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資訊 > 怎麼從文學的角度分析電影

怎麼從文學的角度分析電影

發布時間:2024-10-19 05:03:22

Ⅰ 電影文學鑒賞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影視藝術是聲畫兼備、時空復合的綜合藝術,文學作為語言藝術,和影視藝
術的區別是顯而易見的。
文學用語言塑造的藝術形象具有間接性,
而影視由聲音和畫面構成的藝術形象則具有直觀性。文學文本中並無實際的聲音和直觀的畫
面,而是必須依靠讀者的想像和聯想,將文字表達或描述的聲音和畫面在頭腦再轉化復現為逼真可感的藝術形象,因而文學形象具有模糊性和間接性。
影視藝術通過蒙太奇把一個個鏡頭組合起來,把聲音與畫面直接呈現出來,訴諸觀眾的視
聽感官,因而其藝術形象具有強烈的直觀性。
文學與影視藝術盡管有很大差異,但同時也有密切聯系並可相互相通。
文學與影視相通的根源在於二者都屬於敘事藝術。
就文學對影視藝術的影響來看,
電影的敘事技巧是從文學那裡學來的,文學中的故事、情節、人物等因素,在影視
藝術成熟之後仍被其廣為借鑒。

Ⅱ 結合文學理論分析電影《雛菊》敘事

電影里的愛情讓人覺得真的很美好,鄉下唯美的那一大片的雛菊
竟然是一個男人種的,因為他是殺手,聽戰場老兵說
只有泥土才能掩蓋身上的火葯味
每天為了畫展惠英會每天到那裡去畫畫
他(朴義)注意到了她,一片花海中清純美麗的她
每天她得小心地過那獨木橋,才能畫雛菊
而一天當她再次試圖過去的時候,她卻掉進了小溪里
而這一切都被他盡收眼底,她卻什麼都不知道
他跑向她那裡,而她已經從河裡爬了出來
只剩下畫具飄向了遠處,他第一次像小孩子一樣沖動的撲向河裡,只為了能讓她開心
追逐她的畫具,而等到他想要還給她的時候,卻看見她狼狽離去的身影
第二天.他找了一群人,做了一條在她看來和周圍景緻很不一樣的木橋
但她認為那橋在那時無以倫比的美,在橋中央掛著她的畫具
她開始認識到這些事是有人特意為她而做的
她站在橋中央,舉起畫具包,向著周圍說謝謝
她卻不知道.剛竣工的橋的主人剛與她擦身而過,他聽見了,他很開心
於是,她畫了一幅雛菊,
臨走時掛在了橋中央,第二天,就有人拿走了它,是他
她說過雛菊就像小向日葵,嗯,真的很像
我在後悔當初沒堅持把畫學下去,如果真的繼續了
那麼我也可以去阿姆斯特丹那美麗而又寧靜的雛菊里揮灑我的畫筆了
燦爛的陽光暖暖的灑在潔白的小花上,即使是那麼炎熱的盛夏
也真的讓人覺得很舒服
阿姆斯特丹的廣場,藝術氣氛很重,很濃郁,很香,呵呵 油彩的味道
他知道自己不能靠近她,也不敢靠近
但他控制不住自己想她
他就每天一盆雛菊送給她,卻不是自己送
他就那樣每天在旁邊的公寓裡面望著她

每天送她回家,車里放著朴義喜歡的古典樂
在廣場上
她喝咖啡,他也喝
她伸懶腰,他也伸
她快樂,他也快樂
即使是-她錯亂地愛上她認為是他的另一個男人,而另一個男人最初只是為了利用她去隱蔽自己
觀察她對面的罪犯,另一個他(鄭宇)是警察,在他在廣場上搜索目標的時候
只是無意的,只是無意的買了一盆雛菊
隨後來到惠英的街頭畫攤前,假裝要畫畫,其實為了監視犯罪分子,而那盆本無心的雛菊
讓她以為是他,是一直在等待的他,是朴義
一個雨天,鄭宇沒有去找她畫畫,因為雨天不需要她掩護
當他轉身走的時候,突然看見一個黑影,他以為是販毒分子
他跟著黑影進了小道,不料被他打昏在地..等他醒來
發現自己只是被搶了劫,笑笑說
幸虧是搶劫,否則就會死在那天了
而那個黑影,正是朴義,因為朴義還不知道鄭宇是何許人也,他怕鄭宇會傷害惠英
他將他打倒後,翻了他的錢包,發現鄭宇正是國際刑警..
於是他拿了裡面的錢假裝搶劫走了
在惠英家裡,惠英跟鄭宇講述了鄉下的故事,他不能說那個人是他
更不能說那人不是他,他唯一肯定的就是,他愛上了她...

