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妙筆生花電影2000字觀後感
無意間找到《妙筆生花》,發現里頭有我喜歡的三位男演員:佳釀般甘美的布萊德利•庫珀、枯樹般蒼涼憂郁的傑米里•艾恩斯,以及面若冠玉的本•巴恩斯。
於是,欣欣然扎進了這樣一部電影。
誠然,《妙筆生花》玩的敘事花招,匠心都顯而易見,環環相套的三個故事互相心證,隱藏一個作家對於家庭關系、生活環境,以及創作困惑最隱晦的坦白。《妙筆生花》真正站在一個寫作者的角度來解構思想,電影告訴你「偉大的作家」與「技法純熟的碼字者」之間差別是有距離,前者的作品可以打動億萬人,他們愛你的文字,甚至為此痛哭流涕;後者的東西是連身邊最親的人都不屑於閱讀,只有品味「高深」的業內人士才會從文本表現形式的精妙度上給出一些專業評價,這樣的作品只適且小眾范圍內受賞識,太「私人化」,沒有全力以赴,缺少直白的韻調,沒有「普羅大眾」的最基本條件。
讓片中那位叫詹森的作家(盡管他也只是書中人)百感交集,作者有作者的尊嚴,竊取一位陌生的勞動成果,顯然不是他想乾的,當他意識到寫作之路也許並不適合自己的時候,絕逼迫使他作出最黑暗的選擇。片中的表達是如此尖銳,一位文學青年得依靠別人的書稿成名,才能真正出版自己的作品,可自己的小說銷量卻遠遠不及「處女作」,這份尷尬,令他不得不低頭的殘酷現實,其實是擺在大多數寫作者面前的狼狽處境。
盡管《妙筆生花》一再用溫絢柔美的腔調給你講故事,一切都娓娓道來。一個作家到底要得到怎樣的認可才是成功的?公眾意見必然是准確的嗎?你經得起時間與輿論的考驗嗎?更要命的是你知道有些人傾其一生就只炮製了一部作品,卻可以用它吃整整一輩子,而這些人在繁華背後悄然隕落的結局你關心不到,因為他命中註定只綻放一次,也只燦爛一次。而另一些則咬緊牙關、硬著頭皮繼續與鍵盤神交,也許才華有限,精力卻仍在無限釋放。到底哪一邊更有價值一些?還真是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盡管單從文學作品的角度來講,「暢銷」與「品質」並不存在成正比的關系,但電影卻從另一個角度告訴我們如何料理文字才有可能出好作品,你要不就才華橫溢,像片中的准作家Clay Hammond,要不就嘔心瀝血用畢生揮灑一部作品,像那位潦倒半生的無名老人。但我們都知道,這世上大多數作家還只是詹森那樣的,文筆與才氣比普通人略高一些,也很勤奮,可就是缺乏「讀者緣」。但是,肯這樣直面自己的作者又有幾人
② 電影《傲慢與偏見》的觀後感 ,要求對電影的藝術性方面感受多一些。字數2000字左右。
「Any library is a good library that does not contain a volume by Jane Austen」, when this words about Jane Austen given by Mark Twin first came upon to me, I was, just in your expectation, a little bit surprised. Graally, however, when I know more abou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er works, I think the judgement of Mark Twin makes sense in some degree. Especially after I have finished her work Pride and Prejudice and compared it with the contemporary proction The Red and the Black written by Stendhal. Less reflection and exposure on social conflicts among different classes is a big pity for Austen』s works, as well as for the readers. Still, however, Austen』s unique interpretation towards marriage is the distinguished feature of her literary accomplishment. And I want to give some reflection on the different kinds of relationships and marriages in Pride and Prejudice.
Five different types of relationships or marriages, as far as I am concerned, are presented in this book.
The first type, undoubtedly,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Jane and Mr. Bingley. They met at a party and almost fell in love with each other just after their first encounter. Bingley』s wealth and courtesy, Jane』s beauty and tenderness, and the similarities in their personality are all the factors that contribute to the relationship. So, though I believe, actually, there is some kind of love between the young lady and the gentleman, it is not the pure and true love, their combination is not for no intention but for some certain desire. So I would like to call their relationship as 「Secular Love」.
Contrasting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Jane and Mr. Bingley, the marriage between Charlotte and Mr.Collins is much less romantic, or no romance at all. One is the Cinderella in reality equipped with no prince, the other is a priest, old and ugly. Their marriage, of course, has no love but compromise. Even Elizabeth thinks 「Charlotte the wife of Mr. Collins, was a most humiliating picture!」 But what could she do? Just as she said, she is not romantic and she asks only a comfortable home, and this is within Mr. Collins ability. Comparing with being a 27-year-old burden to her family,at least for her, marrying Mr. Collins is the best choice. So as for them, I call 「Rational Love」 or rather------ 「Rational Combination」.
Another couple is Mrs. Bennet and Mr. Bennet. Just in the first chapter, I wondered why two people with such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could live together for 23 years. The wonder disappeared when the explanation was offered by Austen in Chapter 42 about Mr. Bennet』s attitude towards his wife. Captivated by youth and beauty, he married her and very early in their marriage, after knowing the disposition of her, ended his affection and used her ignorance to contribute his amusement, having impropriety of his behavior as a husband. Neither for Mr. Bennet nor for Mrs. Bennet this marriage is quite fair or contented, but both of them should pay, and had already paid the bill of their 「Hasty Love」.
Lydia』s relationship with Wickham, to some extent, is similar with her parents』. Mr. Bennet was captivated by the beauty of his wife and Lydia was fascinated by the handsome appearance of Wickham. Compared with her parents』 marriage, however, Lydia』s relationship with Wickham would only turn out a much more unpleasant one, for their marriage is based on the fulfillment of vanity and the desire of property. So I consider their relationship as 「Orectic Incorporation」
And finally here com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lizabeth and Mr. Darcy. When I first finished the movie of Pride and Prejudice, I still wondered why there is a love flame between them. One is so proud and the other full of prejudice, but when I read more details about this work, the answer has emerged. 「Love」, a word we are so familiar with, but what is love? In Austen』s work, I graally know that love is not just as abstract as we often regard. Take Elizabeth, for example, her love for Daisy is based on two things: respect and gratitude. She respects his valuable qualities: nobility and kindness, and even Wickham had done something so bad to him and his sister, he still didn』t blame him before others or let him lose all dignity in public. Also, she is grateful to Mr. Darcy, for his love, for his forgiveness about her bad manners when she rejected him, for his help to her sister』s marriage and her family』s fame. And finally, these turned out her attachment, affection and love for him. As for Darcy, his attention to Elizabeth was first on her eyes, full of liveliness, thoughts and pursuits and unlike any other ladies, she is such a unique girl that she didn』t flatter him at all, so for him she is so extraordinary and attractive. And Elizabeth got his respect and love because of her own independence, liveliness and uniqueness. And I regard their relationship as 「Spirit Love」.
Austen』s attitude towards marriage, love, status and property can still be used as a reference. Nowadays, fast food culture derives fast-food-style love, although we are in the era of fast changes, it』s better for us to love rationally and independently. Hope everyone has his real, unique love.
③ 跪求愛國電影觀後感,2000字左右
愛國影片《小兵張嘎》觀後感
誰不曾有過美麗的夢?誰不曾有過歡樂的童年?當你在明亮的教室里,你不覺得是一種幸福嗎?當我懷著好奇的心情看完了<<小兵張嘎>>這部電影後,我的心就像大海的波浪,久久不能平靜。我被主人公嘎子哥那熱愛祖國、不屈不撓的精神所感動,我對他充滿了敬佩。
一提起小兵張嘎,想必大家都熟悉吧!他不屈不撓的精神倍受人們敬仰。他小時候生活很苦,但為了改變人們艱苦的生活,他少時就參加了紅軍,他給紅軍戰士帶來了快樂。嘎子多次完成艱巨的任務,有一次,他屁股上中了敵人一槍,但他仍不顧傷痛毅然追擊。他有聰明的腦袋瓜,用一隻假槍就把敵人的首領捉了回去,為紅軍立了大功。我真佩服他的勇氣。嘎子的愛國熱情、機敏、滑稽、幽默、可愛、堅強不屈、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的精神感動了我。
看完電影,我思緒萬千也想到自己,嘎子的形象總在我腦海中浮現。嘎子與我雖然是同齡人,拿自己和他一相比真是天壤之別,我顯得是那麼渺小,真是慚愧之極。
現在的生活條件好了,我們生活在這科技發達的今天,可以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里學習,老師、父母對我們關懷備至,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奮發向上呢?哪又怎樣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呢?困難和挫折不僅在艱苦殘酷的戰爭年代,同樣也會出現在我們的學習中。我們只有像嘎子哥一樣,勇於挑戰困難和挫折,不斷努力,才能使逆境變為順境,從而到達理想的彼岸。
今天,我國已經步入新的歷史時期,加入世貿組織使我國與世界各國的聯系更加密切,機遇與挑戰並存,我們將面臨越來越多的新情況、新問題。推進我國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更需要我們不斷弘揚愛國主義的優良傳統。只有這樣,中華民族才能重振雄風,為人類文明與進步做出更大的貢獻。
回顧過去,我們雄心激揚;盛世年華,我們信心百倍;展望未來,我們豪情滿懷。滄桑的歲月已留痕,繁榮的祖國正興盛。這片熱土早已是天翻地覆慨而慷,龍騰虎躍今勝昔了。少年興則國興,少年強則國強。我們要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正確認識祖國的歷史和現實,增強愛國的情感和振興祖國的責任感,樹立民族自尊心與自信心;弘揚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高舉愛國旗幟,銳意進取,自強不息,艱苦奮斗,頑強拼搏,真正把愛國之志變成報國之行。
牢記苦難的昨天,珍惜美好的今天,建設更好的明天。魯迅先生說過:「人類血戰前行的歷史,正如煤的形成,當時用大量的木柴,而結果往往是一小塊。」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才有今天的和平社會,我們不能忘記「落後就要挨打」的教訓。我們是充滿希望的青少年,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我們,要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積極維護祖國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要熱愛祖國的歷史和文化,提高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祖國方興未艾的改革大潮中,一切要通過實踐去摸索,去開創。這就是新一代建設者的精神。我們要像張嘎那樣,做生活的強者,爭做祖國的有用人才。為了實現我們的光榮使命,我們必須努力學習,用最先進的科學技術和人類的燦爛文化武裝自己,為創造更加輝煌的民族文化而盡心盡力,為祖國的持久繁榮富強貢獻力量。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我堅信,在我們的不懈努力下,祖國的明天,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經濟更繁榮、人民更幸福、國力更強盛,祖國的明天更美好。
不應忘記的歷史——電影《東京審判》的觀後感
《東京審判》歷史背景
1946年3月20日,受中國國民政府的委任,作為遠東國際大法庭的中國法官,梅汝璈飛抵東京。東京的中國同仁及朋友為梅汝璈舉行了一個歡迎宴會,席間,顧毓秀鄭重地贈送了一把寶劍給梅汝璈。《大公報》記者肖南負責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全程跟蹤報道。在宴會上,他目睹了梅汝璈的激動和歡欣,但他卻預感到梅汝璈此行必定艱難……
9月18日晚,軍訓團組織06級新生在圖書館廣場觀看了電影《東京審判》。這部電影對我們來說不僅僅是視覺和聽覺上的震撼,更是心靈上的沖擊,點燃了心中雄雄的愛國主義熱情。我們為革命前輩的傲骨豪情而喝彩,為日本戰犯死不認罪而激憤,為最終的勝利而欣慰,充分感覺到身為一名中國人的驕傲。
東京審判,是國人給死難同胞的一個交代,是向世界討要公道的一場審判,這是一段真實而又不為所熟知的歷史。看了這部電影後,我覺得作為大學生的我們,即將成為國家的中流砥柱,成為未來的創造者,我們要從各方面鍛煉自己,使體魄更加強壯,技術更加先進,意志更加堅毅,思想更加成熟。
《東京審判》讓我學會用更加理性和成熟的心態面對這段苦難的歷史!
