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資訊 > 電影悲慘世界觀後感

電影悲慘世界觀後感

發布時間:2022-05-08 16:57:59

⑴ 《悲慘世界》的好詞好句和讀後感。

好詞摘抄:
喋喋不休 步履蹣跚 寒風瑟瑟 吟呻床褥 奄奄垂斃 富麗堂皇 凌人氣勢 節衣縮食 臨風戰栗
黯然神傷 伶俐自如 倉皇無主 呆若木雞 順勢滑下 束手無策 悲天憫人 鬱郁寡歡 風燭殘年
無可言喻 不動聲色 價值連成

好句摘抄:
1、人,有了物質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談得上生活。

2、人的兩只耳朵,一隻聽到上帝的聲音,一隻聽到魔鬼的聲音。

3、人的智慧掌握著三把鑰匙,一把開啟數字,一把開啟字母,一把開啟音符。知識、思想、幻想就在其中。

4、人類第一種飢餓就是無知。

5、人心是廣漠遼闊的天地,人在面對良心,反省自己胸中抱負和日常行動時往往黯然神傷。

6、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

7、誰虛度年華,青春就要褪色,生命就會拋棄他們。

8、未來將屬於兩種人:思想的人和勞動的人,實際上,這兩種人是一種人,因為思想也是勞動。

9、笑聲如陽光,驅走人們臉上的冬天。

10、藝術的大道上荊棘叢生,這也是好事,常人都望而怯步,只有意志堅強的人例外。

11、應該相信,自己是生活的強者。

12、重大的錯誤和粗繩子一樣,是由許多細微的部分組成的,分開細看都沒有什麼,但許多小錯誤合在一起便會形成大錯誤。

13、這才是一個有錢而不驕傲的人,這才是一個幸福而不自滿的人。

14、一個流著淚懺悔的罪人在天上所得的快樂,比一百個穿白衣的善人還更能獲得上天的喜愛。

15、心情沮喪的人,總是不朝後面看的。他們只覺得惡運正追著他們。

16、我們把這人看清楚了,地方受到他許多好處,窮人更是完全依靠他;他是一個那樣有用的人,結果大家非尊敬他不可;他又是一個那樣和藹可親的人,結果大家非愛他不可;尤其是他的那些工人特別愛他,他卻用一種鬱郁寡歡的莊重態度接受那種敬愛。

17、死人的脊骨多麼結實!別人把一副多麼顯赫的頭銜擔子叫他輕快地背著!這些人也夠聰明了,墳墓也被虛榮心所利用!

18、如果還有憤怒憎恨別人的心,那您真是值得可憐的;如果您懷著善心、仁愛、和平的思想,那您就比我們中的任何人都還高貴些。

19、任何人初到一個說話的嘴多而思考的頭腦少的小城裡總有夠他受的,米里哀先生所受的也不例外。

20、人有肉體,這肉體同時就是人的負擔和誘惑。人拖著它並受它的支配。

21、她簡直是個神人,處女當之也有遜色。她的身軀,好象是陰影構成的,幾乎沒有足以顯示性別的實體,只是一小撮透著微光的物質,秀長的眼睛老低垂著,我們可以說她是寄存在人間的天女。

22、別人看見他賺了錢,就說他是「商人」;看見他施捨他的錢,又說他是「野心家」;看見他推謝光榮,說他是個「投機的傢伙」;現在,他謝絕社交,大家說:「那是個莽漢。」

23、巴狄斯丁姑娘是個身材瘦長、面貌清癯、性情溫厚的人兒,她體現了「可敬」兩個字所表達的理想,因為一個婦人如果要達到「可敬」的地步,似乎總得先做母親。
《悲慘世界》的作者維克多·雨果是十九世紀法國的一位重要作家,他一生勤奮創作,留下了二十二部詩集,十二部戲劇,二十部小說和散文,若干文論等珍貴作品。他的作品在法國和全世界都具有很大影響。
《悲慘世界》讀後感
長篇小說《悲慘世界》是雨果最重要的作品。在這部小說中,雨果刻劃了從拿破崙在滑鐵盧的失敗直到反對七月王朝的人民起義這一階段的歷史面貌,繪制了一幅規模龐大的社會和政治生活的圖畫。書中描述了在逃犯冉·阿讓和流落街頭的婦女芳汀,還有她的女兒珂賽特三位中心人物的悲慘遭遇。深刻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中善良純朴的勞動人民註定要陷入受壓迫、受歧視、受凌辱境地的必然命運,憤怒地譴責和控訴了造成這一切不合理和不公平現象的原因。

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人物就是貫穿本書始終的冉·阿讓。

年輕勤勞的冉·阿讓找不到工作在難忍的飢餓驅使下,打碎了商店的一塊玻璃,拿了一塊麵包而前後被判了十九年徒刑。出獄後,為了報復,在晚上想打死好心收留他的善良的神父。但老人待人真誠,酣然睡在一個苦役犯旁邊的卓絕胸懷,深深地震撼了冉·阿讓,使他握著鐵釺的手慢慢地放了下來。於是他偷走了銀器逃出了神父家。當冉·阿讓被抓住時,神父並沒有指證他,反而又把兩支銀燭台給了冉·阿讓,並對他說:「不要忘記,永遠不要忘記您允諾過我,您拿了這些銀子是為了做一個誠實的人用的。」正是這句話和神父的所做所為喚醒了冉·阿讓的良心。他決定遵守自己的諾言,做一個誠實、正直、仁慈博愛的人。

後來他改名換姓,在一個城市裡搞了一項工業的工藝改革,發了財,做了市長,在那裡濟窮救苦,大做好事。當他得知芳汀的悲慘遭遇時,決定幫助她,接回她的女兒珂賽特。但芳汀未看到她的女兒就死去了。而冉·阿讓也為了救出冤枉的人,在法庭上自首自己是真正的苦役犯冉·阿讓。於是又被抓走做苦役。但為了履行對芳汀的諾言,在苦役中,他奮不顧身地從戰船上空搶救了帆工,然後機智地逃走。到外地把芳汀的女兒珂賽特從刻薄奸詐的夫婦那裡帶走,並隱居在了修道院。八年了,冉·阿讓和珂賽特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冉·阿讓為了讓珂賽特得到幸福,設法成全了珂賽特和馬呂斯的婚姻,並向馬呂斯表白了自己曾是苦役犯。不料遭到馬呂斯的鄙視,拒絕他再和珂賽特見面。當馬呂斯得知冉·阿讓就是自己到處尋找的救命恩人,即是受人尊敬的馬德蘭先生,他這才悔恨交加,立即帶著珂賽特去看望老人。但是冉·阿讓由於情感上受到打擊,這時已處於彌留之際。老人向他們作了臨終的囑咐,便慘然離開了人生。

在書中,我被冉·阿讓那顆狂熱追求正義的良心所感動。正是這顆良心多少地把他箍緊而壓服!他悲慘的一生中有多少次傷病,多少次重新站起來。這良心光芒四射,在安靜地向他說:「現在平安無事了!」唉!這是多麼凄慘的平安!

雨果的這本書從人道主義思想出發,同情勞動人民的命運。讀過這本書,我被書中那種仁慈博愛道德正義的力量所感動。雖然在書中當時那種黑暗殘暴的社會里,這種力量實在是微小。但在現在,在我們這社會主義國家裡,這種精神卻得到了發揚。就在今年這百年不遇的洪水來臨之時,我們十二億華夏兒女報著一份對祖國,對人民的愛心,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為保衛祖國,保衛長江。保衛人民,讀了這本書,看了報紙電視上一件件感人事跡,我也決定把自己積贊的幾百元零用錢全部捐給了災區,表達我的一片愛心。

請給分,謝謝!

⑵ 悲慘世界讀後感2000字

《悲慘世界》讀後感
在書中,出獄後的冉阿讓背負著囚犯的身份,飽受著他人的歧視。社會的不公與排斥,一點點的磨滅了他重新做人的希望,改過向善的信心。是慈悲為懷的主教伸出慷慨的,無私的援助之手收容了走投無路的冉阿讓。他不僅不計較冉阿讓偷他的銀器具,反而將那一對銀制燭台送給了他並叮囑道:「答應我一定要把這些錢用到好的地方。把這些銀器賣掉,用這些錢讓自己過得好一些。」
我開始深深的感悟到,原來,在當時那個無情的資本主義社會竟然也有這樣的世外聖人存在,正是主教的寬大和仁慈深深感化了冉阿讓,是他重新燃起了冉阿讓心中那快熄滅的希望之火,使他徹底悔悟,開始新的生活。所以說,冉阿讓的命運並不是永遠都是那麼的悲慘,悲慘的是那時候的整個世界觀,就是因為有了主教這樣的人,整個世界才有了救世主,整個世界才有可能在水生火熱之中艱苦摸索前進。
在主教的感化下,冉阿讓開始變得樂於助人,見義勇為得到人民的愛戴,搖身一變成了受人尊敬的市長。 這一切得轉變使我既倍感欣慰。從囚犯到市長,簡直是天壤之別,這無疑是人性的巨大轉變。
面對著窮困潦倒,世態炎涼,將會產生兩種人:第一種是卑微低劣的人。他們醜陋、自私、貪婪的本性再也無法隱藏。就如書中的德納第,他為了錢財不惜一切,一會聲稱是演員,一會兒又變成了畫家,但他再高明也無論如何掩蓋不住他醜陋本性的事實。
其實,在當今社會也不乏有一些為了眼前利益而不擇手段的卑鄙小人。如一些憑借職權貪污受賄者;在重大賽事中為得到好成績而服用興奮劑者;還有小到考試作弊的人……
作者想告訴我們的是:做一個真正的自己,任何刻意的偽裝都將被識破,虛偽在事實面前只有被革滅。另一種是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能永保光明、善良、寬容的擁有高尚情操的人。洗新革面後的冉阿讓變得寬大、善良。正是那個慈悲為懷的心感化了冷酷、固執,曾一味追捕他的警長沙威。
我再一次被人性的巨大力量所震撼。願我們身邊多一些主教般光明的使者,願他們像純潔的天使般永遠守護著人們心中那份慈悲為懷的心,更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加入到助人為樂、見義勇為的隊伍中來。社會需要這樣的人,世界需要這樣的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創造我們的生活,創造出一個善良、和睦、光明的世界。

