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抗戰的電影觀後感不少於500字
通過觀看抗戰歷史片〈百團大戰〉,知道了在那個動盪的年代,偉大的共產黨用它野草一般的毅力從被侵略者的鐵蹄踐踏的中國誕生了。中國共產黨的部隊雖沒有像日軍那樣先進的武器,但共產黨仍能戰勝日軍。就像星星之火一樣,看起來微不足道,但也能燎原。共產黨喚醒了更多的熱血男兒。中國共產黨就像一把利劍,斬斷了侵略者的魔爪;像一面大旗,號召人民抗擊侵略者;像一輪太陽,照亮了新中國的前程。
抗日戰爭時,為了不然國民黨投降,振奮抗日軍民。八路軍總部決定組織一次「百團大戰」來打擊日軍。105個團的兵力由彭德懷指揮。1940年8月20日開始攻打天險娘子關,敵軍的火力網非常密集。這天晚上,兩個連的戰士迅速包圍了村裡的偽軍。敵軍來不及反抗就全軍覆沒了。碉堡里的敵人發覺了,想八路軍發起猛烈射擊。八路軍以村子為根據,冒著敵人的槍林彈雨般的炮火,沿陡峭的山岩向敵人強攻。負傷的戰士從矗立的山岩上跌進了深谷,但一個倒下去了,後面的戰士還是英勇的沖上來。鮮血灑遍了娘子關。僅過了3小時的激戰,八路軍終於佔領了娘子關,全部肅清敵人。黎明的時候,鮮艷的戰旗迎著東方燦爛的陽光,飄揚在鮮血染紅的娘子關的上空。
八路軍是多麼的英勇啊!他們身上那股英勇無畏、不屈不撓地精神是多麼寶貴。他們共產黨為人民服務,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用他們的生命為我們打造了美好的未來。我們要學習他們的精神勇敢的面對一切艱難險阻,克服困難,把黨的精神一代代傳下去。我相信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的未來一定會更美好,更輝煌。
㈡ 末代皇帝電影觀後感
世界那麼小,小到我們就像生活在巨大的玻璃缸里,透明的世界,我們彼此遇見。世界那麼大,大得有些地方,我們一輩子也無法到達。我們抬頭仰望天空,時間向後退去,白雲向前飛去。歷史是很玄妙的東西,我們在門內,時間在門外流過,不留任何痕跡。我們一直在向門外張望,希望能看到永恆,結果,什麼都無法預知。我們只是在盲目的行走,無法主宰什麼。
紫禁城那麼小,小到永遠是斑駁的朱紅的牆,輝煌的金鑾殿,藍的天,白雲略天而去。紫禁城那麼大,大得推開一扇門,還有一扇門。這個地方,困住了溥儀一生的美麗,誓言,夢想,信仰。
昏暗模糊的佛堂里幾縷清晨的陽光從朱紅窗欞里射進來。兩邊是斑駁退色的羅漢們,張牙舞爪的嚴肅。偉大文明夕照的美麗余暉,在一個三歲孩子的手中點點消失。「你那麼小,你怕我嗎?這里的每個人都怕我。我是至高無上的慈溪太後。我已經在這里住了很久很久了。唯一能住在這里的是皇帝。他已經驅龍而去了。他今天死了。小溥儀,我將封你為萬年皇帝。」而後她死了,在朝暉中,天亮了。溥儀笑了,跌跌撞撞地走出屋子。萬年皇帝,一個牢籠,罩住他地一生。從一眼天真的孩子,到滄桑而冷漠的眼光。
萬年皇帝,給了他什麼,只是在他母親死的那天,十三歲的溥儀平靜的說「我母親今天死了吧」。然後他推著自行車走遍皇宮的每一個門,朱紅龐大的門。門外是匆忙的市集,襤褸的乞丐,玩耍的孩子。他想出去,門卻在恭敬的侍衛手上怦然關閉。門外有他的母親,他的模糊的短暫童年,有他遙遠而又觸手可及的世界。他絕望,叫著:「open the door」。第二次喊這句話的時候,已經是三十年後了,另一個牢籠關住了他,那就是滿洲國,在世人的唾罵聲中,他做了日本人的傀儡皇帝。當染上毒癮的婉容在黯然被日本人送出總督府的時候,雪地上,溥儀一路狂奔,那是不是他一生所愛的女人,已經不重要,只是,那是一輩子愛他的人,唯一的,僅有的,所有的。同樣朱紅偉岸的門,應聲合上。「open the door」溥儀喃喃著。
從紫禁城到天津,再到滿洲國,再到監獄。溥儀的一生,被歷史牽絆著的,就是這個萬年皇帝。歷史的背後,是我們碌碌的背影。我們堅信著我們在創造著歷史,其實,我們一直在沿著歷史給予我們的軌跡向前走著,無法抵抗。我們總以為我們看清了歷史,其實,我們只是在門內無助得向外張望。身在歷史中,我們無法知曉什麼。溥儀投靠日本人,是因為國民黨背信棄義地掘了滿洲的皇陵,慈溪的屍體被撕成幾塊,脖子上的項鏈做了宋美齡的結婚禮物。而他的決定背後,是日軍哈爾濱的細菌試驗廠。這是他所不知道的。在監獄中的溥儀,看著記錄片,驚愕的緩緩站起。溥儀在滿洲,也是堅決的回絕過日本人的無理要求,他在國會上憤怒的說,滿洲國和日本一樣是平等的,只是沒人聽他,這是我們所不知道的。
所以,我們知道的,永遠只是事實,而不是真相。
㈢ 電影《金剛》觀後感,急求啊!!!
