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資訊 > 豆瓣電影影志

豆瓣電影影志

發布時間:2024-04-11 14:12:21

㈠ |電影美·從不需標准|絕美服化道·精選佳片

西蒙影志:在電影誕生的一百多年裡,「紀實美學」倡導者巴贊認為電影只是「無限趨近於現實的漸進線」,而隨著我們逐漸把對現實的審美評判搬到觀影中時,發現對於一部高於生活的電影而言,導演往往會企圖刻意修飾片子。 那種修飾不單指剪輯、調度,還指將難以直抒的觀點在絕美的服化道即服裝、化妝、道具中得到演繹,更神奇得是,這種演繹引起了人類開始主動思考何為電影美。

由於許多寶藏影評人對《埃及艷後》、《丹麥女孩》、《布達佩斯大飯店》等一類榮獲最佳服裝設計的電影作了很多透徹分析,本期將不再贅述。西蒙將挑選來自不同國家個性鮮明、美意獨特的服化道電影,分別是日本《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美國《墜入》、中國《一代宗師》的三部佳作,帶著尋找寶藏世界的好奇心,將其分為三個篇章,將解讀我眼中電影的服化道之美。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歌舞片「日」 中島哲也 ( 2006) 

第30屆日本電影學院獎 最佳美術指導(提名)

電影記錄了松子遺憾卻認真活過的一生,這一生起太匆忙、終太悲涼。一直以來松子父親偏愛體弱多病的妹妹,松子無意間發現扮鬼臉竟討得父親笑臉,於是從小得不到父愛的松子,拚命想要博得父親一笑。而就此,家庭的缺憾成為了松子不可磨滅的悲劇。

松子的人生是場值得贊美的悲劇,影片中多次出現花團錦簇的場景,用表現力的服裝與面容給世上的無趣加上種種濃烈的色彩,導演認為松子遺憾卻認真活過的一生,是鮮花鋪就的一生。

聽聞愛情,十有九傷,松子愛過濫俗作家、有妻之人、平凡理發師...但始終都以一種美好的、充滿希望的生存本能去對抗令人厭惡至極的 罪惡與苦難,松子的一生也許是因為太積極融入這個世界而遭世人嫌棄。

導演把松子陽光明朗的性格當作影片色調,我把這貫穿全片的用色理解為「松子一生明朗」。

起初我一直帶著尋找絕美服化道的目的觀影,我發現這令我很難過,刻意的追究美是對此片的不敬,我們在兒時憧憬的一生又何嘗不是閃閃發光,但是松子成年後、走上世界,才明白並不是這樣,她的快樂是短暫的,大部分時間由苦難來填充,我們不覺得是因為我們被身邊重要的人保護著,而松子的希望被導演保護著。

絕美的服化道不單單只會展現光彩耀人的一面,有時候作為人生的寓言物也是種電影美。聽聞孤獨,半喜半悲,導演對這出悲劇投入了贊美的情懷,用許多閃閃發光的場景、服飾、造型塑造了松子直觀的人物形象。

23歲身為音樂老師卷發美少女的模樣;被濫俗作家打到傷痕累累的模樣;被小混混騙錢發瘋誤殺人的瘋癲模樣;在監獄里齊耳短發朝氣活潑的樣子;僅憑學生龍洋一一句愛你她就認可道:「只有龍洋一是我的一切。」倔強死守愛情的樣子;五十三歲的松子因為對他人失去信心日漸臃腫的模樣;死亡之際倒在草地一蹶不起的樣子。

導演賦予她造型的變化體現的是松子一生的成長,用加工的色彩與造型演繹出了美意獨特的風格電影。松子的一生,是追求的一生,也是遺憾的一生,也可以說是失敗的一生。如果按部就班就可以得到幸福,那我寧願接受這世界的不完美。

從這部電影我竟然開始渴望「日式孤獨」:人人都在按規律行走,到點了起床,到年紀了愛人。 松子一生都在努力愛別人,無論友情愛情,可她都假裝聽不見自己次次心碎的聲音。

女人的一生要有多美麗才能稱為絕美,松子這一生為了愛來不及與自我和解,她臃腫的身體不美,但是導演就是設計了這樣的造型,寓言著: 盡管這世界不如意,容顏衰老,體態走樣,孤獨一生,你依舊有權利選擇自己要過什麼樣的一生。

可能五十三歲的她真的累了,她期許著有個能夠對自己微笑的爸爸、一個完整的家庭、一個姐妹情深的妹妹,而她卻花光了力氣去對抗這無奈、不盡人意的一生。因此松子明朗積極追求愛時導演就利用人情世故安排悲傷,松子沉默不語放棄相信愛時導演通過服化道放大悲傷。

在片尾中, 小小的 松子 ,走著人生長長的樓梯 ,伸長了小手,想要抓住天上的星星。 若不是造型、細節之處的設計,引導我主動去諒解松子的一生,我真的很難去相信:電影是再現的藝術。

