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高三經典作文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是人們以書面形式表情達意的言語活動。你知道作文怎樣寫才規范嗎?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高三經典作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糖醋排骨,一種很可口的佳餚。在未品嘗前,你會認為這是一盤醋澀澀的排骨,因為總是一股醋味縈繞在你鼻間。當你品嘗之後,你會發現其味酸中帶甜,甜中帶酸,非常入口。我覺得,高三的生活也如此。未進入高三前,我總覺得高三的生活是段繁忙又艱辛的旅程,進入高三後才知道,其實高三的生活精彩紛呈。
高三生活並沒有你想像中的那麼恐怖,因為它只注重過程不很注重結果,你只要記住「次日的黎明總在今日的天黑後出現」便心中自有一路陽光。它就象你想要把糖醋排骨燒得味美,必須在燒的過程中加糖加醋一樣。若連這最基本的工序都不去做,即使你的速度最快也還是無滋無味。
高三發生的「糖醋」事情也真多。糖即甜,香甜可口的事天天都在發生;醋即酸,酸楚惱人的事也天天都在重演。糖,是高三艱辛跋涉旅途中親朋的一句蜜語,一張笑臉,一份祝福,它讓你倍感溫馨舒適,在獲得贊美的喜悅後,掛在臉上的乃是喜悅。醋,是擠」獨木橋」歲月中自己的一句氣話,一張苦臉,一份心酸,它讓你倍感失落郁悶,在悔得低分的無奈後,掛在臉上的仍是無奈。喜悅也好,無奈也罷,都是高三生活賜予我們的滋味。我們追求的是過程,而不是結果,我們讀高三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高考。
「放棄該放棄的無奈,珍惜該珍惜的喜悅!」我們懵里懵懂,也許是受青春期的干擾。我們在困惑中停滯不前,難以抉擇,我想我們是缺乏「糖醋排骨」般的煎熬吧!因為高三生活的大部分時光都是在「三點一線」中度過的,我們面對的是高考是分數,我們只顧復習不顧其他,我們的生活難道僅僅是醋味的嗎?可悲啊可悲!
我很喜歡糖醋排骨,總是吃不膩。我希望自己的高三生活也如此,又是糖又是醋。醋味濃了,再吃,反正自己還年輕力盛;甜味來了,不驕傲,爭取更輝煌的勝利。
一句戲言:吃的糖中糖,能為人中人;吃的醋中醋,可為人上人。我信矣!
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在5000年歲月的皺褶里,又藏有多少曲可歌可泣、美麗動人的故事?作為炎黃子孫,作為華夏人民,我們驕傲的立足於這個世界上。古代的詩人用一篇篇動人的文章感動我們,用一首首美麗的詩篇書寫著曾經的古韻,提筆疾書,寫下了多少經典文明?笑,歲月匆匆逝過,人說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可古時的人們還是留下了無數名篇佳作。
李毓秀所作《弟子規》流傳至今,其分為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幾個板塊。出則弟中寫道: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意思是吃飯時,必須長者先就坐,晚輩才能坐下,長輩先動筷,晚輩才能開始,吃走路時長輩走在前,晚輩走在後。出則弟其中還提到,對長輩不能直呼其名,若長輩站著,晚輩也不能坐,倘若長輩坐,也必須要長輩讓晚輩坐,才能坐下。
《弟子規》中寫到許多關於做人,做事等等的要領,誦讀《弟子規》也可以明白許多關於禮儀文明的重點,也能更好地了解祖國文化,更加深刻的了解中華文明禮儀是何等博大精深,值得我們後輩琢磨一通,古典文學的著作還有很多,例如四大名著等等。
當然,現在的我們不僅要讀古代文學經典,也要多讀現代的文學經典。世界上有很多文學經典、名著,作者們書寫了一部部好書,或許是如《伊索寓言》通過一篇篇故事,告訴我們一個個深刻的道理,也許是像《呼蘭河傳》譜寫了一串歡樂中又夾雜著凄婉的歌謠,又或是仿若《吶喊》號召著群眾與反動派作斗爭……還有很多很多的故事等著我們去了解,去閱讀呢。
讀經典,讀的是歷史,讀的是文化背景,學的是精神道理,學的是禮儀文明,傳承的是文明。閱讀古代經典學的是禮是文明,斂的是一顆浮躁的心,閱讀現代經典明白的是做人道理,繼承的是優良品質、精神!