我相信很多人並沒有讀懂這部電影.看著漫天飛的關於"人獸戀",關於"新版美女與野獸"的說法,我不禁覺得有點諷刺.既然大家對大島渚的那部描述人愛上猩猩的《馬克斯,我的愛》表示非議,又為何在這里樂此不疲的談論金剛和安的"人獸愛情"?難道就是因為後者套上的是科幻童話的外衣?這部影片從這個角度去解讀並不能體現它最動人的內核,世俗的眼光在這甚至顯得淺薄和卑微。
所以,我們要去回憶兒時的感覺,用一個單純的孩子的眼光去看待它.因為彼特·傑克遜把他孩童時看金剛的感動保持了整整三十年!這是一次感情積蓄的爆發.他的金剛,很大程度上這正是他兒時的自己。
記得第一次,安為了博得眼前這個龐然大物的好感,玩起了馬戲團的雜耍.而金剛則喜歡一次次的用手指把按撥到,然後看她一次次的爬起來,興奮的拍著胸口大笑.當安覺得自己像玩物一樣受到屈辱而大叫停止的時候,金剛突然爆怒,扔巨石,大聲吼叫,用力顯示給面前的這個小人兒他粗暴的強勢.可安卻不為所動,這時候,金剛突然之間安靜了下來,臉上寫滿了落寞.而我呢,還在為他前面孩子氣的發作的笑容突然的就停在了那裡,我突然感到了金剛在孤島上的那種孤獨,那種渴望交流的眼神,同時也感染了安。
記得第二次,金剛為了保護安,和三隻霸王龍殊死搏鬥.驚心動魄,傷痕累累,當他把最後一隻囂張的霸王龍打敗之後,拍著胸脯大聲嚎叫,叫聲震撼著整個原始森林.他在顯示自己的強大,在這個弱肉強食的世界裡他就是霸主,這種惟我獨尊的氣勢是任何敵人也無法壓制的.然後,金剛到安的面前,孩子氣的背對著她,昂著頭,不說一句話.這個孩子在賭氣,對他保護的人。
記得還有好多次,在懸崖邊,金剛用自己的大手托著安一起看日落;在樓頂上,跟著安喃喃的話語學著說"beautiful";在夜裡,輕輕的照顧她入睡.當安被抓走後他發瘋一樣的追趕,當他被麻醉之後倒下之前看著安的無辜的眼神,當他抱著安在雪花中忘情的滑冰.這些時候,我們難道還不明白嗎?
金剛就是一個孩子.
盡管他龐大的身軀和天生的神力讓當地的土著敬奉其為神靈,讓企圖挑戰他的所有動物都望而生畏.可在弱肉強食的史前孤島上這是他生存的法則.在維持生存之外的時候,他只是一個孩子.他有著孩子特有的天真性靈,也有著孩子一樣的堅持倔強.他的眼神,清澈如斯.
所以他對安的感情不會是我們單純意義上的愛情,這不會是兩情相悅的火花的碰撞.這是一種源於內心的對美好的追求,那是小孩子心裡不帶任何功利色彩的嚮往.在這個孤島上,對金剛來說,安的出現無疑是天使的降臨.
這才應該是彼特·傑克遜想要流露的真實感情,孩子的觸動不會讓我們感覺到任何的幼稚,相反,三十年夢想的積淀,讓這種質朴的感情更加真實的升華了,我們甚至都開始相信,這個在屏幕上耀武揚威的大個子,是真實存在的.
