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上帝也瘋狂》的觀後感怎麼寫啊急…
《上帝也瘋狂》——觀後感
《上帝也瘋狂》!初聽到這部電影的名稱的時候,一個披頭散發,怒笑狂吼的瘋狂的上帝形象出現在我的腦海里。懷著好奇的心,在歡笑聲中看完了《上帝也瘋狂》。看完影片後,雖然由始至終上帝都沒有出現過,我個人覺得影片要展示的是文明VS野蠻,讓人重新去審視現代文明發展至今對人類自身的影響,這部電影卻帶給了我幾點思考。
片子開頭上有些黯淡的彩色畫面。80年代的片子像一部我們平常看的科教片。炎熱美好的非洲風景。動物們在陽光、乾草、河流邊奔跑,跳躍。那麼悠閑的世界,和諧無處不在。然後鏡頭轉到繁忙的現代文明。城市飛快地奔跑,人們彼此忙碌。歷蘇的旅行讓兩種文明有了交點,兩條彼此分開的平行線,相互交匯,撞得我心中強烈的不安和羞恥。和那些純潔的部落首領相比,我們的文明得到了電,汽車,搶,但也失去了善良,真誠,團結。我們自私,暴力,狹隘。在影片中我們看到「文明」所帶來的是權力的爭斗,是戰爭,是人與人之間的敵對……對於「現代文明」我們該如何反思?
《上帝也瘋狂》中主要的人物有奇哥和他的兩個兒子——大兒子奇沙和小兒子奇爾,還有來自現代世界的老闆,史蒂芬。電影主要講的是一個離紐約市中心只有6000多公里的卡拉哈里沙漠里的布希族人和現代人之間發生的故事。雖然那些布希族人沒有我們現代人的文明,他們過著簡單的自給自足的生活。他們沒有飛機大炮,沒有汽車輪船,也沒有混凝土做成的樓房、別墅。但是他們有著善良的品格,愛好和平,愛護家人的心。他們沒有經過石油時代,沒有經過信息時代,住在卡拉哈里沙漠上的他們,只有靠沙上的一切印跡來判斷發生的一切。他們一年將近有九個月是沒有地表水生活的。但是,面對殘酷的自然,他們知道怎麼生存下去,他們珍惜每一滴水,他們也懂得怎麼樣去取得一滴水,去維持他們的生活的需要。
在電影中,我們最深惡厭絕的就是那個為了求財而不顧一切的老闆了。他也算是我們現代人的一種代表了。獵殺大象已經是一件違法了的事情,而在返程中,為了趕時間,他竟然可以不顧奇沙和奇爾的生死,為了可以神不知鬼不覺地把象牙運出去,他不惜放火燒山,謀殺同伴和無辜人的性命。這些行為都是不可以為而為之的行為。但受到利慾的引誘,老闆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這就是我們現代文明人的代表之一嗎?放眼中國,放眼世界,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人少嗎?答案是不少。不但不少,還多得很呢,放手抓去就是一大把。現代人文明了嗎?執法嚴格了嗎?為社么還有這么多的人提著腦袋去鑽法律的空子呢?為社么還有這么的人為了經濟的利益而不顧自己的生命危險了呢?為社么為了利益可以連自己的人格、良心、美德都放棄了。中國,究竟還要出現多少個三鹿奶粉的事件呢。……
原始部族中人的純朴、善良,人與人之間其樂融融,這是一種近乎理想的世外桃源的田園牧歌式的生活。但我們也看到影片中凱因與外界的人無法溝通,帶來了諸多的「麻煩」。這裡面有個問題同樣要思考,在現代社會中「他們」該如何既保持自身的優良傳統,又能融入到日新月異的世界中?一方面,不可否認,文明的步伐需要繼續向前邁進;另一方面,現代文明不能成為埋葬人類自身的銳利武器,所以在人類越來越文明化的同時,更要保持人類的本性。
那些土著族人過著原始的自給自足的生活,聽到雷聲,認為那是上帝在打嗝;聽到飛機響認為上帝身體不適。或許你要說他不聰明,他不美麗。但如果聰明、美麗就是那些貌道岸然的現代人的話,我寧願做不聰明,不美麗的土著族人。可是你說他們不聰明的話,也不見得。他們知道如何搜集露水,如何根據腳印走回家的路,知道如何能夠把土狼嚇跑,戰勝比自己強大的對手。觀獸跡,觀察沙地上的一切,他們能夠知道發生過的一切。你能說他不聰明嗎?面對瀕臨絕境的人,他能伸出援手,你能說他不美麗嗎?至少,他的心靈是美好的。在因為一個玻璃瓶的出現,而鬧出來的族人的斗爭中,他能夠克制己欲,為了族人的團結,為了族人的利益,堅決地把引起邪惡的罪魁禍首帶到很遠很遠的地方扔掉。這種集體主義,不正是我們現代人需要和學習的嗎?
上帝是不公平的,因為他把人們生存的環境設計得如此不一樣。布希族人生活在一個交通滯後,經濟和文化嚴重落後的世界裡。布希族人的生活與外界的車水馬龍,燈紅酒綠相比,他們確實是過的很艱苦,上帝確實是很不公平。但是上帝卻又是公平的。布希族人沒有優越的生活,卻有一顆正直善良的心。他們正直友愛,樂於助人,團結一致,他們有著最真誠的嘴臉。而現代人富有,只是心靈上很貧瘠。現代人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要去追求更大的利益,這使他們的人格變得更加的醜陋了。光鮮的衣服的內表,隱藏著一副丑惡的嘴臉。通過這些對比,我們應該看到考慮更深一層的問題——社會的貧富差距問題。我們無法想像一個生活在紐約中心的人和一個生活在非洲原始森林深處的土著人見了面,生活在一起,會鬧出怎麼樣的笑話。要想這個社會和諧地發展,我們就要有整體發展的意識,走先富帶後富,共奔富裕路的路。否則,我們的世界就會走上極端——極端的富裕和極端的貧窮,極端先進和極端落後。那麼,到了那個時候,我們還可以和平相處嗎?我們的世界將會變成什麼樣子呢?無法想像。
電影里最搞笑的就是那個不知道名字小動物了。就因為史蒂芬的那隻靴踢到了它,它就不分青紅皂白,一定要找那隻靴報仇。它對那隻靴死纏爛打,有冤抱冤,有仇報仇。如此恩怨分明,死纏爛打,有個性,如此倔強的小動物,還是第一次和它見面。大自然姿態萬千,千姿百態,千奇萬怪,不正是需要我們去學習的嗎?大自然的神秘和有趣,我們身外的世界,還很大很大,我們只是滄海一粟,大自然還等著我們去揭開它神奇的面紗。我們應該以博雅的姿態投入到我們的學習中去。我們不能滿足於我們當前自己的知識。事物是不斷變化發展的,我們的知識也是一樣。活到老,學到老就是這個道理吧。
靜止之烏托邦
——觀《上帝也瘋狂》有感
什麼是「烏托邦」?一個「烏」字,不由使人首先要想到「空想」。我們縱抱著種種希冀看這詞,卻到底還是要承認,作為一種社會理論而言,「烏托邦」在實踐上仍止於虛幻。
那麼,我們基於這樣的現實,來看卡拉哈里沙漠中的土著。在無數人為影片中土著的社會冠以「伊甸」美名時,我卻要質疑,布須曼人,我們要對他們致以多大敬意?!
