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大全 > 布利斯的愛情電影

布利斯的愛情電影

發布時間:2022-04-12 02:12:48

⑴ 有什麼好看的電影

推薦一些新的電影和經典的給你
動作片:
《劍雨》具體來說是古裝武俠片,打鬥一流,劇情設計也不錯,近幾年中國少有的好片咯(武俠類)。
《狄仁傑之通天帝國》同上面同時期出的,據說票房好地多,可我看來精彩度不比《劍》!兩部都是大製作,大導演,大演員啦!呵呵
《大叔》力推,韓國動作片的精彩之作,中國現在市場上也不見得可以再找到這種看的淋漓盡致的片咯!(呵呵,純粹就影片類討論)
《盜夢空間》,一個字,棒!
《死亡飛車》本片很爆很血腥,不過這編劇真的編的好,華麗麗的車,華麗麗的片,黑漆漆的暗喻啊!哈哈
《赤焰戰場》布利斯威利斯的片,老當益壯啊!
《危情諜戰》也不錯,在最幾年諜戰片直降得好萊塢算的上是上乘之作咯。

愛情片,就最近比較流行的泰語片中為你介紹一下,我們是要跟潮流的。。。而且質量真的是很棒啊!

《初戀那件小事》風靡整個網路的純純愛情片啊,呵呵
《你好,陌生人》裡面的女主和《初戀》的女主還真有那麼一點像,不過絕對不是同一個人啦,在這里你會見到嘴最賤的男主,咳,那不是一般的給力啊!
《初三大四我愛你》講的是一對兄弟和姐妹的愛情故事,內容很好啊!後面劇情有點小波折,結局還是你自己看吧!不過,還不錯啦!
經典系列,話說有些經典是不得不看的,看過後也是可再再回顧的。。。。
動作片
《空中監獄》尼古拉斯凱奇主演,超棒的劇情,超棒的動作,好看啊,太好看啊。尼古拉斯凱奇的片都NND好,還有他的《國家寶藏》系列,《變臉》(本人巨愛這片的),都是值得收藏的片啊!
《真實的謊言》卡梅隆(泰坦尼克+阿凡達的導演)和施瓦辛格的巨作,不管是內容還是場面,真真是間諜片的經典之一。
《碟中諜》系列,阿湯哥商業片的大紅片咯,可能你都看過,沒看過就去吧,不會失望的。
《古墓麗影》朱莉的性感和動作,劇情曲折不錯,絕對叼得起觀眾的胃口,不錯喔!
《十一羅漢》系列,大牌啊,大牌啊,所有的主演是大牌,看這部片得人有多少是流著口水的啊(起碼我就是,呵呵),又有那麼棒的劇情,不看後悔,看過也後悔,因為會一時不知再去哪找這么一片啊!
《蝙蝠俠前傳》+《黑暗騎士》,巨強的片,大愛裡面的主人公為不幻滅世人的信念所做的一切,《黑》真的是太經典太經典了!
《第五元素》科幻片,我心中的經典之一,要知道拍的時候我還不知在哪啊。場面棒,劇情棒,演員棒!棒棒棒!
《後天》可能很多人因為《2012》回顧了這片吧!我覺得吧,雖然是同一個導演,可《2012》就一爛片,遠不及《後天》的深度劇情,其莫名其妙的末日,莫名其妙的劇情安排,真是一莫名其妙的片。我們的口號是:要看就看《後天》!呵呵
《絕世天劫》又一災難片的經典製作,和《後天》是我個人覺得最好的災難片咯(質量上看),還有一部也不錯,也是值得一看的片,叫《海神號》。
《史密斯夫婦》,看過後你就知道為什麼有人把《劍雨》創作中國版《史密斯夫婦》咯!呵呵,皮特和朱莉夫妻檔影片。
《星際傳奇》系列。兩部,不是《星際迷航》系列喔,別搞錯了,雖然《迷航》是經典,可我真的看不下去,不知為啥,可我很水心《傳奇》覺得畫面好,劇情也挺好。
《極限特工》同樣是上面的范迪賽文主演,不錯不錯的片。
《生化危機》系列,第四部請直接無視吧!其他的就好啊,特別是2,經典經典。
《機械公敵》或《我,機器人》,除了《終結者》外,就場面和劇情結合來看是很棒的。又是威爾史密斯主演,推薦一個!
愛情片:
《風月俏佳人》覺得是愛情片的經典,現在偶像劇的鼻祖,哈哈!
《曼哈頓女傭》類似於灰姑娘的愛情,同上同上。
《女男變錯身》看劇情,看男女主角的演技,挺一個!
《星塵》也是魔幻片,據說是小成本大收益,看過後覺得是實在話。
《我腦中的橡皮擦》韓片中經典的愛情片,看的我哭啊哭,咳,不得不贊一個!
本人最近偏好勵志片,順帶介紹幾部,可就不細說咯!呵呵
《幸福來敲門》和《肖申克的救贖》我最愛的勵志電影噢!
《風雨哈佛路》是學生的話看看絕對受益匪淺。
《美麗心靈》最佳奧斯卡影片,不多說,棒!
《阿甘正傳》你是知道的吧。
《心靈捕手》天才天才!!!

其實因為不知你好看哪一方面的片,所以只能就本人喜歡的片介紹,接下來介紹一些就不詳細咯!呵呵,可以自己搜索劇情。。。
動作片:
《葉問》系列 推薦5顆星
《錦衣衛》 4
《西風烈》 4
《海扁王》 5
《冰河世紀》系列(巨搞笑動畫片) 5
《特工招特》 4
《虎膽龍威》系列 5+強推
《颶風營救》 5
《線人》 5
《超級杯奶爸》 5
《超級奶爸》不一樣哦 4
《加勒比海盜》看過嗎? 5+強推

愛情片
《戀愛通告》 4
《我的美女老闆》 4
《活該你單身》 4
《乖乖女是大明星》 5
《麻雀變鳳凰》 4
《舞出我人生》系列 5+強推
《龍鳳店》 4
《出水芙蓉》 4

⑵ 電影界中的「新浪潮運動」是怎麼回事

讓專家告訴你什麼是新浪潮
<<劃時代的作者電影:法國新浪潮電影始末>>
來源: 作者:讓一皮埃爾.讓科拉
「有一點我們強調得不夠:『新浪潮』既不是一場運動,也不是一個學派,又不是一個集團,它只是一定的量,是報界創造出來的統稱,為的是把兩年來崛起於本行業中的五十餘名新手統歸一類,以往,每年只能出現三四名新人。」
——弗朗索瓦.特呂弗 《法蘭西觀察家》1961年10月19日

「……不過,這的確是一段好光景。既然這一套吃掉開,製片人當然都希望拉青年人為白己拍『新浪潮』影片.
——米歇爾.德維爾 《正片》,第58期,1964年2月

1958年是法蘭西歷史也是法國電影史的轉換點。

1958年5月至9月,政局動盪,法蘭西第四共和國行將消亡①指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至戴高樂當選總統前的法國。——譯者……有一位慈父將親自出馬,把法國人從阿爾及利亞戰爭的泥潭中、從奇恥大辱中拯救出來。法國人真是三生有幸。

大體與此同時,電影出現了更新的跡象,這在文藝沙龍中引起了反響,隨後,各大報刊便把這種新動向冠以美名,日「新浪潮」。

新法國要新電影。口號應運而生。當然,無論是法國,還是法國電影都沒有象當時宣揚的那樣明顯改觀……這也無妨,1958年畢竟算是轉折的一年。

「新浪潮」這個名詞一直洪福不淺,至今人們還在談論「 新浪潮」影片、「新浪潮」時期,或是抱有敵意,或是帶著懷舊情緒。一位才能有限,但富於想像力的製片人,為了發行放映比埃爾.德朗雅克的《尋槍記》,甚至於1966年某一天舉辦了「下一次浪潮日」,雖然這部影片不久便無人問津。「新浪潮」——這就是電影。

然而,「新浪潮」的出現有著遠為廣泛的背景。要想了解它的起源,應當追溯到1957年10月3日出版的一期《快報》。這一天,在周刊封面上印著一位妙齡女郎的面部特寫,標題是《新浪潮來了》,下面引用了夏爾.貝璣(夏爾.貝璣(1873—1914):法國詩人、政論家。曾在轟動一時的德雷福斯案中主持正義,為德雷福斯辯護。所寫作品有劇本《貞德》、長詩《夏娃》等。 1905年後發表《我的祖國》一書,宣揚沙文主義。——譯者)的箴言:「我們才是中樞和心臟,中軸線從我們這里通過。要以我們的表來對時」。當時,正在開展廣泛的全國性徵詢活動,總共提出了二十一個問題。自10月10日至12月12日,《快報》周刊連續登載了回答與分析文章,從中總結出來的《全國青年問題報告》引起了強烈反響。當時,「新浪潮」的提法一直與《快報》聯系在一起,甚至從1958年6月26日至12月 11日,各期《快報》的封面都印著副標題;《新浪潮期刊》,前後達半年之久。……那時,還尚未涉及到電影。

「新浪潮」這一名詞見諸報端,多半是弗朗索瓦茲.吉羅(吉羅(1916一);法國女作家,《快報》創始人之一。後任激進社會黨副主席,曾在吉斯卡爾.德斯坦政府婦女部中任要職。著作有《新浪潮》、《青年肖象》、《假若我在說謊》、《權力喜劇》等。——譯者)涉筆成趣的產物。而電影開始湊趣則是數月之後的事。這家《快報》在1958年10月30日出版的一期上登出由影片《我們都是殺人犯》(影片攝於1952年,導演是卡雅特。——譯者)的導演署名的一則啟事,標題是《您願為卡雅特的影片出力 嗎?》啟事內容是:「拜讀過『新浪潮』之後,我決定拍攝一部這類題材的影片。我在幕前,諸君在幕後。本人成竹在胸,諸君則希望有人代言……候迴音,煩告巴黎愛麗舍田園大街八十一號,《快報》周刊,安德烈.卡雅特先生」。果然,報社收到了一些回信,並登在 1958年 11月 2 0日的《快報》上。許多回信強調了阿爾及利亞戰爭,並且殷切希望在銀幕上對其有所表現。(在1957年春季進行的調查中,有個問題是:「對法國人來說,全國頭號難題是什麼?」在「新浪潮」青年的回答中,阿爾及利亞問題居首位(百分之二十八),其次是「找一個穩定的政府」(百分之二十四)。這兩個問題在隨後四年期間也是法國政治生活的中心,而所謂「新浪潮」影片對此只有寥寥無幾的反響。——原注)這件事未見下文。倘若安德烈.卡雅特的影片果然拍成的話,世人所知的「新浪潮」想必就不是如今這個樣子了……