閑置時隨手一本經典,修身養性。講文明,懂禮儀,樹新風,做一個好公民。
認識一位半老人家,打從進職場開始,就是在干體力活,幾十年來如一日,天一亮便在一間大廈當清潔工,下午在不同地點當鍾點傭人,乾的也是清潔打掃,就此填滿白天的時間,直到傍晚,回家替家人燒菜去。
她生病不能工作了,怕她無聊,便送了些影碟讓她打發時間。本來以為,電影太高深,就送電視劇吧。誰知道她說,提不起勁,不想看,那什麼才讓她有動力呢?原來又是打掃。
敬業樂業到這個分上,還有什麼話好說。但是話也不能不說,於是就勸說了一下:人生也不是只有打掃,把人家的地方、自己的家弄得乾乾凈凈,之後,那整齊干凈的空間,也正為了可以更舒服地做喜歡做的事。
她聽完了這番話,一時反應不過來,如聽見火星話一般,啞口無言。
對了,忘了她也不大識字,我一個「人生」、一個「空間」,都屬於她的語言,但聽起來太不像人話。跟她講這些是沒用的,而且,那句「做喜歡做的事」,她又會鐵了心回應,喜歡做的事就是到處搞清潔。
一個如此專注又如此單純的人,真是可愛極了。
後來,好不容易,她肯看一下那些電視劇了。後來,她竟然跟我說,原來電視劇很好看。
「原來」,這就證明平日在家裡她沒有電視送飯的習慣,此外,也證明電視劇的確是會上癮的。
我覺得,能讓她多了一種癮,也算是一場功德,而讓她有追看慾望的,都是劇情煽情誇張離譜的一批,文化評論人視為最沒有營養最反智轟炸厲害的,就是這種肥皂劇。
可是對一個擁有最簡單智慧的半老人家來說,愈沒有營養的東西,就是她所需的營養,能讓她在煽情中得到最簡單的快樂,就是有營養。
在她單純的世界裡,再添些味精調調味就好了,什麼有文化的文化,實在無須干擾,也干擾不來。
我讀的第一本經典是《三字經》,它對我的啟發很大。它三字一句琅琅上口,很容易背誦,在短短的文章里,濃縮了許多知識和道理。它告訴我: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
後來我還學了《弟子規》,《論語》等等,其中,我最喜歡的是《論語》。《論語》是中國儒家的寶典,記載著兩千多年前孔子以及他的弟子的言行。書里基本沒有長篇大論的故事,多是短小精悍又含義深刻的語句。這部書,從哪裡讀起來都行,這就是《論語》的妙處。古人雲: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告訴了我「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所以要實事求是,不要不懂裝懂;「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所以我們幫助別人要有分寸;「君子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所以要致力於探求真理……每一句話都使我受益匪淺。
現在時代變化了,雖然其中有一些話不時興,但大多有效。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受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學生在家要孝順父母,在外要尊敬老師和同學;做事認真仔細、誠實;博愛而親近仁德的人;躬行實踐之後有剩餘力量,再去學習《詩》、《書》等經典……這些道理對於學生多麼有益啊!
通過學習國學,我明白了許多人生道理。例如,對父母應懷感恩之心,對有困難的人懷樂於助人之心,對犯錯的人以寬容之心去對待………。在生活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等等。
可以說,國學知識彷彿是人生方向的指南針,在你迷失方向時,為你找到方向,真是撥開雲霧見天日啊!
國學是我們中國人特有的國粹,它承載著中華的文化內涵。今後,我要多加學習,讓「國學經典」陪伴自己成長下去,指導我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輕松、灑脫。作為中國人,我希望大家傳揚國學文化精粹,使其在歷史的進程中閃閃發光,永不泯滅!