④ 觀電影《緊急迫降》的觀後感2000字左右
《緊急迫降》觀後感言由於地理長期作業的要求,我選了這部由張建亞導演的《緊急迫降》作觀 後感言。 這部影片主要講述的是一架大型客機的起落架收不回來了,導致飛機必須 緊急迫降來化解這次危機。電影中的主人公是機長李嘉棠和女主角邱葉華,飛 機升空後,機長李嘉棠發現起落架信號燈指示不正常,飛機起落架收不回 來,如不及時排除險情,就可能發生機毀人亡的悲劇。最後,他們冒著極 大的生命危險,客機朝著機場緩緩下降,機場周圍警燈閃爍,消防車一路 跟進,跑道上緊急噴灑泡沫,各種搶險,救護車輛緊急待命;市長和機場 指揮中心總指揮在機場跑道上等待、接應,終於在飛機著地時成功安穩降 落,整架飛機上的乘客全部獲救了。 因為我國所拍攝的災難片實在是為數不多,好的更是少之又,而這部 影片雖然跟好萊塢大片的質量相差甚遠,但它卻是中國人拍的第一部空難 片,所以這是我這次之所以選這部影片的理由。 我在還沒看這部影片的時候,的確抱有狐疑:能成嗎?後來在歷經兩 個小時的觀賞過後,有一種意外感,雖然與好萊塢的同類製作有很大差距, 但是,影片在處理整體的感覺上是成功的,至少在我看來十分完整,內容 也還算精彩。這部影片告訴了我們其實地球上的許多自然災害的威力也是 不可小覷的,例如空難,是由於飛機在飛行中發生故障、遭遇自然災害或其他 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災難。但是在如今科技如此發達的現代,自然災害的空難占的 比例相當的高!我在網上找了一些今年來發生的一些世界性的空難的資料: 2009 年 5 月 20 日,印度尼西亞軍方一架載有 100 多名空軍官兵和家屬以及機 組人員的大力神 C—130 運輸機在東爪哇省瑪克丹墜毀,造成至少 96 人死 亡、15 人受傷。 6 月 1 日,法國航空公司一架載有 216 名乘客和 12 名機組人員的空客 A330 客機 從巴 西里 約熱內 盧機場 起飛三 個半小 時後在 大西洋 海域上 空失 事,機上人員全部遇難。 6 月 30 日,葉門航空公司一架空客 A310 客機在葛摩群島附近墜入 印度洋,機上 153 名乘客和機組人員中除 1 名 13 歲法國少女獲救外,其他 人全部遇難。 如此大量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給了我們一個個深刻的教訓,如今隨 著科技和文明的逐步進步,人類的生活也更加的奢華和享受。但是,一起 起的空難事件以及眾多自然災害告訴我們:大自然也是有脾氣的,它不會 一昧的縱容我們,如果我們再不引起重視的話,即使世界末日不會再 2012 降臨,但也不會太晚了。 讓我們大家一起保護環境,從生活中的不亂扔垃圾,不隨地吐痰等一 系小事開始,珍惜地球,珍惜我們共同的家園! 七(6)班 陳超
緊急迫降》觀後感
機場內,各種客機正在緩速穿梭移動;降落,起飛,頻繁有序。
一架B-2174大型客機FU569號航班載有137名中外旅客飛向北京,穿越一片胭紅的晚霞。FU569客機在晚霞中飛行,地下是美麗的城市。體貼,理解乘客的乘務長邱葉華和其她乘務員們正在和藹可親的為中外旅客熱情,周到的服務著。可是,怎麼也想不到的事發生了;起落架信號燈顯示不正常,請求返航!機長李嘉裳正向地面搭台飛行部指揮室及時報告。
起落架不正常,意味著客機無法著落!
乘客們一下子哄亂了起來,七嘴八舌:「我有急事去北京。」「退票回家。」「我要投訴。」「把機長叫來。」「消費者不能發聲音嗎?」乘務員耐心地向大家解釋,請求安靜,鎮定。
137名中外旅客在機長的指示下,乘務員的安排下,秩序井然的快速向後艙移動,使客機重心後移,以便緊急迫降萬無一失。。。。。
旅客的生命高於一切!為使FU569航班安全迫降,天上地下緊密配合,客機的劇烈震動,機場的警報聲大作B-2174客機在驚魂攝魄中完全迫降成功。。。。。。原來夫妻間略不和諧的機長李嘉裳和乘務長邱葉華相親相愛地擁抱著等待父母返回的女兒,飛行部總指揮劉遠看在眼裡,歡樂地笑了起來。。。。。。
在影片中,從發現飛機出現故障開始,不僅災難一直沒有來臨,甚至連危機也沒有加深,准確的說,災難的主題在故事的推進過程中流產了,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救助的過程,我們目睹的是上下同心,四方協力的患難與共的場景。影片展示的救助過程,是一個表現集體智慧、集體團結的過程,毫不奇怪,我們看到的並不是一個關於勇氣,犧牲,關於生死考驗的故事,而是一個關於信任,信心,團結,理解的故事,是一個依靠集體力量,依靠團結精神度過危機的故事。
影片提供的是一種中國的災難片類型,它不強調災難而強調救助,不表現災難奇觀而表現救助精神,不突出個體英雄而突出集體智慧,它不展示個性沖突而展示人際溝通。因此,影片表述的是它所產生的時代性權威意識,無論我們面臨什麼樣的危機和患難,只要我們有核心,有秩序,甘苦與共,那麼所有得危機和患難都不過是一場虛驚,影片的驚心動魄成為了主旋律敘事的一個生動畫面,也告訴自己以後要不斷努力學習,完善自己。
金秋的現代化大都市,顯得格外富有生命活力。 機場內,各種客機正在緩速穿梭移動:降落、騰飛……頻繁有序。 一架B—2174大型客機FU569號航班載有137名中外旅客飛向北京,穿越一片胭紅的晚霞。寬敞的客艙里活躍又和諧。一對從來沒有乘過飛機的白發夫婦興奮他說,「活了一輩子,真的上天了!」;攜帶著裝滿現金的拷克箱的北方鄉鎮企業廠長魏朝成踏實地靠在座位上睡著了;年輕的媽媽親吻青寶貝兒子;穿著考究的商人孟凡經常乘座飛機,不時地向乘務員舒駿要水、要報紙;戴著老花鏡的老者看著手中的線裝書;美國朋友麥傑里正和安吉拉輕聲交談;有的好奇地望著窗外;有的看電視或者聽音樂…… FU569客機在晚霞中飛行,底下是華燈初上的美麗城市。體貼、理解乘客的乘務員丘葉華和其他乘務員們正和藹可親地為中外旅客熱情、周到地服務著。可是,怎麼也想不到的事發生了:起落架信號燈指示不正常,請求返航!機長李嘉棠向地面塔台飛行部指揮室及時報告。 起落架不正常,意味著客機無法著落! 乘客們一下子哄亂了起來,七嘴八舌:「我有急事去北京。」「退票回家!」「我要投訴!」「把機長叫來!」「消費者不能發聲音嗎?」乘務員耐心地向大家解釋,請求安靜,鎮靜。 前起落架出現故障,面臨機毀人亡的危險……怎麼辦?! 「立刻報告總局調度室!」 「通知藍天航空,通知機場。」 「報告市政府值班室……」 藍天航空飛行部總指揮劉遠要機長作穿雲和後起落架頓地並甩飛的動作,試圖將前起落架甩下。但是,無濟於事! 市委書記和市長在塔台指揮部十分關注客機上的中外旅客,營救措施…… 59輛消防車,20輛救護車,4輛照明車,25輛工程車以及70輛其他車輛都集結機場跑道待命,350名武警官兵急速奔向機場等候命令…… 137名中外旅客在機長的指示下,乘務員的安排下,秩序井然地快速向後艙轉移,使客機重心後移,以便緊急迫降萬無一失…… 但是,迫降不是小事。也許機頭落地,由於份量太重致使底部凹陷,擦出火星……也許飛機失去控制,沖出跑道,撞出候機場……也許機翼被撕裂,旅客和貨物被甩進天空……也許人與貨被吸進尾部發動機……也許會隨時發生爆炸……機毀人亡的不可知因素實在太多太多。 市委市府的領導,藍天航空的總裁、機場的老總、空管的局長們無不憂心如焚! 客機已朝機場降來。然而緊急之中又添亂——一輛新聞采訪車被撞翻在跑道中央。這不僅有礙客機迫降,而且會造成沖撞引發爆炸一後果不堪設想!千鈞一發之際,市長率領機場的消防、武警官兵用力將采訪車推出跑道。 旅客的生命高於一切!!為使FU569航班安全迫降,天上地下緊密配合:塔台沉著穩妥指揮;跑道噴灑高倍數泡沫(減少摩擦,以免起火),搶險、搶救一應俱全;機長緊握操縱桿,腳蹬舵板,把機頭調整到起跑中心線;中外旅客在乘務長的統一指揮下,緊扣安全帶,在各自的座位上齊聲喊叫:「低下頭,彎下腰,全身緊張用力!」