後來,歷史為「新浪潮」一詞保留了特定的含義,最初將「新浪潮」用於這個含義上的人大約是彼埃爾.比雅爾。他在《電影》1958年2月號上發表了一篇調查匯報,題為《法國電影的青年學院》,他列舉了青年導演的一份名單,名單之駁雜,二十年後當令人捧腹(1918年後出生的導演一律算做「青年」:韋納伊、博爾德利和雷卡梅竟與路易.馬勒並列,而象阿侖.雷乃那些「拍短片出身的導演」和「電影手冊派」的里維特、特呂弗、夏布羅爾還榜上無名呢),比雅爾最後斷言。「這股『新浪潮』為什麼還服服貼貼地跟著前輩轉,真令人困惑。」

不過,直到1959年春季,圍繞著基納電影節和在拉納普爾的青年導演的聚會上,電影「新浪潮」才確實名聲大噪,並從此叫開了。
倒敘

可以沿著兩條平行不悻的路去尋找「新浪潮」的根。

一是,當浪潮已過,前景已經分明之時,一些有名望的前 輩要求承認他們在「新浪潮」中的一席地位。電影史學家是承認阿涅斯.瓦爾達(1954年他拍攝了《短岬村》)或亞歷山大.阿斯特呂克(1955年拍攝了《狹路相逢》)的先鋒作用的,或許還承認讓一比埃爾.梅爾維爾是前驅,他也大言不慚地以此自居:「『新浪潮』,這是新聞記者的發明,……新導演所做的事,我在 1937年就打算做了。遺憾的是,直到1947年拍出《海洋的寂靜》之後,我才實現了宿願」

另一條路子同樣值得注意,那就是,與同輩人一起,回顧一下在掀起「新浪潮」之前的幾個月中法國電影的變化,以及人們對這些變化的感受。

還必須提及《快報》周刊。在那幾年,這家周刊相當及時敏銳地反映出年青人的思潮變化。1958年1月30日,《快報》封面上刊登了影片《通往絞刑架的電梯》男主角莫里里斯.羅內的劇照,並引用了路易.德呂克的一段題詞:「今後,不僅僅是循規蹈矩的孩子去擺弄影象了」。同年,3月13日,德尼斯.溫桑著文分析愛德華.莫利納羅的影片《背倚高牆》:「多年來,無論哪一家法國製片廠拍出的影片都象是陳年舊貨,粗糙不堪,可是這部影片與眾不同。年青一代導演正把埋頭苦幹令人感動的老傢伙從攝影機旁趕走,他們要親自動手,以克魯佐或貝克為榜樣,大量拍片。這些年輕人多麼精明,記憶力多麼強!甚至有些過分……」

這一年11月6日,弗朗索瓦.勒代利埃談到不久前拍攝《戀人們》時的情景;「……只有當一個攝制組在導演身上感覺到對新電影的堅定信念和至少不照搬時下影片老套子的堅強意志時,才能發揮出這么大的干勁。總之,人數這樣多的一班人馬(近三十人)好歹得適應拍一部短片的物質條件。……效果如何,這要由觀眾來判定,不過。這種方法表明,在法國電影中,正出現某些變化。夏布羅爾 也採用了這種方法,他的攝制組的人數也大體相同。」

一周之後,在同一版面上,丹尼.溫桑更是把握十足地劃分了陣營:「為企業獲益,按生產處方炮製的盈利片最好也不過是《厄運臨頭》(《厄運臨頭》拍於1958年,導演是烏當.拉哈,主演是碧姬.巴鋒。一一譯者),最劣就會是《馬克西姆》一類影片,而與此同時,平行電影正在誕生,因為有些人已經感到,電影的革新不在於用變形鏡頭拍攝寬銀幕,不在於色彩,也不在於任何技術上的進步,而是來自『內部』;這些人大多數是青年……不錯,這種脫離傳統道路的作法所以能出現,多半是受了1955年12月設置的優質獎的激勵。」(法國文化部設置該獎鼓勵有創見的導演。——譯者)

1958年歲末,法國人更換了政府(他們對此已經司空見慣),也換了總統,甚至連共和國也改了號,取贊成態度者過了大半(百分之七十九點二五選票同意戴高樂新憲法,僅有百分之十五棄權);而且,他們被告知;法國人的電影也要變!

概述

「新浪潮」就是在 1958——1959電影年度期間問世的,其標志是:克洛德.夏布羅爾的頭兩部影片在商業網公映(1959年2月2日,《漂亮的塞爾傑》公映,1959年3月11日,《表兄弟》公映)、特呂弗的《四百下》和阿侖.雷乃的《廣島之戀》(對這四部影片的介紹均參閱。電影藝術譯叢》 1980年第 1、 2 NI期刊載的、法國「新浪潮」和「左岸派」。一文。——譯者)於1959年5月在戛納電影節放映。從1961年起,便有人宣稱「新浪潮」已趨低落。路易.馬爾科列爾在1961年10月17日《法蘭西觀察家》報上甚至寫道:「現在我們可以說,『新浪潮』已經終結…」 我們認為,「新浪潮」做為社會經濟現象總共延續了四年,這大概是不錯的。它的崛起是在1958年,到1962年期間便自行削弱了。

如果我們只限於綜述事實,不加評論地概括「新浪潮」現象,它就應當包括兩類情況。一方面涉及影片,另一方面涉及圍繞電影大作文章的報刊、新聞和評論。

首先是電影。上述四年期間,至少有九十七名導演拍攝和推出了自己的第一部故事片。這足以使專業人員和公眾輿論大為震驚。新聞報刊便跟著大事宣傳。嚴肅的刊物注重提高這一現象的意義,並且對它加以分析。而發行份數較多的報刊只圖保留「新浪潮」這個合適的商標,然後慷慨大方地四處加封:從影片到導演,從大明星到影壇新秀。「新浪潮」有銷路,大家都搞「新浪潮」,為了內銷,也為了出口。影片與圍繞著影片的沸沸揚揚的推銷活動混雜在一起,很快便難分彼此了。當時,阿爾及利亞戰事正緊,舞文弄墨「毒化空氣」成了時髦。於是,圍繞著「新浪潮」,人們又開始毒化空氣」了。

「新浪潮」與法國政局的變化同期發生,實在純屬偶然。即令第四共和國延續下去,仍然會出現「新浪潮」。下面我們會看到,這個現象有其必然性,而且,即便在另一個政治背景中,一系列具體原因也會促使「新浪潮」出現。但是,法國動盪不安的局面(或許這只是動盪的幻象)畢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需要新人、新形式、新語匯。各家報紙對這種動盪的局面自然求之若渴。「銷售暢旺」的就是金融界新巨頭、戴高樂講話、長筒裙、「新浪潮」一類消息。為了顯得在行,「新浪潮」乾脆被簡稱為N.V.」(法文「新浪潮」兩詞的第一個字母。——譯者)

「新浪潮」是個來勢洶洶、波及甚廣的現象,現在應試將匯成「新浪潮」的不同分支加以區別。

我們似應回顧一下第四共和國時期已經僵化了的電影。當時,電影創作者相對來說已為數不多,而且許多人已經上了年紀,因為自第二次大戰以來,人材更新十分有限。具體來說,1958年,馬克斯. 路 爾已經去世,雅克.貝克、讓.格萊米水也只有幾個月的光景了。讓.雷諾阿、雷內.克萊爾、阿貝爾.同斯、薩沙.居特里、馬塞爾.帕涅爾(文中所提導演是二十年代以來法國影壇的大師。——譯者)都是年邁老翁,到了創作生涯的末期。1957至 1959年是較為次要的,但是在過去十年中最多產的十二名導演拍完了各自的最後一部影片,他們是雷蒙.貝爾納爾、安德烈.貝多米奧、馬塞爾.布利斯丹諾、莫里斯.德卡依日、亨利.迪阿芒一貝爾熱、喬治.拉貢布、列奧尼德.莫居、讓.斯特利、羅貝爾.維內……為了保證法國電影能繼續在各方面生存下去,把擔子交給在次要崗位上等了十年左右的人就是必然的、刻不容緩的事了。總而言之,由科班出身的人來接班是勢在必行。

在第一類新崛起的導演之中,愛德華.莫利納羅是個樣板。他生於1928年,先是為莫里斯.德卡依日、安德烈.貝多米奧做過助手,後來拍過紀錄片,搞了十年專業之後,才戰戰兢兢地嘗試拍攝故事片(《背倚高牆》)。1959年5月10日,他在拉納普爾討論會上做了發言,指出自己在「新浪潮」中的地位,頗有自知之明。他說:「以我之見,似乎應當把所謂『新浪潮』一分為二,一方面是通過正規途徑進入影壇,即融入正規製片系統的青年導演;另一方面,是終於博得年青的製片人或因外人士的信任的一批人。我想,假若沒有特呂弗或夏布羅爾,我們這些從正規途徑走過來的人,仍舊是電影界正統『官員』。現在,既然他們的電影已經問世,我本人也算有幸,我的 下一部影片就不至於太蹩腳。固然,十年來,我不得已拍出那種風格的影片,這是出於無奈,那時,我也沒有別的辦法;而明年,我要改變拍法。」

愛德華.莫利納羅並沒有改變拍法。一旦「新浪潮」的狂熱趨冷下去,他便成了第五共和國一名地地道道的電影「正統官員」,他的電影年表上列著二十四部影片(這個統計數截止到1978年。1980年,莫利納羅又拍了一部影片。《瘋女牢籠》第二部。一譯者),是近二十年來最長的電影年表之—……

