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 辛亥革命》電影 觀後感600字以上
觀《辛亥革命》紀錄片有感
歷史課上,我們觀看了辛亥革命紀錄片,那些塵封已久的歷史的記憶,讓我這個當代的大學生深受啟發,也讓我對這段歷史有了一些更深的認識和理解。
在當今這個和諧的社會,依然存在著許多不和諧的紛爭和矛盾,以史為鑒、居安思危是十分必要的。今天的和平安定是多少革命先驅和烈士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又是在多少次革命失敗後取得的,這條革命道路又是多麼的曲折和艱難呢?我們都知道萬事開頭最難,那麼中國真正開始革命是什麼時候呢?又是什麼事件對後來的革命有著深遠的影響呢?這一切無不歸功於辛亥革命的影響和地位了。
在近代史上,辛亥革命是中國人民為救亡圖存,振興中華而奮起革命的一個里程碑,它使中國發生了歷史性的巨變,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第一、辛亥革命給封建專制制度以致命的一擊,它推翻了統治中國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推動了歷史的前進。第二、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第三、辛亥革命促進了民主思想的傳播,激發了人民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覺醒。
第四、辛亥革命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壯大了無產階級隊伍。第五、辛亥革命對社會經濟、思想習慣和社會風俗等各個方面都起了積極的影響。第六、推動了亞洲各國的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潮。
由此可見,中國經歷了幾千年封建皇帝的統治,是辛亥革命帶來了民主和進步的曙光。孫中山、黃興、宋教仁等革命先驅們敢於沖破黑暗,大膽追求探索民主自由的道路,積極開展民族救亡運動,推翻帝制,建立共和,轟轟烈烈地領導了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雖然沒有取得最後的成功,但他們用鮮血和生命開了先河、鋪了道路,為今後的中國革命做了啟蒙者和奠基人。他們是中華民族的英雄,他們功不可沒,我們作為當代的大學生,國家明天的希望,怎能忘了革命先輩的英勇事跡,忘了曾經落後挨打的局面呢?所以我們應該牢記辛亥革命這段影響深遠的歷史,學習革命先驅,將他們的精神和氣節傳承下去。當然,我們對於革命先驅應該有客觀的評價,在肯定他們偉大貢獻的同時,也應該看到他們自身的階級局限性。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他們的階級局限性決定了辛亥革命以失敗告終的命運。孫中山、黃興等人,都是當時先進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他們先知先覺,接受過西方先進民主思想的熏陶,強烈的愛國思想促使他們不畏強權、不畏犧牲,發動並領導了辛亥革命。但是,他們在宣傳民主思想、創立各種愛國團體時,卻忽略了革命的最主要的力量——人民群眾。忽略了他們的主動精神,因而沒能很好的壯大自己的革命隊伍。其次,我個人認為人的主動精神固然很重要的,但是客觀環境卻是不容忽視的。在當時那樣一個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落後中國,人民大眾愚昧無知,不知道革命的含義和意義所在,還有國內外反動勢力的壓迫和威脅,再加上革命隊伍中混入了一部分封建舊官僚,隊伍缺乏統一有效的領導和切實可行的革命指導思想等等,必然使本來力量弱小的革命隊伍障礙重重,與成功遙不可及。
因此,我們應該謹記歷史教訓,以史為鑒,小到我們個人,大到我們國家。在學習了辛亥革命之後,在認識到其深遠影響的同時,也讓我反思自己。一個人的成長和成才的道路不會一帆風順,也不會一馬平川,挫折在所難免,我們應該時刻以積極樂觀的態度對待,把每一次挫折當做一次磨練,我認為人只有在磨難中才最容易成長,只有經歷過磨難的人才是一個完整的人。因此,我們要重視個人的主動精神,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全方面提高個人的能力和素質。另一方面,我們不能忽視客觀環境的重要作用,人是社會的人,自身的能力畢竟是有限的,在不能改變環境的條件下,要學會適應環境,學會利用有利的條件,不斷創造更多更好有利的條件,從而更好地朝著自己既定的目標發展。那麼對於一個國家呢,則應該從政治、經濟、國民思想素質、科學文化水平、受教育程度等各個方面努力。應該始終以經濟為中心,提高國民的生活水平,改善其生活狀況,同時,也要重視國民的教育水平,思想素質的提高。只有在思想和文化有較好發展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宣傳各項政治經濟制度和政策,從而促進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總之,我個人認為國民經濟和國民素質是一個國家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也是最基本的因素。只有兩者都較好的發展,社會其他的各個方面才會更好更快的良性循環發展,從而增強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和國際影響力。國富則民強,那麼我們才不會重蹈歷史的覆轍,生活才會越來越幸福!
