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跪求<開國大業>電影觀後感.350到500字
《建國大業》這一部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的主旋律影片,雲集一百七十多位明星,話題人物齊聚,四大天王中的兩位捂婚天王劉德華,黎明,功夫之王成龍,李連傑,華表獎的雙黃蛋得主陳凱歌,馮小剛,四小花旦里的章子怡,趙薇,實力派男星姜文,陳道明,陳寶國,葛優等演員紛紛出馬,以置於使筆者無法一一列出,這些大腕在影片拍攝和上映的檔期,每個人身上出一條新聞,對影片的宣傳就不可小窺,更何況中影掌門人韓三平十多年後重新掌鏡,眾大腕零片酬出演,國產片拷貝又創新高等新聞本身就有著巨大噱頭,讓人們重新喚起了對主旋律影片的熱情!
其實主旋律影片很早就對自身如何更多的吸引觀眾做過嘗試,2005年,為了紀念中國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的影片《太行山上》,就起用了港台明星梁家輝,劉德凱分別飾演國-共的抗-日英雄,2007年的獻禮影片《八月一日》同樣選用了呂良偉,李子雄飾演了葉挺和汪精衛,兩部影片在這一類型片上做的突破不大,但是起用明星的機制無疑使影片引起了更多的關注!
《建國大業》在起用明星上可以說是在以前影片的基礎上前進了一大步,而且對這一類型片的宣傳,說教的功能大為改觀。國共兩黨人物喜怒哀樂都給予了描寫,凸顯了人性化。然而影片從皓如煙海的史料中選則材料,修改劇本,難免有些典故,事件交待不清,或是掛一漏萬,下面是筆者看出的幾點,一吐為快。
李宗仁不顧蔣介石的阻撓,硬是選上了副總統。片中有一場蔣,李二人共同登台,宣誓就職的戲一閃而過,未做交待。其實當時蔣對李很是憤恨,想讓李宗仁出醜,於是派人通知李宗仁宣誓就職時穿軍裝。自己反到穿一身長袍馬褂。當李宗仁發現時已經來不及了,結果就職典禮時李宗仁站在蔣介石旁邊,象極了一個跟班。
片中結尾處斯-大林對中-共的代表慷慨陳詞:只要中-共一宣布建國,就第一個與中國建交,顯得很丈義。但是片中也提到過一幕,起初共-產黨攻陷南京,蘇聯的駐華使節並沒有留下,而是和蔣介石一同退往廣州,事實上蘇聯對國共兩黨的政策一直是曖昧的。對中國是否劃江而治也提出過意見。但是還是毛-主席有遠見,有魄力,一句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的詩詞就點明了事物的主要矛盾,中國人的事還得中國人自己作主!任何國家的政策都是以自己的利益為主,並沒有無私的援助!
轉眼間新中國已經迎來了自己六十歲的生日,國家日益富強,然而就象片中對國歌的討論一段所說的,我們永遠要居安思危,時刻保持警惕。用我們的血肉,我們的智慧組建成新的萬里長城,永遠前進,再前進,在世界上找到我們應有的位置!