如果說原始孤島相當於家庭的襁褓的話,那麼脫離這個唯一歸屬地的金剛就必然會受到人類社會無情的侵蝕.因此從他一開始被運出孤島開始,就註定了他最後的悲劇.
他為什麼要爬上帝國大廈?常人看來這是不可理喻的,因為他把自己逼上了絕路.可就在這方寸之地上,金剛把所有圍攻的飛機都砸爛,錘著胸口再次怒吼的時候,鏡頭環繞著他轉了整整一周,那一刻的震撼似曾相識.對,打敗霸王龍的時候他用同樣的動作證明了自己的地位.他是要證明,站在地面上的最高點,不管在何處,他都是霸主!King Of The World!
安注視著奄奄一息的金剛,注視著直到他松開手,慢慢的墜了下去,金剛臉上第一次出現了痛苦的表情,他被三隻恐龍弄的傷痕累累都沒流露出一絲懼色,可此刻子彈打在他身上時,他明白自己要永遠的離開安了,這個此刻泣不成聲的小人兒,他心中最美好的天使.
見過孩子失望的表情嗎?聽過孩子夢想破碎的聲音嗎?當聽到金剛轟然墜地後的那聲沉悶之後,偉大悲劇所特有的那份凝重深深的籠罩在了心頭.這種感覺絲毫不亞於莎翁的《羅密歐和茱麗葉》。
金剛死了,他死在了自己的夢想前面,那個伸手可及的金發美人兒。
可彼特·傑克遜圓夢了,他帶著三十年的堅持為自己的夢想劃了一個完整的圓。
某種程度上來說,金剛和彼特·傑克遜都是孩子。
這是一個孩子拍的關於另一個孩子的故事
㈣ 我想找一篇專業的電影觀後感
東京審判觀後感 經過一個小時五十分鍾,看完後,心裡不禁為這部片子暗暗叫好,就像每個看過《東京審判》而備受鼓舞的炎黃子孫一樣。你絲毫不用懷疑這部電影拍攝的動機,在一片混沌、缺乏鬥志的中國電影界,能有這樣一位香港導演站出來願意傾家盪產「為國家做些事情」,實在是難能可貴。 影片大部分劇情都是在遠東國際法庭和林熙蕾飾演的田芳子家裡展開,重頭戲毫無疑問是在法庭上:正襟危坐的法官和檢查官、胸有成竹據理力爭的中國律師團、咄咄逼人顛倒黑白的日本方面律師、神經緊綳的旁聽觀眾、職業敏感十足的記者,無不原汁原味還原了當時那個跌宕起伏、場面宏大的審判庭;而與之相映的是,田芳子家也在進行一場洗禮——由曾志偉扮演的日本老兵,也就是田芳子的哥哥從中國戰場回來天天酗酒度日,心裡充滿愧疚;小妹妹響應日本政府的號召去中國當了隨軍應征團,結果卻淪為自己國家軍隊的玩物,幸好逃了回來。家裡基本沒個家樣。 朱孝天飾演的《大公報》記者夾在民族利益、個人使命和與田芳子的愛情中,有些左右為難。《東京審判》真實記錄了一場殘酷戰爭帶給兩個國家人民的深重苦難。 最後中國理所應當贏了審判,日本家庭最終家破人亡。 不得不承認,這片子中飾演中國法官梅汝璈的劉松仁表演是相當出色的。他已經是我叔叔輩的演員了,從《八月桂花香》的年代走來的香港演員,我原來對他的出演是否合適將信將疑。等看完後,你就會佩服,他是毫無疑問的演技派。且不說大段專業的英語他「手到擒來」,關鍵是在沒有他戲份的時候,導演給了他不少特寫,你依然能覺得「此時無聲勝有聲」,用我朋友的話說,「劉松仁眼神都會演戲」。在戰犯裝病企圖逃脫罪罰的時候,梅汝敖一言不發的望著他,眼神里滿是鄙夷和憤怒,在中國的證人上堂作證的時候,梅汝敖依舊是沒有講話,但是眼神里都是痛楚。他徹底顛覆了我對他原來奶油小生的印象。另外一個出彩的人物我認為是那位飾演首席檢查長的美國首席檢查官約瑟夫·季南的扮演者。雖說是一個老外,但是他為正義不懈奮斗的那種自然、堅定的表演讓我欽佩。也可能是因為他的戲份比較多,所以我對他印象也很深刻。說到演技,日本律師廣瀨一郎的扮演者把刻板的面孔下藏著冷酷的心的老奸巨猾演得也是入木三分。 然後我也不得不說我看見後英達的感覺,我自己都不明白,當時為什麼一看見英達我差點想笑場,到現在我內心還很歉疚。他的京腔十足的英語一上來我就在想,他在美國留學不會是才幾個月吧?除了這個英達白白胖胖顯得太富態了,不象解放初期的經歷過苦大仇深的人民。話說回來,他演技是值得肯定的,舉手投足有一股氣勢,正義神聖不可侵犯的恢宏氣勢。而曾江和曾志偉的表演也很到位,沒有港台演員拿腔拿調的習慣,就是鏡頭、台詞太少了。