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20—60年代的電影主要用了哪些特效
根據網路資料
中國電影特效50年代處於萌芽階段 60年代處於自主研發階段
50年代 萌芽
1950年,根據中央電影事業管理局的指令,在東北、北京和上海電影製片廠分別設立了特效部門,由東北電影製片廠負責對各廠選派的特效人員進行基礎知識的專業培訓和實習。1953年,上海電影製片廠正式成立了工種齊全的特效科。1955年 《天仙配》首次研製並運用了「分色合成」的特效工藝。1956年 《沙漠里的戰斗》中首次應用了空間像逐格放映合成攝影工藝,黑白電影開始有了越來越新奇的畫面。
60年代 自主研發
上世紀60年代中國電影特效發展迅速,各家製片廠都在研發技術。1960年,為拍攝《寶蓮燈》開發出了分裂遮光器的特效攝影術,這一技術之後又在《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中進一步完善。1963年,《紅日》和《水手長的故事》大規模地使用了模型攝影、動態配景接景等合成攝影,以假代真拍攝了大量有坦克和飛機的戰爭場面。60年代初期,北影特效部門製成我國第一套國產紅外線幕活動遮片合成攝影系統,並首次在影片《游園驚夢》中成功應用。
70年代 重生
② 世界上最早的有特效的電影或電視劇是什麼
世界上第一個電影特效是個意外,喬治·梅里愛拍攝公交馬車的時候,攝像機卡了一下。繼續再拍的時候一輛運棺材的馬車正好走到了剛才公交馬車的位置。看片兒的時候,公交馬車竟然瞬間變成了棺材馬車。
傳統特效
傳統特效使用玻璃合成畫面。1927年德國科幻電影《大都會》里的將來都市,就是用先在玻璃上畫出摩天大廈,然後透過玻璃拍實景的辦法完成的。
開拓者——喬治?盧卡斯
上世紀七十年代數字特效剛在美國出現時,底子沒人敢用,直到1979年《星球大戰2》籌拍,導演喬治·盧卡斯和他的工業光魔特效公司,才開創了大量使用電腦合成技術製作電影畫面的先河。
③ 上世紀5060年代拍攝的黑白電影是如何上彩色的
電影的膠片是黑白的,所以彩色電影都是拍完了之後通過手工上色變成彩色的畫面上映的,現代電影工業特別是成像技術發展了之後終於遇到了手工上色的流程
④ 八十年代的電影特效是怎麼製作的
在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期間,電腦技術尚在起步階段,電影特效的製作方法多種多樣,主要分為以下幾種:
1. 膠片特效:這種方法成本較高,涉及對已拍攝好的電影膠片進行二次創作。例如,為了呈現一個人物在同一場景中進行多個動作的效果,特效師會單獨為演員拍攝動作,然後逐幀從膠片上摳像,並與背景進行合成。這種技術在《星球大戰》系列電影中的激光效果製作中得到了應用。通過將不同顏色的光線(如紅、藍、綠)與動作畫面結合,逐幀製作,最終形成帶有動態激光效果的片段。
2. 模型特效:模型特效在黑白電影時期就已存在,其中《星球大戰》系列電影以其精細的模型特效著稱。而成本最高的模型特效之一則出現在《泰坦尼克號》中。
3. SGI圖形工作站:這種工作站類似於現代電腦,但由於當時電腦技術尚未發展到處理完整視頻的程度,因此被稱為圖形工作站。它們主要用於逐幀處理圖像。
至於背景顏色,雖然純色背景在電影拍攝中被廣泛採用,但並非總是藍色。在電影早期,白色背景更為常見。隨著時間的推移,電影製作人們根據場景的需要選擇不同的背景色,包括青色、藍色、綠色等。
值得一提的是,《終結者2》中的液態金屬機器人T-1000,其特效製作就綜合運用了上述三種方法。特效師首先製作了一個與真實比例相符的T-1000模型,並為其拍攝不同動作的逐幀畫面。隨後,這些畫面被輸入圖形工作站進行效果處理,如創建傷口或實現液態效果等。最後,通過摳像技術將這些處理過的畫面與原始拍攝素材結合,進行二次曝光,製作成最終的電影特效畫面。
⑤ 上世紀的電影特效是怎麼做出來的,那時有電腦合成嗎
有啊,90年代就有了,80年代不清楚。那個時候的電影特效大師,應該用的是逼真的場景吧,盡力用逼真的,然後反正很落後。新白娘子傳奇你知道吧,那個特效應該是用的電腦或者其它機器啊什麼的。。。。
⑥ 八十年代的電影特效是怎麼製作的
在上世紀電腦方興未艾的時候,大概是70年以後,到80年之間的時候,電影特效的組成部分非常復雜,有以下幾個方式是比較主流的
1、在拍攝好的電影膠片上製作,這個成本很高昂,因為需要很多拷貝來製作。比如像同場景下的同一個人出現進行復數動作,就需要將演員單獨拍攝一段動作後從膠片上一格一格的摳下來,配合背景進行二次曝光。另外,像激光神馬的也是這個道理
這種無需純色背景,而像星球大戰中的激光製作很簡單的。舉例說下,比如說兩組膠片,A是舉槍射擊,B是熒光燈管的全畫面拍攝,比如紅色、藍色、綠色這種。那麼在A拍攝完成後,順著槍口方向和煙火爆破效果之間,逐幀刻出一條漸進的鏤空線條,將剪裁好的B貼在A下面進行二次拍攝
然後我們就可以得到一段帶著激光飛舞的A片段,即C了。而之後,將C與其他片段組合,拷貝後,就可以拿到電影院去放映了。
2、模型的製作使用,這個同上面,很早在黑白電影時就有過了,最出名的模型莫過於星球大戰,但單價成本最高昂的卻是鐵達尼號……
3、SGI圖形工作站,這種東西效果類似於現在的電腦,不過很明顯那會電腦沒那麼發達,所以說對於完整視頻的處理根本無法想像,所以被稱之為圖形工作站,因為處理製作時都是單幀進行的。
====================
至於一樓所說的純色背景,這個在拍攝膠片時確實被電影人認識到了,但並不是必然肯定是藍色的,在最早時期,使用白色背景的更多,然後經歷了拍什麼背底的片段,用什麼顏色的背景;青色、藍色、綠色這樣一個階段
到現在為止,仍然會有因為背景需要而改變純色幕布的情況出現
====================
嗯,值得一說的是終結者2的那個液態機器人,在這部電影的拍攝中,上述三種方法都使用到了。
特效師先將機器人T-1000(後稱T1K)的扮演者製作出一個完整比例的模型,芭比娃娃那麼大的。然後將其擺放成不同動作進行逐幀拍攝(單幅畫面),然後將其放入圖形工作站上進行身上的效果處理(比如創口、比如透明液態化等等)
最後,將這段視頻進行摳像,再輸出、沖洗成膠片和原始拍攝素材進行二次曝光製作成成品。
(打字不易,知道這些東西也不易,所以說,採納答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