故事情節由一隻玻璃瓶展開。玻璃瓶作為一件土著人眼裡前所未有的「好東西」,引發了前所未有的私慾,隨即被視為惡之存在,不得不由主角送到「世界盡頭」。我很難忽視這一點,即布須曼人並非沒有私慾,而是缺乏激發私慾的媒介,當佔有欲突降時,他們無能為力,只有逃避引發佔有欲的珍稀品——布須曼人的「烏托邦」,建立在物質落後的強制條件下。不是布須曼人高尚純朴才能忍受生活貧瘠,而是只有生活貧瘠,布須曼人才能高尚。
為什麼大多數人並不會對布須曼人這種狀況持否定態度?因為他們處於一個智慧相對原始、簡單的部落形態。如若將之放入現代社會,我們大可以想到上世紀我們曾流行一時的越窮越好的說法——而這在今天幾乎公認是荒唐的,無法與人類發展階段匹配。私有制出現是人類發展的一大轉折,不存在私有制的土著世界,與「烏托邦」空想理論是不同的,前者是滯後,後者是超前。我以為,拒絕物質,意識的發展所維持的無私社會,實質上不咎是一種無力的逃避,所以,布須曼永遠只會是極特殊環境下產生的個例。與布須曼故事形成對比的是,美國社會主義作家傑克•倫敦在短篇小說《強者的力量》中的描寫,當物質環境滿足一定條件時,私有產生且不平等伴隨私有出現,而原有的形態受到外來沖擊後,更是逐步建立了部落中的集權——當然,倫敦作為一個社會主義者,著意描寫了這其中私有制與私慾的醜陋面,但是,我們必須承認,這一過程在普遍外在環境下,恐怕不可避免。
我絕無意客觀或主觀地推崇私有制,只是認為,實在不能將布須曼土著與「烏托邦」畫個等號。回到開頭,我們應當直視,從柏拉圖到空想社會主義,「烏托邦」設想目前還無法實現,我們甚至可以想像,在未來的短時間內,也無法實現。這種希望渺遠的追求,卻是人類智慧的特有產物,也是我固所敬仰的。與目前人類認識的社會最高境界「烏托邦」相類似的,讓我想到人類對終極真理的追求,後者更空無,歷史卻也更長久,從未止步。現在,我私將對社會理論「烏托邦」的追求,納入對真理追求的范疇內,妄談一點感受。
「烏托邦」的設想中,消除了私有制。我認為這絕不是對原始的回歸的呼籲,而是人類在回視自身發展後,通過對私有制和社會制度「自省」而提出的設想。而反思、認識自己,從來都是各大宗教、學派所大力提倡的,是真理追求的首要一步。也就是說,且不論「烏托邦」思想的科學性、可能性,我們也應當對其中精神抱以敬意。因為眾多學者即使知其是空想,我之一輩絕無實現可能,卻仍要投身——如同「即使尼古拉沒有永生,真理卻不曾死亡。」在這等意識下,旁觀者若糾結於「烏托邦」的可能性,似乎反而小氣了。
正因如此,我以為布須曼人遇上「烏托邦」理論,是無法比較的。即使都不存在私有,卻很不相同——前者是極特殊的物質貧乏封閉環境下,靜止滯後狀態的和諧公有,不能經受發展;而後者則是在普遍資源環境下,人類主動追求發展的理想理論產物,二者產生的條件並不是平等的。所以,即使我們面對布須曼土著超乎尋常的簡單快樂善良,也不必妄自菲薄,他們有人類樸素宇宙觀,敬重自然生命,我們亦有如佛教哲學包羅萬象,普濟眾生;而且,當觀影者對布須曼人的質朴美得表示敬慕時,也正說明,這些品質沒有從我們的意識中消失,我們大可不必太過悲哀。存在即合理,不同條件所決定的不同文明,相遇之時實在沒有任何一方應當自卑。
不是貶低,我只是質疑對布須曼人的盲目敬佩與贊揚。從理想社會的角度而言,相對於布須曼社會的靜止、脆弱,我更愛「烏托邦」思想下的認識的主動追求與探索,無關制度,無關階級,無關年代,這只是一條望不盡的長路。
《上帝也瘋狂》觀後感
上帝存在嗎?竟然也會瘋狂起來?瞧這名字就夠吸引人的!那這部電影到底在說些什麼呢?看後才知道,原來是上世紀80年代城市發展進程中,不為人知的原始文明與現代文明沖撞中的一些縮影。故事是以像沙漠又不是沙漠的卡拉哈里平靜祥和的生活場面開始的,在那裡居住著原始部落------布希族,雖然他們的生活方式雖然艱辛,但卻沒有私念,人與人之間相處融洽,相互幫助,分享果實。在他們心中,上帝每天都在默默地注視並保佑著他們。然而這樣與世無爭的生活被「上帝」扔下來的一個酒瓶給攪亂了。
凱在外面游獵的時候撿到了飛機上落下的瓶子並帶回了部落。很快,聰明的布希族人發現了這個瓶子的多種用途,都想使用它,遺憾的是上帝太吝嗇了-----只扔下一個瓶子!於是以前從未出現過的不和諧場面展現在人們面前,大家為爭奪瓶子的使用權而相互爭吵,甚至大打出手,發生了多起流血事件。凱決定把這個攪亂平靜生活的罪魁禍首還給上帝,於是他開始了趕往世界的盡頭的旅程。一路上凱經歷了種種奇遇,也引發了無窮的樂趣,
與此同時,一群笨手笨腳的反政府武裝分子襲擊總統未果之後,開始了流亡他鄉的漂泊生活......而一直在卡哈拉里做研究的動植物學家安德魯斯蒂,開著無剎車,既能無人駕駛、又能上樹的破舊吉普,代替牧師去接來做鄉村教師的湯小姐,這一路可讓湯小姐見識了這輛吉普的與眾不同和安德魯斯蒂博士頭銜之外的另一面。在「車上樹」的時候凱第一次遇見了安德魯斯蒂和湯小姐,並以為他們是神仙!當他把瓶子給安德魯的時候,安德魯斯蒂卻讓他丟掉,於是凱憤怒的走開了。凱離開之後由於射殺了文明時代馴養的山羊被當地政府收押3個月,幸好安德魯斯蒂僱傭他做了11星期的義務服務。這就為他們合夥智鬥武裝分子埋下了鋪墊。當反政府恐怖分子闖進村子,挾持了湯小姐和她的學生時,正在戶外做研究的安德魯斯蒂發現了這一危情,並准備了對策開始了對唐小姐的營救。而作為安德魯副手的凱則機智的完成了安德魯斯蒂交給他的任務。最終,所有人被救,而且無一人傷亡,當然,除了反政府恐怖分子。
