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今天看了韓國災難片《海雲台》,使我改變的前觀。《海雲台》的故事很老套,就是海嘯毀滅者人類。就是在這老套的故事裡,簽名設計卻滲透著人性的光芒。《海雲台》採用多線敘事策略,幾路人馬闡述著各自的故事,齊聚於海雲台這個韓國的度假勝地,直至災難降臨。前一個鍾頭基本沒有什麼大場面可言,大多是敘述著這些普通人各自的喜怒哀樂,如果不知情的光看這一個鍾頭,還以為是在看《真愛至上》的韓國版。直至災難降臨的時候,影片才算正式進入主題,不過之前這一個鍾頭的鋪墊並沒有白費,災難降臨之後我們很快就能被這些之前還活得好好的角色們的命運所感染,到最後救護隊員英勇獻身的時候,我的眼眶也禁不住濕了,那位救護隊員的冤家所講的下午三點的笑話,也成為了影片最後一枚催淚彈。
韓國電影的一大特色就是善於處理人物感情,無論是愛情、親情還是友情。經常有人特別是女人看韓劇看到淚流滿面,對於我們這些大老爺們來說,看那玩意的確很難進入狀態,更別提流淚了。不過其總有一些優秀的東西能夠觸動你。《海雲台》雖然沒有強悍的鏡頭出現,但整體上依然能夠感染大部分的觀眾,即便是出於人類那種目睹同類生命驟然逝去的本能反應,也會讓人心情沉重。我看過了太多的好萊塢災難片,看的有時候都有點麻木了,簽名設計可是看這部《海雲台》時候不禁潸然淚下,看過那麼多災難片,怎麼還沒有抵抗力呢?我想,災難片只要貼近生活,展現人性,就永遠不會過時,永遠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因為不管到什麼時候,每個人都有平時忽視其實卻珍惜的感情,每個人都只有一條命,但只保住自己這條命卻不等於能活得下去,因為人要活下去不只需要這條命而已。沒有人天生就是英雄,這電影里唯一的英雄就是救生員正植,其餘人只是在救自己的親人,或是身邊伸手就可以救到的人。正植這樣能把自己的保險繩割斷換來陌生人甚至是情敵活命的英雄是否存在?這也是我看過之後長想的問題。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把生的希望留給孩子而自己面對死亡的父母到處都有,看著鄰居被洪水沖走能伸出流血的胳膊拉一把的人也到處都有,就像《漢江怪物》裡面那個小女孩拚死保護著更小的孩子一樣,這些不是英雄的做為,這些是凡人的做為,正因如此才更能打動人心。韓國電影很好的詮釋者本來中國古已有之的大愛無疆,簽名設計可是我們現在在丟棄著這些,而韓國人卻把這種精神延續著,這部能不說是我們這個民族的一個悲哀。
我常想如果海嘯來了,如果逃跑還有用,如果我的同伴在逃跑中跌倒了,如果陌生人在我面前跌倒了,如果生的機會只有一個,我們卻有兩個人,我會怎麼辦?如果身邊的人被災難奪去生命,有沒有未解開的誤會,未表達的感情,未完成的許諾?在生死抉擇面前,那些山盟海誓到底有多純粹?每次看災難片,這是我們每個觀眾必然會思考的問題。《海雲台》看後,在淚水裡,卻總是覺得有點苦澀。
該發生的終究還是發生了。
2. 《陽光姐妹淘》觀後感
認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後,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吧,這時我們很有必要寫一篇觀後感了。可是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我整理的《陽光姐妹淘》觀後感(精選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看完了《陽光姐妹淘》後,被姐妹深情深深感動了。
問,人生中,有幾位是真心朋友呢?問,人生中,有幾位朋友會陪你走到最後呢?問,人生中,什麼情是最重要的呢?答:姐妹情。朋友最終升級到姐妹,姐妹,最沒有血緣關系的親人。《陽光姐妹淘》中,春花,娜美,玫瑰,秀智,福姬,金玉,珍熙組成了「Sunny」組合,春花是女子高中的老大,可是她沒有以大欺小,而是專為人打抱不平。娜美是轉學生,除了「Sunny」成員其他人總是欺負她,春花則是把她當成親妹妹一樣看待。日子就這樣過去了,可是有一天,班裡的的一位「吸毒少女」來找娜美的麻煩,被春花看見,秀智這時出現,可是吸毒少女卻用玻璃片把秀智的臉給劃破,秀智流了好多血,被送到了醫院,校長把「Sunny」成員退學。可她們宣誓要永遠在一起!
二十年後,等娜美無意間在醫院里見到了春花,可春花卻得了絕症,,但她的最終願望是找齊「Sunny「成員,等娜美找到成員後,春花卻去世了。
這份友情怎麼不讓人心疼呢?問天底下,連最親的人都想互相算計,這份友情還會算什麼呢?
我的好姐妹叫胡夢瑩,不是別人,就是咱們的饅頭(我叫飯團)。她就是一個不會算計的人,很善良也很誠實的人。和她在一起,我會覺得她就像我的親姐姐一樣照顧我。在玩耍時她叫我小心,在學習中她叫我細心。
姐妹,純潔得像水一樣!
姐妹,一輩子都不分開!
姐妹,永遠在心裡有一個位置!
姐妹,會陪你走到永久!
一聲姐妹大過天!
