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有哪些電影評價和賞析的視屏節目,通過電影看出導演的心思和思路
1、今日影評(綜藝)
2012年1月2日,國內首檔以揭秘「電影里的生活,生活里的電影」為主題的漫談式電視脫口秀日播欄目——《老梁看電影》在甘肅衛視正式開播。《老梁看電影》由知名電視主持人梁宏達坐鎮主持,節目以電影為素材,以普通觀眾的日常生活為參照,通過發掘、整理電影里的故事和生活細節,以梁宏達獨特的「說故事」主持風格,說說「電影里的那些事兒」。
5、電影追憶(綜藝)
電影追憶是2014年在大陸地區開播的一檔紀實類的電影剪輯、配音、短片的節目。追憶曾經觸動你心靈的電影。每期推薦三部經典電影,並以此展開討論,直戳淚點,希望能勾起你淡淡的往事回憶。
6、每周影評(綜藝)
《每周影評》是一個主要針對國內院線公映電影的電影評論節目,它誕生於2009年5月18日,每周一期,努力成為國內電影觀眾的觀影參考和電影消費指南。
7、電影解毒室(綜藝)
《電影解毒室》是由暴風影音公司自製的電影評論節目,聚焦院線大片,解析熱點事件。解說風格專業而不失趣味,深入淺出,兼顧骨灰級影迷與普通觀眾。從觀賞性、製作成本、拍攝手法、導演技巧、演員表演等方面對電影進行解讀,會態度鮮明地告訴觀眾電影的好與壞,在有態度的主觀基礎上堅持客觀原則。
8、青年電影館(綜藝)
《青年電影館》是國內全方位梳理香港電影史的權威欄目,並已擴展到世界電影、華語音樂、華語電視劇。它在很多大學電影鑒賞課上放映,並被一些地方電視台播映。它運用作者論的方法,對五星殿堂級電影人、電影和各種電影元素進行鑒賞、評比。
9、三下五除二(綜藝)
《三下五除二》是一個由楊二和蘇五共同主持的中國首檔社交影評節目,節目《三下五除二》中8-10分鍾,從不同觀點、多角度出發對熱點影片進行解讀,同時總結電影干貨(敘事風格、美術等相對專業剖析)的視頻福利就直通你的腦洞賬戶。且有不少明星將與大家一起玩耍。
B. 電影《大學》即將上映,該影片有著怎樣的演員陣容
《大學》這部電影講述了四個人的故事,也是講述了四個人生階段的故事,從高考、畢業,再到入職最後是退休,這四個人生階段是很重要的時刻,也是人們可以感同身受的,所以這一句電影可以把觀眾和影片人物緊緊聯系在一起,在一所大學里將會面臨很多個人生的階段,在這些階段中,我們會面臨很多的選擇,影片聚焦的問題就是“選擇”,每個人都會做出選擇,而每個人做出的選擇也是不一樣的,但這就是屬於我們自己的人生,這就是屬於我們自己的大學生活。
C. 【電影推薦】這些通過紀實來思考人生的紀錄片
這是英國拍攝的一部從1964年開始的紀錄片,紀錄片當時采訪了14位七歲的來自不同階層的兒童,尋問他們對於生活的看法和未來的展望。
之後每隔七年便找他們重新采訪一下,了解近況和他們最新的心態看法。一直到2012年,這部紀錄片已經拍到了第八季( 《56up》 ),那幾個主人公也到了56歲的年齡。
這部紀錄片是我看過時間跨度最久的作品,第一季還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導演為保羅·阿爾蒙德,其助手為邁克爾·艾普特。到現在2018年,保羅已經過世,邁克爾也從當日朝氣蓬勃的青年變成了現在兩鬢花白的名導演,並接手《人生七年》紀錄片的拍攝。
限於篇幅,我也不想探討出生和階層的不同會對人生有何長遠的影響,也不想去進行論證哪種生活孰優孰劣的無意義辯論。畢竟我還沒有全然接觸社會,感慨境遇變遷,我印象最深的是時間的流逝,以及那看得見的成長與衰老。
首先我得承認,我並沒有把這個系列看完(當然,這個系列也還沒有拍完),我應該是一口氣從《7up》看到了《35up》這一季,影像里近三十年時間的流逝。
那是我大一時候看的,用了一個周末一口氣看完的。從7歲的稚嫩可愛,到14歲的青春活潑,再到21歲的初入社會,到28歲臉上的風刀霜劍,然後是35歲的結婚生子。我看著別人的故事,但彷彿受著歲月這把殺豬刀摧殘的人卻是我自己,心頭如同壓著石塊堵著一口氣,感慨到難受。