林熙蕾表現平平,剛好及格。讓我有些失望的倒是我們這一輩兒的朱孝天同志,除了會日語,他在裡面簡直是在夢游。此男披著一頭希臘美男子式的中長發,眼神迷離,在庭審過程中演繹一個記者速記的動作都那麼假,拿著一支筆在本子上大幅度塗鴉,或是每到審判關鍵時他馬上露出千篇一律眉頭緊鎖的呆滯表情,讓我不禁心口發堵,不知道《大公報》的老編看見了是否痛心疾首,有沒有「但見淚痕濕,不知心恨誰」的感覺呢? 最後決定冒著被廣大博友扔雞蛋的危險說說片子的缺憾,有些不吐不快。影片中出彩的部分不大,我先前看見的影片介紹長篇雲雲一概沒有記住,只記得四個字「力挽狂瀾」。沖著這個我懷揣滿腔熱情目不轉睛盯著大屏幕,可惜的是自始至終,除了開頭中國法官梅汝璈力爭讓中國在法庭上的座席排在英國之前,以及結尾,還是梅汝璈為了爭取讓這些千古罪人的日本戰犯被叛死刑,除此之外沒什麼特別曲折的審判情節。我相信歷史上肯定是有的,不然也不會拖了2年才最終定罪,可我看到的大多是非常順利的庭審過程,絲毫看不見「力挽狂瀾」的影子。這讓我有些意猶未盡。另外就如同一些網友的評價,「影片有些不流暢」,敝人也有同感。 不管怎麼樣,這部片子大體上還是比較成功的。敝人雖然是學歷史出身,但其實自己對侵略事件的細節都不甚了解,而且早學也早忘了。在法庭上出現以真實的資料批露「皇姑屯事件」、「九· 一八」事變、「南京大屠殺」等重大歷史事件的細枝末節的真相,藝術地再現了這一二十世紀最大的正義審判。 說起影片不足之處肯定也會有,盧迪以前文章也里寫道——「你不忍心指出它的缺點」。千篇一律的贊賞大家想必也見多不怪了,我今天稍微唱了半個黑臉,但是我還是從心底里感激和敬佩這些導演、演員,至少他們在為自己的祖國努力,為了這個我覺得也應該為他們叫好。各位沒有看過的,不妨去看看吧,不單單是為了一個電影,而是因為我們是中國人,或者說,是作為一個被日本侵略過的國家的子民,當你看見影片最後黑底白字寫的一
㈤ 求電影觀後感 3000字 最好有感想和啟發的
《圓明園》觀後感
《圓明園》這部電影已經不是第一次看了,高中的時候在家曾看過一次,當時首先是被當時封建王朝迴光返照下的強盛所震撼,也深深的被當時稱之為萬園之園的圓明園的宏大,秀麗,驚世駭俗之景震撼,那一山一水,一瓦一瓴,無不映射出宏麗,智慧與強盛,留戀忘返。當珍寶被搶走,當瓷器無情地被搗毀,當那把罪惡的火把從一窗一木燃燒起了,心中油然而生的是無盡的惋惜和深深的憤恨。今天在課堂上再次觀看,心靈再一次久久不能平息。
去年曾去過一次圓明園,獨自游盪在這個曾令世界都驚嘆著迷的園林,已無法再尋見當時的震撼。昔日宏偉秀麗的樓閣,景觀已經盪然無存,所留下的只有靜靜的地基在品味著似夢般的過往,空乏的言語也無法表達出當年的繁盛。心中只有一絲淡淡的落寞。當在西洋景觀遺址看到那些斷壁殘垣時,心中那份落寞更是無以言表,一種民族之情油然而生。今天當再一次看到這部電影時,不禁將其中的繁華於今日之蕭條加以對比,那巨大的反差更是一種震撼,一種警示,是無盡的深思。
圓明園,始建於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到清乾隆九年(1744)基本建成。此後的嘉慶、道光、咸豐三代屢有修繕擴建,歷時150多年。在建築藝術上,圓明園還形成了一種中西合璧的獨特風格。長春園的北端,原建有一組園林化的歐洲式宮苑,其中有座「西洋樓」,由義大利傳教士、畫家郎世寧等外國專家設計,創建於清乾隆12年至24年(1747—1759),建築用料大量是精雕細刻的石材,主要景區裝置了多種形式的水池和機關噴泉。園路鋪飾、綠籬修剪,以及圍牆、石雕、銅像等都具有西方特色,但樓頂卻蓋上了中國特有的琉璃瓦,牆壁上鑲嵌著琉璃磚,同時採用了中國傳統的迭石技術和磚雕工藝。這在當時,可算是世界上唯一的一處兼有東西方風格的園林建築群,因而被西方譽為「萬園之園」。園內還收藏了極為豐富的文物珍寶、字畫典籍,堪稱是東方文化藝術寶庫。