說實話剛看到這部影片名字的時候感覺這一定是部爛片,否則取名怎麼如此隨意。但是看下去就會發現為什麼這部影片能夠在豆瓣一直保持8.8的高分。
在我看來這部兩個多小時的影片就是人生的縮影,即使老去,青春也值得回憶。影片講述的是曾是中學「七公主」sunny小團體成員,25年後為人婦為人母時再次重逢相聚,回憶青春記憶的故事,導演採用了現實和回憶交錯的結構方式,讓人更加充滿代入感。
影片一共有兩條線,年少的她們和25年後的她們,年少的她們組成了sunny,充滿了夢想,因為有朋友的支持鬥志昂揚,25年後的她們各奔東西,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已成為家庭主婦的娜美在去醫院探望母親時偶然重逢了身患絕症住院的春花,只有兩個月生命的她希望能再見成員們一面,於是開啟了尋找之旅,也喚起了青春的回憶。
之前看這部影片的一個影評,有句話讓我印象深刻,「重逢像一個把手,拎起年少回憶,提醒自己,曾經有多麼張狂地青春。」看著她們的故事,能夠聯想到自己的青春時期,雖然規規矩矩,但是也干過一些現在回想起來啼笑皆非的事情,由於不滿學校偷偷補課,不讓我們休息,我們幾個好朋友偷帶在校園的花壇里打電話向教育局打電話告狀,沒想到剛掛了電話就被教導主任看到了,當時簡直嚇得不敢說話,一整個禮拜都過的提心吊膽,現在想起來就想笑。每次只有看到這樣的影片,平日里壓藏在心裡最深處,好好保護著的事情也只有在這種時候會翻起來回憶回憶。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也許正應了張愛玲的這句話,才有了「姐妹淘」的存在吧。在一群理解你、欣賞你、關心你的人身邊,一起哭過、一起笑過、一起吵過、一起鬧過,你的人生才算是完整的。我想,這就是《歡樂姐妹淘》想要詮釋的真諦吧。
我曾這樣想過,當我們多年之後,找到了各自的工作,建立了幸福的家庭,擁有了可愛的孩子,回想起學生時代的生活,究竟有什麼事最值得留戀的。——朋友和戀人。
影片中已有一女的任娜美,在醫院偶遇不久於人世的好友夏春花,想起了中學時代「七公主」的歡樂生活。於是下定決心要讓從前的姐妹淘sunny組合25年後再相聚。
年過中旬,生活中的激情愈來愈少。因為青春一去不復返。而這群好姐妹,因為再相聚,找回了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一部分。我想,那便是愛。
最後,春花還是離開了這個世界。可她是開心的,因為在離開之前,她和sunny一起,又年輕了一回。青春,就是這樣。
就像葬禮上她們跳的那段舞蹈,愉快而幽默。我想,春花會帶著這份快樂,活在每個姐妹淘的心中。正如影片的名字一樣,他們是sunny,她們是陽光的。
比起中年的她們,青年的我不知道未來是怎樣。只是,我想像他們一樣,有一群可愛的姐妹淘,陪我一起瘋狂。她們也許會欺負我,嘲笑我,卻總會在我受欺時為我出頭,也會在我受傷時陪我哭。
總說朋友是一輩子的,而能稱得上是朋友的,也只有那麼幾個。也許不能陪伴你一輩子,卻能在有限的生命里,為你的生活增添一份與眾不同的色彩。
想像一下,當一位古稀之年的老太太,躲在房間里,穿起稚嫩的學生制服,捂著嘴偷笑著兒時曾做過的壞事和傻事,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
今晚看過了韓國影片《陽光姐妹淘》,首先不得不誇贊導演能夠成功抓住觀眾的心力造的無數巧合是比較成功的。比如一場場的打架吵架,任娜美對俊浩的偷偷喜歡,秀智和娜美一起痛哭,秀智被劃傷臉,春花痛得像發瘋了一樣的場景,這類小高潮很多但是不雜,讓人覺得理所當然覺得就應該是這樣。而只要是如同劇中所說「有歷史的人」看這部戲就一定能夠感受裡面的細枝末節,這也是這部戲最成功的地方:真誠。即使不少細節在別人看來稍顯誇張。
影片的情緒把握很到位,這可以看作是一部喜劇片,但片中有不少淚點,一不小心還真容易被擊中,特別是片尾的葬禮和秀智的不幸遭遇,真的會觸動不少觀眾的淚點這部片子不是你想像中的那種韓國小清新,而是讓你看完後會笑中帶淚。它讓你在這夢幻般的120分鍾內重拾那本早已發黃的青春流水賬,並細膩地表現出來,一次次地擊中你心底最柔軟的部位,讓你不自覺地緬懷起久違的青春情懷,而更讓人意外的是沒想到男導演能拍出這么細膩的女子友情片來,實屬難得。用懷舊的方式來處理人物關系,以青春為主線,同時對照中年婦女的生活狀態,命運境遇各不相同,自然讓人唏噓不已。
青春該如何定義呢?看完韓國電影《陽光姐妹淘》,我一直在想這個問題,在想自己的青春是遠遠走去了,還是躲在身邊哪個不知名的角落裡,等待一聲呼喚就猛然跑了出來。
在共青團的定義中,15歲至28歲的人是青年;在國家統計局的標准中,15歲至34歲的人為青年;而世界衛生組織則在2013年確定新的`年齡分段,44歲以下為青年人。
《陽光姐妹淘》的故事告訴我們,青春不該用年紀、皺紋和白發定義。或許,坐在補習班裡暮氣沉沉的孩子並不青春。明眸皓齒卻整日以淚洗面的少女並不青春。我覺得,像屏幕上的娜美和春花那樣,四十好幾了,還能一起瘋一起笑一起鬧,一起流淚和淘氣,面對死亡和病痛依然惡作劇,鼓起勇氣把畫像送給暗戀哥哥的中年婦女,很青春。
娜美是一個平常的家庭主婦,常被忙碌的丈夫忽略,被叛逆的女兒厭倦。看上去,她的日子如一杯涼白開,沒有味道和波瀾。但是,當她遇到了即將離世的閨蜜金花,找回了年少時「陽光」組合的成員,才重新回到自己也曾沸騰過、瘋狂過的青春。
最近似乎格外流行這類青春懷舊電影。從《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到《致青春》,每一部都擊中我們的內心和淚點。讓我們發現,青春不是一個觸碰不到、遙不可及的夢,而是隨時隨地可以在屏幕上、回憶里、現實中、淚水和歡笑中漸漸蘇醒。
嬰兒肥的面頰、女神身邊的「電燈泡」、男生的絕緣體、容易害羞和臉紅,娜美常常讓我覺得似曾相識,彷彿看到十幾歲的自己。那時候,沒有柴米油鹽、一地雞毛,生活簡單到除了書本就是友誼,往往一點小事就覺得是地動山搖、天大的事情。像娜美一樣,只是秀智一個愛答不理的目光,就讓她糾結得吃不下飯睡不好覺,直到疙瘩解開才豁然開朗。暗戀是最辛苦最甜蜜的部分。偷偷關注他的一切。為他一句話寤寐思服、輾轉反側。想要偶遇,撞見了卻臉紅得一個晚上都在發燙。現在的孩子,一個私信、一秒鍾的沖動就表白了吧,何必百轉千回。以前覺得天塌地裂的幾句話,現在未必看得那麼重。漫漫人生磨鈍了稜角,感情成了奢侈品而不是必需品。不再那麼追求完美、認真執著。覺得合則聚、不合則散,何必費神費力地苦苦挽留?
