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大全 > 中國動畫電影的困境

中國動畫電影的困境

發布時間:2024-08-19 19:52:40

『壹』 國內播出一部動畫電影的成本有哪些

我們發現,一部每分鍾投資超過3000元人民幣的動畫片,無論質量多好,題材如何,都很難在國內收回製作成本。目前國內電視台對於國產動畫片的買片政策,十分不利於國產動畫的投資者。例如一部11分鍾的動畫片,如果在全國100家電視台發行,每家電視台每分鍾平均支付30元人民幣的播放費用(這在實際操作中其實是不可能的)播放權全部賣掉,並足額支付的話,方能收回成本。各位很清楚這其中的困難和艱辛。可以想像,3000元一分鍾的動畫片尚且如此,八九千元的片子呢?有人會說,我們可以從相關產品上收回投資,我們經過論證和計算發現,確實存在這種可能性,但是,這種情況是有前提的。前提就是片子的總長度不能低於208集,因為任何相關產品的運作,都需要一個相當長的生產和宣傳期,而動畫片在各地方電視台播放也有一個時間差。片子的長度不足,就不會給經營人員提供足夠的運作時間,而運作時間不足,就無法將經營活動順利進行下去。我們目前的投資規模是否能允許策劃長達208集的動畫長篇,成為了動畫片市場化運作的瓶頸之一。同時也成為我們策劃時主要思考的問題。這個問題不解決,就談不上動畫片的市場化經營,更談不上動畫精品的製作。這個問題不重視,我們辛苦製作出的片子,就只能是無法收回成本。我們認為,不考慮市場的動畫片,在目前情況下看,就不是好動畫片。只有動畫片的投資人,真正能利用動畫完成經營的良性循環,國產動畫片才真正能得到發展。

國產動片市場簡介:

國產動畫片在國內電視台的播放,按國家廣電總局的要求,是享受政策傾斜待遇的。然而,近年來,隨著電視收視率的爭奪日趨激烈、主管部門監察調控失衡。各地電視台對於國產動畫片的播放傾斜政策幾乎已不復存在。全國每年動畫片播出量約需30000分鍾,但是,國產動畫片年實際製作量不足6000分鍾,巨大的供需失衡導致地方電視台「名正言順」 的採取一些特殊手段鑽空子超比例播放進口動畫片。

直接導致地方電視台選擇進口片的原因有以下3點:

1. 進口動畫片可選擇的餘地大,整體製作水平高。(收視率有保障)
2. 購買價格極低,進口動畫片全國電視播放版權費不足10000元人民幣/集。
3. 廣告商在廣告運作上相對容易。

電視台的這種選擇直接導致了一些問題的出現:

a) 製作公司利用資金優勢大量發掘和演繹中國內容動畫題材,導致國內動畫公司的投資無法及時准確和安全的用於中國傳統題材動畫片的製作。

b) 由於進口片在國外已經收回成本,為了盡快佔領中國市場,國外製片商不惜以低於國內動畫片成本發行價幾倍的價位傾銷播放權。

c) 國外製片商在佔領一定市場份額之後,將動畫節目整合成為固定的電視欄目,徹底而又長期的播放自產進口動畫片。(當然,這種運作是以國內文化公司的面目出現的)

目前,國內電視台買片價格(國產片)已經一降再降,達到平均不足30元/分鍾的歷史新低。形式特別嚴峻的是,真正購買國產動畫片的地方電視台已不足100家了。在這種市場條件下,即使一部動畫片在各個城市同時發行出去(操作上可行性不強),可以回收的播放費僅是3000元/分鍾。對於動輒投資超過萬元/分鍾的國產動畫來說,這點兒回報也是微不足道的。

動畫片的相關產品收益一直是投資人關注的重要回報內容。但是,由於國內市場知識產權保護工作推廣尚存在一些問題。國內動畫作品目前為止還沒有一部能真正從市場中得到應有回報。一次又一次在實際操作中出現嚴重虧損,導致國內社會投資資金信心喪失。從而進一步使得市場中出現的「商業片真空」問題愈加嚴重。

由於以上兩方面的原因,2002年中國動畫行業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頹勢。主要投資人由過去的三家,減為目前的兩家(中央台、上海美影)。北京電視台已經不再對動畫片進行投入了。其餘社會投資也出現了逐步減少和持幣觀望的趨勢。以北京為例,2001年全市約有10家規模超過50人的國產動畫生產企業,2002年底,全市超過50人規模的國產動畫製作公司減少為4家。

中國動畫行業的發展,一直享受著政府部門的傾斜性政策。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對國外動畫片播出限制的減少,動畫片市場受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沖擊。大量國外動畫片播放權低成本的傾銷給我國國產動畫片的銷售造成巨大經濟損失的同時,還將西方的價值觀、世界觀灌輸給了我國的青少年。由於東西方經濟、文化、社會環境存在相當大的差異,這種從小灌輸的思維方式和娛樂習慣造成了很多青少年嚴重的思想問題和行為錯誤。與此同時,帶有我們民族優秀文化的動畫片因為資金、市場等原因無人投資,無人策劃,無人製作。長此以往,我們將很難在中國的電視銀幕上看到黑眼睛、黃皮膚的中國卡通形象了!

有人質疑3000元/分鍾的動畫片是不是能做出來,在這里,可以非常肯定的告訴大家:「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不但能做出來,好像還有賺頭?

當然,這種動畫片因為是低成本片,所以在各方面的製作就不能像所謂常規動畫一樣,到處糟賤錢……管理水平的高下,是最終能否成功實現預算的關鍵!