直到一天,朴義還是像往常一樣的注視惠英,突然他發現,在旁邊的人群中有人舉起了槍
指向鄭宇和惠英這邊,朴義為了保護惠英,才開了槍,混亂中,惠英受傷了...
而鄭宇也為了追販毒分子到了一個天台上,被槍打中,在看向惠英倒在廣場中央的視線中也倒下了..

醫院里.惠英被打中喉嚨,失去了聲音,而鄭宇被遣送回國
而當朴義終於不知道從哪裡鼓足了勇氣,去接近惠英找她給自己畫畫時,傷心的他卻發現她畫的還是鄭宇..
後來朴義為了不讓惠英那麼痛苦,陪她去了警察局問了個究竟
對於什麼都不知情的惠英來說,知道自己只是被利用太殘酷了
而且是被自己愛的人利用,但她還是在等"錯的人",沒有接受"對的人",對於朴義,她只有歉意
朴義對她越好,她越愧疚

直到鄭宇又回到了荷蘭,對惠英說對不起的時候,惠英摸著自己不能說話的脖子
沖向了屋裡,尋找她早已寫好了的卡片,沒有責怪,,只是把卡片雙手舉在自己面前
問他,你好嗎..
在屋裡,無助的朴義只能默默看著這一切,直到鄭宇離開,惠英無助的拍打著門
似乎在向裡面早已傷心的朴義尋求幫助,朴義無能為力,只能看著在桌邊痛苦哭泣的惠英
傷心的離開..

鄭宇說 她失去了聲音 而我 失去了你

鄭宇的上司為了調查那次在廣場的案件,分析出了一定是有職業殺手做的
所以要僱傭一個殺手,指定那天的那個殺手,來殺自己,然後當場抓獲他
但當鄭宇說如果殺手真的成功了的時候怎麼辦,上司無語了,在這時
鄭宇卻說,殺我吧..

朴義住在阿姆斯特丹那遍及全城的運河上的美麗的船屋上
他在船屋也會種植雛菊,但是,他會收到另一種花-黑色鬱金香
每當它被送來,就代表他有新任務了.而這次任務的目標,正是鄭宇...

朴義去了,在廣場上看見了在車里的鄭宇,鄭宇在車里向外面埋伏在附近的同事說
這是我朋友,我們離開一下.車開著,車上是搖滾樂,朴義說太吵了
換一首吧,鄭宇問古典音樂怎麼樣,朴義說好.
車開到一條河邊,而鄭宇第一句話卻問,剛才為什麼不動手
二人都認為對方是最適合在惠英身邊的人,鄭宇說朴義是她一直等待的人
鄭宇下了車,隨後朴義也下了車,傳來一聲槍響..

這天,正是惠英的畫展日,朴義手拿一捧雛菊來捧場
而看到的卻是悲痛欲絕的惠英,因為,鄭宇因公殉職了..

一年後

平靜的生活,卻始終不能讓惠英忘記一年前的痛
還是無法接受朴義的她,對朴義只有更加深刻的歉疚
當她去鄭宇的墓地時,看見了鄭宇以前的那個上司
上司說一年了但這個案子卻一直沒有頭緒
只知道出事那天被一個鄭宇自稱為朋友的人叫走後,就再也沒消息了
事後在鄭宇的車上發現電台在播古典音樂,而鄭宇從來最不喜歡古典音樂
這讓惠英想起了什麼``

她來到他的船屋,似乎想找什麼,看到的只有她送他的畫和他愛的古典樂
她無意的想起了她初次來到這里的時候,朴義把一個類似於地下室的地門關上了
說那是倉庫.她看到了那黑色鬱金香,和雛菊反差極大的花,和幾個鎖著的箱子```

她拿著箱子回到了家裡,看見朴義在給她弄晚餐,她憤怒的把箱子摔到桌子上
用手拍著桌子,因為不能說話,憤怒的拍著桌子 ,哭喊著,
裡面是他接任務時的目標照片和資料,有鄭宇的和鄭宇的上司的...
那裡還有一把朴義殺人時的無聲手槍,她舉著槍和照片,對著他
她快要虛脫了,也許是不能承受這樣的打擊,她倒下了,倒在了他的懷里...