⑵ 求《辛亥革命》電影觀後感
在辛亥歷史的背景下面電影拍得大氣磅礴,也有細致入微的溫馨體貼。幾位女演員:李冰冰、梅婷、王子文的人物形象塑造得感人肺腑。
革命就是凝結成鮮血創造歡悅,就是用希望來沖淡所有人的不幸。
辛亥題材的片子很多見。怎麼樣在傳統主題下面把握觀眾的審美,這部片子給過了圓滿的答案。
每個人都要有自己的一段歷史和不平凡。劇作者就是把觀眾提升到更精巧、寫實的層面,一定要他們去體驗過去不曾知道的經驗:原本經久、懸念的沖突竟然變得很生活很抒情,而平靜無華的段落也可以深化成揭示人物性格的焦點。
好!
為了增強影片的表演效果,也可以通過精心設計的主題曲音樂來烘托,把觀眾帶到更宜人的氛圍裡面。這方面是一個缺憾。
革命不是方向盤,應該是發動機。對革命主旨,我們可以提煉到應當的覺悟——
1.革命不是某個人、一些人、一種勢力的專屬。革命是一種權利,先進者應當堅定不移;把革命淬取成能夠打動多數人,約束所有人力量的一種團結。辛亥革命的歷史局限,就是沒有和多數人尋求自身命運的解放聯系起來。
2.革命是一種除舊布新的義無反顧。可以有退避和畏縮,但是沒有妥協。凜冽前行,不然就只有失敗。革命從來沒有怕過流血,但是一定要計成敗。否則就是對生者的辜負和對逝者的褻瀆。
⑶ 我要辛亥革命電影觀後感
翻開中國近代史,有個強烈的感覺是代溝特別明顯。從鴉片戰爭、洋務運動,到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整整四代人,就是整整四派。洋務派與傳統派剛剛論戰,維新派又與洋務派論戰,才論戰了一代人,革命派又找維新派論戰。社會思潮如此激進,以至任何早慧者大一圈生肖後馬上就淪為落伍者。曾國藩如此,康有為如此,嚴復、章太炎還是如此。嚴復翻譯了赫胥黎的《天演論》,卻未能破譯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天演論」。
這便是中國近代革命的復雜性。清朝只有經過逐步升級的變革來輪番沖擊,才能最後毀滅。鴉片戰爭以來,國家任人宰割,中國人當初極力求索的不會是如何推翻清朝,而是如何使國家富強,直到出了個孫中山,人們才知道「扶清」與「滅洋」是矛盾的,推翻清朝才是強國的必由之路。這才把斗爭矛頭對准清朝,這才醞釀「驅除韃虜,恢復中華」。而且,人們這時要推翻的不是一個普通的王朝,而是一個末代王朝,即一口氣要消滅中國兩千餘年的封建帝制。這個歷史任務重不重?這場革命該不該復雜呢?
