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資訊 > 以前電影拍攝手法有什麼不同

以前電影拍攝手法有什麼不同

發布時間:2024-07-22 14:27:57

⑴ 電影拍攝手法有哪些

1、移軸

移軸所拍攝的照片效果就像是縮微模型一樣,非常特別。移軸鏡頭的作用,本來主要是用來修正以普通廣角鏡拍照時所產生出的透視問題,但後來卻被廣泛利用來創作變化景深聚焦點位置的攝影作品。

2、搖鏡頭

搖鏡頭是拍攝視頻中的一種拍攝手法,指的是當攝像機機位不動,藉助於三角架上的活動底盤或拍攝者自身做支點,變動攝像機光學鏡頭軸線的拍攝方法。

3、推鏡頭

推鏡頭是視頻拍攝中常用的手法之一,攝像機鏡頭與畫面逐漸靠近,畫面外框逐漸縮小,畫面內的景物逐漸放大,使觀眾的視線從整體看到某一布局,這種推鏡頭可以引導觀眾更深刻地感受角色的內心活動,加強情緒氣氛的烘托。

4、拉鏡頭

拉鏡頭是將攝影機放在移動車上,對著人物或景物向後拉遠所攝取的畫面。攝影機逐漸遠離被攝主體,畫面就從一個局部逐漸擴展,使觀眾視點後移,看到局部和整體之間的聯系。

5、特寫

特寫是指在電影中拍攝人像的面部,人體的某一局部,一件物品的某一細部的鏡頭。最早由美國早期電影導演格里菲斯等人創造、使用。它的出現和運用,豐富和增強了電影藝術獨特的表現力,歷來是電影美學。

⑵ 電影拍攝手法

1、麥格芬手法是一種電影的表現形式,它表示某人或物並不存在,但它卻是故事發展的重要線索,是希區柯克最常用的一種電影表現手法。比如《房客》中的復仇者、《蝴蝶夢》中的麗貝卡、《迷魂記》中的瑪德琳。有時又利用虛化的事件,比如《後窗》中的推銷員謀殺案。

2、蒙太奇(法語:Montage)是音譯的外來語,原為建築學術語,意為構成、裝配。經常用於三種藝術領域,可解釋為有意涵的時空人為地拼貼剪輯手法。最早被延伸到電影藝術中,後來逐漸在視覺藝術等衍生領域被廣為運用,包括室內設計和藝術塗料領域。

3、長鏡頭是一種拍攝手法,它相對於蒙太奇拍攝方法。 這里的「長鏡頭」,指的不是實體鏡頭外觀的長短或是焦距,也不是攝影鏡頭距離拍攝物的遠近,而是拍攝之開機點與關機點的時間距,也就是影片的片段的長短。

長鏡頭並沒有絕對的標准,是相對而言較長的單一鏡頭。通常用來表達導演的特定構想和審美情趣,例如文場戲的演員內心描寫、武打場面的真功夫等。

(2)以前電影拍攝手法有什麼不同擴展閱讀:

立體電影拍攝技術特指用兩台攝影機同時以一定間距和夾角來記錄影像的方式。

立體特效可採用正投、背投,平面、環幕,主動、被動等多種實現方式。

目前大多數立體電影製作還停留在電腦三維的虛擬繪制狀態,實拍因為兩台攝影機雲台的同步對焦,同步變焦,同步角度調整需要幾個人同時同步作業,非常難以協調,這也是觀眾最終在電影熒幕上看立體效果時間長會導致雙眼疲勞和難受的原因.此問題目前已有得到有效解決,甚至在後期剪輯時也可以校正。

⑶ 拍攝手法有哪些

1、推:即推拍、推鏡頭,指被攝體不動,由拍攝機器作向前的運動拍攝,取景范圍由大變小,分快推、慢推、猛推,與變焦距推拍存在本質的區別。

2、拉:被攝體不動,由拍攝 機器作向後的拉攝運動,取景范圍由小變大,也可分為慢拉、快拉、猛拉。

3、搖:指攝影、攝像機位置不動,機身依託於三角架上的底盤作上下、左右、旋轉等運動,使觀眾如同站在原地環顧、打量周圍的人或事物。

4、移:又稱移動拍攝。從廣義說,運動拍攝的各種方式都為移動拍攝。但在通常的意義上,移動拍攝專指把攝影、攝像機安放在運載工具上,沿水平面在移動中拍攝對象。移拍與搖拍結合可以形成搖移拍攝方式。

