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記憶碎片》:45段敘事碎片還原弒妻真相,諾蘭巔峰燒腦經典,你怎麼看
(此文過分溺愛,沒看過電影的謹慎)
說到整部電影的懸疑和燒腦,只通過獨特的敘事技巧,粉絲朋友們會突然想到《無姓之人》《禁閉島》等電影。
拉里無法接受自己殺了妻子的事實,於是把這個故事想像成自己處理的一個案件,從而達到逃避和延續仇恨的目的。
由淺入深的矛盾驅動
無論是小說還是電影,沒有矛盾都不可能形成一個「開始-發展-高潮-結束」的完整結構的故事,所以矛盾才是故事延續和發展的真正動力。
在《紀念品》中,主要矛盾是在拉里的心目中,妻子是受害者,死了,復仇成了他生活的動力。整個故事是由拉里的復仇慾望驅動的。
(一)矛盾層次淺
拉里支離破碎的記憶和對妻子復仇的阻撓是一系列相關的矛盾,促成了劇情的發展。
每一個時間段下的進步狀態總會顯得模糊不清。當拉里去了某個地方,或者從某個地方醒來,他會失去對過去的記憶。就是因為他失憶了,才會去調查大家和他說的話是不是真的可信。
這樣每一個岔路口都會有一個選擇,選擇之後就會有下一個岔路口,一步一步的往前推。
(二)深層次矛盾
最後,拉里的心理變化顯示了電影中深刻的矛盾。
兩個線索結合起來,拉里知道自己被泰迪利用去殺毒販吉米,吉米並不是殺害妻子的真正兇手。
當拉里在泰迪的照片中寫下「永遠不要相信這個人」時,拉里心中所有的掙扎和矛盾都顯現在他的臉上。
他一直認為妻子的復仇是活著的唯一信念。沒有這個信念,他的人生將變得毫無意義。在他支離破碎的記憶里,只記得復仇。
電影結尾,旁白提示:「閉上眼睛,世界依然存在。」拉里內心掙扎著說道:
選擇掩蓋真相繼續活在一次次報復的循環中,還是睜開眼睛接受自己殺了老婆的事實?
這種選擇的矛盾直接預示了故事情節的後續發展,為彩片的倒敘奠定了基礎。
(三)內在矛盾
拉里內心矛盾的選擇是整個故事的中心。
拉里獨自搜索犯罪檔案以進行報復。他完成復仇目標後,會一張張燒掉自己的照片,把泰迪列為下一個行動目標,拉里刻意選擇。
他之所以選擇這樣做,是為了逃避自己殺了妻子的事實,用這些「目標」來彌補自己的錯誤,減輕拉里的罪惡感,為自己設定一個活下去的目標。
正如電影結尾的旁白所說,「相信世界不是虛構的,相信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有意義的,我們每個人都需要記憶來確定自己的身份。」。
這種自我認同的價值是電影賦予每一個觀眾的。
影片也給觀眾帶來了幾個問題:生存的真正價值在哪裡?我們能做出什麼樣的選擇,又怎麼能自稱生活沒有浪費?
電影編劇兼導演在故事結尾選擇拉里的內心選擇,有兩個目的。
第一,為了保持故事的敘事結構完整,把觀眾期待的結果放在結尾,讓觀眾在影片結尾有一種滿足感,滿足觀眾的需求;
二是展示作家創作這部作品的主要精髓,促進公眾對生活在世界上的哲學問題的思考,讓公眾沉浸在自己的思考中。
交替替代視角
《紀念品》的電影給觀眾帶來了兩種敘事視角,即「玩家視角」和「旁觀者視角」。
從「游戲里的人」來看,觀眾的思維是由導演和編劇控制的。一般情況下,大部分觀眾都能接受正常的講故事手法,有些倒敘和穿插也能被人理解。
但是這部電影打破了這種常規的方法,把整個故事倒著講給觀眾聽,這樣觀眾的「玩家視角」就會顯得沒有主動性,被引走。
觀眾不能通過小片段來考慮整個故事,只能順著拉里的視角。
這樣一來,觀眾就無法掌握更多的線索,期待拉里的表演帶領他們走出故事的迷霧。
作為一部電影,會給觀眾一定的代入機制,讓觀眾用主角的眼光去看待故事的發展。他們成為這部電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是敘事電影需要面對的某種情況。
就像電影《紀念品》里,觀眾把自己代入一個又一個的「拉里」,想像自己得了短暫的失憶,想像自己需要做什麼,想像如何找到殺害自己「妻子」的罪犯,以及未來會發生什麼等等。,並經歷拉里的痛苦和困惑。
但是事情的真相真的是這樣嗎?完全沒有。
檢查員試圖利用他殺死毒販,並吞掉偷來的錢。毒販的妻子利用他殺死了敵人,更多的約翰·G死在了英雄的槍下。
當主人公知道約翰G已經死了,而他深愛的妻子實際上並沒有被犯罪分子謀殺時,他選擇了遺忘、關注和選擇。
因為活著一定有理由,活著一定有意義。
他把一些莫名其妙的細節刻在身上,成為了關於嫌疑人約翰·G的其他「真相」,開始了新一輪的謀殺和復仇,而這新一輪的復仇就是影片告訴我們的故事。
雖然影片只講述了一個殺死約翰G的故事,但卻讓我們聯想到了很多在此之前很久和之後很久殺死約翰G的故事,這大概就是所謂的電影張力。
很難准確定義「張力」這個詞。說哲學的意思恐怕更直白,那就是:
人生可能是有意義的,也可能是無意義的循環。為了生活,我們拒絕真理,我們不得不欺騙自己,創造一個又一個目標,一個又一個意義...