僅供參考,希望你滿意我的回答,如有疑問,請追問,
B. 寫一篇600字的電影影評
《阿凡達》觀後感
看過《阿凡達》有幾天了,一直沒有動筆寫點什麼,不是不想寫,除工作忙沒有時間外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大多數人,只要不是以挑刺為職業的人,剛看完《阿凡達
》心情肯定是激動的,把自己能想到的所有溢美之辭全部用盡估計都不足以表達自己的
心情,所以,先讓自己冷靜了幾天,要不然腦子一熱,指不定說出什麼來呢,君不見陸
川,把「下跪」都說出來了。
這年頭,大師很多,凡是能拍幾部能看得過去,叫座或叫好能挨一個邊的,都可
以稱為大師了,所以如果把詹姆斯.卡梅隆稱做大師都覺得委曲了,於是,網友們都稱他
為「卡神」以示崇拜。稱為「神」,且不是自稱,世間唯卡梅隆一人了。
這些天人人皆議《阿凡達》,見面打招呼都是:噯,看阿凡達了嗎?如果一方說沒有,
另一方若看過,肯定會說,趕緊看吧,好看,值得一看。說起講得什麼?因人而異了,
有人說,是一部釘子/戶反/抗bao力chai遷的故事,也有人說,是一部愛情童話,還有人說,是部科幻戰爭大片。到底是什麼片,去了電影院看完就知道了,不過不知道也正常,大部分人是被震撼得「暈菜」了。
《阿凡達》的故事情節是好萊塢一貫的風格,簡潔而緊湊。其實僅此一點就夠中國的「大師」們學習了,中國導演擅長講故事,擅長把電影拍成電視劇,其實能把電影拍成90分鍾電視劇讓觀眾看明白,觀眾就應該感恩戴德了,更多的導演是一個人在那跳大神般自彈自唱,故弄玄虛,陶醉得全然不顧觀眾死活,觀眾如果不懂,那是你們素質不行,欣賞水平不行,電影是一種藝術嘛,不是隨便拎個人就能看懂的,誰叫你們「不懂外語,沒有能力,還不神秘」來著?
《阿凡達》作為一部商業巨片是超級成功的,因為使觀眾花錢看了電影後感覺物超所值,而不是看了某國產大片後追悔莫及。《阿凡達》讓我們享受了兩個半小時的夢幻之旅,在銀幕前,自己彷彿重回孩提時光,夢想乘著想像力的翅膀翱翔在一個絢爛唯美的世界。
我想用一句話來評價《阿凡達》她讓我們重拾了本屬於自己但確被遺忘的兩顆心,一顆是童真之心,另一顆是悲憫之心
C. 大腕觀後感
很多看過影片的人都會相信,《大腕》所指就是影片中那個國際級大導演泰勒,很明顯,這是整個故事的第一個假定。一位世界電影藝術大師即將死在中國,還是個外國人,其「腕」之「大」確實可觀,他的葬禮必定有看頭,這是個好故事的開頭;何況葬禮又是委託了一個腦子活份的普通中國人在中國來操辦,這怎麼會不熱鬧呢?剛開場不多久,我們就明白,好戲要開始了。
泰勒在影片的後半段扮演了一個近乎上帝的角色,他熱衷於思考、發現和創造,並且非常寬容和博愛。他既不對尤優的不義感到惋惜,也不對即將貼在自己屍體上的商標感到憤慨;而是靜靜地站在幕後發現著有趣的東西,即一出鬧劇所能達到的極限和鬧劇中不同人的反映,這些都有益於激發他的靈感。所以他「按兵不動」,任憑事態發展得不可收拾。作為補償,他後來用自己的錢償還了尤優他們拖欠的巨額欠款,救出了醫院中裝瘋的尤優。影片結尾處,彷彿在他的「首肯」下,自己漂亮能乾的女助理變成了尤優的情人。
泰勒雖然是名副其實的大腕扮演的大腕,但並不是故事的主角,他的戲還不如他的女助理露茜多,露茜是影片中的「女一號」,她的飾演者是香港大腕明星關芝琳,擁有大量影迷的這位美女才是這部影片的視覺亮點,也是故事很多情節和情感連接的關鍵。作為一個職業女性,她漂亮能幹,做事講求效率。露茜一方面對泰勒有著崇拜和忠誠的情感,另一方面,又喜歡尤優直率幽默的性格。然而,她在這兩個男人的心目中她的地位並不很重要,她自己的看法和建議總是得不到他們的認可;看似獨立的她,對泰勒和尤優的都有著強烈的依賴感。
