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第一部3D電影是《愛情的力量》,遺憾的是,影片很早之前就已經遺失了。早期的3D電影都是以展示立體效果為主,片中常以指向觀眾的槍、扔向觀眾的物體為噱頭。
1952年,講述非洲探險的《非洲歷險記》被認定為是史上第一部真正的3D長片。該片的口號是「獅子在你腿上,愛人在你懷里」。盡管《生活》雜志在當時稱該片「廉價、荒謬」,但觀眾們仍然熱情地擠進電影院去體驗片中的「自然視角」。
3D電影發展歷史
1962年,中國的天馬電影製片廠拍攝了國內第一部3D立體電影《魔術師的奇遇》,桑弧導演,陳強主演。後來又陸續出現了《歡歡笑笑》《快樂的動物園》《靚女阿萍》《俠女十三妹》等。
1985年,《魔晶戰士》成為世界首部3D動畫長片。
2004年,第一部IMAX 3D長片《極地特快》誕生。該片在2000塊普通2D銀幕上放映,3D IMAX銀幕只有75塊。然而就是這75塊3D IMAX銀幕,獲得的票房佔全片總票房的百分之三十。3D+IMAX的「超強組合」,讓發行方看到了巨大的商業潛力。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立體電影
2. 3D、4D、5D電影有什麼區別啊
1、概念
3D立體影院是在普通投影數字電影基礎上,在片源製作時,片源畫面使用左右眼錯位2路顯示,每通道投影畫面使用2台投影機投射相關畫面,通過偏振鏡片與偏振眼鏡,片源左右眼畫面分別對映投射到觀眾左右眼球,從而產生立體臨場效果。
4D動感影院——是相對3D立體影院而言的,是在3D立體影院基礎上,加上觀眾周邊環境的各種特效和專業動感座椅。
5D電影包含了4D影院的所有功能,利用座椅特效和環境特效,以超現實的視覺感受配以特殊的、刺激性的效果同步表現,以模擬的場景與特別的機關設置來模仿實際發生的事件。
2、觀影體驗
3D電影將兩影像重合,產生三維立體效果,當觀眾戴上立體眼鏡觀看時,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4D電影(或四維電影)是在3D立體電影的基礎上和周圍環境特效模擬模擬而組成的新型影視產品,但不是幾何意義上的四維空間。是將震動、吹風、噴水、煙霧、氣泡、氣味、布景和人物表演等效果模擬引入3D電影中,形成一種獨特的表演形式。
這些現場特技效果和劇情緊密結合,加上影院椅子的特殊裝備,營造一種與影片內容相一致的環境,讓觀眾通過視覺、嗅覺、聽覺和觸覺多重身體感官體驗電影帶來的全新娛樂效果,身臨其境,驚險、緊張刺激。
5D電影是在3D立體效果的基礎上增加動感座椅,環境特效,讓觀眾的聽覺、視覺、觸覺達到最強大的逼真感,如同置身於影片中。
(2)商業電影3D擴展閱讀:
1839年,英國科學家查理·惠斯頓爵士根據「人類兩隻眼睛成像不同」的現象發明了一種立體眼鏡,讓人們的左眼和右眼在看同樣圖像時產生不同效果,這就是今天3D眼鏡的原理。
1922年,世界上第一部3D電影是《愛情的力量》,遺憾的是,影片很早之前就已經遺失了。早期的3D電影都是以展示立體效果為主,片中常以指向觀眾的槍、扔向觀眾的物體為噱頭。
1936年利用雙鏡頭攝影機和偏振片可以造出具有立體效果的影片,但此技術具有不少限制。之後從RealD三維等技術發展、阿凡達等電影流行之後,立體影片才進一步被廣泛推廣。
有一名澳大利亞導演宣稱,1936年納粹德國時期已經成功拍攝兩部三維電影。
1952年,講述非洲探險的《非洲歷險記》被認定為是史上第一部真正的3D長片。該片的口號是「獅子在你腿上,愛人在你懷里」。盡管《生活》雜志在當時稱該片「廉價、荒謬」,但觀眾們仍然熱情地擠進電影院去體驗片中的「自然視角」。
3D片在上世紀五十年代進入了黃金時期。
1954年,當時世界上最偉大的導演們,絕大多數都對3D電影低眼相看,認為那隻不過是在玩魔術而已,根本不是藝術。然而,希區柯克不這么想,他在1954年拍攝了3D版的《電話謀殺案》,成為了當時3D片中為數不多的精品。
1954年03月05日 ,環球公司推出最有名的3D恐怖片《黑湖妖譚》,該片也是至今為止惟一一部有續集的3D電影。新版《黑湖妖譚》計劃在2011年上映。
1962年,我國的天馬電影製片廠拍攝了國內第一部3D立體電影《魔術師的奇遇》,桑弧導演,陳強主演。後來又陸續出現了《歡歡笑笑》《快樂的動物園》《靚女阿萍》《俠女十三妹》等。
1982年,迪士尼拍攝了短片《魔法之旅》,雖然這部短片只有16分鍾,但通過CGI與真人表演的混合,打造出了在當時令人驚訝的3D效果。
1982年,《13號星期五》第三部上映,本片令80年代的3D電影慢慢復甦。
1983年,3D版的《大白鯊第三集》轟動一時,放映首周就賺得1300萬美元的票房。但因為電影本身水準低下,3D效果也無過人之處,很快就讓觀眾失去了興趣。
1985年,《魔晶戰士》成為世界首部3D動畫長片。
2004年,第一部IMAX 3D長片《極地特快》誕生。該片在2000塊普通2D銀幕上放映,3D IMAX銀幕只有75塊。然而就是這75塊3D IMAX銀幕,獲得的票房佔全片總票房的百分之三十。3D+IMAX的「超強組合」,讓發行方看到了巨大的商業潛力。
2005年,迪士尼的動畫片《雞仔總動員》採用了新型投影技術放映,消除了以往看3D電影時容易產生的眼睛疲勞。
2008年,《U2 3D演唱會》是第一部完全用3D攝影機拍攝的真人影片,這個音樂紀錄片堪稱先鋒。
2009年,環球的動畫片《鬼媽媽》是第一部採用停格動畫形式的3D電影。2009年,《阿凡達》成為有史以來製作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3D電影。阿凡達(Avatar)是一部科幻電影,由著名導演詹姆斯·卡梅隆執導,二十世紀福克斯出品。該影片預算超過5億美元,成為電影史上預算最高的電影。
