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梁祝觀後感 800
蝴蝶的傳說-梁祝觀後感 蝴蝶的傳說-梁祝觀後感 愛情,永恆的主題 (轉)雪萊說: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 且看這草長鶯飛、萬物都帶著勃勃生機的春天,他們相遇了。哪個少女不懷春,哪個少年不鍾情;春天、年輕、帶著憧憬和期待、一切自然而然地發生了。尤如<仲夏夜之夢>中那青澀而又忍不住好奇暗自窺望的眼睛,此情、此景,勾起人無限的遐想。 十八相送延續著前半部分明快輕松的基調。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送君千里終需別,此時一個已是情苗深植,而另一個卻還蒙在鼓中,只為兄弟告別而感傷。 若非師母道破天機,山伯才恍然大悟,聯想起過去的種種,欣喜無法抑制,激動之餘,對著四九大叫:你知道嗎?祝公子是個女的! 這時,我看到了一個直白、簡單的梁山伯. 山道上,響起輕快而急促的腳步聲,眾學友擁躉著梁山伯,直奔山下而去。同樣的山路,不一樣的心情,曾手挽手送走的賢弟轉眼間就成了將執手到老的紅顏知已了,三年的相處,已經深切了解了彼此,而這三年,二人間也只隔著一碗清水的距離。那種幸福感、滿滿的、滿滿的填滿了胸襟,多得要溢出來;這種幸福感染了所有的人,雖然大家都知道故事將要走向哪裡,但還是抵抗不住幸福的來襲。這就是愛情永恆的魅力,即使千百年後千百次的回味也一樣不覺得無味~ 心心念念的九妹終於婷婷站在眼前,一聲「賢妹」,忽然讓我看到了陸游的影子,一樣熟悉的蹙眉,一樣的深情款款,聽到心裡輕輕地嘆息了一聲。再定睛,兩人間已是咫尺天涯。而山伯不是陸游,他沒有糾問、沒有狂風暴雨般地宣洩,在面對事實後,他靜靜對他的心上人訴說了思念,然後藏起滿心的失落,換回了信物(摺扇),打算就此告別。英台也從少不經事的女孩子一夜間長大,默默地相送愛人離去。驟然二人看到了摺扇上一樣的題詩,心潮的大堤轟然決口。分易分,聚難聚,人生有太多的無奈,愛與難愛的千古一嘆。 山伯最後的心曲在一片凄涼清冷中委委道來,若大的空間只一榻一人一扇,形影相弔。到了生命的盡頭,他還忍不住為英台作為女子身不由已的命運而痛惜,為曾經的相識相知而感恩。至真至誠的梁山伯阿,用自己的一片坦盪無私的愛,詮釋了愛情的真諦。也正因為此,英台對已經生死兩隔的戀人宣告:生死永隨梁山伯,才會成為愛情的詠嘆,也為這段絕美的愛情故事畫上了一個最讓人心悸的句號。 而最後意境完美的化蝶也許可以看作大家情感上的安慰,今生於現實世界裡在一起無望,終於,在另一個世界中,看到這對戀人永遠相依相伴。 整出戲里,以越劇曲調為主出現的梁祝經典的音樂貫穿始終,每次恰倒好處的運用都起到推波助瀾畫龍點睛的效果,作為觀眾的我們隨音樂心潮起伏情緒跌宕,沉醉於愛情的甜美與無奈之中. 全場無蝶,即使到最後化蝶一幕也沒有彩蝶的出現,郭曉男導演用扇子來代替蝴蝶不免讓我聯想到2000年日本寶冢歌舞劇團來中國演繹的日本人心中的梁祝,也許是因為茅茅常會帶團觀摩他們的演出而受到了TAKARAZUKA一定的影響吧.其實就我個人而言還是有些許失落,畢竟中國人心目中那兩個美麗的經典蝴蝶形象至少應該出現一次(我認為在花草從中出現兩只小蝴蝶,然後再以人以扇代替比較好) 事前最擔心「形式美」過了頭;但是看完首場<梁祝>後卻是忍不住贊嘆連連,所有對這出戲的感覺都寫在上面了,故事、人物、情境已經基本完美的地演繹了這個梁祝這個永恆的愛情主題。
⑵ 《梁祝》觀後感怎麼寫求助……急