公元1857年,在許多中國最敏銳的思想家尚未認識到清朝須滅亡的時候,歐洲一位偉大人物卻看清了歷史的路標。他說:「中國的南方人(指太平天國)在反對外國人的斗爭中所表現的那種狂熱態度本身,顯然表明他們已覺悟到古老的中國遇到極大的危險;過不了多少年,我們就會看到世界上最古老的帝國作垂死的掙扎,同時我們也會看到整個亞洲新紀元的曙光。」這位偉人是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他逝世十六年後,清朝滅亡。繼之而起的中華民國,正是整個亞洲第一個試圖走向共和的國家。
為了埋葬清朝,孫中山和他的同仁不知准備了多少年,戰斗過多少次。他的哲學是「知難行易」。這是從百折不撓的革命生涯中總結的心裡話。難的是找不到方法,看不到捷徑。「俟河之清,人壽幾何?」孫中山心裡特別著急。武昌起義前,他親自領導或策劃了十多次起義,除一次發生在湖南,其餘皆發生在兩廣或西南邊陲,對大陸腹地形不成足夠的震撼。哪裡才是清朝統治的薄弱地區呢?哪裡才是清政權的罅隙呢?最危險的地方最安全,不如在清政府看家護院的正規軍中發展革命黨。辛亥年,曾是湖廣總督林則徐禁煙試驗地、太平軍湘軍必爭之地、張之洞辦洋務根據地的武漢三鎮部分正規軍終於起義,革命頓時「九省通衢」。
還有四點可以佐證辛亥革命之艱難。一是暗殺問題。暗殺一度被革命黨人奉為時髦的辦法,而使革命在換湯不換葯的時局裡自欺欺人。秋瑾即是因徐錫麟行刺安徽巡撫案而暴露的。後來,宋教仁、廖仲愷、楊杏佛、李公朴、聞一多均死於暗殺。暗殺他們的人,也自稱革命事業的繼承者。
二是烈士問題。辛亥革命中,有人戰斗而死(如林覺民),有人就義而死(如秋瑾),有人暗殺而死(如宋教仁),有人折磨而死(如鄒容),有人蹈海而死(如陳天華)……死的類型多,本身說明了革命之艱巨。陳天華「難酬蹈海亦英雄」,尤其繼承譚嗣同慷慨赴死的精神。中國古來都是屍諫帝王,這是屍諫民眾的開始。可是,辛亥革命的果實被東扒西竊了,軍閥們誰沒有辜負譚嗣同、陳天華呢?革命陣營里變異的軍閥、建設陣營里變質的腐敗分子,其本質都是烈士的叛徒!
三是軍閥問題。辛亥革命得以階段性勝利的一大因素,固然是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派身在海外抓錢袋子,面向國內抓筆桿子,從而部分的喚醒民眾,還有個更大的因素,向清朝繼八旗軍而起的最後衛戍勁旅——新軍,抓腦瓜子,抓槍桿子,使堡壘從內部攻破!然而相應的代價就是,由於軍隊不是創造性重建的,而脫胎於權力分化的舊陣營,則必然走向軍權失控、軍閥混戰,綿延二十年之久。
四是政黨問題。孫中山已經意識到,要使革命不變質,必須組建真正意義上的政黨。唯有政黨,才可以把先進分子的雄才大略轉化為步調一致的集體意志,以清理辛亥革命後給全中國留下的軍閥混戰的垃圾。可如何阻止黑影爬上黨內高位呢? 1925年12月24日,接孫中山班的年輕人蔣介石在日記中寫道:「余邇來行動,已近於軍閥,尚能負革命之責耶?」蔣介石止不住自己的「行動」,他利用國民黨,利用軍閥混戰,獲得了最高權力。約二十年後,周恩來在國統區評蔣介石說:「全國的矛盾沖突愈大,他的權力愈大。如果這種趨勢繼續下去,他會成為一個失敗者。」周恩來說對了。
辛亥革命派再一次陷入了歷史的二律背反。幸而,這次他們不是像前人那樣整體過時,而是明顯地分化。孫中山三民主義的真諦在於民主:民族主義打破少數滿洲貴族之專制;民權主義打破少數帝王官僚之專制;民生主義打破少數富翁闊佬之專制。面對中國由農業自足社會向商業交互社會轉型,面對是地主、資本家還是民眾將主宰中國的政權和財富,反革命的一方借機聚斂出「四大家族」的官僚資本,與大小資本家一鼻孔出氣;革命的一方則將民生史觀向唯物史觀靠攏,將三民主義導向了旭日東升的新民主主義。
歷史地看,辛亥革命仍是一場半推半就的革命,半推半封建社會,半就半殖民地社會。繼清朝而起的民國,也就並未因辛亥革命的短促勝利而真正地走向共和,辛亥革命也就未能完成其「份內之事」。即使如此,孫中山等不及了,他盡早給辛亥革命派下達了「超負荷」的新指令:共同富裕。孫中山說,他的民生史觀「非反對資本,反對資本家耳」,明確指示了富民的方向。然而,連辛亥革命的「份內之事」都完不成,孫中山哪有歷史條件去履行「超負荷」的使命呢?他抱憾逝世了。宋慶齡,先生的夫人,緊緊注視著他的身後事,緊緊維護著他的指向,就像對他的愛那麼終生不渝。她倡導革命的一方共赴新民主主義的抉擇,為辛亥革命先驅們盡量減少了遺憾。
⑷ 辛亥革命觀後感1000字
1911年10.10武昌起義也成雙十起義
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的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首先,辛亥革命給封建專制制度以致命的一擊。它推翻了統治中國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推動了歷史的前進。辛亥革命使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權利,從此,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在以後的歷史進程中,無論誰想做皇帝,無論誰想復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對下迅速垮台。
