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看一部電影觀後感怎麼寫
先分析整部電影所講的事情,在深度的寫你從中學習到了什麼,或是這篇電影里的某人的某個舉動體現了什麼什麼的精神,在寫出這種精神為什麼值得我們學習。
B. 看一部有意義的電影的觀後感,600字的
《阿甘正傳》的觀後感
說到奇跡這個字眼讓我們不禁想到中國的萬里長城,埃及的金字塔,克隆生命的實現,太空中的自由遨遊等等,眾多的奇跡誕生正是人類智慧的集中體現,然而對於阿甘這個智商只有75卻創造了那麼多奇跡的非正常人,我們不得不再一次驚嘆人的力量。
「人生就像各種各樣的朱古力,你永遠不會知道那一塊屬於你。」阿甘母親的這一理解,向我們闡明了:每一個人的生命軌跡都是存在的,而且是獨一無二的。阿甘,正是聽著這樣的教誨,一步一個腳印地踩出屬於自己的生活的奇跡。從智商只有75分而不得不進入特殊學校,到橄欖球健將,到越戰英雄,到蝦船船長,到跑遍美國,阿甘以先天缺陷的身軀,達到了許多智力健全的人也許終其一生也難以企及的高度。
在影片的開頭和結尾你都會看到:在廣闊的藍天下,一根輕盈而潔白的羽毛從天而降,緩緩地降落在阿甘的腳下。這其實是影片在暗示:這個世界上,如果有人把生命看得像羽毛般純潔,平淡而美麗,那麼,這個人一定是阿甘。
這部影片,深受廣大觀眾的喜愛,因為在阿甘身上,我們看到了倫理混亂時代缺少的所有美德:誠實守信,做事認真,勇敢無畏,重情輕財。正是由於人性中存在有如此之多的熠熠生輝,優秀可貴的品質,才讓我們看到了對生命的執著,對生活的希望,對信念的堅定。也許正因為他將所有復雜的事情簡單化,在每一時期專注的對待一件事,並竭盡全力將它做好,然後再確定下一步的目標,所以他成功了。
人的一生往往就是這樣,就象片頭和片尾中那片隨風飄浮的白色羽毛,從天而降,其實生命也如此純潔、平淡、美麗,大多數時候,我們也許都在隨波逐流,這種飄浮沒有具體的方向,平淡到令人厭倦。可是,一個騰挪一個轉身,總還是可以由自己控制的,你只需盡力將它做得完滿,不必計較你得到了多少,那麼,你就可以越飛越高,到達屬於自己的那片天地。
阿甘的一生中出現了許多奇跡,但這些奇跡沒有、也絕不會引導你去羨慕他,你只會欣賞和阿甘一起的那些歲月、生命和歷史,體味個中的苦甜,以期「跨越缺陷,完美人生」
C. 隨便一部電影的觀後感
這是我的隨筆,你隨便選下裡面有用的吧!
《亞飛與亞基》雖是一部胡鬧笑片,但我這么說可沒有任何貶義,我覺得這部跟我同歲的電影很好看。亞飛與亞基是一起長大的好兄弟,他們的兄弟情說白了也就是狐朋狗友之流,因為他倆一塊兒入黑幫,一塊兒在砍人時偷懶,一塊兒對住隔壁的女孩圖謀不軌。可這看似卑賤的關系在污濁的社會里卻顯得異常牢固,雖然做大哥的亞飛經常欺負小弟亞基,讓他背了不少黑鍋,但不管怎樣,他們二十年來一直在一起,甚至坐牢也在同間牢房。我覺得這年頭這種純粹的友情已經很少存在了,就算兩人是兒時密友,等長大以後不是天各一方就是存在利益沖突,能真正作為交心好友走下去的能有多少?或許只有當二人身分平等,地位無懸殊時,這友情才有可能不摻雜質。片子的基調雖是搞笑,但仍不乏一些令人會心一笑的細節。亞基差點兒打碎老大的骨灰盅,被老大的打手敲腦袋,亞飛護著他說:「你打他干什麼?」「他笨手笨腳,差點打爛!」「打爛了再說嘛!」…結尾,兩人在倉庫准備與老大關公決一死戰,亞基中槍,哭叫「亞飛我中槍啦!救我呀!~」亞飛哭答「我也中槍啦!我要死啦~」亞基大驚:「挺住啊!我就來!」說罷冒著槍林彈雨沖向亞飛…兩個渾渾噩噩像沒長大的男人,二十年鐵鑄般的兄弟情,一段同甘共苦的人生。在卑微活著的同時,一起歡笑,一起落難,不會孤獨。你羨慕嗎?我很羨慕。
向這對傻傻的兄弟致敬。
D. 一部好電影觀後感600
不凡的童話
文/夢里詩書
