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香港電影為什麼衰落了
老導演不思轉型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香港電影進入顛峰時期。這個時期的香港電影無論從影片的數量、類型還是質量上都達到較高水準。這時的香港電影界更是能人輩出、實力當道!!!香港電影此時到達顛峰,享有「東方好萊塢」之美譽。
然而,進入二十一世紀香港電影一落千丈,不僅影片數量年年遞減,佳片更是屈指可數。究竟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急劇滑落?原因在哪裡,有人說是經濟問題,也有人說是後繼無人的問題,還有人說是好萊塢的沖擊的問題等。
當然,內地這幾年發展快也是值得肯定的。我們這些土老冒憋足了氣,奮力頂內地票房。呵呵,不過從最近幾部叫座不叫好的電影看我們,大家看的是熱鬧而不是按需所求的看電影。
② 香港電影沒落了嗎原因是什麼
香港電影興起於70年代,在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達到鼎盛,在當時世界電影中有著重要的影響力,世界電影只要看兩極,一個是代表西方的好萊塢,另一個就是代表東方的香港。
但是到了90年代後期,香港電影就開始衰落了,從之前年產量幾百部影片,到後來的不足50部,一下子從天堂回到石器時代,縱觀個中原因復雜。有人說是回歸後才導致港產片衰落的,個人認為港片衰落與香港回歸中國沒有半毛錢關系,回歸後香港文化與教育各方面都沒受到大陸多少影響,看看如今的「港」就知道了。
在當時,97年的亞太金融風暴重創香港,電影行業受此影響也極大,但這也不能是衰落的主因。可以用事例看到,韓國電影娛樂業與印度電影的崛起正在之個時期前後,難道韓國與印度沒受當時金融風暴影響嗎?其實韓國當時所受的創傷比香港更重,這個時期韓國電影娛樂能崛起正是由於有政府的大力推動與支持,香港電影衰落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香港當局的政策太寬鬆了,用今天的話來講就是沒有重視電影行業的轉型與引導,最終沒有跟上時代變化而衰落。
在當時香港電影已經到了題材枯竭綜合期,以前那些金庸古龍等名人名著,黃賭黑等等都被拍了個遍,自然題材與新意就會越來越越少,再加之金融風暴的重創,投資人拍電影沒人看,然後沒人看電影投資就會變少,惡性循環,這個時候政策都沒有去引導創新,還是一味在「炒冷飯",那自然就是由市場與資金去決定香港電影的興衰了,不過可惜的是香港電影輝煌從此不再了。
當一個人在生病初時沒有得到重視與治療,待它到了癌症晚期你再去救就意義不大了,香港電影就是這這樣一個真實寫照。
若問香港電影何時雄風再起?那就要它投胎重頭來過了,在當時成龍周潤發等明星的當打之年都沒有續寫輝煌成功,如今若再論,何其之難?人才斷檔就是最大的短板,連香港TVB這家「明星大學」如今都揭不鍋了,港片復興,路漫漫長。
③ 現在香港幾乎沒什麼電影了,也不出明星了,原因是什麼
香港電影興起於70年代,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達到頂峰。在當時,他們在世界電影中有著重要的影響。只要世界電影看兩極,一個代表西方的好萊塢,另一個代表東方的香港。然而,90年代末,香港電影開始走下坡路。從之前年產幾百部到後來不到50部,突然從天堂回到石器時代,原因很復雜。有人說香港電影的沒落是中國回歸造成的。我個人認為,香港電影的沒落和香港回歸中國沒有關系。
香港電影本身的局限性。國產電視劇和電影的潮流幾乎都是由港片引領的。比如香港電影,曾經以製作周期短、產量高、成本低為核心競爭力。現在看來,有點以次充好。比如當年《無間道》一炮而紅,於是大家開始拍卧底和偵探的故事。對於觀眾來說,有點太局限了。畢竟都是講香港一畝三分地的故事,沒有太大的題材空間。看港劇歷史題材劇,服道等。都是捉襟見肘,除了演員的演技和劇情,其他都不可取。總而言之,港片最大的局限在於成本投入低,輸出質量低。
④ 為什麼香港電影會沒落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香港電影進入顛峰時期。這個時期的香港電影無論從影片的數量、類型還是質量上都達到較高水準。這時的香港電影界更是能人輩出、實力當道!!!香港電影此時到達顛峰,享有「東方好萊塢」之美譽。