客機的劇烈震盪,機場的警報聲大作—B-2174客機在驚魂攝魄中完全迫降成功…… 客機的緊急滑梯自動充氣彈出,中外旅客迅速滑下,市長和機場指揮中心總指揮雍文濤在滑梯邊接應每位旅客,安慰地表示歉意:「讓您受驚了,真對不起……」 原來夫妻間略不和諧的機長李嘉棠和乘務員丘葉華相親相愛地擁抱著等待父母返回的女兒。飛行部總指揮劉遠看在眼裡,歡快地笑了起來…… 六小時之後,機場恢復開放。一架又一架客機,又緩緩降落,又速速騰飛…… 在《緊急迫降》中,從發現飛機出現故障開始,不僅災難一直沒有來臨,甚至連危機也沒有加深,准確地說,災難的主題在故事的推進過程中流產了,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救助的故事。在救助故事中,我們目睹的是上下同心、四方協力的患難與共的場景。從中央到地方、從黨、政、軍到企業、百姓都無一遺漏地出現在影片救難過程中,從民航總局、市委領導到航空公司、消防部門都直接在影片的敘事中亮相,而尤勇所扮演的劉遠無非是這種集體智慧的代表。幾乎所有的救助者都是一種無個體性的功能性符號,用葛蘭西的話來說,他們都是一種共享相同的思想和行為模式的"群體人"的代表,人與人之間沒有矛盾、沒有沖突、沒有差異,在整個救助過程中,參與者構成了共性化的群像,從而也構成了萬眾一心的社會理想的象徵。而飛機上的幾乎所有人都成為了被救者,都失去了行為的主動性,只是等待救助或者等待救助的命令。 因而,在《緊急迫降》所提供的救助故事中,沒有一般災難片類型中不可缺少的個體化的行為英雄,飛機上擔任機長的李嘉棠所作的僅僅只是按照地面指揮而採取的正常行為,他無非只是完成了一個合格飛行員應該完成的事情,而在地面擔任指揮的劉遠所作的也只是按照常規所應該作的所有事情,他們都沒有表現出作為英雄所獨有的巨大的智慧、勇氣或者個人意識、膽魄。影片展示的救助過程,是一個表現集體智慧、集體團結的過程,個人僅僅是"集體"指令的模範接受者和操作人,以至於機長的"英雄性"最後只能通過妻子的廣播來得以傳達。讀後感顯然,這是用集體氣力、用團結來解決危機的主流文化模式的一種自覺闡釋,在這一闡釋系統中,基本上沒有為好萊塢似的個人英雄主義精神留下空間,甚至也沒有為中國電影傳統中那種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留下空間。毫不希奇,從《緊急迫降》中,我們主要看到的並不是一個關於勇氣、關於犧牲、關於生死考驗的故事,而是一個關於信任、信心、團結、理解的故事,正如在我們當前所有的主旋律敘事中一樣,這是一個沒有英雄崇拜的故事,是一個找不到犧牲者和受難人的故事,是一個沒有人性沖突和人格較量的故事,是一個依靠集體氣力、依靠團結精神度過危機的故事,應該說,幾乎所有我們主流文化對於現實和現實危機的理解都通過這個"緊急迫降"的事件得到了完整的呈現。因此,這部電影講述的不是一部自救的救助故事而是一部被救的救助故事,我們從這部影片中得到的不是一種英雄主義的崇高感而是一種被人救助的慶幸感,從而影片完成著它主流意識形態的使命:我們面對危機但是我們能夠度過危機,如同"抗洪搶險"一樣,這部影片也是一個黨政軍民眾志成城的大敘事的組成部分。從某種意義上,我們也可以認為,《緊急迫降》提供的是一種中國的災難片類型:它不強調災難而強調救助,它不表現災難奇觀而表現救助精神,它不突出個體英雄而突出集體智慧,它不展示人性沖突而展示人際溝通,它不提供宣洩的快感而提供安全的撫慰感。因此,《緊急迫降》表述的是它所產生的時代的權威意識:無論我們面臨什麼樣的危機和患難,只要我們有核心,有秩序,甘苦與共,那麼所有的危機和患難都不過是一場虛驚。《緊急迫降》的驚心動魄成為了主旋律宏大敘事的一個生動音符。
《緊急迫降》 編劇:郝 建 導演:漲建亞 主演:邵兵、尤勇、塗帆、池華瓊、張康爾、魏宗萬等故事梗概: 金秋的現代化大都市,顯得格外富有生命活力。機場內,各種客機正在緩速穿梭移動:降落、起飛……頻繁有序。一架B—2174大型客機FU569號航班載有137名中外旅客飛向北京,穿越一片胭紅的晚霞。寬敞的客艙里活躍又和諧。一對從來沒有乘過飛機的白發夫婦興奮他說,「活了一輩子,真的上天了!」;攜帶著裝滿現金的拷克箱的北方鄉鎮企業廠長魏朝成踏實地靠在座位上睡著了;年輕的媽媽親吻青寶貝兒子;穿著考究的商人孟凡經常乘座飛機,不時地向乘務員舒駿要水、要報紙;戴著老花鏡的老者看著手中的線裝書;美國朋友麥傑里正和安吉拉輕聲交談;有的好奇地望著窗外;有的看電視或者聽音樂……FU569客機在晚霞中飛行,底下是華燈初上的美麗城市。體貼、理解乘客的乘務員丘葉華和其他乘務員們正和藹可親地為中外旅客熱情、周到地服務著。可是,怎麼也想不到的事發生了:起落架信號燈指示不正常,請求返航!機長李嘉棠向地面塔台飛行部指揮室及時報告。起落架不正常,意味著客機無法著落!乘客們一下子哄亂了起來,七嘴八舌:「我有急事去北京。」「退票回家!」「我要投訴!」「把機長叫來!」「消費者不能發聲音嗎?」乘務員耐心地向大家解釋,請求安靜,鎮定。前起落架出現故障,面臨機毀人亡的危險……怎麼辦?!「立刻報告總局調度室!」「通知藍天航空,通知機場。」「報告市政府值班室……」藍天航空飛行部總指揮劉遠要機長作穿雲和後起落架頓地並甩飛的動作,試圖將前起落架甩下。但是,無濟於事!市委書記和市長在塔台指揮部十分關注客機上的中外旅客,營救措施……59輛消防車,20輛救護車,4輛照明車,25輛工程車以及70輛其他車輛都集結機場跑道待命,350名武警官兵急速奔向機場等候命令……137名中外旅客在機長的指示下,乘務員的安排下,秩序井然地快速向後艙轉移,使客機重心後移,以便緊急迫降萬無一失……但是,迫降不是小事。也許機頭落地,由於份量太重致使底部凹陷,擦出火星……也許飛機失去控制,沖出跑道,撞出候機場……也許機翼被撕裂,旅客和貨物被甩入天空……也許人與貨被吸入尾部發動機……也許會隨時發生爆炸……機毀人亡的不可知因素實在太多太多。市委市府的領導,藍天航空的總裁、機場的老總、空管的局長們無不憂心如焚!客機已朝機場降來。然而緊急之中又添亂——一輛新聞采訪車被撞翻在跑道中央。這不僅有礙客機迫降,而且會造成沖撞引發爆炸一後果不堪設想!千鈞一發之際,市長率領機場的消防、武警官兵用力將采訪車推出跑道。旅客的生命高於一切!!為使FU569航班安全迫降,天上地下緊密配合:塔台沉著穩妥指揮;跑道噴灑高倍數泡沫(減少摩擦,以免起火),搶險、搶救一應俱全;機長緊握操縱桿,腳蹬舵板,把機頭調整到起跑中心線;中外旅客在乘務長的統一指揮下,緊扣安全帶,在各自的座位上齊聲喊叫:「低下頭,彎下腰,全身緊張用力!」客機的劇烈震盪,機場的警報聲大作—B-2174客機在驚魂攝魄中完全迫降成功……客機的緊急滑梯自動充氣彈出,中外旅客迅速滑下,市長和機場指揮中心總指揮雍文濤在滑梯邊接應每位旅客,安慰地表示歉意:「讓您受驚了,真對不起……」原來夫妻間略不和諧的機長李嘉棠和乘務員丘葉華相親相愛地擁抱著等待父母返回的女兒。飛行部總指揮劉遠看在眼裡,歡快地笑了起來……六小時之後,機場恢復開放。一架又一架客機,又緩緩降落,又速速起飛……
⑤ 急求一篇電影的觀後感,2000字左右!!!!!!
歐美經典電視劇—越獄!
每個人都有自己奮斗的故事^____
《越獄》男主角文特沃斯·米勒......
在這部影片中學到不少的東西、雖然
這對大部分人來說並不符合實際、但是
這部影片無論是在情節、還是在人物上都表現
現實、利益、人性的真誠、團體的合作
重要的是每個主人公對愛、親情、表現的
很真實、很讓人感動!...
在他們眼裡親人是他們唯一值得信任的.
也是他們的精神支柱!.....
他們從頭到尾所做的一切也都是為了自己和親人.
