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對於3D電視電影,未來之路你們更看好主動快門式還是偏光不閃式3D
現在還很難講,兩種3D技術都不能算成熟,還有不少改進空間。將來哪種佔主導,還要看技術的發展。
單純技術上說,個人更傾向於偏振式的。
如果從市場的角度分析,目前主動式3D陣營有SONY、三星,貌似更為強大。
就成本上來講:
偏振光的3D眼鏡成本大約20元(取決於鏡片的厚度、透光率和鏡框),顯示器本身也需要加偏振膜。還需要240Hz驅動IC(其實也就是120Mz再插值),但IC量產後成本跟普通IC不會有多少差別。
主動快門板式的成本大約600元,顯示器需要加120Hz驅動IC,但這種驅動IC量產之後,成本應當與現在的普通顯示器成本差不多。
但無論如何,偏振式的成本有絕對優勢。而偏振式3D只需要片源、顯示器和眼鏡支持就可以了,主動式還要求顯示輸出設備的支持(比如顯卡),無線主動式還需要充電器和接收器,成本更高。
就效果上來說:
好的偏振光效果也很不錯,比如美國DDD技術的偏振光技術,但分畫面辨率減半是硬傷。不過現在也有技術使偏振電視機和顯示器支持全高清,比如LG的FPR偏振膜。
就使用舒適度來說:
相比於紅藍和主動式,使用最舒適。相對於裸眼(線遮罩)3D,可視角度更大。而且偏振式的眼鏡非常薄,可以做成眼鏡夾,夾在普通眼鏡上,方便觀看者佩戴眼鏡觀看3D影片。但這里要注意的是,並不是說偏振式3D對視力無損傷,目前所有3D技術對視力都有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