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資訊 > 觀看脫貧電影觀後感

觀看脫貧電影觀後感

發布時間:2024-01-07 05:17:06

① 《一個都不能少》電影觀後感心得精選5篇

近日,央視一套晚間黃金時間正在熱播電視劇《一個都不能少》,這是一部反映農村脫貧致富的好作品。那你知道《一個都不能少》電影 觀後感 心得都有那些嗎?下面是我為大家收集的關於《一個都不能少》電影觀後感心得精選5篇。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一個都不能少》電影觀後感心得1

最近,看了張藝謀導演的影片《一個都不能少》,這是一部十多年前的片子,它反映了農村小學 教育 的落後現狀和代課老師的艱辛工作。該影片講述了一個發生在貧窮山村小學里感人淚下的 故事 。片中的女主人公魏敏芝老師因受老教師的託付,發奮維護這個小學里的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在校讀書的故事。她從頭到尾都在堅持,要讓學生一個都不能少。從而發生了她歷盡艱辛找回一個因家裡貧窮而輟學到城裡打工的男學生。片中所描述的故事情節,無不讓我感慨萬千。

一年級到六年級只有28個學生,所有的課程都由一個五十多歲的老教師承擔。可見這個山區的貧困程度。更加可貴的是這位老教師的敬業精神,直到病倒了,還再三叮囑代課老師要讓這個學校的學生,一個都不能少,多麼盡業的教師。盡心敬業的精神,值得我們 反思 。在現代的社會,每個人都在為自己完美的前程發奮,計劃著自己的未來藍圖……沒有人願意去到這些窮山區,去花比別人艱辛幾十倍的汗水,卻只能拿到幾十塊錢的工資。

記得我在讀小學的時候,我們一個班都不止28個同學。山區小學那樣貌的讀書機會,是何等的少。看著他們的教學環境,(lz13)回想我從小到大所理解教育的學校,那個差距,心裡真不是味道。雖然我們的祖國比以前強壯了,但還是有很多地方十分貧窮,連吃飽飯都談不上,能上學校讀書,對山區的小孩子來說,那更是一種奢望。

因此,又有一個男學生正因家庭的貧困而選取輟學,離開家鄉,離開學校,踏上了打工掙錢的路。正因老教師最後離開學校時的叮囑,代課老師毅然決定要去找回輟學的男學生,正因「一個都不能少」,她堅持著。看著她為了能買上乘車去城裡的車票,和學生們一齊去為磚廠搬磚掙錢時,一種心酸由然而生。就正因貧窮,做什麼事都會受到限制,連一張車票的錢,都要花上時刻去發奮掙來。

發奮所付出的汗水得來的錢還不夠買到一張車票。這並沒有讓代課老師打消找回輟學學生的念頭。她選取走到城裡去,一百多公里的路,又花了她一天一夜的時刻。堅定的信念,支撐著她。這像是我們的祖國,在發奮尋回曾被分割出去的領土。不管路多遙遠,她的想念只有一個,一個都不能少!

最後歷盡艱辛,在茫茫人海的城裡,代課的老師找回了輟學的男學生。

代課老師尋找輟學學生的故事,讓很多城裡的人開始關注農村教育。看到那裡,我思緒萬千。我們的國家此刻已經很富強了,但是富的總是那些官,他們有住不完的別墅,有隨時移名的機會,有上好的生活學習環境,但卻從為基層的老百姓著想。隨著新聞的不斷爆出醜聞,他們才做下表面工作。最可憐的還是老百姓,吃的任何東西都是有毒的,連葯品也都是有毒的,最近又爆出學生的營養餐要摳到孩子吃不飽,這些種.種的問題都是誰的錯,又有誰能來承擔職責?他們寧可為別的國家捐獻上百萬的物資卻不願意多造一座期望小學,總是到了出問題的時候才來嚴打,那之前這些部門都在做什麼?真的要呼籲全社會,就應團結起來,為了自己也好,為了親朋也罷,嚴厲打擊那些「壞人」!