5、跟:指跟蹤拍攝。跟移是一種,還有跟搖、跟推、跟拉、跟升、跟降等,即將跟攝與拉、搖、移、升、降等20多種拍攝方法結合在一起,同時進行。總之,跟拍的手法靈活多樣,它使觀眾的眼睛始終盯牢在被跟攝人體、物體上。

6、升:上升攝影、攝像。

7、降:下降攝影、攝像。

8、俯:俯拍,常用於宏觀地展現環境、場合的整體面貌。

9、仰:仰拍,常帶有高大、庄嚴的意味。

10、甩:甩鏡頭,也即掃搖鏡頭,指從一個被攝體甩向另一個被攝體,表現急劇的變化,作為場景變換的手段時不露剪輯的痕跡。

11、懸:懸空拍攝,有時還包括空中拍攝。它有廣闊的表現力。

12、空:亦稱空鏡頭、景物鏡頭,指沒有劇中角色(不管是人還是相關動物)的純景物鏡頭。

13、切:轉換鏡頭的統稱。任何一個鏡頭的剪接,都是一次「切」。

14、綜:指綜合拍攝,又稱綜合鏡頭。它是將推、拉、搖、移、跟、升、降、俯、仰、旋、甩、懸、空等拍攝方法中的幾種結合在一個鏡頭里進行拍攝。

15、短:指短鏡頭。電影一般指30秒(每秒24格)、約合膠片15米以下的鏡頭;電視30秒(每秒25幀)、約合750幀以下的連續畫面。

16、長:指長鏡頭。影視都可以界定在30秒以上的連續畫面。

對於長、短鏡頭的區分,世界上尚無公認的「尺度」,上述標准系一般而言。世界上有希區柯克《繩索》中耗時10分鍾、長到一本(指一個鐵盒裝的拷貝)的長鏡頭,也有短到只有兩格、描繪火光炮影的戰爭片短鏡頭。

17、反打:指攝影機、攝像機在拍攝二人場景時的異向拍攝。例如拍攝男女二人對坐交談,先從一邊拍男,再從另一邊拍女(近景、特寫、半身均可),最後交叉剪輯構成一個完整的片段。

18、變焦拍攝:攝影、攝像機不動,通過鏡頭焦距的變化,使遠方的人或物清晰可見,或使近景從清晰到虛化。

19、主觀拍攝:又稱主觀鏡頭,即表現劇中人的主觀視線、視覺的鏡頭,常有可視化的心理描寫的作用。

拍攝雨景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雨天光線變化很大,有時雨景亮度,而烏雲密布的傾盆大雨亮度又很低,兩者之間的曝光
量可以相差很多倍,因此拍攝時,最好使用測光表測光。

2、雨天拍攝,常常會出現曝光偏多的現象,而曝光過度對表現雨景是極為不利的,因為雨天景物反差小曝光過度會使反差更小,照片看起來是灰濛蒙一片,所以,一般多採用減少曝光,延長顯影的辦法,來改善反差的情況,可按正常曝光量減少一擋到一擋每減少一擋時,可增加20%-30%的顯影時間,這樣有助於提高畫面反差。

(3)以前電影拍攝手法有什麼不同擴展閱讀

拍攝技法:

1.以長焦距鏡頭為主要拍攝鏡頭(120型相機的約250mm左右鏡頭,或135型相機的135mm左右鏡頭),取其短景深功能。

2.依人像公式構圖法的原則,直接框取特寫、半身、七分身或全身之構圖,大約是距離被拍者5—8步左右,即可輕易拍得。

3.曝光時,需依人像攝影的特點,多開1~2檔光圈補償,以使臉部質感較為亮麗。人物臉部的光線柔和亮麗,是拍攝此類型照片的重點。

4.為了製造亮麗的眼神,最好在人像前方置一塊反光板或白色板,以使眼睛反射雪亮光點。

5.沖印時,最好依後加工處理技巧加上沖印柔焦處理,全面性的柔化膚質後,即可達到整張照片柔美漂亮的效果。

6.應多變換主題人物的造型或道具,否則拍照張數多時,視覺重點會毫無變化,構圖、景深以及拍攝技術類同的缺點就會暴露出來。

7.設計好主題人像的造型風格,選擇適合整體表現的場景,做好先期的主題與場景設計作業。

8.平時應多培養美學構圖的能力,並在拍攝時擬定好主題人像與場景之間的整體構圖計劃,不可落入人像公式構圖的俗套,而拍成特寫類型的照片。

9.解析並運用現場採光情形,用加減運作的方法融入所要拍攝的人像主題,在場景環境中,控制採光的突出表現,而不落入一般紀念照的平光通病。

10.控制景深的長短,製造動人與高層次的景深表現,不可落入一般生活照的雜亂模式。

11.選擇最適當的拍照時機按下快門,掌握住人像的生動感與景象的藝術感,拍攝出完美的人像帶景藝術作品。

12.拍攝此類型照片,最主要的是底片的選用,只要用黑白底片,即可沖印出此類照片的調子。

13.在拍攝的過程中,應注意背景與道具的色彩,以灰色系為佳,因為過黑與過白的背景、道具或服裝會使照片沖印出來時產生全黑或全白的反應,這是拍攝黑白照片應有的常識。唯有在適當的灰色系時,經由彩色沖印所套印出來的單一色調,才會有豐富的層次表現。