在「新浪潮」中,與莫利納羅同時開始拍故事片的科班導演有兩、三打人,如,比埃爾.格拉尼埃一德費爾,他當過讓一保羅.勒沙諾瓦、安德烈.貝多米奧或馬塞爾.卡爾內的助理導演;喬治.羅特奈,他當過場記、剪輯、攝影師和諾貝爾.卡爾博諾的助理導演;雅克.德萊,他曾經是讓.鮑育、吉勒.格朗熱埃、路易斯.布努艾爾、儒勒、達森的助手。在這份人名表中,似乎還應添人象克洛德.索泰、讓.吉羅爾或路易.馬勒那樣與眾不同的人物。對於所有這些人來說,涉足故事片是他們「修業期滿」之後的歸宿,雖說苦熬多年,卻也必不可少。

有些人發現自己也被賜予如此時髦的美名之後,大感驚訝.米歇爾.德維爾在數年後就曾流露出這種心情:「我是循著傳統老路一步步走過來的,這正是我與『新浪潮』不同之處。最初,我當過見習導演,然後是第二助理導演,並且做過德古安的第一助理導演,後來又成了技術顧問。拍完《今夜不再來》(該片攝於1960年。--譯者)之後,有人說,我屬於『新浪潮』,我大為吃驚。在編寫劇本時,尼娜.孔巴涅茲和我都深信我們是和『新浪潮』對著乾的。」(見《正片》,1964年2月,第五十八期。——原注) 短片起家
(短片包括紀錄片、科教片、實驗影片等。——譯者)

他們可能不是科班出身,但是,他們無疑是眾望所歸:阿倉.雷乃、喬治.弗朗朱,還有比埃爾.卡斯特、亨利.法比阿尼、羅貝爾.門 戈茲、讓.多埃維,以及其他人……五十年代末,電影俱樂部活動達到了它的全盛時期,這些拍短片的人被介紹、被承認了。著名影片有《巴黎殘老軍人院》和《禽獸的血》(喬治.弗朗朱)、《戰禍》和《被詛咒的建築師》(比埃爾.卡斯特)、《彌天大罪》、《我的雅奈特及我的夥伴》、《住宅危機》(讓.多埃維)……當然,還有阿侖.雷乃的《梵高》《高更》、《格爾尼卡》、《夜與霧》和《世界的所有記憶》。本文無意撰寫三十人小組(三十人小組指阿侖.雷乃為首的拍攝紀錄片的一批人,到 1958年 12月,這個小組的成員已達一百二十三人。——譯者)的歷史,只是應該強調指出,十年來,短片為法國有所抱負的電影爭了光,也是它的容身之地。

這些人拍的短片從來廣泛放映過。或者,只是做為一部商業片的「加片」才有廣泛放映的機會,觀眾反應則是冷淡和不耐煩。而影片《夜與霧》是唯一的例外。這部影片在1957至1958年期間馳名遐邇,外省的觀眾所以趕去看盧奇阿諾.埃麥爾的義大利片《重婚》,就是因為他們得知要加映阿侖.雷乃的《夜與霧》,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特別是通過電影俱樂部、報刊雜志、電影節這些文化網的渠道,人們了解到,在法國,不僅僅有德拉諾瓦,也不僅僅有德尼.德拉巴特利埃(德拉巴特利埃(1921一),主要作品有《開往杜布魯克的計程車》。---譯者)來接替德拉諾瓦。人們對阿侖.雷乃寄以厚望。 人們期望他和其他電影導演拍出一種左傾電影。因為,不言而喻,從幾部短片來看,阿侖.雷乃和其他幾個導演就是左派;而第四共和國大多數導演「背叛了」現在,躲進趣聞軼事或古裝片中偷生。通過那些短片才能在銀幕上看到當代法國人的生活,看到住宅危機,看到礦工罷工……

也正是在這些短片中,新風格漸趨形成,電影避免了特呂弗曾經痛斥的過分精雕細琢的敘事方式。這些短片可以是實驗作品,可以筆觸大膽,揭露時弊。而在1957年「功成名就」的電影中痛感缺乏的恰恰是這些特徵。

當然,三十八人小組中的佼佼者轉行拍故事片也不是很有把握,即使比埃爾.卡斯特曾經戰戰兢兢地指過路(在這些人當中,比埃爾.卡斯特是第一個拍故事片的人,1957年他拍攝了《袋中愛情》----譯者)。不過,由於觀眾的進步、大城市中專門性電影院的建立,而出現了新需求。國家又通過預付收入的辦法進行資助,給予了最初的推動。從1957年5月起,各大報刊一呼百應,紛紛報道了阿侖.雷乃即將在法國和日本拍攝有關原子彈的大型記錄片的消息……(「大型紀錄片」一語系原報道所用、——原注)

異軍突起

什麼是史實,什麼是經過渲染的傳奇,在這里最難分辨。《電影手冊》的編輯們早有親自大幹一場的打算,他們也從不諱言。其中幾位已經在所謂的電影「專業」中立足了,因為這里的界限並不分明。比如,克洛德.夏布羅爾曾經擔任二十世紀福斯公司新聞專員(當時夏布羅爾負責為美國影片的法文版編過新片名.——譯者),後來,他還把讓一呂克.戈達爾和保羅.日戈夫引薦進來(日戈夫有一段時間替夏布羅爾寫劇本,後來拍過一部《落潮》,這部影片也如「新浪潮」時期許多影片一樣胎死腹中)。有些人嘗試拍過紀錄片,不過成就不一(如,雅克.里維特的《牧羊人的運氣》、弗朗索瓦.特呂弗的《頑 童》)。繼承遺產、有油水的婚姻——這些偶然機會也為他們一下子提供了必需的資金去「籌劃」第一部故事片。影片未及問世,他們就開始大吹大擂,以至於「新浪潮」一詞的意義從此在大家的默許下變窄了。結果,這些冒牌的業余愛好者們便把「新浪潮」旗號據為己有。影片一部接一部,他們賺了些錢,開設了製片公司 (如,克洛德。夏布羅爾開辦了阿吉姆製片公司,後來這家公司為菲利普.德布羅卡、埃立克.羅麥爾、雅克.里維特的最初幾部故事片提供了全部或部分投資)。不久,連較保守的製片人也嗅出了生財之道、千載難逢的良機和政洽氣候(克洛德.夏布羅爾說過:「我們千萬別上當;各大報刊嘩嘩不休地談論我們,這是因為他們打算把一則方程式強加於人:戴高樂=革新。將軍來了,共和國變了,法國再生了、電影和其他領域一樣。看吧,天才崛起,知識分子在雙十字微的庇蔭下發揮才幹。青年人有用武之地!」,----原注),於是,也開始為低成本的影片投資。
兩年內,這家黃皮刊物的編輯們幾乎都到攝影機後面去了:克洛德.夏布羅爾和弗朗索瓦.特呂弗,然後是讓一呂克.戈達爾、雅克.多尼奧爾一瓦爾克羅茲、埃立克.羅麥爾、雅克.里維特、克洛德.德熱夫萊。在他們的提攜下,一些親朋好友也連袂而至,譬如,菲立普.德布魯十、讓.歐列爾、弗朗索瓦.莫雷伊、列奧納爾.凱熱爾或讓一路易.里查德。

比埃爾.卡斯特則另當別論。他不完全屬於「新浪潮」一代(除了十二部較有名氣的短片之外,在1957年,他已經導演了由讓.馬萊主演的《袋中愛情》,當時,這還是一部地地道道的傳統影片),但是,他與「新浪潮」的各個分支都有瓜葛:他作為格萊米永的助手修完了傳統的「學業」;他又是三十人小組的成員,是人們翹首以待的左派;最後,他還是以賣文為生的自由記者,他為《電影手 冊》撰寫過不少文章,結果,《電影手冊》派便不知羞恥地把他拉入自己的名下,這與他們把拍《廣島之戀》時的阿侖.雷乃歸入自己一派的作法同出一轍。

1959至1960年間,全是一團亂麻,理不出頭緒,這或許是存心,或許是無意。每個製片人都希望有自己的「新浪潮」影片,有自己的新導演。在這股無法駕馭的游渦中,處女作竟有數十部之多,可是,其中不少影片從來就沒放映過。當時,在選擇應召待聘的導演的標准中,內行與否是最末一條。

這種含糊混亂的局面很快便與「新浪潮」這個稱呼聯系起來了。對「新浪潮」運動阿諛奉承的人往往也是運動的干將、他們在《電影手冊》或《藝術》周刊上大肆吹噓不受章法約束的格調、吹噓戲噓之中不失瀟灑的風格、吹噓與製片人或工會的刻板傳統的決裂……他們為用少量投資就能上馬而感到洋洋得意,他們有著無窮的幻想。在拉納普爾討論會期間,製片人亨利.多施麥斯特也來乘機趕浪頭,他在《藝術》周刊上寫道:「每個製片人都為『新浪潮』的年青人所取得的成就感到高興,因為是他們把電影從種種束縛中解放出來。他們使電影擺脫了行業工會強加於人的最起碼的攝制人員人數的限制。他們使電影從管理與財政上的困境中脫身,直接到街頭、屋內實景、真實的住房和自然景物中去拍攝。他們把電影從層層審查關卡中解放出來,這種審查機構對藝術、對生活、對道德,對如何影響青年人,對維護民族尊嚴的問題所持的觀點實在荒唐。他們打破了『老前輩們』拍片時的清規戒律。他們破除明星崇拜,摒棄單純追求技術完美的做法。」

以不諳業務為驕傲。夏布羅爾說過:「為了處理《漂亮的塞爾傑》的第一個鏡頭,我還要問,我應該盯住攝影機的 哪一個取景器,我甚至不知道眼睛該往哪兒瞧!」夏布羅爾在拉納普爾講的這件趣聞或是確有其事,或是笑話一樁,這倒無關緊要,它畢竟表明了,在1959年,以外行自居是多麼心安理得,甚至以此為榮!
。。。。。。。。。。。

0

⑶ 詳細的新浪潮電影全解!詳細!!