而事實的真相卻是朴義的老闆的手下乾的,朴義剛剛下車,鄭宇就被打死了
朴義自己也對惠英說過 對不起 我沒能救得了他
而惠英卻沒覺查出來..

朴義已經一年沒有接到任務了,風平浪靜的一年
而就在這時,他又收到了黑色鬱金香,這次的目標,是鄭宇的上司
朴義的殺手集團的幕後老闆在白色教堂里告訴他,只要這次成了,以後再也不會有了
他答應了

惠英的家裡.惠英醒了過來,看見周圍的朴義沒有了
在桌子上,是那久違的在鄉下時的那幅雛菊和一張紙...
紙上說,對不起,我以為什麼都不告訴你能夠保護你
但我錯了,這把你傷的更深...

她帶著那畫一路拚命奔向Haarlem廣場,看見了鄭宇上司,就在朴義准備
扣下扳機的時候,她推開了上司,朴義驚呆了
以前他告訴她,我能看懂唇語,你說說看,惠英說了一句,朴義說:能看得懂嗎?對嗎
惠英驚呆了....
此時,惠英哭著用唇語對不知隱藏在哪裡的朴義說,對不起,我沒有認出來..
住手,住手!你讓我如此幸福……她高舉那幅雛菊
單純的她在告訴他她是多麼幸福,
向他展示她25歲的初戀是多麼的幸福..
此時,朴義卻出現在她面前,說,對不起,我辦不到,對不起,我不是值得等待的男人..
正當一切應該重新開始的時候,隱藏在暗地裡的殺手的車的反光反到了惠英的眼裡
惠英知道有事要發生了,她抱住了朴義,與此同時,子彈穿進了惠英的背里...
鮮紅的血液噴灑在了潔白的雛菊上
朴義只能眼睜睜的看著自己心愛的女人因為自己死去,死在自己的懷里.他咆哮著,說我們重新開始啊.但是惠英還是幸福的離開了他.他一定記得惠英死時幸福的表情。因為她終於知道,她等待的是誰,給她幸福的是誰,或者可以說,她真正愛的是誰。

最後,在白色的教堂里,我聽見兩聲槍響```

都不存在了,或許存在的只有那潔白的雛菊在祭奠惠英和朴義的短暫而又幸福的愛...
「夢寐以求的愛,近在咫尺,但我茫然不知。」電影的片尾曲中,抄下了另一個故事的記憶。

「在黃昏,夜半,躡著腳走,全是空虛,再寞有溫柔。

忘掉曾有這世界,有你,哀悼誰又曾有過愛戀。

落花似的落盡,忘了去,這些個淚點里的情緒。

到那天一切都不存留,比一閃光,一息風更少痕跡,你也要忘掉了我,曾經在這世界裡活過。」

從沒想過會寫這么長,因為我只想寫感受來的,沒想到把劇情都寫下來了
或許是因為太沉浸在其中了,
阿姆斯特丹的浪漫,
風中搖曳的雛菊的美,
歐式建築的華麗,
讓人真的走進了一幅17世紀的巨幅油畫中.或許悲劇才能讓人印象深刻.最後空曠的槍響結束了阿姆斯特丹的憂傷,留下芬芳的雛菊在紀錄些什麼,還是那句"給你送花來了!"
固然喜劇片也會讓人喜歡,但那也只是暫時的快樂,或許,悲傷真的讓人記一輩子,而短暫的快樂真的一生難求吧
可是還是很矛盾,惠英還是最幸福的,因為她等到了那個人,她愛到了自己最想愛的那個人
可是我還是覺得很可惜,我覺得最後那幸福的幾秒一點兒都不夠
或許都死了是最好的歸宿,否則無論誰活著都是折磨
華麗的阿姆斯特丹,悲傷的氣氛.還是很幸福,憂傷,感動...

