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電影《肖申克的救贖》影評
《肖申克的救贖》毫無疑問是一部好片子,沒有動作,沒有特技,甚至沒有美人,卻依然能深深打動觀眾,並且歷經十幾年而魅力不減。它靠什麼吸引我們? 有人說是因為它反映出了「人性之韌」。確實,用一把小榔頭,近20年的時間,在人身控制極為嚴格的法西斯式監獄,挖出了一條逃生的小隧道(或許叫敲鑿出了一條小隧道更合適,那個榔頭實在太小了)。這難道不是體現了人的韌勁嗎? 不過我覺得這個情節明顯是戲劇化的,這只是導演在情節安排上的需要,這樣的結尾只是為了反映安迪的「自我救贖」最終成功了,否則整個情節和主題難以為繼。所以有人認為,《肖申克的救贖》反映的其實是「希望」對於人是多麼寶貴。是的,片中直接講到希望的地方就有很多。比如安迪在逃獄後給瑞德的信中所說的:「Remember, Hope is a good thing, maybe the best of things 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 或許這正是作品和導演想告訴我們的。「Fear can hold you prisoner, Hope can set you free。」這句話已成名言。 對我來說,《肖申克的救贖》打動我的地方不僅於此。 先說說我對影片中人物的看法。一個鯊堡監獄,裡面的囚犯和官員,似乎是我們這個社會的眾生相。 典獄長諾頓高高在上,平時道貌岸然,對聖經倒背如流,實際上攫取利益時不擇手段,殘酷、陰險而貪婪。獄警長海利和其他警員,兇狠殘暴,充當諾頓的打手,草菅囚犯的人命。他們是不是象極了我們現實中的掌權階層?我稱之為鯊堡這個「小社會」的統治者。 囚犯中也有不同。除了主人公安迪之外,瑞德(Morgan·Freeman)當然是關鍵人物,我認為他是整部影片的線索:其實,整部電影中對白不多,影片很多想展現的東西都是通過瑞德的獨白說出來的,其中多半都是瑞德對鯊堡生活的反思總結和他對安迪的解讀。 瑞德是一個睿智的人,他在鯊堡混得非常好,犯人們的需求「沒有他搞不到的」。他的智慧也洞悉了鯊堡生活的本質,他對安迪說:「在鯊堡,希望是一個危險的東西」,這是智者之言。放在我所處的環境中,人們一定會說「瑞德同志非常成熟老練」雲雲。但是,和現實中的那些所謂「智者」一樣,盡管瑞德看清看透了鯊堡的本質,但他沒想過去抗爭,更不用說是影響和改變別人,他只是順應鯊堡的規則以求自保。直到安迪出現,改變了他,並最終引導他走向了自由彼岸。 湯米,影片主要人物中最晚到鯊堡的,他和安迪一樣,對生活充滿希望,並在安迪的幫助下為之努力,可是他年輕幼稚不懂自保,結果在即將獲得成功的時候,因為知道了安迪被冤的真相而被諾頓和海利謀殺。 博格斯三姐妹,瑞德說他們是「禽獸」,是鯊堡這樣一個環境中「培養」出來的雞奸狂,我們可憐的主人公安迪數次慘遭其毒手。博格斯他們雖然不是鯊堡統治者的一分子,但他們是統治者威脅其他囚犯的工具。在湯米被諾頓和海利謀殺之後,安迪拒絕為諾頓洗黑錢,諾頓就曾以此威脅。但博格斯最終也是因為欺負安迪,影響了諾頓和海利們的貪污而被打成廢人。 當然還有圖書管理員布魯克斯,這是最讓我震撼的一個角色。老布的一生,深刻反映了「體制化」下人的一生。在鯊堡度過了大半輩子,終於被假釋,獲得了自由,可一旦離開了熟悉的環境、熟悉的人,他感覺不到自己的價值,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他有了身體的自由,但其實他的靈魂早已被鯊堡扼殺,屬於他自我的世界已經被壓縮到了最小。最終他只能選擇從這個已經完全不屬於自己的世界消失。為什麼要安排老布這樣一個人物呢?我覺得導演是想告訴我們,如果沒有安迪出現,老布就是瑞德和其他絕大多數囚犯們的未來。他是不是也象我們現實生活中許許多多人的未來呢? 而安迪(Tim·Robbins),我們的主人公,他是一個真正的人。「It takes a strong man to save himself,and a great man to save another。」瑞德可以說是一個「Strong man」,而安迪則是一個「Great man」,他救贖的不僅是自己,他也盡一切努力拯救囚犯們的靈魂。實際上整部影片關於他挖隧道逃生的情節是惜墨如金,以至於安迪逃走那一幕讓我感覺相當突兀,這說明神乎其神的逃獄並不是影片的主題。