其次,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辛亥革命以後,帝國主義不得不一再更換他們的在華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夠控制全局的統治工具,再也無力在中國建立比較穩定的統治秩序。
第三,辛亥革命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民國建立以後,國內實業集團紛紛成立,開工廠、設銀行成為風氣。民族資本主義的經濟力量在短短的幾年內就有了顯著的增長,無產階級隊伍也迅速壯大起來。
第四,辛亥革命對近代亞洲各國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運動,產生了比較廣泛的影響,特別是對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國的反對殖民主義的斗爭起了推動作用。這一時期,亞洲出現了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潮。
資產階級革命或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很難說有完全徹底的。所謂徹底,只能說是基本徹底。自沉階級革命成功的結果足以資本主義制度代替封建制度,即以新的剝削制度代替舊的剝削制度,而剝削制度的更替,並不需要新舊完全徹底決裂,他們可以在很多方面妥協、融合、並存。許多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至今尚保存君主制和貴族頭銜,此即革命不徹底的明顯例子。
辛亥革命作為中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雖然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務,其成就遠遜於西歐、北美的資產階級革命,但在徹底鏟除封建帝制這一點上,遠勝於包括法國在內的歐洲各國。辛亥革命一聲炮響,不僅趕跑了清朝皇帝,還是中國綿延兩千餘年的封建帝制從此永絕。從民元到民六,其間雖經袁世凱帝制自為、張勛復辟,但只不過是兩場短暫的鬧劇,並沒有使民國中斷,更沒有像法蘭西那樣出現兩次帝國、三次共和國的波折。所以說,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
1912年中國歷史進入北洋政府統治階級
1915年5.9中國21田條約
1919年5.4愛國運動
五四運動是以學生為先鋒,以工人階級為主力的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民主運動,具有偉大意義和深遠影響。 正確認識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 毛澤東論五四運動
第一,五四運動是一場反帝反封建的愛國政治運動,表現了中國人民徹底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英勇斗爭精神和不屈不撓的斗爭意志。以此為後盾,中國代表在巴黎和會上採取了強硬態度和正義立場,拒絕和約簽字,開創了近現代中國外交史敢於抗爭的先例,同時則使皖系軍閥政府聲名狼藉,迅速由盛趨衰。
第二,五四運動又是一場偉大的文化運動和思相思想解放運動,它把新文化運動推向了以傳播馬克思主義為主流的新時期,同時開創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新階段。五四以後,西方文化的各個方面,都在中國得到了傳播和移植,為現代中國培育了一代英才。運動中表現出的強烈不衰的愛國精神,貫穿始終的民主與科學理性精神,勇於進取的奮斗精神,為尋求中國出路而百折不回的執著追求精神,成為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對中國社會的發展形成巨大推動力量。
第三,在運動中,中國工人階級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一批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積極投身到工人中間,宣傳馬列主義,組織工人群眾,從而促進了馬列主義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幹部上的准備。這場運動也對孫中山產生巨大影響,使他改變不重視、不發動群眾的觀念,促成了他對中華革命黨的改組。
第四,五四運動揭開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雖然中國共產黨當時尚未誕生,但是已經有了一批贊成俄國革命的先進知識分子,一些人更直接充當了運動的組織者或指導者。運動期間,中國產業工人隊伍已有了發展和壯大,且在運動後期發揮了決定性作用,運動的內容和方向也在朝著反帝反封建的目標發展。這都表明舊民主主義革命正向新民主主義革命過渡。