每個人都應該為自己為親人去奮斗。
就算我們明知道很艱難、但是、、、
千萬不要放棄.因為你永遠都不是一個人在活著.
就算是已經沒有選擇..也要堅持、、
千萬不要放棄.因為生活就是這樣、.......
就算是看到成功了..也不要大意、、
千萬不要放棄. 因為你要不斷探索下去!..
所有的堅持只為這一刻!....
⑥ 電影《建國大業》觀後感2000字左右的。
影片以抗戰勝利至建國前夕為背景,正面再現共和國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從誕生到確立這一重大歷史事件。重慶談判、雙十協定、校場口事件、遼沈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定都北平、政治協商會議、開國大典等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事件在影片中依次展現,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彭德懷等老一輩革命家,宋慶齡、張瀾、李濟深、沈鈞儒、何香凝等民主愛國人士紛紛登場,彷彿把我們帶到那個艱難而又催人振奮的歲月中,去追憶那段歷史,緬懷遠去的革命先輩。
電影以毛澤東、周恩來赴重慶談判的飛機上拉開序幕。抗日戰爭結束之後,各階級、各黨派、廣大人民群眾反戰情緒高漲。於是,在民主愛國人士張瀾等人的斡旋下,毛澤東代表的共產黨與蔣介石代表的國民黨拉開了重慶談判的序幕。為了表示誠意,中國共產黨主動放棄了部分佔領的解放區,然而,國民黨卻絲毫沒有建立民主政府的意思,反而驅趕民主黨派,逐漸走向了軍政府獨裁統治的滅亡之路。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展開了白色恐怖下的血腥屠殺,一大批愛國民主人士遭到殺害。此舉遭到了以共產黨為首的各黨派的強烈反對。著名愛國將領馮玉祥將軍的一幕戲中,馮將軍大白天手持白燈籠闖入蔣介石的府第,要求見蔣介石,被拒絕後。馮將軍義憤填膺的說:「這個世道太黑了,我怕看不見。」足以看出當時的時局是多麼的恐怖,而馮將軍也遭到國民黨特務的殺害
以毛澤東為首的共產黨人通過建立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獲得了全中國人民群眾的支持,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奠定了扎實的基礎。李公朴、聞一多為代表的革命人士為了政協會議的召開,奉獻了一切,奉獻了自己的生命。他們用鮮血換來了新中國的誕生。
最讓人難忘的鏡頭是,影片中淮海戰役結束後,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朱德等革命元首,聽到戰役結束我軍大獲全勝的消息,毛主席說,長江以北,再無大戰。於是,四個改變了中國歷史的男人,四個改變了中國命運的男人,一起喝酒,喝醉了一起唱歌的那一番情景,讓人十分的感動。那一刻,他們幾十年經歷的苦難,一幕幕的回想,把心中的感情迸發。五次圍剿,突破封鎖線,茫茫大雪山,漫漫草地,無數人的生命,換來了這革命轉折的這一刻。讓他們再也剋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唱起來,喝起來,哭起來,笑起來,跳起來……觀眾的眼睛似乎也在這一刻濕潤了,多麼艱難的歷程啊。
解放上海,解放軍戰士打仗累了,沒有占民宅,集體整齊的睡在馬路上。宋慶齡看到了,看到了為什麼中國共產黨會勝利。這就是我們最親愛的人——中國人民解放軍。
毛主席站在天安門城樓上,庄嚴的說,中國人民站起來了!中國人民從此翻身做主人,一個嶄新的國家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台灣那邊,落寞的是蔣介石那悲情的身影……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現如今,中華人民共和國已經成立六十周年了,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我們回憶那段歷史,追憶那段歷程,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並由衷地祝福偉大的祖國繁榮昌盛,人們幸福安康。
⑦ 電影《劉三姐》,2000字觀後感。
主人公劉三姐是一位聰明、美麗的壯族姑娘,擅長用山歌來贊美勞動、贊美自然、贊美愛情,並用山歌揭露統治階級對勞動人民的殘酷剝削和壓迫,她唱出來的不僅是山歌,還道出了老百姓的心聲,唱出了人們心中的愛與恨,喜與悲。劉三姐流落他鄉,但是還是受到了眾鄉親的熱情接待,並把她好好的安頓了下來,招來了五湖四海的鄉親來會歌。從影片中我深刻的體會到了只要自己真心付出,那麼五湖四海皆朋友。她遇事機智勇敢,視同為老百姓人們如親人,對財主敢怒敢言,極惡如仇,心中充滿了反抗精神。想到這里,劉三姐的英雄形象浮於眼前。劉三姐的歌聲清脆,甜美,宏亮有韻,如桂林的江水一樣的透澈澄明,如桂林的山一樣壯美。哪裡有劉三姐,哪裡就有歌聲。劉三姐的歌聲打動了村民,更唱出了村民的心聲,電影一開始,三姐就用自己的歌聲吸引了老漢,在看到阿牛跳下河捉魚,三姐面帶嬌羞的唱歌,從而和阿牛一見鍾情,體現出三姐的小女子情懷。財主知道三姐在漁家落戶,於是派莫管家去搗亂。結果被李老漢一隻山歌譏諷。莫管家問三姐認不認識莫老爺時,回答的歌聲也令我記憶深刻.劉三姐用歌聲諷刺地主,唱盡心中不平事:「不種芝麻他吃油,不種桑田他穿綢,窮人血漢他喝盡,他是人間強盜頭。」這些猶如鋒利的尖刀一般的詞語配合鏗鏘有力的旋律,把劉三姐對財主恨之入骨的情感表現得淋漓盡致,也把地主階級剝削勞動人民的丑惡嘴臉表現得入木三分。下一段是三姐等人上山採茶,歌聲歡娛,語調輕快。後來阿牛等一起來對歌,氣氛歡快,就從這件小小插曲中,就看出山中村民的淳樸、對山歌的熱愛以及對生活的希望,就幾曲山歌就感到很滿足。卻不想可惡的財主連這一點點幸福就不給予,引得村民悲憤反抗,反抗財主時村民唱的歌曲悲憤疾苦,體現出村民在財主的壓迫下生活的窮困潦倒與艱辛。莫財主為了禁止劉三姐和鄉親們唱山歌,請來秀才相助。三姐的二哥擔心三姐的安危,堅決反對,但是三姐確相信自己能贏,雖然會讓哥哥擔心,但是為了村民和自己能繼續唱山歌,也一定要去。三個秀才狗仗人勢、自以為是、愚鈍自大,劉三姐用犀利的歌曲挫了秀才的銳氣,嘲笑財主,把莫財主氣得跌下河。「唱歌不怕頭落地,閻王殿上唱三年,唱起山歌膽子壯,過了一灘又一灘」劉三姐道出了她的心聲,可以看出劉三姐為了唱歌連死都不怕,唱山歌是劉三姐的追求,也是她表達情感的方式,莫財主在對歌失敗後,心存不甘,又出毒計,把劉三姐搶到家中百般威脅,劉三姐堅貞不屈,阿牛勇敢地闖進莫家將劉三姐救走,莫懷仁帶領家奴乘船追趕,百姓幫助劉三姐逃走。從莫府逃出後, 劉三姐和阿牛用山歌表白了彼此心,劉三姐以藤和樹作比喻,勇敢地向阿牛哥表白:「竹子當收你不收,筍子當留你不留,綉球當撿你不撿,空留兩手撿綉球。」劉三姐用明亮透徹的聲音,大膽地表露了自己的情感。但是當阿牛接到三姐拋出的綉球後,歌曲的節奏立即變得歡快明朗起來,表達了兩個相愛的人對愛情終始不渝的情感。影片的最後阿牛唱出了他對愛情堅定執著:「風吹雲動天不動水推船移岸封建官府下令禁歌,劉三姐帶領鄉親們用歌聲進行反抗,但在封建黑暗勢力的壓迫下,劉三姐被迫離開。但她繼續在新的地方,用自己的歌聲鼓舞民眾,喚起大家與封建勢力做斗爭。首首山歌,有愛,有恨,有喜,有悲,所有的情結凝聚動聽沁人心底的旋律。對世事的不公的反抗,與命運抗爭的精神,讓劉三姐的形象在我的內心深處留下了不可抹滅的印跡。
⑧ 電影《我的1919》觀後感2000字
它以1919年巴黎和會,中國代表拒絕在喪權辱國的「和約」上簽字這一事件為創作背景,以「從個人角度回顧歷史」的紀實性敘事手法,從全新視角還原歷史。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戰勝國(協約國)和戰敗國(同盟國)在巴黎凡爾賽宮召開的和平會議。作為戰勝國之一的中國在巴黎和會上提出的合理要求被拒,同時由於大會將戰前德國在山東的特權轉交給日本,嚴重損害了中國的利益,作為中國的外交大使顧維鈞等人為此發聲,並且拒絕在合約上簽字。這是在近代國際外交風雲中,中國面對西方列強發出的第一聲吶喊,是中國第一次在國際舞台上堅決表明自己的態度,維護自己的利益。
通過這部影片,我們看到了中國人民的奮起反抗,也領悟了「弱國無外交」這一真理。
顧維鈞,27歲出任駐美國公使,是當時最年輕的外交使節。1919年,他以巴黎和會中國代表團成員的身份出席和會。在會議上,他針對日本代表對山東的無理要求據理力爭,從歷史、地理、文化宗教等方面駁斥了日本代表的種種狡辯。堅決的態度,流利的口才,有力的論辯,博得了全場的熱烈掌聲,但日本憑著自己強大的勢力威脅和會主席,這是何等的無恥。而英、美、法三國,不顧中國代表的強烈抗議,仍然宣布由日本繼承德國在山東的切權益。中國人民運動不斷湧起,顧維鈞等人的壓力也越來越大,而中國政府卻要求簽字。中國政府的腐敗妥協令中國人民憤怒,也令顧維鈞憤怒。最後,顧維鈞只說了句「中國人民將永遠記得這天」,轉身走了,拒絕簽字。
還記得在這部影片中,由陳道明飾演的顧維鈞在巴黎和會上的發言。他說:「中國不能失去山東,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這充分地表明了中國的態度。看完了這些我不知是激動還是感動,在心裡一百次的默念著:我願成為他們中的一員,即使讓我倒在血泊中,我也毫無怨言。
⑨ 2000字愛國主義電影觀後感
