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電影發展的階段及代表作
一、電影的發展歷史可以大致劃分為三個重要時期,分別是形成期,發展期,成熟期。
1、電影的形成期
十九世紀30年代,電影就開始了它的誕生前的技術准備期,也叫做發明期。隨著技術的不斷變革與進步, 1895年3月22日,法國的奧古斯特盧米埃爾和路易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法國科技大會上首放影片《盧米埃爾工廠的大門》獲得成功。
同年12月28日,他們在巴黎的卡普辛路14號大咖啡館里,正式向社會公映了他們自己攝制的一批紀實短片,有《火車到站》、《水澆園丁》、《嬰兒的午餐》、《工廠的大門》等12部影片,盧米埃爾兄弟被稱為「電影之父」。
這個時期的電影在技術上推行標准化,藝術上講求構圖技巧,但是有很大局限性,這些早期電影過於貼近現實,而且影片時間很短。電影持續放映了一年半時間以後,人們的興趣就在明顯的減弱,以至最後再也無人問津了,這不能不說是時代的局限和自然主義的局限造成的。
2、電影的發展期
1902年,梅里愛根據儒勒凡爾納和HG威爾斯的兩部有名科幻小說編導了著名的科學幻片《月球旅行記》,這是他的高峰作,在電影史上產生了深遠影響。在這一時期,不能不提到的是拍攝了《火車大劫案》的鮑特。
鮑特在《火車大劫案》中第一次用14個場景來構成一部電影,而在此之前的梅里愛的影片都是從頭到尾一個鏡頭。1913-1926年,無聲電影走向成熟,代表作有《王子尋仙記》、《大獨裁者》、《凡爾杜先生》、《摩登時代》和《淘金記》等。
這些電影具有鮮明的現實
感和尖銳的諷刺性及雅俗共賞的大眾化特色。薩杜爾先生對其作品作了如下評論:「卓別林的影片是唯一能為貧苦階級和最幼稚的群眾所欣賞。同時又能為水準最高的觀眾和學識淵博的知識分子所欣賞的影片」。
3、電影發展的成熟期
1927年是電影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年。《爵士歌王》影片的誕生標志著有聲電影時代的來臨,同時也是電影走向成熟期的標志。聲音使電影由單純的視覺藝術,發展成視聽結合的銀幕藝術,實現了電影史上的一次革命,極大發展了電影的本性,為電影藝術開拓了新的天地。
1935年,馬摩里安攝制了世界上第一部彩色故事片《浮華世界》。彩色膠片的發明,使得電影藝術又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聲音和色彩促使電影更趨近於自然。有的電影創作家,在一部影片中交替使用彩色片和黑白片,因而收到了特殊的藝術效果。
電影從此進入了在藝術上精益求精的階段,並在同其他藝術的關繫上,從過去單純的摹仿吸收進行到有取有舍的階段。此外,更值得重視的是,電影這時的不再是單純的娛樂品,而是具有極大的社會影響的藝術門類了。
(1)什麼電影標志中國無聲電影走向成熟擴展閱讀:
電影創新:
立體放映早在電影發明之前就已出現。1868年,亨利·達爾梅達就曾用紅綠兩種光線把畫面重復投射到銀幕上,觀眾可以透過一種紅綠雙色的鏡片把兩個畫面混合成黑白立體形象。
這種方法日後被稱為「雙色立體放映法」(Anaglyphe),曾在1935年前後被路易·盧米埃爾及美國的米高梅公司用來放映短片。
「雙色立體放映法」的缺點是使人們不能看到彩色,所以(尤其在德國)有人用兩片無色的偏鏡片(Polarlides)來代替原先的紅綠鏡片,使光線從左邊或右邊偏離分散。
到1950年,這種方法開始走出實驗室,在義大利、匈牙利和英國作公開的表演。
「星涅拉馬」式寬銀幕電影是和立體電影同時在紐約出現的,不過它的流行要持久得多。這種電影的發明者弗萊德·華勒(1954年故世)在放映時採用凹三面銀幕和立體音響。
就如阿貝爾·岡斯和機械師德布里於1927年和1935年在巴黎兩次放映《拿破崙》時所用的方法那樣。1940年華爾特·迪斯尼在美國幾個城市裡放映他的影片《幻想曲》
時也採用三條音帶與三個擴音器,來產生立體聲的效果。
「星涅拉馬」式寬銀幕電影用3架放映機,300平方米的凹三面銀幕,6條聲帶和將近20個擴音器。它在紐約獲得如此大的商業成功,以致觀眾要好幾個月前預訂影院的座位。
經過十年獲利的經營,到1962年年底世界各地共有140家「星涅拉馬」電影院,放映麥克·托德、茂里安·古柏、路易·德·羅希蒙等人拍攝的九十部影片。
