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觀兵臨城下有感400字
觀《兵臨城下》有感
在國慶的七天長假里,我看了多部代表著中國歷史性勝利的電影。三年抗日、八年內戰,一部部的電影講述中國人民的愛國精神。在這些歷史性的電影中,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的是這部《兵臨城下》的電影。
《兵臨城下》這部電影進述了在八年的國共內戰的一些鎖事。在八年的內戰中,蔣介石率領的國民黨在戰爭中,多次阻撓戰斗。在人民中大肆搶占、偷襲糧食、土地。在多日的戰爭中,城下已匯集了共產黨的軍隊,而趙司令等國民黨各種參謀長仍不肯就此罷休。共產黨不想因國民黨禍及到人民,只給了國民黨一個下馬威。而胡、趙、馬三人又以位高權眾的總司令來欺良百姓。終於共產黨給一舉殲滅了。
這部電影使我體會到了百姓們受欺辱的心酸。當自己只剩一小袋米時,卻被國民軍奪走,而自己挨了餓。當國民軍對自己或家人有誤會,有企圖的話,就會用搶逼等方式得到。各種滅絕人性的事也做得出來。當你知道什麼消息或壞話,面對著的只有被拖出去槍斃而結束一生。
這部《兵臨城下》從側面來看,是充滿了對國民黨的怒斥。怒斥國民黨以權力來欺壓下,欺壓老百姓。共產黨員有句話講得非常對:「人固有一死,死有輕於鴻毛或重於泰山」。在電影中,共產黨員就做到了這一點,捨身而取義,取之於民,用之於民,不怕苦,不怕餓,事事為人民著想。
《兵臨城下》這部電影,講述了共產黨員為人民英勇獻身,國民黨搶走人民的糧食,人們的心酸、位高權重的欺凌,很值得同學們觀看。
⑵ 兵臨城下觀後感
看完《兵臨城下》,我有很多觀感,他們是如何贏得這場沒有可能的戰役的?在這場戰爭當中,最為重要的策略就是在蘇聯人們心中樹立了一個全民崇拜的英雄形象,百西里作為一個神槍手,被各種宣傳文案廣播作為一個英雄所推崇,讓這些深處泥潭的普通百姓以及士兵看到了戰爭勝利的希望。
此外,相比於科尼格的單打獨斗,百西里是有自己的團隊的,屢次對戰過程中,都是團隊成員起到了極大的協助作用,即使是最後的勝利也是因為團隊成員的犧牲才得到的。所以,一個團隊不僅僅需要有標桿有英雄的存在,同時,也要團隊所有人都能夠互相協助,彼此賦能,團結一致,向著共同的目標前進,才可能取得最終的勝利。
對於我們的團隊如何選拔標桿?首先,我們需要有一個共同的目標,進而分析完成這個目標所需要的最重要的特點是什麼,然後在團隊當中找到具備這個特點且有一定成果的成員,不斷的將其作為閃光點進行宣傳。最終帶領大家共同走向最終想要的目標。
⑶ 兵臨城下讀後感600字(是嘉祥的都進來吧)
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戰進入了最關鍵件的一個年頭,而其中最重要的一場戰斗無疑是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了。一方為了洗刷 莫斯科城下的恥辱,而另一方則想取得大逆轉,於是這座古老的城市就這樣成為了一個實實在在的人間地獄!瓦西里·澤索夫是一個普通的紅軍戰士,從小的放牧生活使他練就了一身好槍法,而蘇聯政府為了提升士氣,把他作為典型加以培養,於是,他一夜間成了個戰場英雄,一名無所不能的狙擊手。隨著拉鋸戰的進行,越來越多的紅軍加入了狙擊手的行列,隨之而來的是越來越多的德國將官被殺,納粹終於坐不住了,他們也調來了自己的王牌。於是,在這座死亡之城裡,狙擊手之間的戰爭打響了………………
以上就是〈兵臨城下〉的大致劇情,說來慚愧,藍色月光之所以會借這部片子完全是因為它放在〈旗魚行動〉邊上,拿起來好拿~可真正看了以後,我被他的故事深深打動了,什麼是戰爭?這就是戰爭!與另一部表現戰爭殘酷性的〈拯救大兵瑞恩〉相比,本片對人的刻畫更勝一籌!