一曲《梁祝》,曾牽動多少中外觀眾的浪漫情愫。昨晚,「梁祝」的悲情故事和不朽旋律,又化為斑斕彩蝶翻飛於芭蕾舞台之上,引來關注的目光。
芭蕾新作《梁祝》是在充分尊重民間故事和運用同名小提琴協奏曲主旋律的基礎上,以現代的眼光進行大膽改編和創新,為觀眾帶來了新的視聽享受。「共讀」、「送別」、「抗婚」、「化蝶」的結構也是借鑒戲曲作品的經典四幕框架,但創新之筆處處可見。馬文才在「共讀」中以紈絝子弟出現,而第三幕中又成為與封建勢力沆瀣一氣、阻撓梁祝相戀的對立面,善與惡、美與丑的斗爭更為直接。作曲家徐堅強把具有濃鬱江南風格的越劇音樂作為基本旋律框架,把25分鍾的一曲《梁祝》演繹成一部跌宕起伏的芭蕾交響作品,足見其功力。舞美和服裝也是一個亮點,按春夏秋冬四季遞變而設置的四幕場景,巧妙地配合了全劇基調由喜到悲的過程。主要演員所穿的經改良的中式芭蕾舞衣和「蝴蝶」的服裝,也基本符合表情達意的要求。主要演員的舞蹈語匯力求揭示人物的內心情感世界,尤其是以不同色彩的蝴蝶群舞象徵和襯托梁祝的愛情,也是值得肯定的嘗試。
一些專家認為,芭蕾《梁祝》的藝術創新起點不低,但還是「初步」的,全劇各個藝術部類的調整和雕琢,還有很大的空間。如第一幕「英台之夢」與現實之間的「切換」,很多觀眾沒有看明白,可否藉助燈光和舞蹈次序變化交待得更清晰些?「十八相送」的戲似乎沒有做足,「蝴蝶群舞」也有些喧賓奪主,梁祝「一步一回頭」的纏綿情緒沒有配以相應的舞段渲染;祝英台「撞墳」之後,似可發揮芭蕾劇浪漫想像的特點,讓男女主人公以一段雙人舞強化其悲劇色彩,這也許要比墓室轟然而開後馬上切換成滿台彩蝶紛飛更令人回味無窮。
盡管它並不算完美,但藝術家們歷經數年磨礪,終於使它在原創芭蕾的舞台上「站立」起來了。相信日後再精修細改,這只「中國蝴蝶」會飛得更高
⑶ 梁祝觀後感
(轉)看這戲,賺取眼淚的還不是生死相隨,而是為愛求生而不得的悲愴與無奈。或許對他們來說,死是最後的選擇,卻也是最自由的選擇,而為彼此而生,竟是可望而不可求。無望的活著,竟也是種奢望。印象最深的是樓台相會和山伯拚命的求生。當山伯倉皇的問著喝了葯會好對不對,讓我再多活幾天好不好,我怎麼也忍不住眼淚。當生為不可得,那份達觀知命進而安撫母親的體貼更讓人印象深刻,這就是梁山伯,或許這個時候他已知英台必然不離不棄,無論怎樣抗爭怎樣阻止已是定局,他們相知,能做的就是等待相聚。而英台,在她用血在紅綾上寫著死當同穴時就已准備好生死相隨了,而她那種無聲的哭泣沉靜的悲愴,沉悲得痛入骨髓。無法言傳的傷痛,無人可撼得堅定,這就是祝英台,與山伯那份平淡竟出奇的契合。梁祝一曲,千古奇談。心意相通,無論生死,必然相聚。為彼此求生存,當生而不可得,竟出奇的平靜。所謂的直叫人生死相隨,該是這般,在另外一方天地中擁有彼此,生死無懼。那份鎮定那份平靜那份平和與其說是對生活無聲的對抗,不如說是對彼此感情的執著堅定。現實如何,此時早已不在他們之間構成任何障礙,那股無視現實的情感牽系令人不敢逼視。而那正是這個故事開在人們心中的桃花。
⑷ 電話版電影梁祝觀後感500字
在這樣一個似乎有些陰冷的早晨,聽著《梁祝》這支傳世佳作,那特有的已經彷彿沒有一種言語能形容。波瀾不驚的思緒在樂曲自然的催化下顯得更加林亂了。忽然「砰」的那清脆、明朗的聲音把我的思想與樂曲緊緊地連在了一起。也許是聽了太多遍這支樂曲的緣故吧,潛意識下不禁升起了一絲淡然的憂傷。但音樂總體呈現給人的景象是歡樂的。這讓我自然想到了陽春三月,白鳥輕飛,兩個素不相識的學子相遇在這美好的世界。