Ⅲ 關於文學作品改編的電視劇或者電影做詳細分析

文學是由來已久的藝術形式,它有許許多多的內容,而影視作為一種新興的藝術形式已經在人們生活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並且這兩者的聯系與未來的發展不容小覷。當前,文學作品,不論古今中外,改編成影視作品已成了熱潮,在不乏好作品的同時也出現了許多問題。本文根據兩者不同的藝術形式與特點作分析、討論,並提出一些看法和觀點。 文學作品改編成電影電視劇由來已久,無論東西方,在將優秀文學作品改編成影視藝術的過程中都不乏傑作。本文圍繞文學作品的改編問題展開分析,就影視藝術與文學作品的傳播方式、電視作品與文學作品間的聯系與異同等進行剖析,指出影視藝術與文學藝術在存在關聯的同時各有特點,若將兩者有機地結合,定會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影視藝術出現之前,藝術似乎都是間接呈現給大家的,除了戲劇藝術。因此,藝術的傳播是相當緩慢的。但是現在,電的發明和科技的日新月異,影視藝術的加入,大大改變了這種局面,自此,造型藝術如繪畫建築、雕塑、戲劇、戲曲等都因此而以各種形式互相結合,及時呈現在觀眾面前。語言藝術也不例外,它也開始從虛無縹緲的世界中逐漸被帶到了我們的真實世界中了。藝術也因此體現出了一種多元化的局面。可以說,今天各種藝術之間相融合的現象的出現是必然的。當今時代,文學傳播已不僅僅是在紙上閱讀,同時我們也已經不滿足單單文字帶來的愉悅了,電影作品帶給我們一波又一波的視覺沖擊,電視則已經走進了千家萬戶。我們不得不承認,純粹的文字閱讀欣賞已經不再佔主流地位,盡管近年來我們不斷呼籲要重新培養閱讀的好習慣,但文學要更好地得到傳播與介紹,與影視結合似乎是最快最好的出路。其實,文學作品改編成影視作品由來已久,從國外來講,有由《飄》改編的《亂世佳人》,由《簡·愛》改編的《簡·愛》。其他諸如《基督山伯爵》、《巴黎聖母院》、《小婦人》等,數不勝數,不論是世界名著還是暢銷小說,好萊塢的製片人敏銳地看到了市場的需求量,而改編後的作品也通常比較成功,受到廣泛的關注與歡迎。我國的文學作品改編成影視作品也不少,如早期的《城南舊事》、《林家鋪子》、《紅岩》,稍後的《紅樓夢》、《水滸傳》,等等四大名著,以及近期的作家作品如《紅粉》、《紅高粱》、《長恨歌》、《笑傲江湖》、《射鵰英雄傳》等。文學作品改編成影視作品的好處是,普及這些古典及現當代的作品,使老百姓通過這些媒介更好地了解作品,在享受審美娛樂的同時也學到知識,提升全民素養。這一點不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在早期都得到很好的體現。應該說在最近,人們幾乎是相當熱切地盼望和期待文學作品改編成影視作品的,可以這樣說,自從有了電影和電視這些媒介之後,首先提議將文學作品搬上熒幕以來,這股熱潮經久不衰,從有這種形式開始以來,一直到現在,從來沒有停息與消沉過。
就目前來看,無論是電視劇還是電影方面,在改編文學作品上,固然製作的嚴謹是必要的,但我認為還有一個相當關鍵的地方,就是編劇。小說有四大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情,只要具備了這些條件,作家們可以發揮的空間很多很大,無論心理描寫,抑或時空轉換,只要入情入理、引人入勝,觀眾都願意買帳。但是,電影和電視劇是屬於視覺的藝術,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畫面,聽到許多音響效果,但是,想像的空間是無限的,思維的跳躍不受任何限制,而拍攝需要的卻是一個接一個畫面的連接,有些在小說里可以用第三人稱來敘述的,影視卻很難向觀眾交代。