讓專家告訴你什麼是新浪潮
<<劃時代的作者電影:法國新浪潮電影始末>>
來源: 作者:讓一皮埃爾.讓科拉
「有一點我們強調得不夠:『新浪潮』既不是一場運動,也不是一個學派,又不是一個集團,它只是一定的量,是報界創造出來的統稱,為的是把兩年來崛起於本行業中的五十餘名新手統歸一類,以往,每年只能出現三四名新人。」
——弗朗索瓦.特呂弗 《法蘭西觀察家》1961年10月19日

「……不過,這的確是一段好光景。既然這一套吃掉開,製片人當然都希望拉青年人為白己拍『新浪潮』影片.
——米歇爾.德維爾 《正片》,第58期,1964年2月

1958年是法蘭西歷史也是法國電影史的轉換點。

1958年5月至9月,政局動盪,法蘭西第四共和國行將消亡①指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至戴高樂當選總統前的法國。——譯者……有一位慈父將親自出馬,把法國人從阿爾及利亞戰爭的泥潭中、從奇恥大辱中拯救出來。法國人真是三生有幸。

大體與此同時,電影出現了更新的跡象,這在文藝沙龍中引起了反響,隨後,各大報刊便把這種新動向冠以美名,日「新浪潮」。

新法國要新電影。口號應運而生。當然,無論是法國,還是法國電影都沒有象當時宣揚的那樣明顯改觀……這也無妨,1958年畢竟算是轉折的一年。

「新浪潮」這個名詞一直洪福不淺,至今人們還在談論「 新浪潮」影片、「新浪潮」時期,或是抱有敵意,或是帶著懷舊情緒。一位才能有限,但富於想像力的製片人,為了發行放映比埃爾.德朗雅克的《尋槍記》,甚至於1966年某一天舉辦了「下一次浪潮日」,雖然這部影片不久便無人問津。「新浪潮」——這就是電影。

然而,「新浪潮」的出現有著遠為廣泛的背景。要想了解它的起源,應當追溯到1957年10月3日出版的一期《快報》。這一天,在周刊封面上印著一位妙齡女郎的面部特寫,標題是《新浪潮來了》,下面引用了夏爾.貝璣(夏爾.貝璣(1873—1914):法國詩人、政論家。曾在轟動一時的德雷福斯案中主持正義,為德雷福斯辯護。所寫作品有劇本《貞德》、長詩《夏娃》等。 1905年後發表《我的祖國》一書,宣揚沙文主義。——譯者)的箴言:「我們才是中樞和心臟,中軸線從我們這里通過。要以我們的表來對時」。當時,正在開展廣泛的全國性徵詢活動,總共提出了二十一個問題。自10月10日至12月12日,《快報》周刊連續登載了回答與分析文章,從中總結出來的《全國青年問題報告》引起了強烈反響。當時,「新浪潮」的提法一直與《快報》聯系在一起,甚至從1958年6月26日至12月 11日,各期《快報》的封面都印著副標題;《新浪潮期刊》,前後達半年之久。……那時,還尚未涉及到電影。

「新浪潮」這一名詞見諸報端,多半是弗朗索瓦茲.吉羅(吉羅(1916一);法國女作家,《快報》創始人之一。後任激進社會黨副主席,曾在吉斯卡爾.德斯坦政府婦女部中任要職。著作有《新浪潮》、《青年肖象》、《假若我在說謊》、《權力喜劇》等。——譯者)涉筆成趣的產物。而電影開始湊趣則是數月之後的事。這家《快報》在1958年10月30日出版的一期上登出由影片《我們都是殺人犯》(影片攝於1952年,導演是卡雅特。——譯者)的導演署名的一則啟事,標題是《您願為卡雅特的影片出力 嗎?》啟事內容是:「拜讀過『新浪潮』之後,我決定拍攝一部這類題材的影片。我在幕前,諸君在幕後。本人成竹在胸,諸君則希望有人代言……候迴音,煩告巴黎愛麗舍田園大街八十一號,《快報》周刊,安德烈.卡雅特先生」。果然,報社收到了一些回信,並登在 1958年 11月 2 0日的《快報》上。許多回信強調了阿爾及利亞戰爭,並且殷切希望在銀幕上對其有所表現。(在1957年春季進行的調查中,有個問題是:「對法國人來說,全國頭號難題是什麼?」在「新浪潮」青年的回答中,阿爾及利亞問題居首位(百分之二十八),其次是「找一個穩定的政府」(百分之二十四)。這兩個問題在隨後四年期間也是法國政治生活的中心,而所謂「新浪潮」影片對此只有寥寥無幾的反響。——原注)這件事未見下文。倘若安德烈.卡雅特的影片果然拍成的話,世人所知的「新浪潮」想必就不是如今這個樣子了……

後來,歷史為「新浪潮」一詞保留了特定的含義,最初將「新浪潮」用於這個含義上的人大約是彼埃爾.比雅爾。他在《電影》1958年2月號上發表了一篇調查匯報,題為《法國電影的青年學院》,他列舉了青年導演的一份名單,名單之駁雜,二十年後當令人捧腹(1918年後出生的導演一律算做「青年」:韋納伊、博爾德利和雷卡梅竟與路易.馬勒並列,而象阿侖.雷乃那些「拍短片出身的導演」和「電影手冊派」的里維特、特呂弗、夏布羅爾還榜上無名呢),比雅爾最後斷言。「這股『新浪潮』為什麼還服服貼貼地跟著前輩轉,真令人困惑。」

不過,直到1959年春季,圍繞著基納電影節和在拉納普爾的青年導演的聚會上,電影「新浪潮」才確實名聲大噪,並從此叫開了。
倒敘

可以沿著兩條平行不悻的路去尋找「新浪潮」的根。

一是,當浪潮已過,前景已經分明之時,一些有名望的前 輩要求承認他們在「新浪潮」中的一席地位。電影史學家是承認阿涅斯.瓦爾達(1954年他拍攝了《短岬村》)或亞歷山大.阿斯特呂克(1955年拍攝了《狹路相逢》)的先鋒作用的,或許還承認讓一比埃爾.梅爾維爾是前驅,他也大言不慚地以此自居:「『新浪潮』,這是新聞記者的發明,……新導演所做的事,我在 1937年就打算做了。遺憾的是,直到1947年拍出《海洋的寂靜》之後,我才實現了宿願」

另一條路子同樣值得注意,那就是,與同輩人一起,回顧一下在掀起「新浪潮」之前的幾個月中法國電影的變化,以及人們對這些變化的感受。

還必須提及《快報》周刊。在那幾年,這家周刊相當及時敏銳地反映出年青人的思潮變化。1958年1月30日,《快報》封面上刊登了影片《通往絞刑架的電梯》男主角莫里里斯.羅內的劇照,並引用了路易.德呂克的一段題詞:「今後,不僅僅是循規蹈矩的孩子去擺弄影象了」。同年,3月13日,德尼斯.溫桑著文分析愛德華.莫利納羅的影片《背倚高牆》:「多年來,無論哪一家法國製片廠拍出的影片都象是陳年舊貨,粗糙不堪,可是這部影片與眾不同。年青一代導演正把埋頭苦幹令人感動的老傢伙從攝影機旁趕走,他們要親自動手,以克魯佐或貝克為榜樣,大量拍片。這些年輕人多麼精明,記憶力多麼強!甚至有些過分……」

這一年11月6日,弗朗索瓦.勒代利埃談到不久前拍攝《戀人們》時的情景;「……只有當一個攝制組在導演身上感覺到對新電影的堅定信念和至少不照搬時下影片老套子的堅強意志時,才能發揮出這么大的干勁。總之,人數這樣多的一班人馬(近三十人)好歹得適應拍一部短片的物質條件。……效果如何,這要由觀眾來判定,不過。這種方法表明,在法國電影中,正出現某些變化。夏布羅爾 也採用了這種方法,他的攝制組的人數也大體相同。」

一周之後,在同一版面上,丹尼.溫桑更是把握十足地劃分了陣營:「為企業獲益,按生產處方炮製的盈利片最好也不過是《厄運臨頭》(《厄運臨頭》拍於1958年,導演是烏當.拉哈,主演是碧姬.巴鋒。一一譯者),最劣就會是《馬克西姆》一類影片,而與此同時,平行電影正在誕生,因為有些人已經感到,電影的革新不在於用變形鏡頭拍攝寬銀幕,不在於色彩,也不在於任何技術上的進步,而是來自『內部』;這些人大多數是青年……不錯,這種脫離傳統道路的作法所以能出現,多半是受了1955年12月設置的優質獎的激勵。」(法國文化部設置該獎鼓勵有創見的導演。——譯者)

1958年歲末,法國人更換了政府(他們對此已經司空見慣),也換了總統,甚至連共和國也改了號,取贊成態度者過了大半(百分之七十九點二五選票同意戴高樂新憲法,僅有百分之十五棄權);而且,他們被告知;法國人的電影也要變!