樂曲繼續進行著,我的思緒也隨之緊緊跟隨。我似乎看到了青山、綠水,藍天、白雲環繞的一片勝地。祝英台與梁山伯正對人間傾訴。這一瞬間我的幻想充滿了幸福。但就在此時,一個劫數的到來又似乎預示著這段情緣的哀惋和痛苦。(這當然只是我的理解。或許是對這一主題聽人評析的太多的緣故吧。)有相聚也就有分離。小提琴代表著的祝英台和大提琴代表著的梁山伯互相應答著,像是在互訴情誼和離愁。這時能明顯的感覺到悲劇即將上演。如海潮湧來的管弦樂正式拉開了悲劇的帷幕,那渾厚、低沉、恐怖的樂音彷彿是強大的封建勢力在百般阻撓,逼迫一個弱小的女子放棄美好的追求,順從父母的旨意。此時小提琴代表的祝英台寧死不屈,與黑暗勢力抗爭到底。兩者的矛盾越來越激烈,直至樂曲的另一個小主題上演,矛盾才漸漸平息。樂曲緩緩奏出《樓台會》這一部分。大、小提琴像是在互訴心中的情誼,又像是在傾聽彼此的哀嘆。音樂給人以凄婉的感覺。忽然樂曲疾走,好像在告訴我們這些聽眾:梁山伯因為過度悲傷而在絕望中帶著遺憾離開了人世。或許是祝英台也沉入了無盡的絕望。或許是祝英台早知道有一個並不盡人意,但也算是完美的結局在前方等候,她順從了父母的旨意。在迎娶過門途中,她停在梁山伯的陵前哭靈。我在小提琴幽婉的樂聲中聽見了祝英台悲涼、凄慘的哭泣聲;看見了那陵墓周圍深邃、荒誕的景象。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難道幾千年來所有的女子都同樣受著這種壓迫嗎?突然一陣轟然巨響打斷了我的思緒,整首樂曲推向了最高潮。瞬間像是煙雲繚繞,兩顆終於自由的心緊緊相連。
如夢如幻的一切漸漸平息了,樂曲又奏出柔緩的段子。陽春三月,明媚的陽光普照著大地,一對美麗的蝴蝶在繁花叢中翩翩起舞,形影不離。樂曲從祈願轉變維勒幸福。我想這就是浪漫主義筆下的傑作吧。我忽然覺得這樣的悲劇有一個這樣的結局顯得太過於牽強了,盡管他把這段愁怨變成了忠貞的誓言。
一曲終了。而我的思考卻未停止。我回想著曲中呈現的一幕幕,心情更加沉重起來。浮現在我腦海里的不僅僅是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悲劇,而是所有被封建勢力著一家所束縛的人們的悲劇。面對此我並不能說出什麼深刻的哲理使之不再重演,我只希望這在現代社會能被天下的父母所放棄,給兒女一段真正的幸福。
提筆匆匆寫下這一連串感言,沒有什麼特別的見解,只是我,一個天真、單純的女孩聆聽《梁祝》後的一點感想和希望。
⑸ 動畫片《梁祝》觀後感600字
觀後感: 今天終於看了動畫版《梁祝》(Butterfly in Love)先喜後悲、凄美。因為並沒有太多期待,所以今天才看。 雖然《梁祝》看了好幾遍了,電影的、電視的,主要是越劇版的,一部永遠不老的愛情神話,中國愛情中的經典。不論這種愛情是否存在,不管體弱的梁兄是否值得英台託付終身,終究是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 終於看到國產的動畫《梁祝》,一開始還以為又是美國拍的,因為有點向《花木蘭》。想想美國版的《花木蘭》,雖然好看,也終究是美國拍了我們的經典故事。不管動畫《梁祝》技術如何、效果如何,這不是我關心的,即使關心,我也體會不出來。夾雜了很多時尚言行,誇張的表現著人物的造型(當然也是動畫的特色)。不過覺得借鑒了太多的外國因素。 前版部分很歡暢,兩人一起上課,一起遊玩,洋溢著幸福的氣息。在落英繽紛的桃花林中上課的場景,真的是非常唯美;兩人去後山遊玩,景色非常美,柳枝依依,荷葉婷婷,後來避雨時,在巨大的毛芋葉下,很舒心。背景都很美。還有音樂《蝴蝶》和《你是我心中的驚嘆》也很好聽。 而馬家提親後,劇情急轉。最讓我感動的是樓台會那段,還有緊接著的兩人隔牆傾訴、山伯之死,真是讓我感動得不能自控,眼淚就這么出來了。雖然看過幾次,卻依然觸心,無法用言語描述。