而且瑞德告訴了我們,安迪在挖好地道之後並沒有立刻逃走,他最終離開是因為湯米的死讓他看清了諾頓們的殘忍無情,看清了自己並沒有能力救贖其他的囚犯。也就是說,盡管安迪已經做好了逃獄的准備,他也沒有馬上逃走,雖然他有擁抱自由的極切渴望——在他逃出鯊堡之後站在小河裡擁抱風雨的那個俯視鏡頭相信觀者都會印象深刻——但他仍然留在鯊堡幫助那些「無希望的人」。影片主要就是在這方面進行描寫,我想這也是影片叫《肖申克的救贖》而不是《安迪·杜佛瑞的救贖》的原因。 安迪利用自己的特長為諾頓們洗錢,為囚徒們爭取著不多的權益和精神空間,比如當安迪頭一次利用理財特長為海利做事時,所要求的只是讓海利請難友們喝酒,他自己不喝,微笑著看著瑞德和赫伍他們喝,別人都不懂安迪為什麼這樣做,瑞德明白,因為那一刻安迪讓他自己和別人都享受到了自由的感覺。 再比如建設監獄圖書館、教湯米識字和幫助他考試等等。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利用監獄廣播為眾人播放《費加羅的婚禮》那一幕,那個情節非常恰當地體現出,安迪的救贖確實對鯊堡眾囚頗有意義,而安迪也是一個真正的救贖者。特別是,當諾頓和海利們站在門外向安迪發出警告的時候,安迪卻面帶微笑地把留聲機的音量調到了最高——可怕的懲罰就在門外,但是安迪沒有退縮。這是真正的勇者!一個偉大的人!以至於我有這種感覺,安迪來到鯊堡壓根就不是作為囚犯去的,而是作為救贖者去的。 寫到這,可以回答以下問題了:《肖申克的救贖》到底是什麼如此打動我?又為什麼如此打動我? 首先,是「institutionalizing」對人性的摧殘。片中多處對此有篇幅或長或短的提示。長的如老布這個角色,短的如瑞德的只言片語,他在假釋後,不用向誰報告請示就能WC了,但他甚至因此而不習慣,「一滴尿都擠不出來」。再有象其他犯人,對於安迪所做的事,比如讓海利甘心請犯人喝啤酒,放歌劇給犯人聽,甚至每一個和獄方對話的情景,都是其他犯人津津樂道的談資,他們覺得安迪的所作所為真是難以想像的。這樣的情節,讓人想起了魯迅先生的作品。 其次,我認為這部電影主要就是在回答「面對『institutionalizing』應該怎麼辦?」這個問題,而作者把所有我認為正確的答案集中在了安迪身上。有四點:
首先,對人生要保有希望,永遠不棄。前面說到了,安迪在逃獄後給瑞德的信中說:「Remember, Hope is a good thing, maybe the best of things 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還有一個情節我也覺得說明了這一點,再進鯊堡的前幾年,安迪遭到莫格斯三姐妹的十幾次毒打和輪奸,但是在這樣的黑暗生活下安迪並沒有沉淪,他能做到,唯一的解釋就是,安迪心中獲得救贖嚮往自由的信念在不斷的給予著他希望。(連理想和希望都沒有的人,只是一堆行屍走肉,不管他富可敵國還是貧無立錐。)
其次,要有足夠的勇氣。安迪首次面對海利時;面對莫格斯們的侮辱時;特別是為犯人們播放歌劇時,做這些事中的每一件都面對著生死考驗,但他毫無懼色,沒有勇氣怎能做到!(有理想而無勇氣,那這理想幾乎等同於無。)
第三,要有堅持行動的毅力。用一把可以藏在書中的小榔頭,用近20年時間鑿出一個逃向自由的隧道,沒有毅力是絕對不行的。此外,堅持六年如一日的寫信給州議會爭取拔款,為犯人們建圖書館也是片中著墨較多的反映這一點的情節。(沒有毅力和恆心的人,最高的成就只能是夢想家。)
第四,就是要有行動的智慧。這一點不必多說,相信看完全片,你會在心裡贊一聲安迪的才華和智慧。他的計劃宏大而完美,安迪之所以能完成救贖並處罰諾頓與海利們,靠的正是他的智慧。(有勇氣、有毅力,卻沒有智慧,那最終的結果往往並不是成功而是挫折和失敗。理想仍然可望不可及) 1994年的奧斯卡太強了,《低俗小說》、《四個婚禮一個葬禮》、《阿甘正傳》、《肖申克的救贖》……如此之多的強片。《阿甘正傳》最終成為最佳影片,但如果讓我選擇得獎者,我更鍾意《肖》片。因為,我認為《阿》片固然好,但更多是體現了美國的社會特點和美國人的價值理念,換句話說,它更像一部美國的「主旋律」影片。而《肖》片,它所反映的「體制化」(institutionalizing)問題,對於中國社會更有意義。我對影片中的那段話,「These walls are kind of funny like that:First you hate them,then you get used to them,Enough time passed,get so you depend on them。That'sinstitutionalizing。」,極有共鳴——這個可怕的過程正是我一直以來極力避免的。我不是生活在監獄中的囚犯,但我是不是其他某種形式的囚犯呢?救贖對我而言,恐怕也不能只是說說而已。
