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電影《流浪地球》觀後感5篇
近日,觀看了電影《流浪地球》,讓我懂得了許多道理,受益匪淺。朋友,以下是由我為大家精心整理的「電影《流浪地球》觀後感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哦。
昨天,爸爸帶我去看了電影《流浪地球》。
這是一部中國科幻片。故事的背景是未來太陽急速膨脹,會吞噬地球,人類被迫在赤道附近裝上推動器,由空間站引導,帶著地球離開銀河系,經過2500年,去到新家園。但是在中途,由於幾台推動器沒了燃料,導致7天後地球將與木星發生撞擊。為了生存,人類有了大膽的想法,他們憑借推動器,點燃了木星,逃離了危難,繼續征程……
「太宏偉了!」在走出影院時,我不禁感嘆。在過去兩個小時中,我彷彿置身在科幻世界裡,親身游歷了一番。浩瀚的宇宙,充滿高科技的空間站,龐大的推射器,一片廢墟的地面……一幕一幕在眼前浮現,雜而不亂。雖然整個故事發生在未來的時光里,但絲毫不影響現在的我們細細品味。
希望是什麼?我在電影中找到了答案。電影中,面對著地球、木星相撞這一事實,無數人絕望了,他們有些低頭不語,有些唉聲嘆氣,還有些哀聲痛哭……可是,他們的行動改變不了任何現狀;有一小部分人還對脫險抱有希望,制定出了點燃木星的計劃,當聯合政府聲明對這個計劃不抱希望時,他們依然希望滿滿;當他們的計劃眼見就要失敗時,他們不絕望,仍然耐心堅持,奮斗到底,最終拯救了整個地球。所以,希望是通往成功的一條坎坷的路,也是一條必經之路。
人生中,挫折是家常便飯,只要心存希望,便可越過去,並引導你走上一條平坦的大道。但是這還不夠,要想成功,還應懂得取捨。「取」很容易,「舍」卻很難。
人人都懂「捨身取義」「舍己為人」,但真正做到的有幾人?電影中,由於推動器燃料不足,以至於所產生的火力不足以讓木星被點燃,與此同時在空間站里還有30噸燃料,於是劉培強中校不顧生命危險,駕駛空間站撞擊木星,使得木星被點燃,使地球脫離險境,他也因此喪生了。人人都說「舍是為了更好地擁有」,但在日常生活中,人們連捨去一些小利益都十分困難,何況是性命?
舍棄是一個人必須學會的,因為它不是單單為了自己,更多時候,它是為了顧全大局。做事不能只想自己,要從大局出發,多為他人著想。
這部科幻片的不僅情節扣人心弦,而且告訴我了許多道理。此次觀影,我受益匪淺。
今天,爸爸帶我看了一部叫《流浪地球》的電影。這部電影講述的是在不遠的將來,太陽急速衰老膨脹,地球面臨被吞沒的滅頂之災。為拯救地球,人類在地球表面建造了上萬座行星發動機,以逃離太陽系尋找新的家園,地球和人類就此踏上預計長達2500年的宇宙流浪之旅。在完成這一宏偉計劃的進程中,無數人挺身而出上演了可歌可泣的傳奇故事。
看完這部電影,我陷入了沉思:在我們這個年代,所有的人都關心金錢和物質,沒有人去關心環境,關心未來。如果人類都這樣,為了自己的貪欲,無休無止的向地球母親索取,那麼電影里的情節,也許會很快發生在我們身邊。氣候巨變,動物消失,河流乾涸,土地貧瘠,人類將面臨生存的挑戰。
電影中的男主角劉培強,為了點燃木星,拯救地球,犧牲了自己的生命。這種舍己為人的精神讓我們感動,但是如果我們不保護環境,愛護地球母親,未來需要多少個「劉培強」來拯救我們?我們現在就要從自身做起,愛護身邊的一草一木,保護自然環境,讓地球母親更好的庇護我們人類生存!