觀眾的第二個視角是它最初的身份——「觀眾視角」。他們來欣賞這部電影,是導演故事的接收者。
他們用自己的想法欣賞這部電影,觀看拉里的角色表演,同時審視整個迷霧重重的故事情節,絞盡腦汁理清人物之間的關系,了解利弊,抓住一些小細節來推斷劇中人物表現出來的真假。
這樣觀眾就能在客觀條件的基礎上了解故事的發展。很容易引起觀眾的情緒波動,從而帶動他們內心的變化,進一步推動劇情的發展。
《紀念品》充分運用蒙太奇電影手法,剪輯鏡頭語言,黑白畫面與彩色畫面交錯,給電影觀眾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視覺效果和體驗。
當然,也有離奇的故事,以及對生活在世界上的哲學層面的深刻思考。
就敘事結構而言,敘事和倒敘這兩種敘事技巧的結合將《森喜朗傳》連接起來,使之成為一個完整的故事。雖然這個故事以前似乎不容易被大眾理解,但它並不能阻止大眾欣賞和感受這個故事帶來的深刻思考。
編劇從故事沖突的角度,充分展現了主角的淺層矛盾、深層矛盾和內心矛盾,使主次矛盾閃閃發光,卻不影響主要矛盾——拉里內心的糾結和恐慌。
從敘事角度來看,導演賦予電影觀眾雙重身份,即「玩家視角」和「觀眾視角」,讓電影觀眾在兩者之間遊走,體驗自身感受的變化,從而實現故事的深角度挖掘。
就是這樣。這部電影本身不僅獲得了2002年最佳原創劇本和最佳電影剪輯的雙重提名,還將克里斯托弗·諾蘭的電影事業推向了頂峰。但影片中無休止的燒腦後滲透的人生哲學仍在考慮中。
2. 如何評價克里斯托弗·諾蘭
先說結論,諾蘭深刻地改變了好萊塢主流商業電影,或至少參與了它在二十一世紀的變革。
但具體地說,諾蘭是個優點和缺點都同樣突出的導演。
說缺點的話,他在視聽語言的細節上存在廳渣問題。單場戲內,一個鏡頭一個鏡頭地看,剪輯節奏經常拖沓,有不少累贅鏡頭。有時候他喜歡用呆板乏味的對話來推進故事,對白也缺乏神采。
本質上,諾蘭是一個膚淺的創作者,他擅長精密復雜的思維游戲,為觀眾提供解謎帶來的快感。他的敘事結構精緻巧妙,但冷冰冰的沒什麼人味兒,看完他的多數影片,觀眾的感覺是佩服大於感動。
但說到對當代好萊塢電影的綜合影響,諾蘭在最近二十年來的導演中至少可以排在前三,可能只有詹姆斯·卡梅隆和昆汀·塔倫蒂諾可與之相提並論吧(斯皮爾伯格什麼的畢竟太老了,他們更屬於上一個時代)。我不是說這三人最好或我最喜歡,而是指對「好萊塢電影」這樣一個具體的對象所產生的影響,而且我的評判標准也不是票房。
諾蘭是主流商業電影的革新者和改良者,但還談不上是顛覆者。主流商業電影也不歡迎顛覆,它只是接受改良。
不過,對於創作來說,革新碰握不是一件需要大加吹捧的事。有很多並不革新的好導演、好電影,也有很多作出革新但最終作品高度一般的創作者。一般來說,我們歡迎革新,但不能唯革新論。革新與好不好,畢竟是兩碼事。
諾蘭的革新體現在幾個方面。
首先他在超級英雄電影中引入了一些真正的政治和社會議題。在過去,這些是不被討論的。義大利學者艾柯曾經批評,既然超人有那麼大的能力,天天去抓強盜小偷有什麼意義?他完全可以改變世界運行的法則,真正造福人類。但好萊塢不會那麼拍,這決定了超級英雄電影本質上是童話。然而《黑暗騎士》三部曲中涉及到的一些沖突,在現實生活都可以找到對應版本。也就是說,諾蘭讓蝙蝠俠處理的是一些真正的社會問題,並不是超人面臨的那些偽問題。因此,當三部曲中的第二部面世時,我們都記得,有很多觀眾在感嘆這是對人性探討最深入的一部「大片」。說一部漫畫電影多麼多麼深刻,難免有點誇張,但至少這說明,在之前的同類大片中,還真的沒有達到《黑暗騎士》的程度的,甚至它在這方面可以和某些藝術電影或社會題材電影一起討論了,諾蘭在主流大片廠出品的blockbuster中做到了這點。不過他採用的策略並不高深,他只是選擇了很多炙手可熱的大眾議題,扔到影片的敘事中,觀眾自然會從中發現他們關心的內容。