有人說馮小剛的電影有個標志,叫「鐵打的葛優,流水的女主角」。葛優飾演的尤優才是整部電影的靈魂人物,是能將黑色幽默演到位的人,他是我們熟知大腕。他總是用最質朴的方法去解釋困擾別人的問題,比如給露茜講解「什麼是境界」,給泰勒講「自己才是悲劇」。他的成功之處在於那種不露痕跡的幽默,幽默中又包含著智慧,在於讓你相信你也擁有智慧的能力,尤優這個人物依舊是個普通人,當一件不普通的事情發生在他身上的時候,我們總會期待能發生什麼奇跡。
有人說從表演上講,英達扮演的「路易王」才是最成功的,「王小柱」插科打諢的功夫確屬一流,雖然只是個配角,戲份卻不遜於葛優,使自己沒有絲毫被冷落的感覺。
觀者對演員的褒貶和喜好各有不同,但對馮小剛的導演水準,多數人還是認同的。喜劇是有難度的,然而馮小剛抓住了幽默的某些規律,他認識到現實生活中就充滿著荒誕的情節和人,就用拍正劇的方式去拍諷刺喜劇,使喜劇更可樂,諷刺更尖銳。對傅彪那場戲的處理就明顯體現了這種效果,在二胡如泣如訴的伴奏下,「彪哥」對著那個屍體模型真的動了感情,痛哭流涕,「真情流露」之餘,為補鈣產品大作廣告,這是我看過的最有趣和觸目驚心的哀悼。馮小剛在喜劇方面確實有著過人之處,馮氏的黑色幽默成為其作品鮮明的個人標記。馮小剛的另一優點就是緊跟流行文化,他的話題和故事裡那些場景、音樂、色彩、服裝都是最新的,這一點反映出他敏銳的商業意識。商業化道路為影片的傳播提供實質的保證,這些年來他拍商業電影連續在票房成績優異,據悉,平日發行工作特別慎重的新疆電影發行公司也信心十足地購買了該片一輪放映的拷貝。馮小剛這次的突破還在於他致力於拍給全世界看的中國電影,平易的黑色幽默、精良的視覺效果,加上內地-香港-好萊塢的演員陣容,為他的影片走向世界作出了有力的嘗試。談到泰勒的扮演者薩瑟蘭時說:「論在國內,看電影的全奔葛優去,他是大腕,可真正給我們片子能帶來國際性影響的,還得是薩瑟蘭,他才是真正的最大腕!」 。說馮小剛是「大腕」,恐怕沒有人反對。
但是,《大腕》中的大腕還遠遠不止這些。路易王說:「根據泰勒先生生前的願望,我們將為他老人家舉行一個節目豐富多彩,形式類似春節晚會、快樂大本營、歡樂總動員,同時又有點象賑災義演一樣的葬禮。」這個葬禮如果真的辦成,要比春節晚會好看。這些年來,在媒體上頻頻露臉的大腕們,在《大腕》里都能找到點他們的蹤跡。王小柱設計的葬禮場景脫胎於張藝謀在太廟導演的《圖蘭朵》,並聲稱要請張藝謀或陳凱歌來導演;讓牛群馮鞏用相聲來念悼詞;讓臧天朔演唱《朋友》來煽情;讓雪村站在靈車上唱著《東北人都是活雷鋒》;在電視里教廚藝的劉藝偉成了葬禮廣告招商會的拍賣人;吉米成了「搜狗網」的經理;三寶作曲,王菲來演唱的主題曲《白痴》。觀眾緣頗旺的傅彪、李成儒也有精彩的表演。
大腕也有另類,賣假礦泉水的黑社會老大也算個「腕」,要借大腕的葬禮做假廣告;某影視集團的張總手腕一甩贊助這次葬禮一大比錢,條件是讓他的電視劇《潘金蓮》的女演員成為死去的大腕的情人,他一點不傻,這本身就是在「造腕」;全世界的重要媒體都在爭奪葬禮的直播權。葬禮本身也成了個媒體。這是一次媒體的狂歡。
沒有媒體就沒有大腕,而媒體並不是終結。媒體的背後是那些拿著錢的人,他們懂得在當今的社會,有了說話的權利就會為他們帶來更多的財富。他們不會放過任何有著高額回報的廣告宣傳契機。我們可以看到,寶馬汽車、報喜鳥西服、娃哈哈礦泉水等等產品的變體廣告。它們與大腕們是共生的關系。大腕往往和錢有關。
