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什麼大家都認為現在的電影行業進入了寒冬
如今的娛樂圈和影視界漸漸的處於一個較為穩定的發展狀態之下,很多相關的產業和影視作品製作和發展也漸漸的放慢了腳步進行著,在近段時間的影視產業發展歷程上沒有了十分驚艷的作品出現,大家對於影視界和娛樂圈的相關關注程度和熱烈程度也是漸漸下降了。
近些年時間的電影產業發展開始有了很大的變化和改善,這也因此導致了大家紛紛表示如今的電影產業相關發展進入了寒冬階段,對於這樣子的看法和認知很多導演和製片人也是表示認可和支持的,在近段時間的作品產出和拍攝方面也漸漸放慢了。
電影產業之所以會出現進入寒冬階段,主要還是在於電影作品製作和發行的相關問題上,同時也是大環境的影響所導致的。
1、國內電影產業發展緩慢
在2010年初,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於促進電影產業繁榮發展的指導意見》後國內的電影產業發展十分迅速,但是經過了十年時間的發展歷程,國內的電影產業也漸漸達到了瓶頸期,這也就出現了發展緩慢和停滯的狀態。
其實在這樣子的三個原因之下,國內的相關電影產業發展確實出現了很大的變動,而這樣子的變動也直接導致了整一個電影行業發展提前進入了寒冬期,而未來的發展又該如何突破,你知道嗎?
B. 為什麼最近幾年中國電影越來越難以入圍戛納了呢
首先我們先來科普一下,戛納國際電影節(英文:),亦譯作康城(坎城)國際電影節,創立於1939年,是當今世界最具影響力、最頂尖的國際電影節,與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柏林國際電影節並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最高獎是"金棕櫚獎"。
中國電影與戛納國際電影節打得火熱的時期應該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國第五代導演集體尋路戛納。
舉幾個例子吧。1993年,第45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陳凱歌的《霸王別姬》三度入圍,侯孝賢的《戲夢人生》摘得評審團大獎。緊隨《霸王別姬》光芒萬丈的第二年,張藝謀迎來了他的戛納時代。1994年第47屆戛納國際電影節,張藝謀導演的《活著》獲得評審團大獎,主演葛優成為首位華人影帝。2000年的戛納國際電影節是中國電影的一個頂峰,姜文憑借《鬼子來了》獲得評委會大獎,中國台灣導演楊德昌憑借《一一》獲得最佳導演獎,梁朝偉憑借《花樣年華》封帝。
「唯票房論」的商業電影自然入不了主打情懷的戛納國際電影節的眼。沉下心來少些唯利是圖,或許能守得雲開見月明。
C. 國產電影憑什麼發展到現在這一程度
近幾年來國產電影越來越所被人們關注和喜愛,現在的國產影視和以前相比也有了質的飛躍,時刻都在迅速發展著,近幾年越來越多優秀的國產電影出現在國際電影的平台。大改群眾以前炒冷飯看待電影的態度,越來越多有能力負責任的電影人才踴躍的出現,從《戰狼2》的崛起開始,國民對國產電影的期望越來越大。近年來中國製造越來越受全世界的歡迎,而國產電影卻還是處於不高不低的局面,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尷尬的局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第三:國內拍攝電影限制多,拍出的影片`不一定會達到想要的效果。
國家情況不同。國內因為有廣電的限制,很多影視情節都不能過審,導致有很多因素都需要把控。比如:太多真實不能拍,對社會有影響,太過暴力的不能拍,詭異、血腥太過的不能拍,神話過頭的不能拍。而國外對於影視行業的限制就相對少的多,國外編劇和導演可以自由編寫劇本。這也間接導致影片小郭的差距會拉大。
D. 為什麼最近幾年中國電影越來越難以入圍戛納了呢
首先,這個問題說的,是為什麼近年來中國電影越來越難以入圍戛納主競賽單元了,事實上在短片環節中國還是有入圍的。那麼為什麼重頭戲的主競賽單元,也就是說有機會沖擊金棕櫚的電影,中國越來越少了。
2016年是0,2017同樣是0。綜合國力越來越強,按理說中國的文藝方面也應當跟著經濟一同強起來,套用政治課本上的話,那就是一定的文化是由一定的經濟和政治決定的,並反作用於經濟和政治。
事實上,中國沒有出現經濟和文化的悖論,你必須承認,在近幾年中國的影視作品,是差強人意的。16年和17年的國產佳片,口碑都很是不錯。並且在一些新類型的嘗試中,也有了突破。