那些年的姐妹也各奔東西了,最要好的一個在北京,一個在深圳,一個在重慶。說過要環游世界的我,卻留在了父母身邊。當年因為考到重慶、想家而哭得稀里嘩啦的瑩,因為一段愛情遠走他鄉。命運總是出人意料,像萬花筒永遠猜不透它將怎樣排列組合。回想起來,不是青春無悔,而是有太多的後悔。後悔沒有更珍惜彼此、沒有更多相聚和更多擁抱,後悔畢業那天滴酒不沾的自己沒有像舍友那樣喝個酩酊大醉,後悔沒有在春天裡多逃幾節課去爬學校的後山,後悔搬家時丟了ta好遠好遠寄來的明信片。唯獨不後悔對你說出心裡的喜歡,可知那句話幾乎耗盡了此生所有的勇氣。
青春一直都在,假如你見到喜歡的人還會臉紅,假如你的心裡始終跳動著追逐美好的夢想,假如你身邊還有一群能隨時淘氣的夥伴,假如你在夏天到來時還為一條新裙子而滿心歡喜……就算到了80歲,也可以過青年節,只要你願意。
又到一年五一時,剛過28歲生日,忽然覺得自己已經成熟得不能再懸著了,少了以往的那份激動與期待,更多的是自己的思考與情緒梳理。在刷牙那會,還有蹲廁所那幾分鍾,我想到了很多……
耳邊是不絕的車流聲音,有些煩躁,但無法打擾到我內心思緒的噴涌;QQ不斷跳出的對話,也不能阻止我撰寫文字的沖動。插上耳機,屏蔽對話,繼續我的世界。
昨晚看過舍友推薦的《陽光姐妹淘》,講述了「陽光姐妹」團那五六個女生歷經20年的生活洗禮,追憶那瘋狂的高中歲月,到最後,在原來的領隊——夏春花的葬禮上團聚的故事。尋找與再聚的場景,真實得讓我甚至有些窒息,生活到底那麼殘酷,把原本那麼漂亮優雅的清純女孩,活生生變成了一個時時需要照顧孩子與老人的主婦;當上了「韓國小姐」又怎樣?最後連自己與孩子都居無定所,甚至還要看老闆臉色上班?原來那麼臭美的雙眼皮,如今成了粗俗的保險女……唯有主角,任娜美,還有那個臟話大王——珍熙,完成了華麗轉身,她們都嫁了好老公,成功人士,生活富裕,衣食無憂,所以才會覺得生活似乎平淡了些,想要去做點什麼——說到底,那些美夢,終究還是留給那些精神富有,而且物質富有的人們來實現的。自己富有了,才有可能去「想著做點什麼」,才會想著要去追尋那些將要遺失的美夢。
電影再次活生生地證明了物質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一哲理,而任娜美、夏春花,正是闡釋這一哲理的最好典例。想想自己,是否也有想過要過什麼樣的生活?如今的自己,仍是孑然一身,我的未來會是怎樣?朋友心目中的我,又會是怎樣的呢?……比照起電影中的角色,我確實做不了像春花那樣的大氣,大方,時刻以大姐大的形象出現在姐妹面前,但是,我是不是可以像娜美那樣,一如既往地保持那份純真、羞澀,心中充滿關愛,藏著故事,無處不透露著成熟女人的優雅,美麗,智慧。溫柔的一抹笑,偶爾霸氣的一聲吼,讓你不得不折服於她的多面與精彩。我喜歡這樣的女人,我也希望自己能成為這樣的女人。
到最後,最拚命的春花,最早離開了大家,她,太拚命了,忘了照顧自己。留下一大筆財富,只得作為饋贈,分散給大家。從容做真實自己的娜美,成了最終的贏家,她從一個最後入團的陽光姐妹,變成了「領隊」的繼承者,延續了「陽光姐妹」的使命。
這是導演的安排,也似乎在告訴我們一些人生道理:細水長流般的堅持,也許才最能保持住本色,才能最終順利到達理想的大海。要永遠相信自己,愛自己的特色,靜默地一直向前流淌,也許不會像飛流瀑布那般激盪,但經歷過的重重險阻終會淬成你的智慧與魅力,助你從容地走向成功。
「我,才是自己生活的主宰」。
想要自己的生活是怎樣,其實真的要聽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就像《淋雨一直走》里所唱的,人應該都有夢,有夢就別怕痛,就算有尖酸的耳語評論,有讓你受傷的挫折,但是仍要鼓起勇氣去追尋自己的夢想。要不然,多年之後,你回想起今天的自己,你會多麼後悔,多麼扼腕嘆息。
遇到任何問題,都不要逃避與退縮,要和懷疑與恐懼做斗爭,才能真正突破自己的局限,一步步蛻變成自己想要的那樣,自己喜歡的那樣。
對於愛情,我不奢望太多,但並不代表我就可以隨便找個人就嫁了,甚至彼此都沒什麼話可說。看到對方做不完的體力活,我不忍看到,也不願和TA過這樣的日子。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可是,我想要的又是什麼呢?拒絕了家人的急切關懷,拒絕了這個人的熱情,我又該走向何方?……
感情讓我迷茫,甚至讓我蒙蔽了雙眼,看不清腳下的路。
懸著的心,讓我難受;想要定下來,卻不知如何安定。是回家,還是繼續留守鵬城,積攢一點財富再回家?
最難受的感受莫不過於此,不知道該選擇放棄還是繼續等待。怎麼做,才能既保持自己的獨立,又不讓親友有過多擔憂?我想,就在這個月,最晚到5月中旬,我必須有個最終決定了,不能再遲疑猶豫,瞻前顧後了。
3. 電影《婚紗》的觀後感
認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不能光會看哦,寫一篇觀後感吧。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觀後感呢?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電影《婚紗》的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朋友的推薦下,看了韓國的電影《婚紗》,看完之後我哭得不能自已。這是一部很感人的電影,一部講述親情的片子。
喜歡這部電影,是因為它帶給我太多的感動,電影中處處都體現著真情,可以說是生活中真實情況的反映,能夠抓住每一個觀者的心。暖人的親情,即使是死亡也阻擋不了的永恆。主人公高雲是一個婚紗設計師,同時也是一位單身母親,在工作和女兒之間,她每天忙於工作,似乎忽略了女兒,但是她還是盡力把所有的愛都給女兒。盡量一切都滿足女兒,只是和她相處的時間很少。當他知道自己得了重病的時候,她想盡力彌補自己的女兒,帶著女兒去做女兒最想做的事情,她教女兒學習騎自行車,鼓勵她戰勝恐懼,最後女兒高興地學會了。她甚至辭掉了工作,有更多的時間陪女兒,給女兒留下美好的回憶。她讓身邊的.親人瞞著女兒,但是她不知道的是,當女兒知道真相之後,也在盡力的創造奇跡,創造美好,給她的媽媽留下美好的回憶。少拉知道真相後,和以前判若兩人,感覺她瞬間長大了,懂事了,一切都按照媽媽以前所說的去做。讓媽媽不用為她操心。以前每天早上她都任性的讓媽媽幫她梳頭,可是當她得知媽媽病了的時候,她勇敢了,她可以自己梳頭瞭然後匆匆的去上學,即使關門之後她會嚎啕大哭,也要勇敢堅強的面對。當遇到下雨天,她不用媽媽來接她回家了,因為她記得媽媽的話,隨時帶著雨傘。她問媽媽的心願是什麼,媽媽說想看著她和朋友一起開開心心的,想看著她跳芭蕾舞。媽媽知道女兒從小就不喜歡跟別人分享任何東西,吃飯時不喜歡和大家共吃一個菜,那樣少拉覺得很臟,媽媽知道少拉從來不去上芭蕾舞課,因為少拉和朋友們鬧翻了,她並不愉快。少拉為了完成媽媽的這些心願,她去喝別人喝過的牛奶,克服自己的障礙。她努力學習芭蕾舞,讓媽媽看到了她的表演,她和朋友和好了,一起去醫院看望媽媽,這些她都做到了,媽媽的心願完成了,她很感動。
