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膠片電影是怎麼讓圖象和聲音同步的
有聲電影聲音播放稱為還音,即將錄制的聲音還原播放,還音分為兩種方式。
一是光還音,即把聲信號轉換為電信號再轉換為光信號,印製在膠片畫面一冊,放映時由激勵燈照射音帶,投射到光電池,光電池感應光線強弱,轉換成變化的電信號,通過放大器放大為聲音信號由音箱播放出來。電影膠片在運行時,先通過燈光片門,在通過音鼓處被激勵燈照射,所以畫面與聲音在洗印時不平行,而是相差16格,這樣畫面播放和聲音就實現同步。
(1)膠片電影怎麼製作擴展閱讀:
光還音一般用在35毫米和16毫米有聲電影。
二是磁還音。原理想想錄音機就知道了。磁條印製在膠片畫面一側,為達到同步,同樣提前畫面16格,膠片在運轉中,先通過片門照出圖像,在通過磁頭發出聲音。早期16毫米膠片有使用磁還音的,但很少。作為中國特色的8.75毫米電影,均使用磁還音。磁還音的音質要比光還音音質要好一些。
因為畫面和聲音記錄信號都印製在膠片上,在膠片運轉時同步出現,所以換片時沒有影響。
『貳』 電影DVD和膠片是怎麼製作的哪個先做哪個後做
1、現在的電影也有直接拍成數碼的(磁帶)。假如直接拍成膠片的,則通過掃描轉成數碼文件。數碼電影在電腦上就可以剪輯。而以前沒有數碼的時候,剪輯就是真正的「剪輯」,拿剪刀把膠片剪開、再拼接,或者對每一幀畫面(即每一張底片)進行特別處理...
2、數碼轉膠片其實說白了,就是把每一幀影像投射到膠片上(就像使用投影儀那樣,把每幀畫面放映出來,打到膠片上),對膠片進行曝光(像照相一樣,把每一幀畫面「拍攝」到底片上),然後沖洗膠片(顯影、漂定、水洗、穩定,就跟沖洗彩色膠卷的流程一樣),然後再「翻正」,即將負片轉成正片,膠片電影就製做OK了。詳細步驟會更加繁瑣,比如製做聲音光底、疊印字幕、調色、幀數轉換等等。
3、出光碟會慢幾個月,你想想,一個歌手可能准備為期半年開20場巡演,辦了第一場之後光碟就出來了,大家都去買光碟了,巡演到當地結果大家早就看過了...還怎麼賺錢啊。電影也一樣。
4、防盜版一般有兩種手段:
一種是行政手段,比如給當地的文化部門、執法部門施加壓力,打擊盜版;
其次是硬體手段。
(高清)藍光和已經消失的紅光光碟:多用HDCP方式加密,直接對文件編碼(視頻的每一個像素)進行加密,播放時會驗證各個設備(比如播放機、電視機、功放機、顯卡),如果這些設備都支持HDCP(支持HDCP的設備,要求視頻不能夠被復制的),則可以解碼、播放,否則無法播放。
DVD:在DVD光碟上加入一段版權保護的代碼,而刻錄軟體能夠識別這段代碼並拒絕翻刻。還有DVD光碟及播放機的區域碼限制,但區域碼防盜版早就形同虛設。
VCD:沒有保護機制的VCD,可以加入一段CRC錯誤碼,讓刻錄軟體判斷該光碟已損壞而無法刻錄(不過這一手段常用在一些游戲光碟的加密中,在視頻光碟中比較少用)。
不過總之再安全的門也有人能闖進去。否則網上大把電影下載是如何來的?
另外,再解釋一下為何電影拍攝偏愛膠片:
一般人眼觀看200-300DPI的靜態畫面,其精度足夠高(比如照片、雜志)。而人眼對動態畫面相對沒那麼敏感,通常40-50DPI精度就足夠高了。比如42寸液晶電視,其長*寬大約36*20英寸(對角線42寸),放映1920*1080視頻時,即53DIP左右(1920/36或1080/20),因此1080P精度足夠高了。
而電影院屏幕尺寸要大得多,一般長度將近30米,高度十多米到二十幾米,按28*22米來算,實現50DPI的高清放映精度需要54600*42900解析度,而數碼設備很難達到這樣的解析度。
但膠片理論上說,因為其感光染料是「線性」的,解析度是無窮大,那麼在這種大屏幕上實現高清播放則成為可能。
以前做過膠片和數碼相片放大倍數的對比,在較為理想的沖洗、曝光狀態下,沖洗出來的135膠片,即便顆粒感比較重的膠片,其解析度也相當於5000萬像素的數碼相機。
因此,電影拍攝膠片仍然佔多數,當然也有用數碼的。 所以經常看到報導,為拍某某電影,好萊塢某某導演投入幾百萬美金采購10台攝像機,這是很正常的,還不包括後期製做的設備。而電視台用的攝像機就便宜多了,一般幾萬塊錢RMB就能搞定。
『叄』 美圖秀秀怎麼把幾張不同的圖片製成一張電影膠片效果
網路搜索膠片邊框素材,將素材存到電腦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