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偷襲珍珠港電影看後感
歷史與藝術
——觀《珍珠港》有感
欣賞過這一部令人充滿出乎意料的影片,僅剩下了感嘆。
----感嘆戰爭,感嘆電影藝術。
偷襲珍珠港——二戰史中不會暗淡。但像我這類對戰爭認識甚淺的人來說,除了知道它是引發太平洋戰爭的導火索以外,就只剩下對戰爭的抵制與痛心、對血腥的深刻記憶以及對和平的珍惜了。電影終究是電影,《珍珠港》不是史實紀錄片,是一部囊括浪漫的愛情元素的史詩影片。它把個人的情感與愛國的情懷巧妙地揉合在一起,三位主人公瑞夫、伊芙莉和丹尼,在這個大大的歷史齒輪的轉動中上演了他們自己的故事。
瑞夫和伊芙莉是一對熱戀中的情侶,但同時,瑞夫和丹尼是兩個年輕的勇敢飛行員,在美國陸軍飛行大隊。他們從小在一起長大,肝膽相照,親密無間。伊芙莉是被派往珍珠港的優秀護士。喜歡挑戰的瑞夫瞞著丹尼主動申請加入了英國皇家空軍,告別了親愛的愛人與朋友,前往歐洲參加二戰。戰火無情,瑞夫的戰斗機不幸失事,伊芙莉和丹尼悲痛欲絕。但生活在繼續,兩人相互安慰和攙扶著前行,並在互助中產生了愛情。當伊芙莉准備忘掉過去,投入新生活時,瑞夫奇跡般的回來了,愛情讓他戰勝了困境,逃脫了死神,但眼前的一切讓他無法接受,昔日的好友為了愛情激戰。
但在這時,一切都停止了,因為那是1941年12月7日的早晨,一切隨著日軍的轟炸而改變,他們忘記了眼前,強烈的求生慾望和愛國情懷,以及軍人的責任感,把他們凝聚在一起。瑞夫和丹尼在炮火中沖上飛機,完美的配合,最佳的拍檔,他們擊毀了六架敵機。伊芙莉也回到她的崗位上,救助著不斷涌來的傷員,一切與歷史合拍,因為他們已無暇顧及自己。
珍珠港的災難過去了,瑞夫和丹尼卻又共同登上了大黃蜂號,准備進行那次自殺性行動——杜利特爾空襲東京行動。復仇是成功了,但參加的飛行員卻沒有悉數回來。就像丹尼,飛機迫降時為了救自己的好友瑞夫,獻出了自己的生命。為了國家,為了友誼,也為了愛情——他幫左右為難的伊芙莉作出了選擇。影片以美好的生活結束了——那是瑞夫,伊芙莉和小丹尼(丹尼與伊芙莉的後代)組成的,天空又明亮了。
有人說它篡改了歷史,我不同意,它是以歷史的原型,做了藝術的升華。宏大的轟炸場面,壯烈的自救行為,患難與共的手足之情,悲壯的勇敢反擊,英勇不屈力拔山兮的氣概……它展現出一種強烈的愛國主義情緒,頌揚了高度的責任感和高尚的情操。
⑵ 珍珠港100字觀後感
我個人認為珍珠港拍的很好,同泰坦一樣,給了我很多的震撼。
這兩部片子都讓我了解了西方主義中的人性價值觀。這個我不細說。
在珍珠港中,我理解了他們對人本身價值的看法,對信仰的看法;在羅斯福的鏡頭里,我又被深深的陷了進去,他不愧為是美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總統。
說說對信仰的看法吧:不知道大家記得在片末,那場最後的對日轟炸中,他們在出發後,在去東京的飛機上,上校(忘了名字了,就是那個總領隊的)問了架機員一句話,「你有信仰嗎?」,架機員回答:「我以前不信,但我現在開始相信」,然後他做了個祈禱的動作。
一來一回一次簡簡單單的對話,卻道出了人類精神生活中最本質的品性,沒有那個人是不需要依靠的,哪怕那依靠是虛無縹緲的。看到這里,我自己也從此從以前的全無神論者,轉變為有了自己信仰的人。(提示:信仰的方式可以有很多。)。其實,當代的中國,很多地方就是缺乏了自己的信仰目標,不是么。
在說說美國偉大的羅斯福總統,下面是影片中的一小片段,但,讓我徹徹底底的對他樹起敬意。
海軍上尉:但我們不能無視危險,總統先生。如果日本繼續進攻,他們可以打到芝加哥。
羅斯福:
先生們,在我雙腿殘疾之前,你們大多還不認識我,
那時,我強壯、充滿自信。
現在我時時刻刻在問自己,問為什麼上帝讓餓哦做在輪椅上?
國民流露出失落的情緒...而你們也是如此。
我想可能上帝就是讓我,
提醒大家永不放棄,決不低頭!
陸軍上尉:總統先生,恕我直言,您的要求是可不能做到的。
這時,羅斯福總統,推開輪椅,緩慢吃力,物理疼痛,但很堅決的讓自己硬是站了起來,在那句堅定的「別扶我,喬治,別扶我」下,他的這一舉動征服了所有的議員,然後,很有徵服力的說了一句:Do not tell me,沒有不可能。
就是這一句征服了我,給人帶來信心和力量的魅力,這句震撼的魅力。讓我透過影片了解了羅斯福。同時了解了這部片子對西方人性的闡示。
我喜歡這部電影,我喜歡Titan,這是我上大學後重新看片,才有的一些個人看法。
他們讓我開始喜歡了美國大片,特別是故事片!
PS:電影話我覺得這個非常棒,就是中間可以刪除掉,開頭和結尾加起來100字以內。。全部復制給你想讓你看看。。我非常喜歡這部電影。真是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