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電影美麗心靈觀後感
《美麗心靈》是約翰-納什教授生平的傳記,或者說,一個真正的天才的故事。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電影美麗心靈觀後感,希望大家喜歡!
很少主動看電視的我,昨晚竟無意中觀看了一部美國電影《美麗心靈》。它講述的是天才約翰—納什教授的傳奇故事,生性怪癖的納什拒絕與同學、周邊的人交往,而把所有精力都投注在數學研究上,盡管同學們的嘲笑和欺凌以及導師的失望使他無比痛苦和自卑,但他並未放棄心中的理想,孜孜不倦地研究數學。
他經常說:「一定要做出點成績來!」,但由於對研究過於深入,而情感世界又過於貧乏,種種原因導致最後他患上了精神分裂症,面對這個曾經擊毀了許多人的挑戰,納什在深愛著妻子艾麗西亞的相助下,頑強抗爭,經過努力他終於戰勝了這個不幸,並與1994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一、天才和瘋子僅一線之隔。
影片中情節發展與所有人的人生一樣,不管是身在其中的角色還是旁觀的我們,如果不一路尾隨到最後,都不知道究竟什麼是真什麼是假,一切都那麼順理成章地發展,絲毫沒有欺騙觀眾,直到真相大白那一刻,我們才恍然大悟。兩個小時的電影,我簡直就是跟著主人公納什一起患上精神病,覺得一切都那麼正常和理所當然,以致於在過程中都沒有發現問題的存在。
當納伯教授在一次演講中,突然出現精神病醫生羅森以及助手,納伯放棄演講拚命逃竄,接著羅森醫生告訴納什他得了妄想症並強壓他上車時,我十分不相信這事情,我也認為羅森醫生是蘇聯人,納什被他抓走,可能要受到酷刑,而精神病院實際是蘇聯在美國的一個軍事基地掩護。因為我認為納什被認為是精神病是因為他做地下工作,他沉迷於破解密碼是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安全,而且那個室友——查爾斯確實就是出賣他的人。直到他的妻子找到納什投放在廢樓里郵箱里的所有未開封的所謂加密郵件,還有納什挖著手臂試圖尋找植入其中的鉛管而未得後,我才相信他確實有病。
可是為什麼納什的想像會這么真實?為什麼我們的思想也會不由自主的受他牽引,也許因為,納什是一個天才,他有著十分縝密的思維,有著能獲諾貝爾獎的頭腦,所以就算是幻覺,通過天才的腦瓜子想像出來那也是非常真實的。
但他是孤獨寂寞的,害怕失敗並渴望得到認可、支持和鼓勵他的人,於是他幻想出室友查爾斯,這是納什不善交際,有渴望與人分享內心想法的需要。美蘇冷戰時期,納什成功破解了敵方的密碼,為國防做出了貢獻,此後,他渴望成功,希望報效祖國,於是他有幻想出國防官員——威廉·切爾,為了完成威廉交給他的任務,他全身心地投入工作——破解密碼。
二、愛的奉獻
「我讓你感受什麼是真實,這是真實……也許問題不是在這里(腦袋),也許問題可以在這里(心裡)解決」
艾麗西亞親眼目睹著納什的病情,從在精神病院里看到納什挖著手臂試圖尋找植入其中的晶元而未得後的惶恐,到已經懷孕的她奔走於納什的辦公室、尋找納什投放在廢樓里的郵箱里的'所有未開封的所謂加密郵件,作為妻子的她終於相信納什患上妄想症,但她做的是不離不棄的相守。
直至納什和妻子有了自己的孩子。在一個大雨交加的夜晚,艾麗西亞要出門,納什主動要求去幫孩子洗澡,艾麗西亞很高興。可當她走出去卻發現了納什的秘密小屋,她知道納什又發病了,趕緊跑回來,發現孩子自己躺在浴缸裡面,水馬上就要漫過來了……當羅森醫生再次要求帶走納什時,艾麗西亞再次做出了決定。
「讓你感受什麼是真實,這是真實……也許問題不是在這里(腦袋),也許問題可以在這里(心裡)解決」。這是艾麗西亞-拉迪在納什病情反反復復,連他自己都絕望和愧疚時,溫情拉著納什的手,低頭輕輕說的幾句話。沒有海誓山盟,沒有不離不棄,沒有瓊瑤式的苦情,沒有大陸劇的獨白,簡單的幾句話確實感動了我! 我想如果沒有艾麗西亞對愛的堅守,也就沒有後來的納什。
三、愛的回饋
「最後我做出的我生命中最重要的發現,卻是只有在愛的等式中才能夠發現任何邏輯的原因。今晚我能夠站在這里,全都是因為你,你是我存在的原因。你是我的全部。」
在正常與幻覺之間,納什在懷疑,納什在堅持!30年的時光爬上了納什的額頭,真真假假,是是非非,儼然已經不重要!就像納什所說「我依然會產生幻覺,他們一直都沒有消失,只是我選擇不去關注。」
終於有一天,納什來到他僅到過一次的教授餐廳,上一次是他剛到麻省理工學院,他在餐廳里看到一位老教授坐下以後,周圍的人們都走過來紛紛把自己的鋼筆放在他的餐桌上面,教授告訴他那是對老教授成就的肯定,是這里的一種無上的熱榮譽。這次當他有些彷徨地坐下,第一個學者在他面前恭敬地獻上那代表對諾貝爾獎獲得者敬意的鋼筆並祝賀他,緊接著第二個、第三個……納什沒有流下激動的淚水,但屏幕前的我眼睛卻濕潤了。
1994年,在瑞典的斯德哥爾摩諾貝爾獎頒獎典禮,納什深情地望著自己的妻子,已經兩鬢斑白的艾麗西亞說:「我一直相信那些數字,方程和公式,但是在我追求了一生之後,我問自己,什麼才是真正的邏輯?誰來決定邏輯的原因?我的追求帶著我穿越了物理、哲學還有幻覺,到最後我做出的我生命中最重要的發現,卻是只有在愛的等式中才能夠發現任何邏輯的原因。今晚我能夠站在這里,全都是因為你,你是我存在的原因。你是我的全部。謝謝大家!」
望著屏幕上兩人相互依偎離去的背影,我久久不能平靜,原來僅僅思想的美麗,並非真正人性的美麗,唯有美好的情感才能使思想融入心靈,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美麗。正所謂「大愛無疆」,人生旅途因愛的陪伴才會圓滿。
天才與精神疾病只一步之遙,有出色優勢時要防止負面問題的出現,不能戴有色眼睛看待生活中患有各類疾病特別是精神疾病的人們,要學會理解包容別人,要培養陽光思維。特別是從事心理咨詢的職業人員,要有崇高的使命感與責任心,進則兼濟天下,退則獨善藏身。