故事雖然結束了,可是對於故事中的有些人物的印象還是無法磨滅。
來自原始文明的凱與現代文明的事物撞了個正面,於是喜劇誕生了,就像卓別林的啞劇一樣充滿了趣味和歡樂。凱把世界中的一切事物都看成是聖物,把它看作上帝的恩賜,神聖而高貴。以至於把西方文明人扔下的垃圾---那隻破瓶子當作慈愛的上帝送給他們的禮物。而此刻相距600公里的大都市到處可見這樣的垃圾,人們為名譽、利益無時無刻都在進行著勾心鬥角的無煙戰爭。反動分子也公然襲擊總統發動武裝斗爭。
相比之下,凱所生活的卡拉哈里也許就是人類最後的精神凈土。可愛的布希族人,純真、簡單、善良、執著,沒有嫉妒,仇恨,權利之爭,非常純凈的種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簡單的為生存而生存。沒有煩惱、負擔,快樂的生活,真是感嘆地球上竟然有如此簡單干凈的種族。裡面有這樣一句描述布希人的話:在卡拉哈里,日子隨你高興的過,高興的話天天都是星期天,不需要以時鍾或日歷來決定作息。 這與卡拉哈里相聚600公里的城市形成鮮明的對比。
人們推動社會進步的初衷是為了更舒適地享受生活,使得現代文明得以發展前進。可是先進的文明卻使得大家過的更加辛苦,背上了更多的生活壓力和精神壓力,以至於一些不堪重負的人就更嚮往小時候無憂無慮的生活,所以他們選擇了反復的投胎,讓自己只過小時候的快樂日子;還有些人選擇到處去流浪,隨遇而安,餓了就討口飯吃,煙癮犯了就去借個火,困了就找個汽車軋不到的地方席地而卧。那叫一個超脫。
而動植物學家安德魯斯蒂不愧是個頑固的知識分子,用中國的話說就是一個「書獃子」,在女人面前就像一頭錯喝了乙醇的小鹿,到處亂撞搞破壞。他雖然有時犯渾,但在關鍵時刻還是展現了男人在危急時刻的勇敢,更何況還是在自己心儀的對象遇到危險時,更是義不容辭。這時候他利用一切掌握的資源,讓凱用葯劑把6個恐怖分子麻醉後,主動出擊把另外2個玩牌玩到頭腦發燒的土賊緝拿就擒。紳士的安德魯斯蒂在最後展示自己英雄一面的時候,機會卻被別人搶走了!
在中國,這顯然是知識分子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所表現出來的謙虛,以至於功勞被竊取也不願去捍衛自己的成果。不過這個「可愛的笨男人」最終還是獲得了「棄城就鄉」湯小姐的芳心。也許是她看透了城市中各種噪音的喧囂和爾虞我詐的勾心鬥角,相比之下,這種淳樸而無意識的搞笑節目更讓她覺得舒心、快樂,讓她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這樣看來,這個虛擬的上帝並沒有發瘋,而是在個人追求美好生活的感情路上種下一些帶刺的玫瑰,在國家政權的康莊大道上安排了一個強盜,但最終一切還是按照事物發展的規律繼續向前、向前......
我想上帝如果真的存在的話,他看到這里發生的一切,一定也會暗暗發笑:一切皆有定數。聽到這話,如來也笑了。
『貳』 梅蘭芳電影觀後感500子
記著,唱戲的再紅
還是讓人瞧不起
大伯不想讓你挨了打
還得跟人家說打得好
大伯不想讓你再帶上那紙枷鎖
……
僻靜的深院,蒼茫的樹梢點點光亮,透過深邃的枝頭望向飄渺的遠方,迷途的路鋪開,一切如舊。
沉睡的宮廷,昏睡的蟬群沉沉低吟,彌漫苦痛的枷鎖鎖緊滴血的殘心,恍惚的樹搖晃,不盡凄涼。
那紙枷鎖,那份沉重,在漆黑的夜,異常寂靜。年少的梅蘭芳,或許還不知道什麼壓迫,但他從此記住一句話:唱戲的,終究就是個唱戲的。
但這是他的命,梅家幾代戲子,這重擔總會落到他身上。
《牡丹亭》的那天,座無虛席,蔡元培、胡適、袁世凱,說得上新的舊的少的老的都來了。十三燕對著梅蘭芳說了這么句話:給唱戲的爭一點地位。
這場戲,征服了邱如白,這個矛盾的官人。他瀟灑地,帶著被家人鄙視的目光,說他傍戲子去了。這條路,一走就是幾十年,直到白發爬上了頭。他預感到,自己的一生從此不再一帆風順,只在曲折中閃爍迷茫。
和很多人一樣,當看到黎明的面孔出現時,我崩潰了,欲哭無淚。但隨著劇情的推移,漸漸地理解了黎明的眼神,或者說梅蘭芳的眼神。
之後的梅蘭芳,是成熟的、深沉的、穩重的、抑或是個台下的男人。他越來越明白了之前他為此不得解的事,越來越放棄了之前他不淪落的志,他知道了人生苦難全,他知道了唱戲的終究是個唱戲的。
但他不同於一般的戲子,對於他的堅貞,他為了自己的尊嚴為了自己的使命感,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諾言寧死不給日本侵略者唱戲,不惜為此損害自己的身體。也許他知道,這世界上超越肉體的東西很多,也很偉大,所謂的升華,便是讓精神超脫,讓生命不朽。田中說:無論戰爭誰勝誰負,梅蘭芳是不朽的。但田中不知道,也許永遠也不會知道,真正讓梅蘭芳不朽的,不是他的戲,是他的靈魂,是他的那份操守。