A工序:

1/策劃2/編劇3/美術設計4/造型設計5/分鏡頭6/導演、執行導演7/製片8/原畫9/動畫10/修型11/上色12/合成13/剪輯14/配音15/配樂16/動效17/背景;

B按照工序順序作的說明:

1/因為是自己的片子,策劃酬金很少;

2/編劇,每集1000元左右,因為長期合作,所以並不覺得少;

3/美術設計,一般是把背景繪制也交給他,所以美術設計一般是不要錢的;

4/造型設計,一部片子全算下來一般是20000左右,因為造型相對簡單,合作時間長,平時還能介紹其他工作給他,所以還是對此滿意的

5/分鏡頭,一般是按集算,每集(11分鍾)1500元左右;

6/導演,執行導演,每集1000;

7/製片,負責的東西比較多,包括製作省了的放大稿,每集500;

8/原畫每秒15(難度低,有些20)

9/動畫每張1.5;

10/修型每秒5元;

11/12/13/上色連合成輸出剪輯每分鍾800元;

14/配音,每人每天200;

15/16/配樂、動效一部片子25000到50000不等(52集的)

怎麼樣?觸目驚心吧?這其中有些還可以省:

1/每集片子15%同用(一定要跨集同用,同集同用就看出來了……)

2/片頭片尾可以有1.5分鍾不用畫,但是按照行規同樣算錢

3/等等

這么算下來,每集片子有個30000左右做下來都有富裕……11分鍾涅!片子的質量不會差,我的朋友製作的片子曾經被上海美影評為當年最好的2部片子之一。

所以,說3000還做不下來的同志們要好好檢討一下了,是不是工序加得太復雜,是不是按照所謂的行情給錢給虧了?特別提醒的是:我這里指得是長期製作的公司,小公司做一部片子的很難做到這個價錢。咱們上街買菜都知道——羅卜論堆兒的買最便宜!要想降低成本,信譽是關鍵……而且,千萬別外發,外發之後不但價錢會提高,質量也得不到保障。最後,自己的原畫都會不穩定。原因很簡單,你的公司一直有活,有保障,自己的原畫圖穩定都會干,你外發,活就有接不上的時候,一旦你叫原畫覺得出去反正也能回來接活兒,還不如先出去找活,不行了再回來。你的單價就下不來了…………

我覺得,在開正式發票的前提下,動畫片的利潤達到20%—25%左右就算不錯了。動畫公司不能太黑了。要想法設法的叫投資人能收回投資,這樣,才能進入良性循環。等到自己公司有實力投低成本片了,一定要自己闖一闖市場……

ε□з 逆臣� 4級 2009-08-21

那要看是什麼動畫了,基本都是大手筆,也有私人操作的,比正規的會節省很多。但也是萬字輩的。。。

『貳』 今年很多動畫電影上映,但是票房不盡人意。你覺得為什麼國產動畫票房不高

一個是沒有熱情,很多人把動畫的電影和國產的動畫片混淆,我就是這樣的人,我很討厭動畫片,所以對於國內或者國外的動畫都很討厭,但是有一個動畫電影讓我改觀,就是《大魚海棠》。
我現在還記得我看大魚海棠的情景,在高三的一節數學晚自習上面,我和同桌偷偷的看這部動畫電影,然後被感動的直流淚,然後數學老師一種看傻子的眼神看我們,但我依然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優秀的電影。
還有一種就是,大人對於動畫電影的定義很窄,成年以後就很討厭看動畫片了,不論是《瘋狂動物城》還是《你的名字》或者是《大聖歸來》,我甚至認為動畫片不如一個看電影。
所以,每個人對於動畫電影的觀點和態度都不同,有一些喜歡它的人,在從事著這樣的事業,他們為電影欣喜。但也要接受有人就是不喜歡它,不願意為它貢獻票房。