這是我觀看完《美麗心靈》這部影片後首先想到的。
《美麗心靈》是約翰-納什教授生平的傳記,或者說,一個真正的天才的故事。是的,約翰-納什正是一個100%的天才,27歲獲得博士學位,30歲成為普林斯頓大學的數學教授,他的博士論文中提出的平衡論(包括非合作博弈論)廣泛應用於經濟領域,開創了全球貿易的理論基礎,博弈論的基本原理還被應用於化學和生物學領域。不幸的是伴隨著他的成功,一種精神分裂症已經與它如影相隨,。他是一個事業的強者,卻是現實生活中的弱者,不善交際,談女朋友時往往出言不遜遭人侮辱與溪落。更嚴重的是思維和感覺出現障礙,身體有被植入異物感,在他的生活中出現了幻覺、幻聽與幻想。當最初看到這些劇情簡介時我沒有信心看下去了。這樣一個劇情固然感人或者煽情,但實話說有點點平淡無奇,類似的電影一抓一大把,比如《汪洋里的一條船》、《典子》,基本上看到開頭就能猜到結尾,除了感動之外沒什麼感覺。我所猜到的情節是這樣的:由於解密碼工作過於復雜,納什得了精神分裂症,而妻子和朋友們對他不離不棄,幫助他與疾病斗爭,最終病情好轉,在學校任教還獲了諾獎,大團圓結局。但是事實卻不是這樣。
納什或許是不幸的但是同時他也是幸運的!盡職盡責的醫生們沒有放棄他,摯愛的妻子沒有放棄他,大學里的教授和學生沒有放棄他,整個社會沒有放棄他!
愛情上他是幸運的!在他已經患上精神病但不很嚴重時,美麗姑娘艾麗西婭出於美女愛英雄的情愫,接納並愛上了納什。在納什發病並威脅到她的生命安全時,她把孩子送回娘家,自己不棄不離,她理解丈夫不願意去精神病醫院治療的擔心,把丈夫留在身邊,在住家休養中給予無微不至的關懷與照料,並頂住巨大的精神壓力支撐著一個家庭走過憂患。這又是一曲愛情挽救生命與拯救健康的頌歌,這是美麗心靈最生動的詮釋。為此,飾演妻子的女演員在該片獲得四項奧斯卡大獎中佔有其一:最佳女配角獎。
當納什患病經常被幻覺引導,不自學地到自己所在學校普林斯頓大學講學時,大學同事們給予了一個精神病人相當的包容與理解,配合納什重新找回自我。影片後部,他的同行們在一個茶館紛紛把自己的派克鋼筆擺放在納什的桌前,這是對一個科學科學家最尊貴的敬意,是對一個精神病人最溫馨的撫慰,這也應該是美麗心靈的群芳譜吧。納什生活在一個充滿關愛與理解的家庭與大學校園里,這是精神病患者運用自己良好心理品質戰勝疾病的客觀條件。
納什患病後,除了產生幻覺讓他分不清生活中的真實與虛假外,慶幸他有一定自知力。在親人的關懷與醫院進行葯物治療、胰島素注射和電休克療法下,他自己始終有一個信念,要以自己的意志戰勝心理或精神疾病。他沒有破罐破摔、自暴自棄,始終配合治療。直到老年,雖然這種分裂症沒有得到根治,但他仍然堅強地治療與生活,直到1994年獲得經濟學諾貝爾獎。應該說,納什不管是事業上的成功,還是與病魔抗爭,最終主要靠他自己。來自心靈的力量是無窮的,這也許是編劇與導演給我們的深層啟示。
影片取名為《美麗心靈》真是恰到好處。納什有著一顆美麗的心靈,他為了承擔家庭的重擔,為了照顧兒子,為了滿足妻子的需要,而停止了吃葯。並在別人的嘲笑與醫生的不贊同下,堅強地活著與心理疾病做斗爭。他的心是潔凈的,他的堅強意志使他的心靈得到美化。艾麗西婭是個美麗的天使,擁有著美麗的心靈,守護著她的愛人。面對得了患有精神分裂症的丈夫,面臨受傷的威脅,抱著剛出生的兒子,她絲毫沒有退縮,堅強地承擔起了這個在風雨中搖曳的家。納什的朋友阿芬問她:「你還撐得住嗎?」她說:「有的時候我恨納什,恨上帝。但每當看者納什並告訴自己他是我的白馬王子時,我便成了一個愛他的人,雖然這樣的時候不多,但卻足夠了。」多麼偉大的女人,至少也該是個了不起的女人。她是美麗的,她神聖的愛使她擁有一顆美麗的心靈。馬丁-漢森等給予納什幫助和鼓勵及關懷的人都擁有一顆美麗心靈,他們用自己寬廣並溫暖的胸懷接納了一個有著心理疾病的人。納什、艾麗西婭、漢森等人都在用自己的愛架起了一座通往美麗心靈的橋梁。
其次從電影本身欣賞價值來看,《美麗心靈》無論是情節設計和拍攝手法都不落俗套,出乎觀影人的預想。
而羅素的精湛演技也將納什的內心世界演繹的極度逼真,不論從哪個角度看,本片都可以作為電影藝術的教學片。演繹精神病患者和酒鬼是有很大難度的,也是演技派演員的試金石。原因在於,精神病患者和酒鬼不是希特勒那樣的人人公認的混球加壞蛋,他們首先是或者說本質上是無法控制自己的病人,所以,極端地表現他們令人厭惡的表象是無法令人信服的;另一方面,他們的所作所為的確給人們,特別是親人和朋友帶來直接的傷害,所以,過多地以同情的心態表現他們也是不準確的。在這樣一個兩難困境中,《美麗心靈》採用了首先以主觀視角(即納什的幻想、幻聽等)進行描述,使觀眾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到納什幻想的世界,同時造成觀眾的錯覺,以為那就是真實的情景。然後又重回客觀視角(即納什所處的真實環境),使觀眾恍然大悟,而又深深地同情納什的遭遇。在這一過程中,羅素的領袖氣質和憂郁神情有力地推動了情節發展和人物塑造。
影片另一獨到之處在於,沒有採用慣常的大量渲染親人和朋友支持的表現手法,將重心放在羅素身上,藉助羅素的個人魅力突出納什面對困境的超凡勇氣、超強意志力和超人智力。換句話說,本片完全可以更名為《堅強心靈》或《超人之精神病患者版》,這時我們才能真正理解導演為啥選擇羅素這樣一個硬漢來演繹經濟學家納什。當然這也導致影片的致命硬傷:完美的電影,虛幻的真實,也就是說,影片本身非常成功,但是與真實的納什相距甚遠,准確地說,影片所展現出來的納什是被人為拔高和神話了。
有位名人說,世界上最難戰勝的人是自己。我在無數次的親身體驗之後,不得不佩服這位哲人的先見之明是多麼精準。人可以超越一切,卻無法超越自己。但在看了《美麗心靈》之後,在體驗了約翰納什博士痛苦而偉大的人生境遇之後,我不得不承認,人的精神和毅力是萬能的!「精誠所致,金石為開」,這位唯一獲得諾貝爾獎的精神分裂症科學家便戰勝了自己,贏得了世上的最高勝利!他無比堅韌而美麗的心靈,為我們樹立了一座永不動搖的豐碑!
