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看完《生門》後你有何感受呢
《生門》真實又讓人感觸良多。
作為母親觀看《生門》都是覺得因為真實而讓人感覺的,雖然裡面的鏡頭都會有點讓人感覺不適,可卻是真真實實的情景。每次看都會讓我回想起生寶寶時候的情景,那種難受那種無法言語的疼;每個寶寶出生都是不容易的,歡笑背後有一個痛苦的媽媽以及偉大的醫生。
很多人都會因為評論而不敢去《生門》,可我覺得這個電影確實是最好的,記錄每個孩子出生的不容易,記錄看似平凡卻充滿意外的出生時刻。
Ⅱ 從《生門》看公共傳播 ——醫療紀錄片《生門》觀後感
醫療紀錄片《生門》的故事集中在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婦產科,它通過直面生命誕生的現場,透過無數孕婦生產,展現生死交替的震撼和迎接生命降臨的喜悅。
雖然,在很多人看來《生門》選擇的例子可能不多見與極端。在第四集名叫「為母的權利」中,描述了一個真實的生死門事件。因選擇自然分娩還是選擇剖腹產而引發的激烈爭執。一個是為了產婦的醫生,一個是為了妻子的丈夫,盡管是不一樣的愛,卻殊途同歸。兩次剖腹產的肚子,傷痕累累,凶險性前置胎盤,多重危機,分娩後大出血,心臟兩次驟停,絕處逢生。生產,既是「生門」也是「死門」。
公共傳播在國內外的研究中一直沒有得到一個明確的定義和界定,石長順與石勇軍在其著作《論新興媒體時代的公共傳播》中,曾對公共傳播下了界定。公共傳播指的是政府機構、社會組織、公共媒體、非營利組織或公民通過媒體進行以社會公共利益為目的的公共信息和公共節目發布。
在這幾年來,醫患關系逐漸成為一個公共議題,在各類媒介中公眾對醫患關系也是各執一詞,由於不同人所站的角度不一,導致發生醫患關系的沖突。 由於在市場經濟下,醫療依然具有商業性。而某些醫療機構或者醫療人員為了追求自身的經濟效益,丟掉了自我職業操守,最終與社會道德背道而馳。對於患者來說,他們對這些醫生的信任被利用,漸漸地對醫療整體處於一個不敢相信醫生又不得不相信醫生的態度。而對於醫生方面來說,醫學還有很多盲區,對某些患者不能確保,只能以醫學角度給一個概率,醫生難以向患者傳遞足夠准確的信息。而由於醫療難題也逐年增加,又給醫患關系鋪上了一層面紗。各方面的難處導致了醫患關系日漸突出。
通過公共傳播,首先,醫患能夠跨空間、跨時間的進行交流。信息的表現與反饋其實給了醫方和患方交互的平台,了解對方的心理。其次,還能進行一定的宣傳教育,例如,艾滋病的公共傳播能夠讓公眾正確認識艾滋病,進行宣傳科普。其三,能夠引導輿論,在這個社會里,可能十個人毆打一個人是暴力,但幾億人「討伐」一個人反而被認為是正義。輿論容易被利用,這也是大家重點爭議的。
公共傳播議題之多難以罄書,但相較於其他的議題,醫療是一個接近公眾平時生活,又令公眾感到敬畏的議題。因為醫療是最接近生死的一個公眾議題,會使得公眾在真實面對時,行為與先前有極大差距。傳播中,本來就會帶有情感色彩偏向,而在《生門》紀錄片中,一個婦產科,記錄了太多的人情世故,這不得不使得傳播帶有更多地情感色彩偏向。這會一定程度上,錯誤地引導其他公眾,但卻又是不可避免的。
而如何做好關於醫療的公共傳播,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著實是一個急不可待的問題。主要包括兩個部分,他律和自律。
一、公眾需堅守自律
由於傳播平台的復雜性、混雜型、未實名性等,公眾對不同的事件需要有自己的判斷能力,而非一味地聽信網路平台上的言論,避免盲從,跟風行事。公眾應當擔起自己的義務和職責,提高媒介素養,共同保護我國復雜的網路生態環境,保護自己的知曉權。
二、嚴格他律
除了公眾需堅守自律,大眾媒體平台也需要嚴格自律原則,恪守自己的道德責任,作為大眾媒體,其實應當平衡自身利益和公眾利益。政府也要加強監管制度。