『叄』 中國電影現狀和未來

藉助於開放改革的歷史潮流,中國電影從90年代中期以來生產力有所提高,市場穩步擴展,國產影片的產品競爭力逐漸增強,電影業似乎正面臨一個步出困境、再度振興的契機。同時,國產電影的數量和質量與電影市場要求仍然不相適應,電影市場現狀與電影市場潛力之間還存在明顯差距,進口影片與國產影片、市場「大片」與普通國產影片的市場份額、票房份額的嚴重失衡,大城市市場與中小城市和農村電影市場的巨大消費對比,特別是發行業、放映業與製片業利益沖突的激化,則說明中國電影業的發展正處在一個重要而關鍵的發展和調整時期,甚至可以說是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一歷史機遇 1979年,中國電影曾經創造293.1億的觀眾人次紀錄,這一數字意味著當時10億中國人人均年觀影次數近30次。但80年代後,中國電影的觀眾人次卻連年減少,盡管這期間仍然有一些國產影片的觀眾人次過億,但從總體上來說,除了產量還基本維持以外,電影的觀眾人次、放映場次、票房收入和發行收入以及銀幕數量都呈明顯的下降趨勢。 這一下降趨勢直到1995年才開始出現明顯緩解。1993年至1994年的電影體制改革初見成效後,紀念世界電影誕生100周年和中國電影誕生90周年的國際性話題重新將觀眾從對電視的關注中引向了電影,引進國外10部大片刺激了多年疲軟的電影市場,以及都市消費社會創造了越來越高的文化消費慾望等,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使這一年成為了中國電影業期待已久的一個歷史性轉機,但電影事業從總體上來看,還是處在生長和發展時期。 1.發展中的電影生產 90年代以來,中國的電影平均年產量基本處於世界各國、各地區電影產量的前5名之列。從90年到97年,中國電影總產量為1,079部,平均年產量約為135部。其中92年產量最多,從96年開始明顯減少,97年產量最低,比平均年產量低約35%,是90年代以來中國電影的一個低產年。 電影減產是一個全球性的現象,世界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電影產量從總體上來說都呈逐年下降趨勢。但是,中國電影產量如此明顯地減少恰恰出現在電影票房收入大幅度上升的時期,同時中國的電影市場對影片量的需求還遠遠沒有得到滿足,因此97年的電影大幅度減產仍然是一種不正常的現象。 美國近年電影平均年產量約在350—400部左右、印度為450部左右、香港為150部左右、法國為100部左右、巴西為60部左右、英國為40部左右、台灣為20—30部左右、墨西哥為10部左右。從絕對數量來看,中國大陸電影90年代平均年產量135部,可以說是電影生產的大國之一,電影年產量約為世界投入商業發行的電影產量的1/30。 從投資規模來看,近年來中國電影的投資規模也有逐年擴大的趨勢,每年都有幾部投資超過1,000萬元的大製作影片,如《鴉片戰爭》已經創造了單片投資近億元的紀錄。 在世界范圍內,為了與電視競爭,為了提高電影的藝術和技術質量,也為了增加電影的市場佔有率,電影的投資成本越來越高。1996年美國電影的平均成本為每部3,980萬美元,1997年為5,340萬美元,增長34%。1997年影片平均發行宣傳費用為2,220萬美元,每部電影實際成本高達7,560萬美元。(注1)近年中國電影生產的平均投資規模盡管不到美國電影的1%,但也有較大幅度的增長。1980年平均投資40萬,1992年為150萬,1997年則在300萬以上,年增長幅度為10%以上。預計1998年電影的投資規模還會有所擴大,平均成本約在350萬元人民幣左右(注2)。這一投資規模已經接近了1997年香港普通影片300萬—500萬的投資規模。電影投資的增加,為提高電影的創作、製作水平和藝術、技術質量提供了經濟前提。 2.復甦中的電影市場 盡管80年代世界電影都面臨不同程度的市場危機,但從9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各地區電影的票房收入卻有增有減,香港從95年的13.39億港幣的票房收入,到96年減少到12.22億,97年則減少為11.90億,遞減8.7%、2.5%,而美國電影國內外票房收入卻在逐年上升,國內收入從96年的50億美元到97年超過了60億,創造了歷史新紀錄。 從1995年開始,中國電影觀眾人次也開始緩慢回升,電影的票房收入則增長迅猛。1995年,全國票房增長幅度平均達到15%,上海則達到40%,北京更是達到80%,而且還保持了三年的持續增長(1995年9267萬;1996年1.1億;1997年1.2億)。 隨著電影市場的升溫,電影消費者的數量和消費水平也在提高。1995年,上海和北京都從1979年以後首次出現了觀眾人次上升的趨勢。據1997年6月《中國電影雜志社》、北京市電影公司等機構所進行的「北京電影市場消費調查」所統計,在觀看電影的觀眾中有46.42%的觀眾平均每月都看一次電影以上,這說明電影的消費市場正在擴展。(注3) 此外,中國電影也開始面向國際市場。據不完全統計,1997年中國電影公司共向國外電影市場輸出國產影片126部次,銷售總額達3,816.5萬元,比1996年增長了300%(注4)。這表明,中國電影在尋求海外市場方面取得了明顯進展。 3.變革中的電影體制 90年代中國電影體制的改革一直是在巨大的市場壓力下曲折地展開的。電影體制改革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製片業的改革。首先,增擴了電影製作機構。電影製作機構原來只有16家國營電影製片廠,後來南京、天津、山西、江西、黑龍江等都成立了電影製片廠。再後來,萬科、大洋等民營企業也開始電影製作。1995年一半以上的國產影片是由民營企業投資生產的。這一改革,使電影的生產規模擴大,也為電影生產引進了競爭機制。其次,電影的出品權逐漸擴大。原來只有16家國營電影製片廠擁有電影出品權,1995年廣電部電影局批准了其他國營電影製片廠的出品權,同時因為放鬆了生產指標的控制,許多民營企業也可以通過間接的方式獲得電影出品權。廣電部電影局1997年12月24日還發布了《關於試行「故事電影單片攝制許可證」的通知》,規定在中國大陸的國有省級以上和具備相應條件的地市級電影單位、電視台、電視劇製作單位,均可以國家倡導的、思想性藝術性較佳的電影文學劇本向廣電部電影局申請故事電影單片攝制許可證。這些措施,進一步放開了對製片行業的壟斷,使製片業向市場化方向跨進了有限的一步。 中國電影體制改革的第二條戰線是發行體制的改革。1993年1月,廣播電影電視部下發《關於當前電影行業機制改革的若干意見》以及《實施細則》,1994年下發《關於進一步深化行業機制改革的通知》,一直由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公司統購統銷、壟斷經營的電影發行體制解體,各電影製片廠直接面對各個基層發行放映企業。電影的發行渠道更加靈活多樣。這一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製作、發行、放映業的積極性,製片人制、地區版權制、分帳發行制、招標放映、院線放映等各種製作、發行和放映方式都陸續出現,這對擴展電影的消費市場起到了積極作用。 內容提要90年代中期,中國電影出現了一次歷史轉機:電影市場復甦,國產電影呈現出重新振興的跡象。但事實上現實困境仍然束縛著中國電影的發展:國產影片面臨著「信譽危機」,電影市場份額比例失調,製片、發行和放映的矛盾進一步激化;電影市場片源不足,市場潛力沒有充分發掘。中國電影亟待進一步深化體制改革,轉化管理機制,提高影片質量,以創造民族電影工業的燦爛前景。 關鍵詞電影體制市場份額信譽危機後電影市場 作者簡介尹鴻,1961年生,北京師范大學藝術系教授。唐科,1972年生,北京師范大學藝術系博士生。 