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作文《觀高考1977後有感》
<<高考1977>>觀後有感
生於90後的我們,是幸運的,因為我們沒有經歷過文革。
幾星期前,和爸媽一起去電影院看了部電影——《高考1977》。片名很有意思,1977年,有些常識的人就會知道,那是「文革」後恢復高考的第一年,「高考1977」也就是說那年的高考。電影院的宣傳海報上都是些聞所未聞過的小人物,就是這些名不經傳的小演員一起演繹了一部至少使我感動得稀里嘩啦的影片。
我沒有經歷過那個年代,因此我只能從父輩口中那些零散的回憶中去獲取關於那段歲月的點點滴滴.盡管如此,我依然能從影片中體味到那炙熱的情感,或許,人與人的情感是相通的.我相信,經歷過的歷史事件愈久遠,人生的回味就愈濃烈。我第一次聽說,有人當年的高考是別人替他報的名;我第一次知道,居然有曾戴過「反革命」帽子的人也參加了高考。在1977年之前,他們絕對是無緣大學夢的。是鄧小平爺爺下達的撥亂反正、恢復高考的決策,給了大家重新圓夢的機會。被十年文革耽誤了的一代人,憑借著自己的真才實學,通過公平競爭獲取了屬於自己的那一份幸運和機遇。影片的一幕幕把我們帶到那難忘的歷史時刻。雖說回憶的都是30年前的事情,但那一幕幕情景給人的感覺,卻彷彿身在其中。為了改變命運做不屈的抗爭,他們的年齡是那樣的懸殊;身份是那樣的不同,經歷是那樣的坎坷,閱歷是那樣的豐富,追求是那樣的不懈。像這樣差異如此之大的一屆大學生,在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歷程中不敢說絕後,但肯定是空前的。這是特殊時代的特殊產物,每一個人的人生都是一個情節曲折的故事,每一個人的心靈都是一首絕美的詩篇……那是一段無法塵封的記憶。那是一代人心底不可磨滅的印痕。
影片講述了一群因文革而發配邊疆「北大荒」的上海知識青年。在1977年恢復高考的時候,大家對高考的執著,以及「反面」角色革委會主任「孫海英」,對大家高考的態度。特別是當高考那天,大家在孤立無援的時候,當孫主任開著帶著犁杖的拖拉機,載著一車人奔赴考場時,我已熱淚盈眶。故事的情節並不新穎,但是演員們真實的演出一次次讓我們從心裡留下了眼淚。
電影的主題是高考,一部電影不僅僅是告訴我們歷史,是讓我們聽聽那個時代的聲音,高考的本身意義大於高考,史實本身意義高於史實。
這也使得我們觀看這電影的時候,不由感嘆:1977年的高考,作為歷史的一頁,已經翻過去了。而我們,正受益於高考的恢復,祖國的強盛,經歷過那年高考的人,觀看這部電影一定百感交集。不過年輕的一代,了解那段歷史,感受前輩的人生歷程,還是有必要的。這部影片對我們來說確實是一次心靈的教育。
作為90後的我們,雖然沒有經歷過那麼多風風雨雨,但我們有強盛的祖國給予我們的優越的學習環境和穩定的政策。所以我們要為了報效祖國、為了祖國的強大更加努力的學習!珍惜時代帶來的優越條件,努力學習吧,同學們!祖國在期待著我們的智慧和力量……
⑵ 求電影《高考1977》的影評
http://www.mtime.com/movie/94116/
這里很多
⑶ 電影高考1977觀後感
1977年是高考恢復的一年,也是給人映象最深刻的一年。1977的高考是改變個人和國家命運的趕考。在1977年之前,許多來自北京、上海等地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在那種條件下,沒有任何的復習資料,但是人們的復習熱情沒有因此而減少。在影片《高考1977》中,描述的就是這些知識青年面對高考恢復時,所發生的事。
在影片中,當人們得知高考恢復時,所有的人似乎都看到了希望。但是,要去參加高考的人,必須要有推薦表才可以。所有的人都在爭取著推薦表。雖然,在這過程中小根寶不幸的死了。但是,老遲最終被他們所感動。支持所有的人去參加高考,而且在他們有困難的時侯,還幫助他們。雖然求學的過程是曲折的。但是最終的結局是完美的,有的人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大學。
現在高考已經持續了30幾年。有許多人通過高考進入自己理想的大學。現在的我們復習時,環境是多麼的好,復習的資料又是那麼的齊全。然而,現在有的人復習的熱情卻不像以前。我們是否應該反省一下。我們讀了這么多年的書是為了什麼?是為了將來考上理想大學,再找到一分好的工作。如果我們現在整天的無所事事,那等到高考成績下來時,我們就會後悔莫及了。所以,我們要向影片中的人一樣。不畏任何的艱險和困難,為著自己的夢想一直拼搏。
⑷ 急求《高考1977》觀後感,是黨課的學習筆記,400字,原創!