電影最後,少拉知道媽媽走了,媽媽躺在那裡一動不動了,但她還是像以前一樣起床澆花,一樣的自言自語,醫生來巡房,少拉哭了,哭得撕心裂肺,她死死的守住門口,不讓醫生們進去,無論醫生們怎樣勸說,她知道,媽媽走了,可是她在欺騙自己,也許醫生不進去確認死亡,那媽媽就還在。閉上眼睛就看不到媽媽了,她怕有一天媽媽突然離開自己,她已經失去了爸爸,她和另外的孩子相比已經缺失了父愛,她不能再失去媽媽,但是這樣的抗爭是沒有用的,災難依然會降臨,病魔依然不會離去,事實依然沒法改變。
電影的情節雖然很平凡,但是很感人。通過這部電影讓我學到了很多東西。生活中,由於我們的叛逆、任性,常常忽略了自己的親人,忘記回報自己的父母。常常把父母給與我們的愛當做理所當然,一味的索取而不懂得回報,那樣太自私了,這個世界上沒有理所當然的愛,親情、友情、愛情都是這樣。還有就是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好好的愛自己的父母和身邊值得你珍惜的人,不要等到失去後才珍惜,那樣一切都已經沒有意義。
澄澈的淚水在眼眶中涌動,大屏幕上那把小黃傘一點一點模糊起來,漸漸消失在我的視線里。
「沒有媽媽我一個人也可以過得很好!」年僅六七歲的曉女主人公——曉珞,由於媽媽設計婚紗的工作過於繁忙沒有時間照顧她,從而導致了對媽媽沒有感情。曉珞從小沒有父親,不幸的是,曉珞的媽媽高芸不幸患上了絕症,她知道自己以前沒有好好疼孩子,所以想用自己的餘生讓曉珞感覺到愛。
她努力地為曉珞付出:她每天擠出時間來陪曉珞玩;教曉珞騎單車;為曉珞做紫菜包飯;還陪曉珞過生日。這一切的一切,終於讓一開始並不領情的曉珞感動了。偶然的一次,曉珞得知媽媽在世上的時間不久了,但曉珞是個懂事的孩子,她每天依舊笑著面對媽媽,為了完成媽媽生前最後一個願望——看自己表演一場芭蕾,本來放棄了學習芭蕾的曉珞在短時間內努力練習芭蕾,為媽媽表演了一場精彩的芭蕾。而高芸也用自己的餘生為女兒做了一件獨一無二的婚紗。
電影中不僅彌漫著濃濃的母愛,同時也讓我感受到了小主人公曉珞的堅強。
電影中下雨的三個鏡頭最令我感動。第一二次下雨,曉珞都沒有帶傘,在這時候,媽媽總會出現為曉珞撐起雨傘帶她回家。但第三次,曉珞的媽媽已經去世了,我以為曉珞肯定又忘記帶傘了,可是這次,曉珞從書包里抽出了一把小黃傘,獨自走在了雨中。看到這一幕,我的心猛地顫抖了,一個六七歲的小女孩,對世事還沒有任何了解,卻要背負這么大的壓力,承擔這么多的痛苦,這是多麼堅強的一個靈魂啊!
可我又轉念一想,其實,或許也是因為她媽媽的病危,曉珞才會有如此大的變化吧!曉珞從小有潔癖,吃東西都要跟大家分開吃,因為好朋友喝了她的睡,她便與好朋友吵了架,後來因為她怕媽媽擔心自己,學會了與他人共享,與好朋友和解了;一開始曉珞放棄了學校芭蕾,也是為了完成媽媽的心願,曉珞又重新努力學習芭蕾;一開始曉珞上學從不知道帶傘,也是因為媽媽的離開,她學會了照顧自己。這不都是因為種.種苦難,曉珞才得以改變,變得堅強嗎?
前蘇聯著名作家高爾基,從小父親去世,在外祖父家生活,親情的淡薄和親戚的傷害給他又笑的心靈留下了最初的傷口,高爾基出去打工,社會的人情冷漠又讓他感受到了生活的困苦,但就是在這種殘暴的社會中,高爾基學會了堅強,變成了一個勇敢的青年,拜託了困苦,走向了幸福生活,試想,如果高爾基生在一個高官厚祿的家庭,他會不會也變得像當時的貴族一樣揮霍無度呢?
曉珞就是這樣,媽媽的病危讓她學會了在苦難中成長。其實我們也是一樣,在現在這種幸福按了的日子裡,我們太過於依賴父母所及預訂物質享受,或許在苦難中成長更能讓我們變得堅強。
「在苦難中成長……」我在心裡默念著,大屏幕上那把小黃傘有漸漸清晰起來,「雨天,別忘了帶上你的傘……」我深吸一口氣,揩幹了臉頰流淌的淚水。
是啊,成長是要付出代價的。
4. 韓國電影熔爐觀後感
觀後感,觀和感結合,重點在「感」上。「感」要聯系生活、學習實際,努力把自己的「感」寫深寫透。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韓國電影熔爐觀後感,希望大家喜歡!
韓國電影熔爐觀後感1
本來按照我的習慣,看完的電影寫下的觀後感只會在電腦上寫,一般不放在網上,但是這部電影例外,我希望能通過我小小的努力,讓更多的人知道這部電影,知道這個故事。雖然很多時候我們努力的結果都不如想像中那麼圓滿,甚至太過讓人失望,但是,小小的力量也是力量,小小的努力也是努力,小小的愛心也能溫暖人心。就像電影中最後的一句台詞:「很多時候,我們的努力奮斗,不是為了改變世界,而是為了不讓世界改變我們。」
電影講的是一個很離奇的事件,一所聾啞殘疾兒童學校,披著慈善的外衣,其中的校長、老師卻有好幾人都對學校中的多位學生施行侵犯,證據確鑿,受侵犯的學生也勇敢走出來,為自己進行辯護。可是,最終的現實還是非常殘酷,盡管有兩個大人懷著善良的心始終在幫助這幾名聾啞兒童,可是校長強大的社會關系讓他最終只是受到了十分輕微的懲罰,用錢就擺平了所有的麻煩。
直到最後一刻,我都希望像往常一樣,看到正義被伸張,好人戰勝壞人,可是沒有,一直到結束,都滿含著無奈和壓抑。我從憤慨到同情,最後歸於平靜。雖然我早就知道,這社會的陰暗面不是我一個人想改變就能改變得了,即便是在電影里,也實在很難想出幫助弱者度過難關的辦法,沒有超人,不能隨心所欲懲惡揚善,所謂法律也在很多時候被那些有權勢的人利用了。這就是現實,殘酷但是真實。
我知道在我們這些資源緊張,競爭激烈的社會里,生存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雖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但是不是所有人都是君子,這世界有很多好人,可是壞人也不少,「劣幣驅逐良幣」的規律,使得壞人生活下去更輕松,好人的空間則越來越小。但是,固執的我還是不願意放棄,努力掙扎著,為自己的理想擠出空間,也與更多像我一樣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努力!就算最終什麼也改變不了,我也不想讓這社會的陰暗面改變自己。
PS:宇姐,我知道你是很現實的人,如果你把我這些話當做是幼稚,我能理解你的理由,但是,此時此刻,我是認真的,不需要你的打擊,也沒想得到你的認同。堅持自己本來就不容易,我不去打擊你的想法,也希望你同樣尊重我的觀點!