藉助於開放改革的歷史潮流,中國電影從90年代中期以來生產力有所提高,市場穩步擴展,國產影片的產品競爭力逐漸增強,電影業似乎正面臨一個步出困境、再度振興的契機。同時,國產電影的數量和質量與電影市場要求仍然不相適應,電影市場現狀與電影市場潛力之間還存在明顯差距,進口影片與國產影片、市場「大片」與普通國產影片的市場份額、票房份額的嚴重失衡,大城市市場與中小城市和農村電影市場的巨大消費對比,特別是發行業、放映業與製片業利益沖突的激化,則說明中國電影業的發展正處在一個重要而關鍵的發展和調整時期,甚至可以說是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一歷史機遇 1979年,中國電影曾經創造293.1億的觀眾人次紀錄,這一數字意味著當時10億中國人人均年觀影次數近30次。但80年代後,中國電影的觀眾人次卻連年減少,盡管這期間仍然有一些國產影片的觀眾人次過億,但從總體上來說,除了產量還基本維持以外,電影的觀眾人次、放映場次、票房收入和發行收入以及銀幕數量都呈明顯的下降趨勢。 這一下降趨勢直到1995年才開始出現明顯緩解。1993年至1994年的電影體制改革初見成效後,紀念世界電影誕生100周年和中國電影誕生90周年的國際性話題重新將觀眾從對電視的關注中引向了電影,引進國外10部大片刺激了多年疲軟的電影市場,以及都市消費社會創造了越來越高的文化消費慾望等,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使這一年成為了中國電影業期待已久的一個歷史性轉機,但電影事業從總體上來看,還是處在生長和發展時期。 1.發展中的電影生產 90年代以來,中國的電影平均年產量基本處於世界各國、各地區電影產量的前5名之列。從90年到97年,中國電影總產量為1,079部,平均年產量約為135部。其中92年產量最多,從96年開始明顯減少,97年產量最低,比平均年產量低約35%,是90年代以來中國電影的一個低產年。 電影減產是一個全球性的現象,世界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電影產量從總體上來說都呈逐年下降趨勢。但是,中國電影產量如此明顯地減少恰恰出現在電影票房收入大幅度上升的時期,同時中國的電影市場對影片量的需求還遠遠沒有得到滿足,因此97年的電影大幅度減產仍然是一種不正常的現象。 美國近年電影平均年產量約在350—400部左右、印度為450部左右、香港為150部左右、法國為100部左右、巴西為60部左右、英國為40部左右、台灣為20—30部左右、墨西哥為10部左右。從絕對數量來看,中國大陸電影90年代平均年產量135部,可以說是電影生產的大國之一,電影年產量約為世界投入商業發行的電影產量的1/30。 從投資規模來看,近年來中國電影的投資規模也有逐年擴大的趨勢,每年都有幾部投資超過1,000萬元的大製作影片,如《鴉片戰爭》已經創造了單片投資近億元的紀錄。 在世界范圍內,為了與電視競爭,為了提高電影的藝術和技術質量,也為了增加電影的市場佔有率,電影的投資成本越來越高。1996年美國電影的平均成本為每部3,980萬美元,1997年為5,340萬美元,增長34%。1997年影片平均發行宣傳費用為2,220萬美元,每部電影實際成本高達7,560萬美元。(注1)近年中國電影生產的平均投資規模盡管不到美國電影的1%,但也有較大幅度的增長。1980年平均投資40萬,1992年為150萬,1997年則在300萬以上,年增長幅度為10%以上。預計1998年電影的投資規模還會有所擴大,平均成本約在350萬元人民幣左右(注2)。這一投資規模已經接近了1997年香港普通影片300萬—500萬的投資規模。電影投資的增加,為提高電影的創作、製作水平和藝術、技術質量提供了經濟前提。 2.復甦中的電影市場 盡管80年代世界電影都面臨不同程度的市場危機,但從9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各地區電影的票房收入卻有增有減,香港從95年的13.39億港幣的票房收入,到96年減少到12.22億,97年則減少為11.90億,遞減8.7%、2.5%,而美國電影國內外票房收入卻在逐年上升,國內收入從96年的50億美元到97年超過了60億,創造了歷史新紀錄。 從1995年開始,中國電影觀眾人次也開始緩慢回升,電影的票房收入則增長迅猛。1995年,全國票房增長幅度平均達到15%,上海則達到40%,北京更是達到80%,而且還保持了三年的持續增長(1995年9267萬;1996年1.1億;1997年1.2億)。 隨著電影市場的升溫,電影消費者的數量和消費水平也在提高。1995年,上海和北京都從1979年以後首次出現了觀眾人次上升的趨勢。據1997年6月《中國電影雜志社》、北京市電影公司等機構所進行的「北京電影市場消費調查」所統計,在觀看電影的觀眾中有46.42%的觀眾平均每月都看一次電影以上,這說明電影的消費市場正在擴展。(注3) 此外,中國電影也開始面向國際市場。據不完全統計,1997年中國電影公司共向國外電影市場輸出國產影片126部次,銷售總額達3,816.5萬元,比1996年增長了300%(注4)。這表明,中國電影在尋求海外市場方面取得了明顯進展。 3.變革中的電影體制 90年代中國電影體制的改革一直是在巨大的市場壓力下曲折地展開的。電影體制改革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製片業的改革。首先,增擴了電影製作機構。電影製作機構原來只有16家國營電影製片廠,後來南京、天津、山西、江西、黑龍江等都成立了電影製片廠。再後來,萬科、大洋等民營企業也開始電影製作。1995年一半以上的國產影片是由民營企業投資生產的。這一改革,使電影的生產規模擴大,也為電影生產引進了競爭機制。其次,電影的出品權逐漸擴大。原來只有16家國營電影製片廠擁有電影出品權,1995年廣電部電影局批准了其他國營電影製片廠的出品權,同時因為放鬆了生產指標的控制,許多民營企業也可以通過間接的方式獲得電影出品權。廣電部電影局1997年12月24日還發布了《關於試行「故事電影單片攝制許可證」的通知》,規定在中國大陸的國有省級以上和具備相應條件的地市級電影單位、電視台、電視劇製作單位,均可以國家倡導的、思想性藝術性較佳的電影文學劇本向廣電部電影局申請故事電影單片攝制許可證。這些措施,進一步放開了對製片行業的壟斷,使製片業向市場化方向跨進了有限的一步。 中國電影體制改革的第二條戰線是發行體制的改革。1993年1月,廣播電影電視部下發《關於當前電影行業機制改革的若干意見》以及《實施細則》,1994年下發《關於進一步深化行業機制改革的通知》,一直由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公司統購統銷、壟斷經營的電影發行體制解體,各電影製片廠直接面對各個基層發行放映企業。電影的發行渠道更加靈活多樣。這一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製作、發行、放映業的積極性,製片人制、地區版權制、分帳發行制、招標放映、院線放映等各種製作、發行和放映方式都陸續出現,這對擴展電影的消費市場起到了積極作用。 4.生長中的國產電影市場競爭力 美國電影一直瘋狂地佔領和吞食著世界電影市場。除了香港、印度等少數例外,在許多國家和地區,美國電影都超過了本土電影的市場佔有率。 在這種情況下,一方面,既包括法國這樣的發達國家也包括更多的發展中國家一直都在採取各種措施支持和保護本土電影和民族電影的發展。如巴西政府就明確規定了每一年全國的電影放映單位放映國產影片的時間;中國也由原廣電部作出了國產電影必須保證佔有2/3的放映場次的明確規定。但另一方面,文化保護政策並不能真正保護國產電影的發展,提高國產電影本身的市場競爭力才是民族電影發展的根本出路。 