文學和影視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起就已建立起十分密切的聯系,但它們畢竟是有獨立品格的兩回事,小說中人物的語言可以寫一整頁,心理描寫可以是一章甚至一本書,但是劇本要的是動作行為,語言要簡潔、生活化。這中間的轉換就看編劇的功力了。說到編劇,就要談談戲劇,我國的戲劇始於元代的雜劇,是說一段唱一段的,很多不容易表達的地方就用旁白的方式來解決,而西方的戲劇最初流行的則是三一律,限制就更大了,所以編劇們剛開始都是從戲劇開始的。無論是中國的傳統戲劇還是西方的戲劇理論,都不能像小說那樣篇幅廣闊、想像自由,那麼,他們在進行影視改編時,就不得不受到限制,不是因為影視的屬性與小說不同,就是本身他們的專業局限也決定了改編的難度和風險。有的導演避免讓作家將自己的小說改編成劇本,而是交給別人去改,原因一是作家對自己寫的小說總是偏愛,難以取捨;二是在小說中要說的話都說完了,改編時很難有新的發揮。而就別人來說,這篇小說只是一個模型,提供一些思維的素材,發揮自己的想像,想怎麼添就怎麼添,刪起來也大刀闊斧,一點兒也不心痛。 再來談談電視作品與文學作品之間的聯系及異同。文學作品有許多的種類,在此以小說為例展開分析。我國傳統的小說是章回體的形式,其實說白了,就是變異地說故事,講究布局,注重可聽性,並且常在關鍵時刻收住,將玄機留到下一章再講,所以章回小說更適合以說書的方式來體現。與其說是讀小說,不如說是聽人說小說,所以故事性是有了。這種傳統的謀篇布局方法,固然條理清晰、脈絡分明,但是手法單一、流於俗套。如《三言二拍》、《封神演義》,等等。但是這一類的小說,卻很適合改編後搬上熒屏,因為在聽說故事這一點上,章回小說和電視劇相同的屬性。電視劇是一項普及藝術,不論男女老少都可全民參與,而對於文化底蘊的要求並不高。章回體小說的前身是說唱藝術,同時還有說書的成分在內,本身面向的就是各個階層的群眾,更多的是平民,非文人階層,即使後期發展,文人參與創作,在最初,小說也是不入流的文學形式。到今天,文學形式雖不斷變更,它卻恰恰是最受歡迎、最容易普及和傳播的方式,這在本質上與電視藝術不謀而和、殊途同歸。(中國古典小說採用說書場「說—聽」的傳播方式,適應聽眾的欣賞趣味而建立起一套特殊的敘事格局,那就是古典小說中貫穿始終的說書人的腔調,擬想中的「說—聽」的欣賞格局,以及於此相應的一系列敘事規則……種種敘事格局直接影響於電視劇敘事,構成電視劇敘事在敘事角度,敘事時間和敘事結構方面與傳統小說之間清晰而又多樣的審美傳承關系。①)也因為這樣,我國的古典小說改編成電視作品,相對來說是比較成功的,例如上文提到的《封神演義》、《三言二拍》、《三國演義》、《水滸傳》等,故事性強,情節連貫,條理清晰,脈絡分明。所以當這些改編作品一搬上熒屏,就受到廣泛的歡迎和好評。這些都是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現象了,後期的觀眾已經不能僅僅滿足於這種比較簡單直觀的審美了,而編劇和製片人也敏銳地注意到了,所以改編的方向開始轉換。
小說的電視劇改編研究是我國電視劇發展過程中研究比較多的一個重要課題。論文作者能夠綜合運用多學科的理論進行研究,有效地提高了本課題的研究深度,並提出了一些新的觀點,對小說的電視劇改編具有一定的價值,充分體現作者具有堅實寬廣的理論基礎和系統的專業知識藝術分為語言藝術、造型藝術、綜合藝術,其中綜合藝術包括音樂舞蹈、戲劇戲曲,以及二十世紀新興的電影與電視藝術。那麼文學當然是屬於語言藝術的范疇。它是通過文字來塑造一系列的形象,傳達給讀者審美享受的,故而帶有更多的想像性。文學是很奇妙的藝術,讀者通過閱讀,藉助貌似枯燥的文字,得到意想不到的藝術享受。在這個世界裡,思維是可以任意遨遊的,換言之,這是一個烏托邦,審美的烏托邦。文學具有它自身的特殊性,因為相比較,其他的藝術,都是由藝術家完成創作後呈現在觀眾面前,具有自身的存在性,觀眾只能根據這一藝術現象來進行審美享受及審美評價。