還有這首詩: 萬丈情絲寸寸碎 尚有何顏對故人 一場好夢匆匆醒 心已碎,意難申 從此不到錢塘路 怕見鴛鴦作對飛 快樂和滿足的眼神,他們是那麼深愛著對方。像這種愛情,是再也找不到了。就算你得到她的人,也得不到她的心。」到這時才說自己錯了,真是可笑。雖然知錯了也好,可有什麼用呢,當初為什麼就不會想到,變化太快了。 樂曲《梁祝》,貫穿著整部劇,因為她和故事本身一樣經典、唯美。她所展現的,是一個傳誦千古的愛情故事,揉合在音樂里的,是一個無法詮釋的夢. 令人遺憾的是情節改了太多了,難道只有這樣才可以滿足動畫要求嗎? 觀後,讓人感嘆,現實中不能存在或許根本就不能容忍這樣純真的愛情,只能去另一個空間——化蝶雙飛。
⑹ 梁祝傳說讀後感100字
梁山伯與祝英台》細膩地呈現一段唯美徹骨、驚天動地的愛情。 出身富裕人家的祝英台反抗傳統社會對女子的不平等待遇和束縛,爭取到與男孩子一同讀書受教育的機會。繼而挑戰長久以來「門當戶對」的觀念,與同窗三年的平民子弟梁山伯相戀,為自己爭取婚姻自由。然而,保守的年代卻棒打鴛鴦兩分離。但梁山伯、祝英台的情,終究感天動地!二人化成彩蝶翩翩飛舞,溶入多彩、自由的天空,所經之處,花兒漫天開放。 看了《梁山伯與祝英台》後我認識了許多具有不同特色的人物,讓我來給你們介紹一下吧。 祝英台:16歲少女。生於浙江上虞的世族人家,聰明伶俐,自小喜愛讀書,不願受中國「男尊女卑」的傳統觀念所束縛。在父母的答應下,男扮女裝去讀書,因而認識了梁山伯,並暗戀著他,後來卻因馬家的強勢及威脅所逼,不得不和梁山伯分離。 梁山伯:17歲少男。生於浙江紹興的庶民家庭,溫文儒雅,謙恭有禮,長相俊俏。在讀書時認識了祝英台,後來發現祝英台是女兒身,兩人相愛卻因為馬家威嚇而無法成為親家,最後抑鬱而終。 馬文才:18歲少男。不擅讀書,身邊總是跟著一群狐群狗黨,仗著自己家有錢有勢,到處欺負他人,所以和狐群狗黨三人行都經常被老師處罰。也因為他發現祝英台是女生,所以造成後來梁祝兩人相戀卻無法在一起的悲劇。 從古到今,有無數人被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悲慘愛情所感染,而我也被這一美麗、凄婉、動人的愛情故事給深深地感染了,我羨慕他們能憑著自己的信念真愛到底,我會永遠銘記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悲慘愛情。😏
⑺ 觀賞影片《梁山伯與祝英台》,寫一篇50字的觀後感
李翰祥幾部早期片,江山美人覺得平平,則為林黛端莊有餘,嬌媚不足,幾無市井女兒活潑靈動之狀。邵氏美女合我眼緣者甚少,絕頂者如林黛尚不為我所喜,餘下如井莉李菁何莉莉等自不必提。由此觀邵氏片不少,先以中後期居多,又一多半是沖著狄姜二人,如梁祝這等名作也只聞其名未見其面,不想卻錯過樂蒂這樣一位男裝俊逸女裝雍容的美人。凌波亦好極,唱念俱佳,有斯文呆氣無脂粉艷氣,眉目清朗雋秀,看得人好生熨帖。
老戲文里唱才子佳人,泰半無節,女方還可當作深閨少女春心萌動不識世事險惡,男方則多有居心叵測之嫌,演來總讓我覺得甚是ws。梁祝這一出真是不多見的干凈,三載同窗抵足而眠,一個情生意動一個卻懵懂不知,好就好在女兒家三番兩次暗示點明,那邊的呆頭鵝卻是光風霽月,思無邪三字道盡其中意味,這時候非要說是兄弟情誼或男女情愛都顯得生分了,那才叫一個相親相愛無分彼此。凌波又有點弱不勝衣的情態,比之樂蒂的正大仙容猶覺瘦弱幼小。這二人並立,似姐弟戀的成分更多些,不知為何就是符合心目中梁祝形象,徐老怪那版梁祝我也有愛,但論到梁山伯,凌波實是可親可愛第一人。