以及更重要的,是某些風格創新。更具體地說,是敘事上的風格創新。
進入九十年代以來,整個世界電影,包括好萊塢在內,都開始迷戀起一種復雜的非線性敘事結構,有時也稱為網狀敘事,或迷宮敘事,或碎片敘事,或拼貼敘事,或解謎電影,名稱有很多,典型影片包括《暴雨將至》、《低俗小說》、《穆赫蘭道》、《兩桿大煙槍》、《瘋狂的石頭》等等。
諾蘭屬於這股潮流,他不是最早的,但達到的高度應該是數一數二。
諾蘭主要的武器有兩種,一是人物的主觀視角限定,二是宏觀上的交叉剪輯。本質上這兩種技巧存在矛盾,因為交叉剪輯在不同場景之間跳來跳去,多少是帶有某種全知視點的,這和人物的受限主觀視點就沖突了。所以在諾蘭的作品集當中,有的是強調交叉剪輯,比如《黑暗騎士》三部曲和《致命魔術》,有的是強調主觀視角,比如《失眠症》。但在他最早的兩部個人化作品,即《跟蹤》和《失憶》中,這兩者卻結合得非常好。他犧牲了全知視點,將交叉剪輯的對象,限定為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段跳躍,有意打亂線性的時空連貫性,這就讓影片具有很強的解謎性質,尤其是《失憶》,也成為諾蘭公認最難懂的一部影片。
我們簡單回顧一下《失憶》的敘事方法,全片有黑白正敘和彩色倒敘兩組畫面,一共是45個段落,正反相連,在揭開謎底之前,這種敘事方式絕妙地讓觀眾體驗到和主角類似的失憶感受,在洞悉門道前,我們完全摸不清上一個場景、下一個場景之間有什麼關聯,觀眾扮吵悄在頭腦中無法自己組成連貫故事。可能我們正在思索某個彩色的段落有什麼含義時,突然闖入黑白畫面,暫時抹去我們的記憶,緊張地開始新一段講述。
這種復雜的敘事方式要求非常高超的信息分配能力,你不能真的端出一盤散沙,編導必須在關鍵的片段上留下可供前後連綴的時空或因果關系。所以影片的每個彩色段落在開頭和結尾的鏡頭是互相匹配的,用這種純粹電影化的方式,開啟觀眾的記憶機關,具體是這樣:
彩1匹配1 + 黑白1 + 匹配2彩2匹配1 + 黑白2 + 匹配3彩3匹配2……
因為彩色是倒敘的,所以實際上只有每個彩色段落結束時觀眾才能意識到關聯何在。當觀眾明白這種設計之後,在每一個新的彩色段落來臨時,他一定會對開始的匹配鏡頭特別留意。
其他前後貫穿的線索不少,例如特別關鍵的美洲豹進出的鏡頭盡管從彩色變為黑白又變為彩色,但因為顯而易見的相似性,觀眾不難識別。
總的來說,《失憶》對觀眾主動參與的要求極高,我們必須善於發現各個碎片段落之間的時間關系、空間關系,然後從斷裂的時空關系中找出故事的因果關系,最後在自己的腦子里組裝成完整的故事。
設計敘事迷宮是諾蘭的最強項,在這方面,他說過自己是受英國作家格雷厄姆·斯威夫特的《水之鄉》的影響。其他擅長復雜敘事的導演,通常讓觀眾在看到最後一塊拼圖時,就對全局瞭然於胸了。但對諾蘭來說,這可能還不夠,有時你得反復多研究幾遍,才能知道每個細節的埋伏有什麼含義。
復雜敘事在當代電影中大肆流行,很多剛出道的導演都能學得有模有樣(比如寧浩)。難能可貴的是,諾蘭並未止步於自己玩過的花樣,他在《盜夢空間》中嘗試了新的東西。這部影片一是設計了非常復雜的套層結構,二是在把復雜設定向觀眾交代時,賦予了這個過程很強的趣味性,都非常難。