大衛·斯萊德(David Slade)執導的《暮光之城3:月食》已於2010年6月30日上映。影片採用3D IMAX技術 。
《暮光之城3:月食》的故事繼續圍繞女主角與吸血鬼愛人以及狼人之間展開,在狼人角色淡出之後,她還將面臨新的吸血鬼軍團的挑釁。據悉,隨著《暮光之城》的人氣爆炸,系列電影的投資規模亦越來越大,特效水準也將大幅度提高。
3D電影在國內大范圍上映實際始於2008年的《地心歷險記》。近在咫尺的細微生物、呼嘯而過的珍奇異獸、過山車般身臨其境的美妙感覺……100元的高昂票價和前所未有的視覺沖擊力,讓該片在有限的80塊3D銀幕放映27周,票房達6700萬元,平均每塊銀幕票房80萬元。
以票房3.2億元的《赤壁》(上)為例,它在3600塊銀幕放映合每塊銀幕票房8萬多元。比較兩部影片,3D電影平均銀幕票房數是普通影片的10倍!「賣一部電影的票房就收回了放映設備的投入」,堪稱奇跡。
3. 3d和imax3d電影的區別是什麼
1、類別不同
3D是從維數上面說的,IMAX是從屏幕大小上面講的。因而就有IMAX-3D的說法。IMAX 3D是立體版本的IMAX技術,這種技術可以呈現更為立體的效果。
2、效果不同
IMAX 3D則是IMAX立體影片的放映技術,IMAX 3D使用兩盤IMAX專用的15/70膠片,一盤膠片對應一隻眼睛,通過偏振過濾眼鏡或紅外同步系統配合電子眼鏡以提供兩個單獨的圖像。結合IMAX巨幕,IMAX 3D能夠產生逼真的全視野立體效果。
(3)商業電影3D擴展閱讀:
IMAX 放映室,主要由放映操作機房以及眼鏡清洗機房組成.。
在放映操作機房中除IMAX放映系統一套之外,尚有配置一套35mm放映機,因此在未來,IMAX影廳也可以用作一般35mm商業片播映用途。
放映室溫度:20-24度恆溫 (全年控溫)。
放映室濕度:45-55度恆濕 (全年控濕) 。
在放映室的環境要求中除恆溫恆濕外,對於灰塵的控管也是絕對的要求,特別於放映室的空氣循環系統中設立空氣濾凈機,使空氣濾凈率達95%以上.。
放映操作機房主要設備是一隻主控制台,一台四燈箱(每隻2.4千瓦)雙鏡頭放映機(包含四隻整流器),一隻音響櫃(包含7隻功放,播放伺服器,混音器,同步器,通訊器,不間斷電源),兩台三層片盤機(各自有獨立的電源供應),一隻倒片組片台,一隻不間斷電源(為放映機和片盤機供電)。
在洗鏡室中的配置為一套全自動3D眼鏡洗鏡設備。
在以上工作空間都使用絕佳的隔音及壁震材料,足以吸收設備運轉時所產生的噪音。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放映投影窗玻璃,該玻璃窗採用雙面光學玻璃,中間抽取真空,以完全阻絕放映機組運轉噪音對影廳內之傳遞。
由於放映室空間對於空調環境的要求條件嚴苛,故在主空調系統外還另設一套,由緊急備電系統所提供運轉的空調系統。以維持全年24小時的空調運轉要求。
4. 電影院的REAL 3D和IMAX 3D有什麼區別
REAL 3D和IMAX 3D的區別:
1、技術不同:
IMAX放映3D使用的原理是相對簡單的線偏振光,採用了特殊的65毫米底片及其專用攝影機攝制,然後沖印成70毫米膠片。
IMAX放映機精密度最高,功率最強,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先進水平。其運作的可靠性及穩定性的關鍵所在,是採用了獨特的"波狀環行"(ROLLING L00P)進片技術
RealD 3D是RealD公司的3D放映技術,使用相對復雜的圓偏振光,採用DLP投影機,以144幀/秒的速度交替投射供左右眼觀看的影像。
利用設置於投影機前方的圓形偏振光濾光器(Z Screnn)改變左右眼所接受到的影像圓偏振光方向,戴上粘貼有偏光膜的專用眼鏡後,右眼和左眼可以看到視角不同的影像。
2、觀影體驗不同:
IMAX觀影時帶上3D眼鏡後不能隨意轉動大腦,視線歪曲後會造成左右眼畫面重疊,影響觀影體驗。
Real 3D觀影時則不會因為視線不平產生觀影問題,觀影自由度較大。
3、影院設備不同:
根據形狀的不同,IMAX銀幕分為矩形幕和球形幕兩種,標准IMAX幕尺寸指矩形幕,而球形幕的直徑可達三十米。
球形幕主要放映全天域電影。此類電影採用「魚眼」鏡頭拍攝,使得180度的景物能成像於平坦的膠片上。放映時再採用另一個魚眼鏡頭即可讓全景重現銀幕。
在RealD電影院,每幀預計的3倍,以減少閃爍,作為源視頻通常是每秒24幀。結果是一個無縫的3 - D圖像,似乎落後和擴大在屏幕本身的前面。
5. 我沒看過3D電影請問3D電影貌似還有IMAX啥的版的,和3D有啥不一樣
先來解釋一下IMAX,它的直譯即「最大影像」,是一種能夠放映比傳統膠片更大和更高解像度的電影放映系統。看立體電影,I-MAX-3D是最佳選擇,因為屏幕越大,立體效果越明顯,越有親臨其境的感受。普通影院由於放映功率的問題,銀幕受到限制,而廣東科學中心的IMAX銀幕高22米,寬29米,是亞洲最大的IMAX銀幕。
以3D立體方式呈現的IMAX Experience(R)可帶給您世界上最身臨其境的觀賞體驗,令世界各地數以百萬人為之如痴如醉。水晶般清晰且逼真絢麗的立體圖像,結合頂級的環繞音響系統使觀眾彷彿置身於電影中。
IMAX 3D立體體驗的全方位高品質使其圖像效果在全球傲視群雄——創造了有史以來最逼真、最具身臨其境感的3D效果。IMAX 3D奇跡背後的一個重要因素是採用了雙膠片技術,該技術遠比傳統的「紅藍」模擬3D技術先進,——後者僅僅把左右眼的圖像放到一個膠片上,清晰度和色彩大打折扣。而IMAX 3D技術完全沒有這樣的遺憾,不僅採用了世界上最大的膠片格式(15/70),還通過2卷單獨的膠片同時進行圖像捕捉和放映。