❷ 丈夫得了抑鬱症觀後感
觀後感:
影片用一份真摯動人的夫妻之愛為展開,誠然電影對何為抑鬱症的描繪上有著未能深入的表象,但這其實本就不是電影希望著點,電影真正希望讓所有觀眾看到的是一份相互陪伴與扶持的患難之愛。
也就是這樣的一份愛情,讓人是如此動容的看到了什麼才是治癒這種病魔最好的良葯,什麼才是最為幸福美好的愛情,而這部電影更為讓人感動的更還有在於其並非是一場理想化的杜撰,它就是一個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故事。
劇情:
婚後五年,在某網路公司上班的高崎干男和毫不賣座的漫畫家妻子小晴過著平靜的生活。干男為人纖細,一絲不苟,習慣每天早上做便當,按照不同日期搭配便當的乳酪和領帶。
但是在巨大的工作壓力下,干男看似御螞平靜的內心漸漸失衡,他甚至一度企圖自殺,經問診才發現自己已經患了抑鬱症。為了讓前拆仔丈夫盡快恢復健康,小晴以離婚相要挾迫使干男辭職休養。
失去了生慧汪活來源,高野夫婦的生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但他們也在相互扶持的道路上獲得了久違的快樂。
❸ 美麗心靈觀後感
當認真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後,這次觀看讓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觀後感吧。你想知道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我整理的美麗心靈觀後感(精選11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美麗心靈》是約翰—納什教授生平的傳記,或者說,一個真正的天才的故事。是的,約翰—納什正是一個100%的天才,27歲獲得博士學位,30歲成為普林斯頓大學的數學教授,他的博士論文中提出的平衡論(包括非合作博弈論)廣泛應用於經濟領域,開創了全球貿易的理論基礎,博弈論的基本原理還被應用於化學和生物學領域。不幸的是伴隨著他的成功,一種精神分裂症已經與它如影相隨。
他是一個事業的強者,卻是現實生活中的弱者,不善交際,談女朋友時往往出言不遜遭人侮辱與溪落。更嚴重的是思維和感覺出現障礙,身體有被植入異物感,在他的生活中出現了幻覺、幻聽與幻想。當最初看到這些劇情簡介時我沒有信心看下去了。這樣一個劇情固然感人或者煽情,但實話說有點點平淡無奇,類似的電影一抓一大把,比如《汪洋里的一條船》、《典子》,基本上看到開頭就能猜到結尾,除了感動之外沒什麼感覺。我所猜到的情節是這樣的:由於解密碼工作過於復雜,納什得了精神分裂症,而妻子和朋友們對他不離不棄,幫助他與疾病斗爭,最終病情好轉,在學校任教還獲了諾獎,大團圓結局。但是事實卻不是這樣。
納什或許是不幸的但是同時他也是幸運的!盡職盡責的醫生們沒有放棄他,摯愛的妻子沒有放棄他,大學里的教授和學生沒有放棄他,整個社會沒有放棄他!