近年來,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都越來越重視本土電影的市場競爭力,一些本土電影在本土市場上已經可以與美國電影抗衡,使國產電影擴大了市場佔有率。如香港曾經連續多年本土電影的票房收入、觀眾人次等都超過了外來電影;日本1997年票房紀錄前10位的影片中也有3部本土電影,其中《幽靈公主》還以100億日元的票房高居榜首(注5)。波蘭1997年國產影片《兇手》的票房收入達到了1340萬茲羅提(約合380萬美元),超過了美國影片《空中大摜籃》860萬茲羅提(合240萬美元)的票房紀錄(注6)。而近年來在中國大陸,面對進口外國「大片」的挑戰,電影製作和發行者充分利用了各種機遇,使國產影片的生產和發行也取得了突破,從1995年到1997年,進口影片包括分帳進口影片的排片、市場份額逐漸受到了平抑,各地都有國產影片突破進口大片的票房紀錄的現象。 電影生產的發展、電影市場的復甦,電影體制改革的深入和國產電影市場競爭力的提高,可以說都意味著中國電影業的發展正面臨一個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的轉折時期。 二現實困境 中國電影面對機會,同時也面對困境、面對挑戰、面對危機。與處在轉型期的整個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不平衡息息相關,由於電影體制改革仍然還沒有到位,計劃經濟模式在向市場經濟模式的轉化過程中出現了大量的行業後遺症,從電影業的各級管理層到電影製作、發行、放映層都還存在著這樣那樣的觀念和操作方式的誤區,整個電影從業人員的文化素質和專業素質也還有待提高,整個社會的電影消費水平受經濟和文化條件的制約也還處在初級階段,這一切都是中國電影業發展必須面對的嚴峻現實。 1.影片數量短缺 按照經營經驗,電影院需要250—350部電影供應才能正常運轉,而按照廣播電影電視部電影管理條例規定,國產影片必須佔2/3放映時間,這就意味著除了80—120部進口影片以外,至少需要160—230部國產影片提供給市場。而這些影片中應該有1/2的影片(80—115部)是市場效果較好,1/3(50—80部)的影片是高效益的,正如電影發行人員所意識到的那樣,「片源供給是否充足,國產片中是否有可以支撐市場的『拳頭』作品,是目前國產片市場經營能否保證良性循環的首要前提。也唯有有良好的片源保障,2/3時間放映國產影片才可能落到實處,顯示出實際的效果。」(注7) 近年來,每年中國電影市場的新片投放量(國產片和進口片)大約維持在150至200部之間。如北京95年投放市場新片共197部,其中大片9部,普通進口影片44部,國產新片144部,此外還有復映片72部。而1997年,全年投放市場的影片有大幅度下降,國產電影為120部左右,其中不少都是往年的積壓影片。進口電影30部左右,共150部。市場差額越來越大。一方面限制進口影片的市場佔有率,另一方面國產影片的產量又明顯不足,特別是已有的大多數國產影片根本無法佔有市場份額,這對97年的電影市場帶來了明顯的消極影響。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進口片不是擠占而是填補了中國電影市場的真空。電影產量的不足,將導致電影市場的萎縮、觀眾流失,使其他音像媒介搶占電影的生存空間,同時也會使國產電影的市場份額越來越多地被外來影片所代替。 導致電影生產量短缺的最主要的原因一是電影市場機制不健全,製片方的利益回報率太低、投資風險太高,影響了電影的生產規模。二是電影管理制度還不夠合理,規劃、審查的尺度與電影本身的特點不完全吻合,特別是制度性和操作性不夠帶來了某種生產的不可預見性,使電影創作和投資者的積極性受到了一定的影響。三是過多的非市場因素使電影生產和電影市場的正常秩序受到干擾,也對電影生產產生了某些誤導作用。 2.製片、發行、放映業的矛盾激化 和整個中國的改革形勢相仿,中國電影的體制改革也已經進入到了攻關階段,進入到了要影響到原有的利益分配和權力格局的關鍵時期,因而,近年來,電影製片、發行、放映業之間的矛盾也越來越突出。正如廣電部電影局一位主管人士所認為,「有人說中國電影企業是整個中國企業界改革最早的行列,但是,改革的進程緩慢,遠遠不能滿足中國電影發展的需要。」(注8)中國電影發展面臨「電影體制不順、機制待立、中介梗阻、節目短缺、資金困難、捐稅過重、不平等競爭」等問題(注9)。 而這種矛盾的集中體現之一,就是電影市場的無序和雜亂。中國的電影行業雖然一直以影片發行為紐帶貫穿全行業,但由於各級發行公司是按照行政區域設置的,各級發行、放映單位分別屬於各級政府管轄,形成了不同的隸屬關系和利益機制。企業和區域的自我保護阻礙了電影市場機制的建立。市、縣電影行業的條塊分割、各自為政的現狀已經嚴重製約了電影事業的發展和電影經濟的增長。改革現行經營格局和經濟體制迫在眉睫。93年以來廣電部一直推動「放開發行」、打破區域壟斷,但收效並不明顯。原因在於只打破了單一企業的壟斷,並沒有打破區域經營的壟斷。市場依然條塊分割、塊塊壟斷、沒有競爭、分配不公。電影市場的無序不僅造成了發行和放映業的沖突,而且更是嚴重地影響到製片業的利益。在整個影片業中製片一方得到的利潤過少。70%影片的製作方虧損。據有關人士估計,國產影片投資總回報率還不到50%(注10)。 目前,美國製片與放映的票房分成比例為48∶52左右,其中發行費用佔去製片費用的10—12%,製片方得到的票房收入為35%。目前中國電影公司的大片引進即參照這一比例。而國產片通常的分帳比例是製片、發行、放映分別占票房的35%、17%、48%。但製片方卻要負擔相當部分的拷貝費和宣傳費,而發行方的發行成本和風險系數與其利益所得相比卻並不相稱。此外,加上各種市場統計數字的弄虛作假,更使得製片方的利益受到損害。 製片、發行、放映業矛盾的加劇,一方面傷害了電影生產的積極性,使電影的產量和質量都受到影響,另一方面也傷害了電影的市場效果,電影片源嚴重缺乏,國產片的發行放映都面臨重重阻力。其結果必然是惡性循環,生產、發行、放映三個環節不是形成一種發展的合力,而是相互制約、相互抵消。因此,加速整個電影業的市場經濟轉軌、重組利益集團、打破市場壟斷、規范電影市場、加強電影經濟的法規建設和執行力度是解決電影業內部困境的出路。 3.市場潛力沒有充分發掘 如果將中國的電影產量和電影票房收入與中國的人口相比的話,中國可以說完全是一個電影小國。盡管中國的電影產量約為世界電影產量的1/30,但中國人口卻佔世界人口的1/4。盡管95年以後,中國電影的市場狀況有所回升,但全國票房收入估計還不到40億,觀眾人次沒有明顯的增加。而1997年,除北京等極少數地區的票房保持上升或與96年持平以外,大部分地區的票房都下降了20%左右,而且,進口分帳美國影片的票房也在同時下降,這無疑是對中國電影市場敲響的警鍾。(注11) 中國電影市場的票房收入無論是與中國的人口數量相比,還是與美國等國家的電影票房收入相比,都還有很大的距離。1997年,《鴉片戰爭》全國票房收入為8,000萬,是國產影片中票房收入最高的影片之一,而美國97年票房收入排在第20名的影片其國內收入已經為2,400萬美元,接近2億人民幣,是《鴉片戰爭》的2倍以上。美國《泰坦尼克號》全美票房收入超過4億美元,合35億人民幣,更是《鴉片戰爭》的44倍。1997年,美國共發行395部影片,觀眾人次達14億,國內票房的總收入超過了60億美元(注12),是中國全國電影票房的數十倍。這樣大的差距,說明中國電影市場還有著巨大的潛力,電影消費還有廣闊的市場。 中國電影市場的發展也很不平衡。以分帳進口影片的市場份額佔有率為例,僅僅上海就佔全國分帳影片市場份額的16%,北京和浙江各佔14%,三個城市竟然佔有份額的44%。全國幾十個省、上千個大中城市和廣大的小城市、農村才佔有全國市場的56%(注13)。這說明,在大城市電影的消費市場還處在培育階段,而在廣大的中小城市,電影文化的普及還遠遠不足,大眾的電影消費需求沒有被充分調動,而農村電影市場目前基本處在未開放的蕭條狀態。