這本書敘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冉阿讓由於飢餓過度偷了一個麵包,使他在監牢里度過了黑暗的19年。出獄後,他受到人們的歧視,沒有人理會他,就這樣,冉阿讓已經絕望了,但是奇跡出現了,一位善良的主教用他仁慈的心改變了冉阿讓的後半生。
看完書後,我感受到雨果先生通過作品揭示貧苦人民的悲慘命運和揭露資本主義的黑暗。在維克多•雨果的筆下,他一直期盼著用「博愛」、「仁慈」、「善良」和「饒恕」來改變這個「悲慘世界」。
冉阿讓雖然後來盡全力去幫助別人,想用多做一些好事來彌補自己從前所犯下的罪,但是人們知道他從前是個苦役犯後,都不接受他的好意,在人們眼裡它還是個十惡不赦的壞人。可是冉阿讓並不介意,仍然懷著那的善良的心去幫助別人。最終他還是凄慘的死去了,這充分體現出當時的社會是多麼不公平,難道一個人犯了錯,永遠都不會改了嗎?
要以一顆真誠的心去對待所有人,要相信他人,這樣你才能得到別人的信任。如果你心懷叵測,那你永遠都得不到別人的信任,只會受到猜疑、冷落。要勇於奉獻,要以幫助人為樂趣,要熱情待人,這樣,你才會受歡迎。
英國的史美爾斯說過:「好書是生活最寶貴的財富之一」我們要把讀書當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件事情。

博 愛

每個人都有愛。但有的人只愛自己,愛自己的親人,愛自己所擁有的一切。而冉阿讓的愛卻是給世上所有可憐的人、貧窮的人、值得同情的人、值得尊敬的人的。

他曾經是一個擁有無數財產的市長,可他卻把絕大多數的錢都捐給了慈善機構和窮人們。以至於他往往出門時口袋裡裝滿了錢,回來時又都空了。除此之外他還經常把麵包送給挨餓的人,把衣服送給挨凍的人;到處訪貧問苦。對於窮人而言,他就像一頂保護傘,一個正義的化身。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他對芳町與珂賽特母女的關愛。為了實現芳町臨死前能見一面自己親生女兒的願望,他不惜再一次越獄(而這一次越獄,對他來說則是終身苦役犯的代價)。雖然最後芳町還是沒能實現自己的願望就死去了,可他卻始終堅持不渝地完成他對芳町——一個毫不相乾的死人的諾言……

最終他救出了珂賽特。並用畢生的精力把她當作自己女兒一樣細心地照顧著。

是什麼力量促使他去對那麼多毫無血緣關系的人,給予無微不至的關愛呢?因為他已經把這個世上所有貧苦、可憐的人都看作自己的親生兒女一樣,以「父親」的義務與責任感去照顧每一個「子女」。這種愛才是至高無上的,才是博愛!

高尚的靈魂

這個世上,凡是偉大的人都有一個高尚的靈魂。而冉阿讓,正是這樣一個偉大的人。

有一位老人被 壓在車下,整個車子的重量都壓在他的胸口上,此時除非誰去把車子從下面撐起來,否則無法把他救出來。誰有那麼大的力量呢?人們都知道只有一個正在被通緝的苦役犯——冉阿讓,才有那麼大的力量。當時身為「馬德蘭市長」的冉阿讓正在旁邊,可他要是去救的話,等於承認自己就是冉阿讓。可要是不救或是再猶豫幾分鍾的話,那位老人就會死去。就在這千鈞一發的時刻,他還是冒著可能被認出來的危險救下了老人。

又有一位老人,他被別人冤枉頂替冉阿讓被捕。當身為「馬德蘭市長」的冉阿讓知道後再一次猶豫了。因為他知道真正的冉阿讓就是他自己!但如果他不承認的話,沒有第二個人會知道。況且他還是一個了不起的「市長」。而那位老人只不過是個年過半百、毫無用處的人而已。可就在宣布那位老人有罪的時候,他竟公然承認自己就是冉阿讓!為此他放棄了一切已得到的地位與榮華,以再一次進那已經呆了19年的牢房為代價,救下了那位又是毫無血緣關系的人!

看到這里,我被深深地震撼了。與當時黑暗、丑惡的社會現象相對應的,竟是一顆如此善良、無私的心;以及那麼高尚的道德品質。為了使一些陌生人不受到傷害,他竟然一次次地挺而走險,甚至甘願付出自己的生命。要知道這是要付出多麼巨大的勇氣和力量啊!這一切都向我們展示了一個靈魂的高尚!

當然我也隱約地感到一層悲劇成分:在那樣一個時代背景下,即使你再高尚、再偉大,在與命運、與社會丑惡現象的搏鬥中總顯得有點孤立、單薄。不過我認為就是這種差距懸殊的對抗,才更凸現出主人公冉阿讓英雄的本色。

有一句話說的不錯:時代造就英雄。我們從小也學過董存瑞、雷峰之類的英雄人物的高尚品德。可當今社會難道就不需要英雄了嗎?答案是:人類需要發展,需要下一個英雄!然而他在哪兒?他又能告訴我們什麼呢?

老師、家長總教導我們:我們是新世紀的人才和棟梁!而此話的言下之意則是:若干年後,世界的美好與和平就要靠我們去創造、維護了。

可在我看來,我們這代人還是相當自私、利己、冷漠、麻木的!什麼青少年入室殺死八旬老太;什麼騎車撞傷他人而逃之夭夭;什麼看見傷者見死不救……都已經屢見不鮮了。而這些都是我們這一代人和整個社會都應該反省的!

「只要人人都獻出一份愛,社會將變得更美好,世界將變得更和平!」但願我們這一代人,能夠不辜負祖國和人民的期望!

⑶ 悲慘世界讀後感300字

《悲慘世界》是維克多.雨果的一部傳世之作,創造了法國現代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的長篇史話。才讀了幾頁,我就愛不釋手。
故事講了一個苦役犯冉阿讓的一生。他先是因為砸壞玻璃偷了一塊麵包,被判4年徒刑,因4次越獄,又被判了15年徒刑。他等了19年,終於被放了出去。當他一無所有而又衣食無著的時候,受到了主教卞福汝的關懷。之後,冉阿讓化名馬德蘭,做了海濱蒙特勒伊的市長,可他最後自首了,冉阿讓又被捕了,他戴上了表示終身監禁的綠帽子和紅衣,在船上做苦役,在救一個海員時,他掉進了大海。後來,在法國的戰場上,有人看見了冉阿讓的身影。他在槍林彈雨中救出了一個人:馬呂斯。冉阿讓終因過度勞累離開了人世。
作者想告訴我們的是:做一個真正的自己,任何刻意的偽裝都將被識破,虛偽在事實面前只有被革滅。另一種是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能永保光明、善良、寬容的擁有高尚情操的人。洗新革面後的冉阿讓變得寬大、善良。正是那個慈悲為懷的心感化了冷酷、固執,曾一味追捕他的警長沙威。
我再一次被人性的巨大力量所震撼。願我們身邊多一些主教般光明的使者,願他們像純潔的天使般永遠守護著人們心中那份慈悲為懷的心,更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加入到助人為樂、見義勇為的隊伍中來。社會需要這樣的人,世界需要這樣的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創造我們的生活,創造出一個善良、和睦、光明的世界。

⑷ 悲慘世界讀後感800字

讀完《悲慘世界》,我在思考――「書中真是一個只有悲慘的世界嗎?」
當冉阿讓走出圍困他十九年那黑暗的監獄後,他過得並不快樂。大家懷疑他,厭惡他,酒館不讓進,旅店老闆亦趕他出來。長途跋涉的他,腹空乏力,卻無處可去,幸好遇見慈祥的米里艾主教。善良的主教不僅給予他食物,還給他提供了舒適的客房,甚至在其偷了銀碟子准備逃跑時原諒他,並贈與一對貴重的銀燭台――「你再也不是壞人了,請用這些銀碟子做個正正經經的人。」我終於相信,人是可以改變人的,正如主教以寬大、仁慈深深感化了冉阿讓,給了他無限的希望,使他徹底悔悟,開始新的生活。樂於助人,見義勇為得到人民的愛戴,搖身一變成了受人尊敬的市長。
還有可憐的女工――芳汀,為了自謀生活,將自己的女兒寄養在了惡棍德拿第家中。德納第夫婦以各種理由向她索要著女兒生活必須的「費用」。這個在苦難中打滾的母親啊,善良而單純,為了自己的女兒,不惜賣掉最寶貴的頭發和牙齒,最後連生命也獻給了她。
說到善惡,主教、芳汀以及後來的冉阿讓,他們都是善良的人。縱然這個世界存在各種各樣的悲慘,可他們卻依然為這個世界點綴了一份溫暖!
在面對貧窮潦倒、世態炎涼時,有的人會向德納第一樣,他們自私、貪婪、卑鄙,在遇到利益的誘惑時,會欺騙甚至迫害他人。這樣的人並不鮮見,他們為達到目的不擇手段,如汪精衛為了保全自己,不惜向日本人屈膝,背叛了民族;郴州市委書記為了自己的貪心,放棄了集體的利益;還有美國為了石油,對伊拉克悍然發動戰爭……但可喜的是,現實之中,還有另一種人。他們擁有的是光明正大,無己無私,善良的心。就像洪戰輝,他可以稱得上是「愛的使者」,背父求醫,帶妹讀書……他不求回報,他甚至在自己困難的時候去資助別人,他就是中華民族美德的繼承者,我們的社會就需要這樣的人!
《悲慘世界》不僅以細膩的文筆鋪敘了在資本主義社會最低階層的人們的生活寫照,也對愛、善與惡進行了描繪。我不禁感慨故事的結尾——
「冉阿讓真的死了嗎?」
「不,他已經用生命豎立起了人們心中屬於善良的豐碑」。