原本平靜的湖面被硝煙所籠罩,一艘艘蘇聯運兵船把年輕的炮灰送上戰場,天上是德國飛機的呼嘯,炸彈和機槍不斷地奪走士兵們的生命,有人受不住了,他們跳船妄想逃命,可唯一的結果就是被船上的軍官打死。大霧里,士兵們正在被派發子彈和步槍,「有槍的人開槍,沒有槍的等前面的倒下了,撿了槍繼續前進!」「句!!!!!!」哨子吹響了,無數有槍沒槍的士兵沖出戰壕,向德軍陣地狂奔而去,大霧外,德國人早就擺好了陣勢,等著紅軍出來送死……槍響了,一個個士兵倒地身亡,這時候,不知誰叫了一聲:「撤退!」原本潮水般涌過來的紅軍們掉轉腳步開始逃跑,可他們所要面對的……是自己人的槍口。「逃回來格殺勿論!」青年就這么成為了屍體,這樣的事隨時隨地都在發生,斯大林格勒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絞肉機……
看到這段,我被故事完全感動了,戰爭,會摧毀一切美好的東西!中國的電影,對戰爭的描寫往往傾向於表現英雄的偉大和視死如歸,〈狼牙山五壯士〉就是最好的例子,但,這是真正的戰爭嗎?這樣的人到底有多少?藍色月光對此表示否定。在戰場上,管你什麼愛國主義,什麼犧牲精神,真正要做的,也只不過是能保住性命而已。差不多所有的美德在這里都不適用,活下去!是每個士兵的信念。
戰爭,是醜陋的,無論我們用什麼惡毒的詞眼去形容都不過分。少年薩沙假意投降德軍,只是想幫助瓦西里殺掉德國狙擊手,可他沒想到自己也會被弔死,當一個年輕的,原本該坐在課堂里的生命就這么被扼殺的時候,還有人會認為戰爭是美好的嗎??「您的孩子為祖國戰死了,他永垂不朽!」這樣的話對我們來說是多麼熟悉,但對一個母親而言,又是多麼殘酷!士官不願意把薩沙的死告訴他的母親,於是就編造了他投降德軍的謊言,悲傷的母親在撤退時也不忘給孩子留下一封信,等待著戰後能夠重聚。「如果德國人贏了,他應該會回來找我吧?」對一個個普通人而言,蘇聯勝利或者德國勝利根本不關他們什麼事,他們想要的,只是能平安的生活罷了。
〈兵臨城下〉是近期難得的佳作,藍色月光在這里向大家傾力推薦!因為了解戰爭,我們才能反對戰爭,了解歷史,我們才不會重蹈歷史!!
