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資訊 > 孔子電影觀後感2000字

孔子電影觀後感2000字

發布時間:2022-05-12 20:39:29

A. 電影(孔子)觀後感

春秋割據,各國戰亂,孔子的年代就穿插在這樣的亂世中.他和他的弟子們顛沛流離,周遊列國十幾年.一直未曾放棄的是禮義仁和.
我帶著並不是很高的期望去看這部影片.兩個多小時,和場內的觀眾一起,很安靜地看完.正如胡玫所說「《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讓你記住很多故事情節的影片」.但孔子帶給我的,不僅是故事和情節那麼簡單.他留下的,是一個形象,一種精神,連同他身後的弟子一起,或許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讀書人.但你感覺到的必定是如海濤般的千軍萬馬,統領著一個時代.
周潤發飾演的孔子是影片的主線和靈魂.不管在何境地,自始至終堅定淡定的眼神,禮義娓娓道來的神韻,彷彿孔子轉世.
顏回、子路、冉求,性格各異,但愛師如命,遵循禮儀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衛國,冉求回魯國效命.最牽動人心的是顏回,顏回是孔子最鍾愛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卻機智靈活、意志堅定.他死得那一幕,有很多人給出了負面的評價:矯情、假、搞笑.但我被感動了,我相信顏回不顧生命,甚至都沒有想到生命,反復潛入水中挽救竹簡的那一刻,很多觀眾也落淚了,我也相信當孔子一直抱著死去的顏回不肯放手的那個場面,震撼了萬千人.
周迅演出了南子的神韻,她天生就是一個好演員,扮演的角色能逼真到骨子裡.南子這個角色也並不是可有可無的.重要的角色是它存在,你覺得可有可無,它一旦不存在,你會覺得缺了很大一塊.孔子其實是驚艷和動心於南子的美貌的,但他終以一句「可有些人就是好德如好色」決然截斷了即將升華為曖昧的一種情愫.南子讓世人看到了孔子並非神,孔子同時也是一個普通人,南子雖然簡單出場,寥寥的情節鋪陳,但巧妙地反射出人物在本性和信仰之間的取捨,實為一個看點耐人尋味,又怎麼會是可有可無呢.
孔子說:後人理解我,後人誤解我,都因為—《魯.春秋》
不難預料,《孔子》也一樣,會在不同人心裡留下不同的印象,在不同人的內心埋下不同的種子.
但不可否認,胡玫是成功的,他抓住了孔子的神,抓住了那個時代的症結點,表現起來就不會像看歷史書一樣晦澀難懂和索然無味.這部影片給人的總體感覺是好的,故事情節和表現手法都沒有打水漂.

B. 電影孔子觀後感

從孔子造像研究角度來看,紀錄片《孔子》意義非常。孔子去世後,他的弟子就曾以楷木為其造像。西漢時期的孔子像,保存至今的至少有三件。2000多年的孔子造像史,每個時代的藝術家以不同的圖像方式,運用各種可能的媒材,刻繪了大量的孔子圖像。

這些圖像,既是歷代藝術家發揮獨特藝術想像的天才創造,也是刻繪者因應時代思想、文化和審美需求的寶貴財富。這些圖像,與孔子學說一起,在不同時代發揮了不同的重要作用。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在現代社會,如何運用新技術手段創造新的孔子圖像,以現代傳播途徑弘揚儒家思想,紀錄片《孔子》無疑做了有益嘗試。

現已播出的國際版《孔子》和即將開拍的六集國內版《孔子》,可能不僅是傳統文化史、儒學傳播史上的大事件,而且也應是孔子造像史上的重要事件。

紀錄片《孔子》中的孔子圖像,在媒材使用、製作程式、圖像樣式、呈現方式、傳播路徑、文化蘊涵,以及制像者身份和受眾范圍等方面,均迥異於傳統的各類孔子圖像。

《孔子》以新媒體手段塑造孔子形象,是孔子造像的新方式。因此,僅就藝術學而言,兩個版本的紀錄片,不僅應該成為影視學研究的新對象,也自然應成為孔子造像學的重要研究對象。

最後,不得不說的是,90分鍾的紀錄片能在毫無時間知覺的狀態下一氣看完,於我尚為首次。看這樣時長的紀錄片,完全感覺不到時間,完全不需要意志力,僅憑這一點,紀錄片《孔子》就值得舉手稱贊!