比方說吧,《百鳥朝鳳》、《山河故人》、《路邊野餐》,這樣的電影顯然不是符合院線口味的電影,但在中國仍然得到了一定的支持。這就是一種進步。並且類似於《湄公河行動》這樣的商業類型片,中國也終於找到了正確的打開方式,一度讓我感到驚喜。而《路邊野餐》,也有幾分賈樟柯《小武》的味道。
所以,中國電影的前景我十分看好,說直白些,一個越來越有錢的國家,電影不可能越拍越爛。
戛納為美法幾近壟斷的局面,中國遲早是要充當攪屎棍的角色的。對於這兩年零入圍,也不必過度擔憂,不契合戛納的胃口而已,其實沒什麼。入圍戛納的那些電影中,也未必部部都比國產佳片好。
E. 為什麼每年只有少數大製作電影才能上院線,什麼電影才能到全國電影院放
主要還是中國的院線放映的體制還不健全。在國外,是有專門的藝術電影的放映院線,一個放映廳的也就1、200個座位,獨立製作的小成本電影或者其他藝術電影都在藝術院線上映。而中國沒有藝術院線,所有的電影都要去擠那幾條院線,肯定是誰有票房誰上了。院線的老闆都不是傻子。一個放映廳少說1000個座位,放藝術電影的話,上座率就1、兩成,他怎麼可能願意呢?別說小成本電影不能上院線,一般中等投資的電影都要想辦法才能上。
早幾年就吵著說,中國應該有藝術院線,中國電影要分級,可是什麼時候才能實現呢?
F. 工業題材的影視劇,你看過哪些
導讀 :我們細心留意一下,會發現工業題材的影視劇中好看的還真不少!
影視劇是一種專為在電視或互聯網上播映的演劇形式,包括電影、戲劇、 文學、音樂、舞蹈、繪畫、造型等現代藝術諸元素的形式(網路內容)。影視劇是一種藝術形式,被認為是「既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工業題材,是一個重要但容易被人忽視的題材,當我們充分關注商業大片時,只要我們細心留意,身邊已經有不少非常好看的工業題材影視劇作品。
說到工業題材,得先說一下工業,工業對國家的經濟發展和人民的生活水平至關重要,工業基礎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准。工業革命讓機器代替了人力,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發展,被稱為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革命。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領導人認識到工業對於國家建設和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在一五和二五期間大力建設國家的工業體系,為新中國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我們知道工業對國家發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作用,但工業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不能完全在人們生活中體現出來,所以很難讓人切身感受到它的重要性。這也讓工業題材的創作不被人們所關注,讓我們產生這樣的感覺:這東西好像壓根沒在生活中看到過。正因為如此,紮根在工業領域的我們,應該多關注工業題材的藝術形式,多看看工業題材的優秀影視劇作品,這樣就可以做到「知己看己,百說不殆」(意思是:你張口就能說出領域內的東西,才會被人們看成專業人士)。
關於這個話題,我們從幾個不同專題來講,本次咱們一起來了解工業題材的電影、電視劇、紀錄片(簡稱影視劇),之後咱們繼續了解工業題材的文學創作和音樂話劇的創作等。
一、新世紀前的工業題材電視劇
改革開放前,新中國的藝術家們拍攝了很多工業題材的電影電視劇,據統計數量多達60多部,而這一時期拍攝的電影大約為640部左右。如此高的比例並不奇怪,電影和電視劇等都是反映社會發展趨勢的藝術創作,這一時期我國的主旋律就是大力發展工業以恢復和發展經濟,描寫這一趨勢的藝術創作自然會得到社會和人們的喜愛。如果把國人非常喜歡的韓劇放在那時播放,估計要歇菜,韓劇流行很大程度上是現代國人對於浪漫愛情的訴求。
在當時,作為國家建設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工人在人民群眾中擁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女孩都以嫁給工人和軍人為榮。這一時期涌現了很多優秀的工業題材電影,如新中國第一部故事片《橋》就講述解放戰爭時期鐵路工人克服困難按時完成橋梁建設的事跡;經典的黑白電影《六號門》、《青年魯班》、《火紅的年代》、《鋼鐵巨人》、《創業》都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