《墜入》奇幻片「美」塔西姆•辛(2006)

第4屆奧斯汀影評人協會   最佳攝影 獎

遺憾這么遲與你相遇——《墜入》。導演為拍攝此片,歷時四年游歷了多達23個國家取景,背著「童話」走走停停。

電影通過一位摔斷手臂的五歲小女孩亞歷珊卓和一位特技表演而摔斷了雙腿、被唯利是圖女友拋棄的成年男子羅伊,他們用不同層次的錯位構思,共同編述了一則屬於他們的童話故事。

該片將現實生活與奇幻故事中五個人物的經歷不斷重疊發展,導演用令人驚嘆的構圖、瑰麗的場景和絕美的服化道,似乎在寓言著: 生活不幸、「童話織夢」。

在幀幀如畫的故事裡,始終沒露面的惡伯爵,也暗示了現實生活中的羅伊一直背負著無形的壓力。導演還設計了一出絕妙的細節:故事中惡伯爵把達爾文所逐愛的美洲蝴蝶直接作為標本,以至於悲傷不止的達爾文有了怒意。這像不像,現實中羅伊所熱愛的電影夢,由於意外造成了雙腿殘廢,破碎的事業讓他對生活充滿了怒意。

令人為之驚艷的是,電影蒙太奇的使用,上一秒蝴蝶標本下一秒轉入海中蝶形礁島,而故事中的一行人卻受困於這座礁島。導演不直接闡述人物的內心而是藉以「相似化」去激發人的潛在意識,意為所見即所思。珊卓和羅伊不斷的把現實搬進故事裡,企圖篡改著故事的軌跡,是因為他們都渴望表達出自己對死亡與救贖的見解。

而巧妙之處就在於當孩子與成年人二者思維發生碰撞,童話就顯得彌足珍貴。是因為我們的現實世界在向我們揭示一個真理: 人真的很奇怪,一開始想著長大,後來又想變回一個小孩。

我們的《墜入》,一場視覺盛宴,精緻、魔幻;一次童話冒險,童真、幽默。它別於華麗服飾再現的造型美,而是動用所有的服裝、造型、道具展現珊卓所思所想的再現美。導演歷時四年,遍歷各地,只是為了展示小孩子該有的天馬行空。

這部超現實的奇幻電影,是我彌足珍貴的回憶。它嵌入了「夢」。神秘人死時嘴裡的小鳥飛出、摺扇遮面濃郁中國風的公主、泡在水裡的假牙成了啟動力量的關鍵物...珊卓把現實搬進夢里,現實中戴假牙的老頭已經去世,而在童話中假牙被黑色惡兵踩碎,神秘人因此失去了力量。

這種對生死的轉化,會不會有點震撼,通過道具、造型的變化,我們不僅能剖析電影,還主動思考了「死亡」。這是一部奇幻作品用美意獨特的服化道在童話與現實中做到了出入自如。

小時候,我們讀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我們以為那才是現實,是什麼時候清醒過來的呢?是學會「分擔愛」的那一瞬間。

一心求死的羅伊,想以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作為童話結尾。於是故事人物接二連三的死亡,被亂箭射死、被炸死、砍死、墜樓而死,珊卓開始害怕死亡,於是墜入童話,靠著救贖的力量,感化了羅伊。

如果就此結束了,那這部電影能在豆瓣評九分的價值也太低了,此部電影除了美意獨特的服化道,展示了超現實童話的夢幻。更重要的是,這是一部致敬片!

仔細觀看片頭以及片尾的黑白場景,我們發現《墜入》用了很多的筆墨在向電影特效演員致敬,有趣的是,電影的片頭片尾截取了貝多芬第七交響第二樂章,電影的整體美工設計參考致敬了達利的作品。

可想而知,自電影誕生一百多年以來,我們需要致敬的已經不單單是電影先驅們了,更多的是流芳百世的電影美。電影末尾,小女孩用淘氣的語氣說著:「Thank you, Thank you, Thank you very much!」不就正是一個童話敬畏現實,一代才子致敬藝術.

《一代宗師》動作片「中」王家衛(2013)

第86屆奧斯卡金像獎   最佳攝影(提名)

國際華語辯論賽曾出過一道辯題:武俠是不是一場夢。個人鍾情反方的觀點,武俠與武術文化共生共融,經過兩千多年的傳續,我們有了武俠泰斗金庸,武俠浪子古龍。如今這個沒有英雄的時代,時勢造人。

電影作為再現藝術成了造勢之人,它結合傳統的美學元素,洞悉我們所忽視的江湖道義,足矣讓武俠不再成為眾人遙遠的期待。

王家衛拍攝了一部擁有「詩意武俠」之稱的《一代宗師》,也是我們值得驕傲的華語作品,影片中東方韻味的服化道寓於王家衛擅長的氛圍調度中,於是我們看見了更多生命的斑駁的光影,同時在武術的一橫一豎中也看見了一代武人,普世的命運。

