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關於愛情的短片》劇情簡介|鑒賞|觀後感
《關於愛情的短片》劇情簡介|鑒賞|觀後感
1989 彩色片 87分種
波蘭托爾影片公司/波蘭電視台聯合攝制
導演: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編劇: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克爾基斯托夫·皮耶謝維奇 攝影:維托爾德·阿達梅克 主要演員:格拉日娜·沙波洛夫斯卡(飾瑪格達) 奧拉夫·魯巴申科(飾托梅克)
本片獲1989年西班牙聖·塞巴斯蒂安電影節評委會特別獎,波蘭格旦斯克電影節金熊獎
【劇情簡介】
19歲的孤兒托梅克在華沙的一個小郵局工作,他寄宿在一個正服兵役的好友馬赫辛家中,後者不僅留給了他自己的房間,而且留給他一架雙筒望遠鏡,並指給他對面樓上一個「愛情生活十分活躍」的單身女畫家——瑪格達的窗口。他家裡只有一位孤獨的老母親,老人顯然十分鍾愛房客托梅克。托梅克不斷地偷窺瑪格達,直到有一天,他發覺自己深深地愛上了她。為了更好地看到她,托梅克偷來了一架高倍的變焦望遠鏡,並把鬧鍾定在晚上八點半——瑪格達回家的時間。為了讓瑪格達注意到他,也為了能「親眼」看看她,托梅克製造了假的匯款單,並自願成了清晨的送奶工,他觀察到瑪格達的掛鍾老是停著,就悄悄地給她送上一把上弦用的鑰匙。當瑪格達的一個男朋友登門時,托梅克惡作劇式謊報煤氣泄露,弄得那一對不歡而散。瑪格達雖然很氣惱,但對這一切全無察覺。終於,一天深夜,托梅克發現瑪格達在獨自痛哭。他再次偽造了一張匯款單,瑪格達前去提款,遭到了郵局經理的辱罵。托梅克追出去承認了自己所做的一切。瑪格達又憤怒又困惑。當晚,在瑪格達的惡作劇中,托梅克遭到了其男友的毆打。
但他們畢竟因此而結識了。他們在一個咖啡館中傾談,在街頭並肩漫步。托梅克告訴瑪格達:「我愛你。」但瑪格達卻斷然否定:「沒有愛情這種事。」托梅克終於如願以償地進入了瑪格達那間他已極為熟悉的房間,他將母親的遺物——一個內雕的水晶球送給瑪格達,可後者拒絕接受,因為「我不是好女人」。但她同意與托梅克 *** ,可年輕的托梅克卻過於沖動而一無所成。面對冷酷的瑪格達,托梅克奪門而逃。回到自己的寓所,托梅克冷靜地在盥洗室中割開了雙腕上的動脈,試圖自殺,終因老人及早發現,被送往醫院搶救。而瑪格達對這一切一無所知,她只是恍然間悟到了什麼。她焦急地等待著托梅克轉回來,可至今,她甚至不知道他的姓名。她找到了托梅克的寓所,老人指責她害了孩子,卻不肯告訴她托梅克的去向。瑪格達開始到處尋找托梅克,從一家家醫院到郵局,她得知他試圖自殺,卻沒有其它消息。她開始在窗口用一隻小小的望遠鏡觀察托梅克的窗戶,但那裡始終是黑暗和沉默。她明白自己已愛上了這個固執的孩子,她要告訴他:愛情是存在的。終於,一天夜晚,托梅克的窗口露出了燈光,他的身影出現在那裡。瑪格達含著淚激動地奔去,不顧老人的阻撓,守候在熟睡的托梅克身邊。通過托梅克的那架望遠鏡,瑪格達看到在一幅想像中的情影:瑪格達自己在獨自痛哭,這時,托梅克走了進來,溫存地撫慰著她。為了這幅想像的圖景,瑪格達淌下了幸福、感激的淚水。
【鑒賞】
繼《殺誡》之後,基耶斯洛夫斯基拍攝了他這一系列片中的第二部影片,《十誡(之六):關於愛情的短片》,簡稱《情誡》。影片不如前者那樣轟動,或如前者那樣帶給人們幾乎無法承受的震驚體驗;但它卻更加精美,更多一些普通人的痛楚、期待和絕望的寬宥。正像片名所表明的:這是一部關於愛情的影片,或者說是一個存在於想像與期盼中的愛情與戀人的故事。
《情誡》中有著一個年輕的窺視者,一份真誠、絕望而無處附著的愛。事實上,《情誡》是與《十誡》之禁令最為游離的一部。如果說影片有著一個准確的視覺敘事契機的話,那麼,這是一個窺視與窺視者的故事。但在基耶斯洛夫斯基那裡,這一窺視者的故事,卻在任何意義上都不是一個窺淫的故事。如果說,影片的主人公托梅克曾為窺淫的慾望所驅使,那麼在影片開始的時候,一種全然不同的行為動機已取代了前者。托梅克這個19歲的孤兒,對瑪格達的窺視顯然出自一種常態而非變態的慾望; 而且這無疑是一份不同尋常的 *** 。影片兩次呈現:當瑪格達的房間中的「劇目」點染上色情意味時,托梅克便會立刻推開鏡頭或轉移視線。如果說托梅克的窺視仍是一種病態行為,那麼,這病態來自影片所表現的現代社會,來自這一社會中人與人的間離與冷漠。托梅克對瑪格達的窺視只是一種可笑復可悲的替代物:他試圖藉此建立起一種想像中的交流,一份幻覺中的親昵。因為作為一種典型的現代人,托梅克和《情誡》中的人物是一些喪失了正常交流能力與可能的個人。「當接觸是不可能的情況下,窺視的慾望就佔了上風。」他愛上了她,他關注著她的一切;於是,托梅克的隱秘生活——對瑪格達的窺視成為他日常生活中最真實、最富 *** 與活力的一部分。每晚八點半是托梅克真實生命開始的時刻。在一個被高倍望遠鏡所縮短了的距離間,在一個想像的與瑪格達共有的空間中,托梅克獨自體味著與瑪格達「分享」平凡人生的快樂。如果說,《情誡》有著某種主題或類似於主題的話,那麼,這主題就是孤獨,就是渴望結束孤獨、建立正常交流的願望。但結束孤獨的渴望,常成為對絕對孤獨的印證。因為在《情誡》中,愛者與被愛者是如此的陌生、隔膜,可「望」而不可即;同一街區中的居民竟如不同星球的居民。事實上,《情誡》所呈現的,是一個由畸零者、孤獨者構成的社會:不論是托梅克、瑪格達,或馬赫辛的母親。他們所懷抱的是一份不為人知的、絕望的愛,他們所「擁有」的是一個想像的或替代的被愛對象。在這個「世界」中,愛是一種消費不起的奢侈。於是,瑪格達選取了一個最為有效的方式:索性否定愛與愛情的存在:「沒有這種事」。托梅克的故事是一個窺視者的故事,同時,也是一個絕望地試圖以一種真實的接觸取代這種病態的、想像中的「交流」的掙扎。他偽造取款通知,他力不勝任地充當送牛奶的工人,只為能親眼看到瑪格達;他打電話,叫來修理工,只為能以一種幼稚的方式介入、干預瑪格達的生活;他留下空奶瓶,為她送上一把鍾鑰匙,是在絕望地試圖使瑪格達意識到他的存在。但這一切都是徒勞的,它們除了使瑪格達感到小小的煩惱外,絲毫未能使瑪格達停下她匆忙的腳步,去注意到托梅克——那個郵局櫃台後面的小職員,那個在清晨時吵醒她的送奶工。那隻是現代城市生活中的一種環境因素而已。對托梅克說來,更為悲哀和絕望的是,當窺鏡中瑪格達在獨自失聲痛哭時,托梅克為這幅「無聲的畫面」而心碎,但他卻完全無能為力。作為一種絕望的掙扎,托梅克行動了,他試圖進入真實。他向瑪格達暴露了自己——一個不光彩的窺視者,一個陰暗的侵犯者,同時是一個不甚健康的孩子。當瑪格達終於從托梅克身上體味了愛的真誠之時,在瑪格達和托梅克之間存在一次深刻的角色的反轉與互換:這是窺視與反窺視的互換及視點佔有的反轉,也是愛者與被愛者間角色的反轉。這一次,是瑪格達在負荷著托梅克的痛苦:一種令人絕望的等待和注視,一份愛卻不為被愛者所知的凄惋。那也是一處不斷被人剜開的創口,一個不斷要求你去直面的孤獨。