改革開放之後,我們在電影和電視劇上進行大膽創新,拍攝了很多不錯的影片,《街上流行紅裙子》改變了人們的穿衣色調,使女人穿紅裙子成為一種潮流。體現工程師大膽改革創新的《二十年後再相會》,描述工人工作和愛情的《快樂單身漢》和《赤橙黃綠青藍紫》都是這個時期的經典作品。另外,《夕陽照》、《逆光》、《我們的八十年代》等諸多電影都從工人角度描述了他們的工作、生活、愛情等方方面面。
二、新時期的工業題材影視劇
隨著電影工業各項技術的不斷發展,新時期的電影擁有更豐富的展現形式,近幾年工業題材影視劇也有很多優秀的作品。
1. 工程科技的紀錄片
看過《國家地理》的朋友一定會很震撼,其實最近幾年中國一些紀錄片的手法和風格也獨樹一幟,出產了很多令人拍手稱贊的紀錄片。這里不得不說到國內近年來拍攝的工業題材的大型紀錄片《超級工程》和《大國重器》,當然也有國外拍攝的《終極工廠》和《偉大的工程巡禮》,這幾部紀錄片在豆瓣上的評分都非常高(都在9分左右,現在很多大片盡管票房高,但評分卻不到6分不到7分)。
《超級工程》在2012年和2016年分別推出第一和第二季,其拍攝與文案風格類似於《舌尖上的中國》,看過《舌尖上的中國》的朋友可以聯想這片應該是怎樣的場景。《超級工程》第一季講述了中國的五個世界級別的工程項目(如果不熱播會很對不起「超級」二字啊):港珠澳大橋、上海中心大廈、北京地鐵網路、中國風能工程、LNG液化天然氣船,第二季中則不以具體工程為重點,反而從「中國路、中國橋、中國車、中國港」四大基建工程入手介紹了中國的工程科技。我們可以看到很多鮮為人知、震撼無比的鏡頭,整個過程科技感十足,我們驚訝地發現我國很多科技已經是世界先進水平。最關鍵的是,這些紀錄片滿足人們的好奇心,為人們普及了工程科技知識和提升了工程師的形象,許多鏡頭都體現了工程師的嚴謹、工匠精神、大膽創新、堅持不懈。那麼,覺得工程師是一群呆頭呆腦、只關心工程的女生們,會不會從此覺得工程師都好帥啊?說句冷笑話,也許你覺得工程師最帥的時刻,是他指著前面的大樓/跨海大橋說:這些都我設計的。
《大國重器》是記錄中國裝備製造業振興發展歷程的大型紀錄片,片中展示了中國多個企業的先進裝備和高尖端技術,顯示中國製造業正逐漸從勞動密集型向資金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轉變、逐漸從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轉變。與《超級工程》一樣,鏡頭中出現了很多工人和工程師的身影,這些場景都是實地取景,更讓人們感覺真實。有所不同的是,《大國重器》的很多采訪鏡頭是從工人和工程師的角度來真實紀錄他們的智慧、生活和夢想,通過人物故事塑造深刻講述充滿中國智慧的機器製造故事,再現中國裝備製造業從小到大,到趕超世界先進水平背後的艱辛歷程。讀過新中國歷史的朋友應該都知道,我們國家的重工業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區,因此在紀錄片中我們可以聽到很多濃厚的北方口音,這也是非常有意思的。
國外工業紀錄片的典型代表是《終極工廠》,這是國家地理的一個系列,應該說:國家地理製作,國家免檢產品。這個系列的紀錄片不像《超級工廠》和《大國重器》那樣焦點集中,其所涉及的工業范圍很廣,從軍用到民用、從奢侈品到日常用品、從製造業到服務業,其中很多都是我們非常熟悉的品牌和企業,哈雷摩托、寶馬、賓士、法拉利、保時捷、阿帕奇直升機、卡特彼勒重卡、宜家家居、可口可樂等。紀錄片真實紀錄了世界頂尖工廠的生產製造過程,我們還可以真切感受到很多知名產品從無到有的過程。《終級工廠》帶給人們一種工程科技的嚴謹,快節奏的方式又不會帶來壓抑感,整體文案和拍攝角度非常不錯,值得大家一看,很多人都通宵看完《終級工廠》,有種看了就停不下來的感覺。
更早的一部紀錄片《偉大的工程巡禮》,也出自「免檢產品」國家地理之手,從工程角度介紹了世界范圍內很多知名的工程項目(多達一百多個,即使你一看就停不下來也得好幾個通宵才能看完),這里也提到了中國的多個工程項目,包括上海的超級塔、中國橋梁、中國的終極港口、水立方等。這里也可以和《超級工程》作一個對比,無論從拍攝技巧、文案風格等都是大家討論的重點,但其中更為重要的是我們也可以看看中國的工人/工程師與世界其他國家的工人/工程師在工作中的對比,是不是中國的工人/工程師是最帥的呢?