概述

「新浪潮」就是在 1958——1959電影年度期間問世的,其標志是:克洛德.夏布羅爾的頭兩部影片在商業網公映(1959年2月2日,《漂亮的塞爾傑》公映,1959年3月11日,《表兄弟》公映)、特呂弗的《四百下》和阿侖.雷乃的《廣島之戀》(對這四部影片的介紹均參閱。電影藝術譯叢》 1980年第 1、 2 NI期刊載的、法國「新浪潮」和「左岸派」。一文。——譯者)於1959年5月在戛納電影節放映。從1961年起,便有人宣稱「新浪潮」已趨低落。路易.馬爾科列爾在1961年10月17日《法蘭西觀察家》報上甚至寫道:「現在我們可以說,『新浪潮』已經終結…」 我們認為,「新浪潮」做為社會經濟現象總共延續了四年,這大概是不錯的。它的崛起是在1958年,到1962年期間便自行削弱了。

如果我們只限於綜述事實,不加評論地概括「新浪潮」現象,它就應當包括兩類情況。一方面涉及影片,另一方面涉及圍繞電影大作文章的報刊、新聞和評論。

首先是電影。上述四年期間,至少有九十七名導演拍攝和推出了自己的第一部故事片。這足以使專業人員和公眾輿論大為震驚。新聞報刊便跟著大事宣傳。嚴肅的刊物注重提高這一現象的意義,並且對它加以分析。而發行份數較多的報刊只圖保留「新浪潮」這個合適的商標,然後慷慨大方地四處加封:從影片到導演,從大明星到影壇新秀。「新浪潮」有銷路,大家都搞「新浪潮」,為了內銷,也為了出口。影片與圍繞著影片的沸沸揚揚的推銷活動混雜在一起,很快便難分彼此了。當時,阿爾及利亞戰事正緊,舞文弄墨「毒化空氣」成了時髦。於是,圍繞著「新浪潮」,人們又開始毒化空氣」了。

「新浪潮」與法國政局的變化同期發生,實在純屬偶然。即令第四共和國延續下去,仍然會出現「新浪潮」。下面我們會看到,這個現象有其必然性,而且,即便在另一個政治背景中,一系列具體原因也會促使「新浪潮」出現。但是,法國動盪不安的局面(或許這只是動盪的幻象)畢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需要新人、新形式、新語匯。各家報紙對這種動盪的局面自然求之若渴。「銷售暢旺」的就是金融界新巨頭、戴高樂講話、長筒裙、「新浪潮」一類消息。為了顯得在行,「新浪潮」乾脆被簡稱為N.V.」(法文「新浪潮」兩詞的第一個字母。——譯者)

「新浪潮」是個來勢洶洶、波及甚廣的現象,現在應試將匯成「新浪潮」的不同分支加以區別。

我們似應回顧一下第四共和國時期已經僵化了的電影。當時,電影創作者相對來說已為數不多,而且許多人已經上了年紀,因為自第二次大戰以來,人材更新十分有限。具體來說,1958年,馬克斯. 路 爾已經去世,雅克.貝克、讓.格萊米水也只有幾個月的光景了。讓.雷諾阿、雷內.克萊爾、阿貝爾.同斯、薩沙.居特里、馬塞爾.帕涅爾(文中所提導演是二十年代以來法國影壇的大師。——譯者)都是年邁老翁,到了創作生涯的末期。1957至 1959年是較為次要的,但是在過去十年中最多產的十二名導演拍完了各自的最後一部影片,他們是雷蒙.貝爾納爾、安德烈.貝多米奧、馬塞爾.布利斯丹諾、莫里斯.德卡依日、亨利.迪阿芒一貝爾熱、喬治.拉貢布、列奧尼德.莫居、讓.斯特利、羅貝爾.維內……為了保證法國電影能繼續在各方面生存下去,把擔子交給在次要崗位上等了十年左右的人就是必然的、刻不容緩的事了。總而言之,由科班出身的人來接班是勢在必行。

在第一類新崛起的導演之中,愛德華.莫利納羅是個樣板。他生於1928年,先是為莫里斯.德卡依日、安德烈.貝多米奧做過助手,後來拍過紀錄片,搞了十年專業之後,才戰戰兢兢地嘗試拍攝故事片(《背倚高牆》)。1959年5月10日,他在拉納普爾討論會上做了發言,指出自己在「新浪潮」中的地位,頗有自知之明。他說:「以我之見,似乎應當把所謂『新浪潮』一分為二,一方面是通過正規途徑進入影壇,即融入正規製片系統的青年導演;另一方面,是終於博得年青的製片人或因外人士的信任的一批人。我想,假若沒有特呂弗或夏布羅爾,我們這些從正規途徑走過來的人,仍舊是電影界正統『官員』。現在,既然他們的電影已經問世,我本人也算有幸,我的 下一部影片就不至於太蹩腳。固然,十年來,我不得已拍出那種風格的影片,這是出於無奈,那時,我也沒有別的辦法;而明年,我要改變拍法。」

愛德華.莫利納羅並沒有改變拍法。一旦「新浪潮」的狂熱趨冷下去,他便成了第五共和國一名地地道道的電影「正統官員」,他的電影年表上列著二十四部影片(這個統計數截止到1978年。1980年,莫利納羅又拍了一部影片。《瘋女牢籠》第二部。一譯者),是近二十年來最長的電影年表之—……

在「新浪潮」中,與莫利納羅同時開始拍故事片的科班導演有兩、三打人,如,比埃爾.格拉尼埃一德費爾,他當過讓一保羅.勒沙諾瓦、安德烈.貝多米奧或馬塞爾.卡爾內的助理導演;喬治.羅特奈,他當過場記、剪輯、攝影師和諾貝爾.卡爾博諾的助理導演;雅克.德萊,他曾經是讓.鮑育、吉勒.格朗熱埃、路易斯.布努艾爾、儒勒、達森的助手。在這份人名表中,似乎還應添人象克洛德.索泰、讓.吉羅爾或路易.馬勒那樣與眾不同的人物。對於所有這些人來說,涉足故事片是他們「修業期滿」之後的歸宿,雖說苦熬多年,卻也必不可少。

有些人發現自己也被賜予如此時髦的美名之後,大感驚訝.米歇爾.德維爾在數年後就曾流露出這種心情:「我是循著傳統老路一步步走過來的,這正是我與『新浪潮』不同之處。最初,我當過見習導演,然後是第二助理導演,並且做過德古安的第一助理導演,後來又成了技術顧問。拍完《今夜不再來》(該片攝於1960年。--譯者)之後,有人說,我屬於『新浪潮』,我大為吃驚。在編寫劇本時,尼娜.孔巴涅茲和我都深信我們是和『新浪潮』對著乾的。」(見《正片》,1964年2月,第五十八期。——原注) 短片起家
(短片包括紀錄片、科教片、實驗影片等。——譯者)

他們可能不是科班出身,但是,他們無疑是眾望所歸:阿倉.雷乃、喬治.弗朗朱,還有比埃爾.卡斯特、亨利.法比阿尼、羅貝爾.門 戈茲、讓.多埃維,以及其他人……五十年代末,電影俱樂部活動達到了它的全盛時期,這些拍短片的人被介紹、被承認了。著名影片有《巴黎殘老軍人院》和《禽獸的血》(喬治.弗朗朱)、《戰禍》和《被詛咒的建築師》(比埃爾.卡斯特)、《彌天大罪》、《我的雅奈特及我的夥伴》、《住宅危機》(讓.多埃維)……當然,還有阿侖.雷乃的《梵高》《高更》、《格爾尼卡》、《夜與霧》和《世界的所有記憶》。本文無意撰寫三十人小組(三十人小組指阿侖.雷乃為首的拍攝紀錄片的一批人,到 1958年 12月,這個小組的成員已達一百二十三人。——譯者)的歷史,只是應該強調指出,十年來,短片為法國有所抱負的電影爭了光,也是它的容身之地。

這些人拍的短片從來廣泛放映過。或者,只是做為一部商業片的「加片」才有廣泛放映的機會,觀眾反應則是冷淡和不耐煩。而影片《夜與霧》是唯一的例外。這部影片在1957至1958年期間馳名遐邇,外省的觀眾所以趕去看盧奇阿諾.埃麥爾的義大利片《重婚》,就是因為他們得知要加映阿侖.雷乃的《夜與霧》,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特別是通過電影俱樂部、報刊雜志、電影節這些文化網的渠道,人們了解到,在法國,不僅僅有德拉諾瓦,也不僅僅有德尼.德拉巴特利埃(德拉巴特利埃(1921一),主要作品有《開往杜布魯克的計程車》。---譯者)來接替德拉諾瓦。人們對阿侖.雷乃寄以厚望。 人們期望他和其他電影導演拍出一種左傾電影。因為,不言而喻,從幾部短片來看,阿侖.雷乃和其他幾個導演就是左派;而第四共和國大多數導演「背叛了」現在,躲進趣聞軼事或古裝片中偷生。通過那些短片才能在銀幕上看到當代法國人的生活,看到住宅危機,看到礦工罷工……

也正是在這些短片中,新風格漸趨形成,電影避免了特呂弗曾經痛斥的過分精雕細琢的敘事方式。這些短片可以是實驗作品,可以筆觸大膽,揭露時弊。而在1957年「功成名就」的電影中痛感缺乏的恰恰是這些特徵。

當然,三十八人小組中的佼佼者轉行拍故事片也不是很有把握,即使比埃爾.卡斯特曾經戰戰兢兢地指過路(在這些人當中,比埃爾.卡斯特是第一個拍故事片的人,1957年他拍攝了《袋中愛情》----譯者)。不過,由於觀眾的進步、大城市中專門性電影院的建立,而出現了新需求。國家又通過預付收入的辦法進行資助,給予了最初的推動。從1957年5月起,各大報刊一呼百應,紛紛報道了阿侖.雷乃即將在法國和日本拍攝有關原子彈的大型記錄片的消息……(「大型紀錄片」一語系原報道所用、——原注)

異軍突起

什麼是史實,什麼是經過渲染的傳奇,在這里最難分辨。《電影手冊》的編輯們早有親自大幹一場的打算,他們也從不諱言。其中幾位已經在所謂的電影「專業」中立足了,因為這里的界限並不分明。比如,克洛德.夏布羅爾曾經擔任二十世紀福斯公司新聞專員(當時夏布羅爾負責為美國影片的法文版編過新片名.——譯者),後來,他還把讓一呂克.戈達爾和保羅.日戈夫引薦進來(日戈夫有一段時間替夏布羅爾寫劇本,後來拍過一部《落潮》,這部影片也如「新浪潮」時期許多影片一樣胎死腹中)。有些人嘗試拍過紀錄片,不過成就不一(如,雅克.里維特的《牧羊人的運氣》、弗朗索瓦.特呂弗的《頑 童》)。繼承遺產、有油水的婚姻——這些偶然機會也為他們一下子提供了必需的資金去「籌劃」第一部故事片。影片未及問世,他們就開始大吹大擂,以至於「新浪潮」一詞的意義從此在大家的默許下變窄了。結果,這些冒牌的業余愛好者們便把「新浪潮」旗號據為己有。影片一部接一部,他們賺了些錢,開設了製片公司 (如,克洛德。夏布羅爾開辦了阿吉姆製片公司,後來這家公司為菲利普.德布羅卡、埃立克.羅麥爾、雅克.里維特的最初幾部故事片提供了全部或部分投資)。不久,連較保守的製片人也嗅出了生財之道、千載難逢的良機和政洽氣候(克洛德.夏布羅爾說過:「我們千萬別上當;各大報刊嘩嘩不休地談論我們,這是因為他們打算把一則方程式強加於人:戴高樂=革新。將軍來了,共和國變了,法國再生了、電影和其他領域一樣。看吧,天才崛起,知識分子在雙十字微的庇蔭下發揮才幹。青年人有用武之地!」,----原注),於是,也開始為低成本的影片投資。
兩年內,這家黃皮刊物的編輯們幾乎都到攝影機後面去了:克洛德.夏布羅爾和弗朗索瓦.特呂弗,然後是讓一呂克.戈達爾、雅克.多尼奧爾一瓦爾克羅茲、埃立克.羅麥爾、雅克.里維特、克洛德.德熱夫萊。在他們的提攜下,一些親朋好友也連袂而至,譬如,菲立普.德布魯十、讓.歐列爾、弗朗索瓦.莫雷伊、列奧納爾.凱熱爾或讓一路易.里查德。