大文豪雨果的敘述沒有一絲的誇張——「圓明園是夢幻藝術的代表。它薈集了一個人民的幾乎是超人類的想像力所創作的全部成果」「這是一個震撼人心的、尚不被外人熟知的傑作,就像在黃昏中,從歐洲文明的地平線上看到的遙遠的亞洲文明的倩影。」她是中國鼎盛時期的代表,寄託著中國太多的自豪和驕傲。「希臘有巴黛農,埃及有金字塔,羅馬有競技場,巴黎有巴黎聖母園,東方有圓明園。」
當大火吞噬這一切的時候,悲傷不言而喻,但那份對英法那份憤恨外,一絲屈辱定然不會沒有。是的,屈辱,自1840年以後就是屈辱,圓明園的焚毀正是那份屈辱的一點。當那火燒三天三夜後,我們民族更多的是思考吧,應該在那昏暗的天空下驚醒吧。一個泱泱大國,擁有世界上三分之一的財富,跨過了康乾盛世,傲然於東方,卻被彈丸小國,區區兩萬人攻破京都。是什麼導致這種情況?是盲目的自大,稍具一些科學思想的康熙只把科學看成一種玩樂,乾隆更是認為天朝大國無所不有,夷狄之物純屬取樂之工具,還自以為是的把大水法中的機械取水換成人力,可笑可悲。認為中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他們目空一切,多次拒絕與其他國家互通有無,視「科技」為玩物喪志的東西,開始了閉關鎖國的時代。然而他們卻萬萬沒有想到就在西方國家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著先進的工業革命,正在一步一步地的超越中國,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因此,大清帝國註定要從瑰麗的天國中墜落,這樣悲劇性的命運是無法逃脫的!今天的 只能在滿目蒼遺、斷壁殘垣中尋找那份失落的美好。正如那句古諺說的一樣,歷史的真相往往被繁華所遮掩。
鴉片戰爭之時,西方列強打開了中國閉關鎖國的大門,雙方大戰然而清軍用的 是二百年前的大炮,清軍勇士們在用戰馬和彎刀沖鋒。雖然他們的勇氣讓英法帶兵的將軍們感到震撼,但結果卻是英法聯軍以五人的微小代價擊敗了帝國三萬大軍。當時的英軍統帥就說這樣一個民族,若能配上好的裝備可以征服世界!落後就要挨打,這是不爭的事實。
曾聽過一位袁偉時教授說過什麼是大國,他曾說過一個大國最根本的是有沒有一個自我更新能力很強的政治制度。當時的中國依然是封建統治下的君主專制,沒有絲毫的思想自由而言,延續著傳統的四書五經的科舉制度和三綱五常的傳統思想。當外來思想來到中國而是被視為不懷好意,是想顛覆我們中國的,還製造幾次大事件。到康熙時期只留下所謂技藝人,來為皇家服務,其他的一並驅出,而且留在中國的只許信教,不許傳教,也不許離開中國。將中國和世界的文化交流就此掐斷。康熙的後人更是孝順,謹遵聖祖遺訓,高唱著祖宗法不可滅的人倫道德,做著大國的美夢,一直不肯打開國門,把國家的生機給掐斷了。而英國自1215年頒布《大憲章》後,一直探索新制度,經過幾百年的探索,終於在1640年爆發英國大革命,為英國的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奠定了很好的基礎,而此時的中國,滿族人終於經過幾代人人的努力,在1644年入主中原,開始了自己的封建帝國,延續著幾千年制度,唱著大國的幻曲。
圓明園已隨那段歷史而只剩斷壁殘垣,如今,所有的繁華都煙消雲散,只是那些殘垣靜靜的躺在草叢中,這個見證大國奢華的園林隨著大國屈辱而離去,有人說重修圓明園,但是更多的人認為沒必要,我說也是,就讓它在哪吧,一個民族的屈辱總要留下些什麼,它留下的不僅僅是斷壁殘垣,它留下的不僅僅是這些,是那段屈辱,那屈辱後的思考應該永遠留在我們心裡,知恥而後勇,我們應該在歷史中明白今天,正如毛澤東所說,居安思危,才能更好的前進,在這個見證者的鞭策下,民族,中華民族,只有前進,才能更好的傲然與世界民族之林。
㈥ 玩物喪志讀後感
成語「玩物喪志」意思是說醉心於玩賞所喜好的某些事物就會喪失積極進取的志氣。但我卻不完全同意,難道「玩物」與「喪志」之間可以用等號來連接嗎?