⑸ 電影悲慘世界觀後感

這是成長以來少有的與世界名著的碰撞。事實證明真正的大師是無人可以替代的,是很難被超越的。

在觀看《悲慘世界》的過程中,長達3小時的情節使我沉浸在一段歷史的氛圍中。貧困與等級、革命與自由、生與死、恩情與愛情。文字的累積竟然可以涵蓋最簡單的道理和最寬泛的涉及,這就是經典,就是大師對文字功效的升華。

這個故事最讓我觸動的是作者的道德理想,一種對人物「以德報怨、無私無畏」的精神塑造。

讓·阿讓將人性的善發揮到極致,近乎於一種宗教式的精神境界。而這種以德報怨、無私無畏則是使得社會成為理想社會的基本個體素質。共產主義理想和共和國理想都是基於公有制,基於公民極高的道德和精神素養。同時,之所以將共產主義或者烏托邦稱為理想社會也源於這種道德理想的不切實際。因為它違背了人之所以為人的基本欲求和滿足,也就是違背了人性。

即使高於普通的動物,人所具備的基本需求也使得人無法成為精神世界的絕對王者。我認為物質水平對人性並沒有絕對的決定關系。人性的自私源於不安全感,而並不是極高的物質水平可以解決人類內心的這種不安的。因為人類本身其實渺小,在龐大的宇宙空間,地球的微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因而不論生產力發展到怎樣的水平,沒有人可以絕對地確定自己安全穩定的生存狀態。在面對未知的自然,未知的他人的時候,人性的自我保護意識決定了他們的自私與分化。因而絕對的共產主義只能是理想社會,絕對的無私也只能是一種對道德境界的想像。這也是宗教和哲學只能作為精神層面的建構而很難成為人類的行使准則。

但是即使如此,我們並不能放棄對這種極致道德理想的追求和接近。因為我們都知道這是美好的,對美的追求本身也是一種美德。完美本身就是一種理想,但是渴望完美則是人類基本的行事原則。所以人類會被一些欠缺所困擾,也依然會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痴。宗教的修煉方向某些程度上決定了人類的一種理想境界。所以宗教精神很多時候是純美的,安全的。

有些時候必須說,雖然我們面臨很多的不可能和無奈與壓抑。雖然我們知道處境決定了我們的行為和靈魂。但是好在靈魂還具備很大的伸縮性已經可能性。所以身體無法實現的可以藉助靈魂與精神,只要理想不死,生的意義就永遠存在。無關乎理想實現的普及性和可行性,至少我們內心存在這種火焰,我們可以藉由我們的熱量溫暖哪怕一兩個人。這也是力量,有實踐就有收獲,有收獲就有意義。

就像電影最後的旁白:他安息了,讓阿讓幸福地死去,因為他真正地活過。他把他的精力、他的愛、他的美德獻給一個人,把這個人從悲慘的境遇中解脫出來。當這個人走進了生活的時候,他死去了。正像白天消逝、夜晚來臨一樣。

對的,只要真正活過,沒有什麼不幸福的。幸福一定是自己一手創造的。幸福,是一種美德。

⑹ 悲慘世界讀後感

每個人都有愛。但有的人只愛自己,愛自己的親人,愛自己所擁有的一切。而冉阿讓的愛卻是給世上所有可憐的人、貧窮的人、值得同情的人、值得尊敬的人的。

他曾經是一個擁有無數財產的市長,可他卻把絕大多數的錢都捐給了慈善機構和窮人們。以至於他往往出門時口袋裡裝滿了錢,回來時又都空了。除此之外他還經常把麵包送給挨餓的人,把衣服送給挨凍的人;到處訪貧問苦。對於窮人而言,他就像一頂保護傘,一個正義的化身。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他對芳町與珂賽特母女的關愛。為了實現芳町臨死前能見一面自己親生女兒的願望,他不惜再一次越獄(而這一次越獄,對他來說則是終身苦役犯的代價)。雖然最後芳町還是沒能實現自己的願望就死去了,可他卻始終堅持不渝地完成他對芳町——一個毫不相乾的死人的諾言……

最終他救出了珂賽特。並用畢生的精力把她當作自己女兒一樣細心地照顧著。

是什麼力量促使他去對那麼多毫無血緣關系的人,給予無微不至的關愛呢?因為他已經把這個世上所有貧苦、可憐的人都看作自己的親生兒女一樣,以「父親」的義務與責任感去照顧每一個「子女」。這種愛才是至高無上的,才是博愛!

愛——讀《悲慘世界》有感
比草原更寬廣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廣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廣的是愛。
----題記
每個人都有愛。但有的人只愛自己,愛自己所擁有的一切。有的人的愛,卻是給世上所有可憐的人、貧窮的人、值得同情的人、值得尊敬的人的。
他曾經是個被人嫌棄鄙夷,兇殘孤獨,心中沒有愛的逃亡者; 他曾經是一個擁有無數財產的市長,可他卻把絕大多數的錢都捐給了慈善機構和窮人們的善心人。曾經的他是惡魔的化身;而後來的他,就像一頂保護傘,一個正義的化身。
當我合上手中的《悲慘世界》,萬千思緒湧上心頭。是什麼力量促使一個凶暴的人棄惡從善?是什麼力量促使他去對那麼多毫無血緣關系的人,給予無微不至的關愛呢? 我想這個答案很肯定——愛。
冉阿讓,本文的主角,出生在一個貧農的家裡。他是個苦役犯,在牢里度過了十九年。他仇視法律,不再相信任何人,並要對社會進行報復,性格也變得兇狠而孤僻。 然而就在冉阿讓放棄這個社會的時候,寬大為懷的主教伸出慷慨的援助之手,是他重新燃起了冉阿讓心中那快熄滅的希望之火,使他徹底悔悟,從此他棄惡從善,開始新的生活。
當他冒著可能被認出來的危險救下了被 壓在車下的老人時;當他公然承認自己就是冉阿讓!放棄了一切已得到的地位與榮華,以再一次進那已經呆了19年的牢房為代價,救下了那位毫無血緣關系卻被別人冤枉的人時;當他不惜再一次越獄, 救出了珂賽特。並用畢生的精力把她當作自己女兒一樣細心地照顧時。 我被深深地震撼了。與當時黑暗、丑惡的社會現象相對應的,竟是一顆如此善良、無私的心;以及那麼高尚的道德品質。為了使一些陌生人不受到傷害,他竟然一次次地挺而走險,甚至甘願付出自己的生命。要知道這是要付出多麼巨大的勇氣和力量啊!這一切都向我們展示了一個靈魂的高尚!
雖然冉阿讓一次次的被命運捉弄,在那樣一個時代背景下,即使你再高尚、再偉大,在與社會丑惡現象的搏鬥中還是顯得有點孤立、單薄,但是,那種偉大的,高尚的靈魂和對整個世界的博愛卻是誰也打不倒的…….
讀完整本書後,感嘆過當時階級社會對窮人的殘暴粗魯;感嘆過當時法國觸目驚心的社會現實;感嘆過人們貪戀狡詐的邪念;更感嘆過那些平凡而又普通的人民,為了反抗社會的不公而做出的巨大貢獻,那些心中充滿希望和愛的人。
「只有愛,才能消滅世界上的一切不幸」 這是作者想告訴我們的,雖然我們的愛沒有冉阿讓那樣偉大,但在現實生活中,平凡的愛也是隨處可見的。還記得當你沮喪不已時那溫暖的懷抱;當你激動萬分時那熱情的擊掌;當你憤怒難堪時那理解的目光;當你驕傲自滿時那嚴厲的皺眉…… 還記得那溫暖的語言,友善的微笑,溫柔的目光和那輕柔的拍撫……
是的,愛或是一句親切的問候,或是嚴厲的責罵,或是人們之間的互幫互助,愛或許還是一個微小的動作……
冉阿讓死了,他安詳的閉上了他的雙眼。然而,在他的身後卻留下了一曲曲用愛編織的篇章,久久流傳……