錢學森是我國傑出科學人物,兩彈一星元勛,2009 年 10 月 31 日逝世於北 京,享年 98 歲。對於這樣一位偉大的人,我們對他該懷有多大的敬意呢! 他說: 「我一定要讓中國人擁有自己的原子彈和導彈,哪怕它的存在帶來質 疑和爭論! 」 他說: 「不就是天上掉下來個東二么, 今天掉下來, 明天我們把它給射上去! 」 他說: 「回到我的祖國,我做什麼都可以,如果我想,我可以去種蘋果。 」 他說: 「不要服我,要服科學! 」 他就是一個人抵五個師的男人! 也許到了這個年代我們對於錢學森這位為新中國的科學事業做出巨大貢獻 的大師並不熟悉。就在上周四,學校組織我們觀看《錢學森》這部影片,期間充 滿了各種感動,各種鼓舞,心情澎湃。同時也讓我們對錢學森肅然起敬。 《錢學森》這部電影演繹了偉大的科學家錢學森傳奇的一生,在上世紀四十 年代,加州理工學院出身的教授錢學森,在美國擁有優越的研究環境和資源,但 他卻心繫祖國,歸心似箭,一心想利用自己的畢生所學,為中國科學事業的發展 做出貢獻。而意識到錢學森的巨大價值的美方又對其歸國設置了重重障礙,甚至 以間諜罪逮捕錢學森。最終,回國願望強烈的錢學森幾經輾轉回到了當時一窮二 白的中國。 面對新中國技術、人才、工業等各方面的空白,錢學森帶領科研人員從仿製 入手,根據現有技術和條件逐步研究、完善,奠定了中國導彈的基礎。 1964 年,第一枚原子彈試驗成功,接著,他帶領科研人員克服了天氣地理 等困難,完成兩彈對接,並且在羅布泊靶場成功試射新中國第一枚核導彈! 看完影片,心潮澎湃,激動不已。在觀影的過程中,一些情節的設計讓人看 了不僅渾身振奮,而且還有一種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比如錢學森被指控是共產黨,被關進監獄,蔣英去探監那一段,看守的人說 你們只有五分鍾的時間,蔣英見到丈夫之後一直問「你還好嗎?」 「他們打你了 嗎?」錢學森卻一句話都沒說。旁邊的人說「請講英語! 」而蔣英回應的卻很犀 利, 「難道你沒看出來嗎我們都是中國人! 」就像外國人問我們一句: 「Where are you from?」我們能昂首挺胸,理直氣壯地提高聲音的分貝,告訴他們: 「I』m Chinese,I』m from the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 就像錢學森要離開的時候,杜布里奇校長很不解地問他: 「你回去能做什麼 呢?」錢學森回答: 「回到我的祖國,我總是能做些什麼,也許,我還可以種蘋 果。 」 就像登機的時候,一個中國的記者問錢學森: 「你為什麼不回台灣而選擇去 大陸呢?」錢學森不回答,中國記者追問,錢學森說: 「中國人對中國人提問要 用中文而不是英語,我不想回答你的問題。 」 新中國建立之初,各方面都很落後,依然隨時面臨被外國侵略的危險。為了 我國的國防力量的提升,也為了爭氣,證明中國人不必外國人差,錢學森出國時 的志向是:把最先進的外國東西給學會,然後帶入中國,為國建設作出貢獻。這 種高尚的情懷,是作為一中學子的我們所應該學習的,我想起了周恩來總理說過 的一句話: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我覺得讀書人是應該有這樣的一種氣魄和理 想的吧。如果說這次觀影使我學到了什麼的話,就是這個,志向,進取,鑽研, 拼搏,奉獻!為了祖國! 一個人為了一件自己想做的事傾盡畢生心血, 最後做成了, 這個人叫錢學森。
《錢學森》觀後感
今天是錢學森同志逝世一周年的日子,為了緬懷這位偉大的愛國科學家,今晚我們錢學森實驗班全體同學觀看了關於錢學森生平介紹的記錄片《錢學森》,在此我們進一步了解到了錢學森的愛國精神,自強不息的精神,科研精神和創新精神.
出生在動盪不安的年代,眼看著自己的國土戰火紛飛,任人踐踏,錢學森看到了中國科學技術遠遠落後於外來侵略國家,於是他毅然決定出國留學學習先進文化和科學技術報效我們的祖國.身處異鄉的錢學森深刻體會到沒有受到尊重的滋味,活在屈辱中是痛苦的.他化悲憤為力量,努力學習.當錢學森在美國工作步入正軌的時候,新中國的成立使他盼望回國的心激動不已,他放棄了美國優越的生活和工作條件,歷盡千辛萬苦回到祖國的懷抱,投身於祖國的建設中,把畢生所學貢獻給祖國."科學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這是錢學森說的話.
今天的我們是幸運的,我們出身在和平年代,我們都過著有尊嚴的生活,看到的是一個蒸蒸日上逐步發展壯大的新中國.我們有良好的生活條件和學習環境,我們沒有經歷過苦難.相比錢學森,他身處那樣惡劣的壞境也依然堅持奮斗,自強不息,我們以他為榮,以他為榜樣,學習他的拼搏精神和愛國精神.
我們是幸運的,但我們是經歷失敗的,我們在高考中摔了一個大跟頭,目前也落後於別人一大步了,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站不起來.我們依然還有攀登高峰的夢想.大學並不是我們曾經夢寐以求的天堂,來到這里,我們仍需努力,任何時刻我們都不能停下前進的腳步.我始終相信人生是一個不斷進取的過程,一旦懈怠,中將瓦解.這也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道理.錢學森是中國科學領域的奇葩,我們也不敢隨便誇下海口要做他那樣的科學家甚至超過他,但是我們應該學習他的精神,努力學習將來成為一個有用的社會之才.我們想做到的很簡單:讓今天的自己勝過昨天的自己.
我們班全體同學開始建立了一個良好的學習開端,我相信我們可以一直保持這種學習的積極性,充實我們未來的這幾年的大學生活.我時刻銘記這樣一句話:大學很好玩,學習靠自覺,我們是有責任的到這里學習來的.這是我在高考失利後放棄讀書後接到錄取通知書的那一刻對自己說的,我必須對得起我的父母和一直支持我讀書的親人朋友,今天我站在錢學森班,我也要對得起這所學校和"錢學森"這三個字,我也會珍惜現在的學習機會.
錢學森把建設祖國作為他的責任,而我也有自己的責任,對他人負責更要對自己負責,未來只能由自己來創造,機會只能由自己來把握,我努力我無悔!
電影《錢學森》觀後感 在看這場電影之前,對於錢學森的了解似乎只停留在「兩彈一星」 的豐功偉績上,而在看這場電影的過程中,我並沒有意識到是一個演 員在演一步電影,而是在看一個叫錢學森的人如何渡過他光輝而又艱 難的一生的,他根本不需要任何的劇本,他也正是他自己人生戲的導 演,在這場電影結束後,我才終於明白了什麼是人生的意義,什麼才 是真正的人生價值。 錢學森——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享譽海 內外的傑出科學家,我國航天事業的奠基人, 「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 「 之父」火箭之王」……所有的榮譽集於一身, 「 卻又被他「無情」的拋之腦後, 加州理工大學的終身教授不當,美國優越的生活不過,卻偏偏「固執」 到回到中國過清貧的生活,當時的中國與美國比起來,就像現在在城 市打工的農民工與居住豪華別墅的商人富豪,只為了去實現自己的理 想,去完成自己的抱負,向中國實踐自己的愛國之心。 當看到第一顆原子彈的時候,他那孩子般純真的笑打動了我,原 來發自內心的笑容是那麼的美,也許在錢學森身上用「美」並不貼切, 但是我真得不知用什麼詞語來展現它。幕的開始與後面的接應的那一 畫面,也同樣是衛星的發射成功,也同樣是震撼人心的時刻,在所有 人為之狂歡的時刻,卻惟獨他一人現出深邃的眼眸,那眼神似乎穿過 了幾十年,甚至幾百年,甚至幾千年……他到底在想些什麼呢?是因 為成功對於他來說已經不足為奇了嗎?是因為這種場面使他麻木了 嗎?……這在電影中似乎沒有講到,我想他是在為我們中國擔憂,為 後人擔憂吧。 生活在美國的幾十年,他始終有一個目標,就是學習最先進的知 識,將之用諸於中國,使中國變得像美國一樣強大,他刻苦鑽研,一 步步的緊追知識的步伐,卻時時刻刻的關注著中國的發展狀況,當學 有所成的時候, 回國之心慢慢的侵襲著他, 美國海軍次長金布爾聲稱: , 「錢學森無論走到哪裡,都能抵得上五個師的兵力,我寧可把他擊斃在 美國,也不能讓他回國。 就這樣被莫名的罪名加以軟禁,失去自由, 」 最後在周恩來總理多次的努力下,才使其終於返國。對於這種來之不 易的機會,錢學森更加珍惜,回國後,教授航天知識,在這一部分, 電影中有所體現,震動了我,因為那一刻讓他回想起了在美國授課的 情形,與此刻是截然不同的,從而引發了他對中國教育的思考。 看了這部電影之後,結合做為一名學生的角度去思考,我有以下 的幾個方面的感悟。 當今的中國是一個正在蘇醒的雄獅,由於中國的人口基數大,盡 管 GDP 的增長速度很快,僅次於美國,但是我們的人均值還是很低 的,對於經濟的發展我們並不一定要去追求有多麼的快,雖然經濟是 我們生存的一個基礎一個前提,但是我們應該追求有質量的提高,如 果第一個人都懷著像錢學森同志一樣的愛國之心去面對每一件事情, 我們和諧社會的步伐將會邁得更快,更穩,更好。 現在雜志,包括新聞媒體都在關注一個話題,中國有那麼多的人 品,為什麼沒有一個諾貝爾獎獲得者,就連比我們落後的國家也都有 這樣的殊榮,為什麼中國人總是與他擦肩而過呢?很多人也都是將矛 頭直指中國的教育體制,因此我們如今的教育體制有了素質教育,這 的確是我們的教育問題,有的媒體報道說:有些美國人稱清華北大是 美國的後備學校,大家也都知道清華北大是國際名校,也是中國最具 有權威的學府,而多數學有所成的學生,公費出國留學,但卻只有少 數回國,何況我們現在不管是在經濟方面還是政治方面,我們都在沿 著一個健康的方向發展,與錢學森當時生活的時代相比,已經是上等 了,可是有多少人能體現出他們的愛國之心呢,如果每個出國留學的 學生都能像錢學森那樣去想,那樣去做的話,如今的中國是不是比現 在更好呢? 中國教育制度的弊端不可能一下子解決,是一個漫長過程,一個 探索的過程,我們所有中國人所需要做的就是奉獻自己的愛國之心, 多為我們的子孫後代著想。 雖然不可能每個人都能做到像錢學森一樣, 但是我們要盡自己的努力去為我們的國家做些事情,讓我們的國家真 正的強大起來,讓自已成為一個堂堂正正的人!