除了一般的IMAX影片之外,IMAX後來又發展出了IMAX-3D以及IMAX-DMR這兩種新的技術,所以IMAX電影並不一定是3D立體電影。3D立體電影設計是透過觀眾所戴之3D立體眼鏡分別接收左右眼影像後譯解成3D立體的效果。傳統的3D膠片技術,將左右眼視覺影像同時存放在同一個膠卷中,,而IMAX 3D技術不僅使用世界最大的IMAX底片,並且使用雙膠片分開錄制、播放左眼及右眼的影像,使得影像更立體清晰,色彩也更鮮明。 三、哪裡買得到IMAX的機器?我想買一台回家當家庭影院可以嗎? A:P3D GT型的IMAX放映機,是IMAX最高等級的設備,目前在亞洲僅有泰國及中國上海、台灣有相同等級的設備。這台投影機單必須保持以每秒24格畫面的高速運轉狀態下讓左眼及右眼的視覺影像精準的同步輸出,所以穩定性遠遠超過一般電影放映設備。此外,因為投影影像必須放大14萬5千倍,所以機器也必須以最先進的溫濕度控制設備來保持清潔。這台機器同時使用兩個15000瓦高亮度投影燈,因此需搭配特製的水冷系統來進行冷卻,絕對不是一般戲院用電風扇吹一吹就可以散熱。四、IMAX版的商業巨片跟普通的好萊塢商業電影有什麼不同?A:在IMAX影廳上演的《蜘蛛俠3》是所謂的IMAX-DMR電影。IMAX集團花了五年的時間研發這種數字化重製影片技術,以便將一般的商業電影轉成IMAX的格式播放。首先,以盡量最大的解析度掃描每一格35厘米的影片轉成數字影像。接著,透過計算機將影像銳利化並將色彩豐富化,以便轉成世界最大的底片格式——IMAX。這個系統同時也會將影片的原始音效,轉成12,000瓦功率的7.1聲道的IMAX環繞音效。與同樣強調色彩豐富、影像銳利的數字放映電影相比,IMAX絲毫不遜色。
觀看IMAX 3D巨幕電影必須佩戴特殊的三維立體眼鏡,通過其偏振濾光裝置將兩幀角度略有不同的影像分別傳到人的左右眼,使呈現在觀眾眼前的畫面極富立體感且栩栩如生。球形銀幕直徑可長達30米,逼真的圖像呼之欲出,巨大的震撼力驚天動地。自1970年第一部IMAX電影在日本大阪世博會首映以來,全世界建立了240多家IMAX影院,接待了7億多觀眾。其中60%的IMAX電影院分布在北美,剩下的40%遍布世界其他各地。
現在IMAX影片片庫內共有260多部,以環保和科普題材居多,主要由北美的一些獨立製片公司製作。這些影片寓教於樂,把觀眾帶進他們無法涉足的地方,去探索種種自然奇觀的千古奧秘,例如美國的大峽谷,原子的內部世界,以及變化莫測的太空。自從2002年《阿波羅13號》轉製成功之後,IMAX公司的專利技術DMR已經將越來越多的好萊塢大片轉製成IMAX影片,並顯示出巨大的發展潛力。
IMAX源自英文「Image Maxium」(圖像最大化),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影像系統,它集電影技術之大成,擁有最大的銀幕、最清晰的圖像、最高的精密度、功率最強的放映設備以及最高級的六聲道多喇叭音響系統。IMAX在國外被譽為「電影的終極體驗」,因為在看IMAX電影的時候,不僅是用你的眼睛在看,而是縱容全身的感官欺騙自己——七層樓高、20多米寬的超大屏幕、水晶般清晰的畫面、極逼真的六聲道加超低音音響,你會覺得自己頓時變成《變形記》里那隻大甲蟲,真實與虛幻的界限模糊了:你與各種碩大的細胞一起浮游在一個人的身體里;你就站在冰雪覆蓋的南極洲之巔與企鵝一起吹冷風;你剛剛潛入深藍的海底,一隻海豚從你手上游過;你漫步在白堊紀原始森林中,張牙舞爪的恐龍舌頭幾乎舔到你的臉上……
2007年5月前國內有4家IMAX影院,除了上海和平影都內的商業性IMAX廳之外,另外三個非商業運作的IMAX影院分別在上海科技館(2個)和哈爾濱科技館(1個)。1月5日,加拿大的IMAX公司宣布與中國香港立基國際娛樂公司合作,未來4年將在中國內地新建6家IMAX電影院。此外,還有數家IMAX影院正在建設當中,包括中國電影博物館、東莞科技館等,據估計,2008年之前,中國將擁有22家IMAX影院。事實上,不僅在中國,在全世界范圍內,因為與好萊塢大片的聯姻,「大屏幕」正在成為一種風潮。
6. 為什麼現在幾乎所有的電影都要做成3D的,真的有必要嗎
就商業電影來說大多數還是有必要的。大多數大家能接觸到的電影是商業電影,影院大規模排片也是以盈利為目的,比如動作片和動畫片視覺效果更好的3d電影更符合人們的需求,沖擊力更加強更能吸引人注意力。讓人不至於昏昏入睡,從而可以提高其口碑,還是有必要做成3d的。當然還有一部分電影粗製濫造靠3d噱頭來吸引觀眾進電影院觀看另說。
小眾電影大多是劇情片比較多,對劇情重點刻畫不要求畫面的沖擊力,投資比較小,就目前技術來說拍3d不劃算,而且不一定能大規模排片所以比較少用3d,大家接觸的也比較少。
當然,本人還是希望能看到更多劇情上能更加合理豐富而不是一味注重視覺效果的精品電影能更多出現的。
7. 電影中的3D,4D,5D,6D,7D是什麼意思
1、3D立體電影是一種電影,1953年5月24日立體電影首次出現,好萊塢推出了一種電影。
戴著特殊眼鏡的觀眾像在觀看《布瓦那魔鬼》及《蠟屋》這類驚險片那樣,發現自己躲在逃跑的火車及魔鬼的後面。從而為我們帶入了立體電影的時代。
2、4D電影
4D電影(或四維電影)是在3D立體電影的基礎上和周圍環境特效模擬模擬而組成的新型影視產品,但不是幾何意義上的四維空間。
4D電影通常是將震動、吹風、噴水、煙霧、氣泡、氣味、布景和人物表演等效果模擬引入3D電影中,形成一種獨特的表演形式,這些現場特技效果和劇情緊密結合,加上影院椅子的特殊裝備,營造一種與影片內容相一致的環境。
讓觀眾通過視覺、嗅覺、聽覺和觸覺多重身體感官體驗電影帶來的全新娛樂效果,身臨其境,驚險、緊張刺激 。
3、5D電影
5D電影是在3D立體效果的基礎上增加動感座椅,環境特效,5D電影院讓觀眾從聽覺、視覺、觸覺,這幾方面達到最強大的逼真感,如同置身於影片中,通過環境模擬實現風、雨、電、煙、雪花、泡泡、火焰掃腿、捅背、震動、香煙等環境效果。
順著影視內容變化可實時感受到置身「閃電、煙霧、雪花」中,在「火焰」前有灼熱感,海浪撲身時會「濕」了衣裳。體驗下墜、震動、刮風、下雨、掃腿等全新的真切感覺,對電影行業有一定的推動作用。