一座上世紀歐洲宛若畫卷般令人迷醉的飯店,絢麗斑斕的復古與唯美是這里的基色,如夢如幻的光影映畫中,荒誕不乏幽默的快節奏,猶如一顆甜蜜卻難膩的糖果,百轉千回間卻在最後品味到了現實的戰爭與種族主義的苦澀,《布達佩斯大飯店》既在不經意間令人喜不自禁,也在不經意間感悟著戰爭年代裡的悲情。
這是一部令人驚詫的電影。電影伊始,一股濃厚的歐羅巴古典風情便充斥其間。被世人淡忘的老電影拍攝手法的運用,卻絲毫沒有一種違和感。影片讓我們再一次看到了那個因為戰爭而褪了色的歐洲古典文化風貌,這得益於導演韋斯·安德森過人的天賦。其作品總能將復古的基調以夢幻般的形式展現出來,一如他的另外一部電影《月升王國》,不論是鏡頭的精巧調度,還是色彩燈光卓然不凡的掌控,都能達到如此地暗合電影本身,極致的古典浪漫主義彌散於作品之中。令人感概這是一部同《盧安達飯店》一樣,展現在戰爭與種族的悲情之中的依然彌足珍貴的人性真善美。而更巧妙的是,影片以一種喜劇式的隱喻展現著這一切,直到最後方才令人感悟戰爭與種族迫害所帶來的隱痛。
初看此片,認為這是一部被局限發生在飯店裡人與人間淺顯的喜劇,之後則又滿是歡笑充滿趣味的懸疑歷險,但在最後方才感受到了這部電影的真摯,當一個文明時代因為戰爭而消亡,近乎瘋狂的種族主義泯滅了人性,布達佩斯大飯在電影中實質是象徵著歐羅巴最後的精神文明家園,當酒店掛滿隱喻納粹的SS旗幟之時,也象徵著這個時代最後的崩裂,但拉爾夫·費因斯飾演的酒店經理男主古斯塔先生,則如同電影中最後微弱的光芒,在黑暗中展現著人性的文明之光,戰爭遠去,酒店也日益凋零沒有了往日的浮華,如同那種古典貴族文化般在逐步的消亡,可古斯塔先生依舊竭盡全力維系著這里,這就如同《海上鋼琴師》中的鋼琴師1900選擇與破敗的郵輪一起死去,因為他屬於這里,電影的最後於我留下的便是這種最真摯的感動和深思。
不凡的童話,韋斯·安德森為觀眾上演的是一場大人版的《月升王國》,精緻的鏡頭將你我帶入那夢幻般逝去的世界,卻又以看不見的戰爭將你我拉回現實,電影不僅有著幽默,更有著穿透心靈對真善美的展現。
E. 看一部電影的觀後感怎麼寫
正確把握文章內容。
常見的觀後感一般包括三大塊內容:
1、內容簡介。用簡單幾句話概括影片內容,就像我們平時讀了一篇課文歸納主要內容一樣,做到既完整又簡練。
2、發表評論。寫這部分時,同學們可向自己提這樣幾個問題:你對影片中哪件事印象最深刻,為什麼?哪個人物你最喜歡,為什麼?哪個場面最使你感動,為什麼?只要選擇其中一個問題深入思考並寫下來,就構成了自己對影片中某人或某事、某個鏡頭的個性評價。
3、抒寫感受。這是觀後感的主體部分,學生往往言不由衷,空喊口號。最有效的方法是作比較:或將片中人物與自己比較,尋差距,找不足;或與身邊熟悉的人相聯系,闡發自己的觀點;或將電影中的先進事跡與生活中、社會上的現象比比較,從正反兩方面談感受。在寫作時,同學們可簡單列舉一些親身經歷、耳聞目睹的事(或人)使自己的感受有血有肉,敘議結合。一句話,只有聯系自己,聯系生活和實際,才能寫出真情實感。
F. 求一部電影的觀後感
活著,再怎麼不堪也比丟了生命要強;死亡,在如何殘酷亦與「生」無關聯。這是我在看完電影《南京!南京!》的瞬間感受。
13億中國人都知道1937年那場慘絕人寰的大屠殺。繼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人類生存的土地上又爆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到處彌漫著硝煙,從歐洲到亞洲。原本富饒的土地一晃兒成了阿鼻地獄,這是戰爭帶給我們的。然而——
戰爭在帶來災難的同時也帶給人類一個自我反思的契機。為什麼我們不可以和平共處?僅因為各自的外貌、膚色、意識、觀念、形態有所不同?為什麼我們總想讓別人接受自己的觀點卻從未打算聽取其他的意見?為什麼我們會因為一個自以為是的理由便掀起狂瀾大波?為什麼我們總是喜歡很狹隘的站在自己的國家或是民族的角度去思考全世界乃至全人類的問題,並且一度樂此不疲?然而我們卻很少把全世界全人類作為出發點去考慮人類的將來。
