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耽美是什麼
在當代日本文化中,耽美現象的崛起與兩部備受矚目的劇集——《インディゴの気分(靛藍色的心情)》和《きのう何食べた(昨日的美食)》的熱播緊密相連。雖然劇集的成功讓原作漫畫的光芒更加耀眼,但它們的BL(Boys Love)淵源和耽美文化的發展同樣值得探討。
丸木戸マキ與吉永史兩位作者的作品,展示了BL漫畫的多元化風格。丸木戸的BL作品雖然數量有限,但每部作品都精心雕琢,而吉永史的作品則涵蓋美食、歷史科幻等豐富題材,如《昨日的美食》中將美食與愛情日常交織,以及《大奧》中對兩性地位的深刻剖析。在書店裡,少女漫畫與BL漫畫並肩而立,雖看似無章可循,但它們之間的共性——耽美,逐漸顯現。
耽美一詞源自美學主義的翻譯,其歷史可以追溯到明治時期。而BL作為更年輕的分類,起源於上世紀九十年代,早期的定義並不清晰,直到「BL」書籍在圖書館的爭議事件,才讓這個詞的含義逐漸明確。耽美作品的受眾起初以女性為主,例如《JUNE》雜志的出現,其中的「耽美」概念與後來的BL有所區別,但都與少年主題密切相關。竹宮恵子和荻尾望都等「花之二十四年組」成員的作品,以其獨特的「少年愛」——如《トーマの心臓》中對法國電影的靈感,塑造了耽美的核心特徵——封閉背景、女性讀者視角和突破邊框的畫風。
然而,當時的耽美作品並未完全擺脫少女漫畫的局限,如華麗裝飾和男裝麗人的形象。封閉環境下的悲劇性設定,看似是故事的催化劑,但其實根源在於外部世界的沖擊。隨著社會變遷,少女漫畫與BL的界限開始模糊,主題和手法相互影響,BL的定義也因此變得更加寬泛。例如,《靛藍色的心情》和《昨日的美食》展示了現代都市背景,畫面結構不再依賴於封閉設定,而「攻め/受け」的設定也開始在作品中得到更多展現。
BL的突破在於它挑戰了傳統的性別角色定位,以及「攻/受」這一性行為符號的公開討論。耽美作品中「攻/受」的隱性設定被BL打破,允許角色間的動態轉換和性慾的直接表達。這一變化引發了對男性視角和女性慾望的重新審視,以及對異性愛身份的重新定義。盡管BL的「攻/受」設定受到了質疑,但它的出現促進了對同性愛的更開放討論,質疑了異性愛的自然性和刻板印象。
總結來說,《靛藍色的心情》和《昨日的美食》的成功預示著BL漫畫的未來可能有更多突破。從耽美到BL,這一發展過程揭示了性別和性慾望在文化中的流動,以及對既有觀念的挑戰。而「攻/受」的設定,盡管在某些方面引起爭議,但它推動了對同性身份和慾望的理解,質疑了異性愛的單一定義。未來,BL漫畫將繼續在性別表達和慾望敘事上探索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