然而,進入二十一世紀香港電影一落千丈,不僅影片數量年年遞減,佳片更是屈指可數。究竟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急劇滑落?原因在哪裡,有人說是經濟問題,也有人說是後繼無人的問題,還有人說是好萊塢的沖擊的問題等。
故設此題目,大家共同探討。 1.腦殘電影導演的增多
2.老導演不思轉型
3.由於香港的回歸 幕前幕後的電影工作者被才大氣粗又xx不堪的大陸電影製片廠的挖掘
4.韓國電影的崛起 ,其實不算崛起,只是這年頭觀眾也開始腦殘了。
其實正是香港電影製作的"明星制"造成的不光是電影明星
也包括導演明星一直注重用明星大導演來吸引人
不注重培養新人
結果
明星會老的,導演的才華也會盡頭的於是
終於衰敗了...............這還用說嗎
回歸了 創作 環境 不自由了
並不是說香港採取了什麼具體措施限制創作
而是整個潛意識的影響其實香港不光是電影衰落,電視、音樂全面下滑。貌似香港娛樂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風光不再了。跟風太多
沒有內涵
粗製爛做
經濟蕭條別的不說,喜劇片都成兒童片了,那些弱智的玩笑,根本不能讓我笑,只能讓我覺的看這樣的電影很丟人,我都不知道他們怎麼敢拍出來?很久不碰香港喜劇片了,太傻了,低級趣味。如果片子的成敗是由少數人掌握而不是所有觀眾的話,那麼,衰落就是必然的。
香港電影就是因為那種權力太集中了,電影就不是電影了,它是權力的工具,是騙錢的工具。觀眾不重要了,導演,演員也不用打拚——只要收拾好某有權的人就行了。
於是香港電影就這樣了。
香港電影的市場在哪?當然是內地。九十年代內地互聯網剛起步,我們啥也不懂。為回歸和討好香港,政府加大兩地交流,免費引進港劇港片,這樣才給香港電影大力發展空間,我們由於視野狹小,瘋狂地愛上他們的「時尚」,更促使港片的發展。所以他們允許「良莠不齊」可以大膽創新。
而現在香港已經回歸了,政府就不需要額外「照顧」了,自然沒了優惠政策,且網路的發展,我們可以接觸到更時尚的好萊塢,也沒有必要死磕港片。(以前很喜歡香港武俠劇里的配樂,現在才知道全是國外的)
⑤ 為什麼有人說九七之後香港電影就衰落了
香港的電影還是一如既往的優秀,只是大家的審美觀點發生了變化,讓人覺得香港電影不好了而已,這個是假象。在97年以後,大陸電影跟香港電影學了很多,不僅僅有很多優秀的電影出來,還有一些大製作的電影上映了,馮小剛的、張藝謀的都是很好的。
當然,不僅僅是這些導演,還有陳凱歌等人。大陸電影的百花齊放,讓很多人更多的關注大陸的電影,而不是香港的電影,所以才有人覺得香港的電影已經不行了。
香港喜劇片
功夫片是香港最大的特色,也是香港影壇最高的成就。喜劇片則是香港影壇歷來的一個強項,喜劇片為世界通用,沒有幾個國家和地區不會拍喜劇片,這是電影觀眾最喜聞樂見的一個類型片種。
在香港,明星資源異常豐富,絕大多數影星都參與過喜劇片的製作。香港電影發展近百年,能稱得上喜劇天王的僅有兩個人,一個是平民喜劇天王許冠文,另一個是無厘頭喜劇天王周星馳。香港喜劇電影30年來的喜劇最高成就,都體現在這兩個人身上了。除了兩位天王之外,其他各路明星都會在喜劇片中一展身手。
汗牛充棟的經典喜劇作品,就是他們付出汗水的最好結晶。喜劇片有像《半斤八兩》、《天才與白痴》、《八星報喜》、《家有喜事》這樣的普通喜劇,也有《醉拳》、《賭聖》、《武狀元蘇乞兒》、《功夫》這一類的多類型喜劇片,後者融合了功夫片、賭片等各類元素,使喜劇的表現形式更為豐富。
不僅有功夫喜劇,也有喜劇鬼片、愛情喜劇等多種類型。香港影人這樣天才的創造力,為港片在八、九十年代的興盛提供了強有力的後備資源。香港喜劇片進入21世紀,也和香港電影一樣,進入了衰落時期,人才的大量匱乏,導致喜劇片變得不再搞笑。除了周星馳的一支獨秀,香港近幾年都沒有堪稱經典的喜劇問世。
⑥ 一代人的成長的香港電影,為什麼香港回歸後就沒落了