影片取名為《美麗心靈》真是恰到好處。納什有著一顆美麗的心靈,他為了承擔家庭的重擔,為了照顧兒子,為了滿足妻子的需要,而停止了吃葯。並在別人的嘲笑與醫生的不贊同下,堅強地活著與心理疾病做斗爭。他的心是潔凈的,他的堅強意志使他的心靈得到美化。艾麗西婭是個美麗的天使,擁有著美麗的心靈,守護著她的愛人。
面對得了患有精神分裂症的丈夫,面臨受傷的威脅,抱著剛出生的兒子,她絲毫沒有退縮,堅強地承擔起了這個在風雨中搖曳的家。納什的朋友阿芬問她:「你還撐得住嗎?」她說:「有的時候我恨納什,恨上帝。但每當看者納什並告訴自己他是我的白馬王子時,我便成了一個愛他的人,雖然這樣的時候不多,但卻足夠了。」多麼偉大的女人,至少也該是個了不起的女人。她是美麗的,她神聖的愛使她擁有一顆美麗的心靈。馬丁—漢森等給予納什幫助和鼓勵及關懷的人都擁有一顆美麗心靈,他們用自己寬廣並溫暖的胸懷接納了一個有著心理疾病的人。納什、艾麗西婭、漢森等人都在用自己的愛架起了一座通往美麗心靈的橋梁。
其次從電影本身欣賞價值來看,《美麗心靈》無論是情節設計和拍攝手法都不落俗套,出乎觀影人的預想。
而羅素的精湛演技也將納什的內心世界演繹的極度逼真,不論從哪個角度看,本片都可以作為電影藝術的教學片。演繹精神病患者和酒鬼是有很大難度的,也是演技派演員的試金石。原因在於,精神病患者和酒鬼不是希特勒那樣的人人公認的混球加壞蛋,他們首先是或者說本質上是無法控制自己的病人,所以,極端地表現他們令人厭惡的表象是無法令人信服的;另一方面,他們的所作所為的確給人們,特別是親人和朋友帶來直接的傷害,所以,過多地以同情的心態表現他們也是不準確的。在這樣一個兩難困境中,《美麗心靈》採用了首先以主觀視角(即納什的幻想、幻聽等)進行描述,使觀眾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到納什幻想的世界,同時造成觀眾的錯覺,以為那就是真實的情景。然後又重回客觀視角(即納什所處的真實環境),使觀眾恍然大悟,而又深深地同情納什的遭遇。在這一過程中,羅素的領袖氣質和憂郁神情有力地推動了情節發展和人物塑造。
影片另一獨到之處在於,沒有採用慣常的大量渲染親人和朋友支持的表現手法,將重心放在羅素身上,藉助羅素的個人魅力突出納什面對困境的超凡勇氣、超強意志力和超人智力。換句話說,本片完全可以更名為《堅強心靈》或《超人之精神病患者版》,這時我們才能真正理解導演為啥選擇羅素這樣一個硬漢來演繹經濟學家納什。當然這也導致影片的致命硬傷:完美的電影,虛幻的真實,也就是說,影片本身非常成功,但是與真實的納什相距甚遠,准確地說,影片所展現出來的納什是被人為拔高和神話了。
有位名人說,世界上最難戰勝的人是自己。我在無數次的親身體驗之後,不得不佩服這位哲人的先見之明是多麼精準。人可以超越一切,卻無法超越自己。但在看了《美麗心靈》之後,在體驗了約翰?納什博士痛苦而偉大的人生境遇之後,我不得不承認,人的精神和毅力是萬能的!「精誠所致,金石為開」,這位唯一獲得諾貝爾獎的精神分裂症科學家便戰勝了自己,贏得了世上的最高勝利!他無比堅韌而美麗的心靈,為我們樹立了一座永不動搖的豐碑!
一位天才數學家約翰納什,1947年進入普林斯頓大學開始進修數學,他一直堅持找到自己的原創理論,所以從來不聽課,在他的同室好友查爾斯的鼓勵下,終於,他找到了平衡理論,提供了博弈論的數學支持,並因此進入了惠勒研究室。
幾次被請入五角大樓做了密碼破譯工作後,他碰到一個名為威廉帕徹的特工,邀請他作一名俄羅斯間諜,專門負責在各類報紙、雜志上破譯各種可能的密碼,並把他們投入一個固定信箱。
由於從事間諜工作的心理壓力及生命威脅,他變的精神恍惚,被帶入麥克阿瑟精神病院。至此,我們得知,他在大學期間是一個人住,換言之,他根本沒有名叫查爾斯的室友,而威廉帕徹也是他徹頭徹尾虛構出來的人物,他患了精神分裂症。
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他出院了,幻覺漸漸減輕了,但是他需要不停的服葯,而服葯的結果是,他不能正常的工作,無法研究數學理論,也無法滿足自己妻子的需要。
所以他自己偷偷停止服葯,更為嚴重的後果是,他的幻覺又重新出現,這些幻覺人物逼迫他傷害他的妻子,就在最後一刻,他突然頓悟,他幻覺中的一個小女孩從來沒有長大過,由此明白了這些人物都是自己的幻覺。之後,他經過學校的批准,待在普林斯頓大學的圖書館,繼續自己的研究工作,直至1994年,獲得了諾貝爾獎。
這期間,那幾個幻覺人物一直待在他身邊,正如他自己所說:「我必須壓制自己對圖案的敏感以及夢想和想像的空間,就像一個貪食的人壓制自己的食慾一樣。」
看完整部片子,我開始明白,為甚麼羅素克洛在出演《角鬥士》的`時候沒有拿到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而憑借這部片子卻一舉奪魁。《角鬥士》可能任何一個長相威嚴、身體壯闊的男人都可以出演,效果不會相差很多,但是,這部片子,他對人物內心的把握,確實讓人震撼,特別是他妻子發現收垃圾的人不是他的幻覺時,他靦腆的一笑,動人。
空有一腔感觸但是理不清頭緒的我,和同學討論起這部片子,一位看了7—8遍的同學,給了我很大的啟發,他說,美麗心靈極有可能是指他的妻子。因為他的一生如果沒有他妻子的不離不棄,那將會是另外一個軌跡,也像他自己的獲獎感言中說到的:「你(他的妻子)是我成功的全部因素,也是唯一因素。」然後親吻了第一次約會時他妻子放進他口袋的那塊手帕。
更有高深的影評人道出,美麗心靈應該是指的普林斯頓大學,因為正是這座大學輕松和包容的學習研究氣氛才成就了一個又一個天才。
心中感動萬萬千千,現在才發現自己文字功底的匱乏,實在不足以道出萬千分之一,所以,如果沒有看過這部片子的人看到這篇文章的話,希望你們能花點時間安靜的看看,也許它並不能像感動我一樣的感動你,但是它從我心底激發的共鳴深深震撼了我。
主人公約翰·納什是個天才數學家,但每一個天才都總有他不為人知的疼痛。而影片主人公所承受壓力與折磨更是非常人所能理解的。