從大眾媒體方面來說,也需要進行自律,特別是網路運營平台,要通過自身所掌握的大數據,來規整平台內容。同時,保證公共傳播信息的透明度,讓公眾盡可能多的了解事實。比如新浪微博被稱為「渣浪」的很大部分原因是因為壓熱搜等,它讓公眾所感知的態度就是隱瞞公眾。除此之外,還需要提高平台准入門檻,這不僅能使內容更加優質化,也是大眾媒體平台對公共傳播的責任感,同時能夠對網路平台的公眾傳播進行實時監控。對於《生門》這個紀錄片,網路上也有不同的聲音,部分微信公眾號也會對其內容也會有篩選,但是還是會出現一些包含垃圾信息言論的發布。這也需要網路平台恪守自己的道德責任,花費人力,物力來進行監控。
從政府方面來說,加大監管力度,包括對網路運營平台的監管以及對對公眾進行相應監管。這幾年,政府對網路平台的自由言論逐漸加大監管力度,加強相應的網路法制建設。政府已經頒布了相應法案,但是,仍需要不斷完善法律法規。又因為網路信息發布的匿名性,導致政府難以「准確下葯」,因此只能大范圍的進行宣傳教育,來使得公眾嚴格恪守自己的責任。法律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事情,最重要的還是要通過道德約束,讓公眾和傳播源頭都明確自己的責任與義務。
其實每個人在公共傳播中都是必不可缺的一環。在如今的信息大爆炸時代,信息流通快速,信息量龐大,傳播生態環境復雜,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傳播的起點和主體。但是我們所需要做的,所能夠做的只不過是,定位好並肩負起自己在公眾傳播中的位置和責任。建成良好的大眾傳播體系,仍需要大眾媒體、政府以及公眾明確和履行自身公共傳播功能和職責。
Ⅲ 如何評價電影《生門》
我似乎天生被醫生、律師、法政等職業劇或節目吸引,幾天前,在微博上偶爾刷到一個叫《生門》的醫療記錄片,立刻上網搜來看了。片子的第一集是《繁衍是人類最大的本能》,一看就是先從婦產科開始,至於這個紀錄片一直是從婦產科視角來拍,還是一個全科室的醫療紀錄片,還得看後頭。
紀錄片質量如何,我不是影視方面專業的,我的意見並沒有什麼可參考性,還是留待大家看了之後自己評價吧。
片子最吸引我的地方是拍得很生活化,凡是到過醫院體驗的人,大概都知道,醫院並不是大部分醫療劇所反映那樣,絕對的高尚或絕對的骯臟,醫院從來都是既有生又有死,猶如生活,悲喜摻雜。
開始映入鏡頭的第一個產婦,平安生產後第一句話就是問「男孩還是女孩」「如果是女孩就還生,男孩就不生了」,醫生很是幽默地說「那就不生了」。或許有人會說重男輕女之類的,我想說,這就是生活在中國社會的現實生活寫照啊。中國經歷了數千年男尊女卑的歷史現實,建國才區區幾十年,哪這么容易就把幾千年深深印刻在中國人傳統思想裡面的東西剝掉呢。
第二個病人,也是目前相對來說在網上引起比較多討論的一位,孕四十周,胎死宮內,出血三天,也就是說這個產婦肚子里的孩子已經死了,要手術把死胎取出。但這個產婦自己來的醫院,身邊沒有親人、朋友相伴,除了說了個不知真假的名字,什麼都不肯說,一直要醫生給她做手術。眾所周知,開刀是要病人家屬簽字的,雖然前陣子的產婦跳樓案,這項制度一度被很多人質疑,但是這也不能否認這一制度存在的必要性。醫院是救死扶傷的地方,但也是有各種制度的約束,讓救死扶傷可以更加規范,這既是保護病人也是醫院趨避風險的必然選擇。
雖然這個病人最終得救,還順利出院了,但是從她身上,我看到了她對生命的輕視。既不尊重 自己的生命,也不尊重腹中胎兒的生命,甚至不尊重醫生的生命。如果她尊重自己的生命,她不會在生死攸關時還要竭力隱瞞自己真實身份,這可是隨時會耽誤救命的關頭啊。後面的欠費不交,醫生一而再再而三的說會耽誤治療,才叫人來交了部分錢(最後錢沒交齊就走了,醫生說給她少記一點了)。對自己生命的這么輕賤,難以想像她會對腹中胎兒的生命會有多重視,不然也不會弄到胎死腹中才來醫院。而對醫生生命的不尊重更是顯而易見,不說自己的真實身份、沒有親人簽字,不斷央求醫生給她手術,萬一手術中有什麼意外,這又是斷送一群敬業愛崗的醫生的職業生涯。除了自己之外,沒有人能對任何人的生命負責。無論有多難,好好愛自己吧。
另外一個對生命的輕視的是一個患有精神分裂症的產婦,臨近生產,住進醫院,卻連抽個血這樣的檢查都無法配合,這不是產婦對生命輕視,因為她的病症無法讓她能夠對自己的生命負責。但是父母呢?丈夫呢?婆婆和小姑子陪同,無法配合檢查就一直叫醫生直接剖出胎兒來,還以為是幾十年前的接生婆,一把刀燒下火燙一下就可以直接生出孩子來嗎?