談到錢,不妨說說這部影片的投資,哥倫比亞電影公司投資300萬美金,這比馮小剛以往攝制的所有電影的投資額相加的得數還要高。然而這比錢對於哥倫比亞公司最近投資的影片來說,卻是最小的一部,還不夠「大製作」的零頭,即便如此,哥倫比亞的總裁三次親自來中國視察影片的運作和拍攝情況,對影片在全世界的放映做了精心的部署,真正的大腕是他們,因為他們不僅看到錢,更注重「佔有」。事實證明這次投資不但盈利頗豐,更重要的是,為他們開拓中國電影市場積累了寶貴經驗。
尤優在出精神病院的之前給醫生們講了個故事,把醫生也唬住了,「你就是三層樓長了」,這個情節的設計妙就妙在,它告訴我們,大家誰也別說誰傻,都一樣,沉不住氣而去耍小聰明的人,早晚會陷入別人設下的陷阱。在這個時代里,浮躁之氣日盛,大腕就是在這樣的空氣中產生的,他們也許能敏銳的發現機會,但又常常因為急功近利而一敗塗地。精神病院里那些誇誇奇談者,曾經是地產大亨、證券投資天才、網路經濟的精英,他們曾經相信自己無所不能,而最後只有聽從醫生的安排定時服用那些五顏六色的葯片。
大腕是誰?他是功成名就的偶像、他是物慾世界的楷模,他也是藏在我們心中不安的躁動。
D. 電影大腕的影評,-主題是什麼,鏡頭景別色彩代表什麼,
要被刪了吧
E. 求電影<大腕>的影評, 從鏡頭運動的角度分析
不知道 嘿嘿 路過!!
F. 求幾篇電影的影評。(觀後感)
經典戰爭片拯救大兵瑞恩觀後感
觀看了《拯救大兵瑞恩》之後,驚嘆於斯皮爾博格深厚導演功力的同時,一些東西似乎壓在心頭,用一個誇張些的句子來說就是——戰爭,離我們有多遠。
80年代初,甚至更早一些出生的人,大概都是在紅色電影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記得小時候,一些電影,如《小兵張嘎》,《地道戰》,《地雷戰》,《閃閃的紅星》等片子是百看不厭的。更後來些,有了《大決戰》系列,更是讓人大呼過癮。同時,一種非常不好的觀念也油然而生,記得高中時,同宿舍的一位兄弟曾說,「真希望現在有場戰爭,那樣咱可以大展拳腳」當時大家也隨聲附和。在我們戰爭題材的電影中,有領導人的英名決策,有戰士們的奮勇殺敵,有敵人的狼狽不堪,貪生怕死,即便是在咱們最困難的抗日戰爭時期,依然可以通過各種途徑,游刃有餘的消滅日本帝國主義的軍隊及其走狗。真的如此嘛?我想我們的電影中至少缺乏了一個戰爭中必有的元素——殘酷。
從我們的老祖宗們開始,歷史、文化往往都是政治人物、英雄人物充當絕對的主角。在經典的古典戰爭名著《三國演義》中,如果從另一種層面考慮,這完全是部血腥的小說。在主人公們談笑間牆壚灰飛湮滅的同時,是千萬生靈的塗炭。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六齣祁山……哪一場不是數萬甚至十萬的死亡。記得有一段,諸葛亮把司馬懿困在子午谷,放火燒,我相信諸葛的腸胃應該是很好,因為這根本就是一個人間的修羅場。在我們的古典文學中,從來沒有一部是以一個士兵的角度來描寫一場戰爭的。5000年的文化,大概也只留下了一句「一將功成萬骨枯」來以慰人心吧。
在《拯救大兵瑞恩》中,曾經有過兩次,戰士臨死時痛苦的喊著「媽媽!」,這大概是整部電影中最讓人感動的鏡頭,在一個正常人臨死時,想到的一定會是自己最親的人。當然英雄在臨死時總會喊出些偉大的口號的,如《勇敢的心》中,華勒斯被行刑前那聲雄壯的「FREEDOM」。在我們的電影中,每一個戰士都是英雄,因為他們臨死時都會喊著「為了新中國,為了共產主義……」。