錢學森電影觀後感
今天學校組織我們在中山公園龍之夢電影院觀看由陳坤、張雨綺主演的《錢學森》。
看完《錢學森》這部電影,我深深的感受到祖國老一輩科技工作者勤勞朴實、艱苦奮斗的作風,他們用自己的辛勞和汗水,托起了一個泱泱大國的形象。
新中國的建立,使無數海外學子看到了祖國崛起的希望,他們紛紛歸國,投身於祖國的經濟軍事建設,錢學森正是這其中的一員。拳拳愛國之情,讓我感動。在這當中,以錢學森為首的尖端人才,卻受到了美國政府的阻撓。但是盡管如此,他們卻從未忘記報效祖國,時刻盼望著回到祖國,參加祖國的建設。盡管在美國受到特工的監視,盡管被軟禁,盡管被關進監獄,盡管不能再工作,錢學森都從未忘記回到祖國的懷抱。終於在一系列斗爭之後,海外的拳拳赤子終於如願回到了祖國。
還記得在電影錢學森講了一句話:「手裡無劍和手裡有劍不出是不一樣的!」在那個年代,原子彈、氫彈、導彈是一個國家國防力量的象徵,國防力量強大,國家就能在國際舞台上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否則,只能淪為軍事強國的附庸。在電影里,以錢學森為首的科技人才和艱苦奮斗的人民子弟兵,團結奮斗,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難題,最終使中國有了自己的導彈,讓中國在國際上的形象又提升了一個台階。
在剛剛建立的新中國,一切都需要重新開始。沒有實驗數據,他們就自己計算;沒有實驗器材,他們就去垃圾站淘,去自己造;沒有科技人才。他們就自己培養,總而言之,電影給人的感覺就是,全國人民上下一心,齊心協力搞建設,團結一致創輝煌。
在導彈的研究建設當中,不僅錢學森,還有很多科技工作者也付出了自己的畢生的精力。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半路出家的張工農。軍人出身的張工農,勤奮刻苦,通過自己的努力也成為了一名科技工作者。張工農作為工農階級的代表,象徵著為了祖國的騰飛,無數人都在積極向上的努力著。有這樣的干勁,讓人對新中國的導彈事業的騰飛,充滿了必勝的信心。
錢學森,留美博士,在美國生活二十年,曾任加州理工學院終身教授,在美國有著很高的名氣和優越的生活,然而在祖國建設的召喚面前,他毅然決然的放棄了這些優越的待遇,並且通過了美國政府的重重險阻,回到了祖國的懷抱。回國後,他長期擔任火箭導彈和航天器研製的技術領導職務,為中國火箭和導彈技術的發展提出了極為重要的實施方案——為中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
《錢學森》的開頭和美國的《胡佛傳》如出一轍,都是以主人公的老年相出場,只是陳坤的扮相比李奧納多多了些正氣。這是自然的,一個聯邦調查局惹人爭議的頭頭,和「兩彈一星」的領軍人物,氣場怎會一樣呢。
說起「兩彈一星」,現在的我們因潛移默化地坐享了它的成果,對它研製之初給國人帶來的亢奮和喜悅大約是無法感同身受的。導演張建亞考慮到這點,用幾個紀錄片的片段天衣無縫地插入影片中,使我們得以看到原子彈爆炸時,激情滿懷的中國人歡騰的場景;看到毛澤東、周恩來以及錢學森當年的真實形象。
錢學森早年在美國求學,在物理學導彈領域取得非凡成就,被聘為加州理工大學終身教授。在那個年代,剛成立的新中國百廢待興,各方面條件都非常艱苦,但錢教授還是義無反顧決定回來。美利堅合眾國於是千方百計滯留他,因為他們知道,錢一旦回國,中國的軍事力量就會對美國造成威脅。影片在這一「威脅論」上大做文章,無非是想突出錢教授的重要性。最後錢學森通過周恩來等人的幫助,還是突破阻礙,回國了。
影片的後半段,就以錢學森在國內的生活、研究為背景,設置了漫漫黃沙的導彈研究基地,模擬了幾次導彈發射的場景。這些幾可亂真的特技鏡頭將影片平緩的節奏搞出一些商業片的噱頭,重在表現兩彈無可比擬的威力,是很有創意的。但我的腦海里一直有個疑問:這么可怕的核武器為什麼人們要去研製它?想到美國在日本投放的那兩顆核彈,背部就會發寒。錢學森的朋友「友來」對此也有感觸,錢學森的回答是為了抵制侵略,保衛國家:「手中無劍」和「有劍不用」是不一樣的。「我們不能保證有一天,別人的核彈不會投到中國的頭上」。這很好地解了我的疑,「我國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諾,精髓就在這里。
電影《錢學森》是一部偉人的傳記,除了錢學森在科學事業上的傑出表現,對他的生活情感也有一定程度的刻畫:他和妻子蔣英相濡以沫的愛情使人心暖。蔣英為了丈夫的事業,犧牲了自己當一名歌唱家的理想,卻並不遺憾,以為是「光榮」。飾演這兩位的都是新生代年輕演員,過半的英文對白,看得出他們是下了很多工夫的。陳坤對錢學森的心理把握很到位,張雨綺也一改昔日花瓶的模樣,奉獻了一次出色的演出。有時我會想,那一代的科學家和現在相比,究竟多了些什麼。答案大約就是「信念」,有信念,就能做出「驚天動地」的偉業,用錢學森的話說,那是一個創造奇跡的時代。(
老師們、同學們:
錢學森——我國導彈,火箭及航天事業的拓荒者和奠基人,亦是我國「兩彈一勛」的功臣,人們心目中的「科學聖人」。這樣一位偉大而又堅強的科學家,必定有著充滿神秘感的一個傳奇。我也在看過《錢學森》這部電影之後,了解了他註定不平凡的一生。
他出生在一個動盪不安的年代,戰火紛飛。他看到中國的科技技術遠遠低於其他外來侵略國家,因此而飽受欺凌。他不甘於受到他國的欺迫,依然出國學習外國的先進技術,在屈辱中發奮學習,當他終於獲得了成功時,卻又放棄了美國優越的生活和工作條件,決心回歸到祖國的懷抱中,投身於祖國的建設中,,以一個普通的科學工作者的姿態,穿行在風沙彌漫的西北荒漠,成功研發了「兩彈一星」,為中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的創建與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把畢生的精力與所學獻給了祖國。
為此,我深深的感受到了他的愛國,他的堅定,他的創新。他是如此的愛國,面對他人的誣告,他在美國的法庭上用他那洪鍾般的聲音宣告:「我是大唐的後代,我的一腔熱血只圖報國。我的根在中國!」;面對敵人多年的軟禁,他絲毫沒有屈服,而是尋找時機,爭分奪秒地暗自研究,他放棄了美國優越的生活,受了多少苦,多少難;這一切只不過是報效祖國!「愛國」兩個字,在他身上表現得淋漓盡致,如此簡單而又清晰:愛國,就是時刻把祖國放在自己心上,一切以國家的利益為重;愛國,就是用盡所能的為祖國奉獻,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丁點兒也好!幾十年來,他始終保持對馬克思主義的崇高信仰、對共產主義的堅定信念、對祖國和人民無限忠誠,始終把愛祖國、愛人民作為人生的最高境界,自覺把個人志向與民族振興緊緊聯系在一起,為祖國強盛和人民幸福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不論遇到多少艱難困苦,都堅定理想信念不動搖。在研發「兩彈一星」的過程中,條件非常艱苦,可以說是一窮二白,國家又經歷了三年自然災害和文化大革命的天災人禍,但他始終卧薪嘗膽、勵精圖治,為新中國軍事科學技術發展做出了無可替代的貢獻。我也從一次次的嘗試中明白了堅定就是一種信念,在動搖時鼓勵自己堅持下去。現在,從錢學森的故事裡我更體會出堅定這個詞語的新解:執著地做事、為民族做事、為祖國做事!
之後又回想起來,我們,如何做到愛國呢?我們能為祖國做些什麼呢?我們本職工作是什麼?不正就是學習嗎?如果現在我們連最簡單最基本的事也做不好,那何報效祖國?分明就是無稽之談!不去努力,不去創新,哪能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又哪能扛起自己肩上的一份責任?說要愛國,不努力,不學習,不創新,說這也是假的,嘴上的口號,又能起什麼作用?
現在是21世紀,一個繁榮而發展迅速的時代,一個國家和民族真正實現崛起的時代。生活條件遠遠比舊時好了很多,這也不正是我們報效祖國的好時期嗎?不一定要成為名揚世界的科學家,不一定要成為享譽世界的偉人巨人;只是做好自己應做的,負好自己應當的責任,用一片愛國的赤子之心,哪怕是分外微薄的一份力量,怎麼會不是報答祖國呢?