比埃爾.卡斯特則另當別論。他不完全屬於「新浪潮」一代(除了十二部較有名氣的短片之外,在1957年,他已經導演了由讓.馬萊主演的《袋中愛情》,當時,這還是一部地地道道的傳統影片),但是,他與「新浪潮」的各個分支都有瓜葛:他作為格萊米永的助手修完了傳統的「學業」;他又是三十人小組的成員,是人們翹首以待的左派;最後,他還是以賣文為生的自由記者,他為《電影手 冊》撰寫過不少文章,結果,《電影手冊》派便不知羞恥地把他拉入自己的名下,這與他們把拍《廣島之戀》時的阿侖.雷乃歸入自己一派的作法同出一轍。

1959至1960年間,全是一團亂麻,理不出頭緒,這或許是存心,或許是無意。每個製片人都希望有自己的「新浪潮」影片,有自己的新導演。在這股無法駕馭的游渦中,處女作竟有數十部之多,可是,其中不少影片從來就沒放映過。當時,在選擇應召待聘的導演的標准中,內行與否是最末一條。

這種含糊混亂的局面很快便與「新浪潮」這個稱呼聯系起來了。對「新浪潮」運動阿諛奉承的人往往也是運動的干將、他們在《電影手冊》或《藝術》周刊上大肆吹噓不受章法約束的格調、吹噓戲噓之中不失瀟灑的風格、吹噓與製片人或工會的刻板傳統的決裂……他們為用少量投資就能上馬而感到洋洋得意,他們有著無窮的幻想。在拉納普爾討論會期間,製片人亨利.多施麥斯特也來乘機趕浪頭,他在《藝術》周刊上寫道:「每個製片人都為『新浪潮』的年青人所取得的成就感到高興,因為是他們把電影從種種束縛中解放出來。他們使電影擺脫了行業工會強加於人的最起碼的攝制人員人數的限制。他們使電影從管理與財政上的困境中脫身,直接到街頭、屋內實景、真實的住房和自然景物中去拍攝。他們把電影從層層審查關卡中解放出來,這種審查機構對藝術、對生活、對道德,對如何影響青年人,對維護民族尊嚴的問題所持的觀點實在荒唐。他們打破了『老前輩們』拍片時的清規戒律。他們破除明星崇拜,摒棄單純追求技術完美的做法。」

以不諳業務為驕傲。夏布羅爾說過:「為了處理《漂亮的塞爾傑》的第一個鏡頭,我還要問,我應該盯住攝影機的 哪一個取景器,我甚至不知道眼睛該往哪兒瞧!」夏布羅爾在拉納普爾講的這件趣聞或是確有其事,或是笑話一樁,這倒無關緊要,它畢竟表明了,在1959年,以外行自居是多麼心安理得,甚至以此為榮!

在「巴爾納斯電影院」 (指專門放映藝術實驗影片的一些影院。——譯者)或巴黎電影資料館中學到的電影文化保證了這些新教徒們不至於染上過分嚴重的陋習,至少,在一批影被束之高閣無人問津之前,他們是自以為是的。開始是讓一達尼埃爾.波萊的《瞄準線》找不到發行商,這是法國電影中最著名的「從未露面」的影片之一。可是,這位讓一達尼埃爾.波萊就在拉納普爾討論會上還擺出過教訓人的架勢:「我有機會隨心所欲地拍過一部影片。…我相信,用什麼題材都可以拍出精採的影片來,因為,電影是在攝影平台上開始的,而不是在寫劇本的時候。我拍了一部有價值的最無所顧忌的影片,但是,為了至少證實我對電影的看法不錯,我願意拍一部有規定題材的影片,只要由我物色演員,拍片時給我充分的自由。因為,至少就電影而言,敝人並不相信題材重於一切,而只相信畫面、相信視覺印象,並且要以詩的方式傳達出來,擺脫戲劇和文學的影響,以便易於接受音樂、舞蹈、繪畫和詩歌的影響。我相信,如果說我們之間有共同點的話,那它無非就是對題材的蔑視。」

落潮

自 1959年歲末起,分歧的意見便開始出現了。法蘭西文學報》曾連篇累續地報道「新浪潮」,影評界年高望重的權威喬治.薩杜爾在這家報紙上懷著激動不安的心情介紹過讓一呂克.戈達爾的第一部故事片(《精疲力盡》,這是六十年代的《霧碼頭》)。可是到1960年春天,《法蘭西文學報》請菲利普.埃斯諾爾寫了一篇法國電影 專論《可能成為藝術的企業》,文章驚動一時。他寫道:「目前,這代人的唯一傑作就是通過報刊、廣播、電視、海報巧妙組織的宣傳仗,其目的是向迷信神童的公眾灌輸空想,似乎返老還童的奇跡正呈現在你的眼前……如果對影片<危險的聯系>(<危險的聯系>拍於 1959年,導演是拍過風靡影壇的<上帝創造女人>的瓦迪姆。法國電影史學家喬治.薩杜爾也認為影片<危險的聯系>歪曲了德拉克羅的原著,把原著中的自由思想和對腐敗的上流社會的描 嬗 俗化。小說譯名為<風月箋>。影片男女主角由 錢拉.菲立浦和讓娜.莫羅扮演。——譯者)老朽不堪的內容用心思索,你便還會發覺,在這個由老年人統治的國家中,大家多麼喜歡拍冒牌青年的馬尼。我們情願拋開所有這些電影界的菲力克斯.卡雅爾,他們簡直比亨利.格依博士還老朽!(菲力克斯.卡雅爾(1919—1970)是 1957年新任的財政部長;亨利.格衣(1884-1970)於1948年至1949年期間任財政部長,後擔任過兩屆總理。——譯者)…… 不過,如果這些惡劣野心家的所做所為尚屬有益無害,我們仍可大大地原諒他們。遺憾!一切表明,他們秘而不宣的希望就是撬開商業電影的大門,擠走被他們大肆低毀的人。他們拍的是低成本影片,但是,他們夢想有朝一日搞出宏篇巨制;他們蔑視明星,直到有一天能付得起明星的酬金。」(見1960年 3月17日、法蘭西文學報。——原注)

對新浪潮電影導演的指責包括兩個方面。首先,人們指責他們拒絕採取政治立場(弗朗索瓦.特呂弗在共產主義大學生創辦的《光明》月刊上著文宣稱:「做為一個人,應當投票選舉,藝術家則不這樣做。他不能這樣做……在法國有共產黨藝術家,應該要求他們拍工人電影……我拒絕把愛與資產階級或警察對立起來。警察也會有愛情……」)。報刊雜志從讓一呂克.戈達爾那兒搞到的連篇累牘的言論就是集笑話與內 疚之大成。(可參閱1960 年6月16日至1961年7月27日《快報》周刊。——原注)假若《電影手冊》派的影片不是象現在這樣表現空虛與無能的話,那至多也只能表現一些意外巧事或次要現象。

但是必須記住,這是最糟糕的阿爾及利亞戰爭時期:酷刑拷打、夏羅諾事件(1962年2月8日巴黎群眾示威遊行反對秘密軍組織,在地下鐵道夏羅諾車站發生慘案。——譯者)、秘密軍組織、被《當代》雜志稱為「目無尊長」的極左分子的騷動使一代學生受到震動,克洛德.夏布羅爾的《表兄弟》卻沒有如實地表現當時這些學生的形象。況且,克洛德.夏布羅爾後來也承認,他的一部分創作靈感是回憶起巴黎法學生聯合會(巴黎法學生聯合會是五十年代初期的右

⑷ 什麼電影好看

推薦一些新的電影和經典的給你
動作片:
《子彈飛》就不說咯。哈哈
《劍雨》具體來說是古裝武俠片,打鬥一流,劇情設計也不錯,近幾年中國少有的好片咯(武俠類)。
《狄仁傑之通天帝國》同上面同時期出的,據說票房好地多,可我看來精彩度不比《劍》!兩部都是大製作,大導演,大演員啦!呵呵
《大叔》力推,韓國動作片的精彩之作,中國現在市場上也不見得可以再找到這種看的淋漓盡致的片咯!(呵呵,純粹就影片類討論)
《盜夢空間》,一個字,棒,至今結局都沒幾個真真了解,呵呵,可正因為有懸念才有味啊!
《死亡飛車》本片很爆很血腥,不過這編劇真的編的好,華麗麗的車,華麗麗的片,黑漆漆的暗喻啊!哈哈
《赤焰戰場》布利斯威利斯的新片,老當益壯啊!
《危情諜戰》也不錯,在最幾年諜戰片直降得好萊塢算的上是上乘之作咯。

愛情片,就最近比較流行的泰語片中為你介紹一下,我們是要跟潮流的。。。而且質量真的是很棒啊!

