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評價電影《二十二》
不仇於過往 不忘於歷史
文/夢里詩書
作為一部紀錄片來說,《二十二》的意義遠遠超過了電影的技藝,雖然從成片看導演本身的水平實難讓人恭維,但能有人願意去將這段關於中國慰安婦屈辱的歷史,忠誠的記錄下來,讓觀眾在一群如今已是年過耄耋的老奶奶的身上回望被塵封的往事,不得不說那源於真實的力量給人了以觸及心靈的感動。
何為二十二?其所指的並非是青春年少的崢嶸歲月,而是電影《二十二》在完成時僅存的慰安婦人數,相信這個數字也在隨著時光的流逝越來越少,導演郭柯所選取的視角其實非常巧妙,它並沒有去過多的引領觀眾走進那段沉痛的歷史,而是用這如今二十二個看似普通,卻尤為特殊僅存的慰安婦老人,她們現在的境遇為展開,透過她們如今平靜安詳的晚年,在生活中回溯著那段沉痛的過往。
當往事重提,鏡頭前的老人要麼無聲,要麼就會說道「不講了」,這段慘痛的經歷給她們留下的是一生都無法抹平的痛楚,電影在著點於這個核心話題的時候,並沒有何般煽情,也沒有過多的去糾結於過往,於此中你會慢慢的發現這並不是一部要去宣講何般主旋律的作品,它所更為專注的是讓我們看到一種新生,一種在如此傷痛的經歷過往後,仍舊有著「這世界真好,吃野東西也要留出這條命看。」的新生。
作為導演,在收集了大量的素材後,郭柯並沒有讓一種源於生活的平靜,真正在鏡頭下變的生動起來,很多時候,只是在為觀眾羅列著碎片化的種種,對慰安婦這個特定群體的一展仍舊停留於了表現,空鏡頭的運用用好了自然會是電影的加分項,但卻並不應該成為電影唯一的技藝,這種鬆散的記錄方式,其實自覺是與這個題材不想匹配的,不管是深刻也好,平靜也罷,電影都欠缺一種力道可言。
雖然《二十二》並非一部完美的紀錄片,但它所承載展現的一切卻又是那麼的厚重,還記得電影中那「希望中國和日本一直友好,不要打仗,不然又會死很多人「直白的話語,不仇於過往,不忘於歷史,便是一群歷經國難身痛的老人在這部電影中給出的答案。
㈡ 電影《二十二》,給你帶來哪些感悟
看完《二十二》,覺得中國也能做出這么好的紀錄片了。這里要批評一下導演,這鏡頭放置我個人覺得比較差。但是內容卻很真實,沒有任何煽情和做作。這才是重點。
《二十二》為人們提供了一種新的回望的視角,不是悲憤和仇恨。而是克制著去看,是深情地凝望。
然而有些人正希望她們被遺忘,就是那些拒不道歉的日本右翼分子
可讓人寒心的是,就連我們也差點忘掉她們。
趕在所有名字消失之前,你看見了嗎?
㈢ 電影二十二怎麼了為什麼很多人不敢看我沒看過,有什麼問題嗎
沒什麼的,屬於一種訪談類的紀錄片。會比較傷感而哭。但是不恐怖的
㈣ 電影《二十二》是否被過譽了,,
該片沒有被過譽,該片通過與老人的深入交流,用客觀的鏡頭,將碎片打撈起來。除了讓觀眾了解一些人的遭遇外,影片還通過諸多當事人以及身邊人的敘述,讓一個個形象更加豐滿鮮活。
雖說聚焦已經過去數十年的事件,影片卻突破了用歷史資料堆砌的表現手法。以現實的視角,單純紀錄這群倖存老人當下的生活狀態。
《二十二》後期製作
2015年10月,該片就拿到了公映許可證,但由於發行費用不足,影片便在公益平台上眾籌。結果,參與眾籌總人數32099人,籌得100多萬元,解決了影片上院線的問題。在電影片尾也將這32099個名字打在了字幕上。
《二十二》的製作成本和宣傳費用只有400萬元,一度陷入資金短缺。製作需要費用300萬元,導演郭柯自己借了100萬元、有人投資了100萬元,還差的100萬元是演員張歆藝知道後無償借給他的。
㈤ 電影 二十二
昨天沖著這么高的評分去看了,你可以說我如此沉重的題材,你居然還睡著了,怎麼怎麼的,但是我要說的是,我們一行4個人,2個人都睡著了。一場下午場的電影,除了我們4個,就沒有其他人了。
整部電影非常零碎,就講講各個老人的現狀,對於這個老人曾經經歷的,就寥寥幾句話提了一下。感覺這部電影不是告訴我們歷史,而是告訴我們這些老人的現狀。有的孤單,有得落寞,有得貧困。
從一個觀影者的角度來說,這些根本無法觸動我。
所以面對這個電影,我只能說,很抱歉,我睡著了。題材很沉重,電影很一般,我不推薦。
㈥ 如何評價《二十二》這部電影
看電影的時候,正好看到一條新聞,說一名男子在看《二十二》的時候笑出聲,然後旁人與其發生爭執,最後該男子被趕了出去……我不知道事情的真假和前因後果,但是還是覺得莫名其妙。
電影臨近結束時,熒幕上出現了一堆名字(我沒數,應該是22個),然後漸漸的大部分名字都被畫上了框(代表已去世),剩下沒畫框的,我數了下,還剩9個。全中國就剩這九個了啊!但是轉瞬這9個名字也漸漸消失在了背景里。這一幕讓人很震撼。尤其是對我等普通人來說,實在不知道能做些什麼,那心頭憋悶又難以表達的情感,很難受。最後我再說一句,不要害怕面對陰暗的歷史,若連了解的勇氣都沒有,那麼遲早有一天有更殘酷的現實會擊倒你。
