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一個都不能少》電影觀後感心得精選5篇
近日,央視一套晚間黃金時間正在熱播電視劇《一個都不能少》,這是一部反映農村脫貧致富的好作品。那你知道《一個都不能少》電影 觀後感 心得都有那些嗎?下面是我為大家收集的關於《一個都不能少》電影觀後感心得精選5篇。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一個都不能少》電影觀後感心得1
最近,看了張藝謀導演的影片《一個都不能少》,這是一部十多年前的片子,它反映了農村小學 教育 的落後現狀和代課老師的艱辛工作。該影片講述了一個發生在貧窮山村小學里感人淚下的 故事 。片中的女主人公魏敏芝老師因受老教師的託付,發奮維護這個小學里的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在校讀書的故事。她從頭到尾都在堅持,要讓學生一個都不能少。從而發生了她歷盡艱辛找回一個因家裡貧窮而輟學到城裡打工的男學生。片中所描述的故事情節,無不讓我感慨萬千。
一年級到六年級只有28個學生,所有的課程都由一個五十多歲的老教師承擔。可見這個山區的貧困程度。更加可貴的是這位老教師的敬業精神,直到病倒了,還再三叮囑代課老師要讓這個學校的學生,一個都不能少,多麼盡業的教師。盡心敬業的精神,值得我們 反思 。在現代的社會,每個人都在為自己完美的前程發奮,計劃著自己的未來藍圖……沒有人願意去到這些窮山區,去花比別人艱辛幾十倍的汗水,卻只能拿到幾十塊錢的工資。
記得我在讀小學的時候,我們一個班都不止28個同學。山區小學那樣貌的讀書機會,是何等的少。看著他們的教學環境,(lz13)回想我從小到大所理解教育的學校,那個差距,心裡真不是味道。雖然我們的祖國比以前強壯了,但還是有很多地方十分貧窮,連吃飽飯都談不上,能上學校讀書,對山區的小孩子來說,那更是一種奢望。
因此,又有一個男學生正因家庭的貧困而選取輟學,離開家鄉,離開學校,踏上了打工掙錢的路。正因老教師最後離開學校時的叮囑,代課老師毅然決定要去找回輟學的男學生,正因「一個都不能少」,她堅持著。看著她為了能買上乘車去城裡的車票,和學生們一齊去為磚廠搬磚掙錢時,一種心酸由然而生。就正因貧窮,做什麼事都會受到限制,連一張車票的錢,都要花上時刻去發奮掙來。
發奮所付出的汗水得來的錢還不夠買到一張車票。這並沒有讓代課老師打消找回輟學學生的念頭。她選取走到城裡去,一百多公里的路,又花了她一天一夜的時刻。堅定的信念,支撐著她。這像是我們的祖國,在發奮尋回曾被分割出去的領土。不管路多遙遠,她的想念只有一個,一個都不能少!
最後歷盡艱辛,在茫茫人海的城裡,代課的老師找回了輟學的男學生。
代課老師尋找輟學學生的故事,讓很多城裡的人開始關注農村教育。看到那裡,我思緒萬千。我們的國家此刻已經很富強了,但是富的總是那些官,他們有住不完的別墅,有隨時移名的機會,有上好的生活學習環境,但卻從為基層的老百姓著想。隨著新聞的不斷爆出醜聞,他們才做下表面工作。最可憐的還是老百姓,吃的任何東西都是有毒的,連葯品也都是有毒的,最近又爆出學生的營養餐要摳到孩子吃不飽,這些種.種的問題都是誰的錯,又有誰能來承擔職責?他們寧可為別的國家捐獻上百萬的物資卻不願意多造一座期望小學,總是到了出問題的時候才來嚴打,那之前這些部門都在做什麼?真的要呼籲全社會,就應團結起來,為了自己也好,為了親朋也罷,嚴厲打擊那些「壞人」!