在《情誡》中,窺視與反窺視的敘事模式還呈現為明與暗、冷與暖之間的對照和轉換。瑪格達的窗口,不僅是托梅克的光明所在,而且是一個被暖色——紅色調所充滿的空間。對於托梅克,那指稱著一個溫暖的歸處。構成這一紅色基調的是瑪格達房間中引人矚目的猩紅色的床罩、猩紅色的桌單、畫架上紅色基調的尚未完成的油畫和窗口那部紅色的電話。絕非偶然地,托梅克用來蓋起他那架望遠鏡的罩布與瑪格達的床罩有著同樣色彩與質地。它們作為兩件特定道具的色彩,同時成為一種暴露與遮蔽。它直觀地暴露出的是慾望;但它同時成為一種深刻的遮蔽:它所遮起的是主人公不願或不敢去正視的、無所不在的、深刻的孤獨。它以一種熱烈而飽和的色彩去遮蔽冷漠、黯淡的生存現實。它也是一種大膽的抗議與反叛。
《情誡》有著一個憂傷而溫馨的尾聲,那是接觸和交流的建立,那是拯救的降臨,那是一個經典的愛情故事的結局。但那隻是呈現在瑪格達想像視域中的一幅幻象。它實際上是瑪格達的扮演者、波蘭著名女演員沙波洛夫斯卡所要求的結局。她說:「我們不能給觀眾一個悲慘的結局,因為人們更喜歡神話故事。」她要求另外虛構一個結尾,這就是電影版本的結局。那是一個想像中溫馨的時刻。那隻是對拯救的渴望與嚮往,並非拯救的到來。但是,一個有夢、有期待的現實畢竟強似無夢的沉淪與死一般的生。
從某種意義上說,《情誡》是一部臻於完美的影片。它是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十誡》中一塊朦朧而略帶暖意的光斑。痛苦,但迷人;絕望,但有著對這絕望的反抗。基耶斯洛夫斯基在表述拯救渴望的同時,以他的傑作拯救著危機中的波蘭電影。(戴錦華)
② 介紹劇情震撼一點的外國電影老子看看
1.西線無戰事 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1930)(美國)
奧斯卡授獎以來第一部具有強烈思想性的作品
電影史上「最偉大的反戰電影」之一
揭示了慘絕人寰的戰爭實況,擊潰了所謂的「愛國」迷夢
2.馬路天使 Street Angel(1937)(中國)
中國早期社會問題片的集大成者
海派城市市井生活的經典寫照
20世紀30年代中國電影的壓軸之作
3.亂世佳人 Gone with the Wind(1939)(美國)
好萊塢「第一巨片」
展現著曠世愛情的絕世佳作
奧斯卡史上一個不可逾越的「至高點」
4.魂斷藍橋 Waterloo Bridge(1940)(美國)
鏡花水月痴人淚,藍橋愁斷離人腸
戰爭時期一首催人淚下的愛情絕唱
電影史上三大凄美不朽的愛情悲劇之一
5.公民凱恩 Citizen Kane(1941)(美國)
世界電影史上的一次重要實驗
反映一個浮士德式的人物在物質世界中的生存狀態
一部純粹的「電影的詩」
6.卡薩布蘭卡 Casablanca(1942)(美國)
世界電影殿堂中的經典之作
以愛情故事貫穿起來的驚險偵探片
蘊涵著愛國主義的主題和反法西斯激情
7.小城之春 Spring in a Small Town(1948)(中國)
一部典型的心理抒情片
世界電影史上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開創了中國電影史上詩化電影的先河
8.羅生門 Rash?mon(1950)(日本)
挖掘人性丑惡的巔峰之作
在國際影壇上產生重大影響的第一部日本影片
標志著日本的電影藝術進入一個新紀元
9.羅馬假日 Roman Holiday(1953)(美國)
流芳百世的浪漫經典
電影史上愛情文藝片的典範
溫馨浪漫中充滿了藝術的美感
10.後窗 Rear Window(1954)(美國)
「永遠的驚悚大師」的傑出代表作
一則「看電影」的寓言
一首直指陰暗人心的詩
11.賓虛 Ben-Hur(1959)(美國)
一部名垂影史的史詩巨片
奧斯卡歷史上一個突破性的記錄
滿含著對神的謙恭之感和敬畏之情
12.西區故事 West Side Story(1961)(美國)
百年經典的主題與現代藝術的融會貫通
美國「街頭歌舞片」的經典之作
一幕「羅密歐與朱麗葉」式的現代都市愛情悲劇
13.音樂之聲 The Sound of Music(1965)(美國)
人類記憶中最值得珍惜和細細回味的藝術佳作
好萊塢音樂歌舞片中經典中的經典
電影史上絕妙的神來之筆
14.教父 The Godfather (1972)(美國)
一部令人拍案叫絕的成功之作
一部最具史詩氣魄的揭露黑社會明爭暗鬥內幕的影片
一幅氣勢恢弘的「社會圖卷」
15.星球大戰 Star Wars (1977)(美國)
20世紀最為重要的文化事件之一
科幻電影史上最為經典的作品
影響了整整一代人
16.人證 Ningen no sh?mei (1977)(日本)
一部探討人性、人情、人倫的傑作
世界偵探推理片中的精品
開拓了懸疑片的社會深度
17.城南舊事 My Memories of Old Beijing(1983)(中國)
滿含人間煙火味,卻無半分名利心
近乎一幅寧靜、淡泊、簡約的中國水墨畫
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詩
18.莫扎特 Amadeus (1984)(美國)
展現一位「並非完人的樂聖」的坎坷人生
反映人生道路上善與惡的沖突
深刻洞悉人性的經典之作
19.芙蓉鎮 Hibiscus Town(1984)(中國)
「電影泰斗」謝晉的扛鼎之作
表現了各式人物在歷史面前的真實面目
發出對人性的呼喚和對美好感情的謳歌
20.紅高粱 Red Sorghum(1987)(中國)
中國新時期電影創作的新篇章
中國電影走向世界的新開始
猶如一聲霹靂,驚醒了西方人對中國電影所持的蔑視與迷幻
21.十誡 Dekalog (1989)(波蘭)
歐洲「道德焦慮電影」的代表作
以探討當代人的道德困惑為主旨的鴻篇巨制
透過世界上最偉大的人生契約引出滿含悲憫和質疑的精神命題
22.悲情城市 Beiqing chengshi (1989)(中國台灣)
當代台灣社會的灰色寓言
都會浮世風景中喑啞的安魂曲
一部時代轉換與個人命運緊緊相扣的台灣史詩
23.人鬼情未了(第六感生死戀) Ghost (1990)(美國)
好萊塢道德復興運動的代表作
一幕傑出的愛情悲劇
體現了超越生死的浪漫柔情
