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熔爐觀後感怎麼寫
電影接近尾聲時,老師懷抱著死去男孩的遺照被從天而降的高壓水槍沖的踉踉蹌蹌,身邊是打成一團的示x者與武警,然而更多的,是站在街邊、道口圍觀的人群。這些人或許聽到了男老師的控訴,或許看過了令人義憤填膺的新聞,或許早就明白事情真相,或許就有直接間接利益參與者,這些人或許什麼都不明白。如果不完善的政策和法律漏洞是造成杯具的火熱熔爐,那麼這些人就是助其氣焰的薪火柴棒。
類似本片中的事件絕不是韓國的獨家新聞,世界每一天被各種杯具環繞,地球氣溫不斷升高,興許也是拜「熔爐」所賜。我的生活圈子這么小,小到這種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的重大事件只發生在別的城市,偶爾哪個親人說誰家發生兇殺案了、哪個朋友八卦些不可理喻的家庭糾紛了,不知是眼睛還是大腦選取性過濾了其它還是生活本就如此的平靜無波。於是問題就出現了,廣州那18個路人以及之後的許多見死不救者遭到人們的謾罵圍攻,網上各種指責幾乎讓人願意相信人心亦古,異類僅僅是粥里的少數老鼠屎而已,談到自己的時候各個英雄化身前行無阻。但如果真的發生在自己身上了,會有多少人是挺身而出的維權者,又會有多少人是冷眼旁觀的薪火柴棒呢。
可喜可賀的是,本片的影響力使得七年後以前因證據不足而未被判決的犯人得以「重判」,且完善了兒童性暴力、殘疾人性暴力、社會福祉等多項政策,加重犯罪教師處罰力度。這就是薪火柴棒給熔爐起到的用心作用,減少冷漠、增強權益意識,才能迫使政府更重視人權、進一步減少法律漏洞,否則「精神禮貌城市」就會僅僅是辦公牆上落滿灰的一張獎狀。
片名熔爐能夠有三個含義:其一是指人權主義者的熱情能夠熔化世間的冷漠、麻木、欺辱,將平等的含義貫徹到每個人的心中;其二則是指社會這個大染缸,通常好處上都是貶義,一如片中極為有名的台詞,「我們一路奮戰,不是為了改變這個世界,而是為了不被這個世界改變」,政治存在的種種弊端讓社會大部分權力集中在少數人手中,多數人被迫理解潛規則有怨氣也不敢發,以致社會負能量上升,而人權主義者就是裡面的「孫悟空」,不僅僅沒被同流合污反而練出了火眼金睛看透了真相;其三則是暗指熔爐之所以存在的推波助瀾助其火焰者,在熔爐中受苦者每一分的苦難,都源於薪火柴棒的燃燒;他們的冤屈得以伸張,也是需要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與熱切支持。
當年事件中的人權主義者們奔波控訴四處碰壁甚至抑鬱自殺,而本片依靠強烈的視覺震撼力和張弛有力的劇情強烈激起了觀眾心中的正義感,這就是影像的魅力。鳥大了什麼樣的林子都有,一百天不死都有新鮮事。世界上不缺震撼人心的劇本,只缺有勇氣將之公布天下的電影團隊和背後承認漏洞渴望進步的政府部門。如果《熔爐》像《印度的女兒》那樣在本國被列為禁片,對於罪惡處理以承認卻遮掩態度,可想而知當年的犯人甭說七年後、恐怕七十年後都得不到所謂的「重刑」處罰了。
平民窟與高樓的強烈比較讓人無法不痛斥資本家的無利不往和政府的唯利是圖
影片根據小說改編,小說又根據當年的真實案件改編,片中多少細節真假無法推敲,但本片涉及的韓國社會問題之廣絕非空穴來風,也是引人深思的重要部分:教師體罰現象、公務人員冷漠推諉、司法機關腐敗成性、警界人員徇私枉法、教育界受賄之風盛行、官官相護以權謀私壓迫下級、宗教團體荒淫虛偽、「潛規則」變通行「政策」,法律漏洞頗多等等與普通民眾身心利益切實相關的問題被擺到桌面上。當它僅僅是新聞時,很容易淹沒在網站、報紙等等各種媒介中,在眾多新聞之中這樣一條杯具僅僅靠媒體的三言兩語很少能夠激起公眾長時間的關注,而電影則以直觀的視覺沖擊著人們的'大腦,在兩個小時的氣氛渲染下電影配樂和恰到好處的剪輯很容易調起觀眾的情緒,真心期望更多泯滅人權的事件能夠以優秀電影的形式下被更多大眾熟知並引起關注。
接近尾聲時的男孩與老師同歸於盡以及武x暴力鎮壓靜坐抗議將全片的氣氛烘托至頂點,正是因為正義被嘲諷、鎮壓的恐怖行徑使得人們對司法機關執法不力的懷疑、憤怒到達了高潮,以暴制暴的心酸和無奈幾乎將禮貌狠狠倒退了個跟頭。