中國的文化傳統,與西方有著本質的差別,西方人從很早時就提出了「人」的概念,在他們心中人的生命、權利、財產都是神聖不可侵犯的。中國傳統文化中,出現最多的大概是服從了,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忠、孝、仁、義,所有這些都是對別人的,自我這個概念,在傳統文化中,是被摒棄的。 有了這種文化傳統,我想就不難解釋,電影中為了什麼,什麼獻出生命言語了。
西方戰爭電影中也有英雄的存在,比如《拯救大兵瑞恩》中的上尉,《兄弟連》中的文特斯上尉等等,但英雄只是電影的一個組成部分,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拯》還是《兄》,其實是一種群像的塑造,他們是從不同的士兵的角度來反映這場戰爭,這些人人中有心腸軟弱,膽小萎縮的新兵,有經驗豐富,視殺人如家常便飯的老兵。無疑,這種手法使得兩部影視,對於戰爭的描寫有了種立體式的洞察。在我們的《大決戰》中,我們只看到了領導者的決勝千里,深謀遠慮,與士兵同甘共苦,而戰士們也都是一樣的英勇無畏,最多也只能算是兩個層面吧。
總言之,我們的戰爭電影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在起著政治宣傳的作用,而美國戰爭片,則在揭示真實戰爭方面把我們遠遠甩在了後面。隨著國內的電影商業化逐漸普及,也許只有在票房的面前,才能真正反映中兩種電影被觀眾接受的程度了。
望採納
G. 《刺凌》電影影評一篇!謝謝!
其實這部電影出現的意義,任何一個觀眾心中自然有數。不論是一個西域風情的冒險故事,還是號稱「台灣王晶」的朱延平攜手程小東、奚仲文、趙小丁等幕後大腕的再度出擊,都不足以成為吸引廣大觀眾買票入場的真正理由。《刺陵》最大的賣點還是出在兩位主演身上,超人氣偶像周傑倫和大美女林志玲的首度聯手,相信眾多fans們在欣賞偶像在銀幕上的扮酷學嗲同時,是不會在乎《刺陵》是一部怎樣的電影。對於這樣一部電影,我們沒有必要按照一部真正電影的規格去嚴格限定他,因為本片的娛樂性早已超出了一部電影的范疇。
話說周傑倫在國內的人氣不可謂不高,堪稱「現象級」明星的周董擁有數千萬計的fans,如此偶像級的人物,不要說其主要一部耗資巨大的動作片,就算是其在銀幕上電線桿子一樣戳90分鍾,照樣會有很多人買票捧場。當然還少不大蘭小喬之後的林志玲,緊身皮衣與碎花洋裙的扮相也夠無數花痴喝一壺的。而對於電影的導演朱延平更是無話可說,此人造爛片的本領堪稱世紀之首,回想起令無數觀眾肝膽俱裂的《一石二鳥》至今令我不寒而慄。在周董和朱導聯合打造的《大灌籃》以低評價換取高票房之後,這部《刺陵》也在幾乎沒有任何宣傳的情況下悄然開拍,明顯是想借著《大灌籃》的東風再火一把。從結果而看,這部算是臨時抱佛腳的電影暫時讓我們鬆了一口氣,《刺陵》還是要比上一部拍給歌迷看的《大灌籃》好一些。
電影的故事算是中國影視界比較稀缺的冒險題材,尤其是片中無處不在的西域風情,昭示異族情調。應該說電影起碼從視覺風格來看,還是充滿自己特色。大漠、飛鷹、浪人部落、沙塵暴軍團等一些充滿傳奇色彩的人和物點綴著整部電影,使得《刺陵》在主題風格上起碼脫離了一般偶像劇的光鮮外表,並給其套上了一個冒險電影的馬甲,在《鬼吹燈》等冒險題材時下正火的同時,本片可以看做是對前者電影版的一次預熱,而且題材也像極了《精絕古城》。無論故事如何,有《刺陵》的布景和氣勢在前,無疑讓我們對真正的《鬼吹燈》電影充滿期待。