武俠不是夢,風流才是夢。電影的美感來源於王家衛對電影風格的把控,慢鏡頭的對打、詩化般的台詞,巧妙的構圖,還原了最靈性、生動的民國時代。精湛的服化道設計,展示了舊時代的輪廓,與葉問交手的小腳女性,遺留的三寸金蓮在電影美的渲染下,有一種說不出的精緻與孤獨;宮家老爺子去世出葬時的排場、服飾、隨從都是舊時代的縮影;葉問與宮二纏綿而詩意的武打鏡頭,顛覆了我們印象中的動作片。

對於王家衛而言這部電影是成功的,他做了他心之所願:「想呈現那個時代的精氣神,想把那個時代武術家的那口氣用最最真實的手筆還原出來。」一部《一代宗師》證明了武俠不是一場夢,這時宮老爺子的話點亮了江湖:念念不忘,必有回響,有燈就有人。

而生逢亂世,宮二對葉問只言:「我在最好的時候碰到你,是我的運氣」,宮二輕輕眨動的眼瞼和那一滴眼淚,最後眼簾一闔,畫面美的戛然而止。

《一代宗師》美術總監秋偉明談服化道,電影場景均用木質牆面、手工雕花、金箔包裹,服裝搭配要精細到每一顆扣子和配飾。若導演不是王家衛我可能會高成本的電影質量如何,好在這部是出自《花樣年華》《重慶森林》《阿飛正傳》等電影美集於一生的氛圍大師之手。

《一代宗師》中章子怡的演技絕對是撐起服化道,而不是被服化道所修飾,要是把她往江山裡一丟,浮沉起來的都是琉璃般的萬種風情。

心高氣傲的宮二,不願妥切,求勝而不求全,念念不忘的回響彷彿停留在了他與葉問在樓道比武跌失的那一牽扯之間,宮二絕美的面龐,精緻的鞋子和服飾在鏡頭下迴旋,我竟聯想到張愛玲的文字: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子,上面爬滿了虱子。

這部具有氣息韻律之美的華語電影,令人舒服的視聽語言,獨具鮮明的中國服飾,導演把武術的每一招每一式都融入了電影,王家衛導演一直沒有變,還是習慣用第三方物件表達人物內心。

即便這是一部風格獨立的動作片,王家衛依舊把主題推向了「愛恨情仇」,主角在兒女情長中的矛盾遠遠大於表面上的爭名奪利,弱化了時代,高舉了愛。

電影台詞「念念不忘,必有回響」成了角兒,《一代宗師》中時勢未必造英雄,人生的有趣在於留有遺憾,人生無常,並非事事順心,一代人,一江湖,像葉問留下的那枚扣子一樣,「我們之間本來就沒恩怨,有的只是一段緣分」。

西蒙結語:本期介紹到這里就結束啦。我們對美從未有過一個明確的定義:去告訴我們應該用什麼眼光看,按什麼順序看。而所謂審美的進步,不是對一部電影有了多麼深奧的見解,而是我們原諒了哪些我們曾經以為的不完美。 在服化道仍對電影起到重要作用的今日,人人都可對其暢所欲言,選取日本、美國、中國的電影也是有別用意,我希望大家的「戲路」可以像珊卓一樣天馬行空。松子說人的價值不是得到了什麼,而是付出了什麼。而王家衛說:功夫即時間。在這里西蒙想說:美即時間,值得耗時欣賞一生。

㈡ 關於豆瓣 我不太會用 怎麼找到好書好電影

書籍的話,可以看一下我的豆列
http://book.douban.com/doulist/182777/
top250其實沒多大用
http://book.douban.com/top250
電影的話,影志帝足矣
http://movie.douban.com/doulist/107486/
其實沒啥好辦法,就是多逛,多看書評影評,漸漸就知道的多起來了。還有就是,過於冷門的、過於嚴肅的就先放一放。

㈢ 豆瓣登錄後。在我看過的電影這個網頁中,有一串數字,看不懂它指的什麼意思。就高人指點

第一個數字應該是今年看的新片數,即年代為2010年的電影,不是你今年收藏電影的總數,而是你今年收藏電影中的新片數。即上映年代為為2010的。

第二個數字是今年收藏電影的總時長(小時數)。即添加在豆瓣電影的看過的電影時長的總和。單位是小時。劇集和動漫等應該不在計算之列(猜測)

第三個數字是今年寫的影評數

第四個數字是今年寫的短評數

第五個數字是上傳圖片數,即你在電影條目下的圖片區上傳的圖片數(應該也包括影人條目下的圖片區)。舉個極端的例子,影志這個數字是6000多,影志有兩樣最多,一個是豆列,一個是上傳的圖片,豆列可能性很小,有一陣影志狂傳圖,上6000很正常。我偶爾也傳,這個也經過其他幾個用戶的數據證實,應該是圖片數沒錯。