看,那戰火中被死亡與殺戮熏紅了的一雙雙眼睛;看,炮聲里生命有如草芥,此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只能抬起頭看看前面模糊的圖景。戰地上的勝利呼喊伴隨著勝利者的暴虐進入城郭。呼喊絕望的是戰敗方手無寸鐵的百姓,興奮狂喜的是握著刀槍勝利的士兵。哭與笑,一樣的齜牙咧嘴,確實截然不同的兩種心情。
戰爭到底是我們所懼怕還是我們所渴望?自古以來,不論西方亦或是東方,自拍案而起,怒發沖冠之後便是兵戎相見。戰場上短兵相接,雙方卻都有凄美的故事,壯烈的犧牲,都有過勝利和失敗,或許還都產生了各自的英雄,然而卻都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從「人」的角度講,孰是孰非很難用「正義」與「非正義」兩個概念來歸納。不錯,軍人的天職是「服從命令」,但他們卻又都是血肉之軀,都擁有各自的家庭。
當戰爭讓生命變得容易隕逝,那些不可思議的人類力量反而得以迸發。影片中從被俘的軍人陸劍雄隻身站起英勇赴死到大夥臨死之前發自肺腑吶喊的預言「中國萬歲!中國不會亡!」;從被包圍的難民營里第一個為了大家的安全而站出來自願充當慰安婦的江香君到跟著舉起手來的九十九名女性都在訴說著戰爭中生命的悲壯。那些纖弱的女子懷揣著一絲希望,天真的以為她們的屈辱可以換得大家的性命。最後,軍營里的板車卻拉出一張張扭曲變形了的臉。
生命在戰爭的催促下走到了盡頭。盡頭是否有母親溫暖的雙手,家人親切的抱擁?在那動亂的年代,任誰的家鄉都變得異常可愛。我們不是浮萍,或多或少都有些根基,我們所依戀的,已化為心中的信仰。即使是勝利者也依然失聲大喊「我受不了了,我要回家!」日本士兵呼喊的這一幕讓我想起了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導演的《硫磺島的來信》。當駐守在硫磺島上的日軍俘獲了一名美國兵,在念那名士兵隨身攜帶的母親的家信的時候,所有的日本士兵都感動了。但那僅僅是一封普通的家信啊!平凡的母親希望兒子可以早日回家團聚,希望戰爭可以早日結束。而這何嘗又不是天下所有戰爭中的母親的期望呢?兒女們有如何願意起家不顧呢?是以陸川導演在《南京!南京!》中安排日軍某小分隊隊長角川正雄在戰爭的空隙想念戰友母親釀制的清酒,想念本土的飯團,想念自己的母親。而那名角川所中意的日籍慰安婦在得到他送給她禮物的時候亦因嗅出了家鄉的味道而感動。但是,在中國大陸,在1937年的南京,角川亦用他的雙手拆散了不知多少個家庭,殺死了不知多少位母親的孩子,埋葬了不知多少位母親的思念。當生命遭遇戰爭,有的逝去了,而有的則留下來看著其他的生命痛苦的離開;麻木的生命也許可以堅強的活下來,而那敏感的,如何忍心?他顫抖過,他猶豫過,但他並不能改變任何事,甚至是自己。因為他是一名軍人。可他也確確實實的屬於他自己。就這樣,在戰爭中掙扎的理性的自我與感性的自我交替出現,一時間不知道該如何面對。要知道,自己手刃的是曾經與自己一樣活生生的人啊!最終,他屈服了。他違抗了軍命擅自放走了小豆子與一名趙姓中國軍人。隨後,他雖然舉起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但卻永遠抹滅不了戰爭帶給他的噩夢。
戰爭的痛苦與罪惡,並不是哪個民族可以獨立承擔。這種一發而不可收的戰爭狀態自開始後就不受任何人的控制。當然,戰爭中的生命並不是每一個都如角川般敏感。戰爭可以讓人冷靜,也可以讓人喪心病狂。記得三島由紀夫曾經寫道「當你殺死一個人的時候,你會產生恐懼;而在你殺了兩個人的時候,你會變得麻木;一旦那你有機會連續殺死三個人,就會有一種快慰的感覺油然而生。」也許戰爭,就是在這樣的基礎上得以持續。