未完,請參考http://lw23.com/paper_37085161/

『肆』 中國科幻電影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什麼

中國科幻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精英知識分子媚外、崇古和對普羅大眾的藐視與不信任帶來的題材選擇困境。

一直以來,總有些人愛拿各種看似成立實則借口的理由來為自己的無能開脫。

當滿屏的清宮辨子戲時,大家看膩了,資本和創作人員說,沒辦法,大家愛看這個,不愛看其他的。然後有人敢挑戰新題材,拍了戰爭戲,大火。

然後開始滿屏戰爭戲,大家看膩了,資本和創作人員說,沒辦法,大家愛看這個,不愛看其他的。再然後有人挑戰了諜戰戲,結果大火。

然後開始滿屏諜戰戲,大家看膩了,資本和創作人員說,沒辦法,大家愛看這個,不愛看其他的。再然後有人挑戰了穿越戲,結果大火。

然後開始滿屏穿越劇,大家又看膩了,資本和創作人員說,沒辦法,大家愛看這個,不愛看其他的。再然後有人挑戰了宮斗戲,結果大火。

然後滿屏又開始宮斗戲,大家看膩了,資本和創作人員說,沒辦法,大家愛看這個,不愛看其他的。

現在宮斗戲的熱還未過,不知下一個敢挑戰新題材的導演會是誰。

『伍』 專訪 | 《星游記之風暴法米拉》首部網大動畫電影是如何成功的

數年前,二次元、ACG、動畫都是小眾愛好、經過了數年的發展,當年那群愛好二次元的小朋友已經長大,在新鮮血液不斷湧入的情況下,二次元不再小眾,動畫題材也終於登上了大熒幕。