當然,像我國拍攝的《最後的鑄造廠》、《國貨的前世今生》、《國微》等都是工業題材中非常不錯的紀錄片,其中《國微》是中國的首部採用3D拍攝的工業題材的電影。
2. 描寫人物為主的影視劇
前面的幾部紀錄巨片都耗資巨大,且拍攝周期很長。以人物故事為主的影視劇相比較耗資更小一些,其產量也更多。這類題材更貼近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因此也很容易被人們所喜歡。這里有名人和普通人兩條主線,像鐵人王進喜、吳運鐸等就是名人主線;更多的則是普通人的工作生活故事為題材的影視劇。
《吳運鐸》這部影片就是以我國抗日戰爭時期兵工事業開拓者之一吳運鐸的事跡為主線的影片;電視劇《煮海》則呈現了中國「化工之父」范旭東的事跡;《鐵人王進喜》是一部真實表達鐵人王進喜工作、生活的故事影片,展現了新中國建設過程中為我國石油事業作出卓越貢獻的鐵人精神。
普通人為主線的影視劇則充分展現了普通工人和工程師工作、生活和夢想,近年來有不少優秀作品,《師傅》被稱為裝備工業領域的《亮劍》版,《鋼的琴》以90年代鋼廠工人陳桂林下崗之後的生活起伏為主線,刻畫了主人公與鋼琴之間發生的各種故事。一個講述深圳工廠老闆故事的影片《打工老闆》值得我們深思,影片深刻突出早期外貿加工業與企業轉型發展的矛盾,這個電影別名叫《中國. 製造》。改革開放初期拍攝的《血,總是熱的》是一部讓人非常稱贊的電影,改革成為該片的主題,既契合當時的時代背景也真實表達了當時工人們內心的矛盾沖突(嚴格來說這部作品是早期的作品)。
另外,還有一個國外非常懷舊的經典影片,這里必須拿出來點贊一下。《摩登時代》是電影大師卓別林自導自演的最後一部無聲電影(卓別林在最後咖啡館里哼了一首小曲:nonsense song,中文叫「胡唱之歌」),盡管是1936年的無聲電影,豆瓣評分卻高達9.1分(近7萬人評價,想想這陣勢,不好好介紹介紹都不行啊)。影片以上世紀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大蕭條作為背景,講述失業工人與流浪女的苦命愛情故事(現實中卓別林的的確確和女主角寶蓮高黛有美好的愛情故事),淋漓盡致刻畫了工人與機器之間、企業利潤最大化與人類幸福之間的矛盾沖突。作為卓別林的經典作品,你看完這部影片之後甚至會發出這樣的感嘆:這才是電影藝術啊,跟這比起來,現代很多電影簡直就是一堆垃圾。當然,不討論電影藝術是否有倒退,盡管電影技術和手法越發先進,但卻缺少了一種刻畫社會真實的特質。現在部分商業大片經常被人詬病,原因就是缺少真實的社會與生活元素,一些演員並沒有豐富的社會與生活閱歷,自然無法在影片中流露這種真實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