第六個數字應該是今年看過的電影的平均分,6.3。今年打過5星的電影應該不超過10部,大部分都是2、3、4三種評分。中庸和爛片居多,好片很少,這也是每年的基本情況。

㈣ 如何分析影片結構

寫影評分三個部分.第一寫介紹你要寫的影片導演.演員.主要劇情和表達的思想主題.
第二
再從影片的角度去分析影片好在哪裡.
可以從鏡頭的運用.電影畫面.色彩.人物形象的述造等等.
最後再對影片進行總結.
我建議你寫之前把電影看三遍以上.不然你看不懂導演的拍攝意圖.
我先給你一個示範吧
寫影評,應該把握好這樣幾點:捕捉住感受點。一部電影涉及的方面很廣,需要品評的著筆點很多。這就需要對電影反復回味思考,用心靈再度感受,把握往影片中最能動人的地方,並使之在自己的筆下得到理性的升華。如觀看了《泰坦尼克號》,不能只簡單地敘述這場愛情故事,而要從主人公生與死的考驗中感悟到人性的光芒。

立意要新,開掘要深。寫影評要有新意,要有獨到的見解,抓往要點,自感而發。要做到有新意,一是要抓住影片內容,結合台社會現買;二是要准確把握住影片的精神實質,挖掘影片本身所包含的深刻內涵。例如對張藝謀電影的分析要緊扣住時代背景,但也不必要都從思想意義角度分析,如鞏俐在張藝謀電影中的形象塑造,張藝謀電影中的男性形象等,都是可以開掘的領域。

要實事實是地分析評價.電影是通過藝術手段來表現主題、塑造人物、抒發感情的,所以影評要重視對影片藝術的高下進行分析。這種分析應具體詳細,由表及裡,言之有物;評價則應觀點鮮明,實事求是。在藝術評析中,字里行間滲透出電影意識,盡可能恰當地運用電影藝術名詞術語,還需要有對電影藝術的深刻感受與理性把握。這可以通過閱讀電影理論書籍和多欣賞優秀影片來解決。每年的美國奧斯卡電影大獎評選,世界各國的影展都給我們提供了這樣的機會,雖不能親臨其境,但通過多種媒體一樣能了解動態,捕捉到世界電影發展的最新信息。

影評寫作可以有長有短,可著眼於一部影片的一個鏡頭,也可以著眼於一種電影現象.
語言要朴實,要個性化。寫影評一定要講真話,講自己的話,不要抄襲別人的評論。唯獨自己的感受和朴實的語言,才會使自己的評論富有個性和新意,也才會給讀者帶來清新的感受。