但他是普通不過的凡人,為了兒女情長迷失自我,喪失理智,遺忘自己的使命,當然,七情六慾是人的難耐,但這證明了他的平凡,他的普通性。他也是為了愛可以放棄事業的人,他也是為了人之本性可以忽略追求的人。如果沒有邱如白,也許梅蘭芳就不是梅蘭芳了,他將只是一個普通不過的戲子。
所以,邱如白最後說:你(梅蘭芳)只是個凡人。
這句話,是真理,是哲學,是王道。
他就是這么一個不平凡的凡人,一個永遠不會被弄臟的戲子,一個陽剛的真正的男人。
梅蘭芳將讓後人知道,真正的一個人,不僅僅存在於表面,更存在於旁人看不到的那冰山一角的最深處,那裡也許就是另一個深度。表面的梅蘭芳,是一個讓四大美女汗顏的嫵媚的絕世女子,但真正的他,是一個陽剛十足成熟穩重道德高尚的真漢子。這就是人的不同角度,這也就是梅蘭芳。
『叄』 寫一篇讀課文或看電影後感的作文
讀後感和觀後感都要有自己的看法,可以先對你所看的書或者電影的一個片段進行評,加上自己的感受。只要有自己的感受的讀後感或者觀後感才能有看點。如下:(僅供參考)《砰然心動》觀後感。怦然,但是不僅僅是心動。一連看了兩遍《怦然心動》,真的是怦然心動。一對小孩,一棵樹,特別簡單的故事,講得盪氣回腸。我感觸最深的一點是:女生十來歲就有超脫的自省意識,審視自己愛的人到底值不值得愛。一旦觸及她的自尊,立刻決定放棄這個男生。我們文化里的「愛」,似乎都要低到塵埃里,舍棄自尊才叫愛,犯賤當真愛。《怦然心動》是很簡單的故事,但是很豐富。主講小孩早戀,其實這部電影里還講了追求自己的夢想,尊重,勤勞,怎麼看待貧窮,怎麼接納殘障的家人,怎麼維護自己的自尊。我印象很深的一個細節是父母吵架之後,立刻對孩子說:「我們會解決好,不是你的錯。」然後輪流去安慰她,表示父母還是相愛的,讓孩子安心。所以,孩子才會覺得:「我覺得媽媽很不容易,我覺得爸爸也很不容易。但是生在這個家庭里,我很幸運。」相愛的父母勝過富有的父母。《怦然心動》里小女生跑回來哭,說男生當著所有人面要吻她,她媽媽說:「真的嗎?我看你需要和他談一談。」男生再三敲門,媽媽只是有禮而抱歉的說:「她不想和任何人說話,她把自己鎖在卧室里。」男生來自一個鄙視女生家的家庭,但是女生的父母能把他區分出來,看待他如同一個常人。我很羨慕美國文化里的這種女主角,就像《UP》里的老婆婆:有冒險精神,浪漫精神,敢於與眾不同,智慧有擔當,有實現夢想的腳踏實地的能力,生機勃勃,有愛,也會愛,有健康的體魄和靈魂。我們通俗文化里的女主角,大多還是傻而天真,迷糊,樂觀,感情豐富這一型,等男主角來憐愛。一句話概括,美國這種女主角是樹,開花的樹,沒有男主角也會生長得很好;我們的女主角是花,是殘缺的花,有些還帶著悲劇性的身世和身體,等著男人來拯救
『肆』 釜山行英文影評,那種看完電影後對人性有了深厚的感觸
其實我不是很懂,韓國棒子只是拍了一部關於人性比較好的電影,整個網路都在傳,持續快一個月了吧.國內一些講人性的電影也很好比如《盲井》,美國的比如《七磅》《超脫》,再比如《夜行者》,這些都獲獎很多的電影,每一部都可以完全碾壓釜山行,網上知道的人卻少之甚少,聯想到之前的限韓令,這里也許有一個陰謀論
『伍』 213老師留的假期作業,讓寫電影觀後感,我實在不想看,大家幫幫忙,幫從網上找些觀後感,共7部電影,觀後
1995年的奧斯卡頒獎典禮上,《肖申克的救贖》是《阿甘正傳》最大的競爭對手,如果說《阿甘》是一個夢 (這是一個黑色幽默的夢, 不要當真),那麼《救贖》就是一種生活。生活比夢簡單,但生活遠比夢境殘酷。而這兩部片子也的確是有很多可比之處,他們也有緣湊在了一個奧斯卡年度。
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你會得到什麼。當一片羽毛緩緩飄盪的時候,生活被幻化成了一首優美的圓舞曲,因為不管拿到的是什麼,巧克力永遠都是可口的。《阿甘正傳》展現給我們的也永遠都是生活中最美好的那一面,也會讓我們時刻為生活的美好的而滿足。
忙著去活或是忙著去死?(Get busy living or get busy dying),《肖申克的救贖》把生命變成了一種殘酷的選擇。肖申克的救贖是我們簡單的生活中值得一再回味的東西。相信自己,不放棄希望,不放棄努力,耐心地等待生命中屬於自己的輝煌,這就是肖申克的救贖。
雖然最後找到了通向天堂的那條路,但是這條追尋的過程中卻是充滿坎坷。
他們都是極為優秀的影片,至少他們都是那種讓你看完以後就絕對不會忘記的影片,而且每次看完都會有不同於前一次的感覺和感受。在兩部同樣經典的影片面前,奧斯卡的評委們選擇了《阿甘》,也就讓它的影響力和觀眾接受程度遠遠的超過了他的競爭對手。但是埋在土裡的金子終究是要發光的,這些年來,《肖申克的救贖》卻開始了奮起直追,受關注的程度並不比《阿甘》少,而且很多人開始為他鳴不平。而我則能夠充分理解為什麼奧斯卡會選擇《阿甘正傳》?