能為一代人或幾代人所記住的,所模仿的才是經典,四大名著、金庸的武俠小說、巴金的敘事小說等無不經典,其中很多作品被翻拍成影視作品,播出之際萬人空巷,而如今「韓風」來襲,有誰記得這些曾經的經典。
爺爺奶奶說:《水滸傳》、《三國演義》是經典;爸爸媽媽說:《射鵰英雄傳》、《天龍八部》是經典,妹妹說:韓劇是經典;我說適合自己的就是經典。年代不同自然會產生所謂的「代溝」,年齡不同也會產生所謂的差異;環境不同也會產生不同的喜好,我們不隨波逐流,因為,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經典。
觀後感就是例子,每個人的觀後感樓與眾不同,就如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紅樓夢》中,我討厭黛玉的小性子,喜歡她為愛而大膽追求,喜歡寶玉的爽朗,卻不喜歡他的不懂分寸。在《家》中我討厭覺新的懦弱,不懂反抗,喜歡他的真誠,喜歡覺慧的沖勁,不願聽從命運的個性,卻討厭他不顧後果的做事方式,正是這些「喜歡」與「討厭」陪伴我走過了一年又一年,適合自己的作品要靠你自己尋找。
不是說要看老舊的作品,也不是說要看新潮的作品,老舊、新潮只是時間與別人的觀點,而「適合」是自己的觀點。鞋合不合適只有腳知道,我的經典可以讓我為它所傾迷,花時間去研究,花時間去查閱;可以充實我的大腦,豐富我的見識,增長我的智慧;可以改變我看事情的態度,可以讓我學著全面地看問題。
巴金看了列夫托爾斯泰的《復活》找到了自己生命的「經典」,並以他為榜樣,成龍看了李小龍的電影後,也深深地震撼,從中得到了經驗;文章以周星馳為榜樣,拍出了屬於自己的作品。他們都找到了適合自己的經典,並為自己所用,這才是經典。
在人生的路上,有很多經典,好的經典要吸取,要珍藏,與社會格格不入的經典要擯棄、遠離。找到適合自己的「經典」,可以成為你邁向成功的墊腳石,助你一臂之力。我正在路上尋找適合自己的經典,你呢?
世上有一種魅力,叫語言;有一種不朽,叫經典。有條文化的長河滋潤著世界,它叫中國;有顆璀璨的明珠,叫國學精典。
《弟子規》、《千字文》、《論語》……我們在它們的滋潤下長大。從呀呀學語中的「人之初,性本善。」到長大後朗朗上口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國學經典不僅伴隨著我們長大,也伴隨著中國長大。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只有充滿仁義,天下為公,才能治理好國家。中國,在經歷無數次因政治腐朽所遭受的起義,終於在紅旗升起中,建立了新中國。民主、富強、公正,直到今天,中國才真正領悟發展才是硬道理。
「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在中國要事中,第一便是「衣」。早在幾千年前,古人就提出了這在中國乃至全世界不朽的規定。無論與誰見面,都要保持衣冠整齊。表示禮貌和出席宴會,人們都會選擇認為最好的衣服整齊穿戴以表恭敬與禮儀。這是一種文明,一種象徵,也是中國幾千年濃縮的精髓。
生活中,我們每時每刻,每個呼吸與心跳,都與經典有關。孝--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不朽的傳統。而「首孝悌,次謹信」更是詮述了它的`重要性 ,孝,是中華民族的美德,是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踐行的標准。它讓我們對長輩多一份尊重,對幼小多一份愛護,讓我們堅守道德底線。
每當我們滿懷抱怨,為什麼付出了努力卻沒有收獲時,「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可以開導我們,它告訴我們,並不是我們做得不好,而是功夫未到。我們需要的,是耐心與勤奮,是莘莘學子所銘記的,「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由此可見,經典的不朽在於,它不只存在於書中,它更存在於人們的生活中,當我們誤入歧途時,它可以幫助我們更正自己,當我們努力學習時,它激勵我們更加勤奮與專注,它既是我們的朋友,也是我們行為的標准,不斷激勵我們走向更好,更理想的自己。
土樓是神話般的山區建築,是蘭水人引為自豪的建築形式,是福建民居中的瑰寶。
是你,哺育了蘭水子孫,堅定地守望蘭水的未來,你靜靜地默默地奉獻著。
走在雲水謠古棧道,陽光與陰影相間,給人一份寧謐與和平。你就有那種神奇的力量,能讓我們這些年輕的躁動的心平靜下來,去領略你給予的溫柔。
我醉了,滿懷希望地盼著時間老人稍事休息,停下腳步。許久,我不情願地邁出步伐,向前走去。你帶我去和「東倒西歪樓」親密接觸了,摸著那如此傾斜卻仍佇立不倒的裕昌樓,怎能不讓人驚嘆你那頑強的稟性呢?裕昌樓是南靖現存最古老的土樓,歷經好幾次地震。有人說,困境中拼搏的人是最有魅力的,而我要說,逆境中佇立不倒的你是最美麗的!