《一個都不能少》電影觀後感心得2

今天下午,我看了一部十分令人感動的鄉村電影:《一個都不能少》。看完後令我獲益匪淺。

劇中講的是水泉鄉水泉小學高老師的母親病了,他要回家探望,於是便請了一位年僅13歲的魏敏芝做代課老師。高老師臨走前再三叮囑魏敏芝班裡的學生一個都不能少。可是不久,張慧科因家裡窮去城裡打工。魏敏芝就千里迢迢來城裡找張慧科。最後在電視台台長的幫助下她終於找到了張慧科。

水泉小學的教室那麼破舊,文具那麼少,學生的家境又那麼貧寒。可是不管教室多麼破舊,文具多麼少,家境多麼貧寒,他們仍然堅持學習。我們現在的環境不知比他們好多少倍,所以我們應該更加努力的學習。

《一個都不能少》電影觀後感心得3

這天我們去淄博影院看了一場名為《一個都不能少》的影片。

劇中講的是水泉鄉水泉小學高老師的媽媽病了,他要回家探望,於是便請了一位年僅12歲的魏敏芝做代課老師。高老師臨走前再三叮囑魏敏芝班裡的學生要一個都不能少。但是不久,張慧科正因家裡窮去城裡打工。魏老師就千里迢迢來到城裡找張慧科。最後在電視台台長的幫忙下他最後找到了張慧科。

水泉小學的教室那麼破舊,文具那麼少,學生的家境又那麼貧寒。但是不管教室多麼破舊,文具多麼少,家境多麼貧寒,他們仍然堅持學習。我們此刻的環境不知道比他們好多少倍,因此我們就應更加發奮的學習。

劇中的魏老師對她的學生那麼好,我們的王老師對我們也不差。老師為了讓我們長大有出息,無時無刻的為我們辛勤的忙碌著。同學生病了,老師犧牲了自己的休息時刻去看望同學,為同學補課。老師這樣關心我們,愛護我們。我們要以優異的成績報答老師。

《一個都不能少》電影觀後感心得4

結果,先後少了兩個學生。在自己帶的28名學生的幫忙下,魏老師經過長途跋涉,歷經千辛萬苦,最後找到了那兩名學生的故事。

這個代課教師自己只有十三歲,比我們大不了多少,還只能算是個大孩子而已,但她倔強甚至固執地遵守著「一個都不能少」的承諾!農村的孩子也許不如城市的同齡人見多識廣,因而常被一些人認為:「不懂事兒」。但是,作為一個普通人,她對這份職責執著的追求,這是一種讓人敬佩的精神和信念!這種精神和信念在此刻的很多城市孩子和成人身上,是找不到的。

我為電影里所展示的農村孩子上學的問題感到難過。魏敏芝老師是片中的主角,但我覺得還有另一個不是主角的「主角」——高老師。盡管影片里高老師只在開始時,出現了不到十分鍾的時刻,然而:辦公桌上精心用牛皮紙包好的教科書、臨時搭起的床鋪、學習委員張明仙的 日記 、魏敏芝因日記所受到的啟發、孩子們不離嘴邊的「高老師說的」……他的精神彷彿貫穿了整部電影。

魏老師的堅定,堅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同時,這部電影也讓我感受到了貧窮家庭的艱難和城市裡好心人的愛。我們能夠坐在整潔明亮的教室里學習,已經算是十分幸運的了,因此,必須要珍惜這個機會,好好學習,遵守紀律。

所有的孩子就應都跟我們一樣,有在課堂里理解教育的機會!——一個都不能少!這,也許是影片真正要告訴我們的,也是我們所有人需要付出發奮和愛心去做的事。

《一個都不能少》電影觀後感心得5

一部影片,一個故事,一份職責,一種感動。

這天,我有幸觀看了張藝謀導演的影片《一個都不能少》,它主要講述的是關於一個代課老師魏敏芝的故事,她只是個小學 畢業 的人(畫線的詞刪掉。),今年才十三歲。正因高老師請假回家探病才來到了水泉村小學,這個學校就有一個班,班裡的學生一到四年級的都有,共二十八個學生……

在班裡有一位名叫張慧科的男同學,由於母親生病,他家人帶著他(語意有誤,刪)輟學到城裡去打工。魏老師從學校一向到(知道以後,隻身一人到)城裡去找張慧科,歷盡千辛萬苦,最後找到了他,把他帶回了家。其實她完全能夠不用去找張慧科,正因她的任務就是代好這一個月的課,而她或許是為了高老師臨走之前的一句話:「這個班已經流失了十幾個學生,再也不能少。!」我想:這就是職責所帶來的動力吧!