⑷ 急求《兵臨城下》觀後感 2000字左右。
該片描寫的是二戰中最慘烈的一場戰役:斯大林格勒保衛戰。該片的主演約瑟·費恩斯我們也許不熟悉,但它的導演尚積葵·安諾(Jean-Jacques Annaud)中國觀眾應該不陌生。1991年,由他執導、梁家輝和法國少女明星珍·阿琦主演的《情人》曾引起轟動。但我想談的不是他,不是影片中血腥的戰爭場面,也不是西方影片中一貫的對共產黨和社會主義制度習慣性的醜化,甚至不是想談那個打獵出生的讓德軍聞風喪膽的英雄——紅軍狙擊手瓦西里。我想談的,是影片的主要配角,英雄的製造者鄧寧。他,一個徘徊在道德邊緣的人,是吸引我將影片看下去的主要因素。
他首先是一個忠誠的紅軍軍官,他發現了年輕的神槍手瓦西里。在紅軍失利,斯大林格勒危在旦夕時,在所有的軍官面對將軍的自殺、面對赫魯曉夫的暴怒都不敢出聲時,他大膽地提出了「我們需要英雄」的觀點。於是,瓦西里,這個鼓舞了整個紅軍隊伍,甚至鼓舞了全蘇維埃人民的英雄誕生了。
他放大了瓦西里的每一天的勝利,神化了他的體能和智能,讓他成了全國人民心中的神。他的道德在此時,是為戰爭服務,為國家服務,對瓦西里,則不存在,甚至是殘忍。當德國狙擊手華少校,一個戰功卓著的老狐狸,來到斯大林格勒專門捕殺瓦西里時,他不理睬瓦西里「我不是他的對手」、「我的槍法沒他好」、「我會被他殺了的」這樣的叫喊,堅定地發布著「瓦西里是不會死的」、「瓦西里戰無不勝」等消息。
他甚至不惜利用房東的兒子,一個十幾歲的孩子小西,讓他接近想刺探消息的華少校,天真爛漫地為華提供「情報」,再讓瓦西里早於華一步埋伏在華准備捕殺他的地方。瓦西里,這個大山裡走出來,連信都不太會寫的年輕人,對此極端憤慨。瓦西里兩次失手後,華少校終於醒悟到這個對他提供的巧克力口水直流的孩子騙了他,他把小西弔死在瓦西里會出現的地方。在這件事上,鄧寧是劊子手,他把一個未成年的孩子當手榴彈扔向了敵人。但在他的心中,他絕不懷疑自己的道德,他在為祖國而戰。
年輕美貌的女紅軍妲雅的出現打破了鄧寧和瓦西里之間主導與服從的關系。他們同時愛上了妲雅,但妲雅愛的是一眼能看到底的瓦西里。鄧寧用革命需要受過教育的高素質的人為由阻止妲雅去兩個狙擊手的獵場,妲雅不理這一套,她陪伴在瓦西里身邊,與他共同捕殺華少校,與他在埋伏著的地方做愛。鄧寧由妒生恨,向總部發出了「瓦西里故意延誤戰機,他的意志已經喪失,我很擔心他對革命的忠誠」之類的消息。這時候,他的道德匍匐在愛情的腳下,成了愛的俘虜。
妲雅中流彈,身負重傷,被送上了開往後方的輪船。目睹這一切的鄧寧受到了重創。此時的鄧寧,還可以有許多種選擇。但這一次,他選擇了對祖國、對人民、對瓦西里都很道德,唯獨對自己不道德的行為。尼采說,極度的痛苦才是精神的最後解放者,惟有此種痛苦,才強迫我們大徹大悟。這話未必對,很多人經歷了極度的痛苦後,仍然不能大徹大悟。但是,鄧寧確實是大徹大悟了。他來到兩個狙擊手對峙的獵場,對瓦西里說:我要做一件有意義的事。然後,突然閃動,讓華少校將他擊斃,從而使得瓦西里發現了華的位置,並將其槍殺。
看到這里,我已經無力感慨。在每一個環節上,我都在猜測接下來鄧寧會如何做。但是,都錯了。因為我一開始把他想成一個高大全的紅軍軍官,沒想到他會有利用小西和誣陷瓦西里的行為,而且做的那麼理直氣壯。後來,我對他很失望,我甚至料定瓦西里是要死在他手裡的了,沒想到他又會用生命去幫助他完成任務。也就是說,我把一個人的道德看成了一條死河,沒有波瀾,永遠也不會改變航道。這和我們一直所接受的「三歲看老」、「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的教育是分不開的。