1921年7.1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1922年7月,中國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
1926年國民黨革命軍從廣東出事北伐
1927年8.1南昌起義
1927年9月毛澤東開辟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
1936年長征結束
1931年9.18事變
1937年7.7 蘆溝橋事變
1937年12.13南京他屠殺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
1937年全面抗日戰爭
1945年取得抗日戰爭勝利
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
①正義性的反侵略戰爭:這是中國民族革命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兩重性質的進步的和正義的戰爭,因此得道多助,具有廣泛的社會基礎。②全民族抗戰:抗日戰爭是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全民族抗戰,體現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民族的凝聚力。從敵後戰場到正面戰場,從國統區到論陷區。從國內社會各階層到國外華僑,從漢族到少數民族都充分體現了全民抗戰的特點。③中共的中流砥柱作用:從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倡導和建立,到全面抗戰路線的制定;從敵後根據地的建立和抗日游擊戰爭的開展,到毛澤東《論持久戰》指明抗戰前途;從堅持斗爭求團結鞏固統一戰線,到抓住國際國內有利時機及時反攻勝利,都突出了中共在抗戰勝利中的關鍵作用。④兩大戰場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堅持到抗戰勝利,成為中國抗日戰爭的突出特點。⑤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相互配合;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形成和作戰的相互協調是二戰勝利的根本原因,蘇美對日作戰是中國抗戰決勝的有力配合。
意義:
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
①正義性的反侵略戰爭:這是中國民族革命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兩重性質的進步的和正義的戰爭,因此得道多助,具有廣泛的社會基礎。②全民族抗戰:抗日戰爭是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全民族抗戰,體現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民族的凝聚力。從敵後戰場到正面戰場,從國統區到論陷區。從國內社會各階層到國外華僑,從漢族到少數民族都充分體現了全民抗戰的特點。③中共的中流砥柱作用:從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倡導和建立,到全面抗戰路線的制定;從敵後根據地的建立和抗日游擊戰爭的開展,到毛澤東《論持久戰》指明抗戰前途;從堅持斗爭求團結鞏固統一戰線,到抓住國際國內有利時機及時反攻勝利,都突出了中共在抗戰勝利中的關鍵作用。④兩大戰場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堅持到抗戰勝利,成為中國抗日戰爭的突出特點。⑤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相互配合;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形成和作戰的相互協調是二戰勝利的根本原因,蘇美對日作戰是中國抗戰決勝的有力配合。
除了解放軍在戰場上英勇作戰外,還有許多重要的原因:
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制定一系列正確的方針政策,為解放戰爭勝利提供了可靠的保證。
a.戰爭初期,毛澤東指出「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論斷,極大地增強了我國人民戰勝國民黨反動派的信心和勇氣。
b.在政治上,中國共產黨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領導國統區人民掀起人民民主運動,形成反蔣的第二戰線,與民主黨派並肩作戰。民主黨派與蔣介石集團決裂。
c.在軍事上,制定了一系列正確方針政策。初期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目標,以運動戰為主要作戰方法;第二、第三年又及時提出戰略反攻和戰略決戰的偉大決策,將革命進行到底。北平和談失敗後,迅速渡江作戰,推翻國民黨的統治。