C. 誰能給我一篇2000字的孔子影評

雖然這樣的消極論調並非知難而退的理由,但確實道出了「孔子」這一題材的難度。在觀影之前,我對這部電影持謹慎的樂觀,信心來源有二:一是發哥的個人魅力,二是胡玫在古裝正劇領域的穩定表現。我可以想像電影塑造出的孔子形象必定會招致很多人不滿,我甚至可以想像影片會小心翼翼繞開雷區從而塑造出一個略顯平庸的孔子。但我萬萬沒想到的是:

在一部名為《孔子》的電影中,我幾乎沒見到孔子的影子。

原因何在?很簡單,孔子一生最重要的經歷就是周遊列國,而影片對這段經歷的描寫卻極盡蒼白。我們想知道:在周遊列國的十四年間,孔子究竟游離了哪些地方,有怎樣的具體經歷。我們很早就知道他四處碰壁,現在更想知道他究竟為何碰壁,如何碰壁。在游歷途中,他又如何與弟子們生活、相處,以何種方式教導弟子們何種思想,從而成就其教育家的地位……歸根結底,我們想知道:孔子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沒有,統統沒有。唯一著力表現的,就是「子見南子」那段。專門挑出史書中原本只言片語的這一小段大做文章,其動機一目瞭然。但我對此一則報以寬容,一則報以好奇:畢竟,如果能把這段演繹得不媚俗、合情理、有新意,也會十分出彩。——然而結果是:媚俗談不上,庸俗逃不掉。且幾無道理可言,牽強之極。

其實這一段在邏輯上大體是成立的,但缺乏充分鋪墊,表現得倉促毛糙。比如大家議論不休的那句台詞「世人也許能夠領悟夫子的痛苦,但永遠無法領悟夫子在痛苦中所達到的境界」,一下就把夫子弄哭了。——我大概能明白導演如此設計的邏輯、用意,但如果要讓這句台詞達到預期效果,我覺得需要預先解決以下問題:1.夫子如何痛苦;2.夫子在痛苦中達到了什麼境界;3.這種境界如何不為人所理解;4.南子是個什麼樣的人,為什麼她能夠理解夫子……但前面缺乏這種劇情的交代、感情的積累。夫子不像個痛苦中精神升華的夫子,南子也不像個心有戚戚能理解夫子的南子,這句台詞所期待的那種一針見血、正中下懷、感情釋放的效果也就並未表現出來。夫子之哭也就顯得不合情理,南子死前對夫子的追憶更顯得莫名其妙。

這同時也把影片前半段的問題帶了出來:確實,乍一看前半段,貌似頗有些可圈可點處,差強人意。但當我們發現「世人也許能夠領悟夫子的痛苦,但永遠無法領悟夫子在痛苦中所達到的境界」這句台詞完全達不到效果時,再反過來回味,大概就能明白影片前半段有怎樣的結構性缺陷了。

然後呢?「宋司馬桓魋欲殺孔子,拔其樹」。作為一個文盲,我剛從網路里找到這句話,於是我才明白為什麼電影里會有那麼段莫名其妙的情節。這是一部處處「忠於史實」,幾近刻意的電影,而這段情節就是例證之一。但如果都這樣「忠實」下去,只怕電影還能不能稱之為電影,都很難說了。

另外,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電影中連「宋司馬桓魋欲殺孔子,拔其樹」這種細節都不惜給了幾分鍾,卻為何在墮三都中不見「誅少正卯」?難道這段公案不比「拔其樹」更重要?詮釋起來不比「子見南子」更有挑戰、更能出彩?

然後呢?困於陳蔡?是啊,追求理想,四處碰壁,瀕臨絕境。回到兩千年前那個夜晚,在孔子的精神世界裡,他回想些什麼?反思些什麼?展望些什麼?是繼續保持樂觀,還是陷入痛苦絕望?那一刻,理想和現實如何在中國最偉大的人身上沖突碰撞?……我們多麼期待一場精彩的演繹啊!