觀「錢學森」有感
魯礦二小 蒲公英班 韓毓婧
他,是舉世矚目的大科學家;他,為了回到自己深愛的祖國,歷盡千辛萬苦;他,為我國航空導彈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是誰,為祖國嘔心瀝血?又是誰,永遠有著赤子之心?他,就是我國偉大的科學家-----錢學森。
為了更好的報效祖國,錢學森早早的留學美國,師從美國著名空氣動力學家馮-卡門。他在離開祖國時,就在心裡默默的說,「我一定會回來的!」1949年10月1日,在新中國的歡呼聲中,在禮炮聲中,也在錢學森的心中,誕生了。
我想回去!迫不及待的想回到祖國去!
此時,我國的經濟狀況很不好,要錢沒錢,要車沒車,要設北美設備的情況下,他的心沒有一絲動搖。而且,美國的條件優越,要什麼有什麼,在這樣的情況下,錢學森都沒有改變,如果是你,你一定會選擇留在美國吧!
錢學森回國5年後,為祖國的我國航空導彈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直到身齡98歲。
看看錢學森,為祖國做出了這么大的貢獻,
有如此的愛國,我們身為一個小學生,我們又生活在這么優育
的環境下,就更應該好好學習,長大好好報效自己的祖國。
觀《錢學森》有感
魯礦二小 蒲公英班 李曉慧
剛看了一個電影,叫《錢學森》。看完後,我對錢學森肅然起敬。
中國著名物理學家,世界著名火箭專家。浙江杭州人,生於上海。1934年畢業於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1934年在美國麻省理工大學和加利福尼亞理工大學學習。1938年獲博士學位後留校任教並從事火箭研究,獲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博士學位。後留在美國任講師、副教授、教授以及超音速實驗室主任和古根罕噴氣推進研究中心主任。1950年開始爭取回歸祖國,受到美國政府迫害,失去自由,歷經5年於1955年才回到祖國......
美國著名空氣動力學教授馮·卡門,成為馮·卡門教授最得意的學生和最得力的助手。當時,錢學森享受著優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優越的工作條件。可是,他一刻也沒有忘記自己的祖國。1955年錢學森後,為我國運載火箭.導彈做出卓起的貢獻,被譽為「中國導彈之父」,也是一位愛國赤子。
最令我難忘的是錢學森在美國說的那句話:「我是中國人。我現在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備為的是回到祖國後能為祖國,為人民服務。」錢學森在美國努力完成學業,為的只是在回國後能 多為祖國,為人民服務。
錢學森可以為祖國獻出一切,那我們為什麼不能盡自己所能,為祖國做一點貢獻呢?所以,我們要好好學習,讓祖國更加壯大,更加昌盛!
⑩ 電影《音樂之聲》觀後感 2000字左右
今天下午,我和媽媽一起在邁視網上觀看了《音樂之聲》這部電影。 故事講述了修女瑪瑞亞性格開朗,活潑,賦有愛心,被修道院院長派到一個有著七個孩子的家庭去當家庭教師。孩子們的媽媽去世了,他們非常調皮,在瑪瑞亞之前,他們已經氣走了七位家庭教師了。瑪瑞亞克服了重重困難,教孩子們唱歌,跳舞,做游戲,逐漸成為他們的好朋友。讓他們的爸爸懂得如何去愛他們。最終瑪瑞亞得到孩子們的認可,成了他們的媽媽,過著幸福的生活。 其中有一個部分特別好玩:在瑪瑞亞來的第一個晚上就下起了大雨,不停地打雷。突然一聲雷響,最小的女兒跑進瑪瑞亞的房間,她對瑪瑞亞說:「姐姐哥哥們都不怕。」剛說完,又一聲雷響,4個大點的女兒同時跑了進來,她們對瑪瑞亞說:「男孩子們不會害怕!」雷聲再次響了,2個男孩也跑了進來,「怎麼你們也害怕嗎?」男孩說:「我們過來看看她們怎麼樣了!」瑪瑞亞為了緩解他們的情緒,教他們唱起了歌。可怕的夜晚就這樣愉快的度過了。
全篇文章中有音樂連貫而成,講述了一個熱愛音樂的修女追求自己幸福的過程,內容活潑生動,不少場景,都會讓我捧腹大笑,但一些場景卻又讓我感動流淚。
一位名叫瑪麗亞的修女在修道院表現國語反常而受到其他修女在的一些雙重評價,後來她唄院長拍到一位名叫特拉斯的海軍艦隊長家做一名家庭教師。特拉普有七位孩子,剛開始她們都不喜歡她,孩子們用盡辦法捉弄這位新來老師,可是瑪麗亞卻沒有生氣,她帶孩子們做游戲,並教會了她們很多很多歌曲,可是後來孩子們的父親帶來了一個女子,也就是她們的新媽媽,瑪麗亞被逼回到了修道院。孩子們很不喜歡這位男爵夫人,可是艦長已經和她訂婚了,但不久後,艦長對她又不滿意了,她們解除了婚約。而瑪麗亞和艦長又漸漸發生了感情,他們就結婚了。當兩人在度蜜月時,受到了德國納的任命,但艦長是一個非常愛國的人。最後為了捍衛自己急停,他們在音樂會上逃走了。在這平凡中又演譯著不平凡的執著,瑪麗亞對自己生活的執著,對感情的執著。不禁讓我想起在現實的生活中,人們遇到許多的困難時總是逃避,而逃避是解決不了問題,我們應該向瑪麗亞一樣,勇往直前,追尋自己所想要的東西,即使是失敗也無怨無悔,因為人生沒有永遠不敗。
今天下午,我和媽媽一起在邁視網上觀看了《音樂之聲》這部電影。
故事講述了修女瑪瑞亞性格開朗,活潑,賦有愛心,被修道院院長派到一個有著七個孩子的家庭去當家庭教師。孩子們的媽媽去世了,他們非常調皮,在瑪瑞亞之前,他們已經氣走了七位家庭教師了。瑪瑞亞克服了重重困難,教孩子們唱歌,跳舞,做游戲,逐漸成為他們的好朋友。讓他們的爸爸懂得如何去愛他們。最終瑪瑞亞得到孩子們的認可,成了他們的媽媽,過著幸福的生活。
其中有一個部分特別好玩:在瑪瑞亞來的第一個晚上就下起了大雨,不停地打雷。突然一聲雷響,最小的女兒跑進瑪瑞亞的房間,她對瑪瑞亞說:「姐姐哥哥們都不怕。」剛說完,又一聲雷響,4個大點的女兒同時跑了進來,她們對瑪瑞亞說:「男孩子們不會害怕!」雷聲再次響了,2個男孩也跑了進來,「怎麼你們也害怕嗎?」男孩說:「我們過來看看她們怎麼樣了!」瑪瑞亞為了緩解他們的情緒,教他們唱起了歌。可怕的夜晚就這樣愉快的度過了。
從來沒有一部電影如此深入人心,不但裡面的角色、情節、經歷家喻戶曉,主題歌曲也被廣為傳唱,由它帶來的影響面之廣、覆蓋范圍之大、被感染的人之多,可謂空前絕後、獨一無二,它就是來自著名的阿爾卑斯山脈的《音樂之聲》(The Sound Of Music,1965)。
瑪麗亞·奧格斯特女士把自己的傳奇經歷寫成小說《瑪麗亞·奧格斯特自傳》,該書被百老匯改編成歌舞劇成功上演,引起轟動,瑪麗亞與馮特拉普上校一家的喜悅和哀傷牽動著無數觀眾的心,由著名音樂人奧斯卡·漢默斯坦(Oscar Hammerstein)為該劇編寫的《音樂之聲》《哆來咪》《晚安,再見!》等歌曲悠揚悅耳、膾炙人口。觸覺靈敏的20世紀福克斯公司搶先一步,買下小說與舞台劇的電影改編權,並聘請以音樂電影見長的羅伯特·懷斯(Robert Wise)出任總導演,投資1000萬美元,決心打破時空局限,把這個樂韻悠揚帶來的真善美故事推上世界大舞台。
電影從開始已經顯示出舞台劇無可比擬的氣勢和魄力:鏡頭從高空俯拍的阿爾卑斯山麓大全景,逐步推向山頂上載歌載舞的瑪麗亞,並不斷地旋轉推近,煞費苦心、主次分明的鏡頭運動,帶來了強烈的視覺和聽覺上的沖擊,使人印象深刻、精神振奮,感覺大自然的宏偉壯麗與美妙的樂韻相互交融、合二為一。先聲奪人的開篇可以說是畫龍點睛,為後面的成功演繹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音樂之聲》全片基本上都在奧地利歷史名城薩爾茨堡實地取景,畫面構圖優美,鏡頭運用流暢。寬闊的大銀幕把阿爾卑斯山、烏恩特山、月亮湖和沃爾夫岡湖、馮特拉普家莊園、古典韻味的教堂和古堡等景色盡收眼底:綠油油的青草地和峰巒疊翠的崇山峻嶺、蔚藍的天空與清澈的湖水相互交織,明快、清朗的歌聲在此間回盪激揚,恍如置身人間仙景,遐意舒暢,令人陶醉。其中,以表達對大自然無比熱愛的主題曲《音樂之聲》最受歡迎,還有輕松愉快的《孤獨的牧羊人》、情深款款的《雪絨花》、歡樂大方的《哆來咪》、含羞答答的《瑪麗亞》以及孩子們的《晚安,再見!》、《16歲來臨》等歌曲也是觀眾耳熟能詳、鍾愛無比的,在一部電影中竟然有如此之多的歌曲受歡迎並流行傳唱,相信也是一個難以改寫的記錄。
影片中飾演瑪麗亞的是來自英國的姑娘朱麗葉·安德魯絲(Julie Andrews),她出生在一個離異的音樂世家,從小就受到良好的音樂熏陶,接受過踢踏舞、芭蕾舞以及嚴格的聲樂訓練,具備扎實的音樂功底。在本片中,她把一個善良、美麗而活潑的家庭教師演繹得栩栩如生,尤其是多場輕歌曼舞的重頭戲,她都能應付自如,發揮出色。「瑪麗亞」是她演藝生涯的一個高峰,可惜的是,自此之後她再也沒有留下令人難忘的銀幕形象,但她至今仍活躍在台前幕後,繼續發揮自己天賦的演藝潛能。特拉普上校的扮演者是加拿大人克里斯托夫·普魯默(Christopher Plummer),他是一個演技出眾的莎士比亞戲劇演員,雖然之前只出演過一部電影,但他以自己優雅的風度和多才多藝,把這個表面倔強內心善良的角色演得入木三分,過人的魅力並沒有被光彩奪目的安德魯絲所掩蓋。