「歡迎來到霧津,白色濃霧之都」,男主角站在這樣一幅宣傳畫前結束全片,這個虛構城市的濃霧構成了政界、司法界、宗教界以致各行各業所有的灰暗面,有時候群眾陷入失覺症中默認各種「潛規則」,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得到滿足或者不被觸碰。「他們聽不見,他們不能說話」,這句話說得不僅僅僅是殘疾人,其實更是對著全社會渾渾噩噩中生活的薪火柴棒說的,殘疾人是被迫於身體上的殘疾,而正常人是被迫於生存環境的壓力。這片濃霧不僅僅僅是籠罩於全社會的不良風氣,更是人心中逐漸屈服於強權的懦弱與冷漠,帶著一點小市民「從眾心理」的竊喜,默認這片濃霧擋住了良知與正義感。
這是無聲的吶喊,以此證明我們真的在活著,而不是人形自動式造糞機。
孟子說:「人之初,性本善。」荀子講:「人之初,性本惡。」關於人性善惡的這一問題,從戰國時期一向爭論到了現今,那究竟人性到底是善還是惡呢,其實至今也並無一個明確地劃分。或許在我看來,善惡自在人心中,善惡在於你我做人的良心。
開門見山。電影《熔爐》,給觀影者留下的是一種較為壓抑的感受,但這種壓抑也並非是枯燥乏味,而是一種發人深省。或許,正是由於影片太過於貼切現實,過於的真實,所以讓人覺得這樣的作品像是在向人們說些什麼,像是在做著一種無奈地吶喊。說真的,在觀看的過程中,本無意書寫這篇影評,但當影片進展到了1小時52分鍾時,那一片斷深深地震撼到了我,這是一種無形地打擊,正中我的胸口,讓我根本無法招架起來。
簡寫一下影片的故事資料。電影《熔爐》主要講述的是自2000年起的5年間,韓國某聽覺障礙學校的校長、教師一向都在對這些殘障學生們實施了程度不一的性暴力,以及各種欺辱。新來不久的美術教師至此後,發現學校里彌漫著難言的壓抑氣息,並頻頻能夠聽到從洗手間內傳出女子的尖叫聲。學校的黑幕漸漸露出冰山一角,美術教師和人權主義者力圖揭開這些隱藏在象牙塔內的暴力事件,終止校園杯具的進一步蔓延…僅單從劇情資料上看,也許你會認為這又是一部獨具英雄主義色彩的題材作品,但是,這所謂的英雄主義,在強大又黑暗的社會權利面前,顯得卻很微不足道。
在導演宮崎駿(HayaoMiyazaki)的作品中,我們或多或少能夠察覺到宮崎駿(HayaoMiyazaki)導演始終都在守候著那種超脫於世俗的童真。他所展現給觀影者的是,那種人與自然「活下去」的平衡,人類不能為了生存而毫無原則的肆虐著他人的生存權利。雖說是「弱肉強食」「適者生存」,但真的沒有必要讓這個嘈雜萬惡的社會變得更毫無人性。深省。
記得曾看過一期訪談節目,訪談對象是陳丹青。節目中主持人問到陳丹青老師「中國人有沒有像西方國家那樣強大的信仰?」他答曰:「中國人的信仰就是:『去他媽的,活下去最要緊。』」的確,不論是你中國人還是韓國人,甚者是哪個小「鄉村」的人民,哪怕就是索馬里的海盜,他們為的也是能夠活下去。但是,這所謂的「活下去」,並不代表著你沒有任何的做人原則,那樣,猶如一具行屍走肉一般。
影片進展到最後,因上訴未果,未能將這些人繩之以法,在此看來,毫無好處,完全就是以卵擊石,不但沒有折損對方一兵一將,反而還深深地損傷了自己。最終,剩下的只有無奈地妥協。
現如今的電影領域,真的的確很緊缺像《熔爐》這樣的作品,無謂隨大溜兒的商業電影早已讓觀影者產生了一種積壓很久了的視覺疲勞,審美疲倦。不能說這種類型的作品屬於小清新的范疇,但是就其整體給觀影者帶來的影響力還是很為震撼的。在他們大韓民族,他們的體制允許他們的導演去揭露社會現實,社會**,並給予了他們這樣一個相對於公開的平台。當然,我並不是在呼籲什麼,或者說是在抵制什麼,我只是想說,不論是你韓國也好,日本也罷,就電影而言,這個世界還是很需要這股新生且又敢言的力量。
回到此部電影的名字上——《熔爐》,我在想,導演為什麼給這部作品起了這樣一個與劇情資料不相匹配的名字?或許,導演黃東赫(Dong-hyukHwang)是想告訴我們,這個社會就好像熔爐一樣吧,我們拒絕著被它同化,卻也在汲取著它的溫暖。就像結尾的那兩段話證明的兩個意思一樣。
寫在最後,即將收筆,再拋出開篇的那段話,人性的善惡究竟到底是善還是惡呢?而我呢,想留下這么一個論斷,人之初,性本惡,但,心已向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