「這里是一個美麗的頭腦。智慧與勇氣在痛苦與脆弱中獲得勝利。」這是大家對主人公的評論。你曾這樣過嗎?孤獨到連朋友都只存在在幻想的世界,所有美好幸福,人生的一切的一切都是不存在在這世界的。我想我語言太貧乏,無法形容的確切讓每個人懂。
不過我覺得主人公依然是幸運的,他有這樣一位偉大的妻子,妻子的愛就像一座屹立的山又是一灣平靜的湖水。她即為納什擋住了來自社會的輿論,承擔了生活的壓力。即使在最糟糕的時候也選擇相信了丈夫。
我不能忘記電影里的一幕,妻子握著丈夫的手說,你不要害怕,你在這里,妻子用丈夫的手貼著心臟的位子。我哭了,眼淚一滴一滴落下來。很久沒有被感動了,以為自己已經被麻木了的心,突然就不可抑制的顫抖起來。我想那就是愛,愛總是有力量令人忍不住動容。
分裂症患者的納什,在妻子的巨大的愛與信任下,擺脫了幻想中的人對自己的控制,重新投入生活,成為了諾貝爾獎的獲得者。這是一幅動人的生命畫卷,它刻畫了一個年少的人如何一步步走向絕望無助,又被愛拯救獲得巨大成功。這不是一部愛情片,但愛無論在什麼地方都是讓人無法忽略的美好而又神聖的存在。
我想到了現在的這個世界,人們越來越看淡愛,越來越多的人利用愛。執子之手,與子攜老,變成了一個美好的神話。信任流失,愛與錢財搭上了直接的關系。人們不願意付出,只夢想得到,我覺得越來越難以理解的這個畸形的世界。
《美麗心靈》是一劑葯,這個與世隔絕的主人公獲得了它,於是他走出陰霾。我們都需要這一劑葯,學會相信。
美麗心靈,真的就像影片的名字一樣,影片中的人心靈美麗,也帶給我們這些觀影的人心靈的震撼。當約翰。納什患有精神分裂症的事實擺在眼前時,震撼正一波又一波地向我們襲來。他是如此聰穎、勤奮、獨特、不苟同於世,可是似乎總是沒人發現,人的可貴之處在於能夠實現精神的分享,在我們開心時有人能共享,傷心時有人能訴說,迷茫時有人能指點,自卑時有人能鼓勵,而他正是缺少這樣朋友。他活在自己孤寂的生活里,像暗的發霉的房間,又冷又潮,看不清牆的外面,房間裡面沒有別人,沒有鏡子,看不到別人的一張笑臉,甚至是自己的喜怒哀樂。於是出現了查爾斯和他的侄女,這兩個納什幻想中的人,沒有深入學過心理學,也不想用心理學的專業術語對納什的心理進行分析,在我的理解中,這兩個朋友是他對自己深度的自我暗示。從他們身上納什得到的是缺少的愛和鼓勵,是快樂和依賴,是另一個世界,是另一個自己。當幻想與真實碰撞,這對納什太過殘忍,還記得醫生說的話,當一個人發現自己活在一個不存在的世界裡,最愛他的人都不存在,這種心情可想而知。這時我對納什的情感是同情,覺得這真是一個可憐的人,這個人又一次陷入無邊的孤寂之中,真希望著一切都是一個誤會。
然而,再次發病讓我徹底感到可惜,這是一個真實得不能再真實的事實。作為納什的妻子,她不但愛孩子,也愛納什,決不允許發病的納什傷害到孩子,當他展開雙手攔在她的車前,說「那個女孩從未長大過」,我知道故事的希望來了。那個在他幻想中的天使般的小女孩經歷這么多年從未長大,他確實在幻想。當他決定再也不理會心中的查爾斯和小侄女時,我對納什的情感是敬佩加悲傷。就好比兩個相愛的人,明明比肩卻只能裝作陌路相逢,這曾經在生命中最重要的夥伴,從此不再有交流,剩下自己活在真實里。
終於,守得雲開見月明,年邁的納什終於獲得的別人的認可,他居然可以自如的與他人交談,這是他花了一輩子,站起來的又一個自己!當他站在諾貝爾獎台上,感謝他愛的人,我想不僅僅是他妻子,還有那兩個從不曾消失的朋友都是他感謝的人。當他們在最後對視無語時,眼淚終於再也止不住,感覺他們就像是一輩子親昵的朋友,不離不棄,反而覺得納什還能看見他們是一種欣慰。
我想受感觸的不僅僅是這個故事,還有我們自己本身,我從來不覺得能有人比自己更能了解自己的全部,雖然有時我們看不清自己的缺點,別人更能看清,但這只是一小部分,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需要什麼。時不時的,也會有自我鼓勵,會有自我安慰,這是作為人這種生物最可貴的地方,每個人都有脆弱的一面,不要害怕別人知道,讓給更多人走進我們心裡,走進的還有更多的陽光,而這些人不是查爾斯也不是他侄女,是真實的朋友。
《美麗心靈》是一部關於一個真實天才的極富人性的劇情片。英俊而又十分古怪的納什早年就作出了驚人的數學發現,開始享有國際聲譽。但納什出眾的直覺受到了妄想型精神分裂症的困擾,使他向學術上最高層次進軍的輝煌歷程發生了巨大改變。面對這個曾經擊毀了許多人的挑戰,納什在深愛著的妻子艾麗西亞的相助下,毫不畏懼,頑強抗爭。經過了幾十年的艱難努力,他終於戰勝了這個不幸,並於1994年獲得諾貝爾獎。
在整個影片中,納什出現的幾個幻覺形象從心理分析的角度來說非常有代表性。
一個是納什為了緩解內在對失敗的焦慮創造出的第一個幻想中的人物——葡萄牙室友查爾斯。查爾斯與納什拘謹的個性完全相反,在納什遭到打擊,陷入焦慮和絕望之後出現,他不停地鼓勵納什,承認他是天才,自憐自苦的納什無疑正需要這樣的認可和鼓勵。因此,幻覺的出現一方面預示著納什的病症爆發,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卻也正是納什無意識的自我治療。查爾斯也無疑就是納什本我意識的一種體現。納什理性的控制下,一切發於自我的感情都通過查爾斯的舉止來宣洩。納什被捉弄時查爾斯罵人,納什低落放棄時查爾斯不羈,納什論文通過時查爾斯在門外欣喜若狂,等等一切,兩個截然不同的性格個體構成了納什的分裂性格,也是他精神分裂的原凶。
影片中納什還出現了官員帕徹的幻覺,這是由納什的英雄情結產生,代表著罪惡的原型,他野蠻,粗暴,專橫,破壞力十足。不能不說,納什的這部分構想,與當時的社會環境扯不開關系。普林斯頓大學里教授的關於蘇聯威脅論的講解,兩次出入五角大樓破譯國家安全部攔截的蘇聯密碼,英雄主義和精神分裂的雙重作用構建出帕徹的原型。對於一個密碼破譯專家來說,發現並解決迷惑事件是他的職業病,納什破譯了密碼,但卻並未弄清這些不連貫詞語代表的含義,人性中天生的好奇心,促使他構想一個神秘人物,他帶納什去探究,賦予納什神奇的身份與權力。可以說,帕徹的出現,也是納什本我的一種體現,是納什英雄主義的原型。