從大的電影市場來講,中國的動畫粉絲一直在期待真正的國產主流作品。動畫也被傳統院線公司認為是下一個增長熱點。正是抱著這種期待,《大魚·海棠》在當初憑借著一支亮眼的 Flash 短片獲得了 158 萬的眾籌投資。導演田曉鵬、楊志剛(不思凡)也都已經在電視和網路動畫領域工作多年,他們後來分別推出了《大聖歸來》和《大護法》。

而不久前,中國首部網路動畫電影《星游記之風暴法米拉》在愛奇藝視頻網站的上線,更是二次元再度拓展疆域的里程碑時刻,該影片上線首日8小時播放量突破 800萬 ,上線3天更是完成歷史性的突破 2000萬 大關。

此劇在還未上映前,蛋撻數據就已經對此片關注頗多,也曾參與報道線下首映的情況。現在《星游記之風暴法米拉》的成績如此優秀,讓人不免對本片製作、風控、宣發推廣、平台方的運作等各環節充滿了好奇心,為此,蛋撻君特意采訪了《星游記之風暴法米拉》的宣發團隊,映美傳媒聯合創始人,內容創意副總裁張余先生。來聊聊映美傳媒是如何在沒有任何行業先例參考的情況下,挑選、評估、推廣一部動畫電影在網路平台發行的,又是通過何種工具和手段來衡量和判斷作品的發行前景,避免不必要的風險。

(以下內容中Q為蛋撻數據,A為被采訪對象映美傳媒聯合創始人、內容創意副總裁張余先生)

Q1: 《星游記》作為第一部國產動畫網路電影問世,是一個很大膽的嘗試,這個項目為何會選擇網路院線?

A1:可能現在看《星游記》的成績足夠亮眼,但是在形成熱播局面前,我們也面臨了不小的困境。

2011年,《星游記》第一季首播於央視少兒頻道,當年豆瓣評分便沖至 9.2分 ,在網路平台愛奇藝上的點播量也順利突破 1.6億 。

雖然獲得了觀眾和專業機構的肯定,但《星游記》依然面臨著盈利模式的困境,官方微信公眾號曾透露:「電視台支付的播出費不及製作成本的十分之一,這意味著僅僅靠電視台的播出費用來維持《星游記》的運行,根本就是天方夜譚。」

也是基於對這些數據的了解和對粉絲用戶的長期觀察,我們選擇了愛奇藝網路獨播。首先,我們有提前了解到愛奇藝網大用戶和動畫頻道用戶有7成的重合,但現在還沒有一部動畫網路電影出現;其次,我們對粉絲的提前發酵和發布會預告做好了充足的准備;然後,影片本身扎實的內容也讓我們充滿自信。

首日上線數據是,24小時實現1230萬播放量,我們其實是有這個信心的。此前影片的預約數破40萬,創造了愛奇藝網路電影預約數的記錄,這也充實了我們的信心。

Q2: 在《星游記》這個項目上,曾經面臨的最大的風險是什麼?

A2:就《星游記》來說,最主要的風險來自國產動畫市場本身的孱弱,我們通過分析各類型國產動畫電影在傳統院線市場所面臨的困境,可以看到:

普通觀眾對國產動畫抱有既定的印象,會覺得動畫電影普遍低齡向,製作不如好萊塢精美,內涵也不如日本有深度,一直處在觀影鄙視鏈的底層。但如果硬把受眾的年齡層往上拉,最後出來的作品卻可能由中規中矩的開頭、搖擺不定的線索、莫名其妙的高潮以及自圓其說的結尾組成,其投資價值肯定不如一部真人影視作品。

其實,市面上已經出現不少鎩羽而歸的動畫作品。市場只看到《大聖歸來》和《大魚海棠》的亮眼成績,卻看不到《熊出沒》的題材困境。

再加上,整體產業鏈尚不成熟,國產動畫一直缺少可行的變現模式,容易因此帶來「不可預計的困難」。

於是我們在選擇《星游記》的變現渠道和模式時,做了很多分析和考量。從產業前景,到可能面臨的各種困難,我們最終的決策,都是建立在我們對風險做了全方位管控的基礎上。

Q3: 網路院線是否已經能容納一部動漫了?

A3:這個問題在《星游記》推出之前,從沒有人想過。

在創新突破和現存市場之間,《星游記》達到了一個平衡點。第一層,它是具有粉絲基礎的話題作品;第二層,故事題材的熱血燃向符合當下網大的觀影習慣,第三層,付費模式的入口讓追捧和支持成為更親民的事情。

《星游記》的鐵桿粉絲以中學生、大學生為主。比起去線下影院,他們的移動觀影消費習慣更加普遍,為影視內容付費也不再是陌生的消費行為。這和網生內容的用戶畫像有深度重合。

互聯網用戶中粘性最大、使用頻次最高是高學生,接下來是自由職業者和平均收入在3000-5000元的上班族。這其中大部分人並不熱衷美劇、英劇,更喜歡哪吒、僵屍、武俠、戰爭等題材的內容,平時用的是oppo或vivo手機,觀看影片的主流渠道就是視頻網站。這些對用戶的研究,都在構建我們的變現信心,以及我們在內容管理和判斷上的邏輯。

《星游記》本身帶有影響力和話題性,也是由於題材的精準定位,造就《星游記》的熱播。選擇當年十分少見的少年熱血向的動畫題材,藉此表達一個更加強烈有力、直達人心的價值,讓粉絲和觀眾能夠通過具有感染力的故事,形成情感上的共鳴,由此引發粉絲的粘性和傳播效果。截至目前,星游記官方貼吧關注人數逾12萬,發帖數量超過400萬。

題材定位清晰之後,我們並沒有認為所有動畫電影一定要在傳統院線和大片火拚,在渠道的多元考量以及變現路徑上,我們在選擇一個時機,也可以說是星游記用六年等一個機會。在我們對項目和時機都看好的基礎上,才有了這次愛奇藝、光線、映美傳媒的合作。看似是一次冒險,其實我們更認為是一次突破和振興。

Q4: 您認為《星游記》的成功主要來自於哪些因素?