這些影片當時還不是故事片,而是一些旅遊紀錄片,引導觀眾漫遊世界五大洲。當表現交通工具(火車、飛機、小汽車、直升飛機、游覽小火車等)迎面飛馳而來時,尤其能產生驚人的效果。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電影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電影史
2. 你知道電影發展都經歷了什麼
1908-1927年,電影的默片時期,1922年,《海路通航費》首次採用特藝色公司雙色處理技術。1932年,迪士尼動畫《樹與花》中首次應用「三色染印法」技術。1935年,第一部彩色故事片《浮華世界》問世,標志穗拆著電影完整具備了影像、聲音、色彩三大元素。1952年,《伯納瓦的魔鬼》採用兩台放映機同步放映,並使用特殊的偏色眼睛給觀眾製造出深度感,這是最早運用三維技術的立體電影。1967年,IMAX公司為蒙特利爾展覽會製造第一台15片孔70mm大格式放映機。1971年,杜比試驗室研製了聲音猜型棗降噪技術。1999年,6月1日,第一部商業放映租配的數字電影在美國的6家影院上映。2009年12月28日,電影《阿凡達》全球公映。該影片採用3D虛擬影像攝影系統、虛擬影像棚協同工作攝影機、面部捕捉頭像設備與面部表演捕捉還原系統等新技術,減弱了常規3D電影觀看時容易產生的閃爍和眩暈感。
3. 1937袁牧之執導什麼電影
1937年,他編導的《馬路天使》成為中國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作。這部由趙丹、周璇主演的影片被認為是中國有聲電影藝術走向成熟的標志。80年代,義大利著名影評家達西拉奇驚嘆說:「《馬路天使》堪稱一個奇跡。它所體現的『新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比義大利在戰後提出的要早得多。
4. 以具體影片為例論述20實際三四十年代中國電影取得了怎樣的發展(請舉例)
上世紀的三四十年代,由於我國1932年開始的左翼電影運動的興起及1937年的抗日戰爭的全面爆發,中國電影無論思想內容還是藝術形式都出現了革命性的變化.
例如:在"一.二八"事變後人民抗日熱情不斷高漲的形勢下,出現了一批思想觀點鮮明,藝術上也有成就的影片.它們一改初期電影脫離現實的落後傾向,直接反映了社會現實存在的尖銳矛盾,具有代表的有<姊妹花><漁光曲>(該片也標志著其導演蔡楚生的創作走向成熟,1935年被送2往蘇聯參加莫斯科舉辦的電影節,成為中國第一部獲得國際榮譽的影片).同時在30年代,默片藝術也日漸成熟,中國電影人勇敢的探索創新,在學習國外默片經驗的基礎上,對電影的視覺表現力進行了有力的探索,在學習國外默片經驗的基礎上,對電影的視覺表現力進行了有力的探索 ,並取得了相當的成就,有<春蠶><女性的吶喊><小玩意><上海24小時><神女>(該片作為中國無聲電影的高峰之作)等.而這個時候也是中國無聲電影向有聲電影轉變的過程,1931年出現了第一部整部影片用蠟盤唱片配音的<歌女紅牡丹>,1936年,有聲電影完全取代默片.
1937年夏天抗日戰爭的全面爆發,引起了國內形勢的急劇變化,也變化著中國電影的面貌.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電影又出現了新的局面.在40年代後期的民營電影公司中,"昆侖"和"文華"是最重要的兩家.前者大都是揭露和抨擊國民黨統治和黑暗的社會現實的,如<一江春水向東流><八千里路雲和月><萬家燈火><三毛流浪記><烏鴉與麻雀>等,後者則多是知識分子氣質較明顯的社會風情畫式的作品,<小城之春>是其中最明顯的代表性作品.
40年代的電影界在政治方面也與當時全國的政治形勢一樣,進步和反動的力量對比開始反正根本性的轉變.在影片創作上,進步電影也有效地佔領了陣地,在影片創作的思想和藝術上都佔了上風.這些都是為了迎接新中國電影發展的新局面,是一項重要的歷史功績.
5. 那部電影標志著中國無聲電影走向成熟
《神女》。《神女》是吳永剛執導的一部無聲電影,是左翼電影的代表作品,是中國無聲電影走向成熟的標志,1934年於中國上海上映,被國際影壇譽為中國電影黃金年代的最佳默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