敘議要結合,突出評論。電影最直觀可感的,影評離不開敘事。但切忌過多地敘述故事,要突出分析寫評價
電影尋槍影評
影片評價
《尋槍》劇情曲折,融合了懸疑片、驚悚片、心理恐怖片等諸多表現元素,以一個全新的角度詮釋了普通人的生存困境和心理世界,是陸川編劇導演的第一部電影作品,前後歷時三年才最終完成。作為一名出生在七十年代的導演,他對電影的理解使該片整體風格給人一種好萊塢影片的感覺,而該片在視覺語言上頗有新意,展現給觀眾一個古風猶存的邊陲小鎮,空空盪盪、乾乾凈凈,具有超現實的色彩。著名演員姜文的參與是該片的一大看點,並且他在此片中對人物內心世界的揣摩得到廣泛認可和好評。
《尋槍》不同凡響的地方在於———它或許可以做一個分水嶺,代表著一批被影碟熏陶的小青年,開始在壁壘森嚴的製作體系外扣擊主流電影的大門。
凡一平的《尋槍記》完成於1998年春天,發表在1999年《十月》第四期,後由青年導演陸川改編成了劇本並導演拍攝。電影講述了小鎮警察馬山突然發現槍不見了,他不得已報告了所長,丟槍事件震驚了公安局,也震驚了小鎮。此時馬山嫁到廣州的前女友李小萌回來了,而且和當地的一個造假酒的有錢人周小剛同居。在馬山尋槍的過程中,李小萌被這把槍打死了。於是馬山明白了有人要用這把槍殺周小剛,便扮成周引來了偷槍人——賣羊肉粉的劉結巴。他偷槍是為了報周小剛造假酒毒死他家人之仇。槍找到了,馬山最終以身殉槍。
導演陸川一再強調這部電影的主題是關於尋找:警察馬山尋找丟失的槍,馬山的妻子尋找丟失的激情,馬山的兒子尋找男女性徵的啟蒙,偷槍的劉結巴尋找心目中的正義等等。然而我相信每位觀眾都會試圖尋找影片令自己激動和迷惘的潛在動力。按照伽達默爾的闡釋學理論,文本的意義只有與闡釋者的「前見」實現「視界融合」時才能表現出來,因此不同的人在閱讀同一文本時,由於具有不同的「前見」,可能體會到不同的意義。
王怡先生認為,影片中的「槍」對馬山來說是警察身份的象徵,也是社會體制和法律秩序在一個山區小鎮存在的重要證明。槍在影片中荒涼邊鎮其實並不具有實際的用途,與當地社會沒有任何淵源。馬山丟槍帶來的最大的困擾只局限在馬山和公安局內部,因為丟槍就意味著丟失了社會體制的象徵性存在。尋槍的過程就是一個邊遠小鎮修復社會威權的過程。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丟失了什麼才是重要的,尋找的結局甚至過程並不重要。表面上的尋槍故事與暗地裡的偷槍故事,成為了一場對於「槍」的象徵力量的顛覆和維護。
王怡先生的解讀是很有創見的,他關注點在「槍」所代表的國家威權的失落和尋找的過程以及其合法性存在問題。因為對一個貴州小鎮而言,現代國家體制的力量是一種從外部強加而來的力量,一種自上而下被移植的秩序,它之所以與本土資源格格不入,因為它與本土之間是間離的,它的合法性沒有搭建在本土社會的土壤之上。這一點也正是蘇力在對電影《秋菊打官司》、《被告山杠爺》的分析中所指出的。
雖然整個電影拍攝技術使得觀眾更容易置身事外,冷眼觀摩,而且影片語言也很詼諧,然而筆者更加關注的卻是整個影片的悲劇情節——馬山角色分裂的悲劇和劉結巴尋找正義所釀成的悲劇。
先說馬山的角色分裂。影片中馬山至少以三種身份出現:一是家庭中一員——丈夫、父親;二是鄉土熟人社會的成員——周小剛的「馬山兄弟」、「老樹精」的戰友;三是「槍」的合法擁有者——國家權力「符號」和代理人。可以這樣說,馬山在三種角色中,沒有一種是表現成功的。
首先,馬山不是一個合格的丈夫和父親。他的警察工作與其生活有著很深矛盾。工作忙,便忽略了家庭。如果說另一個原因是對舊情人念念不忘而對老婆不滿的話,埋頭工作又成了逃避家庭的借口。片頭,妻子對他「不管孩子」的抱怨,馬山尋槍過程中與孩子、妻子的沖突,都展開了這個矛盾。至夫妻行房時他因擔憂槍的事情竟陽痿,代表了矛盾激化。整個影片中馬山對家庭、對妻子很冷淡,所以才有他妻子的那句讓人聽來很「搞笑」的經典句子:「……我心裡曉得你對我早就沒得愛情了!」他對兒子教育的事情很少過問;偶爾過問,教育方法也很簡單,與一個人民警察應當具有的素質不相匹配,因此才有妻子的抱怨,才有兒子教訓老子的話:「我提醒你一句,利用這個時間把這本書好好學一下,對你將來有幫助……出來以後不準打我,永遠不準!聽到了沒?」馬山對妻子告白:「我曉得…我工作太多…我可能不是一個好丈夫,不是個好父親,但是我沒做過對不起你的事,從來沒有做過。」然而,一個兒子,妻子,要求的僅僅是「不做對不起的事」嗎?最後,馬山在假扮周小剛之前,把玻璃球還給兒子,給妻子送花,似乎是對親情的回歸。其實不然,這並非意味著矛盾的緩和,恰恰相反,矛盾激化到了頂點:假冒周小剛,甘冒生命之險引誘偷槍人,這固然是盡工作之責,卻也把家庭完全拋到了腦後。所以,給孩子、妻子的禮物,與其說是和好的表示,不如說是遺言來的恰當。他由一個不稱職的丈夫、父親終於走向了徹底失職,使妻子成為寡婦,兒子失去父親。
