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為什麼近兩年3d電影少了
的確,自從《阿凡達》帶火3D市場之後,有一段時間,什麼片子都會拍成3D的,不管什麼類型的。武打的,動作的,槍戰的,恐怖的。。。。。。。
然後,也帶動了影院的硬體設施升級,現在哪怕是5、6線的縣城電影院,都能放映3D電影了。
現在3D似乎沒那麼火了,這也是市場決定的,當然觀眾也已經審美疲勞了,對3D電影也沒有那麼稀奇、好奇了。
甚至一段時間,很多電影本身就有3D版、2D版的分類拷貝,由觀眾選擇。
看3D電影要帶眼鏡,這個大家都知道,慢慢的一些觀眾也嫌麻煩了,特別本身就戴眼鏡的觀眾。
從製作方來看,製作3D片的成本肯定會比一般的電影高。這是勿容質疑的。
從影院方來說,3D片的票價會比一般的片貴,然後又是3D眼鏡,又要管理,本身觀影的人也不如一般的影片人多。所以影院也會嫌棄。
既然,製作方,觀眾,影院都對3D電影有了隔閡,你說它還怎麼火。
關注,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如有不滿意的請見諒謝謝!
自從卡梅隆用《阿凡達》「重新發明」3D電影以來, 3D幾乎成為了大片的標配 。
伴隨著票價和影院設備的升級,現在要拍攝、上映、觀看一部非3D的大片,似乎已經成為一種「政治錯誤」的舉動。在這種背景下,諾蘭的《敦刻爾克》依舊堅持用2D上映,不僅僅需要勇氣,還需要一種藝術的自信。
在這背後的,是IMAX2D的《敦刻爾克》的不俗票房。當然,不能否認的是,諾蘭很有可能利用了自己的影響力,力保影片用2D格式上映。但是越來越多的導演,也正在漸漸拋棄3D——尤其是3D並不能帶來更好的觀影感受的時候,他們對於3D的放棄,似乎顯得正確而且大公無私。
十月份即將登陸大銀幕的《銀翼殺手2049》,雖然是一部高 科技 、高概念的大片,但卻依舊選擇了IMAX2D格式。
《阿凡達》
有一組數據可以表明,為什麼導演正在漸漸放棄3D。2016年,好萊塢一共製作了68部3D電影,數量創造了 歷史 新高。但是去觀看3D電影的觀眾人次,卻同比減少了8%。兩廂綜合,3D電影市場的縮減,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有很多原因造成了這個局面。不僅僅是過暗的銀幕亮度,笨重的3D眼鏡以及超過2D影片30%的票價。最為關鍵的是,3D在很大的程度上,並沒有提升觀影質量。相反,在很多場景中,3D反而成為了累贅。拖影、模糊、抖動,種種觀影過程中的bug,已經嚴重影響了觀影體驗。在一定程度上,放棄3D,反而是更好的服務於觀眾。
其實早在2012年,英國媒體就提出了 「3D熱潮銳減」 的觀點。只不過彼時3D正如火如荼,誰也沒有注意到這一點。當時間轉到2017年,3D電影已經經過了斯科塞斯 (《雨果》) 和文德斯 (《皮娜》) 這種級別導演的實踐之後,似乎已經成為了商業上的「刻工求意」,而不是電影語匯的一種拓展。
3D究竟有沒有參與敘事,並且成為表情達意的電影手段呢?答案在目前這個階段,基本是否定的。因為無論是在《變形金剛》、《雨果》還是在《地心引力》抑或是在《少年派》之中,都沒有成為電影的語匯。所以,IMAX公司決定削減3D電影的數量和比重,來重振公司的口碑和業績,也是有理可尋的。
在未來,3D是不是會成為電影語匯的一種,並像聲音和色彩一樣,成為一部電影「所必須」的部分,這依舊是一個未知數。
在電影語匯得到拓展的時間節點上,很多諾蘭無法比肩的導演和攝影師,都曾經「倒行逆施」地開了 歷史 的倒車。有聲電影出現的早期,偉大的卓別林和更偉大的愛森斯坦,都曾經極力地反對「聲音」這個電影元素。
但當時間沉澱,錄音質量不再是技術掣肘的時候,這兩位大導演並沒有固執己見地拋棄有聲電影,反而留下了影史上著名的《大獨裁者》和《伊凡雷帝》。
《大獨裁者》
技術上的問題,終究會被技術攻克;藝術上的事情,在藝術家手中,終究會變成藝術語言。
在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之後,聲音和色彩已經成為了電影的組成部分。假若在這個時代,拍攝一部黑白電影或者是一部默片,那麼一定是導演的藝術理念在作祟,而不是技術手段的限制。由此來反觀3D這個技術性的命題,從3D rig到雙鏡頭攝影機,甚至是卡梅隆宣稱的,《阿凡達2》要是用「裸眼3D」技術——3D正在經歷著自己的技術革新。
在未來,這個商業「元素」是不是會變成電影的「固定組成部分」還是一個未知數。
《阿凡達2》
如果說,3D技術的未來是樂觀的話,那麼「3D藝術」的未來,則沒有那麼光明了。要成為藝術手段,需要參與敘事,並且表情達意,並最終參與並影響影片的「表現力」。但是無論是從《變形金剛》還是從《皮娜》,甚至是戈達爾的《再見,語言》來看,3D並沒有參與到影片的「藝術層面」之上。
那句「不看3D就等於沒看」,成了一句空洞的「廣告語」。無論是商業片導演的「被3D」還是藝術片導演的「實驗試水」, 3D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可有可無的「小玩意」 。
這個「小玩意」可以撬動市場和資本,可以令人不爽,可以讓票價上漲。唯一不能的,就是讓影片變的更加好看,讓人更加「身臨其境」。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3D漸漸遇冷,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言及此,美國媒體表示稱,人們還是希望看到質量更高的平面圖像,而不是立體圖像。所以4K和8K方興未艾,3D則遭遇了寒流。
美國媒體認為,在未來,會有更多的導演回歸到2D電影的范疇之中,但3D並不會消失,畢竟還有卡梅隆這樣執著於3D的導演。
可以暢想的是,在未來,假若3D不再是製片廠強加的「任務」,而是導演「有意為之」的訴求,那麼3D成為電影語匯,並被寫進電影教科書,或許真的是「有生之年」的一個可以看到的事件。謝謝不滿意我的回答請原諒。您的批評就是我前進的動力與方向謝謝。!