話說重了,不過我還是真的挺希望,你別把我一直當不懂事的孩子。
韓國電影熔爐觀後感2
高中就聽朋友推薦過《熔爐》。上了大學,這部韓國電影的名字也被提到過很多次。因為之前就聽說過這部電影講的是學校老師性侵學生,整部電影的基調都很陰郁,所以一直都拒絕看。這學期末考試前再次提到。然後就看了這部電影。
讓我沒想到的是,我的情緒並不如想像中那麼激烈。我以為會哭得昏天黑地。
孔侑扮演的是一位老師仁浩。他在他曾敬重的一位教授的推薦下去往霧都的一所聾啞學校(慈愛學校)當老師。上了幾天課,他發現整個班的氛圍都有些奇怪。他問校長,校長揶揄幾句也就過去了。有天晚上放學後,他正准備離開教學樓回家,卻聽到有奇怪的聲音從樓上傳出。他上樓走到傳出聲音的女廁所門口,敲門,問是否有人。裡面沒有聲音。當他准備開門的時候,被學校保安攔下,同時還受到了保安的責難。有天他進辦公室,卻看見朴老師在痛打一名學生民秀。民秀臉上到處是傷,嘴角的血跡是已經幹了的和著新淌出來的。當時仁浩只是站在那裡目睹整個過程的發生。我不禁埋怨他為何不出手制止,但是我卻沒有考慮到他是新到學校的老師,什麼都不熟悉,可以說沒有什麼說話和插手其他老師事情的權利——還有他內斂的性格。
有天放學,他准備開車回家,在打開車門前透過汽車前窗玻璃看到危坐在窗沿的女學生宥利。他立馬跑上樓將孩子從窗沿抱下來,孩子很害怕,縮在床角,抱著一個破娃娃。在仁浩轉身要離開的時候,宥利扯住他的衣角,將他帶到一扇門前,然後跑開了。仁浩打開那扇門,也是打開了那扇被期盼很久的救贖之門。他看到地上的剪刀,散落的頭發,生活老師潤慈愛將一名學生的頭按進正在運行的裝滿水的洗衣機里。然後那學生重重地被扯著頭發摔倒地上,仁浩發現是妍斗。生活老師對仁浩的質問的回答是,課後管理學生是她的權力,這也是她管理的方法,其他人無權插手。仁浩將妍斗送進醫院,檢查後得知妍斗被校長性侵,而且還有宥利和民秀也被強暴,被校長,校長的弟弟,朴老師。可憐的孩子們。民秀是聾啞兒童,他的父親是智障,有一個沒文化的奶奶,有一個同樣被朴老師強暴並在鐵軌上自殺的弟弟;宥利的家庭也都是殘障人士;妍斗是孤兒。唯一幸運的事就是遇見這個善良的仁浩老師。校長兩兄弟和朴老師被起訴。三人恬不知恥,對自己做過的事情全盤否認。
他們的律師也是極力為他們三個罪人證明。法庭上,無辜可憐的孩子,伸張正義的仁浩和人權組織成員有真,等待公正判決的聾啞父母,堅信_忠誠教徒校長清白的_教會成員,無情冷酷的質問,真實令人心碎的回答。讓人厭惡,惡心。讓人痛恨這個以公平公正人權為原則的法庭。最後進到法院等待裁決之前,仁浩駐足,慢慢靜靜地看法院外牆上的那幾個大字,我不認識韓文,也沒中文注釋,但我知道,法院外牆的幾個字絕對是公平公正。我想仁浩當時是相信法庭會公正裁決的,他相信國家法律會為正義說話,會懲處惡人,我想,他當時甚至在向這個純潔公正的象徵祈禱,還有,他相信這個裁決不會令人失望。呵,大大的諷刺。只想說他太單純。最後正義並沒有得到伸張。民秀為了報仇,刺傷朴,並拖住他一起卧軌死了。影片的最後,是那件事發生的一年後。有真告訴許久沒聯系的仁浩,孩子們有了好一點的生活環境,有很多人都願意幫助他們。
好多鏡頭都震撼到我。民秀死後那些聾啞父母在法院前遊行,警方出動制止,欲噴水將民眾驅散,這時仁浩雙手握著民秀的遺像走進混亂,用顫抖的,撕扯人心的聲音,向街道上的人們不斷重復到這個可憐孩子的名字。我看到很多不明事由的群眾站在街道旁看。我當時問自己,我是否有勇氣站出來像仁浩一樣為人權伸張正義,或者,我是否有勇氣參與到這種事件中,不當仁浩,只當個小小為人權奮斗的人。這需要勇氣,需要純凈的心靈,需要無私,需要大愛。我擔心自己可能做不到,不是說做不到為人權奮斗,而是說向任浩那樣。仁浩母親在清楚這件事前因後果之前對仁浩的不理解和責備,有句話很現實,大意是,你不要以為你說的是正確的就會有人聽。是啊,太多事都是,正確的不一定會就會被人接受被人理解,很多正確的事都被邪惡勢力壓制。
這沒有辦法,這就是現實,不得不接受。有真說了一句話,我們一路奮戰,不是為了能改變世界,而是為了不讓世界改變我們。很讓人心碎的話,這僅僅是一個美好的願景,但是世界確確實實改變了我們啊。「世界上最美麗最珍貴的,反而是聽不見且看不清的,只能用心才能感受得到。」這是仁浩對妍斗說的一句話。對,看得見聽得見的轉瞬即逝,真正內心感受到的才能久久留存於心間,不論是傷心的事還是美好的事。影片中一幕,仁浩的教授想要用新的職位為籌碼,讓仁浩就此閉嘴,不要再將這件事繼續下去,也就是給那三個罪人開脫。我想當時仁浩一定心都涼透了吧,自己敬重的長輩,站在人權的對立一方,想用物質誘惑仁浩也到自己的陣營中來。不論是他們還是仁浩的母親,都提到仁浩生病的女兒。每次說到這個,我心裡都不禁緊張,畢竟是自己的孩子,仁浩此時會選擇沒有任何血緣關系的孩子還是理所當然的回到自己孩子身邊。仁浩的抉擇一直都是那些聾啞孩子。他說,如果他放棄了那些孩子,從這個事件中抽身而出,那他也沒有信心照顧好自己的孩子。