高考,對於每一個在讀大學的中國人來說都是一個難以釋懷的歷史名詞,以其獨特的經歷印刻在人的心底。或許信息,或許悲傷,只因為因為這兩個字,每個人的人生都在此發生了一系列變化。然《高考1977》帶給我們的是一次深深地感動,在我們的內心深處都是一次史無前例的震撼!
那個年代的人對知識的渴望是無法用言語來表達的,那是在精神上一次純粹的追尋,那是一種對命運的孜孜不倦的追求,那是一種對未來不屈的堅持。影片中最讓我感動的是她們追逐火車時表現的那種執著。可以看出,導演也在此處大力的渲染氣氛,鏡頭給的很足,給人以視覺上的震撼!
生活就像這部電影中說的一樣,機遇都是為有準備的人的。不管處於什麼樣的的狀態,人們不應該對生活失去希望,在任何時候人都應該保持一種積極樂觀的態度,不斷去追求卓越,不斷去學習,不斷地去求索!
路漫漫而其修遠兮,我將上下而求索!遙想無數革命烈士前輩為了新中國的誕生而拋頭顱灑熱血,前赴後繼一往無前的精神都是那樣的值得我們學習。我想作為後輩的我們更應該如此具備這種精神!在黨旗下,我們心懷大志,同時將始終致力於為祖國偉大事業而不懈努力!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不斷奮斗!
⑸ 《高考 1977》觀後感
看完《高考1977》這部電影時,我的大腦有短時間的空白。
相當感動。深刻體會到劇本里所蘊藏的各種活生生的人性情愫及其深厚、磅礴之氣韻,尤其放在1977那樣一個局勢動盪、人性復甦的年代,實在不得不叫人嘆為觀止。這部電影太好了。
1997年是高考恢復的一年,也是給人映象最深刻的一年。1977的高考是改變個人和國家命運的趕考。在1977年之前,許多來自北京、上海等地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在那種條件下,沒有任何的復習資料,但是人們的復習熱情沒有因此而減少。在影片《高考1977》中,描述的就是這些知識青年面對高考恢復時,所發生的事。
從結構上看,框骨明晰,支架緊實。它的節奏感很好,讓人看來,只想一口氣看下去,捨不得中斷。劇中人物個個鮮活,凸現那個年代知青、政治、生存環境等特性,人物關系也充滿了可看性,人與人之間的依託、矛盾甚而叛逆交相輝映,猶如平靜湖面下不斷涌動的熔岩熱泉,動靜、冷熱之間彰顯著人性在那個年代裡最本真的東西,實在扣人心弦、耐人尋味。
我想,《高考1977》這部電影,大概是想通過1977年恢復高考這一消息在東北某農場發放前後,眾知青、農場場長以及與這些知青相關的親人們的思想、生活隨之而發生的各種改變,以及在那個年代特殊的大環境下他們之間所產生的一系列矛盾,展示出1977年「高考恢復」這一歷史事件在我國近代發展過程中的重大里程碑意義,說明這個改革對於我國近代人才、文化、知識、科技乃至經濟等各個方面的重生、崛起與迅速發展的偉大作用,讓我們再次充分認識到,一個國家的發展不能離開人才、知識、科學與文化的根本思想。一個人,不能沒有文化,沒有知識。一個民族,更需要文化、需要知識、需要科學。
而這樣好的一個劇本中,自始自終只有一個女主角——「陳瓊」。
陳瓊是一個濃具年代、歷史、政治色彩的角色,在她的身上,承載了大量1977那個年代、恢復高考這個事件之下含合著歷史遺跡、政治利害關系的人性本真,她的情感里有著特殊政治矛盾下的極端因素,是一個典型中國近代社會的因政治、立場、出身、界限等觀念而導致情感、思想陷入極端的悲婉、壓抑的女知青形象。
陳瓊,既純真又憂郁、既可愛又壓抑、既秀美又滄桑、既善良又可悲、既溫柔又古板、既聰慧又自卑、既堅定又彷徨、既朴實又可憐……總之,她是那麼的真實、矛盾、壓郁而又厚重。
這樣的好電影,這樣的好角色,再加上這樣好的創作主體——上海電影集團公司,幾乎可以吸引每一個觀眾的眼球。
在影片中,當人們得知高考恢復時,所有的人似乎都看到了希望。但是,要去參加高考的人,必須要有推薦表才可以,所有的人都在爭取著推薦表。雖然,在這過程中小根寶不幸的死了,但是,老遲最終被他們所感動,支持所有的人去參加高考,而且在他們有困難的時侯,還幫助他們。雖然求學的過程是曲折的,但是最終的結局是完美的,有的人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大學。
現在高考已經持續了30幾年,有許多人通過高考進入自己理想的大學。現在的我們復習時,環境是多麼的好,復習的資料又是那麼的齊全,然而,現在有的人復習的熱情卻不像以前。我們是否應該反省一下,我們讀了這么多年的書是為了什麼?是為了將來考上理想大學,再找到一分好的工作。如果我們現在整天的無所事事,那等到高考成績下來時,我們就會後悔莫及了。所以,我們要向影片中的人一樣,不畏任何的艱險和困難,為著自己的夢想一直拼搏。
⑹ 求《高考1977》觀後感,要網上找不到的,符合要求的獎勵100分!