24.與狼共舞 Dances with Wolves (1990)(美國)
多元化文化觀在電影史上的成功折射
對美國西進運動的深刻反思
好萊塢歷史上一部永垂不朽的西部傳奇
25.情人 Amant, L' (1992)(法國/英國/越南)
一段讓人痛徹心扉的異國之戀
一段大膽、熾烈、郁悶而又無奈的叛逆戀情
一堵無法逾越的經典嘆息之牆
26.沉默的羔羊 The Silence of the Lambs (1991)(美國)
美國社會問題片的經典之作
一部令人緊張得透不過氣來的心理分析片
好萊塢最令人激動的恐怖片之一
27.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A Brighter Summer Day(1991)(中國台灣)
銳利的現代感和青春化特徵的真實結合
一曲青春的悲歌、一幕夾雜了少年初始的懵懂之美的戲劇
展現與夜色、血腥和貓王的歌聲聯系在一起的別樣的青春
28.霸王別姬 Farewell My Concubine(1993)(中國/香港)
通俗中見斑斕,曲高而和者眾
一部絢爛、令人陶醉的史詩
29.辛德勒的名單 Schindler's List (1993)(美國)
探尋和謳歌在特殊環境中的人性發展軌跡
具有巨大影響的震撼力和深沉而令人痛苦的藝術魅力
深具史詩的格局和撼人心魄的情緒力量
30.真實的謊言 True Lies (1994)(美國)
美國20世紀90年代動作片經典中的經典
特技電影的典範
大陸市場進口好萊塢大片的開始
31.阿甘正傳 Forrest Gump (1994)(美國)
美國「反智電影」的代表作
充滿著好萊塢電影回歸的保守主義精神
以小人物的經歷透視著美國的政治和社會史
32.燃情歲月 Legends of the Fall (1994)(美國)
一幅波瀾壯闊的美國西部畫卷
一部經典的唯美派電影
恍如隔世的成人童話
33.鋼琴課(鋼琴別戀)The Piano (1993)(澳大利亞/紐西蘭/法國)
一個凄美感人而又令人迷醉的愛情故事
細膩地展現了維多利亞時代一個啞女深邃的情感世界
反映女性意識覺醒的佳作
34.陽光燦爛的日子 In the Heat of the Sun (1994)(中國)
20世紀90年代中國電影的「意外之喜」
對「文革」時期青少年的生活狀態和青春期困惑的真實描繪
標志著中國電影跨入了一個新的時代
35.肖申克的救贖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1994)(美國)
一部揭露美國司法黑幕的巨片
一幅用友誼和希望描繪的生命畫卷
蘊涵人生哲理的喻世之作
36.獅子王 The Lion King (1994)(美國)
動物界中的「哈姆雷特」
歷史上最受歡迎的英語影片
迪斯尼公司的巔峰之作
37.這個殺手不太冷(終極追殺令/殺手萊昂/殺手裡昂) Léon (1994)(法國/美國)
一部偏重於暴力美學的動作巨片
令人心碎的問題少女與中年殺手的悲劇之戀
滿含繞指柔情的都市寓言
38.七宗罪 Se7en (1995)(美國)
電影史上最成功的心理驚悚片
一幕讓人發狂的人生戲劇
一部具有濃厚哲學意味的警世錄
39.勇敢的心 Braveheart (1995)(美國)
一部具有深刻民族主義和政治內涵的史詩巨片
一段纏綿而令人盪氣回腸的鐵血柔情
一部悲壯的血淚傳奇
40.廊橋遺夢(麥迪遜之橋) 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 (1995)(美國)
一部內涵深刻的社會倫理片
一段柏拉圖式的經典愛情
一部本地化思維極強的力作
41.猜火車 Trainspotting (1996)(英國)
一部著眼於社會現實的「問題電影」
另類影片的經典之作
以寫實主義的基調展示了現代青年自我放逐的生活狀態
42.泰坦尼克號 Titanic (1997)(美國)
電影史上第一昂貴的電影
沉沒之船上永不沉沒的愛情絕唱
一部人類應時時審視自己劣根性的警世箴言
43.美麗人生 Vita è bella, La (1997)(義大利)
一部超越常規的黑色喜劇片
一服醫治戰爭創傷的最佳良葯
擁有溫暖的質感,清新、達觀,而又生機盎然
44.中央車站 Central do Brasil (1998)(巴西/法國)
全世界最好看的電影之一
一部具有現實主義風范的溫情小品
一段悲憫旋律下的自我救贖之路
45.楚門的世界 The Truman Show (1998)(美國)
一則荒誕無稽的人生寓言
對惟利是圖、踐踏人權的社會現象的強烈諷刺
有力地批判了「媒體萬能」的價值觀
46.搏擊俱樂部(搏擊會) Fight Club (1999)(德國/美國)
一則極具顛覆性質的社會生活寓言
一部真正意義上的世紀末的現代啟示錄
一幕以死亡為主題的黑色喜劇
47.花樣年華 In the Mood for Love(2000)(香港/法國/泰國)
無法抗拒而又綺麗無比的東方之美
一個有關人生的命題、一段互為交織的愛情
一種緊張、神秘、情慾的調子,一場苦樂參半的夢
48.一一 Yi yi: A One and a Two... (2000)(台灣/日本)
一部高水準的社會學寶典
世界現狀的縮影,充滿迷人的奧秘與美感
在冷靜觀世之餘不乏對人的關懷與尊重
49.黑暗中的舞者 Dancer in the Dark (2000)(丹/德/荷/美/英/法/瑞/芬/冰/挪)
北歐電影史上耗資最大的一部影片
一部同現實激烈碰撞的質朴而偉大的音樂劇
一首關於執著信念的贊美詩
50.千與千尋 Sen to Chihiro no kamikakushi(2001)(日本)
自我救贖的英雄史詩
重新審視人類生命力的力作
在人與自然的對決中探尋世人活著的力量和理由
③ 看了《血戰鋼鋸嶺》的觀後感,四五百字左右。
鋼鋸嶺(位於沖繩島)戰役,乃太平洋戰爭一部分。在戰前,日本構築了完善的防禦工事(碉堡以及地道),易守難攻。美軍數次沖鋒均被擊潰,死傷無算。美軍的屍首成車地往回送,彷彿運送的不是屍體,而是垃圾;戰場上開膛破肚者有之,雙肢被炸飛者有之,至於來不及送回的屍體,除了被清場的日軍「補刀」,還要被覓食的老鼠「蹂躪」。這種場景,真實的讓人想吐。
主角戴斯蒙德·道斯所在的連隊,正是在這一背景下,進行新一輪沖鋒。
道斯,弗吉尼亞州一農家子弟,基督復臨教派教友,這個教派謹遵聖經十誡「不可殺人」的命令,道斯對他的信仰非常較真。美、日開戰後,道斯不顧父親反對,執意參軍,但又不想扛槍殺人。那麼沖突來了:如何調和戰爭與個人信仰?道斯一開始想得很單純,做個不殺人,只救人的醫務兵。
做醫務兵,豈是自己說了算?