《悲慘世界》是一卷輝煌的畫卷。在這里,整整將近半個世紀歷史過程中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都一一展現了出來:外省偏僻的小城,濱海的新興工業城鎮,可怕的法庭,黑暗的監獄,巴黎悲慘的貧民窟,陰暗的修道院,恐怖的墳場,郊區寒愴的客店,保王派的沙龍,資產階級的家庭,大學生聚集的拉丁區,慘厲絕倫的滑鐵盧戰場,戰火紛飛的街壘,藏污納垢的下水道這一漫長浩大的畫軸中每一個場景,無不栩栩如生,其細部也真切入微,而畫幅的形象又是那麼鮮明突出,色彩是那麼濃重瑰麗,氣勢是那麼磅礴浩大,堪稱文學史上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結合的典範。
主人公冉阿讓一生的道路是那麼坎坷,他所遇到的厄運與磨難是那麼嚴峻。他的生活中充滿了那麼多驚險。冉阿讓的史詩主要是以他向資產階級社會強加在他頭上的迫害、向不斷威脅他的資產階級法律作斗爭為內容的。正因為冉阿讓要對付的是龐大的壓在頭上的社會機器與編織得非常嚴密的法律之網,作者賦予他以驚人的剛毅、非凡的體力、罕見的勇敢機智,他近乎神奇的本領使他一次又一次戰勝了對他的迫害。不僅如此,他還從事工業,有所發明創造,一度成為了一個治理有方、改變了一個小城整個面貌的行政長官。雨果筆下的冉阿讓是一個浪漫主義色彩濃厚的傳奇性的主人公。
這個人物的浪漫主義色彩,更重要是表現在他的道德精神方面,他的精神歷程也象史詩一般可歌可泣。他本來是一個本性善良的勞動者,社會的殘害、法律的懲罰、現實的冷酷使他逐漸成了猛獸,盲目向社會進行報復,以致犯下了真正使他終身悔恨的錯事,而這種悔恨卻又導致一種更深刻的覺悟,成為他精神發展的起點,促使他的精神人格上升到了崇高的境界。正象他在傳奇般的經歷中要克服現實生活中的種種險阻一樣,他在精神歷程中也要繞過、戰勝種種利己主義的暗礁,才能達到他那種不平凡的精神高度,才能有他那舍己為人、自我犧牲的義舉,而且,這種暗礁往往比現實生活中的險阻更難於超越,需要有更大的勇氣與堅毅。他體現了勞動人民各種優秀的品質,他是被壓迫、被損害、被侮辱的勞苦人民的代表。
作者把下層人民的苦難,明確歸之於法律和習俗所造成的社會壓迫,整部小說的目的,就在於揭露這種壓迫如何人為地把人間變成地獄,並且使人類與生俱來的幸運遭受不可避免的災禍。在《悲慘世界》里,深切體現了作者對勞動人民深切的同情,同時又對黑暗的社會現實的強烈抗議。

我想了好久,採納吧!3個,你任選一個寫吧!

⑺ 電影悲慘世界觀後感一千七百字

老師布置的?網上看見的電影評語,應該有點用。

1815年10月初,法國南部小鎮迪涅。一個光頭長須、肩扛布袋、手提粗棍的異鄉人,敲開了卞福汝主教的家門。這天他已走了十二法里路,沿途受盡辱罵與恐嚇。阿爾卑斯山的夜風,刺過衣褲的破洞,從四面八方襲擊他。他有一張黃色身份證(當時帶有前科、案底的假釋證明),一百零九法郎積蓄,以及一個在痛苦與仇恨中翻滾煎熬的靈魂。
卞福汝主教接待了異鄉人。「您不用對我說您是誰。這並不是我的房子,這是耶穌基督的房子。這扇門並不問走進來的人有沒有名字,卻要問他有沒有痛苦。您有痛苦,您又餓又渴,您就安心待下吧。並且不應當謝我,不應當說我把您留在我的家裡。您是過路的人,我告訴您,與其說我是在我的家裡,倒不如說您是在您的家裡。這兒所有的東西都是您的。我為什麼要知道您的名字呢?並且在您把您的名字告訴我以前,您已經有了一個名字,是我早知道了的……您的名字叫『我的兄弟』。」
這樣,苦役犯冉阿讓的救贖之路開始了。

《悲慘世界》是怎樣的作品?童年時候,以為是一個壞蛋抓好人的故事;中學時代,以為是一篇宣揚階級斗爭的小說;直至今日,才會意識到,這是一部關於愛、恩典與救贖的史詩。真正的史詩不僅有時代,更有人的靈魂。靈魂的波瀾壯闊,不遜色於最激烈的時代。這也是為什麼,《悲慘世界》開篇,大段描寫卞福汝主教的信仰生活——它是開啟整部作品的鑰匙。雨果將這部構思四十載、完成於晚年的百萬字巨著,稱為「一部宗教作品」。
最早的創作靈感,緣於一位叫彼埃爾•莫的農民。在1801年的法國,彼埃爾因為飢餓偷了一塊麵包,被判五年苦役。出獄後生活維艱,那張如影隨形的黃色身份證,彷彿永久烙身的該隱記號,將他從整個社會隔絕出去。
倘若思考就此打住,倘若僅僅譴責司法不公,批判使人犯罪的社會現實,《悲慘世界》將是一部描摹外部世界,沉迷於憤怒的作品。書寫苦難只為控訴和仇恨,怎能配得起苦難的深重?更寬闊的小說,需要更超拔的力量。
1828年,雨果開始搜集米奧利斯主教及其家庭的資料。他想讓現實中的彼埃爾,與現實中的米奧利斯主教,在他的小說世界裡相遇。這就是《悲慘世界》的胚胎。它將是一部始於苦難,終於救贖的作品。
寫作的准備工作極其扎實。雨果參考了好友維多克年輕時的逃亡生活,搜集了有關黑玻璃製造業的大量材料,參觀了土倫和布雷斯特的苦役犯監獄,並在街頭目睹了類似芳汀受辱的場面。
這樣的扎實體現於細節。閱讀過程中,我不斷驚訝:雨果講述每一個社會局部,都有著新聞記者似的准確,田野調查般的詳實。比如苦役犯用以越獄的「大蘇」(即將一個蘇的硬幣縱向剖開,掏空其中,雕出互相咬合的螺紋,再置入一截彈簧);又比如匪徒間的黑話,黑話的流派、變種、口音特色、使用者個性……敘述得有條不紊,錯落生動。
《悲慘世界》描寫外省偏僻小城,也描寫濱海新興工業城鎮,但花費筆墨最多的城市,是巴黎。它幾乎是一部關於巴黎的網路全書。在這里,可以目睹監獄、街壘、貧民窟、下水道……還能看見粗魯但善良的野孩子,聖潔卻刻板的修道院,詭詐而不擇手段的犯罪團伙,以及如蛆一般活著、似牛一般勞作的苦役犯。我們隨著雨果,徜徉在街道,迂迴於巷弄,呼吸每塊磚瓦的氣息,觸摸每扇百葉窗背後的秘密。
《巴黎聖母院》中,有整整一章《巴黎鳥瞰》;《悲慘世界》中,充滿對巴黎街景的不厭其煩的描述。這些文字恍若情書:巴黎的全景、巴黎的細部、巴黎的白晝、巴黎的黑夜、巴黎的樓房、巴黎的路燈、巴黎的酒館、巴黎的看不見的地下世界……在飽滿的感情中,巴黎是有生命的——她是一位眼角滄桑、衣衫破舊的中年女人,散發著暗沉沉、又暖洋洋的味道。她是雨果的巴黎,也是冉阿讓的巴黎。
雨果的寫作既恢弘、又細膩,經得起顯微鏡似的審讀:歷史→時代→人物→細節,無論置於哪種倍數之下,《悲慘世界》都是一部臻於完美的作品。
1832年,搜集完資料,小說構思已然清晰。但真正開寫,要到二十年之後。在此期間,雨果完成了其他幾部長篇,一些詩歌和戲劇。是什麼使他一再擱置?是否他已意識到,這將是一部偉大作品,必須給予更多時間、深慮乃至磨難,等待它成熟和豐富?
1845年11月,雨果動筆,初命名為《苦難》。創作至近五分之四,他捲入政治漩渦,被迫流亡。小說於1848年2月停筆,一晃又是十二年。在大西洋的蓋納西島,流亡的雨果忍耐苦難,重拾《苦難》。經過大幅修改增添,於1861年6月30日完成,正式定名為《悲慘世界》。