4、6D電影
6d電影在適時調整影院內的環境,如聲音、音響、氣味、色彩,完全顛覆過去的觀影經驗,就好像走進迪斯尼樂園一樣,電影除了看,還可以聞、摸、動,靜態欣賞變成動態參與。也就是聽覺、視覺、嗅覺、觸覺、味覺、還有就是感覺。
5、7D電影
7D互動電影是一場動感之旅。聲、光、影、水、霧、煙,地震來時的強烈晃動,山崩到時的滅頂之感,超凡脫俗的技術造就了7D互動電影過硬的體驗,它把影音的藝術,通過感測,光感,震動搖晃的使用等等變得真真切切,再加上五維度場景的包攬,立刻將觀看者引入了其中,看電影,變成了經歷了一場電影般的生活體驗。
7D互動電影是將游戲娛樂與動感影院技術巧妙結合的創新項目,也是一個全新概念的娛樂媒體業。它的基本涵義是指觀影者能夠成為電影中的角色,介入影片事先設置的環境與劇情,讓觀影者身臨其境般感受到自己就是電影里的一份子,觀影者就是影片里的主角或是其中一員,並持續與影片內容產生交互作用。
(7)商業電影3D擴展閱讀:
1839年,英國科學家查理·惠斯頓爵士根據「人類兩隻眼睛成像不同」的現象發明了一種立體眼鏡,讓人們的左眼和右眼在看同樣圖像時產生不同效果,這就是今天3D眼鏡的原理。
1922年,世界上第一部3D電影是《愛情的力量》,遺憾的是,影片很早之前就已經遺失了。早期的3D電影都是以展示立體效果為主,片中常以指向觀眾的槍、扔向觀眾的物體為噱頭。
1936年利用雙鏡頭攝影機和偏振片可以造出具有立體效果的影片,但此技術具有不少限制。之後從RealD三維等技術發展、阿凡達等電影流行之後,立體影片才進一步被廣泛推廣。
有一名澳大利亞導演宣稱,1936年納粹德國時期已經成功拍攝兩部三維電影。
1952年,講述非洲探險的《非洲歷險記》被認定為是史上第一部真正的3D長片。該片的口號是「獅子在你腿上,愛人在你懷里」。盡管《生活》雜志在當時稱該片「廉價、荒謬」,但觀眾們仍然熱情地擠進電影院去體驗片中的「自然視角」。
3D片在上世紀五十年代進入了黃金時期。
1954年,當時世界上最偉大的導演們,絕大多數都對3D電影低眼相看,認為那隻不過是在玩魔術而已,根本不是藝術。然而,希區柯克不這么想,他在1954年拍攝了3D版的《電話謀殺案》,成為了當時3D片中為數不多的精品。
1954年03月05日 ,環球公司推出最有名的3D恐怖片《黑湖妖譚》,該片也是至今為止惟一一部有續集的3D電影。新版《黑湖妖譚》計劃在2011年上映。
1962年,我國的天馬電影製片廠拍攝了國內第一部3D立體電影《魔術師的奇遇》,桑弧導演,陳強主演。後來又陸續出現了《歡歡笑笑》《快樂的動物園》《靚女阿萍》《俠女十三妹》等。
1982年,迪士尼拍攝了短片《魔法之旅》,雖然這部短片只有16分鍾,但通過CGI與真人表演的混合,打造出了在當時令人驚訝的3D效果。
1982年,《13號星期五》第三部上映,本片令80年代的3D電影慢慢復甦。
1983年,3D版的《大白鯊第三集》轟動一時,放映首周就賺得1300萬美元的票房。但因為電影本身水準低下,3D效果也無過人之處,很快就讓觀眾失去了興趣。
1985年,《魔晶戰士》成為世界首部3D動畫長片。
2004年,第一部IMAX 3D長片《極地特快》誕生。該片在2000塊普通2D銀幕上放映,3D IMAX銀幕只有75塊。然而就是這75塊3D IMAX銀幕,獲得的票房佔全片總票房的百分之三十。3D+IMAX的「超強組合」,讓發行方看到了巨大的商業潛力。
2005年,迪士尼的動畫片《雞仔總動員》採用了新型投影技術放映,消除了以往看3D電影時容易產生的眼睛疲勞。
2008年,《U2 3D演唱會》是第一部完全用3D攝影機拍攝的真人影片,這個音樂紀錄片堪稱先鋒。
2009年,環球的動畫片《鬼媽媽》是第一部採用停格動畫形式的3D電影。2009年,《阿凡達》成為有史以來製作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3D電影。阿凡達(Avatar)是一部科幻電影,由著名導演詹姆斯·卡梅隆執導,二十世紀福克斯出品。該影片預算超過5億美元,成為電影史上預算最高的電影。
大衛·斯萊德(David Slade)執導的《暮光之城3:月食》已於2010年6月30日上映。影片採用3D IMAX技術 。
《暮光之城3:月食》的故事繼續圍繞女主角與吸血鬼愛人以及狼人之間展開,在狼人角色淡出之後,她還將面臨新的吸血鬼軍團的挑釁。據悉,隨著《暮光之城》的人氣爆炸,系列電影的投資規模亦越來越大,特效水準也將大幅度提高。
3D電影在國內大范圍上映實際始於2008年的《地心歷險記》。近在咫尺的細微生物、呼嘯而過的珍奇異獸、過山車般身臨其境的美妙感覺……100元的高昂票價和前所未有的視覺沖擊力,讓該片在有限的80塊3D銀幕放映27周,票房達6700萬元,平均每塊銀幕票房80萬元。
以票房3.2億元的《赤壁》(上)為例,它在3600塊銀幕放映合每塊銀幕票房8萬多元。比較兩部影片,3D電影平均銀幕票房數是普通影片的10倍!「賣一部電影的票房就收回了放映設備的投入」,堪稱奇跡。
8. IMAX ,和3D到底有什麼區別