其次,馬山不是一個合格的鄉土熟人社會成員。鄉土熟人社會是一個人際關系緊密、人員流動少的社區,人們低頭不見抬頭見,需要互相依賴互相幫助才能克服一些無法預料的事件,因此個人對家庭和社會關系有很強的依附感,所謂「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推向朋友的道德要素是忠信、是情義,所謂「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在槍丟失後馬山把懷疑的目光投向一個個朋友甚至親屬:妹夫梁青山、救命恩人老樹精、戰友陳軍、戰友的兄弟周小剛……這與熟人社會的道德要素顯然相背。在他眼裡,每個人都有偷槍的可能,而又都在竭力隱藏或逃避著什麼,似乎每個人又都有偷的慾望。馬山在撲朔迷離、曲折盲目的沖撞中,破壞了熟人社會的關系准則,成了夢魘中孤獨的行者。因此才有救命恩人「老樹精」憤怒的咆哮:「你居然懷疑我!老子在戰場上救了你的命!」片中周小剛把馬山——兄弟的戰友——當「哥們」(盡管或許還有巴結「權勢」的成分),給馬山買防彈衣,在派出所搜查假酒廠時把他當「自己人」。當公安人員以人身危險警告周小剛,要求他提供假酒廠的證據時,周求助於馬山:「馬山兄弟,這事情要是都說出來,是不是麻煩更大哦?」絲毫沒有把馬山看作當時與自己處於對立狀態的派出所里的一名警察,而馬山卻與別的警察態度沒有什麼差別,絲毫沒有把周當「哥們」。
再次,在國家權力體系中馬山也是不合格的。馬山是一個警察,雖然在「失槍——尋槍——得槍」的過程中,經歷了一個警察「失職——努力盡職——殉職」的自我救贖過程,也即,對自身「權力符號」合法性的成功救贖。然而失職本身以及造成的無可挽回的損失以及可能造成的損失已經造成了不可消除的壞影響。即使實現了自我救贖,馬山也無法再證明自己是一個合格的「權力符號」。公安局長對可能的損失的描述令人印象深刻,他說出了整部影片最有意思的幾句台詞。他在得知丟槍已經20小時後大驚道:「二十個小時!坐汽車都到省城了!坐火車到北京了!坐飛機都到美國了!美國的事情我不管,槍要是流到了北京,你對黨和國家造成多大的危害!」在得知槍內還有三顆子彈時驚呼:「槍裡面有三顆子彈就是三條人命啊;如果遇到職業殺手,一槍兩個就是六條人命,六條人命啊!」這種誇張極大地感染和震撼了馬山,他在向陳軍復述這句話時又自我發揮了一段,「如果一槍打倒三個人,就是九條人命!」在國家權力眼裡,丟槍的可能危害不可估量!雖然後來實際上槍沒有到省城,沒有到北京,也沒有遇到職業殺手,只造成了小鎮上李小萌的死,這已經足夠說明馬山作為國家權力「符號」的不合格。
我們再看劉結巴尋找正義的悲劇。整個影片的主線是馬山的「尋」,這只是一條明線,還有一條隱線便是劉結巴的「尋」,尋找他心中的正義,從「偷槍」到兩次用槍誤傷無辜。如果說槍是國家權力的象徵,馬山的「尋」是為了證明自己作為國家權力符號的合法性,是對國家權力的維護;那麼劉結巴的「偷」便是對國家權力的質疑,企圖對國家權力合法性的顛覆,這也是劉結巴的悲劇之所在。
馬山對國家權力的維護是一貫的行為,已經潛移默化到了他的思想和日常行為,並不僅僅限於在槍丟失以後尋槍的過程。比如當他和戰友陳軍一起在院子里回憶丟槍那天晚上在妹妹的婚禮上的具體細節時,有幾個人(成年人,不是小孩)趴在院子圍牆上旁觀,他發現後吼道:「下去!滾!」這種粗暴的態度不能不說是長期以來在國家機構中充當「權力符號」所形成的「特權」意識的自然流露。那麼將丟槍的沮喪看成是「特權象徵」喪失後的泄氣,將對丟槍可能造成的不良後果的畏懼看成是對特權喪失的畏懼是有充足理由的。另外一個場景也可以佐證這一點。當馬山妻子得知槍丟了後的直接反應是:「出事了…會不會處分你?工作還保得住不?」從這里可以看出,不但馬山而且他妻子也是嚮往和追求國家權力,努力在其中做一個「符號」的。(雖然這個過程導致了馬山對家庭的忽略,但這一點馬山妻子似乎是可以接受的。)
另外一個角度是劉結巴「偷槍」並失手傷害無辜,企圖對國家權力進行顛覆。在片子沒有進行到最後,這條線索是隱藏的。到最後,當偷槍的人水落石出時,相信每一個觀眾都感到很意外,因為劉結巴是一個老實的勞動者,賣羊肉粉的。直到最後當人們終於明白他因尋找自己心目中的正義而「誤入歧途」時,無不惋惜。「喝假酒曉不曉得?…周小剛做假酒,你不曉得,吃死我們家的人…喝死了好多人,你們要證據,我不要,周——小——剛——」當劉結巴憤怒的道出原由,同時也表達了對國家權力的蔑視。
馬山因追求和維護權力所導致的角色分裂是一個悲劇,劉結巴為尋求正義而蔑視國家權力並企圖顛覆它的行動是另外一個悲劇。而所有的悲劇都圍繞著權力來的。要繼續分析這個問題就必須結合這個權力的具體背景了。
雖然影片中沒有交代故事發生的確切時間,但我們可以很容易從片頭的廣播背景、劇中人物服飾、語言風格和外景中看出時間就在近年。改革開放以後,國家權力在向鄉土社會滲透的過程中,鄉民希望的是通過自己服務國家的建設(如馬山),國家權力能為他們的生活帶來真正的改善(如劉結巴),從而保持國家與鄉民之間順暢的互惠關系。但是當國家權力運作的理念與鄉民的生活理念相沖突時,鄉民就對國家的威權體系失去了必要的認同和信任。拿這個電影中劉結巴最後的話「你們要證據,我不要」來說,這里暴露了觀念的沖突:國家威權體系追求的是法律正義、程序正義;而鄉民眼中的正義是個案中的實質正義。有沒有證據,是個法律程序問題,對這個國家體制中作為處理問題准則的規則,鄉民們無法認同。他們需要的是「殺人者死」的看得見的正義。就好象劉結巴知道自己殺人要死一樣,在最後被馬山拷上以後,他只有咆哮:「周——小——剛——……我二輩子殺你!我二輩子來殺你!」
鏡頭賞析
將電影攝影機的鏡頭,當做電影中某一角色的眼睛,去觀看(攝制)其他人物、事物活動的情景,即為主觀鏡頭。主觀鏡頭是代表劇中人物視線的拍攝角度,攝像角度就是觀眾的視點,如果有意從劇中人物的視線角度拍攝,意味著讓觀眾從劇中人物的視線看發生的事情。和客觀角度相比,主觀角度著重表現主體人物的視覺心理,往往出現不尋常的視覺印象。
在這里主觀鏡頭就成了一雙可以隨處「旅行」的眼睛,用以代替劇中人物的主觀視野和感受,在此主要看看這雙「眼睛」是如何刻畫人物心理(眼鏡會說話)和製造懸念氛圍(眼鏡會騙人)的!