在這部影片中,最令我感動的是魏老師為了找張慧科在街頭上四處尋找,廣播找人,貼尋人 啟事 的一幕幕……可惜都沒有找到張慧科。她渴了,就喝街邊的自來水;餓了,就吃小店客人剩下的食物。她偶然遇到一個好心人,告訴她就應去電視台……可門口的登計人員處處叼難她,不準她進去。她沒有就此放下,在大門外等了三天三夜(一天一夜),而且她見到每個從裡面走出來的人就問:「你是不是台長?你是不是台長?」最終,她最後見到了台長,並上了電視,在圓圓的鏡頭面前,她流下了眼淚,說了一席讓人感動不已的話:「張慧科我好想你,你在哪裡?」

最終,魏老師找到了張慧科,一齊回到了那個熟悉而陌生的地方——水泉村期望小學。是啊,付出了或許才會有回報,可不付出註定一無所獲。而這個世上又有多少人能像魏老師一樣,為了一句話,為了一個孩子,付出那麼多艱辛和勞累呢?

因此,我期望所有的貧困學子都能過上幸福的生活,也期望那些已經輟學的孩子能夠早日重返校園。

相關 文章 :

1.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心得作文5篇

2. 關於《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心得5篇2020最新精選

3. 央視《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心得5篇2020最新精選

4. 一個都不能少電影觀後感800字兩篇

5.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300字精選作文

② 黨員關於《第一書記》觀後感精選

第一書記的責任重大,第一書記處於 脫貧攻堅 第一線,那麼對於電影《第一書記》 觀後感 怎麼寫呢?下面是我整理的,以供參考。下面是我整理李沒的黨員關於《第一書記》觀後感精選,以供參考。

   《第一書記》觀後感

   自脫貧攻笑擾或堅以來,我有幸被選派到瓦澤鄉貢巴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近兩年的時間里,在黨委政府領導下,在各幫扶力量的幫助下,在老百姓的理解支持下,自己成長了不少,也見證了整村脫貧摘帽和集體經濟收入零突破的變化、基礎設施和村容村貌的改善、群眾思想意識和內生動力的不斷激發。

   列夫托爾斯泰說過"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幸福村成功的結果都是相似的,薄弱村的形成卻各有各的原因。3月8日至12日定時收看了四川衛視紀錄片《第一書記》(第二季),從馬天斗舊俗到駐"心"書記黃維,他們展現了新時期不同第一書記的扶貧情懷和勵志故事,更是值得我學習借鑒。

   一、舍小家顧大家,扛實脫貧責。《第一書記》中,無不體現舍小家顧大家,為了更好地促進和保障脫貧攻堅,實現脫貧奔康的目標,各級黨政部門選派第一書記、機關幹部到貧困村駐點,很多幹部與家人聚少離多,放下家中年幼的孩子,年邁的老人不顧,一直奔忙在、奔波在脫貧攻堅一線,這是扶貧人的責任,是堅持,也是信念。

   二、用真心動真情,做實為民事。為民辦事服務是第一書記五大職責之一,脫貧攻堅戰碰伍就是要和困難群眾面對面、零距離接觸,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困難,幫助貧困戶樹立脫貧的信心和決心,早日脫貧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在"降初澤郎辦夜校""豬館林丹""魏小潔的心願"的片集中,第一書記們主動到群眾中去,了解實際困難、解決實際問題,用真心換真心,用真情換真情,得到了百姓的理解與支持。

   三、找原因謀路子,繪實精準策。在各片集中,第一書記們通過深入調研,把脈致貧原因,結合村情戶情和群眾意願,挑燈夜戰出點子、想辦法,制定切實可行的幫扶措施並跟蹤落實,把產業扶貧、政策扶貧、兜底扶貧、健康扶貧與貧困戶的致貧原因對號入座,真正做到精準識別、精準施策、精準扶貧、精準脫貧。