不過偶像明星和風格賣點並不能成為決定一部電影的主流因素,沒有一個好故事作為依託,這個龐大構架上再華麗的建築物還是會出現隨時倒塌的危險。無奈的是,本片的故事再次發揮了朱導演拍電影虎頭蛇尾的特長,前後故事的明顯失調,感覺像是拼湊出來的故事。電影的前半部分最為引人注目,神秘的古城,周董的華麗出場,以及陰謀重重的謎團和五花八門人物的登場,使大家都對這個即將展開的冒險故事充滿期待。而本片隨後的走勢就像游樂場的「激流勇進」一般,從最高點飛流直下後,才發現池子裡面只是一汪臭水。
電影的前後走向恰好可以用周傑倫在片中的威武形象和林志玲的苗條身段來形容,堪稱虎頭蛇尾。片子前期的工作非常到位,大量包袱的抖出與人物的介紹,但是到了後期只剩下乾巴巴的一層包袱皮,裡面的東西不知去向。比如劉畊宏的木乃伊,其出場的動機何在?還有隨後而來的沙塵暴軍團,高調的亮相堪稱本片最大的亮點,但之後就銷聲匿跡。最可惜的還是陳楚河與苗圃的主線,浪人部落與沙漠飛鷹這么精彩的噱頭在電影里應該是搶風頭最多的,無奈這條主線幾乎一直游離於主題之外,沒有對劇情主線產生任何推動。其實不是懷疑編劇的水平和朱導演的能力,這個完全可以大放異彩的故事到了後期趨於平庸,前期的幾條線索完全可以匯聚成一條龐大的主線將電影引向一個精彩的制高點,無奈之前辛苦打造的支線最終在後期下落不明,電影也失去了勇攀高峰的機會,究竟是電影人的悲哀?還是觀眾的悲哀?
之前已經提到過,本片的故事在這樣的偶像電影中難以受到重視,想必電影主創們把重心放在演員的塑造方面,說到此處本片的人物還是比上一部《大灌籃》平面卡通一般的角色塑造,呈現出比較有層次的立體化,雖說電影的人物依舊比較卡通。主演周傑倫在在這部為他量身定做的影片中其發揮空間很大,表現尚可,起碼在玩酷的同時,也能說一兩句俏皮話和伸手比劃幾下,算是對得起一干fans的支持。而模特林大美女無論演技如何,高挑的身材往那裡一站可稱得上玉樹臨風,在沙漠中無論風沙肆虐依然光彩照人,可見其保養功力不是一般的強,可是其嗲聲嗲氣的語音在這部動作片中實在格格不入,無論再緊張的場面只要有她的嬌聲細語,總感覺像是在玩過家家一樣。
而本片除主演之外,兩位老戲骨陳道明和曾志偉無疑是電影中最大的亮點,這二位一個深沉一個嬉皮,一唱一和的成為貫徹整部電影的亮麗風景。曾志偉同學不必多提,畢竟在這樣的商業電影里他的身影隨處可見,不過陳道明同志的出場就顯得相當另類,嫻熟的演技駕馭這種電影輕車熟路,也難怪陳道明與周傑倫的對手戲極為有限,否則其強烈的氣場會使得初來乍到的周董光芒不在。
朱延平導演在本片中還算是中規中矩,沒有把這樣一部大製作帶向《一石二鳥》的境界,而且比起上一部《大灌籃》來說也有所提高,所以咱們也不必為電影制定一個奧斯卡級別的目標,只要明白其水平如何,在同等級別的電影劃定一個標准即可。如果你是主演的fans或者非常喜歡這部電影,也不必指望《刺凌》可以搞定什麼電影獎項之類,因為在這樣一部電影中尋找到一絲藝術細胞是不可能的。在製片人李惠民和攝影趙小丁,美術奚仲文等大腕的支持下,電影呈現出一種中國式的《木乃伊》風格,又有幾分《新龍門客棧》的影子,不要忘了周董的武器皮鞭,又是一個印第安納·瓊斯留下的至寶。而武指程小東再次出山調教一幫非科班出身演員,在威亞的幫助下花拳綉腿的比劃幾下,談不上精彩,倒算是無比熱鬧。
可以這樣說,《刺凌》在前半部分的功課可以為電影爭取到一個良好的分數,只是後期的倉促收尾又把片子整體水平帶到了一個及格線附近,估計是電影為了趕檔期而使得後期的製作略顯山寨和粗糙,不過我們還是從《刺凌》中發現了不少值得觀看上商業元素,誰讓電影是一出偶像級別的片子呢?