《悲慘世界》跨度近半個世紀,從1793年大革命高潮年代,寫到1832年巴黎人民起義。其中,滑鐵盧戰役與1832 年巴黎起義,描述得詳盡而完整。尤其篇幅巨大的滑鐵盧戰役,與敘述主線游離得較遠,且在情節推動上,產生了一個強行中斷。但雨果寧願犧牲流暢感,為的是完成闡述歷史的野心。
當然,雨果的野心不止於歷史。他時時放下冉阿讓,錯開筆去,分析各股思潮、探討不同議題。他談革命、戰爭、拿破崙、起義與暴動……他推崇有理想和使命感的人,卻不鼓吹暴力,他說:「人民,深愛著炮手的炮灰」;他認為無知與罪惡是硬幣之兩面,卻依然心懷同情:「對無知識的人,你們應當多多教給他們;社會的罪在於不辦義務教育;它負有製造黑暗的責任。當一個人心中充滿黑暗,罪惡便在那裡滋長。有罪的人並不是犯罪的人,而是那製造黑暗的人。」
雨果是悲憫的人道主義者,又是虔誠的基督徒。他的遺囑這樣開頭:「神、靈魂、責任這三個概念對一個人足夠了,對我來說也足夠了,宗教的本質就在其中。我抱著這個信念生活過,我也要抱著這個信念去死。真理、光明、正義、良心,這就是神。神如同白晝。我留下4萬法郎給貧苦的人們。(他留給母親的只有1.2萬法郎)」
人道主義與基督信仰矛盾嗎?不矛盾。人道主義反對教會桎梏、宗教迫害。但信仰和宗教是兩回事。信仰是人和神的直接關系;宗教則是人的組織,只要有人,就有罪惡。在《悲慘世界》中,論及僧侶制度,雨果有過精彩的評論:「每次當我們遇見道存在於一個人的心中時,無論他的理解程度如何,我們總會感到肅然起敬。聖殿、清真寺、菩薩廟、神舍,所有那些地方都有它丑惡的一面,是我們所唾棄的;同時也有它卓絕的一面,是我們所崇敬的。人類心中的靜觀和冥想是了無止境的,是照射在人類牆壁上的上帝的光輝。」人的內心既有被上帝光亮的善,也有罪性與黑暗滋生的惡。無論在聖殿,還是在街頭,無論在監獄,還是在警所,人性永遠是灰色的、曖昧不明的。
這也是為什麼,在雨果筆下,野孩子伽夫羅什勇敢善良,卻臟話連篇,喜歡小偷小摸;愛潘妮鍾情於馬呂斯,如聖女一般為他犧牲,同時又出於嫉妒,將他誘入街壘同歸於盡;冉阿讓在從善之後,也曾因發現養女珂賽特與馬呂斯的戀情,而產生嫉妒、幸災樂禍,與瘋狂的佔有欲;甚至那場悲壯的1832年巴黎人民起義,在贊美起義者英勇高尚的同時,不忘描寫混水摸魚、瞎湊熱鬧、怨氣凝成的暴力血腥,以及最終導致失敗的集體冷漠。「所有那些地方都有它丑惡的一面,是我們所唾棄的;同時也有它卓絕的一面,是我們所崇敬的。」這就是雨果洞悉之下的人性。
這種透徹的洞悉力,集中表現在沙威這個人物身上。沙威是好人還是壞人?他在監獄長大,與罪犯為伍,造就嫉惡如仇的性格,恪守法律的觀念,自以為是正義的化身。他的風格,用我們經常被教導的語言形容就是:對待敵人如秋風掃落葉般無情。乍看之下,確實很難指摘他,因為沙威也是嚴以律己的。他指證馬德蘭爺爺即苦役犯冉阿讓,當以為錯認之時,立即一再請求引咎辭職。在沙威的世界裡,他從不懷疑自己是好人,冉阿讓是壞人,直至街斗之中,壞人拯救了好人的生命。
在最初一刻,沙威震驚又迷惑,對救命恩人冉阿讓喊道:「您真使我厭煩,還不如殺了我。」(他第一次下意識地對冉阿讓使用「您」)此後不久,沙威有逮住宿敵的好機會,卻幫忙救送馬呂斯,並最終放走冉阿讓。
在我看來,《悲慘世界》所有人物內心獨白之中,有兩場最為驚心動魄:一場是冉阿讓受卞福汝主教感動而由惡變善;另一場是沙威放走冉阿讓之後,在塞納河邊沉思自省。
沙威發現自己為忠於良心而背叛社會,簡直吃一驚;又意識到冉阿讓饒恕了他,他也饒恕了冉阿讓,更是嚇得發呆。他一生將法律視為至高,此刻居然出現比法律更高之物:愛和寬恕。他不知如何看待冉阿讓,更不知怎樣面對內心,以及這個瞬間變為迥異的世界。雨果寫道:「他(沙威)有一個上級,吉斯凱先生,迄今為止他從沒想到過另外那個上級:上帝。這個新長官,上帝,他出乎意外地感到了,因而心情紊亂。」非黑即白、非惡即善的價值觀崩潰了。「他(沙威)被感動了,這是多麼可怕的遭遇。」他覺得自己空虛、無用,脫節……毀了。他跳入陰冷的塞納河中。
雨果將沙威的正直,稱為「黑暗的正直」。為何「黑暗」?因為沒有光,這光就是愛。《聖經》說,一切誡命的總綱是愛,愛人的就完全了律法,愛能遮掩許多的罪。比如一生從未撒謊的散普麗斯姆姆為救冉阿讓,向沙威撒了謊。撒謊是罪,救人則出於愛。雨果對此評價道:「呵,聖女!您超出凡塵,已有多年,您早已在光明中靠攏了您的貞女姐妹和您的天使弟兄,願您的這次謊話上達天堂。」

在此意義上,《悲慘世界》是大時代的史詩,更是冉阿讓個人心靈的史詩。卞福汝主教使他看到善,珂賽特令他懂得愛,隱名修道院的生涯促他謙卑,救護馬呂斯讓他戰勝惡念,最終完成靈魂的救贖。相比改變制度,改變靈魂是一項更艱難、也更根本的工作。願更多中國人喜愛《悲慘世界》。