進入訓練營後,道斯用自己的信仰為不扛槍辯護,長官和隊友們一副「你不是開玩笑吧」的表情,之後,發現道斯確實對信仰很認真。他們便把他視為「異類」,侮辱他,虐待他,而他也不以為意,真正做到了不以信仰為恥。
長官們想以精神病為由把他開除,結果道斯死活不承認自己有精神問題,所以矛盾升級為:要麼承認自己是精神病,退伍走人;要麼接受軍事法庭審判,蹲監獄。最後,道斯的父親出馬,作為「一戰」老兵,這位父親通過請求自己的老上司某准將,准許道斯有基於宗教信仰不持槍的權利,至此,始轉為醫務兵。可以想像,如果沒有父親這層關系,道斯指定是蹲監獄了。他在信仰面前不肯妥協,即使未婚妻勸說也不濟事。他的理由很簡單,如果不堅持信仰,他不知道如何做自己,也就沒法想像餘生如何和妻子相處了。
真正讓這位「異類」成為「聖人」的,是一場軍事撤退。
費勁努力,美軍終於攻克了一座碉堡。孰料,不久之後,日軍展開反沖鋒,如果大家對日軍的死亡沖鋒沒有感官印象的話,這一段電影絕對堪稱經典。美軍寡不敵眾,全線潰退,道斯所在的連隊被徹底打散,隊長撤退到後方後,發現大部戰友尚未撤回。心急如焚,請求上級予以軍力支援,上級無奈的說,現在無兵可用。
現在主角迎來了自己的時刻。
在就要撤退到安全地帶時,道斯意識到自己該干點什麼?他向上帝祈禱,彷彿聽到一個聲音說,回去救人。結果他冒著日軍的炮火、清場,救出了75名戰友(順帶還救了幾個日本兵),別問我怎麼知道具體數字的,因為我查wiki了。如果不考量道斯的信仰,我們絕對無法解釋這件事,上帝借著虔信人的手,完成了世俗之人無法想像的「奇跡」。以至於事後,隊長對道斯說,「你是我誤解最深的一個人,你的成就大過連隊中的任何一個人。希望你能在未來某個時刻原諒我。」道斯笑而不語,彷彿說,我從來就沒有怪罪你。
此役之後,道斯成為連隊里的「聖人」。以至於沒有他的「禱告」,他們都不想進行新一輪沖鋒。道斯用自己的勇氣和犧牲精神,贏得了尊重,並證明了自己的「信仰」並非虛妄之事。
說到信仰,尤其是基督教信仰,秉持世俗理性之人,往往視之為「迷信」或反理性的東西。其實說起來,信仰乃一種「理性不及」(non-rational)的東西。你無法用世俗理性的標准評判它,就像按世俗的標准,道斯根本不可能取得這樣的「成就」,事實上,道斯確實不以為這是自己的成就,而是謙遜地歸之為上帝的意旨。
另,《血戰鋼鋸嶺》的導演是梅爾·吉布森,是的,就是執導《勇敢的心》的那位。
④ 很少人知道的好電影 有沒有
1、《時失2公里》
韓國電影。任昌丁主演。這是一個大雜燴電影,但是很好看。黑幫、女鬼、喜劇,很多元素,情節緊湊,搞怪又不過火,女鬼還很可愛。不知道該怎麼說,說太多就劇透了,為了不影響你的觀感,我不多說,但是我真的覺得是一個把娛樂元素結合的很好又善良的片子。
2、《拯救綠色星球》
韓國電影。申河均主演。申河均的表演很有張力,雖然有負面新聞(吸毒),但他的表演值得誇贊(話說,他的表演總是帶著一種病態)。這部電影的表面情節似乎沒什麼,結局實在是個反轉!
3、《春逝》
韓國電影。許秦豪導演,劉智泰、李英愛主演。這是多年前的一部文藝片,感情細膩,非常優美,而且還有淡淡的哀傷,讓人感慨愛情的流逝。我因為這部片子開始討厭李英愛,或許這證明她的表演的精彩。但不管怎麼說,這部電影讓我抵制了所有李英愛的影視作品和廣告及其產品!——人的感情真是沒法說啊!
4、《愛·回家》
韓國電影。李貞香導演。當年的小主演俞承浩如今已被稱為「國民弟弟」。這是一個講述外婆和小外孫的故事。看這部電影常常讓我想起我和外婆在一起的時光,想到自己小時候也是那麼不懂事,以自我為中心,真是個壞小孩!!讓我十分想念去世的外婆,每看必哭!!
5、《綠洲》
韓國電影。薛景求主演。這也是好幾年的電影了,薛不愧是實力派!而且這部電影有一個挺特別的題材,視角獨特,很觸動人心。
我看的電影是韓國電影為主,所以推薦都是韓國的。以下推薦我覺得還不錯,但可能樓主都知道或看過,但或許有「遺珠」,基本我想到的題材都選了幾個代表,簡單列了幾個,——
1、《殺人回憶》(宋康昊主演,這是一部讓我無比喜歡的一部電影,導演奉俊昊很年輕,卻手法老到!!);
2、《麻婆島》(一定要看第一部,李延鎮主演;續集不好看);
3、《下流人生》(曹承佑主演,人生的另一面);
4、《老男孩》(崔岷植、劉智泰主演。海外得獎作品,挺殘忍的,朴贊郁導演復仇三部曲之二);
5、《卑劣的街頭》(趙仁成主演,下層黑社會小弟的悲慘一生);
6、《空房子》(在熙主演,金基德的創意總是很特別);
7、《不要相信她》(姜東元、金荷娜主演,你會發現姜帥哥原來也可以如此土的掉渣兒,金荷娜實在是不錯的演員);
8、《電影就是電影》(姜志煥、蘇志燮主演,人生如戲);
9、《……ing》(金來沅、林秀晶主演,挺感人的,但是悲劇);
10、《歡迎來到東莫村》(申河均主演,朝鮮戰爭中的一場夢);
11、《金氏漂流記》(那個主演也是《歡迎來到東莫村》的主演,但是我總是記不住他的名字,都市中的原始生活);
12、《芭蕾舞教室》(尹啟尚主演,高三學生畢業前的一段歷程);
13、《再見,哥哥》(兩個小男孩,哥哥得了絕症,弟弟漸漸懂事的一個故事)
14、《10億》(朴海日、李民基等主演,探討人性的故事)
15、《少年去天國》(朴海日主演,又喜又悲,真是沒辦法。朴海日很特別,這個電影可以和朴海日的另外一部純情愛情片《菊花香》對比著看,朴的表演很多變。)
以上影片我都看過了,雖然老片子居多,但真的覺得還不錯!
以下為想看卻未看的,也推薦一下——
《死不張揚離奇失魂事件》《加油站奇襲事件》《我要復仇》《坡州》
一家之言,希望能有幫助!