至於那個小女孩瑪休,她更可以被看作是納什真實自我的投射:孤單,無助,楚楚可憐,需要別人的愛撫。卸下「天才」的人格面具後,納什在本質上就是這樣一個純真又脆弱的大孩子。偉人們有越高的建樹,就會越顯得孤獨無助。
於是,在這三個有納什的真實自我構建出來的本我人物不停的糾纏中,納什喪失了社會中的自我。理性和現實原則與精神分裂的納什已相去甚遠。這三個本我人物的鞭策,納什近乎瘋狂的研究符號學理論,納什的成就,一方面也就是由這三個虛構人物的自我成就,但這種自我成就的背後,更加加深了納什的精神分裂,矛盾激化到高潮。《達芬奇密碼》中有這樣一句話:大腦只接受眼睛所選擇的事物。或許,當納什從所謂的情報雜志中去發現蘇聯的所謂情報時,拼湊的段落文字構成所謂的情報,也可以這樣來解釋吧。
故事中還有一個至關重要的人物,當納什沉浸在幻覺中已經分不清現實,分不清真假,被幻覺牢牢控制時,納什一直擁有妻子艾麗莎的愛。當他在真與假中迷惘的時候,至少他知道艾麗莎的愛是真實的。正是這一點真實的情感讓理智重新進入納什的意識,艾麗莎的愛在納什的無意識與意識之間搭起了一座橋梁,並最終成為了納什康復的契機。正如在獲得諾貝爾獎時的獲獎感言中納什的話:愛是一種特殊的感覺,是沒法用正常的邏輯去推斷的。
美麗心靈,正如納什為國家的英雄主義,正如艾麗莎對納什無限的愛,正是他們都擁有的美麗心靈,才能最終在精神分裂的懸崖上重歸現實吧!當本我與自我在一生中戰斗到激烈如此的時候,超我才得以實現;當本我與自我共同實現超我時,就是獲得一生成就的時候了。
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奮斗不惜、孜孜不倦的追求。很久以前就知道納什的美麗心靈很不錯,今天看了真的深有感觸,不怕別人笑,我確實也有一陣想法很多,不斷的想一件事情的n種解決方法,感覺有時像是瘋人一樣,但現在慢慢的對身邊的事情的接觸,已經基本上可以不必想的復雜了。其實我覺得那是一種思考的習慣,一種態度,只是,我不是科學家。
小的時候經常想自己長大後成為個科學家,但是我卻考了體育,呵呵……但這樣也很好,起碼是我喜歡的東西,一個人的思想某中程度上是可以轉載在其他事物上的,其實有時候換位思考是真的能夠解決一些事情的,事物之間有很大聯系的,就像每個事物都是又不同的分子構成,又由不同原子構成,雖然說形成了不同的事物,但是在毀滅的時候卻又重新的變成了同樣的質子、中子,以至更小的粒子。
電影的最後,納什這樣說:「我一直相信數字,不管是方程式還是邏輯學都引導我們去思考。但經過終生的追求我問自己:邏輯學到底是什麼,誰去決定原由,我的探索讓我從形而下到形而上,隨後到了妄想症。就這樣我走了一個來回,在事業上我得到了最大的突破,在生命中我得到了最重要的人。」曾經也看過納什的故事,他是一個經歷了艱苦人生,最終得到成功的人,最然這樣評價很委屈他,因為他是天才,是科學家,是大智慧的人。但我想,無論是誰,這樣的精神是要有的,這樣的思想是不能放棄的,也只有這樣的堅持和忍耐才能叫做完整的人生。
美麗心靈這部片從大一開始就知道了它的存在。也知道了它的知名度。其實是我out了,這部片2001年就已經上映,只是以前沒有多大注意,讀了心理學這專業後,才關注起心理學電影。
從大眾的角度看,這是一部勵志片,從心理學的角度看,這是一部講精神分裂和自閉症的片。我是這樣覺得的。網上有這樣一句話來總結描述它,覺得挺有意思:一隻肥豬,我們可以在家養著當寵物,可以賣給人家殺了吃肉,也可以把它擺在別人面前來做個類比。它的存在究竟有什麼意義,那要看你追求什麼!
這是一部關於一個真實天才的人物傳記片,故事原型是數學家小約翰—福布斯—納什。納什早年就做出了驚人的數學發現,開始享有國際聲譽。但是他出眾的直覺受到精神分裂症的困擾,使他向學術上最高層次進軍的歷程中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但是在他妻子的相助下,毫不畏懼。經過了幾十年的艱難努力,他登上了諾貝爾經濟學獎的領獎舞台,在發表感言時。納什注視著他的妻子說:他的一切是妻子給的。在看這部片的過程中,除了主人公向學術追求的執著激勵著我之外,他妻子對他的付出也感動著我,其實他的妻子想過要放棄,但最終沒有,這就是愛的力量,要是她的妻子放棄了,那麼可能不會有納什的偉大成就。
至於為什麼覺得這也是一部關於自閉症的影片,因為主人公他的人際交往能力特別差,他不懂得怎樣與人交流。而在他的幻想里有一個角色是一個室友,我覺得他期待著友情。
不管從人生追求或從愛的付出這些方面去思考。這都是一部很引人深思的影片。值得我們用心去看,而我也看了兩遍。
影片美麗心靈是一部以納什的生平經歷為基帶創作的人物傳記片。該片獲得了奧斯卡金像獎,幾乎包攬了2002年電影類的全球最高獎項。影片主人公原型納什因此而成為熱門的公眾人物。
❹ 電影《一念無明》觀後感
當看完一部作品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這時我們很有必要寫一篇觀後感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觀後感頭疼,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電影《一念無明》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沒有完整觀看影片。本片講述了現實世界的人情世故,瞅瞅身邊的社會就可以讀懂故事。導演和編劇忠實於生活,沒有植入自己的觀點立場。在現實中,每位觀眾都有各自的解讀,答案因人而異。
筆者一直感到困擾,阿東(余文樂)弟弟,也是黃大海(曾志偉)二兒子,這一角色存在的意義?沒有二兒子,故事依然完整,為什麼安排這樣一個角色?