⑻ 悲慘世界三千字讀後感

悲慘世界:作者:(法)維克多·雨果。類型:現實/劇情/歷史。本文作者:願咸與恆。
這是一部史詩級別的小說,閱讀此書,必備紙巾呀。
十九世紀初葉,法國,拿破崙不在了。人民生活著。有一位福來主教,樂善好施,安貧樂道,雖然年已七十高齡,但是依然樂觀仁慈,他是一位降臨在人間的天使。
芳汀:
讓·瓦爾讓,一名年近五十的苦役犯,為了給姐姐的七個孩子找吃的,就去搶劫麵包店,被逮捕之後一次又一次想逃跑,結果十九年之後才正是出獄。從此再沒有見過他的姐姐和她的孩子。人世間已經再也沒有任何親人。出獄之後由於是苦役犯,沒有人敢收留他,覺得自己連一直連一隻狗都不如。
一位好心的太太告訴他去敲主教家裡的門,於是他去了。主教接待了他,並且非常尊敬他,這是他感到非常意外的。
可是到了夜晚,當屋子裡面的人都入睡了,讓心裡惦念的卻是那套值錢的銀餐具。因為在監獄裡面關了太久,他已經沒有什麼感情,沒有任何愛心,一心仇恨社會,只希望要報復。於是他偷了那套餐具,逃之夭夭了。
發現了餐具被偷,福來主教並沒有報警,而是囑咐家人不要聲張。但是警察很快就找上門來了,苦役犯帶著那麼值錢的東西,很快就被抓起來了。讓一心認為主教大人會揭發他,讓他再做很多年苦役,永無出頭之日,但是他錯了。主教告訴警察銀器是他送給讓的,並嚴肅地告訴他要好好做人,這是他向天主來贖買讓的靈魂(聖人再世)。
讓踉踉蹌蹌離開了,無意中又侵佔了一個孩子的錢。這讓他良心難以承受,他哭了,他已經快二十年沒有哭過了,那一天他到主教大人的門口跪著,之後便沒有人知道他去了哪裡。
芳汀,一個美麗可愛的姑娘。可惜遇見了尋歡作樂逢場作戲的大學生。她卻一廂情願的痴戀,混蛋們離開了,她卻要生下一個私生女。
可是帶著孩子工作始終不方便,於是他想到把孩子託付給一戶人家。提起這戶人家來俺就氣不打一出來,這兩口子實在太壞太壞了,泰納迪埃夫婦心都黑到腸子裡面去了。可憐的柯賽特那麼小就被他們拳打腳踢,使喚來使喚去。而芳汀那邊呢,他們一再的哄騙,不斷地要錢,把芳汀逼入到絕境當中(此處簡略點吧,不然太憤慨了!)。
芳汀回到家鄉,家鄉卻因為一個人的到來而逐漸改變了模樣。沒有人知道這位馬德蘭先生從哪裡來,但是他樂善好施,喜歡見義勇為,有人嫉妒他,有人尊敬他。
沙威,出身卑賤的密探。本質不壞,但是已經習慣於墨守成規,鐵面無情,他對馬德蘭先生的身份一直有懷疑,覺得他怎麼那麼像那位傳說中的苦役犯呢,尤其在他居然舉起了馬車,救出了割風(人家就叫這個名字)老人之後。順便說一句,此後本書中出現的所有警察,均是沙威扮演。
芳汀來到馬德蘭先生的工廠裡面做工,可是由於長舌婦的揭發,她有個私生女的流言蜚語漸漸流傳開來,馬德蘭先生礙於道德方面只能解僱了她。
失去了工作的芳汀沒有生活來源,泰納迪埃那邊又步步緊逼,她賣掉了自己的頭發,牙齒,最後去做了妓女(虐~~~~)。
因為一頭「先生」的戲弄,芳汀因為侮辱上流人士而被逮捕,她苦苦懇求沙威,卻打動不了這個木頭人的心。可是市長先生聽到了她的哭訴,理解了她的不幸處境。於是挺身而出放了她,並讓她得到照料。
可是長期身心折磨,芳汀盡管只有二十五歲卻已經病入膏肓,留給她的時間不多了。她只想見到珂賽特,可是那對不是人的夫婦把珂賽特當成了搖錢樹,死活不肯放她走。馬德蘭先生只能自己親自過去,可是這個時候發生了另一件重要的事情。
沙威前來,請求市長先生處罰他。原來沙威一直都認為市長先生是苦役犯,可是不久前有人發現了那個逃走的讓,毫無疑問市長先生不是,於是他前來負荊請罪。那個無辜的人很快就要判處終身監禁了。
馬德蘭的內心受到巨大的震動,非常的糾結。他不想連累無辜的人,可是如果他承認自己是那個苦役犯,那麼不僅自己將會失去一切,還有芳汀,一夜的折磨,他最終還是決定去自首。
路上,馬車卻壞了,他彷彿感到自己鬆了一口氣。可是命運不肯放過他。另一輛馬車還在那裡,他如期趕到,法官們釋放了無辜的人,馬德蘭先生還是要變回苦役犯讓。他回來想盡力安撫芳汀,至少希望沙威給他幾天時間把珂賽特帶回來,但是沙威無動於衷,芳汀受不了這樣的打擊,死不瞑目(哇哇)。
後來讓從監獄裡面逃了出來,把自己的財產藏起來,同時也把芳汀安葬好,入土為安。可憐的女子就這樣結束了她的一生。
珂賽特:
一開始,雨果大大用細膩恢弘的筆觸,詳細描寫了滑鐵盧戰役的歷史背景,具體過程,以及後果影響等,我們姑且跳過吧。
唯一和情節有緊要關系的是下面這一幕,戰役結束之後,一個人(泰納迪埃)到戰場上偷竊死人的財物,一名將軍以為這個認識他的救命恩人,這位將軍叫做蓬梅西。
讓重新被捕,在船上當苦役犯。一天一名苦役被困在了桅桿上面,他不顧生命危險去救了他。自己卻不慎掉入海中,大家都認為他死了……
距離巴黎的不遠處,泰納迪埃開的旅店,他的女兒有兩個,不斷地75珂賽特,還有一個幾歲的兒子(我們以後還會見到他的)。珂賽特每天活在恐懼當中,簡直慘不忍睹。
那天是聖誕節,珂賽特看著一個漂亮的布娃娃入迷了。因為旅店裡面沒有水了,珂賽特去打水,路上連個人影都沒有,她恐懼極了,而水桶那麼重,重到她幾乎都拿不動,就在這個時候,一雙有力的手幫她提起了重擔(天使降臨了)。
那是一位看上去五十歲左右的老人,但是非常有力量。表面上看他是個窮光蛋,但是他實際上非常闊卓,幫珂賽特解圍,還給了她那個夢寐以求的布娃娃(此段超級解氣)。泰納迪埃明白自己可以利用珂賽特來敲詐了。
一千五百法郎,他們覺得還是太少了。最後泰納迪埃追上了他們,說珂賽特是她母親的,這位先生不能領走,但是老頭拿出了一張芳汀親手寫的紙條(哇咔咔),泰納迪埃再想追蹤,強有力的先生已經拿出了一根大棍子,嘿嘿。
回到巴黎,讓把珂賽特當成女兒,珂賽特把這個老人當成自己的父親,第一次感覺到了安全和幸福。其實這么多年的付出,讓自己有時候也會心灰意冷,珂賽特的出現其實也是拯救了他。
找了一處僻靜的地方,安頓下來。可惜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一天讓在施捨乞丐的時候突然覺得這個人怎麼那麼像沙威呢,不好不好,趕緊帶著珂賽特逃走吧。
要說沙威也真是陰魂不散,就跟霧霾似的你怎麼躲都躲不掉。又組織了一支小分隊來圍捕這個死不了的苦役犯,深夜,小巷,如何才能逃出生天?
翻牆翻牆,過去之後就是柳暗花明(此處雨果大大對於修道院的歷史背景,清修生活,,後果影響等作了詳細描述),修道院中的工人割風老爹,善有善報。讓總算找到了一個安身的地方,珂賽特也算得救了。不過接下來的問題還是比較麻煩的,可以編造一個身份,但是苦役犯必須先出去,才能再進來,剛好修道院裡面的一名嬤嬤去世了。
活人裝進了死人的棺材,才能以活人的身份進來。本來一切都安排好了,誰想到認識的熟人卻死了,換了個新的掘墓工。苦役犯差點沒悶死(當然沒悶死)。於是父女兩個就有了合適的身份在修道院裡面安頓下來,因為外面沙威撲空還氣急敗壞呢。
馬里於斯:
巴黎有很多的流浪兒,有這樣一個孩子叫加弗羅什,雖然看著跟個小流氓似的,但其實心地不壞。父母都不管他,他只能去流浪社會,不過每隔一段日子他還是回去看看父母的。
榮德雷特一家住在一所破屋裡面,裡面都是窮人,還有個年輕的律師,他叫做馬里於斯。他的姥爺不喜歡拿破崙,不喜歡革命,所以也就不喜歡他的女婿蓬梅西。
為了兒子的繼承權,蓬梅西從來沒有見過馬里於斯,直到他去世。馬里於斯對他也沒有什麼感情。但是當他知道他父親深愛著他,並且對於革命有了重新的認識之後,馬里於斯和姥爺決裂了,從家裡搬了出去。
父親已經走了,但是他告訴馬里於斯,當年在滑鐵盧戰場上,有一名叫做泰納迪埃的人救了他(明明是偷了他)。馬里於斯一心想報恩,可惜得知泰納迪埃開的旅店已經倒閉了。
之前馬里於斯一直過著養尊處優的生活,現在卻要靠自己的雙手維持生計,困難可想而知,他過得很是清貧。不過他終究是個善良正直的年輕人,對於他的品性這自然是極好的。
有時候他去公園裡面散步,會看到一對父女,父親已經年紀很大,少女不過十六七歲的樣子,一開始他對少女沒感覺,但是後來就有感覺了,這對神秘的父女是什麼身份呢?沒人知道,秋風落葉,芳心暗許,可惜馬里於斯卻得知他們已經搬走了……
馬里於斯的隔壁,住著貧窮的榮德雷特一家人,父母和兩個女兒,兩個孩子都被貧窮弄得已經不成人樣(報應啊~~~)。
少女的父親,馬里於斯稱之為白發先生,喜歡樂善好施。預示著家人就冒充了各種身份來得到他的幫助。剛好馬里於斯住的屋子還可以偷窺隔壁,那天白發先生領著他的女兒來探望,馬里於斯可真是高興壞了。
榮德雷特的大女兒叫做愛波尼娜,她喜歡馬里於斯,為此願意去找情敵的地址。而馬里於斯在白發先生走了之後卻聽到了讓他驚心動魄的一個陰謀:榮德雷特認出了白發先生,婦人對於打扮時髦的少女極度不滿。他們設下陷阱要讓白發先生有來無回。