今人新編梁祝,首先是要早早揭破祝英台身份,再就是唯恐戲劇沖突不夠把其實根本就沒他什麼事的馬大少拋出來充當絆腳石攔路障,及至到了劍蝶,洗白白的馬兄更是情深意重風頭蓋過男主甚至有攪基之嫌,此是後話不表。
我迷狄姜的時候,以為有此二人便是天作之合,配戲的一乾女子皆庸脂俗粉,常覺礙眼。如今看凌波樂蒂也是同理,只是花無百日紅,到底人間絕響。
⑻ 梁山伯與祝英台舞劇觀後感800到1500字跪求····
梁山伯與祝英台的傳說,是我國的四大民間傳說之一,也是最富神秘色彩、浪漫情調和歷史意義的民間故事之一。梁祝獨特的魅力就在於,這個故事既藝術化地記錄了深刻的歷史悲劇,同時又蘊涵著豐富的幻想因素。傳說的「人人共愛、處處為家」的特點,或許正是它的巨大而深刻、廣泛而恆久的魅力之所在。梁祝傳說是一部宏偉的交響樂,奏出了愛情的頌歌、自由的頌歌、和生命的頌歌。
其大概故事內容為:東晉時,祝英台女扮男裝前往杭州求學,路遇梁山伯,因志同道合而結為兄弟並同窗三載。後,祝英台歸家,行前托媒師母許婚梁山伯。十八相送,祝英台以「妹」相許。梁山伯知情,往祝家求婚,此時,祝父公遠已將女許婚馬太守之子馬文才。梁祝二人樓台相會,之後,梁山伯抱病歸家,病亡。祝英台新婚之時,花轎繞道至梁山伯墳前祭奠,驚雷裂墓,英台入墳。梁祝化蝶雙舞。
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情感悲劇是不可避免的,因為它並不是尋常的男女之間的愛戀。祝英台愛上樑山伯,確乎是女人對男人的傳統愛慕,無須大驚小怪,但梁山伯對祝英台的感情變化,很值得我們細加回味。我們可以清晰地看見,在「梁祝」文本的入口,佇立著梁山伯的英俊身影,他正形單影只地行走於訪學的道路,這時,另一個出門訪學的婀娜「男子」即祝英台出現在他孤寂的視界里。異鄉求學的梁山伯遇見了一個志同道合的同學,友情之火自然的從他內心升起。在三年的朝夕相處中,祝英台私下愛慕著梁山伯,以為只要她還原為女妝,梁一定會加倍欣喜和娶她為妻。在分別之際,她含蓄地向梁山伯發出了隆重邀請,希望他能准時到家裡迎聘她的妹妹「九娘」。這是一個舊時代女子向男人所發出的曖昧而動人的呼籲。後來的事件發展變得越來越富於戲劇性。當梁山伯在赴寧波當官途中專門前往探視祝英台時,家童聲稱府上只有「九娘」而沒有「九官」,這使梁猛然意識到他犯了一生中最嚴重的錯誤。我們可以想像當朝夕相處的同性「損友」,突然變成了一個千嬌百媚的女人,還是那個自己要來求親的「九娘」,內心震撼可知!但有句話說:愛情的初始階段,往往是友情,而誠摯的友情是愛情的必要准備。梁山伯與祝英台三載同窗,又是「日同桌,晚同床」。如此,可以知道,他們有很好的愛情基礎,尤其是祝英台是女人的事實公開後,梁山伯、祝英台更是你有情、我有意。本來兩人是可以永結同心,攜手邁入婚姻的殿堂的。但就是由於當時不合理的婚姻制度以及馬文才的橫生枝節,使這對有情的男女最終只能「死後同穴」。梁山伯、祝英台的愛情本來是多麼的美好,然而,這樣的一對有情有義的男女的愛情只能以非花好月圓,皆大歡喜的結局結束。這於梁山伯、祝英台兩人而言,是他們的悲劇。要恨,就恨他們生不逢時造化弄人。試想,在當代的婚姻制度下,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梁山伯與祝英台這樣的一對痴男怨女一定不會以這種悲劇的結局而收場,人們會成全他們的。為什麼還有這樣的悲劇出現呢?在男女不同的社會分工和不同的經濟地位下,決定了男尊女卑的觀念和社會機制必然產生並越來越牢固。這種男尊女卑,體現在社會生活各個方面,如「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觀念,剝奪了婦女學習求知的權利;婚姻包辦制,剝奪了女子愛情和婚戀選擇的自由。人們渴望自由和封建制度本身所形成的矛盾,這種矛盾體現在婚姻上就是婚姻自主和婚姻包辦之間的矛盾,也是梁祝悲劇的深刻根源。