戰爭是人發起的,戰爭的受害者卻依舊是人,不會偏袒任何一方,勝利的抑或是戰敗的。人與戰爭,不知道是誰利用了誰。最先發起戰爭的人到後來卻成了戰爭的奴隸。City of Life and Death,希望人們記住的是戰爭帶給我們的反思,而不是仇恨。
G. 看一部電影 觀後感
《太行山上》觀後感
影片以中國1937年~1939年的歷史為背景,主要描寫了在抗日戰爭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在黨中央的領導下, 八路軍總司令朱德率領剛剛改編完的八路軍三個主力師東渡黃河,挺進抗日前線,開闢建立太行山根據地的光輝歷程。電影表現了八路軍主力部隊與日寇的浴血奮戰的情景,第一次出現了八路軍所有將領的形象,也第一次在電影里集中表現了平型關大捷、百團大戰、陽明堡戰役,擊斃日寇「名將之花」阿部規秀的黃土嶺戰役等大型抗日戰役。 然而我覺得,《太行山上》不僅僅是一部血與火的戰爭片,還是一部充滿智慧與謀略的軍事片。片中有這樣一個情節:日軍瘋狂地在一個村子裡搜查朱德等人的下落,可正好在此之前不久,朱總司令已下命令讓大家都撤離了。凶惡的日軍便集中了整個村子裡的民眾,把他們全都關在一個房子里,命令他們只要說出八路軍的下落,就可以放了他們。但是,沒有一個人出聲。日軍的將領氣急敗壞,命令往房子里投毒氣彈。屋子裡的村民生不如死,可仍然沒有人願意屈服。這個時候,朱總司令正躲在離村子不遠的地方,他看到村民們因為自己而受苦,心如刀割,便要求通信員與總部取得聯系請求支援。身旁的將士不斷提醒他這樣做可能會暴露他們的隱藏位置,但總司令依然堅持要解救受難的民眾。在這危難關頭,有一名將士出來用明語(也就是俄語)與總部取得了聯系,順利把消息告訴了對方。而正在偷聽的日軍卻一頭霧水,搞不清出他們在說什麼。看到日本將領氣急敗壞又無能為力的樣子,真是大快人心啊!後來,八路軍支援部隊到來,成功地解救出了所有的村民。 與之產生明顯反差的是日軍的殘暴。日寇將領阿部規秀壓迫被八路俘虜後逃回的士兵跳火坑,半裸的日兵哭天搶地的喊著:「我有什麼錯?我只是不想打仗想回家。八路軍都不殺我,自己人倒要殺我。天皇陛下,皇軍必敗!」然後跳入烈火,在烈火中掙扎的日本裸兵形象,非常耐人尋味。 正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八路軍之愛民如此,也難怪會取得最終的勝利。 朱德在平型關戰後向參戰指戰員訓話時說:「這是甲午戰爭以來,日本侵略者受到的最沉重的打擊,你們敢打必勝的信心和英勇頑強的戰斗,打破了所謂日本皇軍不可戰勝的神話,你們的鋼鐵意志和犧牲精神,向全世界宣告:中國人民,中華民族,是任何強大的敵人都不可戰勝的!」 聽了這段話,所有在場的我們都被深深地震撼了。這番話真是大有分量,簡直是振聾發聵。我想,在此全世界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六十周年以及中國抗日戰爭勝利六十周年之際,學校團委讓我們觀看《太行山上》真是太振奮人心了。當然,通過這部影片,我們都深刻了解到了戰爭的殘酷以及當年中國人民奮勇抗日的感人事跡,也清醒地認識到今天我們這么隆重地紀念抗戰勝利的偉大意義以及我們所肩負的復興中華民族的歷史使命。
H. 觀看一部電影寫觀後感怎樣寫
大體上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由讀而引出感,這開頭部分就好比一條醒目的標語或引子一樣,先交待清楚讀了什麼書,有什麼感想。一般來說,這一部分要求簡明扼要、開門見山,千萬不要繞圈子、賣關子、遮遮掩掩,而是要用肯定的語氣概括地說出感受是什麼?簡單但明確,不含糊,這樣就可以了!不必展開來說。