怎麼辦!?報警吧,於是馬里於斯來到了警局,警探對於馬里於斯的保安作了認真耐心的詢問和記錄,並囑咐他覺得時機不對就開槍,警察就來了,要是馬里於斯來找,就找沙威就好啦(偶想吐血……)。
回到破屋,劍拔弩張。白發先生來了,很快被他們困住了。而這個時候,榮德雷特說:你還能認出我來嗎!我是泰納迪埃!我覺得這個時候馬里於斯收到的震驚絕不會比白發先生小。
他該怎麼辦呢,葬送掉情人的父親,還是犧牲自己的恩人?這讓他非常糾結。遲遲沒有發出信號。雖說白發先生很是神勇,可是畢竟雙拳難敵四手,很快被制服,在他們的脅迫下寫了一封信給女兒,因為自己沒帶錢。
馬里於斯想到自己的心上人如果被這伙匪徒……可惜信上的地址都是假的。白發先生是個神奇的人,拖延時間解開了自己的鐐銬。並且為了表示自己絕不會讓人傷害他的女兒,愣是把燒紅的烙鐵往自己的身上燙(疼死了……55)。那幫人想把他殺了,馬里於斯急中生智,冒充愛波尼娜給他們發信號說警察來了,於是一夥人手忙腳亂的想逃跑,可惜太晚啦,沙威充滿笑靨的站在門口(就這一次沙威的出場俺要贊一個)。
然後把他們都抓起來了,而白發先生趁亂逃走了(不錯不錯)。
加弗羅什又來看他的父母和姐姐們了,可是這一次他卻得知他們都被抓到監獄裡面去了(無語無語……)。
普呂梅的牧歌和聖德尼街的史詩:
本部一開頭,雨果大大以細膩的筆觸,真實還原了當時的時代背景,山雨欲來風滿樓,革命就要爆發了。
因為種種的原因,泰納迪埃一家不久也就放出來了。馬里於斯離開了破屋,希望開始新的生活,可是對於少女的思想總是折磨著他。
不過愛波尼娜很快就回來了,告訴了他珂賽特的地址。
時間倒退一下,讓和柯賽特在修道院住了五年之後,讓覺得不能讓珂賽特沒有體會人世間的酸甜苦辣之後就成為修女,於是就帶著珂賽特離開了哪裡,找到了另一處僻靜的地方安頓下來。
珂賽特一點點長大,生活的平靜而幸福。可是珂賽特終究越來越美麗。讓的心裡也越來越不好受,因為他在世界上木有一個親人,珂賽特就是他的一切,他不願意別的男人奪走她。所以他才會嫉恨馬里於斯。
遇見泰納迪埃之後,他自己病了很久(受傷嚴重)。而這個時候正是珂賽特和馬里於斯分離的時候……
馬里於斯知道了珂賽特的地址之後,就偷偷跑去他們家的後花園。石頭底下埋藏著一顆熾熱的心。一吻定情,芳心互許。誰都不知道這一切,馬里於斯回到姥爺那裡請求允許他結婚,但是他姥爺拒絕了他,並且很輕蔑地侮辱了珂賽特,馬里於斯很生氣地走了(貌似經常在電視劇上面看到這種劇情)。
加弗羅什一天救助了他的兩個弟弟(雖然他們都並不知道這種關系),又在同一天救出了越獄的父親,然後就去參加了起義。
此處是關於黑話的歷史背景,詳盡描述,以及意義影響等。
然後是各種准備,街壘保衛戰。雙方都有傷亡,而這個時候起義軍這邊抓到了一個政府的密探(不用說他是誰了)。
而愛波尼娜不願意成全馬里於斯和珂賽特,於是冒充不速之客半夜驚擾珂賽特他們。讓覺得肯定是某某人又來追捕他們,於是趕緊帶著珂賽特搬家,並打算帶著珂賽特漂洋過海去英國。珂賽特來不及告訴馬里於斯這一切,而寄出的信又被愛波尼娜截走了。
馬里於斯萬念俱灰,於是也去參加了起義。愛波尼娜一心希望和心上人死在一起,為馬里於斯擋下了子彈,引他走進政府軍的包圍。臨終前,她不願意讓馬里於斯恨她,於是拿出了那封信(好吧,這個時候我不再恨你了,雖然你小時候總是欺負珂賽特)。
馬里於斯寫了一封信給珂賽特,因為他知道加弗羅什是恩人的兒子,不願意讓他死在這里。就派他去送信。而信當然送到了讓的手裡。讓此時的表現真像《笑面人》裡面的於蘇斯,先是狂喜(小偷要死啦),然後陷入了沉思當中,最後出去了。
讓·瓦爾讓:
真是的,主人公都要在最後一部給名字……
街壘保衛戰,然後為了避免無謂的犧牲,決定讓五個人回去,可是卻只有四套衣服,怎麼辦捏,關鍵時刻,第五套衣服從天而降。
白發先生突然出現,馬里於斯吃驚不小,不過卻沒有太多時間來思考。緊張的戰斗,讓他們無暇喘息(此處精彩ing~)。很多人都犧牲了,加弗羅什在撿子彈的時候英勇就義了(你比你爹媽強多了……)。
要處決沙威了,白發先生要求讓他來干,於是他就把沙威帶走了,悄悄地放了他,沙威很是傻眼。
彈葯打光了之後,就剩下肉搏了。馬里於斯昏迷了。其他的人,除了馬里於斯之外,全部戰死,或者被槍決(壯烈了……)。
而馬里於斯不省人事,白發先生背著他,因為四周都是政府軍,只能從下水道出去。。
此處雨果大大繼續講述下水道的歷史背景,以及意義影響等。
漆黑的下水道,重重迷路,還有數不清的陷阱。白發先生總算走過來了,到了出口,卻遇上了泰納迪埃。泰納迪埃以為他是一個殺人剛殺了人,於是拿走了他們的錢,並且撕下了馬里於斯的血衣作為證據(將來好敲詐勒索)。
總算逃出了生天,可是陰魂不散的沙威還在等待著他們。讓說出了自己的地址,他可以被逮捕,但是請求沙威給他一點時間讓他把馬里於斯送回他姥爺家。這一次沙威沒有拒絕。
然後讓想再回家一趟,沙威也沒有拒絕。甚至都沒有和他一起上樓來(也不怕他逃走了),可是等到讓自己一個人上樓,卻發現沙威已經悄悄地離開了。
如果你曾經所堅守的一切,突然間發生了動搖,會怎麼樣呢?沙威就是這樣的痛苦,要麼逮捕讓,如果放了他,那麼罪責就應該讓自己來承受了。最後寫下對政府的監獄,塞納河水接納了他(啊……)。
馬里於斯昏迷了很多天,也病了很多天。這讓姥爺心疼壞了,並且再也不反對他的婚事了。戀愛再也沒有阻礙,而商量婚姻大事的時候,白發先生又說珂賽特擁有一筆巨額的遺產(其實是他自己的錢……)。
馬里於斯從地獄走進了天堂,唯一遺憾的是,自己一直沒有找到救自己的恩人,這一切白發先生始終保持沉默。
盛大的婚禮很快就到來了,這一天讓自己一個人孤零零的走了,回到家裡,哭得很傷心(紙巾……紙巾……我陪你一起哭)。
為了徹底不妨礙珂塞特的幸福,讓決定徹底離開他們的生活。於是他告訴馬里於斯,自己是一個苦役犯,同時也不是柯賽特的真正的父親。馬里於斯大吃一驚,高貴的出身讓他沒有想過這些復雜,所以對讓也越來越冷漠(忘恩負義的傢伙)。因為馬里於斯認為是他槍殺了沙威。
失去了柯賽特的讓迅速蒼老下去了,他快八十歲了,抑鬱成疾,漸漸一病不起了。年輕人終究有他們自己的生活,而馬里於斯對於巨額的遺產也感到惴惴不安。
婚禮的時候,泰納迪埃一夥又盯上了他們。因為珂賽特現在已經是男爵夫人,於是他想利用讓德苦役犯身份來好好敲詐一筆,然而他卻沒有想到馬里於斯知道他是苦役犯,泰納迪埃為了證明自己情報的價值拿出多年前的報紙(上面寫著讓=馬德蘭),還有沙威是投河自盡的證明(感覺這段寫得不太合理呢……)。馬里於斯和他的小夥伴們都驚呆了。最重要的猛料是泰納迪埃拿出了那塊血衣(馬里於斯要不要吐血?)。
盡管泰納迪埃如此邪惡卑鄙無恥(能用的詞太多了),但是馬里於斯還是因為他是所謂的「恩人」,給了他一大筆錢。而壞人也沒有得到懲罰,利用這筆錢他跑到美洲繼續作惡——當黑奴販子去了。
然後馬里於斯趕緊拉上珂賽特去看望老人,讓此時一心認為自己等不到那一天了。不過他還是等到了,年輕人努力安慰老人的心,但是太晚了。「我走了對於你們才是最好的」,臨近死亡並不孤單,福來主教也在天上看著他(55)。
然後是很長的一段話……回憶,囑咐他們,泰納迪埃也要原諒(俺不原諒)。還有芳汀,珂賽特一定要記得她(此處淚奔……紙巾……)。然後天使就永遠的離開了他們。
在公共墓地僻靜的角落裡,只有一塊,沒有名字的石板。
我想先哭會兒……大家一起吧……
為善的道路,遠比做惡的道路要來得艱辛坎坷。雖然讓自己能力很強,擁有許多財富,可是不管怎樣都擺脫不了苦役犯的過去,這個過去像夢魘一樣糾纏著他。沙威死了又如何呢?冰冷的法律不會放過他,所以他最後才只能選擇離開,雖然也算是得到善終了……
看前面的時候經常會特別的氣不過,天底下怎麼還會有泰納迪埃兩口子這種不是人的人呢?而且鐵石心腸的沙威最後都被感動了,這個人還是冥頑不靈,繼續作惡。難道有的人生來就是要做惡的么。
我覺得最難說的人應該是沙威,他到底是一個好人呢?還是一個壞人呢?書裡面說,他體現的是一個好人當中所有的惡。沙威本質倒也不壞,只可惜他是一個法律機器,不是一個人,不能理解人世間的感情。不過最後他終於明白了吧。
情節方面還是灰常好看滴,一環扣一環的,人物總是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最精彩的當屬街壘保衛戰那塊兒。就是時不常的插入一些對於社會、歷史等等的描述經常讓我直接跳過了,嘿嘿。
雖然書名叫做悲慘世界,不過我覺得這本書還是比較溫暖的,一個人可以用自己的愛心來照亮這個悲慘的世界。正如書中所說的那樣——黑暗過後是白晝。