主觀鏡頭的運用讓觀眾身臨其境地參與到劇中人的活動場景,感同身受的獲取電影人物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從而設身處地的為其著想,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和劇情發展。
主觀鏡頭對人物情緒和心理的刻畫
《尋槍》這部電影運用了大量的主觀鏡頭,大多是男主角馬山的主觀視角和感受。自「尋槍」行動展開伊始,馬山的意識世界就變得疑神疑鬼、似是而非。換作馬山的主觀鏡頭語言,則表現為影像和聲音的誇張其辭、如夢似幻——
影像上:畫面的濃烈渲染,鏡頭的搖曳不定,景別的似近而遠;聲音上:人物話語 分貝量的增強,音響效果重錘猛擊,音樂伴奏或緊或緩。藉此過分渲染,從而傳達出人物情緒,更深刻地揭示人物心理,刻畫人物形象。
有一組鏡頭是說馬山在夜晚開著摩托追蹤一輛車,尋找槍丟失的蹤跡和線索。此時是由馬山開摩托的一個客觀鏡頭(全景)轉換作馬山的主觀視角鏡頭(近景):(馬山)看見路及路邊的景物(樹、牛、牆屋)都在飄移,晃動不定、朦朧不清,似乎在跟馬山玩捉迷藏。這個鏡頭出神地傳達出馬山由於失槍開始「懷疑」身邊一切事物的主觀情緒,「懷疑」視角此時形象地再現了只能存在於人腦的抽象意識,把人物心理刻畫得栩栩如生。
接下來幾分鍾的劇情直接都用馬山的主觀鏡頭繼續講述:他開著摩托,視角模糊、景別不清,在行駛的路上也只給出前照燈打出的一圈微弱的光亮。通過鏡頭對准路面向前推進,漸入一幕幕過去24小時內出現在馬山身邊的人物:妻與子向他揮手告別說明馬山離家已漸行漸遠、新婚夫婦默然凝視的眼神反映親屬也和他有所疏遠。馬山對人「不信任」此時已嚴重影響到他與周圍人正常的交際生活關系,而這一切的導火線僅僅是「丟槍」。
馬山恨不得「槍」馬上就能出現眼前。車繼續前行,不遠處閃現一個拿槍人的背景,這個背景隨著馬山摩托的顛簸一直在晃動,看得出此時給的還是馬山的主觀鏡頭(馬山本人始終沒有出現)。這個鏡頭讓觀眾感同身受地感受到「我(馬山)」要找到槍否則人命關天(用警察局長說的話就是「槍裡面還有三顆子彈就是三條人命,如果遇到職業殺手一槍兩個就是六條人命!」)的焦慮急切。
以上三組鏡頭配的均為緩慢極具迷幻色彩的音樂,聲畫結合展現主人翁的「懷疑」心理。這幾組主觀鏡頭也說明,馬山自己已經認識到由於「尋槍」導致他與人的隔閡這一問題的嚴重性了。是否繼續找下去,答案是肯定的,但又如何避免以上諸多「問題」,又怎樣撫慰猜測多疑的情緒以及精神上的創傷?「樹欲靜而風不止」啊!
國內慣例,大凡人到中年仍舊活得憋屈的男人必有隱疾。《瘋狂的石頭》中的包世宏和《雞犬不寧》中的馬三便是明證!《尋槍》中最明顯的反應在這種精神創傷對夫妻二人正常性生活的影響,以及由此帶出的一系列感情問題。對於馬山,早醒、失眠、多疑、焦慮,等一系列精神壓力的帶出,與其惶惶不安的活著,還不如痛快的死去。我想在片尾馬山靈魂出竅狂笑著跑開,應該算是一種精神境界如釋重負的終極解脫!
主觀鏡頭對劇情懸念氛圍的營造
馬山的意識世界發生變化,再通過導演運用主觀鏡頭的有力呈現,讓觀眾在觀看任何一組新鏡頭、分析任何一個新劇情時,都會戴上一種猜疑的視角去審度:眼前發生的事情是真是假?因為劇中人的主觀視角分為「代表人物視線的真實世界鏡頭」和「明顯表示出主角主觀情感與情緒的意識世界鏡頭(具有制假功能)」,導演們往往把兩種鏡頭混淆運用,模糊真實世界和意識世界的界限,從而讓觀眾對劇情難辨真假。如此一來,觀眾變得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但還是帶著迷惑觀看下去,這不僅使劇情更像懸念偵探片,「一切皆有可能!」也一再吊足觀眾胃口,不至於失去觀影興趣!可以說,主觀鏡頭運用越多,觀眾越是滲入到劇中人的感官世界,越有被蒙蔽的感覺,也就越有掙脫蔽障、挖掘謎底的慾望。
導演正是把握了主觀鏡頭能夠製造懸念色彩這一重要因素,貫穿於「尋槍」整個過程,吸引觀眾去推理、猜測最後的真相,才使得《尋槍》能夠取得當年票房、口碑雙豐收的佳績!
隨著「槍」的線索一步步明了,馬山的情緒也一步步穩定,鏡頭的運用也漸趨平和:遠山、靜松、鄉間小路、小橋流水,一切的一切都給人予明朗開闊、水落石出的感覺。馬山主觀視野中「迷幻紊亂」的鏡頭也少了,甚至連主觀鏡頭也運用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客觀陳述。懸念減少,觀眾可以不再被馬山的意識左右,慢慢站以旁人的角度去分析發現最後的事實,變被動為主動。
而此時馬山和鎮上人的關系也漸趨平和,何妻與子的隔閡更是換來了前所未有的情濃於水:馬山把真相坦誠相告後,妻子理解了他的所作所為,兒子馬冬也招來《福爾摩斯探案錄》助父一臂之力。冰釋前嫌,馬山精神壓力減少了,更知道家人在自己心目的地位是不可取代的!當他最後一次離開家,站在家門向屋內張望時,主觀鏡頭再次出現,它以馬山的視角環掃空盪盪的屋子,然而畫外音卻出現了妻子「馬山,你到哪裡去?」的關懷以及兒子「出來以後再也不準打我,永遠不準!」的和談的聲音。主觀鏡頭語言再次把人物心理表現的淋漓盡致!
影片末尾,馬山被槍擊中後,「他」回到兒子念書的學校,朗朗讀書聲中,鏡頭以穿過牆洞的窺視視角,看到妻子教書和兒子讀書的身影,在他腦海中依舊念念不忘……繼而鏡頭從教室走廊拉回,淡出,馬山完成了他生命中最後一次人間回望,而這一次,是以「上帝的視角」!(作者來自:豆瓣網 用戶名:影志(