14.在拍攝黑白照片時,正確控制曝光,可以得到漂亮的階調。不可像一般人像常用的彩色負片拍攝法,經常以二檔以上的曝光補償。只有正確曝光,才可避免飽和的階調流失。

15.市場上有ILFORD廠商生產的另一種底片,可以直接彩色沖印,不必經由黑白葯水的手工顯影過程,拍攝效果是一樣的,是比較方便的底片。

16.經過拍攝、沖洗出來的底片,即可經由黑白沖印的洗相程序洗出純黑白照片。或者是經由彩色沖印的印相套色程序,洗出單一色調的照片。

⑷ 電影的兩大流派,蒙太奇和長鏡頭的區別

——蒙太奇與長鏡頭の辯
鼻祖盧米埃爾
盧米埃爾創作電影時,手下一名攝影師第一次將一幕舞台劇照搬到熒幕中,於是,一種後來被稱作長鏡頭的電影攝制方法誕生了。可以想像的是,電影在當時作為一種新鮮而有趣的事物,不論是觀看一輛從熒幕盡頭開到眼前的火車頭還是兩個不斷打來打去的農夫,觀眾總是處於一種集探窺與喜悅的興奮心情當中。
階級社會里電影的最先受眾總是擁有社會話語權的資本家與流淌著高級血液的貴族階層,於是不可避免的,作為當時還處於主流地位的類似歌劇、話劇等舞台劇種因電影這種新鮮事物的誕生流失了相當一部分觀眾,而這些觀眾正是以上那些資產階級以及貴族。在這些容易接受新鮮事物的主流階級的推廣及影響下,電影逐步在一定地域范圍內確立了其生存下去並能夠持續發展的權利,而其形式,受年代的主流文化及科技水平的影響,一種攝影師靜默在板凳上「不動的拍攝」的攝制方式為標志的電影形式,「舞台劇電影」誕生了。
這種形式的電影就如只用一台攝像機拍攝一場晚會,將畫面前的東西完全照搬上熒幕,沒有任何藝術價值可言,其電影攝制方式名曰「長鏡頭」,卻是指的最狹義上的長鏡頭,與後來巴贊理論中的長鏡頭理論完全不可混為一談。在這期間,《工廠大門》、《火車進站》、《燒草的婦女們》等一系列當今研究電影史的人大呼快哉的短片相繼拍攝。路易盧米埃爾亦將斯時的電影稱作「一種可以重現生活的機器」,驕傲的區別於愛迪生的「電影視鏡」那種製造動作的機器。
武斷的稱盧米埃爾那種固定視點的單鏡頭拍攝的電影沒有藝術價值也太失公道,任何被稱之為大師的人都經歷過從幼年到其成就之前那段一無是處的時光,而被稱作電影大師的理由盡管各種不同,但就如安德烈.塔可夫斯基所說,「所謂大師正是因為他們自己那種獨有的風格,一種任何觀眾都能從一部其所作但事先不知名的作品中領略到的其獨有的節奏」,或許在無意中,《火車進站》創造了景深鏡頭,而後續的電影人逐步將其概念化,而盧米埃爾也成為了那個時代的電影藝術里第一塊里程碑上的名字。
普多夫金與愛森斯坦
有一段時期,蒙太奇基本成了前蘇聯國產電影的一切,這件事本身的戲劇性讓人不禁聯想起蒙太奇本身的特質,給予影片戲劇性的變化,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在《雕刻時光》中提到與蒙太奇相關的電影的戲劇性嚴格區別於「戲劇性」這個詞彙字面上的意義。
普多夫金曾幽默的分析蒙太奇(Monter)與其相類的一個稱呼,「Cutting」。他認為隨著時代與電影藝術的發展,簡單蒙太奇(Monter)這個詞已經不能作為定義影片剪輯與嫁接這種復雜而又玄妙的手段的概念,至於找出哪個更完善的詞彙來代替,筆者翻閱有限的關於普多夫金的一切資料並沒有找出答案。或許可以將這個未知的詞彙歸結為他給蒙太奇下的一個定義,「在電影藝術作品中,用各種各樣的手法來全面的展示和闡釋現實生活中各個現象之間的聯系。在這個意義上,決定著影片的蒙太奇的,是導演們一般文化素養的水平。蒙太奇也決定於導演觀察生活,分析觀察結果並對之進行獨立思考的能力。最後,蒙太奇決定於導演作為藝術家的天資高低,這種天資使導演善於把生活現象之間的潛伏的內在聯系變為彷彿昭然若揭的鮮明可見的可以直接感受而不必解釋的聯系」。