梁祝傳說的悲劇成因除了包辦婚姻制度,與梁祝性格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無論是梁祝戲劇,還是梁祝傳說,其中梁山伯的不辨雌雄,以至近乎木訥,都是為了刻畫梁山伯「志誠君子」的形象;而祝英台為梁山伯殉情,則主要是要表現祝英台對愛情的忠誠與專一,故事的主題是歌頌兩人純真無邪的愛情及對美好愛情生活的嚮往與追求。故事當中人物的行為或情節的安排,都服從於刻畫人物性格和表現主題的需要。梁山伯對異性反映是遲鈍還是敏感,祝英台是以身殉情還是從命另嫁,都是由兩人的性格決定的。
在男尊女卑的社會里,女性的地位是非常卑微的,體現在社會生活各個方面,如「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觀念,剝奪了婦女學習求知的權利;婚姻包辦制,剝奪了女子愛情和婚戀選擇的自由等等。在這種社會背景下,祝英台所表現的,則是當時常人難以理喻和做到的「離經叛道」:她為了求得賢士為偶,不僅打破了「男女七歲不同席」的枷鎖,而且大膽地女扮男裝走到男子中間,與他們一起求知求學;她從三年實際接觸中看中了梁山伯,竟不顧「父母之命,媒約之言」的成規親自托嫁妹,一「實則以身相許」;她為了追求真正的愛情,竟然作出以身殉情的壯舉。她的行動,驚天地、泣鬼神,贏得了多數民眾的同情。反之,倘若祝英台沒有離經叛道,為愛情抗爭、為真愛殉情的精神,那麼梁祝傷別後故事就結束了。因為嫁為馬家婦後,生兒育女,相夫教子,與常人一般,就沒有什麼離奇故事可說了。那麼梁祝愛情故事還會千古流傳嗎?而在流傳的梁祝故事中,正因為有了奇女子祝英台的「離經叛道」,才使梁祝愛情故事曲折、感人,從而得以千年流傳不衰,堪稱東方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梁山伯是祝英台出門讀書時遇到的一個朋友,他們同館讀書,結為兄弟。他學成別後,有事未能如期踐祝英台之約,後至祝家拜訪,方知祝為假扮男子,自愧愚魯,不能辨識。他得知祝已聘馬家後,懊悔不迭,回去相思成病,兩月即身亡。而在清代邵金彪寫的《祝英台小傳》中,則稱梁山伯「自以家貧,羞澀畏行,遂至您期」,待當上勤令後才敢於「過祝家,詢九官」。從馮、邵的故事看,梁山伯是十分憨厚而平常的人。有條件的男兒求學在當時是天經地義之事,並無奇特之處,梁山伯就是這樣平常無奇。梁山伯與祝英台三年同窗而不辨男女,實在是有些愚訥,還因貧羞澀畏行,拖延約期,性格怯懦。更令人痛惜的是當知祝英台已聘馬氏,只能懊悔不迭,憂郁而死;不敢作出抗爭之舉。如果梁山伯不是平、愚、怯、遷之人,也有祝英台為愛殉情的精神而去抗爭,也許又會走出雙雙逃亡、另覓樂土的叛逆之路,其結局就可能變成歷盡艱辛,苦盡甘來。然而,梁山伯就是梁山伯,以他平庸憨厚的性格,是不可能做到這一點的。因此,「不作為」的梁山伯註定了悲劇的結局。
就此而言,梁祝悲劇是性格悲劇,兩人的性格導致了悲劇的發生,梁山伯的憨厚質朴及在求學過程中的心無旁騖,使他不能洞察祝英台的女性身份,因而錯過了與祝英台締結良緣的大好時機,而祝英台對愛情的執著專一則造成了她以身殉情的人生結局。
⑼ 梁祝觀後感300字
你是中學生還是小學生?寫觀後感,好像是小學生的題目,小學生懂什麼是愛情?梁祝是個愛情故事,現在寫這樣主題的作文太早了點,不知道你們的老師怎麼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