《初戀那件小事》風靡整個網路的純純愛情片啊,看著帥哥和美女就養眼了,再加上一流的劇情,太值了!呵呵
《你好,陌生人》裡面的女主和《初戀》的女主還真有那麼一點像,不過絕對不是同一個人啦,在這里你會見到嘴最賤的男主,咳,那不是一般的給力啊!不過不會讓你討厭他,他太搞笑啦,很好很好看的。
《初三大四我愛你》講的是一對兄弟和姐妹的愛情故事,內容很好啊!後面劇情有點小波折,結局還是你自己看吧!不過,還不錯啦!
經典系列,話說有些經典是不得不看的,看過後也是可再再回顧的。。。。
動作片
《空中監獄》尼古拉斯凱奇主演,超棒的劇情,超棒的動作,好看啊,太好看啊。尼古拉斯凱奇的片都NND好,還有他的《國家寶藏》系列,《變臉》(本人巨愛這片的),都是值得收藏的片啊!
《真實的謊言》卡梅隆(泰坦尼克+阿凡達的導演)和施瓦辛格的巨作,不管是內容還是場面,真真是間諜片的經典之一。
《碟中諜》系列,阿湯哥商業片的大紅片咯,可能你都看過,沒看過就去吧,不會失望的。
《古墓麗影》朱莉的性感和動作,劇情曲折不錯,絕對叼得起觀眾的胃口,不錯喔!
《十一羅漢》系列,大牌啊,大牌啊,所有的主演是大牌,看這部片得人有多少是流著口水的啊(起碼我就是,呵呵),又有那麼棒的劇情,不看後悔,看過也後悔,因為會一時不知再去哪找這么一片啊!
《蝙蝠俠前傳》+《黑暗騎士》,巨強的片,大愛裡面的主人公為不幻滅世人的信念所做的一切,《黑》真的是太經典太經典了!
《第五元素》科幻片,我心中的經典之一,要知道拍的時候我還不知在哪啊。場面棒,劇情棒,演員棒!棒棒棒!
《後天》可能很多人因為《2012》回顧了這片吧!我覺得吧,雖然是同一個導演,可《2012》就一爛片,遠不及《後天》的深度劇情,其莫名其妙的末日,莫名其妙的劇情安排,真是一莫名其妙的片。我們的口號是:要看就看《後天》!呵呵
《絕世天劫》又一災難片的經典製作,和《後天》是我個人覺得最好的災難片咯(質量上看),還有一部也不錯,也是值得一看的片,叫《海神號》。
《史密斯夫婦》,看過後你就知道為什麼有人把《劍雨》創作中國版《史密斯夫婦》咯!呵呵,皮特和朱莉夫妻檔影片。
《星際傳奇》系列。兩部,不是《星際迷航》系列喔,別搞錯了,雖然《迷航》是經典,可我真的看不下去,不知為啥,可我很水心《傳奇》覺得畫面好,劇情也挺好。
《極限特工》同樣是上面的范迪賽文主演,不錯不錯的片。
《生化危機》系列,第四部請直接無視吧!其他的就好啊,特別是2,經典經典。
《機械公敵》或《我,機器人》,除了《終結者》外,就場面和劇情結合來看是很棒的。又是威爾史密斯主演,推薦一個!
愛情片:
《風月俏佳人》覺得是愛情片的經典,現在偶像劇的鼻祖,哈哈!
《曼哈頓女傭》類似於灰姑娘的愛情,同上同上。
《女男變錯身》看劇情,看男女主角的演技,挺一個!
《星塵》也是魔幻片,據說是小成本大收益,看過後覺得是實在話。
《我腦中的橡皮擦》韓片中經典的愛情片,看的我哭啊哭,咳,不得不贊一個!
本人最近偏好勵志片,順帶介紹幾部,可就不細說咯!呵呵
《幸福來敲門》和《肖申克的救贖》我最愛的勵志電影噢!
《風雨哈佛路》是學生的話看看絕對受益匪淺。
《美麗心靈》最佳奧斯卡影片,不多說,棒!
《阿甘正傳》你是知道的吧。
《心靈捕手》天才天才!!!

其實因為不知你好看哪一方面的片,所以只能就本人喜歡的片介紹,接下來介紹一些就不詳細咯!呵呵,可以自己搜索劇情。。。
動作片:
《葉問》系列 推薦5顆星
《錦衣衛》 4
《西風烈》 4
《海扁王》 5
《冰河世紀》系列(巨搞笑動畫片) 5
《特工招特》 4
《虎膽龍威》系列 5+強推
《颶風營救》 5
《線人》 5
《超級杯奶爸》 5
《超級奶爸》不一樣哦 4
《加勒比海盜》看過嗎? 5+強推

愛情片
《戀愛通告》 4
《我的美女老闆》 4
《活該你單身》 4
《乖乖女是大明星》 5
《麻雀變鳳凰》 4
《舞出我人生》系列 5+強推
《龍鳳店》 4
《出水芙蓉》 4

⑸ 布利斯的愛情怎麼樣

故事好,節奏好,音樂好,畫面好,對白好。真不像是一部美國電影

⑹ 求美劇《英雄》所有主演的介紹

【演員介紹】:
Sendhil Ramamurthy 飾 Mohinder Suresh

Sendhil Ramamurthy出生在伊利諾州的芝加哥,在德克薩斯州聖安東尼奧長大。。他的父母都是印度人,也都是物理學家。他在一些電視節目中開始展露頭角,包括《Casualty, Guiding Light》、《Ultimate Force》還有《Grey's Anatomy》、《Numb3rs》。他有一個姐姐,也是個物理學家,在一個國際醫葯和心理聯合組織里就職。1999年,他和女演員Olga Sosnovska結婚並育有一女。ramamurthy目前是倫敦韋伯道格拉斯戲劇藝術學院的研究生。在戲劇學院之前,他畢業於波士頓塔夫茨大學。他目前住在洛杉磯。生日是5月17日。
Hayden Panettiere 飾 Claire Bennet

最近, Panettiere 與Anthony LaPaglia和Isabella Rosselini合作演出了獨立電影《The Architect》 ,該片將於 Tribeca 電影節首映,並主演了Kevin Spacey的公司Triggerstreet拍攝的《Mr. Gibb》。她參與主演的浪漫喜劇《上海之吻》即將上映並在今年秋季領銜主演《Bring it On: All or Nothing》。
經過嚴格的訓練,她在《Ice Princess》中扮演一名優秀的滑冰選手,帶給觀眾眩目的特技表演,並為該電影錄制原聲《I Fly》。她在《Joe Somebody》中扮演的Tim Allen的女兒和在《Remember the Titans》中與Denzel Washington合作的角色均為烈性子, 這使她建立了自己的獨特戲路。她的其它電影作品包括 Garry Marshall導演的《Raising Helen》,與Kevin Costner合演的《Message In a Bottle》,與Jennifer Aniston合演的《Object of My Affection》以及與Hilary Swank聯合主演《The Affair of the Necklace》。
Panettiere 在終身原創電影《Lies My Mother Told Me》中與Joely Richardson演對手戲;主演了迪士尼頻道熱捧的《Tiger Cruise》, 該片故事改編自9.11的真實事件。 她與 Jessica Lange 和Tom Wilkinson合演的由Jane Anderson導演的HBO電影《Normal》於2003年的聖丹斯電影節上首映。
Panettiere的聲音跟她的臉一樣易於辨認。她曾擔任《Racing Stripes》中的富有挑戰性的主角配音工作,在配音中與Dustin Hoffman 和 Whoopi Goldberg合作。此外,她還為迪斯尼動畫《A Bug's Life》中的Princess Dot和《Dinosaurs》中的Suri配音。她在《A Bug's Life Read-A-Long》中的配音使她贏得了格萊美最佳口語專輯提名和《好萊塢記者》年輕明星獎最佳錄音年輕人才提名。
她還與Nelson Mandela和 Queen Noor一起擔任籌集資金、拯救瀕危物種的南極野生動物基金會的大使。
Panettierre與她的父母和弟弟生活在紐約。她的生日是8月21日。
Ali Larter 飾 Niki Sanders

Larter成功主演了《Final Destination》的一、二期並在熱門電影《Legally Blonde》與Reese Witherspoon 演過對手戲。此外,她還成功上演紐約舞台劇《The Vagina Monologues》。她在熱門大片《Varsity Blues》 中首次亮相,之後演出包括《A Lot Like Love》,與 Colin Farrell共同主演的《American Outlaws》,與作者、導演兼演員Kevin Smith合演的《Jay and Silent Bob Strike Back》,以及與Taye Diggs 和Geoffrey Rush合演的Vincent Price 經典恐怖片翻拍《The House on Haunted Hill》, 還有 《Drive Me Crazy》。
不久將在《生化危機3: 滅絕》 中與Milla Jovovich 演對手戲,扮演在游戲《生化危機2》中出現的新角色Claire Redfield。Larter的其他電影作品包括獨立電影《Crazy》和即將上映的《Marigold》。
Larter生長於新澤西的櫻桃山,13歲開始當模特並曾到世界各地旅遊,之後定居於紐約至今。她的生日是二月二十八日。
Noah Gray-Cabey 飾 Micah Sanders

在八歲的時候,Noah Gray-Cabey就已經作為出色的鋼琴演奏家在音樂界樹立了良好的聲譽。從四歲開始,Noah就在英格蘭和華盛頓的幾個活動中表演,並且去了牙買加參加英格蘭交響樂演奏會,這是他第一次外出旅行。當然他沒有就此停步。在2001年的7月,五歲的他去了澳大利亞,成為了歷史上在悉尼歌劇院進行獨奏的最年輕的鋼琴家,一整隊的交響樂團都在為他伴奏。而且他還在昆士蘭音樂學院和布利斯班的國際弦樂演奏會上作了獨奏表演。2001年12月,他在電視上首次露面,然後一直堅持表演,在《48 Hours》、《The Tonight Show》、《Good Morning America》和《The Oprah Winfrey Show》都有演出。Noah很愛護小動物,喜歡飛機和發明創造。他和家人一起住在洛杉磯,包括父母、兩個兄弟、一個姐姐,還有兩只狗和一隻小貓。
Masi Oka 飾 Hiro Nakamura