媽媽的躁鬱是一家人不幸的開始。關於媽媽的病因,會有不同解釋,筆者給出自己認為,最合情合理的一種解釋。
有一種男人顧家,有一種男人顧事業。顧家的男人工作認真,不求名利,只沉浸在家庭的幸福當中。顧事業的男人同樣看重家庭,負有責任感,但更專注事業,難與家人團聚。顧家的男人常被喚作是窩囊廢,事業型男人常被當成榜樣。若你是女人,會選擇哪一種?
媽媽出身名門,大家閨秀,家境好到何種程度影片沒有述及,但看得出,家人早與她劃清界限。媽媽年輕時追求者眾多,可偏偏嫁給了黃大海,選貨櫃司機,而不是富二代,社會精英。這故事好像童話愛情故事的續集。公主愛上掃煙囪的窮光蛋,大小姐愛上平民百姓,為愛情拋棄地位和金錢,凄美委婉。但續集告訴我們,愛情是理想,婚姻是現實。
媽媽生長在富裕的家庭,自然會有一個顧事業的父親,從小缺少家庭溫暖。因此媽媽選擇黃大海,認為他會是一個顧家的男人。
黃大海得到一顆明珠,必然壓力重重。兩鍾階層,兩種生活。為給妻子原本的生活,他用盡全部時間掙錢彌補。這個結果媽媽萬萬沒有想到,她重新陷入孤獨冰冷的家庭中。媽媽為此躁鬱,更增添了黃大海的壓力。這種因果,使得矛盾愈加惡化,成了一本難念的家常經。
片中,媽媽總在喊:沒人看我。她是在抱怨,是在懊悔,丈夫沒能看懂自己,沒明白自己想要什麼。她改變不了丈夫,也改變不了社會的現實。
兩個兒子恰是這兩種男人。阿東顧家,弟弟顧事業。躁鬱瘋癲的媽媽毒打阿東,好像在抱怨,為什麼留在身邊的不是二兒子。事實剛好相反,媽媽一生都在被事業型男人折磨,她怎會對二兒子抱有幻想。她多麼希望,丈夫能像大兒子那樣,多陪陪自己。
影片講得很徹底,黃大海直到最後才看透人情,才明白有問題的不是兒子,才醒悟妻子的苦衷,才意識到自己的錯。可他改變不了社會的現實。
曾志偉把角色和劇本讀透,搞懂導演的意圖,理解了人物的心理變化過程。
父親黃大海,起初心情復雜,不知道兒子阿東出院是好是壞,他只想和兒子過上簡單的生活,了此餘生。阿東躁鬱發作後,黃大海開始焦慮,他期盼兒子可以壓制情緒,但目的還是和兒子苟且活下去,躲在社會的角落。直到阿東被生活擊倒,出現自殺傾向,黃大海的父愛才被喚醒。我們甚至可以微弱感受到,在黃大海心中,妻子的死是一種解脫,可他不想讓兒子再出事。
黃大海參加家屬會談,病友親屬給他支招,怎樣把家人送回精神病院。醫生也給了黃大海一個機會,只要說出阿東有自殺傾向,就可以徹底解脫。病友和醫生也在逃避,黃大海逐漸反轉觀念,看清事實。原來這么多年,他沒有為妻子付出過,也沒有站在兒子一邊,有問題的是自己,而不是她們母子!
片尾。黃大海和鄰居辯論,開始承擔做父親的責任。阿東被人誤會,鄰居們嬉笑怒罵退出舞台。黃大海面對兒子微笑,此時,他終於理解了兒子一直以來的委屈。桃花樹下,父子兩人的意識,靜靜守護著他們溫馨的小家。
阿東沒有病,媽媽同樣沒病。母子二人看懂了現實,人生要活的自我,活的安心,活的真實,不被枷鎖困擾。可母子均無力掙脫,世上又多了兩個孤獨的靈魂。丈夫沒能看懂妻子,還好,父親最終明白了兒子!
本片的諷刺,無疑是阿東好友的自殺。你不覺得好笑嗎?好像真沒聽說過,有病人在精神病院成功自殺。精神病人怎麼會自殺呢?精神病院是正常人的避難所,最正常的地方。
二兒子角色的意義,是讓影片完整。影片並不存在正確答案,也沒有對與錯,是與非,因為導演和編劇依然改變不了社會的現實,改變不了觀眾的選擇,也許你是阿東,也許你會是二兒子。大家都無法改變社會的現實。
筆者寫這篇文字時,意外看到《顛佬正傳》這部老港片。兩部影片內容相近,都在反映精神病患者受到歧視,無法回歸社會的現象。但《一念無明》寓意更加晦澀,更具深度。而且導演和編劇把影片定義成無解的狀態,設計巧妙。
影片沒有強調阿東誤殺媽媽的過程,也許導演心慈手軟,不知如何拿捏。筆者為此存有一絲幻想。媽媽是自殺,她看到了顧家男人的委屈,從兒子身上明白了丈夫的苦衷,她選擇了離開無法擺脫的枷鎖。
我們可以改變自己,卻無法改變別人。婚姻亦是如此,你無法改變你的另一半。有了孩子,家庭更是一團亂麻,想改變的事情越來越多。何必改變,何必強加於親人呢?也許錯的是自己呀!
由余文樂、曾志偉以及金燕玲共同主演,《一念無明》講述了余文樂飾演的躁鬱症患者阿東,在一次意外中結束了罹患憂鬱症的母親的'性命,而曾志偉飾演的父親很早就離開了這個家庭,阿東出院後卻必須要接受父親的幫助,一步步走回社會。
很多影迷朋友們想要知道《一念無明》好看嗎?講述了什麼故事?豆瓣評分多少?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一念無明》精彩影評吧!
「只能用心才能看清楚真正重要的東西,用眼睛是看不見的。」
這段話,出自著名暢銷書《小王子》。本片導演黃進將它放在了片尾。
連接這段話的,還有來自黃進和陳楚珩(本片編劇兼他的女友)面向觀眾的號召——
「情緒病治療是個長期斗爭,治療創傷的心靈不單需要合適的治療,社區支援,還需要大眾去除負面標簽,給予諒解及支持,用同理心去感受和關懷」
關懷誰?