早在幾百年前,英國有位著名的生物學家就創立了關於生物界歷史發展一般規律的學說-----進化論。他就是達爾文。然而你知道嗎?達爾文小時候並不愛學習,他經常曠課逃學,到森林中與小動物們一起遊玩,仔細觀察他們的生活習性,對此,老師和家長都無可奈何,認為他只有這樣了,不會有什麼前途。但是又有誰料到這位頑童長大後竟成了舉世聞名的生物學家呢?看來《尚書》中的「玩人喪德,玩物喪志」也不是完全正確的!
玩物要看如何玩,要會玩。如果在玩的過程中能進行思考研究,那麼就能「玩」出「志」!達爾文正是在玩中進行了細致的觀察與認真的研究,才「玩」出了著名的進化論。由此看來,「玩物」也能「得志」。
也有一些人能「玩物」而不「喪志」,這就需要他有極強的毅力。著名作家肖復興的兒子肖鐵很是迷戀於NBA,但他「玩物」而不「喪志」,知道把這方面失去的時間加倍地補到學習中去,照樣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因此,「玩物」不一定會「喪志」。
退一步說就算「玩物」會「喪志」,那麼棄物就一定能得志嗎?看看當今社會,棄物的人大有所在,可是得志的人呢,卻屈指可數。就如有些大學生從小死讀書,除此之外什麼都不會,更不用說是玩了,這算得上真真切切的「棄物」吧,就算他們能考上什麼名牌大學,然而這也只是死讀書的結果,他們的動手能力極差,所學不能用於實際。他們的「棄物」在父母老師的眼中是勤奮,用功,可進入社會卻成了實實在在高分低能的「書獃子」,像這樣的人能說是「得志」了嗎?他們能成為社會的新鮮血液,成為祖國前進的新動力嗎?相信每一個人都會在心中打一個問號!
每個人都有各自不同的目標、信念、學習方法和生活方式。或許,我們不能對某一種行為妄下斷語。有些人固然是玩物喪志,但那並不代表全部,只適合一些人,而還有些人,他們能從「玩物」中「得志」或「玩物」而不「失志」,從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所以,「玩物」≠「喪志」,我們也不可單憑「玩物」而輕易否定一個人!
㈦ 有關清朝的電影的觀後感 或者書籍的讀後感
《火燒圓明園》觀後感
上個月,我們學了一篇課文,叫《圓明園的毀滅》,為了能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課文,老師讓我們進入了多媒體教室觀看了《火燒圓明園》的電影。
圓明園是1709年建成的,雍正皇帝第一個進入圓明園,結果住了幾天,一住就不想走了。從雍正開始,許多皇帝都是在圓明園出生的,而且,在圓明園里住的時間,比故宮里待的時間還長。圓明園經過了150年的改造,最終,才呈現出此規模。它的造價,沒有一個人能夠說得清楚。據說,有一次,一個地方的修建的花費不夠了,雍正一揮手就調了幾百萬銀元過去,幾百萬銀元,相當於現在幾個億哪!這還僅僅是一個角落,可見圓明園的造價之高。
1860年,英法聯軍開始侵佔中國,對中國大肆進攻。當時是咸豐皇帝在位,成天吸鴉片,關閉國門,將西方科學技術理解為玩物喪志。到後面科學技術越來越落後,但是不愁吃穿,日子就這樣過著。不知不覺間,我國的科學技術與外國越來越懸殊,當英法聯軍侵入時,士兵們仍然在用矛、槍、戟、盾與持有洋槍洋炮的英法聯軍打仗。最後節節敗退,直到英法聯軍追到圓明園。
與此同時,慈禧太後和很多大臣早已逃之夭夭,到了避暑山莊,留下了一座只有老百姓的空城。英法聯軍在城裡到處殺人放火,干出了種種滅絕人性的暴行!到了圓明園,英法聯軍一看,有這么多好東西!趕快去拿!他們的借口竟然是官員大臣不讓他們進去偷東西!