為了加強電影的視覺震撼。在IMAX之前,出現了兩種大畫面放映系統:Cinemascope和VistaVision,這兩套系統由於各方面的原因,諸如安裝復雜、操作困難、畫面質量不穩定等影響了可觀性。因此都沒有得到推廣,IMAX的三名加拿大發明者(Graeme Ferguson、Roman Kroitor和Robert Kerr)早先也研究與Cinemascope相仿的多投影機大銀幕放映系統,但他們在1967年蒙特利爾世界博覽會上的試驗不夠理想,出現了不少技術問題,因而促使他們轉向研發新的單放映機、單攝影機式的大銀幕放映系統。最終催生了IMAX的問世。D是英文Dimension(線度、維)的字頭,3D是指三維空間。國際上是以3D電影來表示立體電影。 人的視覺之所以能分辨遠近,是靠兩隻眼睛的差距。人的兩眼分開約5公分,兩隻眼睛除了瞄準正前方以外,看任何一樣東西,兩眼的角度都不會相同。雖然差距很小,但經視網膜傳到大腦里,腦子就用這微小的差距,產生遠近的深度,從而產生立體感。一隻眼睛雖然能看到物體,但對物體遠近的距離卻不易分辨。根據這一原理,如果把同一景像,用兩隻眼睛視角的差距製造出兩個影像,然後讓兩隻眼睛一邊一個,各看到自己一邊的影像,透過視網膜就可以使大腦產生景深的立體感了。各式各樣的立體演示技術,也多是運用這一原理,我們稱其為「偏光原理」。 3D電影 3D立體電影的製作有多種形式,其中較為廣泛採用的是偏光眼鏡法。它以人眼觀察景物的方法,利用兩台並列安置的電影攝影機,分別代表人的左、右眼,同步拍攝出兩條略帶水平視差的電影畫面。放映時,將兩條電影影片分別裝入左、右電影放映機,並在放映鏡頭前分別裝置兩個偏振軸互成90度的偏振鏡。兩台放映機需同步運轉,同時將畫面投放在金屬銀幕上,形成左像右像雙影。當觀眾戴上特製的偏光眼鏡時,由於左、右兩片偏光鏡的偏振軸互相垂直,並與放映鏡頭前的偏振軸相一致;致使觀眾的左眼只能看到左像、右眼只能看到右像,通過雙眼匯聚功能將左、右像疊和在視網膜上,由大腦神經產生三維立體的視覺效果。展現出一幅幅連貫的立體畫面,使觀眾感到景物撲面而來、或進入銀幕深凹處,能產生強烈的「身臨其境」感。
9. IMAX 3D 電影和3D電影有什麼區別
這是分別的介紹和特點還有區別。。。。。這個問題太專業了,我是在網路是摘取的,希望幫到你~~ 一、什麼是IMAX? A:IMAX是Image Maximum的縮寫,意為「最大影像」。採用了特別的70毫米底片;一般的電影底片尺寸只是48.5毫米×22.1 毫米,但是IMAX底片的影像尺寸卻有69.6毫米×48.5毫米。IMAX底片解析度高,投射至銀幕之畫質表現亦格外清晰自然,就算在比一般播放35厘米影片之銀幕大上十倍之銀幕上仍可呈現完美投射,無粗糙顆粒感之鮮明影像使情境更趨近真實。而曝光率方面,IMAX底片的進片速度是一般底片的三倍。IMAX 3D電影為了營造立體場景效果,採用了雙投影機放映,觀看的時候需要佩戴偏光眼鏡來分析立體的影像。 而普通的3D電影就不會有IMAX 3D這么大的屏幕了。而戴的眼鏡也是根據影片放映時採用的紅藍補色技術,佩戴紅藍立體眼鏡。戴上後,也會出現立體影像,但是在效果上可能就遜色IMAX 3D版本一大截了。二、IMAX就是3D立體電影嗎? A:除了一般的IMAX影片之外,IMAX後來又發展出了IMAX-3D以及IMAX-DMR這兩種新的技術,所以IMAX電影並不一定是3D立體電影。3D立體電影設計是透過觀眾所戴之3D立體眼鏡分別接收左右眼影像後譯解成3D立體的效果。傳統的3D膠片技術,將左右眼視覺影像同時存放在同一個膠卷中,,而IMAX 3D技術不僅使用世界最大的IMAX底片,並且使用雙膠片分開錄制、播放左眼及右眼的影像,使得影像更立體清晰,色彩也更鮮明。三、哪裡買得到IMAX的機器?我想買一台回家當家庭影院可以嗎? A:P3D GT型的IMAX放映機,是IMAX最高等級的設備,目前在亞洲僅有泰國及中國上海、台灣有相同等級的設備。這台投影機單必須保持以每秒24格畫面的高速運轉狀態下讓左眼及右眼的視覺影像精準的同步輸出,所以穩定性遠遠超過一般電影放映設備。此外,因為投影影像必須放大14萬5千倍,所以機器也必須以最先進的溫濕度控制設備來保持清潔。這台機器同時使用兩個15000瓦高亮度投影燈,因此需搭配特製的水冷系統來進行冷卻,絕對不是一般戲院用電風扇吹一吹就可以散熱。四、IMAX版的商業巨片跟普通的好萊塢商業電影有什麼不同?A:在IMAX影廳上演的《蜘蛛俠3》是所謂的IMAX-DMR電影。IMAX集團花了五年的時間研發這種數字化重製影片技術,以便將一般的商業電影轉成IMAX的格式播放。首先,以盡量最大的解析度掃描每一格35厘米的影片轉成數字影像。接著,透過計算機將影像銳利化並將色彩豐富化,以便轉成世界最大的底片格式——IMAX。這個系統同時也會將影片的原始音效,轉成12,000瓦功率的7.1聲道的IMAX環繞音效。與同樣強調色彩豐富、影像銳利的數字放映電影相比,IMAX絲毫不遜色。IMAX的歷史細節:(以下的就像一篇論文了,呵呵!)長久以來,人們一直希望能加強電影的視覺震撼。Cinemascope及VistaVision加寬了35毫米式片的圖像,而且像Cinerama的多投影機系統能投射出更闊更具臨場感的畫面,然而系統操作不易,安裝困難,且各投影機之間的圖像無法互為重疊,影響觀賞品質。IMAX由三名加拿大人發明:Graeme Ferguson、Roman Kroitor及Robert Kerr。由於在1967年於蒙特利爾舉行的世界博覽會中,他們的多投影機式大銀幕投影系統出現不少技術問題,促使他們設計單投影機、單攝影機式的新系統。首出IMAX電影於1970年在日本大阪舉行的世界博覽會中播放,而長期的IMAX系統則於1971年在多倫多安裝。在1974年於美國華盛頓州斯波坎舉行的世界博覽會中,美國館展出了一塊 27.3 x 19.7 米的巨型IMAX銀幕,觀眾向正前方觀看時,畫面足以充滿整個視界。共有5百萬人次觀看過,絕大部分觀眾認為它呈視了強烈的動感,少部分觀眾甚至產生暈船的現象。這個銀幕只展出了六個月,數年後,一塊標准尺寸的IMAX銀幕於Riverfront Park IMAX Theatre安裝,並使用至今。首個半球形銀幕的IMAX電影院於1973年,在美國加里福尼亞州聖地牙哥Balboa Park的Ruben H. Fleet Space Theater and Science Center開幕。直至2003年5月,全球共有230間IMAX電影院,分布於34個國家,其中約半為商業電影院,另一半則為博物館等教育機構。IMAX為了大幅增加圖像的解析度,採用了特別的70毫米底片。傳統70毫米底片的圖像尺寸為48.5毫米×22.1 毫米(Todd-AO),IMAX底片的圖像尺寸69.6毫米×48.5毫米。