分給我 哈哈
H. 急求一篇電影《大腕》的影評,要求要運用視聽語言,1000字左右。
給大哥
I. 卓別林的電影的觀後感拜託各位大神
卓別林是20世紀享譽世界的偉大電影藝術家。他的創作跨越無聲電影和有聲電影兩個時代。一生作品或長或短,大概81部。要說他的無聲影片,影響較大的主要有:狗的生涯(1918),孩子(1921),從軍記(1918),淘金記(1925),城市之光(1931),摩登時代(1936)等等。 卓別林早期的影片多從他本人的生活經歷出發,反映社會底層的小人物的生活和奮斗。搞笑的噱頭層出不窮。那時候卓別林的電影甚至沒有劇本,演員自由發揮,打打鬧鬧,經過剪輯,就是一卷。後期的影片,卓別林開始有意識地反映社會問題,思想內容逐漸豐富,對社會的批判也趨於深刻,劇中的人物也比早期電影更有血有肉,反映的社會畫面也更為廣闊,創作的風格終於成熟起來。 卓別林的電影,可以讓人一會兒笑,一會兒哭。很多人可以在他的影片中或多或少看到自己的影子。卓別林的幽默表演,風格獨特,又符合生活邏輯,讓人百看不厭。而且他的表演風格和他要表達的思想是統一的。隨便舉個小例:在《孩子》中,卓別林出場那一段。破衣爛衫,手套露指頭。但他仍保持著優雅的舉止。充分顯示了小人物的自尊。你看他從兜里翻找煙頭,然後把手套打量一下最後扔掉那一段表演,動作穩健優美,又令人忍俊不禁。(其實不只卓別林,影片中其他演員的表演也同樣穩健優美,沒有一點多餘的動作。所有的肢體表演都是語言。如《孩子》中那個大個子警察。) 與我們今天的某些影視作品從表現手法上做個比較,有一點引起我的注意。今天的影視作品,特別喜歡用面部特寫,好像要把觀眾揪到演員臉前,好讓觀眾牢牢認住他們。舉個小例:近年拍的電視連續劇《水滸傳》,有這樣一個鏡頭:魯智深在五台山和眾僧人打起來了,鏡頭幾乎貼到魯智深演員的臉上,汗毛孔都看見了。在那種情況下,有什麼道理這樣拍攝呢?貼得那麼近,人的威武氣概怎麼表現?好多所謂城市情感劇,就更是喜歡面部特寫。而卓別林的電影,他就很少使用面部特寫。通常演員身體的2/3直至全身,都會出現在畫面上。卓別林說,我的全身都會表演。的確是這樣。這才是演員啊。 卓別林的表演,超越了所謂「性格表演」和「本色表演」的概念。他演什麼像什麼,同時又始終保持別人不能替代的風格。達到這個水準,不知道演員對生活的觀察和領悟達到了什麼樣的廣度和深度。對比一下《狗的生涯》、《淘金記》里的流浪漢和《大獨裁者》里的希克(當然後者已是有聲了)。看今天的影視作品,感覺許多大腕演什麼都是演他自己。而且題材、視野也非常有限,老是自己那個圈子裡的事。我很想知道,平時他們花多少時間拍廣告、剪綵、商演,又花多少時間深入生活? 卓別林的無聲電影雖然沒有對白,但是演員的肢體表演輔以少許字幕,形成了一種流暢的無聲語言,一看即懂。他的影片還有另一種語言:音樂。卓別林為自己的很多影片作曲。音樂往往貫穿影片始終。而且,曲調、節奏、色彩與畫面反映的環境、人物心理完美配合。如《城市之光》。音樂不僅增強了情節的感染力,而且大大地豐富了電影的美感。先寫這幾句打住。自己的一點感受而已。受專業和知識水平限制,也只好這樣,參與一下。奢望方家有以教之。