沒有,還是什麼都沒有。影片僅僅展示了肉體的痛苦,又一次完美的「忠於史實」:

捧著最後一碗馬肉湯,孔子對子路曰:「你喝吧。」
子路曰:「不,我不餓,你喝。」
子曰:「好吧,我喝一口,你也喝一口吧。」

子又曰:「來,大家一人喝一口。」

顏回之死,我簡直不想說了。我想導演如果躲在觀眾席中,當時想必心中狂呼:「感動了吧?你們感動了吧?你們怎麼還不感動啊?」

導演,你有沒有聽說過「小小竹排江中游」啊?竹簡掉到水裡會沉底?就這樣還想搏感動?你欺負我沒文化咩?

就這樣,影片前半段講述孔子在魯國從政的故事,還算點意思。而後半段孔子周遊列國十四年,落在電影里是一片空白。彷彿孔子在那十四年裡,並非主動謀取事業,追求理想,而只是被動的四處游盪逃竄,無所事事,碌碌無為。而且所到之處不是兵荒馬亂就是冰天雪地,游盪都不找個好地方。腦子有病。

我本以為,孔子周遊列國的十四年,是為實現政治理想而艱苦奔波的十四年。看了這部電影我才知道:原來這是碌碌無為,無聊透頂的十四年。於是這部電影可以改名為《孔子等待戈多》。

戈多來了!季孫斯眼看時日無多,終於幡然悔悟,讓兒子請回孔子。孔子面對闊別多年的故國,對著城牆跪拜,潸然淚下:魯國啊,生我養我的魯國啊,我終於又回來了!

原來這才是孔子在外游盪多年的最終目的啊!當時我就震驚了:孔子的理想在哪呢?抱負在哪呢?追求在哪呢?

……孔子,在哪呢?

——當然了,在這部電影里,源於《論語》原文的台詞接踵而至令人目不暇接,幾乎可以成為「論語知識大測驗」。王小丫:「請問在剛才這部電影中,一共出現了幾處《論語》典故?它們分別是?」

大概導演覺得,這樣寓教於樂,就算把「孔子」拍出來了吧。

另一篇:楊瀾看完《孔子》說,如果從「失敗者」的角色來理解孔子,就會更容易接近這個人物,有孔家後人急了:你侮辱了我們的先人,我們的聖人。孔家後人有很多,這些如此急切地維護祖先形象的應該是少數,但論調實在讓人奇怪。而這種論調也不僅限於孔家的後人。有人指責《孔子》違背史實,類似的事情之前就屢見不鮮了,在我看來,這基本上跟蠟筆小新批評書店裡不賣便當一樣胡鬧。而由於電影《孔子》沒了孔子頭上千百年來至高無上的聖人光環,又遭不少指責。當年《梅蘭芳》和《葉問》上映,韓寒說拍這種電影,最好等主人公原型的後代都死了會好一點,其實當碰到《孔子》這樣題材的電影的時候,從遭到的蠟筆小新式的指責來看,你會發現國人骨子裡那種對權威的無條件尊崇的奴性幽靈始終綿延不絕。

孔子是個「失敗者」這種說法其實很客氣,因為之前有本《喪家狗:我讀論語》,作者北大教授李零直言孔子是「喪家狗」,而這個說法也不是李零嘩眾取寵褻瀆聖人發明的,而是孔子周遊列國到鄭國時的一次夫子自嘲。比起喪家狗這個說法,「失敗者」三個字確實好聽多了。其實所謂周遊列國,就是「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為了……流浪遠方,流——浪——」,就是孔子在魯國政治理想得不到實現,帶領眾弟子漫無目的的一次流浪。電影《孔子》把孔子自稱喪家狗這段還原得很自然,是這個比較嚴肅認真的影片里比較出彩的地方。

孔子已過知天命之年,與魯國政壇更善於權謀的季孫斯等權勢相比,這個理想主義的知識分子天真了點兒,知其不可而為之,最終也是吃力不討好,只好背井離鄉在春秋列國之間流浪,當時孔子還不是後世那樣的國際巨星級的聖人大腕,衣食尚不得周全,所以流浪過程肯定狼狽不堪,片中發哥的孔子造型到了周遊列國時也是衣衫襤褸,但神情堅毅,在鄭國一個村頭的樹林里講學,被村民砍樹驅逐,此時有人來問,您是不是孔丘?子曰何以得知啊,來人說剛在那邊聽說村頭樹林里有個老頭,臉型和身材長得跟堯舜禹湯差不多,就是狀態如同喪家之狗。子曰什麼鳥盛魚湯啊我就是個喪家狗。孔子本人應該遠比後代所謂儒家弟子要有趣些的,後代多少表面道貌岸然滿嘴仁義道德一肚子要麼男盜女娼要麼權術陰謀的所謂聖人門下,而聖人都是被他們來消費的,被他們做當了婊子之後的牌坊的,要是都照著後人想像那樣頂著光環道貌岸然,那人生豈不是枯燥死了。