為了以標准電影的每秒24格來曝光,IMAX底片的進片速度是一般底片的三倍。要投影大片幅底片有一定的技術困難——傳統70毫米底片在放大586倍後不夠穩定。因此IMAX需要一些新技術,IMAX公司的威廉肖採用了一項澳大利亞的名為「滾動循環」的專利技術用於影片放映,主要是增加了一個壓縮空氣裝置來加速底片滾動,並將一個圓柱形鏡頭置於放映機前端,在放映過程中保持真空狀態。IMAX放映機用螺釘固定,四顆螺釘與齒輪將放映機固定在完全水平的狀態。肖還通過增加凸輪控制臂來抵消放映過程中的細微晃動。放映機的快門長度也比傳統設備長大約20%,燈管的亮度更高,最大的12-18千瓦氙氣-弧光燈甚至需要水冷的電極。 因此IMAX系統造價並不便宜,而且重量達1.8公噸。IMAX的片基為柯達的ESTAR(即PET,亦即杜邦化工的Mylar�0�3),原因並非在片基的強度,而在於此片基不會被顯像的化學液影響了尺寸,IMAX的進片設備對底片邊孔或厚度的變化有嚴格的要求,IMAX底片可歸類為「15/70」底片,意指這種70毫米底片每格有15個邊孔。IMAX的底片非常笨重,底片盤比一般電影的大得多。IMAX底片為了盡用底片面積而沒有聲軌,它採用了六聲道35毫米磁帶播放與畫面同步的聲音。在1990年代前期,與畫面分離的數字化六聲道聲源改為以更精確的脈沖產生器作為傳統SMPTE時碼的同步訊號源。這是日後杜比數字及DTS等電影院多聲道系統的前身。IMAX繼續發展,出現了新的表現手法,例如立體圖像及每秒高達48格的畫格數。音響系統方面則有Sonic-DDP(Direct Disc Playback,無壓縮LPCM環繞聲軌)、立體音響系統及呈橢圓形分布的揚聲器群。IMAX的構造亦與普通電影院有很大分別。由於畫面解析度提高,觀眾可以更靠近銀幕,一般所有座位均在一個銀幕的高度內(傳統影院座位跨度可達到8~12個銀幕),此外,座位傾斜度亦較大(在半球形銀幕的放映室可傾斜達23度),便觀眾能夠面向銀幕中心。IMAX Dome / OMNIMAX IMAX Dome(舊稱OMNIMAX,中譯全天域電影)是用作投影於天文館這一類傾斜的半球形銀幕的。此系統採用一魚眼鏡頭拍攝,使180度的景物能成像於平坦的底片上。投影時再採用另一魚眼鏡頭即可讓全景重現銀幕。IMAX Dome 水平投影角達180度,而垂直則為122度,其中22度低於投影機水平線,100度高於投影機水平線,這是配合傾斜半球形銀幕而設的。有部分天文館(例如香港太空館)採用沒有傾斜的半球銀幕,因此圖像總是高於投影機水平線,而觀眾的座椅則較一般影院更為後傾。 IMAX 3D 立體版本的IMAX技術。為營造出立體景深,IMAX 3D採用了雙攝影機及雙投映機拍攝及放映。目前IMAX 3D放映時採用偏振光式放映,觀看時以配戴偏光眼鏡來分析立體圖像。IMAX HD (48格/秒)新版的IMAX技術,幀速率由原本24格/秒增加至48格/秒,以減少畫面閃爍問題。於1992年的西班牙世界博覽會發表。但因為拍攝成本比一般的多出一倍,至2000年被放棄使用。IMAX Digital (IMAX數字影院)於2008年發表的最新IMAX技術,是種技術是IMAX放映規格,目前並沒有IMAX數字攝影機。數字版IMAX可以以DCI格式發布2D及3D電影,投映機以DLP技術支持,其技術免除了一般70 mm底片笨重的缺點,就如現今的數字影院一樣。雖然從技術角度來看,IMAX是相當出色的電影格式,但一直以來它並未能普及。製作與播放IMAX的費用與運送困難使它的播放時間較普通電影為短(一般為40分鍾,近年亦有90分鍾的IMAX影片出現),題材大多為適合於天文館等科普機構播放的紀錄片。IMAX攝影機曾於太空梭、喜瑪拉雅山、大西洋海底及南極洲拍攝過。部分IMAX影院亦會利用傳統放映設備播放普通電影,以增加客源。1990年代後期,開始一股增加IMAX娛樂元素的風潮,開攝了一些純娛樂的題材,例如:T-Rex: Back to the Cretaceous(1998)、Haunted Castle(2001)(兩出皆為IMAX-3D電影)。1999年,迪士尼製作了幻想曲2000——首出正常長度的IMAX動畫(後來亦推出了傳統戲院版本)。迪士尼在2003年末還發行了首部真人演出的IMAX影片黑神駒前傳在2002年秋,IMAX與環球影片公司聯手推出阿波羅13號(1995)的IMAX版本,是首次利用IMAX獨家的"DMR" 重新製作技術將傳統電影轉換成IMAX格式。 其他一些已經公映的影片如星球大戰等也相繼利用DMR技術處理被搬上IMAX。由於技術上的制約,早期DMR處理的影片長度最長不過2小時。在2003年,黑客帝國2:重裝上陣突破了這一限制,成為IMAX發展歷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在2003年末,續集黑客帝國3:矩陣革命成為首部在IMAX和傳統影院同步上映的影片。觀賞者大都對利用DMR技術放大製作的IMAX影片持肯定態度,這些影片帶來的視覺和聽覺上的享受遠超過傳統的35毫米電影。一個典型的例子是一名看過"阿波羅13號"的觀眾這樣評價:「巨大的屏幕,爆炸般的聲效,還有詹姆斯霍納那盪氣回腸的原聲音樂都只有在IMAX才能感受到」。DMR放大技術不能與直接將電影製作成70毫米15孔的IMAX格式相提評論。痴迷於大銀幕的人會認為Cinerama技術的衰落與原先的處理方式被新的更簡易的低成本的方式所替代大致是同時發生的。DMR只是一個一個重要標志。IMAX原先只是針對真正70毫米攝制的電影才打上「IMAX的體驗」這一標志,現在它也許可用DMR技術放大的影片使用這條標語。著名導演詹姆斯�6�1卡梅隆曾執導了一部關於泰坦尼克號的3D IMAX格式電影,深海幽靈. 2009年執導了另一部 3D IMAX格式電影《阿凡達》還有很多IMAX電影被重新製作成高清晰度電視格式,在INHD頻道播放。技術標准 IMAX (15/70)球面鏡頭組 每格底片15孔 水平下拉放映,從右至左(從觀者視角)每秒24格底片 鏡頭尺寸: 2.772"英寸(70.41毫米)乘 2.072"英寸(52.63毫米) 投射尺寸:至少垂直距離鏡頭0.80"英寸,水平距離0.016"英寸 IMAX Dome / OMNIMAX 與IMAX相同,除了:特製魚眼鏡頭組 鏡頭的光學中心高於水平基準線0.37"英寸 橢圓形投射到拱頂銀幕,低於平面20度到高於平面110度之間為最佳觀賞角度。