《美麗人生》:就算在最艱難最黑暗的日子裡,就算了無希望,死亡近在眼前,他依然深愛著並用生命與智慧保護著他的妻子與兒子。他的勇氣與智慧,即使在戰爭的硝煙彌漫中,即使在集中營的暗無天日中,即使在最後槍聲響起死亡來臨的那一刻,依然閃現著耀眼奪目的光芒。
他用盡全力,在集中營的悲慘世界裡,為兒子,營造了一幕美好的幻想,他告訴兒子,所有的殘酷只不過是一場游戲,游戲的獎勵是一輛嶄新的坦克。於是,他的兒子便有了足夠的勇氣,熬過那段水火的歲月,最後,當他坐上盟軍的坦克時,他的幸福無可言語,而那種幸福,正是他的父親用生命為他交換的。他不放棄任何機會為他風雨中的家庭製造哪怕是點滴的歡欣,在路過集中營的廣播室時,他冒著危險在廣播里呼喊妻子的名字,他想告訴她,他和兒子都還活著。他趁著做侍者的機會,為妻子播放了《船歌》,這首曾經響在他們定情之夜的歌曲,飄過沉沉迷霧的阻擋,在黑夜裡,給他的妻子帶去安慰,也讓他們一家人,都鼓起了勇氣,共同經歷灰暗的時光。
就在他生命的最後一晚,他將兒子安頓在一個鐵箱子里,然後,去尋找他的妻子。當他被捕之後,路過那個鐵箱子時,他知道他的兒子正注視著他,於是,他裝出一副滑稽的模樣,惹得兒子笑出聲,他仍然堅持著,堅持著使兒子相信這一切都只是一個游戲,千萬不要害怕,永遠要微笑而樂觀地去面對。然後,槍聲響起,他去了,而他的兒子與妻子終於獲得解放,當他們在陽光下摟抱在一起的時候,他的兒子說道,我們贏了!確實,在這一場浩劫當中,他們贏了,因為,他們有一個英雄的丈夫與父親,他的名字叫基度。
《美麗人生》是一部相當浪漫的電影,猶太青年基度到一個義大利小鎮上准備以開書店為生,在那裡,他遇見了美麗的姑娘多拉,然後,是一系列充滿了智慧、滑稽、陰錯陽差、浪漫的輕松片段,終於,基度與多拉終成眷屬,鏡頭一轉,他們從房間里追著他們的兒子來到院子里,一家三口的幸福生活令人羨慕,基度用自行車載著美麗的妻子,車框里坐著機靈的兒子,他們飛馳而過,而街道上,卻已經出現了納粹的鐵絲網。
沒有什麼比快樂的戛然而止更令人感到揪心。當基度的幸福生活剛剛開始之時,他的猶太身份使他被抓去了集中營,而他的妻子,本來並不用去集中營,卻毅然的隨他們跳上了火車。最真摯的愛情,有時候真不需要太多的言語,連執手相看都不需要,只是縱身一躍,跟去天涯海角。在影片當中,演多拉的演員有很好的演技,那是一種很克制的平靜,當她在集中營里聽到孩子將要被殺掉的消息時,她的臉上沒有任何錶情,只是站在樓梯上,由著後面的人群在她身上沖撞,她望向窗外,目光深遠。後來,她被派去挑揀死難者的衣服,那種小心翼翼,不敢也不願發現兒子衣服的感覺很到位。從這里也可以看出,一個人最深沉的愛,其實,是很平靜的,能夠撕心裂肺哭出來的,往往也是釋然的開始。
最後,基度的兒子和多拉在陽光下抱在一起,他大聲喊叫著,我們贏了。那時候,他還不知道他的父親已經死去。電影響起旁白,以基度兒子的語氣,聽聲音,他也已經步入老年,那麼,這部電影就能理解成他的回憶。在他的回憶里,他的父親,依舊是那樣鮮活,這,何嘗不是另一種活著。槍炮、炸葯、毒氣、死亡、飢餓,這些東西看似強大,最後的勝利者,卻只能是人和生活。真正的光芒,就像基度朝他兒子眨眼的那一剎那,意思是,無論怎樣,只要我們不害怕,堅強、快樂、盼望,人生終究美麗,於是,我們總會贏。
《 忠犬八公的故事》:嚴格說來,《忠犬八公》不算個故事片,甚至不能說這樣的講述算個故事。情節十分簡單,最離譜的是,好不容易領略了久違的李察吉爾,丫卻「嘎嘣」死了。
記得有句梁家輝的台詞:「我是個普通的男人,僅僅有史泰龍的肌肉、李察吉爾的相貌而已」,這句話叫一個懵懂的男青年不無嫉妒的開始留心李察吉爾這個名字,在隨後看到的《風月俏佳人》里,也似乎並不覺得他有多帥,在之後漫長的歲月里,即使偶爾在hbo中瞄到他的角色,也並無在意。對於我這樣的偽小資來說,知道他曾經是偶像派,就已足夠。
十餘年後,《忠犬八公》里再見李察吉爾,一個印象:老。也許是馬齒漸長,竟竊有兔死狐悲之意。伴隨著這樣的一種尷尬悱惻的情懷,一路看下去,已然是淚濕青衫。乖乖不得了,我也真是老了。
片子很安靜,音樂簡單而迴旋。一個小鎮、一個車站、幾個人、一條狗,和一段橫跨三代的時光。八公沒有做任何了不起的事跡,沒有救人與火災,沒有與猛獸搏鬥,沒有兢兢業業的工作,也沒有善解人意體貼入微。它甚至不屑於去撿球,在美女狗的挑逗面前也沒坐懷不亂。這樣平凡的一條狗,僅僅是和主人惺惺相惜,僅僅是狗馴養天性的泛濫而已了。
如果這算愛,只能說是條件反射。在八公的眼中,恐怕不可能出現片尾yy的那段人狗重逢。它的等待,更不可能是出自堅定的浪漫主義信念。我們可以負責任講科學的說,它僅僅是慣性使然,在條件反射的等待而已。可你不能在解構了這些之後安心洗洗睡了,憑什麼它的故事廣為傳頌,直到被改變成電影,憑什麼是它而不是我的塑像在遙遠的某地被人贊嘆著呢?
如果你也同樣,前半段微笑、後半段含淚看完的這部片子,那麼答案就不言而喻。你在人狗和諧相處、互相牽掛的那種氛圍中,感受到的久違的溫情,就是答案。在那個過去的好時光里,人與人之間不缺乏愛,奶當然更是放心的。影片的討巧之處在於,人與人情感的部分被一筆帶過,展示的都是人狗之間的情愫。在這種最樸素、最無功利性動機的關系中,這種普世的、宏大的情感,打動著更大的人群,撼動著心靈的更深處。
電影本身並沒有治癒的功效,它不是葯。但它可以作為麻醉品使用,就好比海洛因。如果它能喚醒你對過去的美好回憶,感覺的心靈的悸動,那你就不能否定它的功效。那個人人都熟識的小鎮,那個互相關照惦念著的人際關系,那個沒有電腦游戲沒有互聯網沖擊的時代,那個沒有高樓大廈壓抑著的空間,那個烏托邦般的世外桃源……那時的人,不必擔心生活的節奏太快,永遠有和家人相處的時間;那時的街角、鄉黨、車站、花壇,不會經常消失或者變了模樣,不管人或狗永遠都找的著。
那麼熒屏前豬頭豬腦的你,傻笑著又抹著眼淚的你,被喚醒的不就是這種懷念嗎?你在電影中人的生活里感受著自己的貧瘠,在電影中狗的眼睛裡感受著自己的孤單。《忠犬八公》的意義,不就是在提醒,你早就缺失了的東西嗎?