有位名人曾說過,道德是行動的對象,而不是思考的對象。當人要思考道德的時候,他實際已經失去了道德的方向。鄧寧這個角色之所以吸引人,就在於他一直在行動,他的道德一直就存在於他的行動中。
而我們在思考,在積極思考什麼是道德,在積極評判他人的道德,因為我們集體喪失了道德的方向。
敲到這里,忽然無語。我該去休息了。
⑸ 兵臨城下影評
難能有女人熱衷於在戰爭片中尋求自身的價值,權利永遠不是她們最終追逐對象,與此同時女性似乎往往在戰爭中扮演著浪漫因子的締造者。連我也不相信自己是戰爭狂人,可是卻某種意義上極度痴迷著戰爭片,尤其在整個人傾頹殆盡之時,眼球竟然也能聚焦在這種名叫戰爭的男人游戲中絲毫無轉動之力。
兩年裡第三次看《兵臨城下》(Enemy at the gates),之前的幾天感覺自己就要倒下了,被無形的槍林彈雨狂掃,心中大義凜然地高呼著:「向我開炮!」實則心知肚明子彈還沒上膛你丫準保第一個躺倒裝死。
再次遭遇另我窒息的狙擊手瓦西里-扎伊采夫,一個神槍手,最高稱謂,甚至遠高於歷史賦予他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中的HERO。
一個原本烏拉爾地區的牧羊童,澄澈的眼眸透過獵槍的準星只有惡狼的賊眼,意念中祖父的一個聲音鳴響:「我是一塊石頭,我一動不動,慢慢地將雪含在嘴裡,這樣它就不會感覺到我的呼吸,我從容不迫讓它靠得再近一些,我只有一顆子彈,瞄準了它的眼睛,我的指頭輕輕按在扳機上,我沒有顫抖,我現在是一個大男孩了......」一槍擊斃的精準!
然而可笑的開場拉開帷幕,蘇軍沖鋒,指揮員大喊:「領到槍的人往前沖,沒有槍的從犧牲的人身上拿。」神槍手瓦西里竟然沒有配到槍,被發到的只有五顆子彈。他最大的願望就是「我要槍!」
一片屍骸下,瓦西里就用他手上的五顆子彈五槍擊爆德軍高官的五顆頭顱!
於是數十名德軍軍官的頭顱先後被瓦西里射開了花,在戰爭期間,敵人的恐慌不堪,急忙派遣號稱「軍中第一狙擊手」的柯尼格少校來「獵殺」瓦西里,瓦西里終於棋逢對手。雙方暗地的廝斗甚比地對空的襲擊還來得動迫人心。
瓦西里發現對方的瞄準鏡反光,讓奮死營救的愛人舉起一塊碎玻璃,德軍少校從而暴露方位被擊中了右手,然而卻距瓦西里的目標頭顱還遠,較量還未完結......
瓦西里助手騰空一躍,被德軍少校一槍擊落,生死只在一瞬。真是有高手過招的快感,Oneshoot,Onekill的狙擊手境界!
說實話,德軍少校的死法是本片的敗筆,他以為成功以後,竟然晃悠悠地走在空地上,偏偏被瓦西里來了個明目張膽的射殺,這完全背離了狙擊手的原則。
自古「英雄救美」,這里偏來個「美人救英雄」,美麗的猶太姑娘塔妮婭勇敢執著,不但輔助瓦西里在一個回合中贏得了勝利,還為了鼓勵瓦西里英勇殺敵,半夜時鑽到了他的毛毯下面,倆人之間一番火熱的激情瞬間爆發,戰爭中的愛情以此種隱澀的形式賦予了更猛烈的實現,直另人感到世間單純貪圖肉慾快感的淺薄和蒼白。正如男同胞談及瓦西里的槍法自然會拿CS說事,女人看戰爭的視點自然會女人特色,危情時刻迸發的激情慾呼不得的高潮更是妙不可言,亂世下的愛情定會驚天地泣鬼神!