⑼ 《悲慘世界》觀後感

原創回答

淺評《悲慘世界》
三月十號,全班一起去電影院觀看了這部《悲慘世界》。由於電影是我選的,所以呢,寫影評也算是對全班包括我自己的一種回應吧。
這是我第一次寫影評,可能有很多用詞不當和格式不對的地方,當然,由於見解的愚陋,只能淺談。但是不管怎樣,我還是有好多話想說。
由於班上一名同學的遲到,我不能看到電影完整的開頭,我在等著把電影票給他。
當我步入八號影廳的時候,冉阿讓剛好被釋放。一開始就特別鮮明的突出了階級領導者和所謂的犯人之間的差距。領導人騎著駿馬,手持鞭子,一身整潔而帥氣的制服,而囚犯除了束縛身體的鎖鏈,也少不了亂蓬蓬的頭發和骯臟的衣著。冉阿讓為了拯救妹妹那迫於飢餓的女兒,偷了一塊麵包,被關了十九載。
被假釋的冉阿讓隨身攜帶一張假釋的單子,這張單子成為他邪惡的印記,他被小孩丟石塊,被旅店驅逐,他到達的地方,充滿了警惕和排斥,寒冷的夜晚他找不到歸屬,直到好心的卞福汝主教收留了他,但是他不僅沒有報答他,反而偷走了他家的銀器。被逮捕後的冉阿讓被警察一頓痛扁,但是主教不僅不與他計較,反而賜給他更珍貴的銀器還給警察解釋那些銀器是送給冉阿讓的。
由於原著的內容很多,電影只是拉通了一個主線,加上電影的形式是音樂劇,我不想冗長的介紹電影內容,掐幾個印象深刻的,顫動內心的片段加以表述。
第一個片段,冉阿讓被主教解救後的一段唱詞。
他來到教堂,用滿臉的悲傷傾吐被關押的冤屈,凌亂的頭發,灰濛蒙的臉。淚水像一顆水晶一樣滋生在冉阿讓長長的胡須上。他的歌聲婉轉凄涼,帶著怨恨和仇視,對往事的追憶一句句像尖刀刺穿心臟般的疼痛。他的臉上,我看到了心酸,看到了一幕幕不堪回首的痛苦和委屈,歌聲由低沉逐漸轉為慷慨激昂,帶著一種久違的氣勢,一種想要洗心革面的氣勢和決心,他發誓要重生,歌聲戛然而止。餘音久久盪漾在影廳的周圍。我被震撼到了。
第二個片段,芳汀淪落為妓女。
芳汀可以算是這部電影裡面最悲情的人物。從工廠被驅逐,然後賣掉自己的頭發,賣掉自己的牙齒,最後淪落為妓女,自己的身體成為最後唯一可以換取金錢的工具。她所做的一切,僅僅是為了自己的女兒。當她剛來到這個滿是妓女的場景裡面,一大群女人讓她出賣身體,迎合客人的時候。我甚至都沒敢眨眼睛,她們已經喪失的靈魂泯滅了她們的良知,同樣都是窮途末路的苦命人,卻要互相挖苦,用別人的痛苦來釋放自己的快樂,那邪惡的笑聲,那卑鄙的買賣,那一致的歌聲,這里彷彿就是地獄,只有肉體腐化的味道,毫無人情可言。芳汀與她們的對歌,我聽到了歌聲的顫抖和膽怯,直到她痛苦不堪的時候,她的歌聲終於變得有點堅強,但是很快就轉化為無奈。我們看著生命被踐踏,被蹂躪,我們也只能看著。
當芳汀唱到夢想,唱到她平凡卻被扼殺的夢想。我哭了,淚水在眼眶裡面不停的掙扎。這是多麼平凡而簡單的夢想,但是殘酷的現實,迂腐的階級,終於將她活活掩埋。
第三個片段,珂賽特。
珂賽特被寄養在一家酒館,酒館的老闆和老闆娘是金錢的奴隸,他們對待珂賽特不近人情,對待客人更是想方設法的壓榨。珂賽特剛出場時的那一段歌聲將我瞬間軟化,漆黑的夜晚,透過微光的窗檯,一個漂亮的小女孩,臉上臟的痕跡是她經歷痛苦的記號,但是絲毫不減她迷人的美貌,她就像一個天使,眼神裡面是迷離,是期待,她還不知道,她等待的媽媽已經去世。她的聲音里傾訴著期待,傾訴著自己的不幸,傾訴著一個孩子最童真最真實的嚮往。這是第二段讓我眼睛濕潤的聲音。直到後來冉阿讓的死去,他抱著養父痛苦,紅潤的眼眶,迷人的臉龐,那麼真實,那麼讓人心疼。
第四個片段,酒館的老闆和老闆娘。
沒錯,他們正是是劇情中的小丑。從酒館淪落到街頭,無論在哪,他們一直沒變,還是那麼無恥,還是那麼可惡,還是那麼嗜錢如命。其實他們詮釋了很多不拘泥於現狀卻只想通過卑劣的手段快速達到自己的目的以及那些貪得無厭的人物,當然,他們只是小人物,所謂的小人物,就是心無大志,沒有善心。其實他們也是很讓我心疼,我心疼他們的無知,心疼他們沒有自我的生活。
第五個片段,艾潘妮。
從小,她就配合著自己的父母(酒館老闆和老闆娘)賺取不得人心的收入。但是她始終沒有喪失自己的靈魂和愛,她愛著馬瑞斯,無私的愛著馬瑞斯。在馬瑞斯愛上珂賽特之後,她幫助馬瑞斯找到了珂賽特的住處,讓他們有了第一次見面的機會,電影裡面,三人歌唱的場景我的喉嚨有點干啞。我祝福著馬瑞斯和珂賽特,同時也默默的注視著艾潘妮。艾潘妮哭著,馬瑞斯和珂賽特笑著,被兩個女人愛著的男人,一個女人為她哭,一個女人感到幸福,我似乎聽到了女人那種對愛的執著和渴望。盡管艾潘妮的父母在尋找珂賽特,但是艾潘妮為了馬瑞斯,竟然幫助了珂賽特,她的那一聲疼徹心扉的尖叫喊出了絕望,也詮釋著愛。當她在雨中歌唱的時候,我的心也如同那被雨點打濕的地面。她的歌聲裡面有埋怨,有困惑,少不了的傷心升溫著歌聲的沉重。直到最後,她用生命作為擋箭牌,把珂賽特的信親自交到了馬瑞斯的手上,她死得安詳,我想,她臨死的時候是多麼痛苦,但是看著馬瑞斯的傷心,她不忍心讓他擔心,強忍著生命的消失,在盡頭的最後一刻,任然想著馬瑞斯。
第六個片段,冉阿讓。
冉阿讓撕毀了假釋單,經過自己的努力到另一個地方當上了市長,也算是實現了自己的重生。重生的不僅是他的身份,還有他的善良,他的同情,他的犧牲。他為芳汀接下了珂賽特,並且帶著她一直成長,她把珂賽特視為掌上明珠,當他得知馬瑞斯之後,為了讓珂賽特幸福,他冒著生命危險來到革命戰線的虎口,救回了馬瑞斯,為了珂賽特的名聲,他放棄了跟他們一起生活,選擇了一個教堂,沒能看到女兒結婚,孤獨而死。雖然電影圓滿了結局,但是我還是認為他是孤獨而死。他幫助被馬車壓住的人,他承認自己是冉阿讓救回那個無辜的人,他與賈納兒決斗爭取三天時間等等。我看到了冉阿讓的改變,我看到了他一次次為被人做出的努力,他無私偉大,直到死,他想到的僅僅是自己能不能上天堂。芳汀的形象浮現出來,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刻,其實是他自己對於自己的安慰。
第七個片段,馬瑞斯。
馬瑞斯是一個年輕帥氣的人物,他的幸福是在很多人的幫助下才得以實現的。這也說明了幸福的來之不易,以及悲慘世界裡面的悲情人物,大多都太孤獨。他最感動我的就是朋友都犧牲後,他來到那個亂糟糟的戰場,看著傢具和鮮血,以及混亂的一切。他的歌聲裡面除了對朋友的哀悼以及內心的痛苦,還有堅定的決心和視死如歸的豪情。我看到了一個真正的革命者形象。
第八個片段,革命。
率領革命的小夥子們一個個都是血氣方剛,激情盎然。他們為了國家為了人民而戰,但是卻得不到人民的支持。我很感動於頗帶喜劇色彩的那段路障,人們紛紛丟下自己的傢具作為路障,這是最快捷最簡單的方式設置路障,但是不是每個人都捨得扔下自己的傢具,不是每個人都是熱血的實踐者,更多的是觀望,觀望結果,順從於結果。他們為了革命而犧牲,為了革命無怨無悔。這裡面有窮人,有富人,但是他們目標一致,心一致,他們沒有了貧與富的區別,他們有的僅僅是一致的決心和鬥志。
第九個片段,小男孩。
從他的開場便顯示出他的精明能幹,小小少年,成熟而勇敢,當他迎著敵人毫無畏懼的高歌,走在所有革命著的最前面,用激昂的歌聲對敵人送上最具諷刺的唾棄。一槍,嚇不倒他,再一槍,還是打不到他的意志,終於,最後一槍直接擊穿胸口,小男孩應聲倒下,睜開的雙眼,面不改色的表情,他在看著,在等待著他們的勝利!
第十個片段,賈納爾。
他把逮捕冉阿讓作為他的目標。直到最後自殺,他僅僅認為這是自己對自己的褻瀆,卻不曾想過,他已經具備了良心的判斷。他的愚忠是致死的毒葯。他兩次站到屋頂邊緣高歌,第一次的歌聲裡面,他發誓逮捕冉阿讓,並誓死忠誠。第二次的歌唱,聲音裡面很矛盾,糾結著自己的行為和自己一直以來堅守的目標。最後無法逃離內心的煎熬,選擇了逃避,選擇了自殺。他沒有弄清自己,沒有弄清自己的周圍,他不應該被感動,他不應該猶豫,因為他不懂得轉變,不懂得,什麼是該做的,什麼是必須做的。總是以一成不變的觀點審視一切。
那些容易別忽略的場景。
當冉阿讓背著馬瑞斯從骯臟不堪的下水道裡面出來,賈納爾正站在出口出等待著他們。一個在下水道裡面,只能清晰的看到堅定的眼神和泛紅的嘴唇,一個高大而權威,站在出口處以審判者的姿態向下看著。冉阿讓祈求他往下看,祈求他的憐憫,但是他的眼神裡面,卻是那麼冷酷。
妓女們的表情。電影中,妓女那段,她們的臉色全是慘白,凸顯出她們如同行屍走肉,喪失靈魂的軀殼。
芳汀臨時前乾裂的嘴唇以及她紅腫的眼睛,直到死前夢到自己的女兒,在電影中,這是她第一次看到自己的女兒,在生命最後一刻,想像女兒的身影。
革命者中一個年輕人的父親,他坐上馬車看著馬車的窗外,一臉的愁苦和無奈。
領導者麻木的表情,以及對待苦命人時誇張的張揚和血腥。
芳汀被驅逐時市長的故作鎮定。
革命的歌聲飄盪於影片的最後等等。
總之,這是一部很宏大而唯美的電影,影片中有很多的畫面和場景一時間不能一 一道來,每次回憶都會有新的畫面令你感動。盡管音樂劇的形式有點不太適應,但是我還是很喜歡這部電影。時間的關系我也不想再啰嗦什麼。
如果你想欣賞一部優秀的電影,我推薦《悲慘世界》。

閱讀全文

與電影悲慘世界觀後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酒吧里美女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969
主角體內有個寶珠的動畫電影 瀏覽:562
聖鬥士三3d版電影 瀏覽:832
海南島國際電影節電影票 瀏覽:258
生孩子電影解說大全視頻 瀏覽:909
少女愛上綁匪日本電影 瀏覽:543
長大後電影推薦 瀏覽:168
詳細說明中國機長這部電影有哪些突破 瀏覽:456
香水大電影 瀏覽:495
韓劇推薦經典愛情電影排行榜 瀏覽:992
小馬寶莉大電影風暴大帝動畫片 瀏覽:354
最新李連傑所有電影大全 瀏覽:643
美國電影警察假扮母親 瀏覽:23
最新電影推薦國產排行榜 瀏覽:282
開頭是無字的電影2018 瀏覽:752
xd電影是什麼意思啊 瀏覽:194
不到一米的劉德華是什麼電影 瀏覽:672
鄭州大上海城電影 瀏覽:255
有什麼泡妞電影 瀏覽:594
北京愛情故事電影電視劇區別 瀏覽: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