但是文學則不然,首先,作家在創造作品後,通過文字傳達給讀者,屬於一度創作,因為他的作品僅僅是一個個文字,並非具體的形象,然後讀者在閱讀中理解文字及作家所傳達的信息,這些書中描述的人物形象才慢慢在腦海中出現,因此文學是需要讀者的二度創作的。讀者雖由人組成,但是文學的讀者並非一般的人就能擔任,是需要具備一定的鑒賞能力的人群組成的,這就是文字的魅力,正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文學的特殊性造就了它的獨特魅力,同樣的作品,在不同的讀者讀來,由於文化背景、人生經驗的差異,從而就有了不同的看法和觀點。如《紅樓夢》只有一部,曹雪芹嘔心瀝血也只造就了一個林黛玉,一個賈寶玉,但是每個讀者心裡卻各有自己的林妹妹和寶哥哥。其實越是間接的表現形式,越能給人帶來無窮的想像空間,就造型藝術而言,好的繪畫作品固然巧奪天工,但是,它所畫的是馬就是馬,虎就是虎,不論觀賞者是什麼樣的文化背景和欣賞水平,他們所看到的都毫無例外的是同一事物。戲劇的形象就更不用說了,但是文學藝術則截然不同。所有的形象都是通過語言來描述的,所以一切都在讀者的意象中展開並完成。這是我對語言藝術的一些理解。
再來說說影視藝術,這是一門新興產業,起源於十九世紀,但真正的發展是在二十世紀。我們先來看看電影,電影的起源於1895年的法國,隨後傳到美國,在好萊塢這片土地上得到最大的發展和傳播,在二十世紀達到一個高峰。中國電影始於1905年,也在四五十年代達到一個高峰。電影藝術的表現形式是用長鏡頭和蒙太奇手法,它是用鏡頭來說話的,因此更多地講究視覺上的效果,尤其是早期的默片時代。電影的發明給人類文明一個全新的沖擊,我們也因此而進入了一個完全不同的審美時代。電視藝術則更晚一些,應該說是目前所有的門類中的「小字輩」了,在我國大概開始於二十世紀中期(1958年)。最早的形式類似於短劇,也有電視小說等。電視與電影的表現上有相近之處,但又各有不同,電視是小屏幕、大范圍普及的傳播,它應該說是更側重於聽覺上的效果,更大眾性、廣泛性。而觀看電影需要一定的場所與設備,對現場的要求更多些,相比之下,電視則不然,它幾乎是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的。所以,接下來要討論的影視與文學關系,也有不同的觀點和角度。 。
作者運用符號學、敘事學、接受美學、闡釋學以及中國古典文論資源,將理論闡釋與個案分析相結合,對小說的電視劇改編從一個新的理論視角展開分析,並提出了一些富有個性的理論見解。現在,偵探推理小說、驚悚懸念小說、都市財經小說都一一地推出展現給了觀眾,這中間就出現了兩個問題:一是觀眾的審美能力與欣賞水平已經不斷地提高,再沿用以往的敘述方式已經遠遠不能滿足需求了;二是新型的小說形式其實並非專為拍攝成電視劇而撰寫,它們更適合的是案頭和枕邊閱讀,敘述方式不再按照常理出牌,多有倒敘、插敘、時空轉換,甚至還有意識流、內心獨白、旁白敘述等多種現代描述手法,而這些恰恰是不適合也不容易用電視手法呈現的。因為當用比較傳統和直觀的攝像手法來展現作品時,在最起初是能夠滿足觀眾的審美需求的,但是人的視覺享受要求是無止境的,並且接觸得越多,審美的能力也就不斷地得到提高,所以很多時候我們不能小看觀眾的欣賞水平和能力。在這一點上文學就體現了它的優越性,因為文字的想像是無邊的,也許是早就讀過的作品,但是仍然可以再次閱讀,並且同樣也能得到審美享受。而電視劇的視覺是固定了的,當然故事情節的曲折生動也可以吸引人,但是視覺的限制很快就讓人感覺到不滿足,這一點也是由於人的視野是如此的廣泛而不受限制決定的。②「電影和電視的表現形式和小說根本不同,很難拿來比較。電視的篇幅長,較易發揮;電影則受到更大限制。再者,閱讀小說有一個作者和讀者共同使人物形象化的過程,許多人讀同一部小說,腦中所出現的男女主角卻未必相同,因為在書中的文字之外,又加入了讀者自己的經歷、個性、情感和喜憎。你會在心中把書中的男女主角和自己的情人融而為一,而別人的情人肯定和你的不同。電影和電視卻把人物的形象固定了,觀眾沒有自由想像的餘地」。而我國的電視藝術又正處於一個初始階段,那麼這種相對直接簡單的攝像畫面,久而久之就顯得呆板和無趣了。