『貳』 殺生影評專業分析
《殺生》是一部沒有拍成功的好電影。它之所以不成功,是因為導演管虎的野心太大了,大到超出了他的駕馭能力。他想要在一部電影里涵蓋的東西實在太多,以至於最後呈現出來的只是這些思想的碎片,轉換成各類隱喻散落於影片各處。《殺生》的這些隱喻為影評人提供了大量的闡釋空間,讓他們可以長篇大論地盡情揮灑,釋放解讀的熱情,但是卻沒有給普通觀眾帶來一個好的故事,以滿足促使他們走進電影院的基本沖動。
管虎從處女作《頭發亂了》開始,就毫不掩飾地宣告了自己在電影上的野心:對束縛人心的庸常現實的批判、對生命意義的追索、對荒謬歷史的詰問……但從這部片子開始也暴露了自己的缺陷:缺乏駕馭這種野心的能力。他似乎缺乏把自己巨大的想法,轉換成一個完整故事的能力,只能在影片中用一些彼此之間毫無邏輯可言的生活片段,建構起一個支離破碎的故事:從樂隊排演的舊倉庫,到女主角在醫學院的課堂,再到人潮湧動的北京街頭,甚至到主角們記憶中的胡同……正是在這些片段中,管虎把自己對社會的批判轉化為搖滾樂中的憤怒,把對歷史荒謬性的揭示轉換為女主角尋根的失敗,把對生命意義的探求轉化為男女主角在胡同里和醫院過道中沒有目的地的狂奔,而銜接這些場景的則是女主角同樣缺乏邏輯的、如詩般的內心獨白。但這部電影的成功在於,管虎用這些碎片營造出了一種真誠而感人的氛圍。盡管這些與青春相關的心理和情感:不安、沖動、迷惘、懷舊、理想主義……早已淪為一種俗套,但在任何時代都會具有動人的力量。
快20年過去了,人到中年的管虎,仍然沒有解決他的野心和表達能力的局限之間的矛盾,於是這一矛盾就不可避免地進入了同樣野心勃勃的新作《殺生》之中。管虎一直公開表示,關於《殺生》,觀眾感到的是什麼,那就是什麼。但他同時又在電影海報上予以提示「看到的不一定就是真相」、「心由境生」。可見,這兩句話其實就是導演的重點所在。《殺生》的主角是黃渤飾演的農民牛結實,為了揭示這兩個平行的主題,管虎分別引入了兩位敘述者:任達華飾演的外來醫生和蘇有朋飾演的本地人牛醫生。
在任達華敘述的故事裡,牛結實的舉動可以有兩種理解。從村民也就是世俗社會的角度看,牛結實是一個作惡多端的潑皮無賴,他白吃白拿、調戲婦女、掘人祖墳、玷污聖水、偷窺人家房事、在飲用水裡亂撒春葯……嚴重擾亂了長壽鎮的正常秩序。但在任達華這個外來醫生眼裡,牛結實是一個反抗社會束縛的「狂人」,他將內心的善良、生命的激情以及對自由的渴望,以一種怪誕的、世俗社會不能容忍的方式表現出來,他變成了自由與生命力的化身。在這一點上,《殺生》延續著《頭發亂了》的主題,只是農民牛結實相對於女大學生葉彤,少了思想層面的糾結,卻多了能產生實際效果的行動力。而這種行動力對於社會來說則是破壞性的,於是,人們群起而欲將牛結實除去,魯迅的《狂人日記》似乎也同時浮現了。
但就是這么一個故事,管虎似乎也沒有辦法把它說好。打破現在與過去的時間區隔,在過去與現時之間不斷穿梭的敘述方式,放在30年前,當然是一種創新,但在先鋒文學已經過去很久的21世紀,在一部電影中,導演還玩弄這樣的敘事花招,是不是有些過時了呢?而更關鍵的問題在於,就這個故事本身來講,完全沒有這么折騰的必要。影評現實與歷史交替呈現,往往是為了表明兩者之間的互滲關系,但是在牛結實死後,醫生背著他的屍體重新造訪長壽鎮,除了剛開始人們誤以為他又活著回來了,因此引起一陣不必要的恐慌外,牛結實這個以前人們煩惱的「中心」,在其死後似乎就從人們的生活中被完全擯除了。既然形式沒有獲得內容上的支撐,那就只能淪為毫無意義的空殼。管虎背負著這副花哨的皮囊,把一個故事講得四分五裂,製造出觀眾理解上的障礙。
但也正是在這些碎片化的故事中,管虎可以任意設置隱喻。把他所有關於社會、關於生命、關於人與人的關系、關於世界、關於意義……關於一切宏大主題的模糊概念統統設置在點到為止的隱喻中,解讀與闡釋的任務都交給具有哲學家頭腦的影評人。「《殺生》是一部多義性的電影,不同的人從中看到不同的東西」,管虎從一開始就在誘惑那些自以為高明的影評人,誘惑他們把他自己用影像說不明白的東西都講出來。這是管虎的狡詐,也是他駕馭不了自己野心的無奈。