然而花開兩朵各表一枝的說,這種愛情模式飽含著好萊塢類型片的色彩,比如有的觀眾一看到朱迪勞和女主角同時入畫就會猜測到結局肯定是男女主人公厲經戰爭磨難,最後在戰地醫院重逢,因為兩人必然會失散其中一個必然會受傷,是的,不出人所料,然而就是俗套怎麼樣,看到瓦西里走向躺在病床上的塔妮婭,鏡頭拉遠呈現大景深全景,誰的心裡不是酸甜苦辣百味俱全?排除結局套路不管,第三次觀看,我更多注意了一下它的場面調度,發現導演還是設計得用心良苦的,類型片也自有類型片的長處
⑹ 《兵臨城下》觀後感
王牌狙擊手間的生死對決成為了電影《兵臨城下》扣人心弦的看點,這場由多國合拍唯獨沒有俄羅斯的斯大林格勒戰役,並不是去體現如前蘇電影那樣去體現戰爭酣暢淋漓的壯觀和鮮明的政治思想,而是真正站在了客觀的立場上,用美好純潔的愛情與復雜的政治斗爭,形成其內在鮮明的對照,對個人出色的人物塑造,將那戰爭的殘忍與人性的尊崇,皆在瓦西里這位蘇聯英雄身上變得到真實立體。 ——夢里詩書
⑺ 關於戰爭片的觀後感
戰爭片《第九連》觀後感
或許因為父親是軍人的緣故,從小我就喜歡觀看戰爭題材的影片。小時候每到夏天,村子裡就會放映露天電影,雖然常常都是千篇一律的諸如《地道戰》、《鐵道游擊隊》等抗戰題材的老片,但還是令我興趣濃厚。
那時看戰爭片,純粹就是為了觀看打鬥的場面,著眼於武功隊隊員飛檐走壁、如履平地以及彈無虛發、槍槍斃命,還有八路軍指戰員大智大勇,擼著白袖子,舉著盒子炮,三下五除二便打退留著人丹胡的小日本之類。那時候,這種電影不管是在觀時還是在觀後,都會令我有一股酣暢淋漓的快感,看完一部這樣的片子,那些關於「打鬼子」的英雄夢要做上好幾個晚上。
隨著兩次大規模的世界戰爭的遠去,屬於那個時代的戰火硝煙也漸行漸遠。當人們回過頭去觀看那些戰火連天的往事的時候,或許不再去糾纏血與火的本身,而是開始突破表象搜尋戰爭的深層原因。影視的鏡頭里的主角,不再都是錚錚男兒,他們也開始「懦弱」,開始有淚,開始擁有平常人的情感。從平凡到偉大是一種進步,從偉大再到平凡則是一種境界的提升,這種現象對於整個社會而言是可喜的。
一直以來,似乎戰爭大片的製作都屬於美國,他們的《野戰排》《獵鹿人》《拯救大兵瑞恩》以及史泰龍的《第一滴血》系列,等都成了人們耳熟能詳的經典。曾經在二戰中大放異彩,以及在兩極格局中居於重要地位的前蘇聯,也就是現在的俄羅斯,他們製作的經典影片確實屈指可數。一部以蘇聯斯大林格勒戰役為題材的《兵臨城下》,雖然讓世界掀起了一股「狙擊崇拜」,但畢竟製作商不屬於俄羅斯。
俄羅斯,這是一個屢經戰火、自立自強的民族,誰也不敢忽視這個民族骨子裡所存在的尚武精神。寶劍久久地沉默,是為了保證瞬間的出鞘能夠攝人心魄。2005年的一部《第九連》,以王者姿態向世人展示了俄羅斯民族沸騰的熱血精神。一個民族的偉大之處,不在於如何高調宣揚勝利的戰果,而在於不斷反思曾經的錯誤和失敗。《第九連》把視角投向那場讓俄羅斯民族留下永久疤痕和陣痛的戰爭。中亞的興都庫什山脈,在那裡,曾經有過一場持續十年的戰爭;在那裡,一個貧窮而又落後的的國家讓俄羅斯這頭巨熊領略到了什麼叫做為自由而斗絕不屈服,這個國家叫做阿富汗。