圓明園可搶的東西實在太多。據一個英軍目擊者稱,在整個法軍營帳內滿堆著很多裝潢異常華麗的各色鍾表,在士兵的帳篷周圍,到處都是綢緞和刺綉品。一個名叫赫利思的英國二等帶兵官,因在圓明園劫掠致富,享用終身,得了個「中國詹姆」的綽號。
英法侵略者究竟搶走了圓明園多少寶物,由於園內的陳設什物及其帳目都一並被搶毀一空,所以已永遠無法說清。以下資料或許可藉以管中窺豹。清室史料表明,圓明園內當時僅陳列和庫存的歐洲各式大小鍾表即達441件,劫後倖存的只有一件大鍾。事後查繳被土匪搶走和侵略軍「委棄道途」的一部分失散物件即達1197件,這充其量只不過是園內物件的千分之一二。據當時《泰晤士報》一則通訊稱:「據估計,被劫掠和被破壞的財產,總值超過600萬鎊」。實際上,被英法侵略軍搶走和破壞的物件,有很大一部分實屬無價之寶。這摧殘人類文化的滔天大罪,實在令人發指!
據參與的目擊過劫掠現場的英法軍官、牧師、記者描述:軍官和士兵,英國人和法國人,為了攫取財寶,從四面八方涌進圓明園,縱倩肆意,予取予奪,手忙腳亂,紛紜萬狀。他們為了搶奪財寶,互相毆打,甚至發生過械鬥。因為園內珍寶太多,他們一時不知該拿何物為好,有的搬走景泰蘭瓷瓶,有的貪戀綉花長袍,有的挑選高級皮大衣,有的去拿鑲嵌珠玉的掛鍾。有的背負大口袋,裝滿了各色各樣的珍寶。有的往外衣寬大的口袋裡裝進金條和金葉;有的半身纏著織錦綢緞;有的帽子里放滿了紅蘭寶石、珍珠和水晶石;有的脖子上掛著翡翠項圈。有一處廂房裡有堆積如山的高級綢緞,據說足夠北京居民半數之用,都被士兵們用大車運走。一個英國軍官從一座有500尊神像的廟里掠得一個金佛像,可值1200英鎊。一個法國軍官搶劫了價值60萬法郎的財物。法軍總司令孟托邦的兒子掠得的財寶可值30萬法郎,裝滿了好幾輛馬車。一個名叫赫利思的英軍二等帶兵官,一次即從園內竊得二座金佛塔(均為三層,一座高7英尺,一座高6.4英尺)及其他大量珍寶,找了7名壯夫替他搬運回軍營。侵略者除了大肆搶掠之外,被他們糟踏了的東西更不計其數。有幾間房子充滿綢緞服裝,衣服被從箱子拖出來扔了一地,人走進屋裡,幾乎可遮沒膝蓋。工兵們帶著大斧,把傢具統統砸碎,取下上邊的寶石。一些人打碎大鏡子,另一些人兇狠地向大燭台開槍射擊,以此取樂。大部分法國士兵手掄木棍,將不能帶走的東西全部搗碎。當10月9日,法國軍隊暫時撤離圓明園時,這處秀麗園林,已被毀壞得滿目狼瘡。
1860年10月18日和19日,為了銷毀罪證,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院內放火。圓明園陷入一片火海的時候,額爾金得意妄行地宣稱:「此舉將使中國與歐洲惕然震驚,其效遠非萬里之外之人所能想像者」。放火的主使者把這種行徑看作了不起的業績,而全世界的正直人們卻為這野蠻的罪行所激怒。雨果在1861年寫道:「有一天,兩個強盜闖進了圓明園,一個洗劫,另一個放火。似乎得勝之後,便可以動手行竊了……兩個勝利者,一個塞滿了腰包,這是看得見的,另一個裝滿了箱篋。他們手挽著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歐洲。
「將受到歷史制裁的這兩個強盜,一個叫法蘭西,另一個叫英吉利」。這段話代表著千百萬正直人的心聲。
看電影的時候,大家不停地感慨:「這英法聯軍真是太可惡了!」「要是帶著現在的武器回到以前該有多好」「這么多國寶、藝術品都被砸爛了,太可惜了」。是呀,多少代人的心血都傾注在那上面,整整一百五十年建成的園林,三天就被燒光、搶光了!大家還記得上回蘇富比拍賣會嗎?那些獸首可都是中國人的啊!可是我們卻必須得用昂貴的代價買回來。外國人造不出那麼好的東西,就來搶我們的。搶了還不算,還要燒毀它,還要危害當地的百姓。不過,這也不完全是英法聯軍的錯,當時清政府太腐敗,只顧自己逃命,不顧老百姓。而且,科學技術又太落後,完全沒有能力抵擋外國人的攻擊。「把平靜與安寧留給皇上,把戰亂和痛苦就賜給老百姓吧。」就是諷刺清政府的。這也讓我們得到了一個道理:落後就要挨打!現在,為了避免同樣的悲劇再次發生,我們正在抓緊學習現在的科學知識,讓我們好好學習吧。
一座絕美的園林。
一幫野蠻的強盜。
一段屈辱的歷史。
㈧ 關於狗的電影觀後感
有關狗的詞語幾乎全是貶義的:比如狗仗人勢、狗尾續貂、蠅營狗苟、雞鳴狗盜、雞飛狗跳、狗急跳牆、狼心狗肺、狐朋狗友、豬朋狗友、人模狗樣、雞零狗碎、雞鳴狗盜、狗血噴頭、狗血淋頭、偷雞摸狗等等。
這說明狗根本就不是人類的朋友。狗的面貌猥瑣,行為丑惡。
所謂狗是人類最好的朋友,這完全是玩物喪志的養狗人的一派胡言!