10. 什麼是3D電影如題 謝謝了
3D電影的觀看方式 1. 光分法 電影院中普遍採用。 現在有不少影院都擁有3D立體放映廳,放映時通過兩個放映機來播放兩個攝影機拍下的電影,在屏幕上就會同步出現兩組有差別的圖像。 2. 分色技術 是另一種3D立體成像技術,現在也比較成熟,有紅藍、紅綠等多種模式,但採用的原理都是一樣的。色分法會將兩個不同視角上拍攝的影像分別以兩種不同的顏色印製在同一副畫面中。這樣視頻在放映是僅憑肉眼觀看就只能看到模糊的重影,而通過對應的紅藍等立體眼鏡就可以看到立體效果,以紅藍眼鏡為例,紅色鏡片下只能看到紅色的影像,藍色鏡片只能看到藍色的影像,兩隻眼睛看到的不同影像在大腦中重疊呈現出3D立體效果。 3. 時分法 時分法是NVIDIA現在主推的一項應用,需要顯示器和3D眼鏡的配合來實現3D立體效果。時分法所採用的立體眼鏡構造最為復雜,當然成本也最高。兩個鏡片都採用電子控制,可以根據顯示器的輸出情況進行狀態的切換,鏡片的透光、不透光切換使得人眼只能看到對應的畫面(透光狀態下),雙眼看到不同的畫面就能夠達到立體成像的效果。 4.光柵式 為了迎接2008奧運會,接收的電視節目能立體化,我國現已製造出光柵式的立體電視機,但光柵式也有缺點,就是清晰度和其它的立體相比要差些,只有在非常大的電視上清晰度稍高,但這樣一來,價格也就上去了,但光柵的不管怎樣弄,想克服這個缺點是比較難,當然技術進步了例外。 5.全真式 由德國人托馬斯·侯亨賴克發明的當今世界上唯一成功的全真立體電視技術,這項立體電視技術與全世界原有各制式電視設備兼容,從電視製作、播出系統,到百姓家的電視機,均無需增添任何設備和投資,只是在拍攝立體節目時,在攝像機上加裝特殊裝置即可。觀眾收看節目時,只需戴上一付特製的三維眼鏡即可。眼鏡成本低廉,經國家衛生部門鑒定,不會對眼睛產生副作用。如果不戴眼鏡和看普通電視沒有區別,目前這樣的節目很少,這項技術面臨淘汰。現在又有部分數字電視節目又有這種節目了。缺點:節目源少,立體效果並不是非常出色。 6.觀屏鏡: 以前專用於看立體相機拍的圖片對,圖片對一般左右呈現。現在這種觀屏鏡也可看左右型立體電影。缺點:看圖像或電影時最多隻能是屏幕一半大小;優點:非常清晰。 7.全息式: 這種目前無法推廣。在各個角度看上去都是立體的,不用立體眼鏡。價格是貴得出奇,只在科技館有展示。 3D電影簡史 1839年,英國科學家查理·惠斯頓爵士根據「人類兩隻眼睛的成像是不同的」發明了一種立體眼鏡,讓人們的左眼和右眼在看同樣圖像時產生不同效果,這就是今天3D眼鏡的原理。 1922年,世界上第一部3D電影是《愛情的力量》,遺憾的是,影片很早之前就已經遺失了。早期的3D電影都是以展示立體效果為主,片中常以指向觀眾的槍、扔向觀眾的物體為噱頭。 1951年,環球公司推出最有名的3D恐怖片《黑湖妖譚》,該片也是至今為止惟一一部有續集的3D電影。新版《黑湖妖譚》計劃在2011年上映。 1952年,講述非洲探險的《非洲歷險記》被認定為是史上第一部真正的3D長片。該片的口號是「獅子在你腿上,愛人在你懷里」。盡管《生活》雜志在當時稱該片「廉價、荒謬」,但觀眾們仍然熱情地擠進電影院去體驗片中的「自然視角」。 1953年,《恐怖蠟像館》等一批3D恐怖片應運而生,3D片在上世紀五十年代進入了黃金時期。 1954年,當時世界上最偉大的導演們,絕大多數都對3D電影低眼相看,認為那隻不過是在玩魔術而已,根本不是藝術。然而,希區柯克不這么想,他在1954年拍攝了3D版的《電話謀殺案》,成為了當時3D片中為數不多的精品。 1962年,我國的天馬電影製片廠拍攝了國內第一部3D立體電影《魔術師的奇遇》,桑弧導演,陳強主演。後來又陸續出現了《歡歡笑笑》《快樂的動物園》《靚女阿萍》《俠女十三妹》等。 1982年,迪士尼拍攝了短片《魔法之旅》,雖然這部短片只有16分鍾,但通過CGI與真人表演的混合,打造出了在當時令人驚訝的3D效果。 1982年,《13號星期五》第三部上映,本片令80年代的3D電影慢慢復甦。 1983年,3D版的《大白鯊第三集》轟動一時,放映首周就賺得1300萬美元的票房。但因為電影本身水準低下,3D效果也無過人之處,很快就讓觀眾失去了興趣。 1985年,《魔晶戰士》成為世界首部3D動畫長片。 2004年,第一部IMAX 3D長片《極地特快》誕生。該片在2000塊普通2D銀幕上放映,3D IMAX銀幕只有75塊。然而就是這75塊3D IMAX銀幕,獲得的票房佔全片總票房的百分之三十。3D+IMAX的「超強組合」,讓發行方看到了巨大的商業潛力。 2005年,迪士尼的動畫片《雞仔總動員》採用了新型投影技術放映,消除了以往看3D電影時容易產生的眼睛疲勞。 2008年,《U2 3D演唱會》是第一部完全用3D攝影機拍攝的真人影片,這個音樂紀錄片堪稱先鋒。 2009年,環球的動畫片《鬼媽媽》是第一部採用停格動畫形式的3D電影。 2009年,《阿凡達》成為有史以來製作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3D電影。 [編輯本段]膠片3D電影的形式和特點 紅綠分色技術和線偏振光分光技術 在膠片立體電影時代,使用最多的是紅綠分色技術以及線偏振光分光技術,紅綠分色技術最大的優點是兼容性好,應用范圍廣,任何有35mm膠片放映設備的單位,只要購買廉價的紅綠眼鏡,都可以放映膠片立體電影,大規模的應用導致現在一說到立體電影,人們就想到硬紙殼做的紅綠眼鏡。