難怪,李察吉爾自己說,在看了這個電影劇本之後一哭再哭。對於這個經過大起大落、在最繁華的劇場里風光過又消沉過的人來說,還有什麼比這故事更能引起他的同感,更勾引他心底對平靜生活、相濡以沫的留戀呢?理查老矣,戚戚我心。
如果愛僅僅是狗狗般的條件反射,願這種條件反射永不退化,永遠滋潤著我們乾渴的心田。
《海上鋼琴師》:看完影片之後,我的唯一感覺是孤獨,真孤獨。可是1900真的孤獨嗎?後來的很多時候,我都覺得他不孤獨,他有滿滿的用之不盡的音樂的靈感,有無數的才華和無數的流動的音符。他其實不孤獨,他讓我們孤獨,沒有天才的華麗沒有天生的不俗沒有特立獨行的資本,沒有充盈的內在沒有在這個世界得到認可和滿足,所以我們孤獨;我們從1900身上看到了自我的卑微自我的缺乏自我的飄忽,所以我們孤獨。
作為這世上存在的一個人,我們從出生到死亡都被冠以各種各樣的稱號和身份。出生的時候父母為我們取了一生的代號即名字,我們要上戶口登記注冊,等到十八歲了要去辦理身份證;我們在學校是學生,工作了又要評職稱,我們被別人介紹時是某人的子女父母朋友同事,到底哪個才是真正的我呢?當這些東西都被去除之後,我們還是我們嗎?我們還能找到自己嗎?1900是一個沒有出生證明的孩子,他不屬於哪個國家也沒有我們傳統意義上的名字,如果他死了你在任何資料中找不到他存在的痕跡,可能也沒有多少人記得他的存在,他也沒有一座存放他遺體的墓穴,但是他卻實實在在地存在過,真真實實地活過,他用什麼證明了自己的存在呢?
我一直覺得1900的一生是存在主義思想的體現,他藐視規則,藐視這個社會認可的規則,他害怕上岸其實是拒絕上岸,藐視上岸。他重自身的存在大於外界對自身的認可,他可以輕易打敗爵士樂的開山祖師並對他表示鄙夷,他可以靠他的才華賺取無數的名利但是他拒絕音樂與自身的分離,他可以用音樂去探究所有人的心靈,可以在音樂里去旅行,可以尋覓到自己的愛情,但是他沒有常人那樣去要去追,他輕輕地將這些丟進了大海,他將邁向陸地的腳收回。
在存在主義者看來,人生活在一個與自己對立的、失望的世界之中,人在世界上的地位是不確定的。絕對自由的人也是煩惱和無所依靠的孤獨者。人雖然有選擇的自由,但他面對的未來的生活卻是混沌而沒有目標的。他只是盲目地走向未來,他只知道人生的真實的終結就是死亡。死亡作為人生的最後歸宿,對於個人的存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所以存在主義者都是悲觀者,在他們眼裡,人生是一場悲劇。
1900的人生不可避免是一場悲劇,是他自己能預料到的悲劇。「城市那麼大,看不到盡頭,我停下來不是因為所見是因為所不見,是因為看不見的東西。連綿不絕的城市什麼都有,就是沒有盡頭,我需要看見世界的盡頭。上了岸,何去何從?愛一個女人,住一間屋,買一塊地,望一個景,走一條死路,太多的選擇我無所適從。漫漫無盡,思前想後你不怕精神崩潰?那樣的日子怎樣過?我無法遺棄這艘船,寧可遺棄自己的生命。」
我喜歡閉上眼睛,反反復復地聽1900幫助好友克服暈船時彈奏的鋼琴曲,想像著自己也正坐在那艘船上,隨著海浪起伏搖擺。那時的音樂是可以將人吞噬的,讓你忘乎所以讓你自由自在,讓你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又讓你無比清晰的感受到存在的快感。你能感受到飛翔,能感受到旋轉,能感受到跳躍,就想初春的遠行,夏日的沖浪。這里只有美好,只有存在的美好,我以為這就是生活,有活生生的美好存在。
後來我才知道生活的大多數時候其實是孤獨的,是我們心裡無處安放的孤獨,不被這個世界所認可的孤獨。1900是孤獨的,所以他選擇一輩子不上岸,和那座海上浮城共生共死,而我們呢?我們沒有一座屬於自己的城,讓我們來安放我們的孤獨,讓我們來逃避自己不喜歡的一切,所以我們比1900更孤獨更可憐。
很多時候,這個世界再繁華再喧鬧,我都只是一個人彷彿置身孤島,這時我那麼孤獨但卻沒有一座安放它的城市。這個城市越來越鄙棄孤獨,它不允許你孤獨它不給你時間孤獨,它讓你覺得孤獨是可恥的,它要讓你融入外面喧囂的海洋戀愛的洪流,它要你和別人一樣,上岸,走同一條路,一條望不到盡頭的路。
你拒絕融入,那麼你就要承受雙重的孤獨,外在的內在的,所以你更孤獨。而融入,那是一輩子都不會快樂的旅程,你踏著陸地是那樣的輕飄飄,你感受不到你的存在,你還是孤獨,無處安放的孤獨
《放牛班的春天》:《Les Choristes》,「放牛班的春天」,名字譯得很巧妙,單是讀著都漾出善意的笑。樸素流暢的影片,連顏色都很節省,盡是飽和度很接近的灰,讓眼睛保存著氣力幫助嘴角表露快樂或悲傷。
真誠的電影總是能牢牢抓著你,聲色具備的100多分鍾後,靈魂才還給自己,任由你品評褒貶,它卻矜持孤傲的站在一邊,冷眼旁觀事不關己。憤怒的咆哮、感動的涕零,發泄的和收拾的都是屏幕前的自己,看似沒始沒終的循環,催化劑是電影。此時的我反芻般回味著那個100多分鍾。沒有奪人的漂亮演員,沒有花哨的特技拼湊,幾個稚氣未脫的「問題」孩子,一位已經禿頭的老師,再加上干凈簡單的音樂,涓涓的流淌故事,引不起激烈的哭笑,笨拙的把稜角銼的溫和……克雷芒馬修是一位熱愛音樂的鄉間教師,任命到一所再教育學校任教——被稱為「池塘之底」的問題學生收容中心,充斥混亂暴躁。這里的校長老師愁雲慘淡,臉上都是刻板乏味的線條,謾罵和體罰是師生之間唯一的交流。可愛的新學監無何奈何的看著學生惡作劇一幕幕上演,直到某一天偶然發現孩子漂亮的嗓音。很自然,難得的共鳴,歌唱中的孩子眼神恢復了清澈干凈,師生在歡娛的五線譜上學會了理解、寬容和愛。