蒙太奇的奠基人,愛森斯坦的理論依然在當今電影理論界充當著基石的作用,或許直到下個世紀,假設沒有科技超越性的幫助,依舊沒有人有力將之搬走。較之於普多夫金,愛森斯坦的觀點更加明確一些,其《雜耍蒙太奇》中將蒙太奇的作用歸於使電影變得富有戲劇性,「蒙太奇在電影中就是有調理貫通的闡述主題、情節、動作、行為,闡述整場戲、整部影片的內部運動的任務」,作為開創者同時又是一個革新者,愛森斯坦竭力反對,電影在長鏡頭下合理的時間順序,嚴格的因果邏輯與那種推移式的敘述式拍攝,而是主張「把無論兩個什麼鏡頭隊列在一起,它們就必然會聯結成一種從這個隊列中作為新的質而產生出來的新的現象」。「在出色的電影大師的作品中,且不必談什麼激動人心的敘述,即便是合乎邏輯順序的、脈絡分明的敘述,都不多見……」,在愛森斯坦鮮明的理論中,我們不知該聯想到一個類似畢加索般激進的現實主義者,還是一個花白鬍子跳腳的老頭。不熟悉這段歷史的筆者不禁想起塔可夫斯基的一段話,「所有國內(指前蘇聯)那些被稱之為大師的電影導演,其成名之時往往都是二三十歲的年輕人」。也許斯時愛森斯坦正是一個激進的小布爾什維克吧。
回歸長鏡頭
達芬奇,拉斐爾,米開朗基羅,巴贊,塔可夫斯基,戈達爾……
這幾個人分一下組的話,不外是前三後三,除非讀者對文藝復興的歷史不知分毫。想當年前輩們冒著暴君嚴苛的法律與羅馬教廷的酷刑打著復興古羅馬文化的旗號展開了轟轟烈烈的現實主義文藝復興運動,旨在藝術上回歸現實,接近平民,並運用隱喻的方法揭露那個時代血淋淋的不公與統治者的暴行。正如後來人巴贊等回歸長鏡頭一般,盡管沒有那個時代如此鮮明的斗爭意義,但就巴贊「攝影影像本體論」中所提出的反對愛森斯坦蒙太奇理論的觀點,認為愛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論已然過時,只有長鏡頭才理論才是現代電影理論來看,大有一取愛森斯坦蒙太奇理論而代之的豪邁。
巴贊理論體系中的長鏡頭已經完全區別於盧米埃爾時代的長鏡頭,那時候沒有類似長鏡頭理論等上升到概念的東西,完全是技巧性,且根據需要自然而然隨機產生的事物。就塔可夫斯基的觀點,長鏡頭完全是一種獨立的藝術種類,即便在電影藝術框架內,長鏡頭發展至巴贊的年代,已經有了三大類的區分,電影學院反復教授的推、拉、搖、移,四種攝像機操縱方法最開始也只是單獨作為長鏡頭拍攝的專屬方式。到而今,隨著科技的發展,將電腦特技運用到長鏡頭攝制中,擺脫了之前由於技術所限不得已而為之的自然暗轉與隱蔽剪輯的技巧,長鏡頭又有了質的飛躍。
作為筆者最沉迷的一部著作《雕刻時光》的著者,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其長鏡頭的理論依然上升到哲學的范疇,的確,哲理性的東西用長鏡頭拍攝是最佳的選擇。但較之蒙太奇帶給大眾視覺的沖擊與感官的洗禮,長鏡頭下的電影往往顯得嚴肅,朴實,昏昏欲睡的大眾一般不會接受好萊塢製片廠以外的東西,或許只因為是尋找感官上的滿足,上升到藝術的精神層面,長鏡頭帶給人的的確是更深邃的東西。也許是一種見解,也許是導演的頓悟,也許是你跟局中人瞬間的共鳴……