《孔子》選擇周潤發來演,當然有背後的商業考慮,但從影片本身來看,發哥除了演技精湛、態度認真,關鍵這個大明星身上有種難得的平民氣質,所以在演孔子自稱喪門狗這場不算重要的戲的時候,看起來親切自然而有趣,堪稱神來之筆。很多人覺得顏回之死很震撼感動,而那不過是從孔子最中意的弟子死掉的角度來刻畫孔子的虛筆,也就是「側面描寫」,雖然這一筆著實非常出彩,煽情得恰到好處,而自稱喪門狗這場戲,則是寥寥幾筆,讓孔子更加真實可感。

電影的情節是從孔子在魯國為官開始,是孔子一生比較順風順水的時候,一系列的從政治到軍事的作為可以看出這哥們確實有才幹,膽識過人、政績突出,被大老闆魯定公非常賞識,卻因觸犯了作為既得利益者的權勢季孫斯的政治利益而被排擠驅逐。孔夫子這一點也被後世很多天真地相信儒家治國的知識分子天真地繼承,中國歷來的政治一向是一邊打一邊哄,一邊用法家斗你一邊用儒家哄你,學而優則仕這種說法一開始就是錯的。孔子在一番政治作為之後終於成了悲劇,但這段在魯國的戲因為符合劇情沖突的的要素,說白了就是有正派有反派,是和胡玫之前拍的宮廷斗爭一脈相承的,胡玫拍起來也駕輕就熟,把當時很多名字拗口難記的人物拍成了活人。而到了出魯國流浪的時候,沒有了與孔子直接沖突的反面人物,劇情沖突並不激烈,如同很多媒體所說「後半段像散文」,其實從一個有理想卻只能流浪的人物去理解的話,可以看出孔子輾轉漂泊的背後,他的最大的敵人就是那個春秋亂世的時代。

這個電影拍的就是一個人和這個時代的一種對立,一種彼此不能接受和融合的悲劇。何況這不是簡單的生不逢時,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的世態人心還是單純一點的,不然不會有顏回等眾弟子的傾心跟隨,後世的中國人的政治和人心,總是越會發變壞,從胡玫導演的歷史正劇《漢武大帝》和《雍正王朝》等都能看出來,儒家的政治思想歷來只是當權者的用來裝裱的紙而已。當一個人物傳記的電影拍出人與時代的關系的時候,就走對路了,而《孔子》這樣的電影,不僅面臨著拍出人與時代關系的任務,還有更大的難關,就是孔子的聖人光環,對於這個光環,夫子自嘲喪家狗的記載就是一個破解的利器。編導的聰明之處不僅在於選擇了一個破解光環的利器,還在某些關鍵之處與古人「精神往來」,很好地理解了古人,比如子見南子那場戲,原本我所擔心的港式的過度戲說並未出現,而是點到即止,微言大義,也有幾分《史記》中記載該緋聞事件的古樸詩意。周潤發演出的那點微微動容,內心波瀾未平,南子則風情款款,看起來有趣,都恰到好處,令人會心一笑,比《論語》中所說的孔子出來豎中指對天發誓「子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要有趣,並且可信。史料中的孔子多少有點教條的,這一點《孔子》在前半段也未避免,所幸前半段有故事支撐,說教之處尚可容忍。