如此的大愛,博愛。還有就是,那些孩子的奶奶、家人,或因為自身的殘障,或因為家庭的困難而向錢屈服,選擇調和。這是對他們孩子的人權的漠視。但是很無奈啊,這沒有什麼辦法啊。只能認倒霉了。呵呵 ,倒霉,又是一個很傷人但又無奈的說法。但還能怎樣呢。這樣的人永遠除不盡,永遠存在世上,永遠都出現在身邊,我本來想說,那就盡量避免遇見,但是怎麼避免,怎麼可能有辦法永遠不和這些人撞見。不讓世界改變我們,怎麼可能,就算世界不改變我們,我們也會主動改變自己去適應這個世界。這永遠都是悖論。永遠都不可能討論出一個結果,一個完美、沒有任何反對面的結果。
最後,最想思考的一個問題是,我沒有情緒非常激動的原因。是因為之前聽別人說過影片內容而心裡有個預防,還是因為自己內心早就對這些邪惡的熟悉,已經麻木了,不會驚嘆人性的悲哀是個新大陸。再想想,兩種原因都有吧。早就聽過看過切身感受過人性的弱點。對於太多悲劇都已見怪不怪。心裡的波瀾起伏早就變小,比漣漪還小。但是,我在想這樣是不是心變老了呢?對很多事都沒有熱情了。讓我非常驚喜的事沒有出現過了,讓我非常悲傷的事也沒有出現過了。呵呵,貌似是達到了一種平衡。我不覺得有什麼不好,但總還是覺得,如果是心老了,感覺上不太好呢。
總之,好喜歡孔侑,很偉大,因為他,促成電影《熔爐》,也因為他,韓國成立了《熔爐法》——保障性侵受害者的權益的法律。
然後呢,就是希望孔侑能發展的越來越好吧,希望他能好。
又看了篇關於《熔爐》創作過程的介紹,突然想起看這部電影時從我心裡生出來的其他想法——話語權。呵呵,也就是地位權利,要想有說話權利,的確要努力將自己提升到一個高度。這樣自己說的話才會有分量,自己想實施的計劃才有被實現的可能性。為了自己,為了自己的夢想,只有奮斗。加油吧自己,奮斗吧騷年。
韓國電影熔爐觀後感3
終於鼓起勇氣將《熔爐》看完了,從它上映的時候開始,我就對電影和小說的名字過分的好奇。明明是集世間最慘痛、最無奈、最悲憤的故事於一體的,可為什麼用一個表達不是很明確的題目呢?為了滿足自己那該死的好奇心,就各種網路,又去知乎上豆瓣上找尋答案。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怎麼樣的回答都有,只有當我親自讀完了小說,看完了電影,才明白是因為太過傷痛,覺得世間所有詞語都難形容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但又必須有個題目,才取得這個模糊籠統的詞。我的理解是這個事件雖然發生在一個地方,但它是整個社會大環境的縮影,就像熔爐一樣,你的本質是什麼,在經過這個烤煉的過程才會暴露的那麼徹底。
這是一個改變了韓國法律的故事,是真實發生的事情。首爾的一位老師通過走後門的關系進入了市裡的一所聾啞學校,時間久了自然的就知道了學校對孩子們做的事情,他向他的律師朋友透露過之後,兩人決定要揭露真相,結果老師就被殺害了。悲痛之餘,律師更加堅定了要為孩子們討公道的決心,他一直在上訴,可是幾年時間過去了不僅沒有成功,自己反而是重病在身。後來他遇到一位醫生,醫生決定幫他,兩人又開始了上訴之路。最後是成功了,可是由於公訴時間已過,沒有能夠懲罰得了他們,所以三個受害者中的男孩子為了報仇與老師同歸於盡,卧軌自殺。
之後,律師重病加上無盡的打擊,最終去世了。醫生還在堅持,可是因為孩子們的撫養權不在他的`手裡,最終兩個孩子還是被帶到了聾啞學校。醫生受不了自責,最終自殺,死後留給大家的是長達三萬字的事件經過,所以這才收到了社會的關注。後來,韓國的一位作家親自去到學校找到了兩位受害者,並詢問了詳細經過,決定將故事改編成小說在網上連載。當時還在服兵役的演員孔侑看到了這本小說,決定要拍成電影,電影上映之後,收到了各界的廣泛關注,後來迫於民眾壓力,修改了相關法律,社會稱它為「熔爐法」。
影片的悲痛無疑貫穿全部,讓我深深覺得平凡人與當權者的較量就是雞蛋碰石頭,但同時它還傳達給我們即便如此也要抱有良知的生活下去的重要性。正是因為有了那些有良知有同情心的人才會有影片最後的那個情節。
女主問:「經歷這件事情前和後有什麼不一樣」,受害者回答:「這件事讓我們知道了,其實我們跟其他孩子一樣,有人不喜歡我們,但是也有人努力保護我們,給我們溫暖!」說實話,看到這里我覺得女孩兒是勇敢的,如此沉重的事情發生,她看到了世界的冷漠,但是她卻選擇珍惜那些她曾經獲得過的溫暖,並且懷著這些溫暖勇敢的活下去。
同時也更有感覺,對於聽不到說不出的孩子而言,我們本應該要讓他們的眼睛裡裝滿美好,要讓他們感受到發自內心的幸福。但是作為師者,作為長輩,卻將世間最骯臟的東西帶給他們並以此來傷害他們,這中間體現出來的慾望、利益和自私的人性讓人噤若寒蟬。
除了感嘆世間事的無限可能,我又重新思考是什麼原因讓校長和老師做出這樣的事呢?如果真的像電影里演的那樣,那很可能是他們也是有心理疾病的,並且比孩子們的缺陷更加嚴重。他們只能通過一些看似很刺激的事情來掩飾自己內心的不安全感,說到底還是生活觀和價值觀的問題。這就得從觀念的教育抓起,從小的家庭教育和老師的正確引導,才能幫助孩子找到正確的方向,不僅僅是學習,還有人生。
原句:我們一路奮戰,並不是為了改變世界,而是不讓世界改變我們!