而在蘇有朋扮演的牛醫生的故事裡,主要講述了牛結實如何走向死亡的故事。這部分圍繞牛醫生團結村民編造謊言的計謀如何實現,又是如何把牛結實一步步逼向死亡的深淵而展開。當牛結實面對村民個體作戰,當戕害的勢力只是分散的時候,他是不可戰勝的;但是當這些勢力聚合起來變成一種統一的力量,變成一種生存的整體境況時,再強大的心也會崩潰。因為這時他面對的不是一個有形的戰斗對象,而是一種無處不在,但是又無法捉摸的龐然大物,包圍著你,但當你揮拳的時候,擊中的只有空氣,這就是魯迅所說的「無物之陣」。但由於此處的敘事者是牛醫生,在這個限制的視角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牛結實如何身處謊言的包圍,在自我懷疑的深淵中越陷越深,以至無法自拔,但是我們看不到牛結實走向死亡時的感受,看不到他在受困於這個眾人擺下的「無物之陣」時的無奈,我們只能從黃渤時時仰望天空的眼神,看到他對世界的眷戀;從他把奏著「祝你生日快樂」的音樂盒放在棺材上,感受到他對生命的不舍。當然,管虎還採取了一種最直白的方式,用反復出現的「心由境生」四個大字,告訴觀眾牛結實的死因。在這些散落一地的隱喻中,管虎實現著他思想家和哲學家的夢想。
當馬寡婦抱著牛結實的孩子走出大山的時候,長壽鎮的天空開始坍塌。這個孩子的自由是牛結實用自己的生命換來的,他掮住了黑暗的閘門,把兒子放到了光明的外面。到最後,魯迅的幽靈仍盤旋在管虎的意識中——「救救孩子」。
殺生影評(二)
文/梁愷
昨天看了管虎的《殺生》。影片一如既往地貼著帶有「管虎作品」標簽的黑色、震撼與張力,充滿了對於人性與社會的審視與思考。
影片的風格依然是粗糲有力的,整部影片中處處充斥著蒼老與醜陋:從不斷發生山崩和地震的小鎮,到一個個灰頭土臉的村民,再到滿臉皺紋或雀斑齙牙的一干老少男女。除了余男後背的裸體,你幾乎看不到什麼「美」的東西——而她還是個本應被溺死的寡婦。這種粗糲與醜陋恰恰也是導演力求表現的一種質感,即在一個這樣的以年齡為最高GDP的「長壽鎮」里,「青春」、「美」和「慾望」是否還有合法存在的空間呢?
給我印象最深的,不是情節上的巨大轉折(對管虎來說,這種出人意料的情節設置顯然只是「敘述」的一部分,或者說是實現「故事性」或「商業性」的一個必備環節,其背後潛藏了更重要的「管虎式內核」),而是片中時刻不忘的每一個細節的隱喻。這些隱喻隱蔽而又精妙,時刻映照出古老並且正在上演著的現實,讓每一個經歷過類似現實的觀者在看完後能有所思索。可以說這部影片除了一些必要得不能再精簡的商業元素,剩下的就是一部由象徵、符號和隱喻構成的民族寓言。當詹明信提出「民族寓言(國族寓言Nationalallegory)」時,主要將其界定為後進入現代化(第三世界)的國家或民族的一個特定現象;從《殺生》里,我們不難看出像《讓子彈飛》那樣對於第三世界革命的時代性的暗示,但是管虎這次超越了單一民族的范疇,甚至可以說把解剖的手術刀對准了整個人類的歷史和困境——當然我承認,有些民族和人群在這種困境里陷得特別深。
下面我就說幾個給我印象比較深的細節,並且做一下個人的解讀。
首先,影片的開頭是一個純粹想吸引人眼球的情節。但實際上我剛看到黃渤從麻袋裡露出頭來就覺得很狗血:一個人被打了那麼多棍子,扔下百十米的懸崖,又被車碾,連塊青都沒有?但影片看到後來才漸漸理解,這種設置其實只是情節上的噱頭而已——你總不能要求卡夫卡去花太多功夫描寫吃喝拉撒吧?——藝術應該只負責發現和展示最高的「真實」。但是至少這樣的一個開頭緊緊抓住了觀眾的眼球,而且這個插敘式的設計為後來的敘事增添了一定的商業化原素。
其次,關於長壽鎮的諸多隱喻。
1.長壽。長壽鎮可以說是十分貧窮:貧瘠的地貌,險惡的自然環境,灰頭土臉的鎮民。但就是這樣一個鎮子,卻因為盛產「壽星」而遠近聞名。鄉長(記不太清了,也許是縣長)家裡那張布滿灰塵的「百壽圖」就凝聚著這個鎮所有的好名聲。年齡(數字)可以說就是這里最漂亮的GDP。當然,反過來說也成立,即GDP其實不過是一個「好看不好吃」的數字——為了打破長壽(數字化)的紀錄,祖爺爺要在身上插滿各種管子,努力地在死之前多掙紮上幾個時辰。另外,鎮子里說話最有分量的人都是老人,這個情節設計恰恰諷刺了「老人政治」——長壽鎮最自以為傲的東西,並且也為整個鎮子麻木、無能、老態龍鍾、幾乎停滯的氛圍做了很好的鋪墊。