第三個孕婦,我真真切切的看到了一個小生命的誕生是如此的讓人喜悅。二婚,48歲,老來得子,被爸爸和奶奶的笑聲感染,我在屏幕的這頭也跟著喜不勝收,笑出聲來。男士的前妻無法生育,年輕時走遍北京、運城,去同濟、協和等大醫院去治療都治不好。雖然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個原因就離婚,但是現實就是二婚,才和現在的妻子,在48歲得了個兒子,高興的奔走相告,給人送糖報喜,放炮、上墳,給祖宗報喜。多年的夙願終於了了,能不高興嗎?中國人組建家庭,除了夫妻相互照顧,白頭偕老之外,添孫加子,家族興旺,從來都是包括在婚姻裡面的,正如這一集的主題--「繁衍是人類最大的本能」,如果沒有繁衍,人類早就滅絕了,所以,不要離開中國的人情社會來談婚姻和生子,這都不現實的。我不否認現在的年輕人很多都有丁克的思想,但最終可以一直丁克下去的又有多少呢,因而對這方面我的看法還是比較中庸,你也可以說我隨波逐流,沒有一點個性,但是這是大部分人的選擇,不是嗎?而選擇大部分人所選擇的也沒什麼不好呀。
一個小時左右的片子很快就看完,我比較容易投入感情,笑過、痛過,也思索過,期待下一集吧。
Ⅳ 怎麼評價生門
《生門》的評價如下:
片中沒有煽情沒有編纂且直面生命本身的真實鏡頭感動了觀眾。影片雖然是紀實手法拍攝,但影片的劇情張力以及天人交戰的人性掙扎,仍獲得贊許。在呈現了獨特的視角和思考之餘,也給了觀眾不同於以往的觀影體驗和震撼感受:既有充滿沖擊力的真實故事,也用客觀冷靜的第三者視角俯瞰眾生感悟生命的真諦。雖是紀實手法拍攝,但是其故事的精彩程度一點不亞於劇情片。
劇情簡介
在產科病房,每天都會有形形色色的故事上演:5萬塊錢能救一大兩小三條人命,但借錢、貸款、抵押房產都是那麼艱難,手裡只有5千塊錢的准父親一籌莫展地流下了男兒淚;33周歲的產婦夏錦菊在生產過程中大出血,心臟兩次停跳換血1萬多毫升,產科主任李家福以「生死時速」在鬼門關前將她救下。
年輕媽媽李雙雙腹中的胎兒被當地優生科判定需引產,但面對一條小生命,醫生和家屬完全做不到心如鐵石,在救與不救間艱難徘徊,一場「內心的審判」令所有人痛苦不堪。
Ⅳ 生門影評
平時看電視劇以及電影的時候只要涉及診療以及護理方面會很自然的找bug , 而這部真的是沒有啊。
第二次觀影的時候身邊是中南醫院的阿姨們組團來看,聽她們討論也覺得很親切。
最後,關於人性的自私,落後的觀念以及制度的不合理平時已經看的太多了,並沒有什麼好說的。
Ⅵ 如何評價電影《生門》
是一部比較精彩的電影,比較貼近生活值得觀看。
我相信許許多多面臨生產的女性都聽過:哪個女人不是這樣過來的,那麼矯情干什麼?以前的人哪有這么多事,地里干著活就生了。養孩子有什麼辛苦的,不都是這么過來的;不生孩子的女人那還叫個女人?