J. 集結號電影觀後感2000
我們沒有戰爭的記憶,但我們應該對每個犧牲表達應有的敬意。集結號吹響了,這是馮小剛表達敬意的方式,也是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正逐漸失落的情懷。那些混合在黑色焦土,模糊血肉中的,屬於男人在質感,伴隨著這悲壯的號聲,被重新潤色,提煉。理想,勇氣,意志,信念,情誼這些散發著光芒和硝煙的詞彙,象一枚炮彈轟入我們的生活。那些英雄,我們不能忘記;那些失落的情懷,我們沒有忘記的權利
電影院是我除了發呆唯一能去的地方。《集結號》吹響。
從進電影院至今,那悲壯的集結號,一直響徹在我的大腦,浸入我整個身體,每一個細胞,每一根血管,都被敲打著,充斥著。好久沒有一部片子能讓我流淚了。對於感情戲,早已經麻木,而面對這樣鐵骨錚錚的的場面,我忍不住悄然掉淚。原本此類題材一直覺得都不太適合我,所以當亮劍被朋友津津樂道的時候我並不熱衷,只是偶爾換台的時候瞄上幾眼,人物刻畫也形象,也生動,但都激不起我的觀看慾望,習慣以愛情為主要創作題材的我,骨髓都是填充的浪漫主義。
馮小剛的賀歲片老是應一句:鐵打的葛優流動的女主角,永遠的黑色幽默,無論《大腕》無論《甲方乙方》等等。而這次來了個三百六十度大轉彎,他換上了很MAN的張涵予,也不再寫咱老百姓的平常小日子了。殘酷無情的戰爭,一次事先未知的有去無回戰役,一群生死與共、血肉相連的士兵,一個丟失了自己身份但是永不放棄的執拗連長,一段永遠沒有吹響的集結號,一段不為人知的背棄故事故事類型轉變了,但對於大多數百姓的觀眾仍是被感動著,被震撼著。
我無權跟專業影評人一樣去評價《集結號》是否有深度,是否有內涵,我就是一個普通的觀眾,按照我的個人習慣,我仍坐在電影院的角落,專心投入的去看導演\演員等工作人員創造出來的作品。那種身臨其境的戰爭場面,直入心扉的緊張和恐懼,那些平凡普通如鄉下孩子的戰士,那麼多不知名的戰士犧牲都那麼的揪心hellip
;感動著,觸及心底,觸動靈魂。男主角穀子地在中國革命史上還是算一小人物,帶領一個連47個戰士奉上級命令守在窯場打狙擊戰,他們死守在窯場,等待集結號的響起,直至彈盡人亡。他一個人活了下來,他把所有的戰士的屍體都掩藏在窯里,讓他們不至於被炸飛而沒有完整的軀體炸碎了,就捏不起來了--穀子地語。他穿著敵人的軍裝逃出來而被誤認為是戰俘,他被扭曲了,所以他要咆哮,所以他要怒吼。47個死去的戰士被定為失蹤,從解放戰爭的戰場,到朝鮮戰場,再到進入和平年代後,穀子地的後半生就是在為了給九連正個名,為了尋找47具遺骸、為追溯他們烈士的稱號而存活著在他不懈的找尋中,我看到了一種屬於真正的中國男人的脊樑,那就是堅忍不拔百折不撓,鐵骨錚錚!他所受的一切委屈和不理解無不令人為之動容!
我永遠無法用我淺顯的文字來刻畫我內心的震撼和感觸,文字與我用,也永遠略顯蒼白。我們在今天的和平下,感受著戰爭的殘酷,體會歷史的嚴肅。向逝去的革命烈士們,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