對上影的這部國慶獻禮大片《高考1977》早有耳聞,故事內容大概也能想像一二。只是我一直有個疑問,影片反映的是我們上一輩的經歷,表達的是我們上一輩的情感,作為80後的學生,一沒有經歷過廢除高考的大悲,二沒有感受到恢復高考的大喜,在我們的腦子里高考多半都是不堪回首的記憶,我們為什麼還要看《高考1977》。
今天有幸提前看到這部《高考1977》,頗有收獲。對我們上一輩的人來說,也許他們看到的是自己的青春,看到自己從苦澀到收獲的心路歷程,憶苦思甜,百感交集。在影院里,劇情的每一波潮起潮落都能激起許多在場觀眾的強烈共鳴。我卻從中找到一個迥異於世俗觀念的平民英雄,影片中所反映出來的那些現今社會稀缺的品質和精神,亦讓人覺得彌足珍貴。
影片里,墨守陳規,固執己見的老遲並不那麼討人喜歡,他利用組織給他的權力,對知青們的報考橫加阻撓,他不近人情地拆散陳瓊和潘志友,他近乎自私地想把自己器重的年輕人留在深山老林……看上去他是那麼的冰冷無情。然而我更願意相信,這並不是他的錯,從頭至尾,老遲一直是令人敬畏的。
我們都在感慨,恢復高考,挽救了一大批人的青春,但這並不包括老遲。老遲的青春在哪,就深埋在眼前這個冰天雪地的農場中,他埋藏著老遲對這個國家的深沉熱愛,他承載了老遲默默耕耘的青春歲月。當知青們金榜題名,載譽返鄉,也許只有老遲留守這片土地,就好像一個執著的父親,為孩子們的成長而欣慰,不舍的還是那份辛勤耕耘的事業。
他執著於自己的信仰,執著於國家的事業,任勞任怨,不計得失。他信任潘志友,為了他的前途和農場的未來,他不惜破壞潘陳兩人的感情,對大家的報考百般阻撓,也是懷著一顆樸素的事業心,「都走了,誰來建設農場?」且不提是否耽誤來他們的前程,這種一股勁扎進事業的精神,也只有存在那個年代。
況且,得不到上學機會,也許會耽誤一些年輕人,但誰又能說在祖國的最需要的地方默默奉獻一生始終耽誤呢?除了老遲,令人動容的還有潘志友,想比那些追求自己理想青春無悔的考生們,肯犧牲自己一輩子扎在農場的他,更有理由贏得我們的尊重。
在老遲和潘志友身上,我們找到的是業已稀缺的一種精神,那種不求回報的奉獻精神,那種舍己為國的犧牲精神。
另外一方面,《高考1977》也引發了一些人對高考制度的新一輪討論。
現行高考制度的種種弊端在今日的社會環境下逐漸顯露出來,無論學生、家長還是老師,抑或是所謂的教育專家,挨得上的挨不上的都來插一句嘴,「高考制度」大有直逼「中國足球」的歷史地位之勢……無論爭議幾多,然則高考在當下仍是一個相對合理的「最不壞」的選拔人才的制度,而用高考在當今社會條件下面所暴露出的缺陷來質疑甚至否定恢復高考的歷史意義,其不合理性是顯而易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