電影《孔子》比我預料得要好很多,起初聽說編劇是以《赤壁》雷倒眾生的陳汗,期望值降低很多,不料在眼下中國拍歷史正劇從未失手的胡玫的把握下,拍得嚴肅認真,編劇和導演,以及周潤發等主演都把孔子從千百年的神壇上請了下來,讓我們得以和這個千秋聖人面對面,感受他在那個年代的遭遇,和他天真的人生理想。《喪門狗》的作者李零說孔子其實是個堂吉訶德式的人物,很理想主義化,而不為時代接受,所以失去了自己的精神家園,只能流浪,即使不周遊列國,心靈也只能選擇流浪,在我看來,《孔子》所拍出的一個不為時代接受而能堅持自己美好追求的孔子形象,遠比那個不苟言笑的聖人形象要可信得多。胡玫多年以來以歷史正劇為主業,此番執導這一歷史人物電影,把握得如此穩妥得當,在劇本扎實的前提下,遠比國內很多大導演能用影像語言去解讀歷史人物,這對於古裝和歷史題材豐富的中國電影來說,也有啟發的意義。周潤發的表演絕對是他新世紀以來最好的,遠勝《卧虎藏龍》那個端著架子的大俠,周迅的一笑一顰間的靈動正符合了南子,奚仲文的美術做出了那個古中國的古樸美感。倒是發行方到底不能跳脫大片思維,一直強調的春秋戰爭大場面,都一閃而過,很多特效看起來難免粗陋。

有意思的是《孔子》這個電影也總是跟「去聖人化」「反權威」有關,從一開始周潤發面對質疑反問「孔子是一個人,還是一個神」,到網上盛傳的「下跪門」事件,這部關於一部分人的聖人的電影居然從內到外閃現著人性化、反權威化、去聖人化和說人話的「四化」精神光輝,我很欣慰啊。

至於遺憾,或者我所認為的不足,因為我所認為的孔子,很接近於王小波對他的評價:一個滿口大實話的老天真,他的講學處很像一個自由發言的俱樂部,很有趣,不見得能跟他學多少知識,但那種自由而有趣的氣氛,令人嚮往。這個片子讓我深化了孔子也是個杯具的概念,倒是除了自嘲喪家狗之外,孔子一直過於嚴肅,有趣之處不再有,尤其在魯國從政的一段,對白中經常加入《論語》中的「子曰」名句,夠生硬生澀的。而我最心儀者,則是孔子與幾名弟子共坐,聽他們述說各自的志向時,並沒有贊同想為官為相的子路、冉有等人。唯有曾點說道:「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零,詠而歸!」這種悠然自得的生活嚮往使孔子不由喟然嘆道:「吾與點也!」這種浪漫令我嚮往不已,可惜片中未曾著墨。

《論語》也不過是孔子和門下弟子的聊天記錄而已,孔子被神聖化、牌坊化了幾千年,還他一個真實的面目,讓老人家「重新做人」,來感動於他知其不可而為之的與時代的不妥協,他理想主義者的流浪事跡,何況隱約還有春秋筆法微言大義的韻味,已經算是不錯的了。當年《墨攻》被內地多指責導演「為什麼要改編日本漫畫?」可在用現代藝術手法將古典通俗化這件事上,中國人甚至連意識都沒有,而日本漫畫《墨攻》能用如此通俗的故事來讓人了解墨家的思想,是很好的事情。只會說別人解讀得不好,自己不去解讀,只會把古人當牌坊然後在牌坊的陰影裏手淫中國文化意淫全世界,這才是最可怕的。所以《孔子》的嘗試已經值得擊節贊賞。【已被《河北青年報》刊載,轉載註明】

D. 電影 孔子 的觀後感600字

人們常掛在嘴邊的話,我竟然不知出於《論語》。像「父母在,不遠游。君子坦盪盪,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道不同,不相為謀,任重而道遠,死而後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秘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並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處死的,據說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於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於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為中華名族的傳統美德,今天的人們卻在褪色,對其講孝是非常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為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這里講了什麼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雖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會上做事,或是貪污或是搶劫,觸犯法律,使父母擔心、憂心,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點。所以為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願、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學方面,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舍的治學態度嗎?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說乎。」同時孔子認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盪。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是仁信的基礎。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論語》六則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前一則是說幾個人走在一起,那麼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後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著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為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亦可成為我們良師益友。就說我們班上的吧。在這個近80人的班集體里,就有籃球上的猛將、繪畫巧匠、書法好手、象棋大師。有的是上曉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滿腦子的數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們身邊的這些平凡的人學習,就像置身於萬綠叢中的小苗吸收著豐富的養分。高山,是那樣地雄偉,綿延;大海是那樣地壯麗無邊,山之所以高,是因為它從不排斥每一塊小石;海之所以闊,是因為它積極地聚集好一點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就必須善於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們點滴之長——「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一個幾歲的小朋友當然不如四十開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樣沒有史學家的見識廣博……但是正是這樣的「不恥下問」而造就了許多偉人。

