未來之獅」、「VR競賽」、「非競賽展映」、「國際影評人周」、「威尼斯日」等單元。在電影黃金年代(20世紀30年代—60年代),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是諸多世界電影大師的搖籃。
(9)電影節標志擴展閱讀
不同時期的威尼斯電影節
威尼斯電影節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威尼斯電影節不斷受到來自法西斯政府的壓力,草草舉辦的幾屆電影節參展影片幾乎全部為義大利和德國的電影,政治傾向不言而喻,且一度將獎項命名為「墨索里尼杯」。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隨著法西斯政權的倒台,威尼斯電影節逐漸回歸到電影藝術的本質上來,取消「墨索里尼杯」,並於1949年首次用威尼斯的標志「聖馬可金獅」命名最高獎項。
盡管後來在不同歷史時期,威尼斯電影節仍曾遭遇各種挫折,但始終力圖保持自己的獨特傳統:聚焦於各國電影領域的優秀實驗者和開拓者,鼓勵採用新的藝術手法、技術手段和創作技巧拍攝形式新穎、獨具一格的影片。這些影片或許並不完美,但只要有所創新,都能夠被電影節所接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