d.經濟上,在解放區開展土改運動,農民踴躍參軍,積極支援前線。
新中國成立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主要有:
1、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多年的英勇斗爭,終於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成了國家的主人。中國的歷史進入一個新紀元。
2、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從此走上了獨立、民主、統一的道路,開始了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新時期。
3、佔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大國,沖破了帝國主義的東方戰線,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
1946年中國三年內戰
1949年4月,中國共產黨取得內戰勝利
1949年10月一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⑸ 急求電影《辛亥革命》觀後感 要演講稿形式800—1000字 謝謝了
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義的槍聲拉開了辛亥革命的序幕。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是它,推翻了兩百多年的清王朝;是它,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是它,開啟了新中國的大門。
辛亥革命已經過去了一個世紀,今天,我們紀念辛亥革命,就是要牢記歷史所給我們的教育和啟迪,深刻認識和領會今天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珍惜現在,就是尊重歷史;尊重歷史,就要開啟未來。
我自豪,辛亥革命的第一槍——武昌首義爆發在我們的家鄉湖北。歷史證明,湖北是先進思想的源泉。歷史上曾今說過「唯楚有才」,在這片荊楚大地上誕生了無數傑出的仁人志士和革命先輩。辛亥革命是一次歷史的變革,它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推動了歷史的前進。而目前在湖北實施的「中部崛起」戰略必將推動湖北乃至全國經濟社會的大發展,我們今後的生活將會變得更加富裕,更加美好。
我驕傲,我生活在革命先輩拋頭顱、灑熱血換來的幸福生活之中。我的家鄉房縣通過改革開放三十年的建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可喜變化,「谷竹」、「十房」兩條高速公路建設正在快速推進之中,「十宜」鐵路即將動工建設,「竹房」城鎮帶建設如火如荼,新農村建設必將進一步縮小城鄉距……我堅信,房縣的明天將會更加美好!
我立志,繼承和發揚革命先輩的光榮傳統,學習革命先輩愛國、革命的不斷進取的優良品質,將這股熾熱的愛國精神轉化為刻苦學習、力爭上游的強大精神動力,從小做起,從自己做起,使自己將來成為有用之才,為建設更加繁榮美好的祖國貢獻自己的力量!
⑹ 辛亥革命觀後感800字急用。。。。
紀錄片《辛亥革命》觀後感
在辛亥革命百年紀念活動即將拉開帷幕之際,紀錄片《辛亥革命》開始播放了。作為21世紀的中國人,我感到十分有意義。
任何一個中國人都知道,現在的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名副其實的大國,在國際社會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盡管中國自身仍面臨許多挑戰,但是社會發展的堅冰已經被打破,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大趨勢已經不可逆轉。而在這一時刻,回顧近代中國走過的曲折道路,回顧百年前的先人們為改變中國面貌而進行的艱苦卓絕的奮斗與犧牲,仍然是激勵我們繼續前進的寶貴資源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的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首先,辛亥革命給封建專制制度以致命的一擊。它推翻了統治中國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推動了歷史的前進。辛亥革命使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權利,從此,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在以後的歷史進程中,無論誰想做皇帝,無論誰想復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對下迅速垮台。