孔子的「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居敬興簡,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我想對各行各業的人們都有所啟發。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意思是指孔子說:「弟子在家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則謙恭有禮,對人如兄弟一般,謹慎而誠實可信,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還有餘力的話,就再去學習知識,。」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團結友愛,有愛心,以賢德的人為榜樣,不斷激勵自己,努力實踐,完善自己的道德修養,這些做人的立身原則做好了以後,再學習文獻知識,以開闊視野,豐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仁義禮智信,國人都按這一標准去做,社會會更加和諧,我們的國家會成為文明、昌盛、禮儀之邦。

為政方面,孔子講得最多。可我是學工科的,對這一方面也不太感興趣,就草草地看了一點。自然,虎頭而蛇尾也是很正常的。雖然這本經書我沒讀完,但已從中受益良多。所以有時間和精力的話,我一定會仔細的重讀幾遍,細品其中滋味。

E. 電影《孔子》觀後感

更與誰人說——電影孔子觀後感
電影孔子上映的第二天2月23日,我去電影院看了這部電影,現在來寫觀後感,純屬個人意見,不知道該對誰說:

第一,形象和場景刻畫:

關於周潤發和心中孔子的形象:我一直承認周潤發演技比較好來的,這部電影刻畫的孔子,一直微笑著,很端但是不傲的感覺,溫潤有餘而寬厚不足。而歷史上那個面目模糊但妖妖叨叨的南子,周迅演的還不錯。

對古代的房屋啊,祭祀啊等了解很少所以看不出門道,我想的就是兩點:一本片中齊魯衛等各國的都城、村落明顯不同,反映出了經濟實力和民風民俗的差異,比那種看不出發生在那個城市的現代劇好很多。二孔子周遊列國不是周遊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春秋時代似乎最北邊的小國燕也是在現在北京這個位置,也就是說,他周遊列國應該都在黃河附近或者以南,為啥後半段那個雪花飄飄的,象東北的冬天啊?

衣服:孔子的衣服和徒弟們的、國君們的很正常,一看就是麻的。南子的衣服,雷到我了,沒見過把一大堆藍色珊瑚珠紛紛揚揚掛一腦袋象一新疆小美女似的古代夫人,更雷的是她還從一排藍色珠簾中走出來。

第二、電影與歷史和著作的契合:

因為這個階段在讀論語,所以還是有些感想的。

開篇處加封大司寇之前,孔子和魯國國君說的那些話,差不多都是論語或者相關原文,不過改換了環境,比如該和冉有說的,對魯國國君說了,這個也算是在尊重史實基礎上的藝術加工吧,可以接受。

那個漆思弓開始可是難壞了我,印象中完全沒有這個人啊,回家一網路原來就是漆雕開,吾斯之未能信的那位。這個,古代人有姓名字型大小。所以有點亂,其實著名學者知道漆思弓=漆雕開,看樂和的人既不知道漆思弓也不知道漆雕開,編劇就應該照顧一下我們這種剛開始學的人,直接叫他漆雕開就好了么?

傳說此電影首次還原子見南子,這個,歷史上算一個迷案,反正肯定是有點曖昧了,要麼為什麼孔子的學生子路大大方方的不悅,孔子諾諾的予所否者天厭之。這個地方南子說大家都能看見你的痛苦,可是沒有人能體會你痛苦中的境界,(沒記錯應該是這個話吧?),實際有畫蛇添足之嫌,討論完了詩經和仁者愛人、好德如好色,南子噤聲,再拜,退下,多好。痛苦的境界,這個要麼大容易拔高成假大空,要麼容易讓編劇留下南子對這個境界作何理解的大漏洞。