2.寡婦。片中的寡婦是個啞巴,但是在這樣一部「審丑」的片子里,她擁有令人驚羨的肉體。正是這樣一個存在,使得她與大多數鎮民的衰老、「正常」與循規蹈矩形成了鮮明對比。寡婦年輕美艷,但是卻不得不面對被殉葬的命運。這一方面是由於鎮里的習俗,另一方面是否也與她的「啞」有關?當一個人無法像其他人一樣發出自己的聲音時,也往往意味著她失去了為自己選擇生活的權力。這一關於「啞」的隱喻不得不讓人聯想到言論自由與保障公民表達意見的權利。當一個人無法正常地表達時,她的生命如何被尊重?無論是專制社會還是民主社會,這樣的問題都一直存在,只是涉及的對象和程度不同罷了。在本片里,管虎很「仗義」地設置了一個「英雄救美」的情節,讓牛結實救下了險些溺亡的寡婦。而且當寡婦的裸體面對那些侮辱她的村婦時,她真實的肉體是那樣的光亮,把其他女人的卑微和粗陋暴露無遺——那一刻,大家都是赤裸的。在影片後半部分,懷孕的寡婦又時刻展現著母性的光輝,同時也讓牛結實的死不顯得那麼悲愴凄涼。可以說這個角色的設置是片子的一大亮點。
3.肉體與性。這是解讀本片的一個重要部分。鎮子里的肉體符號主要分為這樣幾種:首先是牛結實這樣年輕氣盛的「潑皮」,「性」在他那裡就是赤裸裸的、大膽的、真誠而不加掩飾的肉慾。其次是寡婦,盡管擁有美艷的形體,但是仍然受鎮子里觀念的束縛,不敢或不能主動追求性愛,但當受到來自其他同鎮女性的侮辱時,她也絕不低頭,而且敢於為了牛結實這個肉體上的「丈夫」從精神和身體兩方面進行奉獻。第三個是幺嬸夫婦,一對總在努力圓房卻始終要面臨不舉的夫妻。這對夫妻恰恰是關於長壽鎮對個人正常慾望壓抑的最好隱喻:當惟老人、惟年齡的統治籠罩在鎮子里時,性交和勃起也成了一種奢侈。他們的遭遇也為後來牛結實投放催情葯做了最好的注腳,說明了牛結實在多次惡作劇式的偷窺之後決定「幫他們和全村中青年男女一把」。第四個是一個隱含的肉體,即鎮中老人衰老的身體。這種衰老除了能換回「好名聲」以外,不會給鎮子的未來帶來更多好處,相反,懦弱、多慮、無能和自我壓抑和壓抑別人恰恰是這種「長壽」最好的體現。在影片的色調上,管虎從始至終也特意強調一種壓抑感,一直到最後一幕的出現。可以說整個長壽鎮就是一個垂垂老矣、行將就木的軀體,牛結實的調皮搗蛋是這個「活死人」唯一的生氣。
4.孩子。孩子的出現表明了人性當中的天真和尚未被完全馴服並玷染了衰老的真誠。關於孩子的細節,印象較深的有兩點:一是說實話的胖孩子。「牛結實,他們都在唬你嘞」這一句話揭穿了皇帝的新衣,但說實話的結果可想而知——被套上腳鐐囚禁在地下室。孩子被囚禁的鏡頭在片中出現了至少兩次,這也是對歷史和現實的一個莫大諷刺。第二點是眾多跟隨牛結實玩耍的孩子。他們不害怕牛結實,和牛結實一起撒尿,一起搗亂,一起去醫生那裡「抄家」。但是他們也害怕。在被告知不能和牛結實玩以及要演戲之後,他們見到牛結實時終於哭了。這哭泣與其說是害怕牛結實,到不如說是害怕「演戲」,害怕父母,害怕於無形扼殺童年與純真的「長壽鎮」。孩子們的真實也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教誨」下慢慢走向蒼老。在幾千年專制的長河裡,當我們意識到童年的早逝時,往往已經無力挽回。
5.兩個醫生。任達華和蘇有朋飾演的兩個醫生是情節轉折的重點。蘇有朋推動了情節的發展並最終導致了牛結實的死亡;任達華力圖尋找真相並且為牛結實完成了最後的救贖。在現實中,這樣的人物並不多,但也是必不可少的「紅線」式的人物。蘇有朋甫一出場的英氣與最後狼狽相的對比,充分展示了導演的立場;任達華不僅解開了謎團,最後形象上的轉變也完成了對於牛結實精神的繼承。盡管長壽鎮最後的出殯依舊讓我們難以看到改變的影子,但任達華意味深長的一笑卻告訴我們希望還在。
6.其他鎮民。看似忠厚實則奸詐的肉店老闆、一味維護老人秩序、為了「演戲」提前結婚的青年人、3月天大雨中起舞和送葬隊伍中表情麻木的青年人、毆打侮辱寡婦的婦女,所有這些都構成了鎮民日常狀態的肖像。在這里我們並沒有看到導演去哭天搶地的譴責「高壓統治」「專制」這些抽象的概念,而是展現了類似於魯迅小說中「黑衣人」這樣的群氓,通過表達一種無意識的戕人與自戕,矛頭直指幾千年的專制文化,富有極強的反思力度和批判性。
7.牛結實。這是一個惡作劇式的人物。在影片開始,我原以為片子會像《讓子彈飛》或《鬼子來了》那樣講述一群懦弱的老實人不敢反抗、不知反抗、不會反抗,最後反抗成功的故事,但管虎羅生門似的敘述還是讓我有喜出望外之感。正如宣傳海報上所說:「看到的不一定是真實」——醫生的講述把一個原本公認的受害者瞬間轉變成了害人的原凶,這很讓我感到些魯迅《吶喊》的意味。牛結實前半部分的「作惡多端」都在後半部分變成了這潭死水裡的微瀾,是他的童真和種種惡作劇讓鎮上有了一絲生氣。但這種「生氣」顯然與長壽鎮老邁壓抑的氛圍格格不入,因此也就成了人人喊打的對象。而牛結實主動選擇了死亡也顯示了他在與鎮子的斗爭中最終敗下陣來。一個「真人」是敵不過眾多「假人」和「愚人」的。不過他最後為了孩子而作出的犧牲讓我想起了老道格拉斯主演的電影《斯巴達克斯》的最後一幕:被釘在十字架上的斯巴達克斯犧牲了,但他收獲了孩子不再為奴的希望。他是最後的勝利者。在《殺生》中,最長壽的其實是牛結實,因為他的精神沒有死,他用自己主動求死的意志換回了理解與新生。