當巴贊遇到愛森斯坦
——淺析「長鏡頭」與「蒙太奇」
一隻綠頭大蜻蜓,嗡嗡的飛過月色下的灌木叢,偏轉著翅膀轉過一片被風打來的樹葉,越過叢林與公路之間的鐵絲網,俯沖到斑馬線上空,傲慢的穿過第一輛賓士而來的汽車,越過第二輛呼嘯而過的汽車,緊接著啪的一聲,撞在第三輛汽車玻璃上變成一團漿糊,一部電影從這輛汽車開始了……
這是好萊塢電影《黑衣人》富有創意的一個開場白,電腦特技合成的蜻蜓,加上一組動感十足的長鏡頭。本文的主角之一——長鏡頭,盛裝登場。
法國電影理論家巴贊,根據自己「攝影影像本體論」的觀點提出了反愛森斯坦式傳統的電影拍攝方法,即與蒙太奇理論相對應的電影理論。迎合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現實主義盛行的現狀,現實主義電影也被深入研究,而與現實主義電影想契合的拍攝方法正是長鏡頭。就巴贊的觀點而言,電影就是將一個照相機攝像化,其場景由單幅且一格的膠片變成一副類似張擇端《清明上河圖》這樣需要一條長長的桌子鋪開,而且需要人一步一步走過觀賞的連續性極具因果關系的特大號膠片,依然是單幅一格。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將鏡頭與鏡頭之間充當橋段與節點的地方稱之為電影的節奏——「一條海里生長的水草,隨著它緩慢優雅的搖曳擺動,我們得以知曉大海的潮汐、暗流、水壓、漲落」。而他認為對膠片生硬的剪接不僅破壞了這種節奏,且引發了電影時間上的「蝴蝶效應」,當人們無法關注電影內時間的真實性而是驚訝的發現於交戰雙方來回切換的鏡頭時,他們會感覺到時間過的如此的緩慢,猶如一隻來回搖動的鍾擺,指針卻不走一步。
當我們不從歷史的原因細致的分析長鏡頭的起源、發展,並且不考慮其在電影攝制方法上的鼻祖地位時,從另一個角度來窺探,把它當做為了展現塔可夫斯基哲學意義上的電影內時間的推移「從復制於長鏡頭的生命流程」來知道的時間感而衍生的一種獨立的藝術,我們便會領悟到《大國民》(又名《公民凱恩》)中為什麼要通過不漏痕跡的剪輯來來展現一組在熒幕中看起來自然暗轉的長鏡頭,就像那跟水草,隨著電影內時間的流動,隨著奧遜.威爾斯的節奏搖曳起伏……
於阿巴斯那跟貧瘠的土壤相稱的靜謐中;於安哲羅普洛斯悠悠的詩意中;於塔可夫斯基哲理的深思中……讓長鏡頭的魅力一一在大師的影片中領略吧。
本文的第二位主人公與上著相比就如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好萊塢類型片與伍迪艾倫的獨立電影的關系,前者是大眾意義上的主流,而後者卻是一種探索意義上的少許嚴肅的電影藝術。它就是那個被初學電影賣弄知識的青年用濫的詞彙——蒙太奇。
與巴贊的舞台劇式長鏡頭理論相比,愛森斯坦作為長鏡頭理論二號人物塔可夫斯基的老師的老師卻是絲毫沒有讓步的意思,畢竟他的理論要先於巴贊。不論長鏡頭畢竟是盧米埃爾兄弟第一種試驗使用並沿用至今的電影拍攝方法,巴贊的景深鏡頭理論嚴格來說是繼愛森斯坦蒙太奇理論之後對學院派電影的一種沖擊,正如叛逆的孩子不可避免的做出極端的舉動,但是現實主義浪潮中涌現的先驅者們不都是靠著這股革故鼎新的勇氣使陳舊的面貌煥然一新么。
蒙太奇,正如本文的寫作一樣,沒有嚴格按照時間的順序因果的邏輯,先從早於巴贊的愛森斯坦寫起,而是將其置後。蒙太奇的魅力正是使觀眾在某時某刻於電影中出離,與導演的意圖相契合。愛森斯坦在拍攝《十月》中完美的闡釋了這一點,他運用理性電影的原則,不僅展現了1917年2-10月發生的一系列事件並且揭示了這些事件的含義。
我們回憶愛森斯坦時一定不會忽略那部《雜耍蒙太奇》,其實辯證的看,塔可夫斯基並不能完全脫離其太老師的蒙太奇理論,就如書中所述「任何這樣的因素,它能使觀眾受到感受上或心理上的感染……」,把「任何」去掉,正巧符合塔可夫斯基用哲思看待電影,與其電影中所展現的博大深邃的精神主題。
當我們回到文章開頭那隻在影片伊始飛了足足三分鍾的綠頭大蜻蜓,在以好萊塢為代表的大片場制度下的大眾電影的攝制中,蒙太奇與長鏡頭的爭論已經不再成為問題,一切為了觀眾的眼球,蒙太奇是為了帶給觀眾感官的沖擊,長鏡頭可以用電腦特效製作,國產大片《雲水謠》開場有一個非常精緻的多變的長鏡頭,電腦將八個鏡頭合制而成,效果極為出色。但是就如數碼相機與單反機械相機相比,膠片攝影機與數碼攝影機,國產電視劇與美劇相比一樣,現代化的東西用起來總是不如老舊的有質感。所以藝術層面上,長鏡頭與蒙太奇孰優孰劣之爭從來都是未熄之火。
悠悠然,大師們已經長眠地下,但他們的思想卻通過各種形式在這個藍色的星球上傳播,電影誕生時盧米埃爾兄弟手下一個攝影師很自然的運用長鏡頭將一幕舞台劇搬運到膠片內,隨後是以膠片剪輯與嫁接為手段的蒙太奇理論的開創,直到類似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打著回歸古羅馬文化的大旗進行的文藝革新的長鏡頭理論的再一次勃發,從盧米埃爾兄弟到愛森斯坦到巴贊,從宙斯到普羅米修斯到達芬奇,從創世紀到文明的誕生到在文藝復興的大旗掩護下激流勇進的革新,從舞台式長鏡頭到蒙太奇理論到運動的長鏡頭。
「小溪—驟雨—河流—瀑布—海洋」(塔可夫斯基《雕刻時光》),這句話闡釋了單線發展的歷史真諦,所有的事物進行時,總不會脫離時間的范疇,無論是電影內的還是電影外的,當新的大師站起來時,一場新的世紀辯論才會正式拉開序幕……