愛狗人士都是一些崇洋媚外的卑鄙小人!
愛狗人士被稱為狗奴。愛狗人士是邪惡的魔頭!
㈨ 平時,你讀了哪些課外讀物觀看了那幾部電影和電視劇請選擇最喜歡的一本書和一部電視劇,寫一篇讀後感
《其實,他不夠愛你》
提起這本書,不得不提錢鍾書的諷刺小說《圍城》:人生是圍城,婚姻是圍城,沖進去了就被生存的種種煩愁包圍。雖然兩書體裁不一樣,前者是回答體,而後者是小說,當然兩書地位也不能相提並論,但兩者都牽了同一條主線:愛情是何物?如何把握愛情?
相信多數同學會臆斷此書為愛情小說,但實際上本書是作者對一些感情出現問題的讀者的回復,而關於讀者所列舉的不幸的情感故事確實可以寫成幾部長篇小說。書中作者對愛情的體悟讓那些未敢踏雷池或已經在雷池之中的芸芸眾生唏噓不已。作者在書中說:無論有沒有愛情,都只是一輩子而已。而一輩子,很快就會過去了。操縱在別人手裡的愛情即使得到了也是味同嚼蠟,毫無意義。人生若戲,演得久了,或會弄假成真……這些話語,確實能深入人的心靈,叩擊靈魂深處最柔軟的部分。我覺得,沒有豐富的人生閱歷是不會有如此深入的體悟的。
由此,我想到了物慾橫流的當代社會,純潔的愛情可謂是鳳毛麟角。房子、票子、車子、位子……我們在尋找另一半時,總會想到物質。誠然,物質是愛情的基礎,正所謂「貧賤夫妻百事哀」,但書中鮮活的例子卻又在隱隱告訴我們:愛情一旦完全攀附於物質,那必將陷入萬劫不復的深淵。我們不是愛的玩物,但我們會成為物質的寵物,於是我們在愛與物質的選擇中步履維艱。
其實,完美的愛情是不存在的,有時一次撫慰,一聲問候,一個眼神……都會讓兩個人僅僅偎依在一起,都會讓兩顆心融化在彼此的世界裡,只有將愛轉化為平凡生活的小舉動,才能享有真正的愛情。
在這個真愛缺乏的時代,不妨隨身攜帶這本小書,聽聽書中的故事,分享作者的體悟,這或許對你真的有所幫助。
㈩ 以張紫妍事件為藍本的電影《玩物》,為什麼韓國財閥們會讓這個電影上映,還大肆宣傳
雖然韓國一向喜歡將中國文化據為己有,厚臉皮令人嘆為觀止,可是在評擊自己國家的丑惡現象時,他們刨根問底的精神真的是值得敬佩的。這一點,非常明顯的表現在影視作品上。前有《熔爐》促成了著名的熔爐法,後有《潛水鍾》揭露世越號沉沒海底真相,扯出朴槿惠及閨蜜的丑聞。他們將埋藏在光鮮表象下的齷齪翻了出來,拍成電影。
以一個餅去引誘,然後女主進了圈套一步一步的成為了玩物,可我有些不懂的是,為什麼女主可以傻的簽下那麼不公平的合同,這個電影正好告訴那些為了夢想的人,夢想,最好就是想會,然後保護自己的去做,女人更需要去保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