第三,村民的反應。在影片的前半部分我還在感嘆鎮民的善良與懦弱,居然幾十年都不能找到對付這個「潑皮」的辦法,還要求助於外援;後半部分卻變成了對他們的蔑視與同情,同時也思索著這樣的局面到底是個人還是制度造成的。結論是當專制與蒙昧成為習慣時,每個人都在自覺地維護這種狀態,並且害怕被主流所拋棄。《浪潮》中描繪的極權主義實驗以及阿倫特所說的「平庸的惡」又一次得到了展現。當然,我相信除了牛結實、寡婦和孩子,鎮上還一定有不甘於在這種窒息氛圍中被扼殺的人,但是他們的聲音太微弱,而且還一再遭到威脅,比如牛醫生說「不會演就閉嘴!」。在我們的這片土地上,這種「不會演就閉嘴」的鬧劇一再重復上演,可悲的是我們還習以為常,直到最後終於學會了主動「閉嘴」。
影片看完,我也聽完了一個叛逆者寓言般的敘述;這敘述,曾經來自魯迅,曾經來自北島,曾經來自王小波,在這次的109分鍾里,一個令人有些意外的結局來自黃渤和他背後的管虎,也來自於幾千年的歷史和綿延著的現代,更來自於一顆顆蒙昧而不自知的心。如果說房龍的《寬容》帶著一種對人性冒險精神的贊嘆和褒揚的話,《殺生》則更像是對人性內心深處的愚蒙與衰老的一種絕望的反叛:盡管反叛,但已絕望;盡管絕望,仍要反叛——先於時代走出叢林的英雄都是異端——人生的悲劇性與偉大也正在於此。所有的喜劇都是夢,所有的悲劇都是寓言——至於悲喜劇,我想,那就是「現實」。
殺生影評(三)
在大陸電影中,本部影片從內容、風格、鏡頭、寓意等角度看都是一部奇葩,可謂中國式cult片。它令人看到了中國電影的希望。
本片講述了鄉村醫生來到一個古鎮治療治療傳染病,卻因男主角的死開啟「犯罪現場調查」。(www.lz13.cn)首先此片有懸疑、驚悚的基因,男主角因何而死是貫徹整部電影的主線,通過村民講述、小男孩揭秘和醫生自我推理等逐漸揭示了男主角的生前全貌:一位與古鎮格格不入的小惡霸,屢次破壞鎮規,遭鎮里人痛恨。在留洋醫生的指引下,村民開始了對男主角的集體謀殺。其次,本片有cult基因,不論鏡頭快節奏的剪切、穿插敘事的風格、村民宗教式的生活都表現出此片與中國傳統電影的格格不入,本片在中國電影的位置,就像男主角在古鎮中的角色,彷彿在沉悶的舞台中嘶吼著自己的朋克音樂。再次,本片並不膚淺,男主角手中的鑰匙、伴隨左右的音樂盒、地震、催情葯都藏著小寓意,而古鎮的生活狀態、男主角的性格行為、集體的「殺生」都藏著大寓意。最後,影片里還有一個愛情故事,無「惡」不做的男主角和險遭集體「殺生」的女主角相愛,男主角用惡霸的方式愛著,女主角用傳統的方式回饋。另外說句廢話,本片有黃渤的影子,緊張不失調侃,嚴肅不乏對平淡的戲謔和挑戰,除了導演的新意,黃渤的表演是本片另一大看點。
本片的敘事風格最引爭議,個人認為導演似乎用力過猛,故事講得吸引眼球卻略顯混亂,也許這只是導演個人對電影新風格的大膽嘗試,希望在管虎的下部影片中看到同樣精彩而更為清晰的故事敘述。
本人臆測:「殺生」是相互的,村民殺了主角的生;究其動機,是主角殺了古鎮的生。男主角被殺死的是性命,古鎮被殺死的是傳統。男主角刀槍不入的身體最終抱病而亡,古鎮的傳統因一個小流氓、一個本該作為祭品犧牲卻活下來的女人(生下男主角的孩子)、一溪「春葯」、一個策劃殺人的留洋醫生而脫離了人性的麻木和唯一「值得稱道」的善良。最終,隨著巨石的滾落一切消失在茫茫的時空中。
『叄』 魯迅的代表作有哪些
都說學生有三怕:一怕周樹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寫作文,這確實是語文學習道路上的「三座大山」。尤其是魯迅先生的文章,雖然能讀懂文章的表面意思,卻始終沒有辦法理解語文老師所說的「內涵深刻,寓意深遠」究竟是什麼。
內容簡介:
《中國小說史略》為魯迅先生編撰的中國第一部小說史專著。《中國小說史略》共有二十八篇,敘述中國古代小說發生、發展、演變過程,始於神話與傳說,迄於清末譴責小說。還全面輯錄了魯迅先生關於古代小說研究的文字,按寫作年代先後排列,包括序言、通信等,從中可以了解他對古代小說之研究的演變過程。