⑤ 後現代派的電影有哪些
王家衛導演的片子,基本都可以歸屬到後現代主義電影的范疇裡面來,下面是一些很有名的後現代注意電影,建議你可以都去看看!很不錯的!
後現代主義電影
希臘導演安哲羅普羅斯在1995年拍出了《尤里西斯生命之旅》,借著一個電影導演去找尋一部電影誕生之初遺留下來的膠片的故事,回顧了電影和希臘的歷史。有人將安哲 羅普羅斯視為20世紀最後的現代主義電影大師,其實非常的不準確,安哲羅普羅斯的電影是很難概括的,他的每一部電影無不來自希臘神話的原型,漂流、尋找、個人意志與命運的對抗的題旨,他也不過是不停地「摹寫」史詩罷了。《尤里西斯生命之旅》中有一個經典場面:導演A在火車上遇見兒時印象中的母親,母親帶他回家,他帶著90年代的身體,加入了1945、1948、1976……的新年舞會,每個人都如記憶般年輕,只有他帶著衰老的皮囊。安哲羅普羅斯用電影拼貼了自己的後現代之夢。
英國導演艾倫.帕克執導的《迷牆》一上映就風靡了世界。這里邊最首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平克.弗洛伊德(Pink Floyd)這支成立於1966年的英國前衛搖滾樂隊本身的音樂魅力。不過,《迷牆》首先還是一部電影,一部從視覺上加快步伐將大眾帶向MTV時代的電影。現在,MTV已經成為全球收看觀眾最多的視聽藝術,甚至連足球也無法與之相比。阿倫.帕克堪稱「MTV之父」。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在世界各地的美術學院中,都有《迷牆》的影迷。《迷牆》成了後現代電影的一個里程碑,同時也宣告了「後現代無經典」謬論的不攻自破。美術愛好者談論它,喜歡它,好像它不僅僅是一部電影,而且是一個觀念藝術的展品。這部集搖滾音樂、現代美術和各種形態的影像之大成的影片,是一部對後現代影像充滿自覺的影片。
《發條橙》是一部著眼於社會現實的電影,它將青少年的青春期躁動誇大到極致,把人生這一階段可能發生的破壞圖景一覽無餘地展現在人們面前。影片的意圖非常明確,就是顛覆傳統的、正統的道德規范,指向更為人性的東西。《發條橙》是根據英國作家安東尼.伯吉斯的同名小說改編。
在德國,1999年青年才俊導演湯-蒂克的《羅拉快跑》是一部成功的後現代主義電影,影片在結構上為故事設置了三個結局,體現了導演打破傳統敘事規則的努力;在影音風格上上,快切、動畫、搖滾樂、動感人物、大塊色調對比等匯成大雜燴,充分表現出剪貼拼湊的特徵。波蘭法籍導演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盲打誤撞》、德國的《羅拉快跑》和英國的《滑動門》都給影片設置了兩三種結局,都表現了偶然性早對個體命運造成的決定性影響。
20歲的柏林姑娘羅拉和她的男友,同樣是20歲的曼尼,他們遇到了大麻煩。曼尼不小心將一個黑社會老大的錢給弄丟了,而且是20萬馬克。20分鍾後,老大就要來討錢,要是找不回來這些錢,曼尼就命在旦夕。曼尼打電話向羅拉求救!20歲的羅拉只有20分鍾,她想也來不及想,撒腿就跑……
20分鍾以後,羅拉拿到了錢!但曼尼等不及,跑到對面的超市去打劫,被趕來的警察一槍射中胸膛……
這是德國青年導演湯·蒂克偉(Tom Tykwer)拍攝的影片《羅拉快跑》中的故事情節,可憐的曼尼死得太慘了。你別著急,還沒完呢!
20分鍾後,羅拉兩手空空趕到,但曼尼卻橫遭意外,暴屍街頭……
20分鍾後,羅拉抱著千方百計搞來的10萬馬克趕到現場,卻赫然看見黑社會老大也准時抵達……
《阿甘正傳》,該片由湯姆.漢克斯主演,獲1995年第67屆最佳電影、最佳男主角、最佳導演等六項桂冠。該片表現出的善良、溫情,觸動了我們心中最美好的東西,展現了誠實、守信、認真、勇敢、重情等美好情
《阿甘正傳》以一個被正常世界視作 「低能兒」的阿甘為主人公,貫穿起一個被改寫的人文歷史——它對美國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和人物進行了巧妙的鋪排與重述,並運用了大量反諷、戲擬、電腦模擬、類型混雜、滑稽模仿與「無敘事」等解構手法,對美國近代以來的政治、歷史、流行文化、名牌時尚、廣告等方方面面廣開玩笑,大肆揶揄,重新解釋了歷史、戰爭和英雄,為觀眾提供了一種消遣性的快樂原則,從而建構起後現代文本的敘事模式與造型風格,在打破人文歷史謊言的同時又以謊言的拼貼手段復制了一個虛假的寓言故事。當然,如果對上個世紀早期到中期的美國歷史比較熟悉,就更能很好地理解該電影的黑色幽默成分,比如熟悉「貓王」的音樂風格、「乒乓外交」、「水門事件」、「反越戰運動」的話,其中許多情節一定會讓大家會心一笑。
運動片的風格、血腥又恰到好處的處理、扣人心弦的故事主線和有力的社會警示作用,《搏擊俱樂部》簡直就是90年代的《發條橘子》。在這個只產生了極個別具震撼性影片的年代裡,《搏擊俱樂部》必定不會被忽略。它給人印象很深,並引發深深的思索。與時下95%的恐怖片不同的是:它留給觀眾大量的問題去回想和爭論。《搏擊俱樂部》所展示的發人深省的、多層次的故事給成百上千的評論、特寫及觀後感文章提供了足夠多的討論素材。 本片的導演大衛芬奇在拍攝《搏擊俱樂部》之前,已經有了三部引人注目的影片:《異型3》、《七宗罪》和《心理游戲》。芬奇有心要讓《搏擊俱樂部》成為一部視覺傑作。同前三部片子一樣,《搏擊俱樂部》也是色調暗、進度快,觀眾在看的時候沒有多少時間細想,有人稱其為「MTV風格」,但與其他同類影片不同的是,芬奇的每個快速的鏡頭切換除了可以不讓觀眾覺得乏味,還有其獨特的作用。 不可否認的是,《搏擊俱樂部》的確是一部暴力的電影。有的情節表現得十分的殘忍,以至於一些觀眾會扭頭不看,比如一個人從他的嘴裡把自己松動了的牙齒拔了出來。當然,所有這些血腥的鏡頭都是為了揭示影片的主旨:人天性殘忍,而每日苦差麻木了人心,引發狂性,結果產生難料的後果。搏擊俱樂部的成員們都是現代社會使人失掉人性和感覺的犧牲品。他們已經變成了輪子上的嵌齒,他們恢復個性觀念的唯一方法就是返回到最原始、最野蠻的痛苦和暴力的本能中。
導演:丹尼.博伊爾