㈤ 豆瓣 影評比較牛的是哪幾人

木衛二,影志,褻瀆電影,桃桃林林,這四個應該是豆瓣比較紅的影評人了,熱門影評經常見到。

㈥ 在豆瓣可以根據評分高低來搜書或電影嗎,可以的話要怎樣

可以,不過要先搜標簽,例如:
http://book.douban.com/tag/歷史
進去之後有按評分排列。
--
圖書豆列可以看我的http://book.douban.com/doulist/182777/
電影豆列看影志的http://movie.douban.com/doulist/240962/

閱讀全文

與豆瓣電影影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懸停美國電影 瀏覽:460
2014中國珠海電影節 瀏覽:886
弘一法師電影女主角 瀏覽:477
日本電影前十名 瀏覽:496
那個迷霧爬樓的電影是什麼 瀏覽:317
新中國第一部電影故事片橋使第一次以主人公 瀏覽:359
稚齒電影網 瀏覽:409
拍國家電影有哪些 瀏覽:216
動畫大電影米老鼠 瀏覽:219
古天樂演劫匪是哪個電影 瀏覽:315
電影龍鳳配是哪個時代的 瀏覽:395
有一個電影美國 瀏覽:457
邢台北國電影城 瀏覽:376
感人3d動漫電影 瀏覽:326
法國電影z先生 瀏覽:653
2018年英皇投資的電影 瀏覽:192
永華電影城電話 瀏覽:75
2017穿越電影排行榜 瀏覽:33
動作韓國朋友二電影 瀏覽:388
美國電影有一部女主角叫凱莉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