當然,製片人也注意到了,選用了新型現代的文學作品來改編,而這種現象就更加明顯了。舉例來講,最近內地非常熱門的金庸武俠小說的改編,從最初的《笑傲江湖》,幾乎是全民運動,不論報刊雜志還是網路媒體,抑或大街小巷的茶餘飯後,都相當熱切地關注著。因為金庸小說幾乎已經遍布所有有華人的地方,小說包含的東西相當廣,地域上,東至桃花島,南到嶺南,西至大理雲南,北到西藏,甚至還有北極風光;文化信息上,更是涉及醫學、飲食、琴棋書畫、岐黃之術、十八般武藝,讀者在閱讀的時候,能得到很大的滿足,可以說人在家中坐,思緒卻在不受限制的時空中遨遊。這樣的作品,現在終於得到國內正統文化的認同,並將要搬上熒屏,可以想像,觀眾的期待值是非常高的,當時最顯著的體現就是網路上網友們如浪潮般的一波又一波地掀起討論,提議角色的人選。但是當這部作品千呼萬喚始出來時,大多數人都感到失望和不滿足,小說中細膩的人物內心描寫沒能展現,主角的人物形象氣質嚴重不符,挑剔的網友們甚至細致到對服飾、配音、場景布置都一一點評,提出的問題專業而犀利,讓那些專業的電視工作者都感到很難逃避。的確,我們已經進入了網路時代,信息的傳達是如此快捷,所有的反饋都可以在第一時間里看到,而就在這時,我們才突然發現,我們的觀眾已經相當成熟了,我們一直反復提倡和要求提高全民素質,已不知不覺中在完成了,而電視工作者們低估了觀眾的欣賞水平。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電視藝術的水平已經不夠先進,我們現在需要擔憂的不是提升全民素養,而是電視工作者的專業水平與文化修養了。
但是目前主要的根源就在於此,盡管一系列的金庸小說改編已成雞肋,觀眾也已對此幾乎完全放棄,但是一部又一部的作品仍在推出,最近重拍的《紅樓夢》又掀起熱潮,人們紛紛質疑,它能超越87版的經典嗎?為什麼會這樣?難道單單是因為文學作品改編太多,觀眾欣賞水平提高,眼光也挑剔了?我覺得不盡然,更主要的問題是電視藝術發展到今天,已經不可避免地出現了許多弊端,大家忽然都發現,這是一個成名與獲得名譽的好路徑。當年的六年出一部《西遊記》,三年成就一部《紅樓夢》,如今已不復存在了,更多的是幾個月的速成品,臨時組就的演職員班底,粗製濫造的後期製作。俗語說得好,觀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你若想把觀眾當傻子,最後倒霉的可是你自己。其實從改編作品上已經可見文化現狀的一斑了,現在看似繁榮、人才輩出,各種題材不斷涌現,不論是在影視界還是文學界,其實質都是一片浮華與喧囂,炒作,跟風,什麼都有,獨獨缺的就是沉澱與積累,就藝術而言,不論什麼形式,要出好的作品,沒有人生的經驗與積累,沒有反復的推敲與斟酌,怎麼可能鑄就出傳世之作?但是現在,快餐文化、垃圾製作……充斥我們的周圍,使我們不得不對電視劇的前途感到擔憂,而這種現象又是全社會存在的,要改變,談何容易。但至少,我們已經知道它的根源,各個階層也在不斷地呼籲改善電視藝術團體素質。其實電視這種新興藝術,從最初的萌芽到蓬勃發展,中間不可能不出現問題和偏差,重要的是,能夠發現、自省,並不斷完善改進。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螺旋型的,所以電視藝術也不例外,重要的是在這個浮華的貌似高潮的實則低回的階段,能不斷總結,發現問題,並改進,接下來的必將是真正的春天。要解決根本的問題,就要強化電視工作隊伍,加大力度肅清不良因素,完善各種制度。對這支隊伍進行高標准要求,提出必要的限制。