於是不得不停下來,本打算緩一緩再繼續觀看,沒想到半個七年一過,便到了大四鄰近畢業。這個幾年後里藏著的,是我整個大學生涯,也是兩集紀錄片中間一半的時間間隔。
有很多想說的卻說不出來,便算了吧,只能推薦大家去看看這個《人生七年》,希望對於各自未來的規劃能有些益處。
我們是誰?從哪裡來?又將歸往何處?這些問題和我們的生存息息相關,但卻沒有人能夠給出一個所有人都信服的答案。
導演羅恩·弗里克(Ron Fricke)歷時14個月,穿越24個國家,導演羅恩·弗里克)用鏡頭向我們展示了大自然能夠擁有的最壯闊最絢麗的景緻——從遠古到現在,從猿猴到人類,從荒無人煙的沙漠到震撼人心的宗教活動現場,從廣袤天地帶來的感動到嬰孩單純的笑臉給予的幸福。
這部影片中拍攝的都是具有象徵意味或者宗教性質的,與人類息息相關的地理或人文景緻。他或許是希望我們能發現,很多時候,我們無法意識到的,正時時刻刻的發生在我們身邊的美好的一切。
影片時長96分鍾,出品於1992年,全程沒有台詞解說,只有地名字幕和玄妙的背景音樂陪伴。
這部紀錄片從宗教、信仰和人類大事件的角度出發,有一種神聖的庄嚴肅穆感,或許你不信宗教,但卻也不得不承認宗教是人類歷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這部紀錄片有點類似於另一部關於自然關於動物的《地球:神奇的一天》,都是按時間來講述一天二十四小時發生的事情,不過前者是關於各種動物的一天,而《浮生一日》是選取全球各地各國各民族的不同的人生活片段剪輯成的一天。
該影片由著名導演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和托尼·斯科特(Tony Scott)牽線,全球最大的視頻分享網站YouTube邀請全世界網民用攝像機紀錄下2010年7月24日這一天自己的生活瑣事以及對一些簡單問題的回答。
來自190個國家和地區的總計近4500小時的視頻,展現了在同一天之中世界各地人們的日常生活。影片中每個人拍攝的內容迥異:除了將鏡頭對准自己之外,也有些人紀錄下他人的有趣生活;既有完整的小事件,亦有無頭無尾的片段;有些人的生活平淡無奇,而有些人卻又剛好趕上了熱鬧非凡的大型活動。
一天之中,有人出生,有人結婚,有人離世,也有人只是和尋常沒有什麼不同的正常過日子,而你今天過的怎麼樣?
這部記錄片電影很有意思,它混合了紀錄、動畫、戲劇、科幻等元素,通過一位年邁的檔案保管員皮特·波斯爾思韋特(皮特·波斯爾思韋特 Pete Postlethwaite飾)的視角,向我們講述了這位生活在的已被摧毀的未來世界中的老人,翻看公元2015年以前影像資料的悲哀和悔恨。
「現在所有美好的隕落,其實是人類在公元2015以前所累積的惡果。」
這部一部描繪全球變暖帶給地球致命災難甚至毀滅的科幻色彩紀錄片(沒錯,紀錄片也可以有科幻色彩),根據主流科學的預測所建構。
電影製作資金全部由募捐得來,它向我們敲響了意義深刻的警鍾,設想了這樣一種末日的未來—— 「人類本有機會拯救自己,然而卻沒有去做。」
並且借用末日後的人類視角向我們詢問了這么一個問題, 「面對即將滅亡的地球,你們難道一點都不曾在乎過?」
每個人背後都有一個足以撼動心靈的故事。
法國知名的攝影師Yann Arthus-Bertrand用了3年的時間,走訪全球60個國家,讓2,020位不同膚色、種族、性別的人,在鏡頭前訴說自己的故事。並將包括烏克蘭的自由戰士、馬里的農民,到美國的死囚等各人的故事集結成一部紀錄片《HUMAN》。
紀錄片中,受訪者只站在純黑色的背景中細訴自己的故事,沒有花巧的剪接,甚至不多贅述受訪者的身份。但僅就每個人自身的經歷,便足以為觀眾帶來震撼。
我很討厭什麼「人間不值得」,「生而為人,我很抱歉」之類看似很喪,實則都是人們用來調侃搞笑的話語。因為我覺得存在本身,便是一種庄嚴的偉大。而有幸享受歲月靜好的人,是沒資格隨便把死亡當作玩笑的話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