《中國小說史略》率先把小說作為一門專門的學問加以系統的研究,開創了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的新領域,建立了中國小說史的獨立體系,為中國小說史的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魯迅先生作了大量的史料勾稽、考證工作,並據此作了許多精當卓越、言簡意賅的評論。
『肆』 魯迅的作品及主要內容是什麼
魯迅先生一生寫作600萬字,其中著作500萬字,輯校和書信100萬字。魯迅在1918年5月,首次以「魯迅」作筆名,發表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他的著作以小說、雜文為主,代表作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
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共收錄10篇散文)(含《藤野先生》《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等。
魯迅的生平
魯迅一生中有幾次重要的空間轉移。自從1898年,18歲的魯迅離開紹興到南京礦路學堂學習,他就輾轉於「南京—東京—杭州—北京—廈門—上海」幾座城市之間;而每一次轉移都對他的人生之路、文學之路產生重大影響,留下鮮明的印記。
北京,是魯迅居住時間最長、體驗最深的城市之一。可以說,魯迅的創作激情源於從這一空間所獲取的都市體驗。而他由此而創造的「北京世界」構成了魯迅文學世界的主體之一。
今天,活字君與書友們分享北大錢理群教授在新作《錢理群講魯迅》中講魯迅與北京的「故事」。談魯迅的都市觀察與體驗,實際上,就是將其人、其作品置於特定的「空間」與「時間」來考察與閱讀。
『伍』 為什麼電影《搜索》在豆瓣的評分那麼低
《搜索》是陳凱歌執導的一部電影,影片改編自唯一一部網路作品入選 「魯迅文學獎」的小說《請你原諒我》,由高圓圓、姚晨、趙又廷、王珞丹、王學圻、張譯等主演。
該片展示了年齡、身份、地位各不相同的五個女人在面對逆境時如何「二次成長」。高圓圓扮演的公司白領因為一次公車不讓座的小事,蝴蝶效應般的引發了大規模的網路暴力,姚晨扮演的電視台記者力求在工作中做到客觀公正,沒想到卻被自己的新聞理想引火上身,陳紅扮演的富豪之妻人到中年卻遭遇家庭暴力,王珞丹扮演的職場新鮮人遭遇排擠,陳燃扮演的老闆秘書則在一段「職場宮心計」後上位成功[1] 。
影片於2012年7月6日正式上映。[2]
中文名
搜索
外文名
Caught in the Web
出品公司
新麗傳媒、21世紀盛凱影業
發行公司
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電影發行分公司
製片地區
中國
拍攝日期
2011年10月
導 演
陳凱歌
編 劇
陳凱歌;唐大年
製片人
陳紅;曹華益;宋偉;王子文
類 型
劇情
主 演
高圓圓,姚晨,趙又廷,王珞丹,王學圻,陳紅,陳燃,張譯
片 長
121分鍾
上映時間
2012年7月6日
對白語言
普通話
色 彩
彩色
主要獎項
2013年第29屆金雞獎-最佳女配角獎(獲獎)
2013年第13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觀眾票選最受矚目男演員(提名)
這個影片相對來說比較散,不是特別的集中,比如說我們看彼得威爾的《楚門的世界》,講的就很清晰,從頭到尾講的就是這個人怎麼面對媒介,如何走出這個攝影棚的控制。但是《搜索》是雙線,一個是感情線,一個是媒體事件,是並駕齊驅的。以陳凱歌一直以來的出發點來看,他肯定是想講人和媒介之間的關系,拍著拍著就拍成了男女之間的感情戲,這個感情戲又「照應」著趙又廷和高圓圓的戲外感情,被再一次放大,可能是有點喧賓奪主了
『陸』 電影《祝福》影評
1924年2月16日,魯迅寫下《祝福》,後收錄在小說集《彷徨》中。32年後,這部小說由夏衍編劇,蔡弧導演執導,成為了新中國第一部彩色影片。有幸看完這部電影之後,我受到了第一次在課堂上讀到先生原著文字一樣的沖擊,內心久久不能平息。
影片中的祥林嫂是一個受盡舊社會封建禮教毒害的普通窮苦婦女的形象。
在丈夫死後,祥林嫂為了避免婆婆把她賣掉,逃到魯鎮魯四老爺家做傭工,受盡鄙視、岐視和虐待。