A4:《星游記》的成功是經驗、市場、執行能力的成功。

首先要了解自己處於什麼樣的大環境之中,也就是說要有個周期預判,切記不能盲目跟風,這就需要提前預判未來半年到一年什麼題材有機會,來反推應該拍攝何種題材。武俠、喜劇、合家歡、科幻、情景劇,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一種類型受歡迎,而且一些多年前流行過的題材也有重新煥發生機的可能。舉例來說,二十年前風靡的古惑仔題材通過新元素的加入和合適的運作,也能打造具有時代感的爆款。如果能夠判斷趨勢,在題材風潮來臨之際製作完成並推出,獲得一部爆款影片的機率就比單純跟風要大,甚至引領題材風向。

理性推算也少不了數據的支持。映美傳媒作為宣發營銷平台有著豐富的數據和實操經驗,有自己的一套數據系統,同時還可以從網路指數、各大視頻網站,以及像蛋撻網大數據這樣垂直於網大行業的數據平台找到豐富的數據參考,通過平台的點擊量排行榜、評論數,彈幕風格中收集數據,再通過製作人本身經驗判斷製作此類內容是否可行。

選定題材之後,就是如何講好這個故事和高質量的將作品呈現出來。無論是從源頭開始創作劇本、人物設定、動畫製作到最後的調色都是確保一部動畫電影能夠不辱使命的完成公映的核心要求。總之,找准題材,講好故事,保證拍攝場景細節沒有問題,那麼這樣的作品一般就會有一定的基礎。

而我們也是通過參考以往網路電影的發行經驗,比對了《星游記》動畫電影的多方面狀況,和未來的發行時機,預估和控制可能的風險出現,最終實現了這次的熱映。

另外,隨性地把網漫、網路小說、海外版權生硬地移植到一起,而不考慮影視化的可能性和可操作性,可能會害了它,不能在這方面任性。

Q5、那麼我們要如何通過系統的風險評估,提升項目的成功率呢?

A5:其一,就像我們前面說的,要敢於放棄一些特大IP,將目標轉向一些故事扎實、深耕細作的中型IP,它們反而有成為「流量怪獸」的潛力。以今年來說,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我的前半生》,亦舒對於現在的90後已經比較陌生了,《我的前半生》也不是具有爆款相的IP,但是因為優秀的改編和製作,最後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效果。

其二,不同的網生內容需要不一樣的故事節奏。要有精品製作意識,比如網路大電影需要故事、製作和團隊的全面升級,讓網大更有電影屬性,行業才有做下去的希望。

其三,任何太過急於求成的單兵作戰會面臨越來越大的風險,因此可以通過小成本試錯,系列化操作的形式以減小風險。

映美傳媒一直在系統評估和風險控制的前提下做題材創新的嘗試,並且致力於在每一個細分的領域中,創作出頭部的精品內容,不斷推動網大進化升級。升級後的網大,不再是單純的以創作者為中心的產品,而是以消費者的觀賞需求為創作出發原則。網大的升級迭代和互聯網的產品一樣,更加強調用戶的體驗,把故事講好,是其中要做好的最基礎的一條,此外,還需要有頭部公司和平台的加入和支持,有專業的製作團隊,合力推動好作品不斷問世,帶來正向的收益循環,這才能帶來網大的跨越式升級。

總結

《星游記》作為網大首部動畫電影,在原有熱門IP的基礎上,擁有足夠的粉絲族群,在制播初期引入數據和風控的手段,在拋開傳統的「合家歡」式動畫模式,通過強強聯手的運作方式,結合平台方的資源扶持,最終實現了業內、用戶、投資方的多方贊譽。

蛋撻數據在未來的日子裡,依舊會通過數據的手段來關注整個網路電影,和更多的行業人士對話為大家分享更多的經驗和心得,也希望有更多動畫電影在網路的世界裡獲得大家的認可,為網路電影的題材增加更為豐富的一片天空。

-- END --

閱讀全文

與中國動畫電影的困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勇士2016長征電影西瓜 瀏覽:583
印度電影和女朋友吵架 瀏覽:943
香港李慧珍演過什麼電影 瀏覽:857
最經典的3d電影排行榜 瀏覽:38
飛尚影城今日上映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933
約翰天選之人是什麼電影 瀏覽:562
電腦播放4K電影顏色偏紅 瀏覽:43
全面失控2016年電影 瀏覽:223
金雞百花電影節直播2019胡歌 瀏覽:156
最年輕的威尼斯電影節影後 瀏覽:21
2020動漫上映電影 瀏覽:886
天下電影網 瀏覽:351
怎麼從電腦傳送電影到蘋果 瀏覽:771
愛情動漫電影排行榜 瀏覽:640
印度2016喪屍電影大全集 瀏覽:21
電腦播放大內存電影卡 瀏覽:985
2015武打電影大全 瀏覽:881
日本用妹妹起名字的電影 瀏覽:167
主角是送快遞的恐怖電影 瀏覽:395
電影院停業半年 瀏覽: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