他應用了最擅長的交叉剪接和多個平行的最後一分鍾營救,以在主線上進行多層敘事的嵌套。較為有趣的是,讓不同夢境層面時間流逝速度不同,於是給影片帶來一個新奇的噱頭或者說成立的動機,再運用各種不同速率的高速攝影,來表現各層空間,放大緊張感,在視覺上造成很新鮮的沖擊力。此外,諾蘭把主要的懸念和敘事拼貼游戲放到了Cobb和妻子那條跳躍交代的感情輔線中。光看錶面,這條線索非常婆婆媽媽,兩人老在絮叨什麼要在一起死啊活的,但如果明白了話中的含義,就會知道那根本不是老套的情話,因為死亡會帶來夢境狀態的躍遷,那仍是進行敘事拼貼的托辭。這條輔線到影片臨近結束時才揭示謎底,叫觀眾恍然大悟。
兩條線索採用的視角有所不同。主線任務就是把觀眾帶入全知視角,觀眾只要跟著團隊往下走就是了,肯定不會丟;輔線則更多是女建築師Ariadne的受限視角,關鍵信息是向觀眾隱瞞的,主要由她來對主角觀察、盤問,帶領我們探索Cobb的內心隱秘往事。
同樣,這種復雜的敘事策略又是在主流大片中做到的。
諾蘭常常面臨這樣一種批評:他的電影是一種庸俗化、大眾化的現代主義,像是把嚴肅藝術中早就通行的一些手法處理成山寨版的,從而娛樂更多的人。確實,通過諾蘭的電影,普通觀眾也能夠舒服地理解並享受一些本來非常前衛的藝術理念。不過諾蘭電影的定位決定了它們始終缺乏那種迷人的曖昧性,而且並不打算真正挑戰觀眾,它們太像只有一種解法的積木游戲,精確、穩定,所以機械、冷漠。諾蘭的反面例子,就是《去年在馬里昂巴》。
無論如何,諾蘭通過《黑暗騎士》三部曲和《盜夢空間》的走紅,顯示了當今好萊塢商業電影的確存在某種彈性空間,並為其他人指出了它容許的想像力邊界。他改造了好萊塢爆米花電影和超級英雄電影,也在一定程度上改造了觀眾。
——————————————————————-
magasa,電影雜志《虹膜》主編
3. 您對Ludo(2020電影)的評論是什麼呢
時間。這是一個詞和一個概念,深刻地詮釋了克里斯托弗·諾蘭的作品。
無論是擴張,減慢,加速還是忘記它,時間都是他作品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和宗旨是導演諾蘭的迷戀時間概念的盛大和迴文高潮。
在過去的努力中,時間是一個更大的敘事框架中的一個支點,諾蘭在Tenet放棄了所有這些觀念。在這里,時間是唯一的敘述。一個單一的框架。
最終,Tenet的最大武器-倒置-也是其最大的弱點。它吞噬了電影的所有其他方面。沒有什麼可以鎖定的。這是一個空心的嘗試,外部有光澤。
在電影的早期,諾蘭通過一個可能被稱為「 4號博覽會轉儲」的角色告訴觀眾「不要試圖理解它。」感覺到。」
一旦了解了Tenet,了解Tenet並不是一項艱巨的任務。但是感覺Tenet必須付出艱苦的努力,因為沒有什麼感覺。那裡什麼都沒有。
也許現在是Nolan擺脫時間觀念的時候了。
4. 鏡頭多,節奏快,人物雜,信息量大,你看懂諾蘭《信條》了嗎
看完諾蘭的《信條》,這部燒腦的電影果然沒有讓我失望,說實話,這部電影前半個小時,我還是看得津津有味的,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實在弄不清楚後續劇情的邏輯關系,最後,只剩下一臉懵懵的狀態走出了電影院。看完這部電影,可以用以下幾個人歸納:鏡頭多,節奏快,人物復雜,信息量大,也正因為上述幾個要點的原因,讓我實在沒有看懂這部燒腦電影,那麼,你看懂諾蘭的新片《信條》了嗎?
其實,《信條》作為一部硬科幻電影作品,擁有龐大的精緻鏡頭,鏡頭的視覺沖擊能夠在某種程度上彌補劇情的天馬行空,我們可能會在短時間內看不懂《信條》,不過,放鬆心情,用沉入式的心態跟著諾蘭的導演思想,認真去感悟,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