《猜火車》又名《迷幻列車》,僅用了49天就拍攝完成,是一部成本為250萬美金的小製作影片。本片描述了蘇格蘭愛丁堡一群吸毒青年垃圾式的生活現狀,其冷靜的喻諷口吻,真實的敘述態度,貫穿始終的黑色幽默感及充滿現代感的聲畫處理使之成為另類影片中的經典。影片對吸食海洛因而產生的快感進行了極為細致的描述,同時片中所充斥的墮落情緒及所表現出的價值觀和自我意識引起了社會的極大關注和爭論,因而影片一出爐便成為輿論的焦點。那眩目的鏡頭和婁.瑞德、伊基.鮑普的搖滾樂不啻為一劑迷幻葯,我們眼直勾勾盯著屏幕,身臨其境,當馬克的針頭扎入皮下組織,我們以為那白色的化學物質是融入了自己的血液;當一夥人搶劫後在路上狂奔,我們覺得是自己的心臟在劇烈地跳動。幾乎每一個場景都可稱得上是一部精緻而出人意表的濃縮短片:
「選擇生活,選擇工作,選擇職業,選擇家庭。選擇他媽的一個大電視。選擇洗衣機,汽車,雷射唱機,電動開罐機。選擇健康,低卡里路,低糖。選擇固定利率房貸。選擇起點,選擇朋友,選擇運動服和皮箱。選擇一套他媽的三件套西裝。……選擇DIY,在一個星期天早上,他媽的搞不清自己是誰。選擇在沙發上看無聊透頂的節目,往口裡塞垃圾食物。選擇腐朽,由你精子造出取代你的自私小鬼,可以說是最無恥的事了。選擇你的未來,你的生活。但我幹嘛要做?我選擇不要生活,我選擇其他。理由呢?沒有理由。只要有海洛因,還要什麼理由?」
主演讓、雷諾《這個殺手不太冷》將一個成年殺手和一個未成年少女之間的愛情,刻畫得可歌可泣。因為新電影的觀眾大部分是年輕人,對電影的要求是「一種刺激的快感或無傷的危險」,傳統電影中嚴肅的悲劇、沉重的道德並不在他的作品中呈現,那些人物並不背沉重的包袱,也無崇高的使命,他們的存在為的是自己,追求的是自己的喜樂。呂克·貝松被稱為法國新巴洛克電影代表之一,後現代電影領軍人物。喜歡看法國電影的觀眾說起貝松的影片《地鐵》、《碧海情》、《尼基塔》、《這個殺手不太冷》、《第五元素》、《聖女貞德》等都是如數家珍。
《低俗小說》由「文森特和馬沙的妻子」、「金錶」、「邦妮的處境」三個故事以及影片首尾的序幕和尾聲五個部分組成。
觀看《低俗小說》,如同觀看一場流動的「波譜藝術」,美國黑幫片、恐怖片、愛情片的雜燴在一起,以一種戲仿的形式重新拼貼。除了視覺形象拼盤以外,《低俗小說》為人稱道的「圓形結構」敘事策略,也是多元共生的拼貼產物。全片由一個序幕(餐館里的打劫),四個章節(分別被命名為「朱斯和文生」、「文生和馬沙之妻」、「一隻金錶」、「 邦尼的處境」)構成。這徹底打破了傳統電影的線性敘事邏輯,首尾相連,似一個圓形從隨意一點開始截取,並最終回到了起點。暴力是昆汀作品反復出現的主題,本片中頻繁的暴力場面正呼應了它的「圓形結構」,明確指出暴力事件的發生是循環而永無停止的。在這里暴力成了一種生存方式,是對異化、疏遠、默默無聞的反抗--然而導演對待暴力的態度始終不是肯定的,朱斯的金盆洗手、文生對愛情的渴望也許就可以說明這一點,他們都在尋求無可奈何的暴力之外的出路,盡管這種出路在美國這個暴力泛濫的社會看起來是渺茫的。作為敘事的功能裝置:偉大的英雄、偉大的冒險 、偉大的航程、偉大的目標皆以喪失,即符合利奧塔對後現代的界定--對元敘事的不信任。這種對元敘事不信任的後現代特徵,在影片中集中體現在英雄的喪失。不僅作為殺手的文生和朱絲是失敗的,而且作為黑幫老大的馬沙是失敗的(遭性變態者的強奸),作為職業拳擊手的布奇(不由讓人聯想到史泰龍扮演的個人英雄主義的拳擊手洛奇)同樣是失敗的(遭到黑幫的追殺又落入性變態者手中)。這種英雄的喪失帶有某種尷尬的滑稽,同時又是我們時代的「後現代狀況」--人類歷史的進步主義者信仰和鼓吹的啟蒙理性遭遇不信任,道德審判和價值判斷無限期延遲(觀眾或許會為昆丁對電影技術花里胡哨的創新困惑不已,但興奮點顯然已從康德的第二批判轉向第三批判,他們渴望獲得奇特而意外的美學救贖)。既然所有的生活難題都解決不了,一切並不像文化精英們所說的那樣,人們也許有理由滿足於對現象的表面佔有和消費(同時,這不是我們時代反史詩的史詩嗎?)於是,剩下的是大眾和通俗文化,正如本片的片名所示- -《低俗小說》。
導演:索德伯格
主要演員: 安迪.麥克道威爾,彼得.加拉格爾
得獎記錄:第四十二屆戛納電影節最佳影片金棕櫚獎 (1989)
第四十二屆戛納電影節最佳男演員 (1989)
一個表面上平靜的中產家庭,因為朋友意外來訪而失去平衡,暴露出其中充滿性失調謊言的真相。原來有潔癖的姐姐安迪.麥克道爾早就跟丈夫彼得.加拉格爾沒有性生活,但妹妹勞拉.桑.吉亞科莫卻跟姐夫暗中打得火熱。丈夫的同學詹姆斯.斯派德帶著錄影機來訪,竟然讓姐妹二人因為好奇心而對著鏡頭大談心中秘密。一鳴驚人的新導演史蒂文.索達伯格用冷靜而富創意的手法剖析現代人脆弱的心理層面,尤其突顯出高科技(錄影機)無堅不摧的奇妙魅力。
英國著名導演格林納威早期拍攝過很多試驗性很強的短片,後來又長期為標榜另類風格的英國電視四台拍攝影片,所以他的影片一向以風格手法怪異著稱。他學生時代的繪畫經驗又使得他的作品追求畫面的精良與視覺上的沖擊力。這兩點,在這部影片《枕邊書》中得到了加強與融合。
格林納威的所有影片都情節怪異離奇,這部影片也不例外,諾子在人身上書寫十三章《枕草子》,然後交給出版商的情節實在令人匪夷所思。而出版商在見到最後一章「死刑者之書」之後,竟然心甘情願交出性命。這些極度風格化的情節和細節很難令人接受,但在經過格林納威更加風格化的畫面表現之後,反而顯露出迷人的美感。不過在短暫的視覺美消逝之後,面對空空的銀幕,影片中的一切又是那麼令人迷茫。
影片拍攝手法中最大的特色,是創造性地運用畫中畫的手法。這些形狀、位置、大小變幻不定的小畫面和整個大畫面之間構成多種視覺和結構關系,大部分是與大畫面書法對位的小畫面說明,還有很多是回憶的畫面,也有類似於疊畫的電影語言功能。多功能、多層次的大小畫面的嵌套與並列,形成復雜多變的語言風格和畫面表現力,這是格林納威在影片中進行的一項電影語言的試驗。
影片的故事如何,表現了什麼,這雖然是一部影片必備的重要元素,但絕對不是唯一的。格林納威這部影片的故事性面對大量充滿東方情調的精製畫面和實驗性的電影語言,已經退居到次要位置,只是為他們提供了一個適合的載體而已。在眾多主流的故事性影片中,格林納威的這部《枕草子》令我們看到了一部精彩而富有啟發性的「另類」電影。
《枕邊禁書》以兩位時代相隔、內心卻有默契聯系的女性的日記為敘述主軸,大量運用電腦新科技,將各個年代、各種時空發生的時間以「畫中畫」的形式在同一個電影平面展開,開掘出前所未見的電影語法。有些時候我們明顯感覺可以用切換處理的鏡頭,他都以「畫中畫」的形式代替,平行蒙太奇在他的電影中成了「平面蒙太奇」。透過「畫中畫」,觀者、劇中人,以及隱藏的電影導演位置是相等的,觀眾所看到的人、事物無意不是透過導演之眼在觀看。