㈦ 《二十二》電影的劇情
《二十二》是由四川光影深處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推出的一部關於在日軍侵華戰爭中中國倖存的「慰安婦」長篇紀錄片,由郭柯執導,二十二位「慰安婦」參與拍攝,也是中國首部獲得公映許可的「慰安婦紀錄片」。電影於8月14日上映,上映7天,同類電影中票房非常出色,累積票房已經過1億,成為內地首部票房過億的紀錄電影。
《二十二》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以2014年中國內地倖存的22位「慰安婦」的遭遇作為大背景,以個別老人和長期關愛她們的個體人員的口述,串聯展現出她們的生活現狀。全片無解說、無歷史畫面,音樂僅片尾響起,旨在盡量客觀記錄。作為一部紀錄片,這部電影的意義遠遠超過了電影的技藝,導演郭柯所選取的視角其實非常巧妙,它並沒有去過多的引領觀眾走進那段沉痛的歷史,而是用這如今二十二個看似普通,卻尤為特殊僅存的慰安婦老人,她們現在的境遇為展開,透過她們如今平靜安詳的晚年,在生活中回溯著那段沉痛的過往。
最後不管電影拍攝的如何,光從有人願意去拍攝這些塵封的歷史,以這么真實的紀錄片展現出來,這點來說就值得大家敬佩的。
㈧ 為什麼電影《二十二》給人的感覺很「真實」
《二十二》是由四川光影深處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推出的一部關於在日軍侵華戰爭中中國倖存的「慰安婦」長篇紀錄片,由郭柯執導,二十二位「慰安婦」參與拍攝,也是中國首部獲得公映許可的「慰安婦紀錄片」[1] 。
該片以2014年中國內地倖存的22位「慰安婦」的遭遇作為大背景,以個別老人和長期關愛她們的個體人員的口述,串聯展現出她們的生活現狀。全片無解說、無歷史畫面,音樂僅片尾響起,旨在盡量客觀記錄[1] 。
該片於2017年8月14日在中國內地公映。
㈨ 電影《二十二》為什麼排片怎麼少
8月14日是世界慰安婦日,也是中國首部公開上映的慰安婦題材紀錄片《二十二》的首映日。13日下午,導演馮小剛發布微博力挺張歆藝投資的紀錄片《二十二》,並附上了張歆藝給他的信。張歆藝在信里提到,這是一部關於倖存慰安婦生存現狀的紀錄片,題材值得關注,但排片太少。
排片少到什麼程度,官方給的數據是全國排片量約1%,筆者所在三線城市排片為0,詢問了若干個百人群,得到的答案大多是「我們這里0排片」。排片量低其實不僅僅是《二十二》一部片子的問題,而是所有文藝片共同的難題。
對於文藝片歐美有相對健全和發達的體系及平台來助推:片方可以採取先期小規模放映,累積口碑到相當程度再擴大規模的方式,培養市場對作品的熱度;各大媒體平台有專業權威的電影推薦,評論人士及欄目;有包括奧斯卡在內的專業頒獎禮及集中放映文藝片的頒獎季造勢;有形成規模,片源豐富的藝術片院線提供多元選擇。文藝片擁有完全不同於商業片,自成一套系統和特色的推廣、發行方式,有各種渠道可以方便地找到特定的消費群。
但在中國,這些還遙不可及。我們的市場並沒有放開,美國、日本、韓國等,基本都沒有數額限制,每年公映的電影多達數百甚至上千部,而大陸2014年一共才放映了300多部。賣品有限,如果再在放映比例上給予限制,沒有上座率的影片也必須強加排片,那影院方面很難生存。其次,中國並沒有成熟的藝術院線,僅有的幾家藝術院線也長期虧損,不能憑借票房收入良性循環,基本靠其他收入補貼。
面對用情懷和誠意無法打動的市場,《二十二》能否找到自己的觀眾群?文藝片是否應該在商業院線與大片正面交鋒?中國電影市場能不能為電影的多樣化和觀眾的多元需求做出一些改變,讓後來人再不用乞求,苦情,乃至下跪?這些問題不僅僅是屬於《二十二》的,也是屬於未來所有的小眾電影的。
㈩ 電影《二十二》目前上座率如何
8月14日是第五個世界「慰安婦」紀念日,一部反映日軍「慰安婦」倖存者生存狀態的紀錄電影《二十二》在全國公映。中國「慰安婦」題材紀錄片第一次在院線展映,本身就是公眾支持和參與的結果,再一次向全世界宣示了中國人不忘戰爭傷痛、堅決銘記歷史的態度。
8月15日,電影《戰狼2》的導演兼主演吳京的妻子謝楠,也在微博上大方恭喜《二十二》,並為其宣傳:不要害怕這部電影,它克制又善良。而吳京則轉發了馮小剛此前發的微博表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