Oka對觀眾來說已經不是生面孔,他曾扮演過NBC的《Scrubs》中的Franklyn和《Luis》中的Deng Wu。並在《Without a Trace》、《Joey》、《Reba》、《The Loop》、《All of Us》、《Still Standing》、《Will & Grace》、《Yes, Dear》 和 《Gilmore Girls》 這些劇中多次友情出演。
他在《Along Came Polly》、《Austin Powers in Goldmember》和 《House of the Dead 2: Dead Aim》 中的主演令人印象深刻。
有即興演出經驗的Oka曾在Second City, ImprovOlympics, The Groundlings, 和TheatreSports表演過舞台劇。他發揮即興表演的專長,客串表演了《Punk'd》、 《Reno 911》和 《The Jamie Kennedy Experiment》中的各種角色。
從布朗大學畢業並獲得數學和計算機科學以及初級戲劇藝術專業學位後,Oka在喬治.盧卡斯的Instrial Light & Magic奧斯卡獲獎特效工作室中開始了他的第一份工作,並堅持著他對演藝生涯的追求。盡管如今已是一名成功演員,他仍繼續為ILM製作了30多部電影的優秀特效。
Oka出生於日本東京,於六歲搬到洛杉磯並定居至今。他精通日語和西班牙語。他的嗜好包括劍道,電動游戲,欣賞和創作浪漫喜劇,鋼琴演奏和歌唱。他的生日是12月27日。
Milo Ventimiglia 飾 Peter Petrelli

Ventimiglia 最近主演了Tom Fontana的連續劇《The Bedford Diaries》,該片故事圍繞一群人類性學課上的大學生展開。他在熱門電視劇《Gilmore Girls》和NBC的《American Dreams》中分別扮演安靜而復雜的Jess和60年代的戰爭激進分子,並很快引起了注意。 他還在David E. Kelley的話劇《Boston Public》中擔任角色。
在《Gilmore Girls》之前,Ventimiglia主演的福克斯系列《Opposite Sex》使觀眾開始熟悉他,並使他成為華納兄弟旗下的穩定一員。 他在許多強檔連續劇中擔任過客串角色,其中包括《The Fresh Prince of Bel Air》、《 C.S.I》、《Sabrina the Teenage Witch》和《Promiseland》。
Ventimiglia在大小屏幕間穿梭自如,懷著對表演的熱愛參與各種表演工作。 他的電影作品包括迪士尼電影《Stay Alive》,Wes Craven/Kevin Williamson 驚悚片《Cursed》,印度電影《Dirty Deeds》、 《Sheer Bliss》和 《Massholes》。 另外他還主演了短片《Nice Guys Finish Last》和《Must Be the Music》,後者在1996年聖丹斯電影節大受好評。
他目前居住在洛杉磯,喜愛滑雪板、測雪板和極限水上滑板運動. 他的生日是七月八日。
Greg Grunberg 飾 Matt Parkman

Greg Grunberg出生於1966年7月11日,住在加利福尼亞的洛杉機。2000年,他試演了《he Flintstones in Viva Rock Vegas》中的角色Fred Flintstone。他幾乎參演了J. J. Abrams的每一部製作。在他的早期生涯中,Greg出演了幾部票房很高的商業電影,其中一個角色為他贏得了在《The Tonight Show》中客串的機會。在投身演藝界之前他自己開了一家冷凍乳酪的快遞服務公司,同時,他出現在24張主要運動項目的宣傳畫裡面。在《Perfect Picture》中,Greg的表現並不被人們所看好。此外,他還是即將製作的電視電影《The Catch》的執行導演,預計會在2006年開拍。現在,他正在拍攝《Mission Impossible III》,這部影片會在2006年上映。他像Baywatch, Melrose Place和Murphy Brown一樣,是在一些電視節目中擔任小角色而開始演藝事業。在偵探電視劇《Alias》中,他扮演了CIA探員Eric Weiss,並出演了很多季。同時,他和好萊塢也有聯系,《Alias》、《Lost》和《Felicity》的製作人J.J. Abrams是他的幼兒園同學。
Adrian Pasdar 飾 Nathan Petrelli

Adrian Pasdar出生在馬薩諸塞州的匹茲費爾得。但是在他2歲的時候,他的父親—— 一個著名的心臟外科醫生——把家搬到了賓夕凡尼亞州的Powelton,費城的一個郊區。高中時,他就在足球方面表現出色,甚至在1983年得到了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的足球獎學金。足球是個很有前途的職業,可惜在剛進大學那年的一次嚴重的交通事故使他臉上留下了傷疤,腿也受了很重的傷。在Adrian的非常毅力下,他坐在輪椅上完成了自己大一的學業,還接受了高強度的物理治療。他還在校園里尋找另外可以展示自己的舞台並重新發現了小時候在寫作和表演方面的興趣。因為不能再踢足球,他離開了學校回到自己的家,在一個戲劇組織People's Light和劇院任職。在這里他負責音響和燈光方面的工作,同時還從事一些設備的製造。一天,當他正在製作一個設備的時候,不小心切掉了左手殘余的拇指。Adrian——善於從悲傷中振作獲得成功,他用自己的醫療賠償以獲取自己出演著名的《Lee Strasberg Theater Institute》機會。19歲的時候,他參加了《Top Gun》中一個角色的試演,導演Tony Scott 被他折服了,專門為他寫了"Chipper"部分的劇本。正因為這個角色他得以在《Solarbabies》(1986)、《Streets of Gold 》(1986)和Kathryn Bigelow在1987年拍攝的宗教影片《Near Dark》(1987)中扮演了更多更重要的角色,在此期間他還主演了電影《Caleb Colton》,其他的一些主要角色還包括《Vital Signs》(1990)。Adrian是一個走在時代前沿的演員,獨立地選擇扮演的角色,在有線電影被故事片主角們視為流行之前他很早就開始了。1992年,Adrian突然感覺到身邊的一切都變得不再真實,他離開了好萊塢回到紐約。回家以後,他當起了出納,同時也接演了一些片子,像是Brian De Palma導演的《Carlito's Way》(1993)。另外一個重大的轉折在1995年,他主演了FOX電視台壽命不長的電視劇《Profit》(1996)。此後,他繼續出演了很多配角,並且在他已經令人印象深刻的職業里又加上了導演的經歷。他自編自導了短片《Beyond Belief 》,還導演了另一部故事片《Cement》(1999)。

⑺ 芭芭拉.史翠珊

Barbra Streisand
芭芭拉史翠珊 Barbra Streisand

芭芭拉史翠珊是一位多才多藝的藝術家,
從流行歌曲到古典歌曲,從歌壇到舞台劇、
影壇,她都有了不起的成績,這位1942年出
生的猶太女歌星有著得天獨厚的優美聲線,
自幼就顯示了喜劇表演的才能和良好的音樂
天賦。1960年她參加了紐約格林威治村的一
次夜總會歌唱比賽奪得冠軍,1963年她錄制
了第一張專輯唱片,顯示了她掌握各種風格
的技藝和驚人的聲樂技巧,幾十年來一直稱
雄美國流行歌壇。
史翠珊特別擅長演唱那些激情洋溢的抒
情歌曲,她的歌曲中蘊含著水一樣的熱情和
詩一般的溫馨。60年代中期她曾三次獲得葛
萊美最佳流行女歌手獎,1987年又一次獲得
該項獎。同時她在電影方面也有驚人的成就。

歌曲簡介
1. Guilty
2. Woman In Love
3. Memory
4. My Hearts Belongs To Me
5. Coming In And Out Of Your Life
6. Promises
7. The Way We Were
8. Ever Green

⑻ 推薦幾部法國電影

1.這個殺手不太冷,我看片無數,這是最經典的,我看過很多很多很多遍,非常的棒!!!!是說一個中年殺手和一個十二歲小女孩之間的愛情故事,非常朦朧感人的愛,一點都不變態,你會被感動的!由娜塔莉波特曼、加里奧德曼、讓雷諾演。我第一眼看這部片子就愛上它了。特別是最後的音樂響起,劇中雖然沒有一點情愛鏡頭,甚至男女主角連親吻都沒有過。女主角對男主角說我愛你的時候,那是來自心裡的感動

2.還有一部就是<Helen of troy>(不是Troy),它比布拉德彼特的特洛伊好看很多,但在國內沒有名氣,但是非常非常地好看,什麼叫史詩片,就是它這種,畫質很美的愛琴海,非常棒的片子
3.97版的洛麗塔(一樹梨花壓海棠),這部小說很有名,整部電影是到最後一句話被打動的

4.昨天看的《夢想家》(戲夢巴黎),很有哲理的,很有不一樣的情調,在威尼斯電影節大放異彩,斷臂山今年也是在威尼斯出盡風頭,非常浪漫的片子
5.肖申克的救贖
6,今天剛看了一部《21克》覺得很不錯,據說一個人死的那一刻她的體重會減少21克,而21克就是人靈魂的重量,劇中的三個主角卻因為這21克承受了多大的壓力!
7,美國麗人很不錯,講述了現代美國家庭中年人,年輕人的關系對毒品性等看法,很有哲理又不失趣味
另外羅伯特德尼羅和阿爾帕西諾片子千萬不能錯過,盜火線、女人香、計程車司機、美國往事都是影史經典,都是在探討人性!!還有獵鹿人和好傢伙,有探討越戰給人帶來的心靈創傷的,雖然戰爭場面不多可是你可以真正用心去感悟電影的精髓,感悟戰爭的痛苦,獵鹿人,千萬不要錯過!!!

閱讀全文

與布利斯的愛情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日本年度十佳動漫電影 瀏覽:24
孫儷搞笑電影圖片大全 瀏覽:410
大白鯊吃人3d電影 瀏覽:857
眼睛印度電影 瀏覽:572
一九八三年上映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354
我是大哥大電影版在線觀看2020 瀏覽:359
第一電影官網免費看 瀏覽:284
電影失調女主角 瀏覽:507
美國電影前妻反恐安迪 瀏覽:513
原來的ck電影網 瀏覽:550
手機網上怎樣買電影票 瀏覽:736
韓國電影小妓女 瀏覽:519
中央電視台直播海南國際電影節 瀏覽:616
姐妹日本電影 瀏覽:587
pr怎麼調出電影畫質 瀏覽:836
美國電影富二代繼承父母遺產車禍 瀏覽:369
美國10大僵屍電影 瀏覽:923
2017放自然界的電影 瀏覽:214
歐美女性校園電影 瀏覽:603
法國電影夏日時光像散文詩 瀏覽: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