中文名稱:巴別塔
英文名稱:Babel
別名:通天塔,火線交錯
資源類型:DVDScr
發行時間:2006年11月27日
電影導演:阿加多·岡薩雷斯·伊納里多 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
電影演員:布拉德·彼特 Brad Pitt
凱特·布蘭切特 Cate Blanchett
蓋爾·賈西亞·貝納 Gael García Bernal十二個人、三個國家、四種不同的命運、一次偶然的事件,皆源於那一聲無意的槍響……命運交織的羅網將不同種族、地域、文化背景下的靈魂納入其中。世界上的每個人之間都存在著千絲萬縷的關系,上世紀60年代,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米爾格倫提出了「六度分割」的理論。他認為,只要通過六個人,你就能夠與任何一個陌生個體建立聯系。可是這種關聯的絲線是多麼的微弱,即使我們意識到對方的存在,但我們還是聽不見對方的掙扎呼喊,就算聽到依然無法理解無法進行有意義的溝通。在電影結束後顯現出了一段字幕:「獻給我的孩子。最暗的夜,最亮的光。」顯然,這絕非一部絕望的電影,而是一部在絕望世界裡掙扎的故事,並將孩子視為未來的希望,光明世界必將由他們建成,通天之塔亦必將由他們建成,願未來的世界不再有誤解、隔閡和悲傷。
顯然,影片帶有強烈的亞歷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里圖的獨特風格,世界上恐怕很難找出什麼導演能夠把多線索交叉敘事手法運用得如此嫻熟,儼然有超越上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撞車》的勢頭。而且,亞歷桑德羅此次把握的故事以及故事種的矛盾沖突顯得更加的宏大和人性化。同時,這種多線索敘事技巧在他的手中也已經不再僅僅是表達的工具,而是 極富洞察力並具有深刻見解的表達出口,是其展現故事主題的必由之路。伊納里圖曾表示過,將一些故事線索編織到一起已經成為他工作的一種習慣。「當我坐在車里看到有人從路邊經過時,我便開始覺得那個人肯定比我頭腦中的任何東西都要有趣。所以探究他人的內心是我最大的願望。與此同時,我們所擁有的現實中的一切也是如此的有限。我更希望探索更加廣闊的外部世界,還有陌生的外部世界是怎樣影響到我個人的等等,都將成為我作品中所要探詢的目標……」
波蘭電影大師基耶斯洛夫斯基(1941-1996)的經典之作。以法國國旗的三色命名的三部電影分別代表了三個主題:博愛,平等,自由。導演用極為細膩的光影音的效果為我們剖析這三個主題。《紅白藍三部曲》是基希洛夫斯基生平最後的三部作品,大師兩年後即因病辭世。《藍色》是憂郁和自由,掙脫俗世的信念才能獲得人性與情感的自由;《白色》是尊嚴和平等,導演在片中探討和質疑了情愛與平等;而《紅色》則是真誠和博愛,人世間充滿各種猜忌和矛盾,唯有博愛才能解開羈絆心靈的枷鎖。這三部作品是基思洛夫斯基充滿人道主義和人文思想的傑作。他以細致而精密的情節來講述故事,從普通人的人生命運闡釋他對生命的尊重和見解。在電影中,無論出場時間的長短,基思洛夫斯基都將主人公的位置給予了女性,也許是因為她們更脆弱一些,更能夠體現憂郁、尊嚴與真誠。在這三部曲中,基思洛夫斯基依然發揚了《十誡》以來的一貫宗旨,用包蘊著宗教哲學精神內涵的戲劇性故事情節表達了自己對當代人生存狀態的深刻理解。
《藍色》獲得93年威尼斯金獅獎,並獲得愷撒獎9項提名;
《白色》獲得94年柏林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紅色》獲得紐約影評人協會及洛杉磯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並獲得愷撒獎7項提名。
在三部電影中,都有令人痛苦的道德抉擇。《紅》中,老法官告訴瓦倫婷,鄰居中有一個家庭看似幸福,但丈夫卻背著妻女在外面偷情。那麼,瓦倫婷該馬上去揭穿他嗎?那樣他們將看清真實然而痛苦,還是依然讓他們隱藏在平靜之下呢?《藍》中,朱麗葉的鄰居在夜總會里做脫衣女郎,她認為這樣做自己很快樂,男人們也很快樂。但是有一天她發現自己的父親就坐在台下觀眾席的第一排!《白》中,商人米高拉成功但是已對人生厭倦,他求卡魯把自己槍殺,作為報酬,他將幫助卡魯回國,並且有資本做小本買賣。而卡魯除此而外,似乎沒有別的辦法能幫他回國了。七十年代,波蘭電影藝術大師K.Zanussi開創了「道德焦慮電影」,基斯洛夫斯基的作品把「道德焦慮」推進到一個更深的層面。基斯洛夫斯基認為,在自由主義社會中,人的道德處境更為孤絕。因為,自由主義社會沒有國家道德、民族性道德、階級道德一類的或虛構、或強制的全民道德。個人的道德承負及其軟弱無力在自由主義社會中更充分地顯露出來,所謂自由主義倫理,首先是對個人的道德承負力的脆弱的體認。在自由主義社會,個人的道德壯況是怎樣的呢?基斯洛夫斯基仍然通過個體性的道德困境來探討自由個體在日常生活中的倫理負擔。自由主義社會的意識形態是自由、平等、博愛,《藍、白、紅》三部曲要探討這些價值理念的私人含義。任何價值理念都不是抽象的,社會制度中的大理念也體現為具體的個體私生活事件。要想知道生活制度的倫理大理念的味道,最恰當的辦法是體味在這個生活制度中生活的個人眼裡噙著的淚水。
暴雨將至》給人的震撼是非常巨大的,Milcho Manchevski(米爾科.米切夫斯基這位馬其頓導演的處女作(這是他第一部長片),一舉奪得1994年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1995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提名,1996年獨立自由獎等三十餘項國際大獎,決非僥幸。本片分成三個部分。一段不可能的愛情、一個兩難的抉擇,一段手足的殘殺,將前南斯拉夫地區暴雨將至的社會背景和幾個故事聯系起來,無理性的民族、宗教仇殺將愛情、親情無情地打破,讓人看了很悲痛。可以強烈感受到影片中,導演深藏其中的渴求:對人類的熱愛,對家鄉的熱愛。
第一部分:WORDS (字)-----馬其頓的農村
一個年輕的神父藏匿一個出逃的女子,愛情隨之滋長。當他們准備去倫敦找攝影師的叔叔時,女子的家人找到了她。女子死於哥哥的槍下,愛情如鳥一般飛過,我們都無能為力!