昨晚,媽媽帶我到電影院觀看了電影《流浪地球》。
這部電影主要講的是:地球本來是圍繞太陽轉的一顆小行星,可是因為太陽即將毀滅將會吞噬地球,同時地球表面氣溫已經達到了零下八十幾度,宛若整個南極。人類只能住在地表層負一百多層電梯的地球裡面,人類決定將整個地球打包走,亡命宇宙。為此人類在全球製造了1萬多台很大的推進器和轉向機,幫助地球改變轉向,用時2500年,到達宇宙里的新家園。
他們在前進的路上碰到了木星,木星有很大的引力,吸引著地球的大氣層,而且強大的引力會將地球和木星相撞,並且將地球瓦解掉。人類想了很多辦法都無法讓地球不撞到木星,很快就要到世界末日了。全球政府也發布通知讓各國救援先鋒的人都回家跟家人相聚等待著地球滅亡時刻的到來。
中國救援隊在最絕望的時刻想出了一個辦法:因為木星上有很多氫氣,點火發射火力到木星上點燃木星氫氣,讓火力沖爆力推開地球不讓地球撞擊木星。為此其中幾位隊友,在執行這個任務中喪命,還有幾位身受重傷,歷盡千辛萬苦,可惜已發射的火力離木星還差五千公里。
就在最後一絲希望破滅的時候,一位中國的宇宙飛行員決定點燃宇宙飛船,然後自己帶著飛船上的燃料飛到木星上點燃木星,可是國際政府因為那個飛船里有很多重要的文件和人類的文明種子,讓他放棄地球。這位飛行員為了地球上的三十五億人類還是獨自將飛船飛到了木星上,引爆氫氣黑洞並且光榮犧牲了,他的犧牲換來了地球的獲救。
看完這個電影,我覺得人類真的很團結一心,為了我們共同的家園大家都挺身而出。這種精神很值得我學習。
在影片《流浪地球》中,由於太陽快速膨脹,即將吞沒地球,地球人民一致同意開啟「流浪地球」計劃,在地球上建造一萬台發動機,推著地球離開太陽系,前往幾百光年外的新家園。
然而,當地球接近木星時,木星吸收了地球的大氣層,在這千鈞一發之際,地球青年劉啟挺身而出,太空空間站「領航者」中的劉培強上校也決定犧牲自己和空間站,他們一起拯救了地球,使人類成功逃離太陽系,有了安定的生活。
雖然說,平平淡淡才是真。但影片告訴我們,事情往往不會一帆風順,總是有著這樣或那樣的矛盾和困難。關鍵是在矛盾和困難面前,我們如何選擇?如果選擇希望,你就會堅定信心,希望就會無畏地矗立在哪裡為你指路,為你找到正確的方向。影片進一步告訴我們,有希望才會有未來。在影片里,正因為有了希望,劉啟才會和夥伴們挺身而出;正因為有了希望,劉培強才會決定犧牲自己;正因為有了希望,人類才會成功逃離太陽系。
我們在生活中也是一樣,有了希望,才會在任何困難面前都永不放棄、永不言敗,才會在跌倒時重新頑強爬起,才會有夢寐以求的成功!汶川大地震時,一對失明夫婦正是因為看到了生的希望,才會一個疊一個托舉著他們三歲的女兒,將她放到安全處,得以生存下來。可以說,這生的希望無疑是珍貴的,它不是鑽石卻勝似鑽石,它讓父母之愛顯現得淋漓盡致,它讓小女孩身陷險境卻可以健康存活。
在任何時候,我們都不能喪失希望。假如生活故意刁難了你,你就一定要從它緊閉的大門中找到一絲縫隙,用力地推開它,希望就會在前方等待著你。
希望是這個時代像鑽石一樣寶貴的東西;希望是我們回家的方向。這個春節,有多少人人被電影《流浪地球》深深震撼。有多少人被這句有關希望的比喻深深觸動心弦。
影片主要講述了,太陽迅速老化,很快就會吞沒地球。人類空前團結,在死亡的漩渦中拚命掙扎,為了生的希望建造了一萬座行星發動機。將用兩千五百年的時間,帶著「家」在外太空中流浪。在穿越木星的過程中,受到阻礙最終克服困難的故事。