   四、學榜樣借經驗,落實鄉村興。"曾珍的大壩情"和"李代軍和蓮花白的故事",體現了高海拔民族村落發展產業的思路與模式,值得我們借鑒學習。貢巴村也是高海拔民族村落,在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接軌中,注重以產業的發展,鞏固脫貧成果、助推鄉村振興。貢巴村已通過流轉土地發展高原生態蔬菜種植,計劃以"公司+合作社+農戶"的形式,壯大集體經濟收入,幫助群眾增收致富。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無悔的人生是驕傲的,《第一書記》展現的是集中的體現,我們要以此為榜樣,以此為激勵,在艱苦的人生歲月中體現最大的人生價值,為實現脫貧奔康致富繼續努力前行。

《第一書記》觀後感

   單位組織觀看電影《第一書記》,觀看前從同事那裡得知影片挺感人,看的過程我也一向在流淚。我不想談影片反映出的沈浩同志作為第一書記的感人之處,也不談電影成功之處。我想談談電影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的一些問題。

   首先,作為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優秀共產黨員,沈浩同志的考核年年基本稱職,這反映出單位的考核制度流於形式,選拔幹部存在必須問題,起不到激勵人才、發現人才的作用。我們就應透過這些現象好好反思一下,怎樣創新我們的選人、用人制度,給想幹事、能幹事的同志一個舞台,給一心為黨的同志一個肯定,才能激發出幹事業的熱情和動力。其次,一句村官的流行話語"不幹,不好意思;干一點,意思意思;干好了,啥意思?",反映了一些掛職鍛煉的幹部的混日子的普遍心態,也反映出這一制度存在的不完善的地方,既然組織上安排,選拔下去掛職鍛煉,應當說是要選拔有潛力、有培養前途的幹部,也期望透過這樣的交流,帶動地方經濟發展,至少是為新農村建設帶去新的理念。那麼他們不管潛力大小,首先就應是實心實意為老百姓辦事的人,這樣的人也才能一心一意為單位辦事。

   只想個人升遷的人,是不會把單位的事當成事業來做的,這樣的幹部真能擔當重任嗎?而我們選人用人的原則也就存在必須的問題,往往用人唯親,只看錶面,不看內里。有的甚至帶病提拔,這就更是有問題了。單位內部監督不利,有的人侵吞國有資產、,有的人不敢同丑惡現象作斗爭。小崗村存在那麼多年的少數人霸佔群眾財產,幾屆村支書無法解決就是一個證明。因此我覺得選人用人不僅僅要看工作表現和工作潛力還要看一個人的品德和素養。

《第一書記》觀後感

   今年七月,所里組織全體職工和學生去看了《第一書記》,由於很早就知道第一書記的沈浩的事跡,所以大家都對這部片子報以極大的期待,電影還沒開演就已經坐無虛席了。

   影片以沈浩的猝然長逝開頭,以女兒的一段深情而堅強的告白結尾。

   影片最後以女兒的一段告白為結尾。

   影片結尾時悄悄在看了一下周圍,多數人都有抹眼淚的動作,這不是導演的功勞,也不是編劇或者演員,這就是真實的力量!因為真實引起了觀眾們的共鳴。

   當然,看完電影後,也會引發大家更深的思考。

   這就是導演的魅力所在,我想,這部影片對我的教育目的已經達到了。

   在120分鍾的時間里,事先准備的紙巾並沒有派上用場。

   有落淚卻沒有失聲痛哭,某些細節的處理甚至是幽默的,引發觀者的會心一笑。

   電影製片人張暘的觀點印證了我的這一感受。

   他說,這個電影從一開始創作,就沒有定位在“苦哈哈”上,而是希望記錄一個真實的人生。

   沈浩是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他想做實事,並不在乎人們是否知道。

   他是典範,但不應該被神化。

   沈浩在小崗生活的六年,不只有苦,也有成功和收獲的喜悅。

   把這些真實地通過電影呈現出來,才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一個觀眾能夠接受的真實的人。