第一香港富裕,曾經的香港電影主要還是普通人,所以普通人都很喜歡,現在不一樣拉,所以觀眾早已沒有了共鳴。第二限制增加,確實增加了很多門檻,比如連日本都禁止電影出現暴露3點,香港卻允許,回歸後也加強了管理,三級已不合法,所以這方面的電影也是嚴重倒退,唯一的無敵地位也慢慢沒了。第三大陸崛起,曾經因為只有國家級別才拍的起電影電視劇到現在,一個普通人也拍的起電影電視劇,技術不斷更新換代,大陸電影無論是質量還是共鳴,故事性都超越來香港,唯一不及的是,香港保留了列入政府腐敗,惡人,恐怖襲擊,妖魔鬼怪等是可以出品的,大陸是嚴禁出現這個的,這才造成曾經香港電影的金典如今還是金典,主要還是這些東西大陸是禁止拍攝的,所以沒有可以比較的電影電視劇,但除此以外的大陸確實越做越好。
⑦ 在之前香港電影十分火爆,最近是香港電影沒落了嗎原因是什麼
我認為香港電影的沒落,很大程度上的原因是人才缺失,還有劇情有點脫離。大家在之前,也知道香港電影的火爆程度,但是最近香港電影的衰落,也是不知道事實。大家去年看的幾部香港電影,雖然演職人員可以相當強大,但是平淡的市場,較低的評價,大家又是對香港電影的唏噓。
感覺現在的香港市場還是那些陳詞濫調,很單一。想在市場中存活,必須多元化。大家也知道我們現在我們中國能夠高速發展,其原因還不是多元化發展嗎。最有代表的就是改革開放,以前中國沒有什麼活力,死氣沉沉,還不就是沒有和外國好好的溝通學習嗎。香港電影的衰落,其實就是香港社會的一個小小縮影。不知道大家還有什麼看法,我們一塊總結。
⑧ 香港電影沒落的原因
綜合多方面原因。主要是觀眾。
⑨ 香港電影為什麼沒落了,是什麼原因
原因
首先是大環境改變了,時代變化了。
當年的中國沒有什麼好電影,美國大片也過不來,自然香港電影就高大上。如今現在每年網路劇這么多,中國大片也不少,美國大片都可以通過網路看到,香港電影自然也就沒那麼吸引眼球了。
其次市場變了,香港並沒有強大的本土市場可以依託。
當時的香港電影除了本土市場還有東南亞市場,因為當年韓國電影沒有起來,日本市場也比較開放,東南亞市場也可以進入,尤其是台灣,所以香港電影可以形成良性循環。
但是隨著台灣片商對港片越來越不滿,王晶曾說過台灣片商曾花3000萬買了周星馳的濟公台灣版權,但卻虧的底朝天,台灣片商聯合起來要求政府放開好萊塢市場,韓國文化崛起,泰國電影崛起,這樣所有國家都開始保護國內市場,所以香港電影頹勢就來了。
電影特點
工業化
香港的製片模式、專業分工、組織結構雖比中國大陸、中國台灣地區完善,但較之好萊塢仍顯得隨意機動,工業化程度遠不夠嚴密有序。首先,按照好萊塢的工業規則,電影一旦開機便需按部就班,不能隨意更改劇本、變動進度。
然而香港的電影導演比如徐克、杜琪峰等,他們的拍攝方法卻大不相同:在保證按時交片的前提下,現場即興發揮、隨拍隨改、有時停工,有時趕拍。這種做法恰恰是香港電影黃金時代最正常的作風習慣。同時,香港盡管也有不少以導演強勢創作著稱的影片,但是現代許多大製作的香港電影都是由集體創作完成的。
趕時間
領銜主演的明星通常身兼幾個片約,檔期有限,所以劇組人員就不眠不休的奮戰趕拍。
飛紙仔
導演開拍前只有故事大綱,開機後只能等編劇把當天要拍的劇本傳過來,當年程小東拍攝《倩女幽魂》、劉偉強拍《古惑仔》都要等徐克和文雋的「飛紙仔」。
⑩ 香港電影為什麼沒落了
沒有沒落。幾十年來,香港一直是電影工業基地之一和電影出口地之一,人們把它稱做「東方好萊塢」。
華語電影是分割成四個地方發展的,分別為香港電影、大陸電影、新加坡電影和台灣電影。在1997年回歸之前,香港已發展成為華人世界(包括海外華人社會)以至東亞電影的製作基地之一。
電影類型:
香港電影最偉大的成就是讓世界知道了中國功夫,在李小龍成名之前,香港影壇就有關德興、石堅等人出演的《黃飛鴻》系列電影,這套系列關德興拍攝了99部,有資格進入吉尼斯世界紀錄了。
武俠片早期的代表人物是張徹、劉家良、胡金銓,三位大師從不同的角度詮釋對俠義和武術的理解。劉家良在邵氏時期大多拍攝古裝片,但是他的電影中都是真功夫,這時的武俠片已經開始向功夫片轉變。
所謂功夫片,70年代主要是指故事背景放在民初時代的影片,功夫片拍攝最多的還是張徹,《馬永貞》、《報仇》、《大決斗》等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作品。民初功夫片和古裝武俠片的最大區別在於武功的表現形式不同,功夫片極少數要吊鋼絲,都是靠真功夫博得觀眾喝彩。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香港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