但是她還是被搶走,強迫嫁給賀老六。好在賀老六是個純朴忠厚的農民,他們很快有了兒子阿毛。然而,好景不長,賀老六受地主的身心摧殘飲恨死去,不久,她唯一的兒子阿毛又被狼吃掉。
祥林嫂徹底垮了,喪魂落魄,如同行屍走肉一般,最後在除夕爆竹聲中死在了大雪中。
夏衍根據魯迅先生的原著,在故事情節上做出了一些再創作。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祥林嫂拿著切年糕的刀沖到寺廟里看門檻的戲,「什麼菩薩??」這句不是由魯迅先生寫出的台詞實乃驚人之語。一語道破封建禮教迷信神權的害人天機,也對祥林嫂的角色形象作出了一番修改。
雖然有所改編,但影片的風格卻和原著的文字風格驚人一致,劇情的結構清晰,影像灰暗,配合著凝重、悲涼的背景音樂,充分體現了了魯迅原著中的冷峻、沉重的藝術風格和悲劇氣氛。
同時,電影也有很多自己的風格。例如賀老六彌留之際突然拿起獵槍朝向王師爺這段戲就是運用人物的形體動作和表情刻畫人物。
其次,在造型和形象上非常簡潔地凸顯出人物性格,如祥林嫂、王師爺等。
看了這部電影,相信沒有人會不被這如泣如訴的血淚控訴而潸然淚下。伴隨著悲傷的音樂,我們在祥林嫂悲慘的一生中做了一回無力的看客。
魯四老爺身為讀書人卻為封建迷信馬首是瞻;
魯四太太吃齋念佛卻是假慈悲、真殘忍;
王師爺、賀老大、魏老二等人自私自利只重視自己的利益……
祥林嫂、阿毛、賀老六不是病死的,不是餓死的,不是被狼吃的,是被那個社會逼死的。封建舊社會就是一個人吃人的社會,祥林嫂這樣的人在那個時代只能留下血和淚的浮光掠影。
「『我真傻,真的,』祥林嫂抬起她沒有神採的眼睛來,接著說。『我單知道下雪的時候野獸在山坳里沒有食吃,會到村裡來;我不知道春天也會有。』」
若干年後,我再看《祝福》,看到這段曾經讀過的話,仍舊感到鼻子一酸,淚水在眼眶中打轉。先生筆下的祥林嫂彷彿就在我眼前站著,畏畏縮縮,花白的頭發蓬亂地束在一起,凍壞的手指縮在袖口裡。
我突然想張開雙手抱抱她,想抱抱那個時代所有可憐的母親,可憐的妻子,可憐的女人。
『柒』 求豆瓣評分最高的250部電影的百度網盤的最新分享鏈接,不要種子的,謝謝
這里有風之谷高清影視
包括宮崎駿的28部經典全集,4K品質,值得收藏
鏈接:https://pan..com/s/1IvYFEBo6awbtsb8rRYP-6Q
提取碼:2222
『捌』 請幫忙找一份<祝福>的影評(就是改編自魯迅小說的那個)
自己添一點
《祝福》是夏衍根據魯迅同名小說改編的。影片中的祥林嫂是一個受盡封建禮教壓榨的窮苦農家婦女的典型。丈夫死後,狠心的婆婆要將她出賣。她被逼出逃,到魯鎮魯四老爺家做傭工,受盡鄙視、岐視和虐待。很快她又被搶走,賣到賀家成親。賀老六是個純朴忠厚的農民,她「順從」了,很快有了兒子阿毛。然而,命運多變。賀老六受地主的身心摧殘飲恨死去,不久,阿毛又被狼吃掉。經受雙重打擊的祥林嫂,喪魂落魄,猶如白痴,可是人們還說她改嫁「有罪」,要她捐門檻「贖罪」。她千辛萬苦積錢捐了門檻後,依然擺脫不了人們的歧視。最後,她沿街乞討,在除夕的鞭炮聲中,倒斃街頭。影片在如泣如訴的血淚控訴中,對舊社會的勞動人民的苦難,特別是對封建禮教,給予了強烈的鞭撻。影片結構嚴謹,筆觸深沉,既保持了魯迅作品中的冷峻、凝重的藝術風格和悲劇氣氛,又突出了許多電影特點。比如,注重運用人物的形體動作和表情刻畫人物;以視覺形象為主簡潔明了地揭示人物性格;增加的祥林嫂砍門檻等戲具有再創作的意義。
『玖』 豆瓣中可以直接看到魯迅的作品嗎
不可以吧,豆瓣只是評分而已
『拾』 如何看待豆瓣影評的崇洋媚外現象呢
一旦上升到崇洋媚外這個高度,那就不得不深究為什麼會崇洋媚外。歸根結底還是自信力的問題。80多年前魯迅先生的一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寫得可謂是深入骨髓。魯迅先生怎麼也想不到,在80多年後的今天,中國人仍在糾結自信力。因為對一部電影的差評,就開始群體圍攻豆瓣,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事實上,電影傳達信息和交流思想的感知是非常直觀的,從一個國家傳播到另一個國家,會比其他藝術形式(繪畫、建築、音樂、雕塑、文學等)更加有效,但是文化差異也使得某些電影在一個地方獲得的口碑,跟另一個地方有較大的落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