答題辛苦,幫忙點下【採納回答】,謝謝!!

⑸ 電影的拍攝手法有哪些

一. 遏制底細,運用景深超過主體

畫面中主體的加強有很多種本領,

個中經過景深加強主體是運用了底細變革的手法。

對入門者來說,這種手法應用起來並不艱巨,

只有經過安排拍攝隔絕、畫面光圈以及畫面焦距,

就不妨有理地將畫面中獨一明顯的中心,

集聚在拍照師想要中心展現的畫面主體上。

須要更加提防的是,

經過景深加強主體的本領在構圖時必需採用符合的拍攝觀點。

讓主體與其餘元素地方的平面不與數碼相機的焦平面平行,

以創作畫面底細變革的大概性,

同聲,景深的遏制也要更加經心,

提防因為景深過而淺弱化了主體,

獲得事與願違的功效。

八、用好快門優先形式,展現神秘動感功效

何時運用快門優先形式?

拍攝水景即是個不錯的試驗時機。

天然界中的水大多是震動著的,

為了把震動的水拍得如綢緞普遍誘人,

影友們確定要將暴光功夫盡管拉長。

簡直的操縱本領即是在拍攝時運用快門優先形式,

盡管調低快門速率。

拍攝水景的暴光功夫沒有一定的控制,

但影友們最佳能採用黃昏或光彩沒有直射的功夫。

暴光功夫越長越好,功夫越長,

水景「綢子」般的功效就會越鮮明。

九、減少遠景,加強像片的空間感和立體感

遠景的運用罕見於得意拍照,

在控制了以樣式和取景范疇為主的普通構圖本領後,

在拍攝藍圖或實質對立缺乏的簡單風光時,

在畫面中試驗介入遠景,

能平穩畫麵包車型的士元素和視覺的不平衡感。

各別的遠景在畫面中不妨起到各別的效率。

偶爾遠景不妨變成畫面重心,

變成像片重要的展現東西。

遠景表演的簡直腳色和在畫面中的要害水平,

在於於拍攝觀點、拍攝隔絕以及取景范疇等多上面成分。

十、運用顏色比較,鞏固像片的視覺報復力

黃藍、紅綠,都是最典範的互對比色。

當互對比色同聲出此刻一張像片的畫面中時,

激烈的顏色反差會帶來鮮明的顏色比較功效。

應用互對比色舉行創造,

能普及像片的臉色熏染力,

使畫面越發澄清和靚麗。

在本質應用中,

常常用個中一種臉色來映襯另一種臉色的風光。

上海圖書館中,模特兒身著赤色的裝束,

卻被置於綠色的後台中。

運用紅綠兩種臉色的激烈比較來超過人物,

使人物在畫面中越發明顯,越發醒目。

以上內容來自網路網

閱讀全文

與以前電影拍攝手法有什麼不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周星馳的電影全都 瀏覽:149
電影票房過百億的男主角 瀏覽:184
韓國男女互換電影 瀏覽:673
劉德華電影古裝劇 瀏覽:693
女主角叫彩靈的電影 瀏覽:339
杜家坎電影院 瀏覽:922
日本電影超大尺度 瀏覽:249
第19屆上海國際電影節評委 瀏覽:153
日本電影心路 瀏覽:496
馬麗演的電影哪個最好看 瀏覽:447
比高電影城橄欖城 瀏覽:942
神奇女俠動漫電影 瀏覽:939
冰雪奇緣的電影海報怎麼畫 瀏覽:356
喜羊羊與灰太狼飛馬奇遇記大電影6 瀏覽:97
什麼愛情電影好笑 瀏覽:866
灰色電影推薦 瀏覽:638
2018僵屍電影排行榜前十名 瀏覽:347
第九屆澳門國際電影節鄭爽 瀏覽:49
201719禁電影 瀏覽:22
adele法國電影 瀏覽: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