孔子的諸位弟子,傳說孔子一生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劇中露臉的有那麼幾個。已經說過了的漆雕開,正冠後亡的好勇過我無所取材的子路。文質彬彬的孔子最喜歡的顏回、有管家感覺的冉求、著名孝子曾參、被夫子稱贊總有辦法的子貢,被孔子打擊朽木不可雕也的宰我。。。。。。還有孔子的妻子兒女,其實這里要說導演也很不容易,光是找到年齡形態氣質都符合的演員估計就是一個巨大的工程啊。

關於顏回之死,我印象中論語中沒有顏回是怎麼死的的論述,只是說顏淵死,子哭之慟。回來網路一下,也是沒有史料記載,導演安排他為了在冰河中救起竹簡被凍死,於情還是不錯的,但是細一想,還是發現了bug:論語中有一段,顏淵死了師兄弟們要求孔子用自己的車給顏淵改成棺槨,孔子回答,孔鯉(孔子的兒子,這里又有一個問題,影片字幕是鋰字,而書上一向都是鯉魚的鯉。)死的時候,有棺而無槨,按親疏遠近我應該給兒子而不應該給弟子,而我誰都不給的原因是,我和公卿們共同出行的時候,按禮數我的車不能比他們差,我只有一個車了,要保留。按這段的意思,顏淵死應該在回魯國以後。(因為流亡的時候,孔鯉生死孔子是不知道的,而且流亡當中也不會有公卿並列。)(

F. 《孔子》觀後感

「孔子」——一提起這個名字,就想起了現在正在熱映的電影——《孔子》,它沒有美國片那麼科幻,也不像日本片那麼虛假,它只是一部記載著春秋時期的亂世英雄歷史巨作。它帶給我們的不僅是一個情節,一個故事,更是一種精神,一種思想。
在我感覺中,《孔子》這部影片,就像讓兩千多年前早已逝去的孔子和弟子們,重新回到人們的眼前,讓我們來慢慢品味他的儒家思想。在影片當中孔子的聰慧,就像一支冰冷的利箭,穿梭在亂世中。讓敵人防不勝防。但是人畢竟也有好人,也有壞人,孔子被絕情地趕出魯國,艱難地周遊列國。這時,他的弟子顏回,拋棄了自己的金錢、地位、名譽、背井離鄉與孔子一同流浪。沒想到的是他的弟子們居然也效仿顏回的作法,跟隨孔子四處流落。弟子們這種愛師甚於自身生命的精神讓觀眾贊嘆不已。後來,他們整天飢腸轆轆,吃盡苦頭,受盡苦難,但是沒有一個人放棄,沒有一個人說「不」。甚至只有一碗幾塊肉的湯,他們也互相推讓,他們的堅強和執著更打動了每一個人。直到一天,真正的不幸降臨了,這一天他們需渡過一條冰封的江面,在江心處,突然間,冰面崩裂,正駕駛著馬車的顏回和一車的竹筒,全都落入了水中。這時,善於游泳的顏回並沒有迅速游回岸上,而是一頭栽進冰冷的江水,拚命撈起老師的竹筒,一次又一次地從水裡拋出竹筒。岸上的孔子和弟子們撕心裂肺地喊著顏回的名字,告訴他快上岸。但是平時總是遵從孔子和同窗們的顏回,這一次沒有聽從。人的生命是脆落的,在顏回生命的最後一刻,他緊緊抱住竹筒,用盡最後一絲氣力,拋出水面。最鍾愛的弟子永遠離他而去。孔子悲痛欲絕,他把打撈上岸的顏回緊緊地抱在懷里,在幾個小時里,徒勞地自己的體溫來溫暖著顏回冰冷的遺體……顏回用自己的生命演繹了儒家的「仁」和「愛」,詮釋著「忠」和「孝」。此情此景,觀眾無不為之動容,心靈無不為之震撼。顏回的壯舉,無時不刻的昭示著們,珍惜知識,崇尚文化。後來,孔子和弟子們,接受魯公的懺悔,又回到了魯國。從此孔子與政治隔絕,成了教育家。孔子臨終前最後說了一句耐人尋味的話:「後人理解我,後人誤解我,都因為—《魯春秋》」。在不同人的心裡必定會有不同的見解。