很寬泛的主題,但是,消沉灰暗到積極明朗的轉變由不得我無動於衷。反復回放著安睡前宿舍里合唱的片段,主唱男孩眼波流動的感恩,馬修離職時窗口飄飛的載滿孩子幼稚字體和深沉思念的紙飛機,一張張象被時間氧化變黃的舊照片。他們是應該相互感謝的,孩子們幫助馬修迎來了「自己的創作春天」,料想更是讓他收獲了看到他們改變的成就感;孩子們該感謝這樣一位伯樂,挖掘出美麗的歌聲,還有比歌聲更美的嶄新的自己。音樂的確功不可沒,簡單的跌宕成就了劇烈的變化。若是馬修換做畫家、球手,或者其他什麼職位呢,孩子們應該也會很美,愛,才是至根本的語言。或者之前出現或者合作中生成,漸漸就成了依靠信賴,顏色似乎都清新起來。
電影中總是成就讓人側目的感動,因為現實中的貧瘠,所以讓我在這里口乾舌燥樂此不疲的絮叨。寫這段文字時,一直放著電影音樂,還是會輕易陷入宛如天籟的合唱中,一段簡單的快樂,陶醉了他們,又迷醉了多少回自己。
《怦然心動》:一連看了兩遍《怦然心動》,真的是怦然心動。一對小孩,一棵樹,特別簡單的故事,講得盪氣回腸。我感觸最深的一點是:女生十來歲就有超脫的自省意識,審視自己愛的人到底值不值得愛。一旦觸及她的自尊,立刻決定放棄這個男生。我們文化里的「愛」,似乎都要低到塵埃里,舍棄自尊才叫愛,犯賤當真愛。
《怦然心動》是很簡單的故事,但是很豐富。主講小孩早戀,其實這部電影里還講了追求自己的夢想,尊重,勤勞,怎麼看待貧窮,怎麼接納殘障的家人,怎麼維護自己的自尊。我印象很深的一個細節是父母吵架之後,立刻對孩子說:「我們會解決好,不是你的錯。」然後輪流去安慰她,表示父母還是相愛的,讓孩子安心。所以,孩子才會覺得:「我覺得媽媽很不容易,我覺得爸爸也很不容易。但是生在這個家庭里,我很幸運。」相愛的父母勝過富有的父母。
《怦然心動》里小女生跑回來哭,說男生當著所有人面要吻她,她媽媽說:「真的嗎?我看你需要和他談一談。」男生再三敲門,媽媽只是有禮而抱歉的說:「她不想和任何人說話,她把自己鎖在卧室里。」男生來自一個鄙視女生家的家庭,但是女生的父母能把他區分出來,看待他如同一個常人。
繼續說《怦然心動》。我很羨慕美國文化里的這種女主角,就像《UP》里的老婆婆:有冒險精神,浪漫精神,敢於與眾不同,智慧有擔當,有實現夢想的腳踏實地的能力,生機勃勃,有愛,也會愛,有健康的體魄和靈魂。我們通俗文化里的女主角,大多還是傻而天真,迷糊,樂觀,感情豐富這一型,等男主角來憐愛。一句話概括,美國這種女主角是樹,開花的樹,沒有男主角也會生長得很好;我們的女主角是花,是殘缺的花,有些還帶著悲劇性的身世和身體,等著男人來拯救。
很多人講,男生配不上女生,男生很糾結等等。我覺得電影講了一個很簡單的事實:小男生和小女生的心智發育不對等。很好理解,小學生總是女生成績比男生好。女生早慧,男生懵懂,於是女生往往先喜歡上男生。男生開竅,女生已經開始思考。所以,他們倆顯出心智的落差,但不是品質的落差。最後,他在自己的思考之後做出了決定,勇於忤逆父親,做出了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正確判斷。
最後,我覺得我們和美國故事最大不同的一點是:他們不做「糾結」,無論分分合合,都是乾乾脆脆。我們吧,無論什麼劇情,主要做的就是「糾結」,心裡愛但是不敢說,說了但是不敢做,做了但是不敢愛,愛了但是沒名分,有名分了但是沒緣分……明明是扭曲,還老說這叫「戲劇張力」,或者「命中註定」。
樓主 這不止5000了 你自己刪刪哈 選自豆瓣網影評和網路 覺得哪一篇不好可以去豆瓣找找其他的 其實老師應該沒有看 就是個形式。。 望採納
『陸』 天將雄師電影觀後感200字
摘自豆瓣--評論
(1.百世經綸一頁書2.吳間道天將雄師:成龍穿上鎧甲化身指導員)
華語影史上第一部漢朝與羅馬題材的電影吧,十年前還有部同題材的游戲。戰爭戲足夠長,道具很精緻,劇情略主旋律。造城戲是意外的驚喜,總體比想像中的好看。這部電影真的很討巧,絲綢之路,民族團結,孔子學院,維護和平,中國夢,最火的主旋律都占盡了。
作為主演的成龍,年齡大了打不動可以理解,以往影片中帶有強烈個人風格的喜感也消失殆盡,這次劇中大量的文戲簡直像是在演講一般,枯燥並且充滿說教意味,成功化身為邊塞指導員,主管敵我思想工作。影片的沖突懸念本來設置的就不夠巧妙,好不容易熬到要打的時刻了,大哥出面幾句輕飄飄的話便可化干戈為玉帛,通關未免太沒有技術含量。
本片唯一的驚喜是艾德里安•布洛迪,因為他給人的感覺一直都是文藝而憂郁,比如《超脫》,《鋼琴家》,《布達佩斯大飯店》,不過這次的表現十分驚艷,動作流暢一氣呵成,不拖泥帶水,兼具力度與美。
『柒』 求一篇觀後感,電影題材不限
《阿甘正傳》觀後感
算起來,《阿甘正傳》已經看了不下十次了。第一次接觸還是今年暑假時偶然在電視上看到的,看完後當時只感覺阿甘的人生太過於傳奇了,十分的嚮往那樣波瀾起伏的人生經歷,其餘的倒也還真感到沒什麼。
之後為了補全漏看的前十分鍾的內容去網上下載了部高清的英文原版,頗有耐心的再次從頭看了一遍,這一回除了那份感嘆,似乎更增添了許多的感動。再到之後為了了解片中的那一個個耐人尋味的細節,那一個個的歷史事件、人物,又反反復復又看了幾遍,更加由衷的贊賞這部我所認為的史詩級的巨作。最近的一次則是在向社團的社員們介紹情商時和大家一起觀摩了這部影片。還記得播放之前,我頗為感慨地對台下介紹道:「去年我社看了一部經典影片《肖申克的救贖》,該片幾乎囊括了1994年奧斯卡所有提名獎,但最終卻連一項正式獎項都為獲得,由此95年傳至我國時得到了一個《刺激1995》的譯名。當時看完,我很不解為何這么一部經典的影片會遭遇如此的境遇?原因在之後看過《阿甘正傳》後似乎便釋然了,因為同年有《阿甘正傳》的存在。作為1994年奧斯卡大獎獲得者,《阿甘正傳》無疑是一部絕對值得仔細觀看思考的作品,它所帶給我們的,絕不會只是一部電影那麼簡單……」。