文學與影視、戲劇是不同的藝術形式——如何轉換,成為再創作者不得不面對的困難。「張潔老師的《世界上最疼我的人去了》,在書店裡被放在『散文』書架上。我如何不讓這部作品裡的力度與情感散落,又讓它適合電影的表現形式,是比較艱難的創作。」青年導演馬儷文結合自身的創作經歷說,「往往與原作貼得比較近的,創作上會比較成功,因為原作已經在一個水準之上。」「小說有的部分情節弱,而電視劇主要靠情節,這就需要改編時填充情節。」導演田沁鑫說,「小說用描寫來展示人物心理,而電視劇就得改成用對白或情節展示人物內心;小說用10頁來展示環境,電視劇用一個一分鍾的鏡頭就把這些交代清楚了。處理好兩種形式間的關系,是改編中的主要工作。」
文學藝術本是同根同源,莫道是他的繁榮與普及,奪走了我的讀者;也莫說是我的藝術質地優越於他的大眾性而輕睨他人——不如彼此滋養,成為彼此新的翅膀與能量;不如彼此開掘,滋養同根之樹,結出更多更有營養的果實,這是雙贏或多贏的合作。「影視或戲劇可以說是小說的廣告,無論是影視的版權,還是小說自身發行量的提高,都提高作者和出版社的經濟效益。同時,在提倡原創性的今天,跨越不同藝術門類的創作,將有助於新元素的誕生。」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電視畢竟是一種普及的娛樂傳播工具,它的傳播屬性可能更強些,那麼在藝術性上面就難免存在限制,攝影手法處理也好,音效畫質上更是局限,這一點與電影是沒辦法比較的,因為這兩者的屬性不同。所以,有些文學作品適合改編成電視劇,如《水滸傳》、《三國演義》,有些則非常不容易。盡管當前電影市場不夠景氣,大眾反映票價過高,也有更多的人選擇在家看電視,但是電影的魅力始終是獨特而又常存的。
有人認為,文學和影視是兩種不同的藝術,千萬不要根據一本書去看一部影片,反之亦然,閱讀是不可替代的,文學有可能憑影視擴大影響,但它要冒被扭曲的風險,想品原汁原味,還要讀原作,影視只是嚴肅文學的通俗讀本。讓我們來看看作家們對此的看法:「我的原作與劇本改編有很大的分歧,他們改得太匆忙,沒有和我認真磋商。當然改編可以豐富原有的情節,但要看是否符合原著精神。我的原著精神是對人間真愛的頌揚,相當於『正劇』,那是作者確立和倡揚的東西,而劇本卻改成了悲劇。悲劇是揭露和撕碎,是失望和破滅。劇本與原小說完全不同,造成了與目前大多數影視作品的重復和趨同。」⑤好看好讀好懂的作品,自然會成為影視改編的熱點,但也有許多優秀作品,確實無法改編為影視,即使改了也很難成功。確實,改編得好不是作家的成績,改編得不好責任也不在作家,影視其實是對作品用一種解讀代替、抹殺千萬種不同的解讀,從這種意義上講,文學是活的,影視卻是死的。
從一部文學作品到一部影視作品,是一個浩大的工程。其中的方方面面,比如節奏、結構、情調、沖突……也都是改編的重要部分。每一部具體的作品,可能面臨的問題完全不同,有的小說故事沖突強烈、人物精彩、曲折跌宕,也有的小說充斥著情緒、描寫,和不知所雲的回憶。其中的訣竅和解決的方法,並非只有所謂單一的解決方法。
文學作品改編為影視,對作家來說應是一件大好事。幾百萬、幾千萬甚至億萬人在看由你的作品演繹成的電影、電視,這與幾千、幾萬讀者讀你的書,那種影響是無法相比的,作家和導演聯姻,小說和影視結緣,會大大促進文學創作。兩者若是相輔相成,必然能相得益彰,共同成就一番。

閱讀全文

與怎麼從文學的角度分析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手機下載電影能投到電腦上看嗎 瀏覽:480
2017越南電影票房 瀏覽:769
2009電影集合老友記第一季 瀏覽:819
日本山田洋次電影巡迴 瀏覽:405
韓國電影君子好逑第一影院 瀏覽:794
流沙電影城有兒童電影嗎 瀏覽:845
金允智出演過哪些電影 瀏覽:669
印度關於女性電影推薦 瀏覽:771
哪個電影軟體可以看兩世歡 瀏覽:450
國外戰爭電影經典前10名 瀏覽:541
美國老電影雙龍 瀏覽:467
怎麼傳電影到手機 瀏覽:897
2016年韓國r級限制電影 瀏覽:278
藍屏電影院 瀏覽:427
為什麼手機看電影不卡電腦卡 瀏覽:569
播放電影網站推薦 瀏覽:901
2019鄭州國際微電影節 瀏覽:949
美國電影一千零一夜 瀏覽:957
青蛇電影在哪個平台看 瀏覽:21
無法忍受韓國電影圖片 瀏覽: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