第二部分:FACES (臉)---倫敦的都市
安妮是一個美麗的女子,她有一個愛她的丈夫,可是她還有一個放不下的情人亞歷斯。亞歷斯是馬其頓來的攝影師,16年前來到倫敦。其實我們很清楚這個亞歷斯就是第一部分中年輕神父要投奔的叔叔。有一張照片讓我們心頭一悸,照片上是馬其頓的女子死在哥哥的槍下,神父看著她。女人的丈夫很清楚她的出軌,可悲的是他居然死在餐廳的亂槍中,一張臉被打成一片模糊。
第三部分:PICTURE (圖片)---馬其頓的農村
亞歷斯回到闊別16年的家鄉,這里時有紛爭。他為了帶女孩出逃被朋友槍殺,女孩終於得以出逃。鏡頭回到第一部分的開始,我們終於清楚的知道故事的前因後果。女孩逃到了神父的住所,盡管後來也逃不開死亡的宿命。乾旱的土地終於迎來暴雨傾盆,雨中躺著亞歷斯的屍體。
整個故事因為形式的錯亂而變得有些輪回的宿命,充滿了不可抑制的惶惑,原來所有的一切都是因為狹隘的民族主義的猖獗。而片子里人與人的關系也是微妙錯綜,沒有正面的槍林彈雨但是每一次開槍都有驚人的震撼力。親情和愛情都變得不堪一擊,原來種族的紛爭是如此殘酷。三個故事殊途同歸,影片的背景是籠罩著內戰陰影的馬其頓和巴爾干半島。沒有可能的戀情,個人的極大矛盾,回歸和宿命。三個故事在人物的交錯縱橫中揭示戰爭的悲劇,而狹隘的種族主義正是這一切的罪魁禍首。
1994年,美國著名導演奧利弗·斯通經過改編將昆汀·塔倫蒂諾的劇本《天生殺人狂》搬上銀幕。這部電影由於其中對暴力的渲染和對美國新聞媒體的諷刺迅速引起了極大的爭議。盡管與昆汀的初衷不符,《天生殺人狂》還是一部非常出色的影片。奧利佛·斯通通過MTV式的拍攝剪輯手法、肥皂劇和動畫片的綜合運用以及大量另類音樂等多種新穎的視聽語言大大刺激了觀眾。本片從一個新鮮的角度重新審視了瘋狂的犯罪行為與同樣瘋狂的媒體行為。劇中的主人公是一對喜好血腥和暴力的夫婦,他們最大的樂趣就是殺人。他們的舉動引起了一位新聞工作者的注意,並且在自己的節目上加以報導。這一來,他們的知名度很快地又被提高了。即使是他們被捕之後,記者的報導仍然沒有停止。一切的犯罪在媒體的眼中似乎都變成了另一個樣子。我們該不該為此而感到悲哀呢?
《黑客帝國》第一部講述的是誕生,一個平凡的網路朋克在父愛和情愛的關心下釋放了自己的心靈,成了將人類救出虛擬世界的救世主。第二部講述生活,這個救世主開始懷疑自己存在的價值,探討起預言和選擇的關系,以及人能否掌握自己的命運。第三部講述死亡和新的開端,在救世主代表的人類和先知代表的機器共同努力下,戰勝了計算機病毒的破壞,還給人類和機器一個陰陽共生的和平。
同時,這個三部曲還是一部人類思想的大歷史,從一個善惡對立的世界到一個善惡模糊的關系,直到善惡對立完全消失,走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統一,這正是人類發展的大趨勢,先知的陰陽圖案耳環正說明了這一點。
黑客帝國》中的「子彈時間」發生在母體這個虛擬世界裡,在這樣一個程序的世界裡,任何東西都可以改變,包括在真實世界中無法為人力所改變的自然定律。因此,無論是尼奧躲避子彈,還是玻璃幕牆波浪式爆炸,都是虛擬世界中由機器模擬出來的自然定律給暫時破壞或修改的結果。可見,「子彈時間」的運用,並非單純是為了展現特效,實際上是和影片的故事的整體架構融為一體的。如今「子彈時間」幾乎已經成了「視覺濫效」了,無論什麼影片都想拿它來炫一下,可在影片攝制的1998年,這在銀幕上還是個非常原創性的東西。「子彈時間」特效在《黑客帝國》中的應用,是以120架尼康照相機圍繞著被拍攝對象,然後讓這些相機的快門按照電腦預先編程好的順序和時間間隔開始拍照,然後把各個角度拍得的照片全部掃描進電腦,由電腦對相鄰兩張照片之間的差異進行虛擬修補,這樣就能獲得360度鏡頭下拍攝對象的連貫、順滑的動作,最後再由電腦將該連貫的動態圖象與背景融合,才有了我們在電影中看到的令人拍案叫絕的新奇鏡頭。《黑客帝國》三部曲從奴役和仇恨開始,首先講述的是猶太和基督教的歷史,是善和惡的完全對立,是上帝和撒旦你死我活的較量。電影設定的場景卻是希臘化的,是柏拉圖的「洞穴寓言」,講述人如何定義真實,如何發現真實。尼奧成為救世主,是依賴著基督教最有力的愛的力量,所以那一刻,當尼奧在伊人一吻中復活,他成了基督教的救世主。《重裝上陣》則是存在主義的故事,這是一個「上帝死了」的時代,超人開始懷疑存在的意義。這也是善和惡對立的模糊階段,如同加繆的文學,不是善惡的對立,而是光明和黑暗的對立,其界線是模糊的。同時,尼奧面對的困惑也是郭靖的困惑,究竟什麼能判定好與壞?如果自由就是好的,那史密斯的破壞性該怎麼看待?存在主義認為,人的自由是選擇的自由,不一定是選擇有所為,也可以選擇無所為,無為比有為更自由,因為無為不會冒犯別人的有為。所以,尼奧在《最終戰役》中沒有接受先知的糖,做了和第二集相反的決定。
《記憶碎片》此片的奇特結構,真的讓人有失憶的感覺,具備自我的身份之謎,而且到底應該相信誰,而就連自己都不能相信。如果你看過本片導演克里斯托夫·諾蘭的另一部影片《黨羽》,那麼你就會知道看這位導演的片子可不是件省心的事,他會讓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情不自禁地設想猜測最終的結局,本片採取了倒敘的手法,開始於一起搶劫案,也終結於這起案件,我們知道發生什麼卻不知道它為什麼會發生,所有的答案都在主人公斷斷續續的回憶閃現中,每次回溯,我們都會找到一些新的相關線索或當事人,他們將觀眾和萊昂納多一起引向結尾,也可以說是最初的開始。
可能還有好多精彩的所謂後現代電影,一時想不起來了,或許還有好多沒有看過的,比如黑澤明的〈羅生門〉、 岩井俊二的〈情書〉等,有機會看看。
可能後現代主義電影就是一下子看不懂,再看似乎有些明白,可怎麼看也不會全懂,但又總能讓你有些感觸的電影。當然了,就是看不懂也不說出來,要裝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