《音樂之聲》來自生活高於生活,它以樂抒情,以樂動人,到處充滿陽光氣息與溫馨浪漫。它把抽象的音符、大自然的美景和人文景觀完美結合,體現出人與自然和諧融洽、相互倚托的關系,鼓勵人們樂觀向上、追求純潔美好、爭取自由和享受生活,消除邪惡雜念、達到真善美的理想境界。雖然裡面的主要角色都被刻意美化,但絲毫無損主題和形式上的出類拔萃,幽默的對白和情節,更把觀眾逗得前俯後仰、樂不可支。導演羅伯特·懷斯可不是泛泛之輩,他曾經以一部歌舞片《西城故事》(West Side Story,1961)紅透好萊塢,而《音樂之聲》的成功,更為他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贊譽,尤其在1966年度第38屆奧斯卡獎評選活動中,該片面對大衛·里恩(David Lean)的史詩巨片《日瓦戈醫生》(Doctor Zhivago,1965),竟然奪下五項大獎,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音響、最佳劇本以及最佳配樂獎,風頭可謂一時無兩、風光無限。
《音樂之聲》稱得上是電影史上絕妙的神來一筆,是一部影響深遠的作品,它甚至超出了藝術作品的范疇,從藝術史、社會學、心理學、教育學、哲學等角度衡量,都值得研究和借鏡。
《音樂之聲》這部影片,讓我深受感動。它是作曲家查理德.羅傑斯與作家奧斯長.哈默斯塔第二於1959年完成的,而後1965年改編成為同名影片。
全篇文章中有音樂連貫而成,講述了一個熱愛音樂的修女追求自己幸福的過程,內容活潑生動,不少場景,都會讓我捧腹大笑,但一些場景卻又讓我感動流淚。
一位名叫瑪麗亞的修女在修道院表現國語反常而受到其他修女在的一些雙重評價,後來她唄院長拍到一位名叫特拉斯的海軍艦隊長家做一名家庭教師。特拉普有七位孩子,剛開始她們都不喜歡她,孩子們用盡辦法捉弄這位新來老師,可是瑪麗亞卻沒有生氣,她帶孩子們做游戲,並教會了她們很多很多歌曲,可是後來孩子們的父親帶來了一個女子,也就是她們的新媽媽,瑪麗亞被逼回到了修道院。孩子們很不喜歡這位男爵夫人,可是艦長已經和她訂婚了,但不久後,艦長對她又不滿意了,她們解除了婚約。而瑪麗亞和艦長又漸漸發生了感情,他們就結婚了。當兩人在度蜜月時,受到了德國納的任命,但艦長是一個非常愛國的人。最後為了捍衛自己急停,他們在音樂會上逃走了。在這平凡中又演譯著不平凡的執著,瑪麗亞對自己生活的執著,對感情的執著。不禁讓我想起在現實的生活中,人們遇到許多的困難時總是逃避,而逃避是解決不了問題,我們應該向瑪麗亞一樣,勇往直前,追尋自己所想要的東西,即使是失敗也無怨無悔,因為人生沒有永遠不敗。
這部電影有很多角色都令人難忘。最令我難忘的是馮·特拉普上校上,他的愛國之情令我難忘。當他唱完」Bless my home land forever.」時看到期望祖國美好的希望破滅,不禁哽咽得無法繼續唱下去,這讓我們看到了上校高尚的愛國情懷。馮·特拉普一家為了自己的尊嚴,不惜拋下自己所有的財產和地位以及冒著生命危險逃出奧地利的行動讓我非常的感動。在現實中也有許多愛國的例子,如:錢學森在美國度過了20年,在航空科學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1949年,他得知新中國成立了,非常興奮,毅然決定拋開在美國的優越條件回國參加建設。雖然美方百般阻撓,但這並沒有讓錢學森放棄。當他回到祖國,他興奮地說:「我相信我一定能回來,現在終於回來了!」這件事讓我深深的佩服錢學森爺爺的愛國之情。「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人,活著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民族,為了祖國,為了國家的尊嚴。愛國是中華幾千年以來的傳統美德,我們應該熱愛自己的祖國,我們不能因為被壓迫而放棄自己的祖國,放棄這流傳了幾千年的美德。正所謂「威武不能屈」 ,我們絕不能因為威脅而投靠侵略自己祖國的人。看了這部電影,我明白了要忠於祖國、熱愛祖國的道理,這個道理絕對能使我受益一生。
一個退役的上校,家裡連續換了14個家庭教師,你要是第15個,你敢去嗎?
可是一個修女去了,不但去了,而且成功了——————
第一:修女找到了愛情,成為上校的太太。
可是,上校的前女友,一個有地位的、有金錢、美麗、高貴的女人,在用盡心思,卻沒有得到孩子們和上校的心之後,只好傷心而退。
而修女,之前只是一個,一無所有的修女而已,一生的命運從這樣的選擇開始發生了轉變。
第二:那7個孩子和上校都愛她;
第三:她可以永遠不再做修女。
你敢想嗎?她成功不是用心機,而是用的真誠的愛心:
當她第一次到來的時候,面對孩子們的種種惡作劇,她真誠的與她們溝通:「當一個人來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要和完全不認識的人在一起生活的時候,會怎樣呢?可能很多人都會感到害怕,緊張,可是,我沒有感覺到,相反,對你們熱情的招待,我真是太感動了。。。。」孩子感動的哭了,當她得知孩子們的媽媽去世後,爸爸就再不許家裡有歌聲和笑聲後,知道孩子為什麼要惡作劇後,她開始教孩子們唱歌,做游戲,她甚至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用窗簾給孩子們自己做衣服,因為她說:她們漂亮的緊身衣不方便運動,她也害怕孩子們怕把衣服弄壞爸爸生氣,而玩的不開心。她帶孩子們一起到戶外郊遊,上樹、劃船。。。。同時,她隨時隨地的教孩子們知識,打雷下下雨的晚上,她教會孩子們戰勝恐懼,和孩子一起快樂生活學習,正是由於,她出於一片真心,真正為了家裡帶來歌聲和笑聲,她甚至不同意上校用哨子喊孩子們,她說孩子有自己的名子,這樣不尊重人。。。。。
面對上校那張死板的臉,生硬的做法,她敢於堅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並在上校反對的時候,她也敢於講清自己的想法,並說服上校。
相比之下,他的前女友,看上的是他的錢、地位還有大房子,雖然也喜歡他,可是,她不喜歡孩子,想要把孩子們送到寄宿學校去,和孩子在一起也是應付,強忍著。。。。。
和開朗、自然、大方、有愛心、愛唱、愛孩子的修女比起來,上校最後和前女友說:你走吧,我們不合適,不要互相欺騙了,這樣對你不公平。。。。
當你聽到你將是第15個被折磨的人的時候,你害怕嗎?你還會面對嗎?你有信心走到那樣的一個新環境嗎?她選擇了,她成功了,人生就是這樣,往往只看到失敗,卻看不到失敗後面的成功,每一個人的成功,實際上是建立在他人失敗的基礎之上的。那麼,面對你目前的失敗,你會怎樣呢?
當你擁有的時候,你感到幸福嗎?當你失去的時候,你感到痛苦嗎?在得與失之間你更多的想到了的是什麼呢?一個人是要算計著活著,還是要真誠的象修女這樣的生活呢?你有過助人的經歷和被助的幸福嗎?人字的結構是相互支撐的,助人是快樂之本,受助是幸福之源。
孩子們的天性便是追求自由,影片里的孩子們各自有自己不同的性格,愛好和理想。他們不願意過這種嚴加管束的生活,總設法捉弄歷屆的家庭教師,使他們呆不下去。對瑪麗亞自然也不例外:一會兒出其不意把蛤蟆放在她的口袋裡;一會兒趁她不備將松球放在她的座位上。但瑪麗亞自己就具有孩子般的性格,她能理解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的所作所為。她引導他們,關心他們,幫助他們,贏得了他們的信任,很快就成了他們的知心朋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用窗簾布給孩子們做了游戲服,帶他們去野餐、郊遊、爬樹和劃船;教他們唱歌,從「多,來,米」學起,直到排練歌曲。於是這個家庭平添了笑語、歡樂和生氣,充滿了音樂之聲。
音樂感動的不僅是孩子,上校,一個對自己和對別人都有著嚴格要求,又有些沉醉於以往的男人,聽到音樂後,激起了內心深處埋藏已久的情感,無法掩飾的忘我,輕輕的哼著。音樂不僅改變了孩子,也改變了上校,從此變得更有人情味。
自由與專制的斗爭、愛與邪惡的較量,永遠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壯烈的場景。一曲音樂之聲,就是一聲自由戰勝專制,愛征服邪惡的頌歌。自由與愛,源自於自然,源自於心靈,是人類最久遠、也是最永恆的追求。但專制與邪惡,總不願意見到人類沐浴在自由與愛的光明中,不願讓人們自由地愛,恐懼人們熱愛自由,總要千方百計將自由窒息,將愛毀滅!但自由與愛的偉大,正在於他們不懼任何壓迫,不懼任何威脅,不懼任何邪惡。因為愛與自由源自心靈,源自自然,源自上帝賜與人類的無窮的力量,因此,愛與自由終將戰勝專制、戰勝邪惡、同時也戰勝自己達到新的輝煌。有史以來,每一次專制對自由的壓迫,每一次邪惡對愛的污辱,換來的都是自由的更高的境界,是愛的更美的表現。但是我們必須敢於面對專制與邪惡,必須敢於與專制與邪惡說不!
自由地愛,熱愛自由,我們將無往而不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