離開裕昌樓後,我和沼澤地上的和貴樓「會晤」了。和貴樓是建築史上的奇跡。雖然和貴樓位於沼澤地上,但卻堅固穩定。凝視著和貴樓,我的耳邊彷彿響起了你的低語:「人的能力是巨大的,只要努力嘗試,看似不可能的事亦可成為可能。絕對不要在還未向挫折挑戰前就輕言放棄……」我若有所思,回憶著過往,憧憬著未來。
伴隨著有節奏的腳步聲,我終於「走近」了田螺坑土樓群。這個名稱對於我來說是再熟悉不過的了,然而直至今日才有幸與你相見,我感到有點遺憾,又為這遲來的機會感到欣喜若狂。田螺坑土樓群因為獨特的外形而聞名遐邇。世人稱其為「五朵梅花」、「四菜一湯」。
土樓,是蘭水人就地取材,用最平常的土料築成高大的城堡,化平凡為神奇,體現了蘭水人征服自然過程中匠心獨運的創造。
土樓,是宏大的夯土建築,結構極為規范,房間的規格大小一致,反映了蘭水人辦事細致,行為規范。
許多蘭水人同住一樓,反映了蘭水人聚族而居、和睦相處的家族傳統。難怪大家說,一部土樓史就是一部鄉村家族史。
你是神奇的,從以前到現在,從外形到內涵。我為屬於你而愉悅,也為擁有你而感到榮幸!
你是美麗的流行,永恆的經典!
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詩以它獨特的形式流傳至今,已成為永恆的經典。這些古老的記憶從未被塵封,如今,它們又掀起了一股熱潮。
近年來,各種與詩相關的綜藝節目被推上熒屏,隨之而來的是觀眾的贊不絕口。《中國詩詞大會》中的選手在參加比賽時各個口吐蓮花,妙語連珠,真稱得上是「腹有詩書氣自華」。這也激起了觀眾心中那深藏許久的對美的渴望,社會上的詩詞熱便在人與人之間蔓延開來,經久不息。
是什麼讓人們對詩歌如此著迷?是具有人格魅力的詩人,是具有生命活力的詩歌。仙風道骨的李白、鐵骨錚錚的韓愈、淡泊寧靜的陶潛,無一例外。他們有的傲岸不羈,有的滿腔壯志,有的堅貞不屈。我們有時會從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懷才不遇時的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蹉跎時光時的一句「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與友人別時的一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都是足以強大內心的力量。詩人餘光中的逝世讓人感嘆世上再無鄉愁人,由此可見《鄉愁》在海峽兩岸人們的心中所潛藏的思念是多麼深厚。詩讓我們以最堅定的意念面對苦難,讓我們以最真摯的熱情迎接未來,讓我們以詩的情懷享受人生。詩可以沖淡內心的苦澀,給生活多一抹色彩。
「詩可以興。」每個人的詩情畫意凝聚在一起,便成就了一個社會的文化內涵,一個社會的文化內涵造就出一個國家的文化底蘊。國家的軟實力取決於人們內心的強大。因此,詩歌的傳承便顯得尤為重要。中央電視台新推出的《經典詠流傳》將中華五千年的詩韻賦於音樂之中,涓涓流淌,人人傳誦。人們又一次被詩歌的力量震撼,經典之音細細流淌,傳承之人代代不斷。
詩歌是我們的文化瑰寶,是值得我們用心靈去守護的美好。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是一位詩人。
在經典的詩文的長河中,有許許多多的人沒有被遺忘。
他,不畏權貴,放盪不羈,正直不屈,逍遙自在,貴妃研磨,力士脫靴已是家喻戶曉的事實了。曾一曲《嚇蠻書》,嚇得幾萬南滿精兵屁滾尿流。
他,不畏強權,「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即為見證。
他,對朋友更是直抒胸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他這樣一位才華橫溢的詩人,在大唐王朝卻屢屢碰壁,他不滿意深宮之內的勾心鬥角,他看不慣高力士那般兩面三刀、見風使舵的丑惡嘴臉,更見不得唐朝皇帝的昏庸不堪、只顧享樂的奢侈生活。
這黑暗的官場豈是他的容身之所,他狂傲的性格怎能受到這小小的宮牆的約束,
他揮袖去了,游山訪水去了,或許只有置身於那美麗的自然之中才能撫平他心靈的創傷和他那豪放不羈的性格,他就是令後代萬世敬仰的偉大的詩人---李白。