六名來自西伯利亞的青年被送進了軍營。最初,他們是那樣的桀驁不順,蠻橫地剪掉理發師的頭發,肆意地對「軍妓」奧莉婭吹口哨;他們為了減少訓練量而在背包里塞滿衣服;他們捉弄高度近視的爆破教官。但後來,他們被送上了阿富汗的土地,剛下飛機的第一次大爆炸,便讓他們知道了什麼叫做真正的戰場。
接下來,思塔斯毫無防備地被村莊里的穆斯林小孩從背後開了槍,鮮血染紅了利達契夫的雙手。彼托維斯基踩著朝陽,他想用畫筆記錄下清晨的山岡,卻被武裝人員的子彈擊碎了頭顱,鮮血染紅了他那還未完成的畫作。倖存的利達契夫看著滿地犧牲的戰友,看著沾滿著戰友鮮血的高地,他抱著頭,蹲在地上,沒有理會一旁的長官,任憑淚流滿面。
影片的最後,當看到夕陽下滿山岡躺滿的屍體,伴隨著壯士的悲泣,我想誰都會在內心深處產生深深的觸動。這場戰爭的意義到底在哪裡?軍人的職責到底是什麼?這些問題,在利達契夫最後的內心獨白中,好像已經給出了答案。
入侵阿富汗肯定是一場無謂的戰爭,因為當初這些新兵都是以國家的名義來到前線的。但是,那個他們為之流血犧牲的國家,在戰爭結束的兩年後便宣布不復存在。國家不存在了,那這場戰爭的意義又算是什麼?
軍人的職責永遠是服從,無條件地服從,羅素的權力理論告訴我們,在危機情況下,所有人的權力欲都會轉化為一種絕對的服從。軍人需要隨時隨刻面對生死,所以服從則表現為一種常態。從另一角度講,一支軍隊只有貫徹了服從精神,才能轉化為一支鋼鐵勁旅。所以軍人的服從精神並非出於主觀,而是出於本能加客觀。因此,我向來不會去指責軍人在戰爭中所謂的殘酷,軍隊在戰場的行為都是可以理解的,當然這種理解是不能用純粹的日常人性去解讀,而應該站在戰爭的具體環境當中。在戰爭的環境當中,軍人已經不再是一個正常的人。暴力有很多外化形式,包括打鬥、性暴力、臟話等等。按照弗洛伊德的觀點來看,打鬥這種原始行為屬於本我,本我是最易激發的,而且是與生俱來。所以一旦在敵我戰場上待久了,打鬥暴力用之過多,難以避免的其它相關形式的暴力也會出現,只是程度不同罷了。從這個層面講,這幫俄羅斯小伙又是贏得了戰爭的,因為他們守住了自己的高地。
為了給大部隊開路,蘇聯人用火箭彈群摧毀了整個村莊。在火箭彈起飛的瞬間,電影畫面中出現了一名穆斯林老人,他正抬頭望著飛來的導彈,那眼神里,很平靜,似乎對於這種災難他們早已司空見慣。一個見慣了災難的民族,是難以征服的,因為他們已經擁有解決一切災難的經驗。因此,對於那些窮兵黷武者來說,不管是對於自己還是對於他人,始終是一場災難。
觀《紫日》有感《紫日》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在抗日戰爭接近尾聲時期的感人肺腑的故事。正值二戰時期,殺人不眨眼的日本鬼子在中國大肆屠殺,無數的生命在他們的屠刀下變成了冤魂。許多仁人奮起反抗,日本在做最後垂死的掙扎。一次巧合,一個堅強剛烈的俄國軍官,一個敦厚朴實的中國人和一個日本女孩秋葉子在戰火中走到了一起。在荒無人煙的白樺林中,只有這個日本女孩可以把他們帶出茫茫無邊的森林。行程中,一次又一次,善良的中國人拯救了女孩的生命。