G. 電影《孔子》讀後感

看電影《孔子》有感
時間飛遜,轉眼間已到2010年。但是,我們這些後代,需要了解前代的光榮歷史。
《孔子》主要講了公元前六世紀,屹立數百年的周室王朝不保夕,各諸侯國割據一方,為了達到稱霸的目的,而相互戰爭,老百姓是民不聊生,苦不堪言。孔子就生活在這一歷史時期。電影只截取了他51歲到去世,前一半講他的政治生涯,後一半講他周遊列國。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後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創始人。魯國人。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提出了「仁」的思想,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在電影中……
孔子是一個有愛心的人。魯國季相國的葬禮上,有一個叫漆雕弓小男孩被指定陪葬,他是季相國生前最喜歡的小奴。他因為不想死,就趁看守不注意時逃跑,被發覺後季孫斯派了還有很多士兵進行抓捕。
逃跑的的路上,他被孔子的弟子冉求救回了夫子家裡。在一次朝會上,孔子向君上請求赦免這個小男孩,並在朝會上引起了激烈的爭論,孔子向這種慘絕人寰的殉葬制度發起了犀利的攻勢,最後他戰勝了世俗偏見。
孔子是一個充滿智慧的人。孔子任中都宰的一年,魯國大治,引起鄰國齊國的不安,試圖通過相約會盟的方式挾制魯國國君。孔子深知這是一次不可告人的政治陰謀,於是求季孫斯援兵五百乘。但當魯國國君和孔子到達夾谷時,兵車並沒跟來。當齊國准備發動軍隊挾制魯國國君時,孔子設計的第二方案是讓一百牛車在後方揚起了灰塵,讓敵人以為有千軍萬馬,硬生生收了兵,還歸還了之前被搶的汶上三城。這一戰充分展示了孔子的足智多謀。
孔子是一個有軍事指揮才能的人。魯國一直被「三桓」所把持。當孔子代理國相時,立即提出墮三都(即拆毀三家所建城堡)的舉措。政令下達後,公山狃帶頭起兵反叛,孔子率領眾弟子保護國君登上武子台。武子台下,公山狃一聲令下,無數弓箭射向武子台。孔子最後以十二條熊熊火龍將叛軍徹底制服。但墮三都的行動因種種陰謀阻撓半途而廢,隨後魯定公和季桓氏開始迷戀齊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並且在郊祭時沒有送給孔子祭肉,這也直接導致了孔子離開魯國,周遊列國。
在孔子周遊列國時,齊國再次發兵攻佔魯國。年邁的季孫斯想把孔子迎回魯國。但最終只讓孔子的弟子冉求回國。冉求在齊魯大戰中率軍取得大勝。垂暮之年的季孫斯幡然悔悟,希望在臨死前得到孔子的原諒。他交代兒子一定要把孔子接回魯國。最終孔子決定啟程歸魯。歸魯後的孔子不再參政,只專心講學,一心從事古代文獻整理與傳播工作,致力於教育,整理《詩》、《書》等古代典籍,刪修《春秋》。孔子經其終生倡導和歷代儒家的發展,使中國儒家學說成為中華文化的主流,作為中國人的指導思想逾兩千餘年。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是德治主義。
我從電影《孔子》中感受到,我們應當學習孔子鑽研學問的嚴謹態度,以及「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學習精神,秉承孔子「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努力學習,提高自己的素質,成為一個有學問、正直、光明磊落、對國家有用的人。

閱讀全文

與孔子電影觀後感2000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韓國青春電影尺度 瀏覽:5
一部國外電影里有黑白巨蛇噴火 瀏覽:964
怎麼樣調出電影濾鏡 瀏覽:403
成龍趴滑板車那部電影 瀏覽:717
2020年12月24上映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737
手機電影投影電視嗎 瀏覽:698
神話下載成龍電影 瀏覽:428
法國盧米埃爾兄弟電影 瀏覽:314
女殺手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701
日本初戀第一次的電影 瀏覽:665
永寧門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直播 瀏覽:326
想約你看電影怎麼幽默回復 瀏覽:317
台灣校園電影大全 瀏覽:140
頂樓大象韓國電影觀看 瀏覽:395
日本電影在樓梯撿到鑰匙 瀏覽:979
上海電影節萬達片單 瀏覽:141
姚晨劉德華林家棟演的電影 瀏覽:254
最好看動畫電影2018 瀏覽:444
啄木鳥電影觀後感 瀏覽:476
主角心理有問題的電影 瀏覽: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