如果你我都沒有因為世界改變,或許就不會有類似的事情發生,但是人最難的就是自己做不到,反倒說我只是跟別人一樣做不到罷了,久而久之成為了一個惡性循環圈,被這個圈子套住的人不計其數,卻依然「前赴後繼」。
一直喜歡冬天,但是今天才知道原因,冬天的到來就是為了讓我們在寒冷中感受那一絲溫暖。
韓國電影熔爐觀後感4
人之初,性本惡——《熔爐》
孟子說:「人之初,性本善。」荀子講:「人之初,性本惡。」關於人性善惡的這一問題,從戰國時期一向爭論到了現今,那究竟人性到底是善還是惡呢,其實至今也並無一個明確地劃分。或許在我看來,善惡自在人心中,善惡在於你我做人的良心。
開門見山。電影《熔爐》,給觀影者留下的是一種較為壓抑的感受,但這種壓抑也並非是枯燥乏味,而是一種發人深省。或許,正是由於影片太過於貼切現實,過於的真實,所以讓人覺得這樣的作品像是在向人們說些什麼,像是在做著一種無奈地吶喊。說真的,在觀看的過程中,本無意書寫這篇影評,但當影片進展到了1小時52分鍾時,那一片斷深深地震撼到了我,這是一種無形地打擊,正中我的胸口,讓我根本無法招架起來。
簡寫一下影片的故事資料。電影《熔爐》主要講述的是自_年起的_年間,韓國某聽覺障礙學校的校長、教師一向都在對這些殘障學生們實施了程度不一的性暴力,以及各種虐待。新來不久的美術教師至此後,發現學校里彌漫著難言的壓抑氣息,並頻頻能夠聽到從洗手間內傳出女子的尖叫聲。學校的黑幕漸漸露出冰山一角,美術教師和人權主義者力圖揭開這些隱藏在象牙塔內的暴力事件,終止校園杯具的進一步蔓延…僅單從劇情資料上看,也許你會認為這又是一部獨具英雄主義色彩的題材作品,但是,這所謂的英雄主義,在強大又黑暗的社會權利面前,顯得卻很微不足道。
在導演宮崎駿(HayaoMiyazaki)的作品中,我們或多或少能夠察覺到宮崎駿(HayaoMiyazaki)導演始終都在守候著那種超脫於世俗的童真。他所展現給觀影者的是,那種人與自然「活下去」的平衡,人類不能為了生存而毫無原則的肆虐著他人的生存權利。雖說是「弱肉強食」「適者生存」,但真的沒有必要讓這個嘈雜萬惡的社會變得更毫無人性。深省。
記得曾看過一期訪談節目,訪談對象是陳丹青。節目中主持人問到陳丹青老師「中國人有沒有像西方國家那樣強大的信仰?」他答曰:「中國人的信仰就是:『去他媽的,活下去最要緊。』」的確,不論是你中國人還是韓國人,甚者是哪個小「鄉村」的人民,哪怕就是索馬里的海盜,他們為的也是能夠活下去。但是,這所謂的「活下去」,並不代表著你沒有任何的做人原則,那樣,猶如一具行屍走肉一般。
影片進展到最後,因上訴未果,未能將這些人渣繩之以法,遂民眾採取了遊行示威以表不滿。但這種不明智的行為,在此看來,毫無好處,完全就是以卵擊石,不但沒有折損對方一兵一將,反而還深深地損傷了自己。最終,剩下的只有無奈地妥協。
現如今的電影領域,真的的確很緊缺像《熔爐》這樣的作品,無謂隨大溜兒的商業電影早已讓觀影者產生了一種積壓很久了的視覺疲勞,審美疲倦。不能說這種類型的作品屬於小清新的范疇,但是就其整體給觀影者帶來的影響力還是很為震撼的。在他們大韓民族,他們的體制允許他們的導演去揭露社會現實,社會黑暗,並給予了他們這樣一個相對於公開的平台。當然,我並不是在呼籲什麼,或者說是在抵制什麼,我只是想說,不論是你韓國也好,日本也罷,就電影而言,這個世界還是很需要這股新生且又敢言的力量。
回到此部電影的名字上——《熔爐》,我在想,導演為什麼給這部作品起了這樣一個與劇情資料不相匹配的名字?或許,導演黃東赫(Dong-hyukHwang)是想告訴我們,這個社會就好像熔爐一樣吧,我們拒絕著被它同化,卻也在汲取著它的溫暖。就像結尾的那兩段話證明的兩個意思一樣。
寫在最後,即將收筆,再拋出開篇的那段話,人性的善惡究竟到底是善還是惡呢?而我呢,想留下這么一個論斷,人之初,性本惡,但,心已向善。
韓國電影熔爐觀後感5
雖然早已對《熔爐》這部電影的劇情有了大致的了解,也從各位朋友的口中知曉一些評價,更看過一兩篇影評。然而,真實的用自己的眼睛、心靈去看這部電影之後,目前的狀態和聾啞人別無二致——所有的吶喊都匯聚在胸口、張大嘴巴卻永遠無法呼喊出心中的聲音。此時的心境沒有郁悶,沒有哀傷,沒有憤恨,而是極度的無力。所以,只好熄掉自己的聲音,僅僅用這無聲來對抗四周的死寂——那能夠吞噬掉一切聲音的黑暗。
對於這部電影,令大家深刻的就應是那樣一句台詞「我們努力奮斗,不是為了改變世界,而是讓世界不要改變我們。」這句話出自年輕的人權組織成員之口,表面看上去十分勵志,也值得稱頌。然而,她終究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在應對現實的一面,她有更多的抉擇。相對而言,本片的主角一人肩負家庭職責的男教師卻更讓我關注。在他的世界中,現實的拉力和誘惑是更大的,他能夠體會到更多的關於不被這個世界改變所要付出的艱辛。影片似乎也是出於這種思考,所以讓這句話並沒有從他的口中說出來。相反,他一向以一個類似沉默者的形象出此刻電影中。他的默默和堅強是無聲的,也是沉重的。因為他的肩膀上左邊是正義良知,右邊是世事艱辛。這兩者在他身上加諸的力道是如此之大,因此他的抉擇才會如此有張力。
雖然我也是個已然涉世的青年,但是目前的日子還好,算是一人吃飽全家不餓。就猶如人權組織成員一樣,能夠因為微薄的薪水為自己的理想為自己所喜歡的事業義無反顧。然而,人到中年卻陷入事業和家庭雙重職責的男教師的生活又是怎樣的?我想更多的人是能夠理解他的:深處困境,這份工作對他來說能夠說是彌足珍貴的。加之女兒與母親的職責,他對於事業和金錢的依靠性會更大。故而,他所面臨的世界是更為困難和黑暗的。當他應對這個事件的時候,也曾猶豫,也曾隱忍,更曾自私的思考過自己和家庭的最大利益。他的搖擺不定時十分人性化也是十分具有合理性的。在生活的重擔面前,他的選取太少。縱然如此,他卻無法容忍自己對此不聞不問,更無法寬宥自己的私心。所以,他選取了另一條充滿荊棘的道路。
同樣的一件事,關繫到他的兩種「職責」——一種是作為一名老師,或者說一個人應有的正義感的職責,即道德層面理想追求;一種是作為一個父親,一個兒子的養家的職責,即現實生活的無奈。無論他如何去做,都會辜負其中一項職責。電影幾次在他選取的時候都加大了這兩種職責的緊迫性和必要性,而他也在一次次壓力的夾縫中艱難前行。我能夠想像他抉擇的時候是多麼的困難,卻永遠無法身臨其境的去體會他當時的情緒。或許,一般是快意恩仇的如釋重負,但另一半又會陷入深深的自責中。