看完之後,我的思緒仍沉浸在整個影片里。無論是救援隊拼盡全力的救援,還是劉培強舍己為人的家國情懷,都使我熱淚盈眶。人們對希望的無限追求使我感嘆,為了希望,地球上的救援隊不惜獻出生命保護火石;為了希望外太空中的劉培強冒著生命危險砸開總控室的大門;為了希望,劉啟一行人拼盡全力,點燃行星發動機;為了希望劉培強帶著空間站棄車保帥。
整部影片不就是人們對希望的追求嗎?從遠古開始人類就開始追逐生的希望。面對惡劣的生存條件,先祖們用石頭、木棍打造出了一個嶄新的文明。後來人們開始耕種,為了有希望存活下去,大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培育莊稼。後來到了工業革命,人類為了希望,製造出火車、機器。就連面對世界大戰,人類仍然沒有放棄希望,齊心協力建造新家園。整個人類簡史不也是對希望的追求嗎?希望使我們這個時代更加美好。
面對野獸,面對災害,面對污染,面對戰爭,面對死亡,我們選擇希望。
② 跪求一篇科幻電影觀後感
盜夢空間 觀後感
今晚看了科幻電影《盜夢空間》,它引起了我很多聯想和思考。
製造夢境和植入信息及盜取信息在理論上是可行的,最大的難度就是如何對接大腦信息。
大腦信息可以加工,聯想或夢幻是對現實物質世界的一種反映和加工,而真實的信息是來自五種感官(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口覺、)而這些埠最大流量的是神經,而對外神經最敏感的是視覺,所以視覺是大腦最好的信息對介面。
解剖人的自然現象,因為人在做夢的時候,也就是大腦信息在加工處理的時候,人的眼球是在隨著轉動的。因此可以獲知人的眼球是對接或破解大腦信息的重要埠。受到驚嚇和危險的情景,人就會從夢中驚醒,因為大腦會發出指令,要求終止繼續對信息加工和處理。這是人在進化過程遺傳下來的一種求生本能。
閉目轉動眼睛人不得不在思考,用手按住閉眼時候的眼睛,就會感到血壓增大,注意力就集中在眼球上,大力按定眼球,就會感到疼痛或不適,此時思考會中斷。當你睜開眼睛看外界事物,而自己卻去思考另一種事物的時候,大腦就會對舊事物信息的映射或加工,這現象也可以理解失明或沒有眼球的人也依然在對大腦信息加工,通過其他感官來獲得相應信息,但是視覺神經獲得的信息的途徑會因此而終止,大腦保留的是舊的信息或在舊信息基礎上進行加工的事物。當其中一些感官功能失去之後,其他感官功能就會比較發達和敏感,這是為了更好適應環境。
最大的難度是如何對大腦的信息形成映像,植入到大腦神經重要區域未必是一個好辦法,是否可以模仿人的眼睛器官和相關視覺神經進行仿造,然後來研究大腦信息形成映像在眼睛裡的運作。大腦信息在腦神經區域是神經梢末和特殊的化學成分產生化學作用而加工處理保留下來。
要盜取夢空間,可以分兩步走,一是研究眼睛裡映像形成的過程。
二是大腦對信息處理的重要神經區域結構是如何的?也可以仿造一個。
未來相信會把盜夢空間變為真實。
而失憶是大腦局部神經組織損害,無法對接大腦信息。可以從失憶的腦損部位考慮信息植入,這也是未來的一個研究方向,可以讓植物人醒過來。或是盜取或是植入相關信息。
大腦是對信息加工和處理的系統,形成映像的時候,習慣性依賴眼睛的運動來同步處理相關信息。當眼睛不存在後,大腦就會斷了這種依賴,不過中間需要一定時間來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