其次,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辛亥革命以後,帝國主義不得不一再更換他們的在華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夠控制全局的統治工具,再也無力在中國建立比較穩定的統治秩序。
第三,辛亥革命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民國建立以後,國內實業集團紛紛成立,開工廠、設銀行成為風氣。民族資本主義的經濟力量在短短的幾年內就有了顯著的增長,無產階級隊伍也迅速壯大起來。
第四,辛亥革命對近代亞洲各國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運動,產生了比較廣泛的影響,特別是對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國的反對殖民主義的斗爭起了推動作用。這一時期,亞洲出現了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潮。
資產階級革命或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很難說有完全徹底的。所謂徹底,只能說是基本徹底。自沉階級革命成功的結果足以資本主義制度代替封建制度,即以新的剝削制度代替舊的剝削制度,而剝削制度的更替,並不需要新舊完全徹底決裂,他們可以在很多方面妥協、融合、並存。許多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至今尚保存君主制和貴族頭銜,此即革命不徹底的明顯例子。
辛亥革命作為中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雖然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務,其成就遠遜於西歐、北美的資產階級革命,但在徹底鏟除封建帝制這一點上,遠勝於包括法國在內的歐洲各國。辛亥革命一聲炮響,不僅趕跑了清朝皇帝,還是中國綿延兩千餘年的封建帝制從此永絕。從民元到民六,其間雖經袁世凱帝制自為、張勛復辟,但只不過是兩場短暫的鬧劇,並沒有使民國中斷,更沒有像法蘭西那樣出現兩次帝國、三次共和國的波折。所以說,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
。
其實,辛亥革命的親歷者們如何不歡迎以溫和的沒有犧牲的方式改變封建中國的面貌呢?對辛亥革命時期革命者的人生經歷整體考察後即可看出:他們並非從一開始就醉心於以激進手段改變中國落後局面,但是在經歷了一再的失敗與挫折,意識到清王朝決不可能真心實意地退出權力的中心而實施「立憲」,而當時的政治環境也並沒有開明到可以以和平請願的手段而推動立憲的時候,他們才選擇了被認為是「激進」的革命道路,這其實是當時條件下應當做出的正確選擇。看了紀錄片,對革命者的選擇就會有更清醒的認識。
⑺ 觀看辛亥革命電影觀後感
看了《辛亥革命》這部紀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電影後,我心中久久不能平靜。
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就是農歷辛亥年八月十九,這看似是一個普通的日子,然而它又是那麼的不平凡。因為就在這一天,武昌城城頭的一聲槍響,不僅預示著革命的第一次成功,也宣告了清王朝的覆滅,這就是辛亥革命的開端。
然後,經過各地義士如雨後春筍般激烈的起義之後,光復了中國的半壁江山。光復完畢後,一個嶄新的中華民國從此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在武昌首義前後,影片中無數革命志士為中華民族的新生拋頭顱、灑熱血,捨生忘死的革命精神令我敬佩。他們那敢於犧牲的獻身精神,熠熠生輝,萬古流芳。
而在一百年後的今天,當年的辛亥革命留給我們的是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辛亥武昌首義精神,所謂它的精神,便可以概括為「愛國主義精神」、「創新精神」、「獻身精神」和「協作精神」而武昌起義的成功,與湖北革命黨人一呼百應、精誠團結的協作精神是分不開的。
辛亥革命值得紀念。辛亥革命的精神值得贊揚,值得我們學習。學習並了解辛亥革命,也是我們應該履行的職責。
《辛亥革命》里除了成龍在船艙與刺客對打的戲份,還有大量戰爭場面,以此來展現革命先行者們的大無畏奉獻犧牲精神。影片中有五場慘烈的戰爭戲,包括野戰、水戰、巷戰等。
據悉,為了還原戰爭的慘烈,增加真實感,導演張黎用近乎紀錄片的手法來拍攝這場戲,攝影師出身的他還採用了特殊的攝影技術,來拍攝演員們不間斷地移動和槍彈橫飛的驚險畫面。
該片有一場拍攝於遼寧阜新的露天煤礦曠野激戰戲尤為艱苦,拍攝地表面看風光迤邐,但實際上很危險,還有多處自燃現象,因而至今仍未對外開放。
革命軍的「戰壕」就設在一個深達200米的坑底,驅車盤旋下行需要十幾分鍾才可抵達。煤礦巨大的礦坑是天然的屏障,可以防止電影拍攝過程中的鏡頭穿幫,甚至可以避免外界的打擾,很適合拍攝大場面的戰爭戲。
⑻ 求電影《辛亥革命》影評,總800字,要500字左右感想