   因此,電影沒有走苦情的路線,而是一種平實的紀錄風格。

   這就是真實的力量。

   真實引起了共鳴,引發了思考。

   從屏幕上我看到一個真實的沈浩,一個感人的沈浩,一個無愧共產黨員稱號的沈浩。

   20xx年底,沈浩在小崗村任職三年屆滿,小崗村民強烈要求把沈浩留下來,20多年前集體按下手印的故事再次在小崗村發生。

   村民派了10個代表,按下手印到x省組織部、財政廳要求沈浩留在小崗村,再帶領他們干3年。

   作為一名選派幹部,他能在一個偏遠的農村一呆就是六年,而且實實在在地在那裡幹事創業。

   我深深被他執著著自己的理想、忠於組織和人民感動了,被他為了農村離家六載顧不上親人感動了,也被他把最後的時間捧給農村感動了。

   當我還回味沈浩媳婦徐帆一句聽似可笑、實際寓意很深的經典台詞“沒坑時蘿卜在,有坑時蘿卜不在了”,沈浩回到省財政廳聯系業務,他的同事升任省財政廳副廳長,而沈浩感慨“當官的不一定做事,做事的不一定當官”。

   這句感慨不是他無奈也不是不平;不是自嘲也不是不屑。

   是他真真正正意識到當官的意義不是居高位,不是謀私利,而是為人民做實事。

   而且如果所有人都做守著坑等著官位的蘿卜,把精力用在邀功爭權,專門比空洞的政績的話,這對社會資源是一種巨大的浪費,而沈浩到了小崗,開辟了一個新天地、有了用武之地,這樣才是真正實現了自己的個人價值,也為村民帶去了萬世福音。

   當小崗村的農民們躊躇滿志的期待來年的春天時,一聲驚雷將所有村民震呆了,整個村子頓時陷入悲愴的氣氛中。

   20xx年冬天,中國農村改革第一村x省鳳陽縣小崗村黨支部第一書記沈浩在小崗村臨時租住的房子內去世,年僅46歲。

   縱觀全劇,友情出演的名角雖不及電影《建國大業》多,但能有如此眾多的名角給一個小小的村黨支部書記捧場,可以說明沈浩的形象和他代表著的100多萬村黨支部書記的形象。

   銀幕上打出演員表,放映廳里的燈漸漸亮了,有些觀眾大概公務在身,匆匆起來快步退場。

   我等到銀幕全白才站起來,其間我想,中國確實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因為太多的人太多的事。

   我希望有一天,我有機會到鳳陽去看看,一來看看朱元璋的老家明中都皇古城;二來看看沈浩帶領小崗人建設了6年的小崗村。

   我作為一名渴望加入中國共產黨的青年,應該在沈浩身上學些什麼呢?學習他無私奉獻、任勞任怨的實干精神,學習他把群眾的事掛在心上。

   雖然我也只是一名剛工作不久普普通通的青年職工,不能為群眾謀福造利,但是我認為不管在什麼崗位上,這種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是我們每個共產黨員必須要有的。

閱讀全文

與觀看脫貧電影觀後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冷門喪屍電影或電視劇有哪些 瀏覽:254
什麼日漫電影比較好看 瀏覽:328
其它電影網 瀏覽:937
有關家庭父母吵架的電視或電影 瀏覽:700
音樂哪個電影 瀏覽:63
專業韓國倫理電影網 瀏覽:514
功夫大師國外電影 瀏覽:41
托馬斯大電影之多多島迷失寶藏 瀏覽:111
大陸最新電影哪裡可以免費看 瀏覽:633
歐美愛情電影在線觀看全集 瀏覽:577
2018犯罪電影票房排名 瀏覽:428
阿金斯2018年電影迅雷下載 瀏覽:100
印度電影齷齪 瀏覽:579
蔡卓妍在電影3D豪情 瀏覽:39
2017年6月份電影 瀏覽:580
武康路老洋房拍過哪些電影 瀏覽:143
歐美電影治癒戀愛 瀏覽:730
女子組合的動作電影 瀏覽:313
2018中國的電影大片 瀏覽:600
最新電影視頻2018 瀏覽: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