《一個都不能少》電影觀後感心得2
今天下午,我看了一部十分令人感動的鄉村電影:《一個都不能少》。看完後令我獲益匪淺。
劇中講的是水泉鄉水泉小學高老師的母親病了,他要回家探望,於是便請了一位年僅13歲的魏敏芝做代課老師。高老師臨走前再三叮囑魏敏芝班裡的學生一個都不能少。可是不久,張慧科因家裡窮去城裡打工。魏敏芝就千里迢迢來城裡找張慧科。最後在電視台台長的幫助下她終於找到了張慧科。
水泉小學的教室那麼破舊,文具那麼少,學生的家境又那麼貧寒。可是不管教室多麼破舊,文具多麼少,家境多麼貧寒,他們仍然堅持學習。我們現在的環境不知比他們好多少倍,所以我們應該更加努力的學習。
《一個都不能少》電影觀後感心得3
這天我們去淄博影院看了一場名為《一個都不能少》的影片。
劇中講的是水泉鄉水泉小學高老師的媽媽病了,他要回家探望,於是便請了一位年僅12歲的魏敏芝做代課老師。高老師臨走前再三叮囑魏敏芝班裡的學生要一個都不能少。但是不久,張慧科正因家裡窮去城裡打工。魏老師就千里迢迢來到城裡找張慧科。最後在電視台台長的幫忙下他最後找到了張慧科。
水泉小學的教室那麼破舊,文具那麼少,學生的家境又那麼貧寒。但是不管教室多麼破舊,文具多麼少,家境多麼貧寒,他們仍然堅持學習。我們此刻的環境不知道比他們好多少倍,因此我們就應更加發奮的學習。
劇中的魏老師對她的學生那麼好,我們的王老師對我們也不差。老師為了讓我們長大有出息,無時無刻的為我們辛勤的忙碌著。同學生病了,老師犧牲了自己的休息時刻去看望同學,為同學補課。老師這樣關心我們,愛護我們。我們要以優異的成績報答老師。
《一個都不能少》電影觀後感心得4
結果,先後少了兩個學生。在自己帶的28名學生的幫忙下,魏老師經過長途跋涉,歷經千辛萬苦,最後找到了那兩名學生的故事。
這個代課教師自己只有十三歲,比我們大不了多少,還只能算是個大孩子而已,但她倔強甚至固執地遵守著「一個都不能少」的承諾!農村的孩子也許不如城市的同齡人見多識廣,因而常被一些人認為:「不懂事兒」。但是,作為一個普通人,她對這份職責執著的追求,這是一種讓人敬佩的精神和信念!這種精神和信念在此刻的很多城市孩子和成人身上,是找不到的。
我為電影里所展示的農村孩子上學的問題感到難過。魏敏芝老師是片中的主角,但我覺得還有另一個不是主角的「主角」——高老師。盡管影片里高老師只在開始時,出現了不到十分鍾的時刻,然而:辦公桌上精心用牛皮紙包好的教科書、臨時搭起的床鋪、學習委員張明仙的 日記 、魏敏芝因日記所受到的啟發、孩子們不離嘴邊的「高老師說的」……他的精神彷彿貫穿了整部電影。
魏老師的堅定,堅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同時,這部電影也讓我感受到了貧窮家庭的艱難和城市裡好心人的愛。我們能夠坐在整潔明亮的教室里學習,已經算是十分幸運的了,因此,必須要珍惜這個機會,好好學習,遵守紀律。
所有的孩子就應都跟我們一樣,有在課堂里理解教育的機會!——一個都不能少!這,也許是影片真正要告訴我們的,也是我們所有人需要付出發奮和愛心去做的事。
《一個都不能少》電影觀後感心得5
一部影片,一個故事,一份職責,一種感動。
這天,我有幸觀看了張藝謀導演的影片《一個都不能少》,它主要講述的是關於一個代課老師魏敏芝的故事,她只是個小學 畢業 的人(畫線的詞刪掉。),今年才十三歲。正因高老師請假回家探病才來到了水泉村小學,這個學校就有一個班,班裡的學生一到四年級的都有,共二十八個學生……
在班裡有一位名叫張慧科的男同學,由於母親生病,他家人帶著他(語意有誤,刪)輟學到城裡去打工。魏老師從學校一向到(知道以後,隻身一人到)城裡去找張慧科,歷盡千辛萬苦,最後找到了他,把他帶回了家。其實她完全能夠不用去找張慧科,正因她的任務就是代好這一個月的課,而她或許是為了高老師臨走之前的一句話:「這個班已經流失了十幾個學生,再也不能少。!」我想:這就是職責所帶來的動力吧!
在這部影片中,最令我感動的是魏老師為了找張慧科在街頭上四處尋找,廣播找人,貼尋人 啟事 的一幕幕……可惜都沒有找到張慧科。她渴了,就喝街邊的自來水;餓了,就吃小店客人剩下的食物。她偶然遇到一個好心人,告訴她就應去電視台……可門口的登計人員處處叼難她,不準她進去。她沒有就此放下,在大門外等了三天三夜(一天一夜),而且她見到每個從裡面走出來的人就問:「你是不是台長?你是不是台長?」最終,她最後見到了台長,並上了電視,在圓圓的鏡頭面前,她流下了眼淚,說了一席讓人感動不已的話:「張慧科我好想你,你在哪裡?」
最終,魏老師找到了張慧科,一齊回到了那個熟悉而陌生的地方——水泉村期望小學。是啊,付出了或許才會有回報,可不付出註定一無所獲。而這個世上又有多少人能像魏老師一樣,為了一句話,為了一個孩子,付出那麼多艱辛和勞累呢?