的確,每一次看完這部影片總是有一種別樣的感受。或是感慨,或是感動,或是倍受鼓舞亦或是令人深思。影片中的主角阿甘作為一個智商僅有75的近弱者(智商低於70為弱智),卻擁有著常人所不及的高情商,以及其一生所散發出的誠實守信,做事認真,勇敢無畏,重情輕財這種種人性的光芒。引用句網上的評論「反過來說則是具備這些美德便成了愚蠢,這真是對當今某些社會狀況的一個莫大諷刺」。所謂「反智」電影是也。
准確的說,阿甘不愚蠢,用他自己的話說「做蠢事的人才是蠢人」。縱觀阿甘一生,他的確沒有做過任何愚蠢的事,他總是用他的那份單純去創造了一個個的奇跡。他用他那簡單的努力和愛感染了身邊的每一個人,珍妮、巴布、丹中尉、那群追隨者們,無一例外。影片中他令人意外的進入阿拉巴馬大學,進入美國全明星隊,多次參見了數任總統,參與了越戰,華盛頓反戰集會,中美乒乓外交,水門事件……以一個小人物的視角見證了美國在那一段時期內經歷的種種變遷,闡釋了所謂的「美國夢」的意義。「只要努力,就能獲得成功」。
影片中值得令人深思的太多太多,片頭片尾那在風中飛揚的羽毛這一意象更是長久為人所稱道。羽毛在風中飄逸不定,似乎寓意著如阿甘母親的那句著名的台詞「人生就像一盒各式各樣的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塊將會是哪種。」所向阿甘闡述的人生是未定的,需要自己去探求的信念。然而羽毛最終落在他的腳邊,最後又從他的腳邊再次飛走,卻又暗含著丹中尉所曾經深信著的「命運早已註定」的思想。整部影片從大體上看似乎也便是交織著這兩種理念所展開的阿甘的非凡人生。阿甘那不尋常的體魄似乎是上帝的禮物,所謂命中註定。然而當他在美國大陸上不斷奔跑之時,前方的未知似乎也正喻示著他那憑借自己的努力和他人的引導所一步一步開創的傳奇。
他的一生都在奔跑著,「我跑,只因為我想跑」。簡單的話語里,卻耐人尋味。不斷的前進,不斷的努力,只為了最簡單的目標。似乎我們每個人都正邁步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之上,不需要太多紛繁復雜的理由,只是邁開大步向前奔跑,或許這便是人生的意義所在。「只有放下過去,才能繼續前進。」一切的榮耀或失敗都只是道路上的一部分,放下它們,才能跑得更釋然。可是,當我們還沉浸在這樣的鼓勵之時,阿甘卻只是淡淡的說了句「我累了」便停下了腳步。這一度讓我不解,那些跑步時的追隨者們相信會更加茫然。直至今日讀完李開復的自傳,看著這位似乎人生與阿甘一樣波瀾的引路人的一次次放下,才最終有些感悟。其中的感悟,似乎也只有自己才能真正去體會。
對於片中珍妮所代表的那一系列某種意義上的負面價值,披頭士文化、政治黑幕、戰爭、人性的墮落甚至連我國十年文革的那一度的黑暗都有所提及,阿甘的Forrest這個名字所喻指的3K黨,與阿甘與黑人巴布的友情,更是這強烈的對比諷刺的代表之一。這里我不想再展開,畢竟阿甘也堅信的是這個世界還是美好的。
如果人生如同這樣的一部電影,那麼毫無疑問的是我們才剛剛演繹到影片的前一小段,後面還有長長的一大段。不論之前發生過什麼,得到過什麼,或是失去過什麼,都只是那小小的一部分。放下,才能繼續前進。因為奇跡每天都在發生。
要說的似乎還有很多,畢竟它所包含的意義太多太多。以致於每一次看完依然會產生許多的思考。即使再看上幾遍,每個人內心的惶惑感一點都不會減少,但同時我們也會油然而生一種超脫的感覺,就像我們仰望星空,感到一種自然的和諧和偉大的力量,雖然一些問題還是沒有答案,可是已經變得不那麼重要。時間總是無情地流轉,它在催促我們不要因太多的思考而虛擲光陰。
所以,不要再猶豫彷徨,只要向前邁步奔跑。
『捌』 一部優秀電影的觀後感100字左右
戀戀筆記本
好久沒有觀看這樣一部爛漫唯美的愛情電影了
雖然有些超脫物質、過於理想
但男女主角不顧一切的如命中註定的相愛
還是不知不覺感動了我
影片里男主角諾亞給女主角艾麗寫了365封信
其中一封這樣寫道
"真正的愛
能夠喚醒我們的靈魂
讓我們獲得更多
使我們的心如烈火燃燒
讓我們獲得內心的平靜
而這些就是你給予我的
也是我希望一輩子能夠給你的"
我從未停止過思索,什麼是真愛
真正的愛情是否互為靈魂伴侶
沒有任何理由和條件的互相吸引
使快樂加倍、憂愁減半
活出最真實的自我和最原始的情感
並把這份熱忱持續一生永久不變
這樣純粹美好的真愛
世人是否還在苦苦追尋和等待
我們是否依然相信人世間仍有真愛?
《戀戀筆記本》講述了一對戀人
從17歲相遇、相知、相戀到誤會、分手,離別、再度相遇
最後相愛相守扶持走過一生的故事
不過再完美的故事難免也有遺憾的瑕疵
艾麗於晚年患了老年痴呆症
將他們轟轟烈烈的愛情忘得一干二凈
諾亞一次一次地以陌生人的身份
向艾麗講述記載在筆記本里他們的往事
期待奇跡喚醒艾麗沉睡的記憶
他對她的愛一分不減、一生不變
也許就是這份真愛令人動容
在物慾橫流的世界、講究門當戶對的時代
誰不想往自由美好的純真愛戀
讓心跳為之悸動,讓微笑從心底綻放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不知多少有情人,都曾希望愛情能停留在最初美好的時光里
影片里一生一世的永恆愛戀
那般濃烈溫情,如同童話一樣令人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