第二部分,具體談感受是什麼。我們讀書看報閱讀文章都有一個過程,都需要一段時間,而我們的感受也是在這個過程、這段時間內一點一點產生的,感受由淺到深,感受由心而發、發自內心,因此要自然真實,有感而發,不要無病呻吟,虛假不實,這樣才能感人,打動讀者。
寫法上,可採用夾敘夾議的形式,「敘」就是把感人的故事情節或人物形象或詞句敘述出來,「議」就是抒發自己的感受,要有層次地把自己的感情一步一步地推向頂點,得到升華。
敘述是簡述,抓住要點,不要照抄原文,但可以引用原文句子,不過不能太長,否則就有湊字數的嫌疑,再者,這樣也影響文章的結構。
第三部分,把感受落實到自己的現實生活中去,聯系生活中的事例來談感受,因為「感」的目的就是要指導我們的實際行動,要不就毫無意義了。具體說來,就是把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所作所為和文章中感動自己的人或事情做比較與對比,找出差距,找出不足,樹立學習的榜樣。
第四部分,文章的結尾,要對全文內容做個收尾總結,可以進一步抒發理想或希望與祝願,把全文的情感升華到頂點。
I. 一部電影讀後感怎麼寫
今天下午我們小記者班的同學一起觀看《功夫熊貓》。
這部電影的主人公是一隻普普通通的熊貓。主要演義著這只熊貓通過自己的信心,浣熊師傅的信任,勤勞、刻苦的練習功夫,遇到困難不輕易放棄,最終練出一身好功夫打敗了太郎。影片贊揚了這只熊貓相信自我,不輕易放棄,勤勞刻苦的奮斗精神。
在這部影片中給我印象最深的畫面還是浣熊師傅在廚房發現熊貓只要有了食物,就會實現它原本不可能實現的事。浣熊師傅就利用食物了引導它學功夫。這一畫面,給我的印象特別深。我深深的體會到浣熊師傅的用心良苦。師傅它以引食學功夫的方法來刺激熊貓學功夫的興趣,熊貓也知道這是激起它學功夫的興趣,但它沒有放棄,而是更加勤奮和刻苦的堅持學下去。熊貓的這種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永遠留在我的心中。同時我也從熊貓這種精神中想到自己的親身經歷的一件事。
那是一年寒假,媽媽認為我寫日記方面很欠缺,便讓我每天寫一篇日記。我聽後十分不情願,每次三言兩語就沒了下文,最後徹底放棄了寫日記,現在想起來都有些慚愧,與功夫熊貓中的主人公不能相比。
通過觀看功夫熊貓,我明白了這些道理,世上沒有不可能的事,凡事都要相信自己,遇到困難不要輕易放棄機會,在以後的學習上,時時牢記《功夫熊貓》這部電影,以影片中的主人公為榜樣,認認真真的走好每一步,爭取成為一名對社會有用的人。
本片根據小說《暗算》改編
講的是解放初期,為對付國民黨殘余勢力
我國成立了一支秘密部隊
主要任務是負責監聽敵方電台並破譯密碼以此阻止反對派的間諜行動
周迅飾演的張學寧是這個部隊中的傑出特工
梁朝偉飾演的何兵則是上海街頭的一個盲人混混
因其具有超強的聽覺而被周迅招納至麾下
他們合作完成了一個個艱難的任務
是值得歌頌的無名英雄
當然,犧牲在所難免....
看完整部電影
覺得無論是畫面、燈光、音樂和剪輯都是上佳的
但就是缺乏一種震撼人心的感染力
人物的感情線過於倉促隱忍
情節過於亦步亦趨沒有懸念
遠不如諜戰來得精彩
我本是梁朝偉的鐵桿影迷
但這次我覺得最大放異彩的還是周迅
她飾演的女特工具有過人的膽識謀略和超強的身手技藝
嬌小的身軀卻有著領袖的御姐氣質
再加上各種復古的名媛裝、中性裝、晚禮服、職業裝等穿著
真是太靚了
當然梁朝偉的演技也是杠杠的
他飾演的何兵從又萌又痞到深情從容演繹起來都是那麼游刃有餘
還有四位主演的兩段三角戀
體現了那個特殊年代裡的特殊情感
個中的糾結和隱忍、犧牲和成全
還是留個別的觀眾慢慢體會吧
與近年來港片的平均水平相比
本片還是屬於上佳的
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