因此,我期望所有的貧困學子都能過上幸福的生活,也期望那些已經輟學的孩子能夠早日重返校園。
相關 文章 :
1.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心得作文5篇
2. 關於《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心得5篇2020最新精選
3. 央視《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心得5篇2020最新精選
4. 一個都不能少電影觀後感800字兩篇
5.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300字精選作文
② 村官普發興的觀後感
7月16日,我懷著崇敬而嚴肅的心情觀看完了電影《村官普發興》。觀後,這部電影給了我巨大的震撼,使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電影採用敘事的手法將普發興質朴的言語和動作通過電影藝術的手法表現出來,讓我們看到了一個鮮活、生動的好村官、好乾部。
普發興是雲南省祥雲縣下庄鎮下庄村原黨支部書記,曾是全國勞模、「中國優秀村官」、「6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雲南人物」之一。在他20年如一日的工作崗位上,腳踏實地、勤奮工作、公而忘私,團結帶領全村百姓積極致富奔小康。在他擔任村黨支部書記期間,下庄村經濟總收入從1986年的247萬元增加到2006年的657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由360元提高到3410元,村集體固定資產由0.5萬元增長為525萬元。下庄村從集體經濟空殼村變成集體經濟年收入50多萬元的富裕村。而他卻因為積勞成疾於2007年3月28日病逝在工作崗位上。
在一個多小時的時間里,我從銀幕上看到了一個舍小家顧大家,一心撲在全村脫貧致富上,立志改變全村面貌,為從根本上拔掉「窮」根,兢兢業業、鞠躬盡瘁、以身殉職的好乾部;我看到了一個在基層自覺踐行黨的理論,公而忘私,服務百姓、清正廉潔的好黨員。電影以生動的事例、鮮活的人物講述了一個村裡的「萬元戶」怎樣用一個共產黨員的思想與覺悟帶領全村群眾艱苦奮斗,最終實現全村經濟發展,家家致富奔小康的故事。電影真實展現了村官普發興的人生步履和真實心路,將一個充滿人格質感和人格魅力的普發興放到我的眼前,使我在他的身上看到了理想的偉大和人性的光輝。他的事跡讓我感受到了巨大的鼓舞,能為百姓辦好事、辦實事,受到群眾的愛戴,對於一個為官一方的人來說就是最高的褒獎;同時也感到身上沉甸甸的責任,作為一鄉之長,怎麼樣才能使全鄉經濟社會發展?怎麼樣才能使全鄉人民生活富足?這些都是我與普發興一樣需要思考和實際解決的問題。
在目前全縣上下積極開展創優爭先、「三查三看」、建立學習型組織等活動時機,特別是在我們黨成立90周年之際,號召學習和觀看電影《村官普發興》是給予我們每個黨員幹部的一次精神大餐。
一、以共產主義實現為信仰去戰斗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國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群眾的生活日益豐富,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重大成就和突破。但是農村的改革和發展卻面臨復雜的形勢和艱巨的任務,如果沒有一批批像普發興一樣的好村官在農村一線的陣地上20年如一日的工作,我們國家的農村不會有如此巨大的發展。正是因為有許許多多像普發興一樣的好村官將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終生作為自己一生追求的信仰,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場和政治觀點,一生跟著黨走,才能克服種種困難,在農村的土地上,用自己的辛勤工作換來整個村子的欣榮發展。普發興就是一個戰士,一個為了自己的信仰畢生奮斗的戰士,他戰斗在基層、在一線,是我們學習的楷模。
二、以群眾需求為出發點去奉獻
我們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立黨為公,一切為了人民,始終為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奮斗。我們要像普發興一樣,在各項工作中貫徹好黨的群眾路線,想問題、辦事情、搞改革都要從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把群眾贊成不贊成、擁護不擁護、支持不支持作為衡量自己工作是否有成效的根本尺度。要把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實現好、發展好和維護好,努力使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其他群眾共同享受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要帶頭為人民群眾辦實事、辦好事,解決人民群眾的實際困難。要把相信群眾、依靠群眾、走群眾路線作為根本工作方法,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引導好、保護好、發揮好群眾的積極性。
三、以黨的要求為目標去工作
毛主席在「為人民服務」一文中寫道:「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 在普發興工作過的地方,人民群眾深切地懷念著他,而他的工作和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也將作為普通中國共產黨黨員的光輝形象,永遠留在人民群眾的心中。他為我們黨新時期基層領導幹部的形象樹立了楷模。為了黨的事業和人民的利益,普發興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展現了當代共產黨人的優秀品質。他所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將凈化著人們的心靈,激勵著全黨同志為崇高的事業而奮斗不息。黨的好乾部就要像普發興一樣以行動踐行共產黨員的標准和要求,切實發揮基層領導幹部的模範帶頭作用,使我們黨的方針政策能夠順利落實,惠及千家萬戶,這就是我們工作的職責。
「富不富、靠幹部,強不強、領頭羊」,「為了下庄人民的幸福,即使拼上老命也值得」。一句句質朴卻又感人至深的話語表達出一位老支書、一位普通村官對農村的深深眷戀、對自己工作的深切熱愛和對自己信仰的拼搏奮斗精神。作為北海鄉鄉長我將以普發興為榜樣,自覺踐行黨的方針、政策和路線,以省、市、縣黨委政府的要求為指導,牢固樹立「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理念,以身作則,不斷提高執政能力,帶領全鄉幹部以「服務型政府、責任型政府、建設型政府」為目標,努力建設北海社會主義新農村,為建設文明富裕和諧的北海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