疫情么,電影院很難看到了,在家么沒3D眼鏡了
② 為什麼現在的電影都不做3D了
現在的電影還有在做3D的。
立體電影是一種電影,1953年5月24日立體電影首次出現,好萊塢推出了一種電影。
戴著特殊眼鏡的觀眾像在觀看《布瓦那魔鬼》及《蠟屋》這類驚險片那樣,發現自己躲在逃跑的火車及魔鬼的後面。從而為我們帶入了立體電影的時代。
3d詳解:
3d是three-dimensional的縮寫,就是三維圖形。在計算機里顯示3d圖形,就是說在平面里顯示三維圖形。不像現實世界裡,真實的三維空間,有真實的距離空間。計算機里只是看起來很像真實世界,因此在計算機顯示的3d圖形,就是讓人眼看上就像真的一樣。人眼有一個特性就是近大遠小,就會形成立體感。
計算機屏幕是平面二維的,我們之所以能欣賞到真如實物般的三維圖像,是因為顯示在計算機屏幕上時色彩灰度的不同而使人眼產生視覺上的錯覺,而將二維的計算機屏幕感知為三維圖像。
基於色彩學的有關知識,三維物體邊緣的凸出部分一般顯高亮度色,而凹下去的部分由於受光線的遮擋而顯暗色。這一認識被廣泛應用於網頁或其他應用中對按鈕、3d線條的繪制。
比如要繪制的3d文字,即在原始位置顯示高亮度顏色,而在左下或右上等位置用低亮度顏色勾勒出其輪廓,這樣在視覺上便會產生3d文字的效果。具體實現時,可用完全一樣的字體在不同的位置分別繪制兩個不同顏色的2d文字,只要使兩個文字的坐標合適,就完全可以在視覺上產生出不同效果的3d文字。
③ 現在怎麼沒有3d電影
是有3D電影的。只是可能有些電影院關門了,所以導致你看不到。
④ 2022為什麼現在電影沒有3D
2022電影都是2D
1,不是所有內容都適3D.2,3D放映終端還是少。3,真3D成本太高。
3d電影大部分都是動漫片
⑤ 為什麼現在電影院沒有3d電影
現在的電影院還保留著3D影院,但是3D電影的話也是有3D電影的,但是因為他要戴眼鏡才能看到3D效果,然而,製作3D電影的成本是非常高的,所以我們一般都是戴眼鏡的
⑥ 為什麼現在都是2D的沒有3D電影的
其實製作一部3D電影耗費的成本是很大的,而且並不是所有的電影,都適合做成3D的3D的電影,是需要一些場面比較震撼的比如說,賽車或者是一些動畫片之類的電影就適合做成3D。
⑦ 現在為什麼看不到膠片imax 3d的電影了
1 ,好萊塢逐步開始,到2015年全部用數字IMAX發行影片。
2,膠卷IMAX成本過高。
3,雖然沒有商業膠卷IMAX,但是上海科技館這類場所,還是有球幕IMAX廳的,用的就是膠卷。
⑧ 流浪地球怎麼沒有3d
電影製作精細、技術難題、質量問題以及時間問題。
流浪地球沒有3d主要原因是:
1、電影製作精細:《流浪地球》是一返褲部精雕細琢的電影,從主創團隊的精心策劃到發行公司的巨大投入,都有助於電影的製作,但是漏腔簡3D效果的增加也會對電影的質量產生很大的影響。
2、技術難題:3D技術對影片的拍攝和後期製作都有極大的要求,不僅要求攝影機、投影機和後期製作等技術都要達到專業水平,還要求影片的畫面風格和特效都要完美的結合在一起,這對製作團隊的技術水平和經驗都有很大的要求。
3、質量問題:3D技術的使用圓爛會使影片的質量大大提高,但同時也會加大製作過程中的細節檢查,以及質量控制的難度。而電影的質量是製作團隊關注的重點。
4、時間問題:3D技術的使用會增加影片的製作時間,而這部電影的製作時間已經緊張,如果增加3D技術,製作周期將會變得更加緊張,這也是電影製作團隊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
《流浪地球》影片根據劉慈欣的同名小說改編,故事背景設定在2075年,講述了太陽即將毀滅,毀滅之後的太陽系已經不適合人類生存,而面對絕境,人類將開啟「流浪地球」計劃,試圖帶著地球一起逃離太陽系,尋找人類新家園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