他,寧願隱居深山也不願意與黑暗的官場有一絲瓜葛,寧願辭官不做,也不為五斗米折腰,寧願歸園田居,也不肯與世俗同流合污,他也曾想過在官場之上一展宏圖,希望是美好的,但現實是殘酷的。冰冷的現實讓他大失所望。於是,他脫下了官袍。吟誦著優美山水。從此以後,他以菊為伴,以花為友。整日無言的到跟在菊籬後旋轉,開荒南野,守拙田園。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寫出了他歸隱之後自得之態。「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更加表達出它的價值觀念。陶淵明他選擇了歸隱,他最終回到了自己的精神世界。他的故事被人們傳誦,他的思想被廣為傳播,他的精神將代代相傳。
這兩位聖人在歷史的長河中或許只是滄海的一粟,或許會被人們所忘記,但歷史永遠不會忘記他們,經典更不會辜負他們。
國學經典如同文學作品中一顆顆光彩耀眼的星星,照耀著我們學習中前進的路途。要數其中最閃耀的一顆,那麼非老子《道德經》中的一句話:「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老子是中國,也是全世界最早具有辯證法思想的哲學家之一。禍是造成福的前提,而福又含有禍的因素。好事和壞事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在一定條件下,福就會變成禍,禍也能變成福。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正如塞翁失馬中所講的:塞翁丟了一匹母馬,鄰居紛紛對塞翁說道:「這真是不幸啊!」塞翁卻說:「這不一定就是件壞事。」果然過了一段時間後。那匹母馬竟帶回一匹神駿的草原馬,這時鄰居們則對塞翁說道:「你可真是太好運了」。塞翁卻說:「這不見得是件好事。」就是不久後,塞翁的兒子因為騎母馬帶回來的草原馬而摔斷了腿。鄰居們說:「這真是一場悲劇。」塞翁卻認為:「或許這是一件好事。」數年後,邊塞起了戰爭,村子裡要徵兵,塞翁的兒子因為摔斷了腿而得以倖免。當打完仗後,村子裡去當兵的人十有七八都死了。
記得今年暑假,我和爸爸媽媽本來計劃去四川九寨溝遊玩,可我卻突然發燒,且高燒不退,遊玩計劃只能取消,我感到十分可惜。天有不測風雲,四川九寨溝發生7。0級大地震。看到這則消息,我不僅十分同情那些被困的災民,又為自己沒有去九寨溝感到十分慶幸。這不是很好地印證了老子的名言「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嗎?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福與禍是共同存在的。看起來不好的事情可能會導致好的結果,看起來好的事情也可能導致不好的結果,不要因為一點不順就怨天尤人,說不定好事馬上就會發生;也不要因為一些好事就得意忘形,說不定禍事就藏在後面。
讀懂了國學,你就讀懂了人生。願這些璀璨的「星星」永遠伴我前行!
㈡ 金錢真的可以治癒一個人的自卑感嗎
能治,但不能治癒。也就是治標不治本。
要解釋這個問題,首先必須明確一個概念:任何非血緣的人際關系,本質上都是合作關系。
人性都希望從合作中獲利而非吃虧,所以都希望合作夥伴盡可能擁有更多的資本。許多描寫世態炎涼的古諺如「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有錢道真語,無錢語不真」、「有茶有酒多兄弟,急難何曾見一人」也都源於這種人性。
所以,沒錢的人會受到冷落甚至白眼,這是難免的。如果當事人缺乏自信,就會因為別人的態度而懷疑和否定自己,這就是自卑。這種情況顯然會因為有錢而發生改變,所以說能治。
但是,能治不等於治癒,也就是治標不治本治本。因為真正的自信一定是源於精神層面,而不過度依賴任何身外之物。為什麼呢?因為金錢、權力、身高、相貌這些東西固然可以給人以自信,但都屬於身外之物,也就是老天能給你、也能收回去。古往今來,多少富豪破產、權貴失勢、美人遲暮?如果你的自信源於這些東西,那麼當老天把這些東西收回去的時候,你的自信豈不又盪然無存了?
反之,偉人的自信源於堅定的目標、所選道路的正確性、以及面對風險的坦然。這種自信是源於精神層面的,所以不會被人剝奪,才能真正能治癒自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