可是這個日本女孩卻時時刻刻盤算著,怎樣才能把她的恩人弄死:把他們帶到地雷區,帶他們繞回日本軍營……秋葉子不斷地迫害他們,但他們卻用純真和善良感化著她。後來,他們走出了森林,戰爭也結束了,日本人因為戰爭的失利而自相殘殺。秋葉子就成了日本自殺的犧牲品。看了這部電影,我十分震驚:這個原本純潔無暇的生命在日本侵略思想的侵蝕下已變得邪惡醜陋。一個十七歲的花季少女,原本該多少爛漫,這本不該是她有的狠毒啊!當秋葉子在沼澤中絕望地陷入時,那是怎樣的表情啊!是痛苦?是悲哀?是悔恨?還是……是不是只有當生命消逝的時候,在戰爭中的人們才會想到一絲絲溫情?無數次的背叛與拯救,一次又一次撞擊著她的靈魂,當秋葉子想起中國人不計前嫌地幫助自己,當秋葉子看到俄國女兵把她當作親妹妹,她的靈魂終於找到了根,終於戰勝了駕馭她的殘忍與冷酷,盡管溫暖被日本侵略思想深深掩埋,但在真誠和友愛的感染下,她把逝去的天真一點一滴地找了回來,這讓人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戰爭後的希望。然而秋葉子離去了,倒在了自己同族的槍口下,至死也睜大著雙眼,那茫然空洞的眼睛是對這個世界的控訴還是對自己人生的質問?她的離去,是不是對她所犯過錯的懲罰與彌補?出乎意料的結局,讓我難過不已。和平就是快樂,和平就是幸福!可秋葉子看不到,日本也看不到,這也許就是日本的悲哀吧?!
⑻ 兵臨城下之決戰要塞 觀後感300字 在線等!急!
《兵臨城下之決戰要塞》觀後感
美麗的花園中,人們翩翩起舞,鏡頭掠過的全是甜美的笑容,在這個午後,人們享受著自己的生活,一個軍官跟他的家人拍了一張合影,留下美好的一瞬,電影的開始,一切都那麼祥和,如果沒有看標題,你會以為這上演的是一個寧靜小鎮的愛情故事呢。
跟隨著主人公的視野我們慢慢的進入布列斯特要塞。所有的人都微笑著跟主人公打招呼,一切都是那麼溫暖。與這祥和的一切格格不入的是加夫里上校的憂心忡忡。他被帶去盤問,為什麼要在駐軍中製造恐慌。他反問道,你沒有想過德軍來襲嗎?駐軍八千,全部拖家帶口,假如德軍來襲,根本就無力抵抗。短短的幾句對話,為劇情的發展埋下了伏筆。至少戰爭的硝煙還沒有燃燒到這里,人們依然快樂的生活,看電影,談戀愛,彷彿戰爭並不存在一般。
深夜,人們已經酣然入睡,突然,飛機的俯沖掃射伴著鋪天蓋地的炮擊撕裂了低沉的天空。戰爭來臨了,一切猝不及防,沒有任何的防備。意識到的時候,就只見身邊一片狼藉,屍骨遍野。古人雲,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⑼ 兵臨城下觀後感,500字,多了不要。急!
學校留的?
那就好寫了。
開頭這樣:看了《兵臨城下》後,我深有感觸。
然後稍稍講一下瓦西里的事跡,這就能弄出二三百字;
接下來,因為是學校的,瓦西里是蘇聯人,你就歌頌社會主義和英雄精神就行了。順帶一提瓦西里不是被打瘸了嗎,著重贊揚一下他的臨危不亂、沉著冷靜和頑強不屈,然後表示自己要向他學習。
這就五百字了。
祝你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