影片中以弱勢群體對抗強勢群體,以「個人」對抗「群眾」,以不健全對抗健全……這些統統是外在的「殼」,撥開來,裡面的「肉」但是是利益最大化的制度本身。利,是人類追求的永恆不變的主題。它深深藏在每個人的DNA中,隨著我們一代代傳承下來,而人類的發展也是因為利益最大化的趨勢在不停地前進著。在本片中,之所以無法撼動這樣一個大家明知是錯的群體,原因在於他們構成了利益共同體。小到學校保安,中到警察,大到檢察官、法官……甚至是更高層的領導群體。談官官相衛的話似乎僅僅是權利使然,但是利並不僅僅僅是官場的問題,幾乎每一個個人都能夠從一個事件中獲得自己的最大利益,因此當一件事涉及到自己的利益時,只要是在這個利益團體中的人就能夠成為幫凶,猶如那些簽署了妥協協議的家長們。即使不是助紂為虐也能夠成為鐵板上的一顆螺絲。當一個社會中的大多數人都能夠透過這樣的利益集團獲得好處,那麼剩下的人便只能成為他們砧板上的魚肉。在他們看來,這些人居然要沖破這樣的防線為自己討回一個公道是多麽的滑稽與可笑。在掌握著話語權、審判權、執法權的群體面前,那些為了正義、公道而奮戰的人看上去的確不自量力。他們的力量便是這不斷加溫的熔爐,他們在不停地軟化其他人,盡力拉攏他
人成為融化他人的一份子,如此,這爐子才會越燒越旺。
這部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結尾並沒有一個光明的結局,讓我感到殘缺的欣慰。欣慰是因為這才是現實,如果全面勝訴、壞人得到「應有」的懲罰,那麼我是不會相信的。作為一個有著必須社會閱歷和認知的人來說,我不相信這樣的理想局面會出此刻此刻。而殘缺,是作為理想化的我來說,從心理上是期望這樣一群人得到他們應有的懲罰。但是,現實終究是現實,而今,這部電影能夠拍攝、能夠上映、能夠走進千家萬戶引起大眾的關注和共鳴,已然是不錯的成績。
在這個大大的熔爐之中,或許你、我以及你我身邊更多的人並不甘願被高溫所融化,並不單單向著自我利益最大化而泯滅了良知。那麼,如果你要做熔爐中的這樣一塊時刻持續自我的一塊鋼材,你不僅僅時時刻刻銘記自己的初心,更要持續心中永遠擁有一塊凈土。我不敢保證自己在何時何地可能就被這個大大的熔爐融掉了,但我期望自己的堅持與努力能夠繼續下去,直到無能為力為止。
因為我明白,在世界面前,一個人要做到多努力才會不被改變。又或許,我根本不明白一個人要多努力,才能夠不被世界改變。
韓國電影熔爐觀後感
5. 轉:韓國電影《婚紗》觀後感
[轉:韓國電影《婚紗》觀後感]
剛剛看完《婚紗》這部很韓國的韓國電影,哭的不能自己,轉:韓國電影《婚紗》觀後感。一開始還抱著試試看的心態,以為自己能堅持扛住不哭,結果事實證明群眾的觀點是不容小視的。碩果累累的戰績就是一堆哭濕的紙巾,很感人的片子,一部講述親情的片子,值得推薦。我在網上找了很多關於這部片子的影評,但是這篇確實深得我心,所以轉來分享了。
-------------------------------------------------------------------
婚紗,幸福的開始,有著愛情的甜蜜,也有著滿滿的親情,當你穿上婚紗的那一瞬間,你是否想起了你的媽媽?那個為你操勞的人。
韓國的溫馨電影都有一種淡淡的感覺,清晰,自然,看似平淡無奇,卻有著很深的感染力,能夠抓住你的心。今天看了電影《婚紗》,一個凝聚著幸福的婚紗貫穿著始終,電影的開始就有一種淡淡的憂傷,甚至讓你不知所措,在電影的高潮,所有的感動都會爆發,感動得一發不可收拾。
喜歡這部電影,那樣的感動不是驚天動地,確是那麼扣人心弦,電影里處處都現著真情。主人公高雲是一個婚紗設計師,同時也是一位單身母親,在工作和女兒之間,她似乎太忽略女兒了,當她知道自己得了重病的時候,她想盡力彌補自己的女兒,給女兒留下美好的回憶,她讓身邊的親人瞞著自己的女兒,她不知道,當女兒知道真相的時候,也在盡力的創造奇跡,創造美好,給她的媽媽留下美好的回憶,觀後感《轉:韓國電影《婚紗》觀後感》。電影里最感動我的地方就是電影的最後,女兒少拉知道媽媽走了,媽媽躺在那裡一動不動了,但她還是像以前一樣起床淋花,一樣的自言自語,醫生來巡房,少拉哭了,哭的撕心裂肺,那樣的聲音讓我難受,她死死的守住門口,不給醫生們進去,無論醫生們怎樣勸說,她知道,媽媽走了,可是她在欺騙她自己,也許醫生不進去確認死亡,那媽媽就還在,對嗎?
「閉上眼睛就看不到媽媽了」她怕有一天媽媽突然離開自己,她已經失去了爸爸,她不能再失去媽媽,但是抗爭有用嗎?災難依然會降臨,病魔依然不會離去,每天早上她都任性的讓媽媽幫她梳頭,可是當她知道媽媽病了的時候,她勇敢了,她自己梳了頭發就匆匆離去,即使關上門以後是她的嚎啕大哭,她心痛。
女兒問問媽媽的心願是什麼,媽媽說想看著她和朋友一起開開心心的,想看著她跳芭蕾舞。媽媽知道女兒從小就不喜歡跟別人分享任何東西,吃飯時不喜歡和大家共吃一個菜,那樣少拉覺得很臟,媽媽知道她從來不去上芭蕾舞課,因為少拉跟朋友們鬧翻了,她並不愉快。媽媽的願望就是如此簡單,但是對於少拉來說無非也是一場挑戰,為了媽媽,她去喝別人喝過的牛奶,克服自己的障礙,只為了完成媽媽的心願。
媽媽高雲為女兒設計了一個美麗的婚紗,希望女兒將來可以幸福的穿上它,媽媽為別人設計婚紗,自己卻從來沒有穿過婚紗,因為少拉的爸爸當時很窮,可是高雲幸福的告訴女兒,爸爸那時候給她買了漂亮的禮服。
電影的情節都很平凡,卻是那麼的感人,我知道自己寫得不夠好,不足以表達我的情感,但是我推薦大家看看,能讓自己感動是一種力量,一種生活的希望。我想說的是,好好愛父母吧,不要等著失去的時候再來珍惜,由於我們的任性、叛逆,常常忽略了自己的親人,我們可以對自己的朋友,愛人很好,卻忘記回報自己最重要的父母親人。不要把愛當成理所當然,這個世界上沒有理所當然的愛,親情,友情,愛情也是如此。
應當珍惜,小心翼翼。
-------------------------------------------------------------
珍惜現在擁有的,好好去愛你珍惜的人和一直默默無聞陪伴著你的自己,人生是由不得半點忽略的,善待對你好的人,從這一秒開始,學會好好珍惜。
〔轉:韓國電影《婚紗》觀後感〕隨文贈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隨時都可能拉開,關鍵是你願意表演,還是選擇躲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