當然是如片中一樣患有精神疾病的人。
《一念無明》對毒葯君來說是一部偏私密的電影。它的故事很簡單,講的是一位父親如何努力幫助患有躁鬱症的兒子阿東重回生活正軌。
但這部電影論述的主題卻並不局限在單一的人物故事中,相反,它背後包含了豐富的社會議題。這當中,就涉及對精神病患者的關注。
什麼是躁鬱症?顧名思義,躁狂+抑鬱。
知乎上有專門針對這一疾病的講解:
你可以把躁鬱症理解為抑鬱症的近親。患有該類病症的人時而興奮異常,時而陷入情緒低谷。其行為不穩定,容易受外界刺激,出現有異於常人的反應。
從遺傳的角度來講,阿東的躁鬱症並非空穴來風,因為他同樣有一個情緒極不穩定,且身負重疾的母親。
中國有一句古話,叫久病床前無孝子。但阿東不是這樣的人。
母親病後,父親常年不著家,與自己的關系若即若離。弟弟遠在美國過自己的逍遙生活,家事從不過問。只有阿東,對母親不離不棄。
遺憾的是,阿東的母親並不感恩。也許是因為病痛麻木了她的心智,也許是因為她真的不在乎長子所做的一切。無論他如何付出,在她眼裡都只是個「撲街仔」。
要知道,在香港找到一份體面的工作是多麼不易。作為一個生活節奏極快的國際之都,巨大的貧富差距與高強度的工作環境,讓生存其間的每個普通人都承受著極大的精神壓力。阿東也不例外。
沒有一部電影是完美的。但相對於我給很多影片心慈手軟的6分或者7分,《一念無明》得10分是綽綽有餘的。「真正有價值的東西,要用心靈去發現,單憑肉眼是看不見的」。《一念無明》正是一部必須用心靈去體會的傑作。
這不僅是一部關注心理病人的電影,更是一部追尋大愛的傑作。伊朗電影《天堂的顏色》證明:世間最偉大、最勇敢的愛,莫過於生活艱辛的父親對殘疾孩子的堅持。
《一念無明》呈現一個MadWorld,無論父親黃大海,還是兒子黃世東,在世人眼裡(甚至在他們自己內心深處),都是不折不扣的Loser(港話中的撲街仔),卻始終沒有把屬於自己的責任判給別人去做,盡管他們能夠找到千百個讓自己脫身的理由!
無論是在耶穌堂里感恩痛哭,還是在病友家屬群里分享經驗,都難免逃避或麻醉的嫌疑,更別說鄰里之間冷漠自私的「民主」。只有那個像小王子一樣敏感的孩子,還葆有一顆純潔的心靈,能夠發現最有價值的東西。
作為父親,雖然偶爾會想起上世紀八十年代跨境開車時的風光,更多卻是被妻子看不起的悲哀;當兒子生病後,他四處求人求醫,學習醫療手冊,自覺沒有讀過什麼書,只能跟著「手冊」「說明」或「指示」走,一籌莫展時,還是回歸自己的感覺(心靈),才有最後的父子回家。搬家即回家!
曾志偉是老戲骨,在本片舉重若輕。余文樂原本是偶像派,這次成了名符其實的實力派,表演非常出彩。
「菜鳥」導演黃進真是了不起,講故事有條不紊,對情感/情緒的控制恰合節奏。拍了一部非常「中國」/「香港」的電影,卻好幾次讓我想起那部「國際性的」傑作《一次別離》。拋開「國際性」或者「文明/文化」「啟蒙/沖突」意味,就愛與責任而言,《一念無明》足可以和《一次別離》比肩立世。
❺ 完美人生觀後感
完美人生觀後感 《完美人生》———最初看到片名,我以為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人快樂、幸福、充實的一生,畢竟,這樣的一生才算美麗。影片的前半部分的確如此。影片主人公是一個風趣幽默且幸福的人,他用自己的幽默給他的妻子與兒子帶來了快樂。然而,影片的後半部卻是講述他們一家在納粹集中營的生活。主人公為了不讓兒子幼小的心靈受到打擊與傷害,用各種謊言善意地欺騙兒子,並告訴他:「一切只是個游戲,游戲結束後,我們便可以回家。」最後,主人公為了尋找自己的妻子而送命,但他給兒子留下的並不是集中營灰暗的回憶,而是個美麗的「游戲」。 二戰結束後,有許多在集中營存活下來的人回憶往事都痛苦不堪,還有更多的人出來後患上了憂鬱症,原因就是集中營的非人生活實在太過痛苦。而主人公卻用一個游戲的名義掩蓋了這種痛苦,讓其兒子的心靈免受傷害,盡管他自己為此付出了生命。 影片中,導演用了不少誇張的手法與一些巧合更加突出地表現這一家三口的感情深厚,也為劇情的發展作了很好的鋪墊。 美麗人生,片中主人公有一個美麗而幸福的家庭,他為他的家庭做出巨大的貢獻,他的一生是美麗的。片中的兒子有一個美好的 童年,有一個風趣的父親,父親帶給他快樂,使他的人生有了一個美好的開端,他的人生也將是美麗的。片中的母親有了一個快樂的丈夫和一個可愛的兒子,她的人生也因此而美麗。人生的美麗也不單指快樂,更強調人生的意義,人生便因意義而美麗。聰明、勇敢和善良的人們都能締造出美麗的人生。 點評:美麗的游戲後面是殘酷的人生!更是一位偉大的父親對兒子深沉的愛!這篇觀後感層次清楚,感情真切自然!在概括了影片的主要內容時作者就埋下了一條線———主人公用善意的謊言欺騙兒子,從而讓兒子幼小的心靈避免了陰暗與血腥的傷害。後文就循此線索抒發著自己的感受,「感」在「觀」中,「感」「觀」結合,凸顯中心,把自己的感動與震動釋放在抒情與議論的文字中,這既是影片的魅力,更是這篇觀後感的魅力所在! 在很早的時候,我媽就跟我提起過《美麗人生》,胡事的概要也講過,只是一直沒有看過。我非常感謝孟老師為我們播放這部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