因為女性天然有一個子宮,天賦生育器官,就應該遭受這些苦難,並且還不應該說出來。這就是全世界幾乎絕大多數人類的想法吧,即便是發達國家,可能也普遍存在這樣的思想,當然,越落後的國家越甚。
相關資料
看到電影和電視劇中的女人,一個一個挺著大肚子,面色難看,渾身浮腫,衣著邋裡邋遢毫無尊嚴地躺在醫院病床上,等待著別人決定自己以及自己肚子里孩子的命運,那種身為一個女性,感同身受的濃重悲哀,無法消散。
但我感覺最悲哀的並不是這個,而是在電視劇版的最後一集,導演給出了幾年之後那幾個孩子的鏡頭。如果我是其中的那幾個孩子之一,我會後悔生下來。我不願意來到這個世界上,天然就背負著這樣的命運:早夭的孩子可能還算是幸運的;女孩們以後繼續繼承不生男孩不罷休的思想,哪怕會因此喪命;雙胞胎女孩只是在活著,眼神空洞,家庭窮困潦倒,大伯還在還債;腦癱媽媽張穎兒生了二胎,女兒小核桃天天被灌輸的思想就是要保護媽媽。
Ⅶ 看完《生門》你們有什麼感受
今年十九歲,剛剛看過生門,很多看過這部片子的人說女孩子還是不要看,看完只想不婚不育。但我還是去看了
比較震撼的是一個三十多歲的內個孕婦,她的胎盤長在上次刨腹產的刀口上,取出這個孩子後,意味著血會噴涌而出。手術前,她依舊開朗臉上看不到擔心表情,顯然這個二胎男孩的到來令她非常開心。孩子取出後大出血,醫生用止血綳帶勒著她的子宮,一旦放開,血會止不住的噴。醫生說我們要切掉你的子宮,她卻說醫生你再努力一下,我也努力一下,我才三十多歲啊。這一段我忍不住的哭,子宮真的有那麼重要嗎,和生命比?真的那麼重要嗎?心臟多次驟停多次搶救,沒辦法只能切掉子宮,我看著鏡頭里被拿出來的血淋淋的子宮,只是個紅色的肉球啊,眼淚卻不住的流。最後整個腹腔被塞滿紗布,轉入ICU。這次手術她全身的血相當於換了三次。我不知道這個女人是哪來的勇氣,大概是內個心心念念的盼來的兒子給的吧。從始至終她的丈夫沒有出現過,因為工作忙。一直是父親陪在身邊,焦急的等待,心痛的為女兒簽下病危通知書。
我覺得一個女生一生最悲慘的事應該是被當做行走的子宮,生孩子的工具。
紀錄片里的一對小夫妻。女人生完孩子後,胎盤滯留,醫生嘗試鉗夾,冷冰冰的器具從陰道伸到她的身體里,我看到被子被她的血染紅,她哭著叫著。我用手擋著屏幕,拔下耳機。她那時該有多疼啊。鉗夾失敗,高燒不退。醫生說最壞的結果是切掉子宮。其實如果一開始就切掉子宮她根本不用受這些罪。可能是他們還想再要孩子?或者是切掉子宮她就不是一個完整的女人了嗎?我們不得而知。只是女人死活不肯。最後二次鉗夾,難以忍受的罪又遭了一遍。但是這個女人算是紀錄片里幸福的,他的丈夫一直陪在身邊細心照料,公公婆婆把她當做女兒一樣照料。
看完後我並沒有不婚不育的想法,生一個孩子把生命延續下去,成為一個母親,很神聖。但是一個女人永遠不要成為生孩子的工具,不要嫁給一個把你娶回來是為了傳宗接代的男人。當生一個孩子會讓你失去生命(www.lnnewss.com)時,不要這樣做。因為你不是為你自己活,你要想到你的父親母親,你也是他們的心頭肉啊。面對生命和子宮的抉擇時,一定要選擇生命。就算沒了子宮,你也依舊是一個完整的女人,依舊可以活的很精彩,依舊可以被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