其缺點是容易出現重影,放映的畫面穩定性差、畫面不清晰、立體效果差,觀眾容易產生疲勞感。 線偏振光技術最大的優點是立體效果稍好於紅綠眼鏡,但仍然有明顯的重影,放映的畫面仍不夠穩定性、畫面仍不夠不清晰,較長時間觀看仍產生疲勞感,觀眾的頭部傾斜角度不能大於15°,否則會影響觀看效果。 IMAX 3D IMAX 3D利用偏振光分光原理,所使用的70毫米15齒孔電影膠片的面積是普通35毫米膠片的10倍,是一般70毫米寬銀幕膠片的3倍。IMAX巨幕3D畫面大、視野寬廣、視覺效果好,但成本高,所需放映的場地和空間巨大,製作費用高昂,而且需要使用70毫米15齒孔的設備進行放映。目前IMAX放映系統也在進行數字化,剛剛推出IMAX數字立體放映機,但其數字放映系統的價格和膠片IMAX系統基本一樣。總的來說,IMAX 3D投資高、經營成本高,不是一般影院所能承受的,不適合在普通商業影院推廣。 數字3D電影發展現狀和優點 數字立體電影依託目前數字影院放映設備(2K)的平台,只需增加放映數字立體電影的輔助設備和更換金屬銀幕或高增益白幕就可放映數字立體電影。數字立體電影比膠片立體電影的放映具有畫面清晰、穩定、無明顯重影、亮度高、與普通數字放映設備相兼容等眾多優點,克服了觀看傳統膠片立體電影時的頭暈、疲勞等弊端,能給觀眾以特殊的觀影體驗和視覺享受。自從2005年11月美國迪士尼首次推出數字立體影片《小雞快跑》以來,目前在全球已經出品了10多部數字立體影片(全部是動畫、科幻、歷險類主題,主要追求立體觀感效果,片長一般與普通故事片相同),兩年以來世界上已安裝了1500多塊數字立體銀幕。這種特殊類型的電影在商業影院一推出就受到各國觀眾的喜愛,雖然在國外數字立體電影的票價比普通電影的價格高出1-2.5美元,但觀看電影的人次卻遠遠高於普通電影,據統計,一塊數字立體銀幕的放映收入一般要比普通銀幕高出2-5倍,以2007年3月30日上映的《拜訪羅賓遜一家》為例,首映當天每塊銀幕的3D版本票房約12000美元,而2D版本票房只有4000美元,該片在美國總票房9800萬美元,其中三分之一來自數字3D放映,而數字3D銀幕只佔放映總銀幕的六分之一。票房的成功極大地激發了影院經營商、影片製作商和設備生產商的積極性。目前國外發達國家已掀起了發展數字立體影院的熱潮,美國和歐洲的放映商紛紛開始實施數字3D系統安裝計劃,預計到2009年全球數字影院中放映立體電影的銀幕將超過5000塊;美國好萊塢夢工廠去年宣布2009年以後出品的動畫影片全部採用數字立體格式,迪士尼最近宣布從今年起生產的動畫片也全部採用數字立體格式。根據我所得到的消息,今明兩年全球將推出10部以上數字立體新影片。國際同行一致認為數字立體電影改變了人們在影院的觀影方式和體驗,已成為電影新的增長點,並將有效地增加了盜版的難度,加快了全球數字影院的發展進程。雖然現在國際上安裝數字立體系統的熱情空前高漲,但關於數字立體電影的相關技術標准尚在制定之中,節目母版的格式已在DCI組織的規范下基本實現了統一,關於放映系統格式還沒有計劃進行規定,數字立體放映系統在有些指標上尚不滿足DCI規范的要求,如:色彩深度等。 數字3D放映系統相對膠片放映系統的優點 1) 數字3D放映技術提供了良好的立體顯示效果 數字放映技術在原理上相比膠片立體有較大的改進,使用了液晶開關技術、圓偏振光分光技術及光譜分光技術等,這些技術抗干擾性強、畫面穩定、立體效果好、無明顯重影,畫面清晰度高。由於目前數字立體放映系統亮度還不夠高、光效率還不夠大,因此在大銀幕上放映(14米寬以上)仍然有待改進和提高,或採用雙機放映的方式。但隨著技術發展,較大功率放映機或者使用雙機放映,都有可以有效地解決這個問題,而且隨著放映尺寸的增加,也能解決窗口感的問題,將挑戰IMAX立體電影,會給觀眾一個更加精彩的立體世界。 2) 數字立體放映系統安裝方便、操作簡單 膠片放映機使用機械方式進行控制,人工裝卸拷貝,操作復雜、精度低;數字放映機使用數字方式進行控制,操作簡單、精度高,數字放映系統只需要在鏡頭前或者是放映機內部光路上添加一個濾光器件,可方便進行拆卸 3) 數字技術簡化了立體影片製作工藝 製作膠片立體電影因為要處理兩條同步的負片,因此不論是剪輯還是洗印都費時費力,還容易出錯,所以願意製作膠片立體電影的人不多。現在數字技術的應用大大簡化了立體影片在後期製作時剪輯、特效、配光調色等方面的工序,而且如果是製作動畫立體影片,還可以利用數字技術虛擬另外一個攝影機,用一條影片的內容就可生成兩隻眼對應的影片。但是拍攝真人實景立體影片在攝制方面依然存在較大的難度,不過國際上已經有許多人在嘗試用數字攝影機於拍攝立體電影和,相信真人實景拍攝的數字3D影片將很快面世並逐漸增多。 4) 數字技術豐富了節目內容 膠片立體電影由於製作技術的限制,很難加入特技,再加上膠片立體電影製作困難,所以能吸引觀眾的片源稀少,這在膠片時代是造成立體電影難以發展的最大的一個問題。 現在數字技術的應用降低了人們製作動畫立體影片的難度,數字動畫特技的大量使用擴展了製作人的創作空間。而且除了數字動畫立體電影之外,還可以用數字攝影機拍攝數字3D影片,可通過數字技術將普通2D膠片電影轉成數字3D格式,國際上已經有一些大導演例如喬治�6�1盧卡斯等對此非常感興趣。這樣將較大地拓寬數字立體電影的片源,增加了數字立體影片的題材和數量,能夠為影院吸引更多的觀眾。 5) 數字立體電影可以提高票房收入 由於使用了數字立體放映技術,良好的視聽效果吸引了大批觀眾,在國外即便影院把票價提高1到2.5美元,仍然有大量觀眾慕名而來,使得數字3D影片比2D影片高出2到5倍的票房收益。優異的票房成績調動了多方面的積極性,製片廠紛紛推出各種題材的數字立體影片拍攝計劃,放映商積極安裝數字立體放映系統,設備商努力改進和推廣產品,搶占市場份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