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用社會學知識分析電影《歸來》
《歸來》是一部極簡主義風格的電影,又是一部具有濃郁悲劇意味的作品。它以頗為含蓄的手法揭示了一段令人難以忘懷的創傷性歷史,任何一個經歷過這段歷史的人,都會以自己的記憶來補充它的含蓄和簡約。當然,對於年輕的觀眾來說,也可能因其簡略而帶來接受方面的某些障礙,多數外國觀眾可能更是難以理解一個知識分子這樣的經歷和遭遇。這似乎更能說明,不應該讓這段歷史失語或被失憶。
B. 用現代公關禮儀的知識評析電影《看上去很美》,1500百字也上
從社會學角度分析,我覺得有三方面值得思考。
一個是現代派作品描述嚴肅的社會主題時往往採用沉重的表現手法,作品的內容力圖與時代背景相一致。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處於階級斗爭高度發展的時代,社會價值觀推崇集體主義,完全抹殺個人價值,抹殺個人的創造,要求個人必須服從集體,服從國家,否則將遭到社會的懲罰。而《看上去很美》這部影片所表現的內容幾乎是當時社會的縮影。比如小朋友要按照規定的時間上廁所,集體露屁股給老師擦,日常起居必須安幼兒園的規章進行,否則將得不到象徵榮譽的小紅花。他們的一舉一動似乎都在一種規范中進行,,誰破壞了這種穩定的秩序,誰就會遭殃。而主角方槍槍比較調皮搗蛋,堅持不了本不應該存在的所謂規矩,甚至對老師提出質疑。可就是這樣的舉動,他遭到老師的各種懲罰,幼兒園對他來說無異於地獄。影片描述的這樣的內容,因為其背景放在六七十年代,我們便不覺得那是無中生有、毫無意思;但如果將其背景放在現代社會,那觀眾會覺得不可思議,因為現代社會幾乎很難看到這種現象了。
現代主義影視作品幾乎都有這樣的特點,比如《蒙娜麗莎的微笑》關於女性自由追求更高等教育、婚姻等的內容與當時的女權運動的時代背景密不可分。《雲水遙》以紅大的革命年代為背景歌頌偉大的愛情實在恰如其分。
另一個,可以通過現代主義作品了解當時的社會生活、社會心理。《看上去很美》可以看出當時的社會中,個人價值,個性化的東西在強調集體第一的社會中完全被抹殺,人們的生活已經規范化。方剛進入幼兒園的時候是個頑皮的孩子,表現出與眾不同的特點。他不會因為自己尿床而感到羞愧,因為他還是小孩。他會因為得不到小紅花對權威者-老師的獎勵規則提出質疑。然而這從滿了個人特點的思想及好奇的行為再強大的集體意識面前及為脆弱。在權威的規章制度下,在行為上已經規范的環境下,在被引導著爭取權威者制定的崇高目標下,個人怎能不服從,不爭取拿到「小紅花」呢?可是他已經冒犯了規則,此後不管怎麼努力總是收到冷遇甚至被隔離。最終只能逃避。當時的社會,人不敢有自己的思想,人人都爭著與集體保持一致,生怕被隔離出去,只為了生存。也有人試圖逃離,但只要在國內,誰能逃脫那種生活呢?到處都是一樣的生活,連幼兒園都如此!
當然,有這樣的分析是基於對當時社會有所了解的基礎下作出的,這種了解對我來說更多的是來自各種文學作品、藝術作品。而這種途徑的了解是具有合理性的,因為不管古典作品還是現代作品,必然受到當時的社會文化的影響,而其描述的內容自然打上社會生活的烙印。即便是描寫怪異、鬼神之類的藝術作品,我們也可通過分析了解創作者所在的社會背景、社會心理。
第三方面,表現沉重主題的藝術作品試圖引起人們的思考,反思一種社會現象存在的合理性,並激發人們的取捨傾向。《看上去很美》這部電影通過貌似天真純潔的場所的表現,折射出來的是成年人社會的病態。符號化的語言小紅花是小朋友努力的目標,而當時社會,紅袖章不一樣是人們追求的東西嗎?而這種追求有多大程度上是有意義的?這就引起人們思考:這樣的時代不應該再存在下去了!魯迅先生的《狂人日記》,以誇張的手法描寫極端的吃人社會,就是要換起人們反抗封建禮教,走向自由社會。
以社會學看藝術作品本身,也會發現有趣的現象。法國社會學家丹納提出藝術發生的三要素:時代、環境、種族。以這三種因素去分析,像《看上去很美》這類反映中國六七十年代社會題材的藝術作品,從八十年代開始出現得特別多,所謂百花齊放。出現這種現象與時代因素分不開的。文革結束以後,人們思想得到空前解放,而人們對未來、對自己的命運尚沒有確定的打算,但對曾經遭受的苦難卻心有餘悸。於是大量出現了反思文革、反思專制的藝術作品。隨著時間流逝,人們從苦難的陰影中走出來,生活逐漸恢復穩定並日益富裕時,這樣的作品便逐漸退出藝術舞台了。比如現在,這種藝術作品就很少出現了,估計五十年以後不會有人創作這類作品了,至少很難還原那種社會生活了。
C. 有哪些經典的關於社會學的電影推薦
經典電影《肖申克的救贖》裡面就蘊含著社會學的知識,最明顯的就是我們習以為常的「體制化」,並為我們找到了破除體制化,獲得解決的方法,這個方法就是「心存希望」。片中大量的事實論據解釋體制化並揭露體制化對人性的摧殘,而主人公與體制化的抗爭,正是我們說說的「強者自救,聖人渡人」,這部電影值得一看。
D. 上社會學的課,可以給學生放什麼電影比較好
中國的:
活著——中國社會發展的小野史;
陽光燦爛的日子——下鄉時期的城裡青年的社會體驗;
盲井——人性反思;
可可西里——機制的缺失、隱藏的是上層社會的需求;
芙蓉鎮——那段時期的人情縮影;
鬼子來了——同化殖民地的黑色幽默;
看上去很美——兒童視角反思社會化。
外國的:
撞車——社會的聯系可見一斑;
無主之城(又叫上帝之城)——比較血腥暴力,反思貧民窟制度,社區建設;
美國往事——美國社會發展的小縮影;
搏擊俱樂部——無政府主義的發難;
公民凱恩——不知道說什麼了。
望鄉——日本慰安婦的血淚史,戰爭的影響;
還有很多,一時想不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