2011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的紀念日。這是一場空前絕後的革命,在中國歷史舞台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今天,我們去回顧它、銘記它,並必將把它給我們傳遞的一種精神和歷史使命延續到以後的無止盡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中去。時光流逝,歷史遠去。歲月可以改變滄海桑田,但是永遠無法抹去歷史在此間留下的烙印,那震耳發聵的槍聲將永遠定格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可以這樣說,隨著硝煙散去的那一刻起,人們就一直在探究這段歷史以期從中吸取有益的借鑒。
當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失敗之後,當轉瞬即逝的戊戌變法落幕之時。資產階級一場救國圖強的立憲運動在當時外寇橫行、內政腐朽的歷史背景下有條不紊的開展起來。廢帝制促共和為民族民權民生擔起天者大任;興同盟倡博愛號聯俄聯共聯心創生國之新元。一大批知識分子和有識之士滿懷著一腔熱血,用生命譜寫著一段可歌可泣的光輝篇章。那一腔不畏艱難、不怕犧牲的熱忱,值得我們去學習、去敬畏。
歷史總將這場革命一分為二的看待,說它既成功了又失敗了。我不否認它最終的勝利果實被賣國賊所竊取的失敗,但我覺得它的成功經驗遠比它的失敗教訓更值得銘刻在歷史的車輪上。它推翻了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統治,給水深火熱的中國燃起了新的希望;它推動了中國資產階級先進力量的進步,為新思想與新文化的傳播奠定了基礎;它讓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不論之後何人再復辟帝制,人們都會拿起武器去戰斗,去維護自己的利益,去捍衛自己的尊嚴。
一個世紀的光陰猶如彈指一揮間,歷史不容假設,所以我很難想像,如果100年前,沒有這樣一部分人為了心中的信念、自己的理想用拋頭顱灑熱血的方式執著的追尋新的希望,那麼如今的中國該是怎樣的一種場面?不過,既然歷史沒有留給我們血雨腥風的生活,沒有留給我們戎馬疆場的機會,那麼我們就該以新的方式開拓進取,去尋找利國利民的新道路。
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古人雲: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我們,這些生活在安樂世界裡的人們,怎該忘記這段歷史?如今的我們要做的已不是追尋夢境中童話般的天真,而是在現實世界裡腳踏實地的去踐行黨和國家賦予的光榮使命!要將孫中山先生「博愛」的思想發揚光大,即使道路崎嶇、布滿荊棘,也該微笑著握緊拳頭,因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⑼ 辛亥革命電影觀後感
辛亥革命被中國共產黨稱為是「中國歷史上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翻了滿清政府及中國實行二千餘年的封建皇權制度,建立了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在此之前的中國的歷次起義都是以一個朝代代替另一個朝代而結束,但辛亥革命卻徹底推翻帝制,並試圖建立新的政治體制——共和制。盡管後來民主共和的規則受到北洋軍閥多次不同程度的破壞,甚至一度有短暫帝制的復辟,但他們都不能從根本上顛覆眾望所歸的共和國體。
在辛亥革命後相當長的時間內,二千餘年的帝制、專制思想都沒有在中國完全消除,而且還一度具有相當的社會基礎。盡管中國共產黨聲稱在1949年建立的人民民主專政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了「真正的人民當家作主」,但一些人則認為,在實際運作上,所謂「真正的民主共和」還從來沒有得以在中國全面實行——無論是北洋政府、國民黨的南京國民政府、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
辛亥革命也是一場深刻的思想啟蒙運動。它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自漢代董仲舒以來的中國思想中,君臣關系是「三綱五常」中三綱之首,皇帝不僅是政治上的權威,也是文化中諸多價值觀念的重要依據與合法性的來源。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就在打破了帝制政治的價值觀和政治思想的同時,也對於中國傳統以儒家為主的諸多價值觀的權威性產生沖擊,致使在其後的新文化運動中一度出現打倒孔孟、「全盤西化」等民族虛無主義思想。文化權威的消失,也造成這一代知識分子產生前所未有的焦慮感,因此如無政府主義、自由主義、三民主義、社會主義(尤以具有明確進程的共產主義)等具有完整系統的新價值體系,成為了大批中國知識分子的新信仰。
辛亥革命對中國社會的影響並不如想像中來得大。辛亥革命雖然常被稱作「中國的資產階級革命」,但當時中國其實缺乏一個強大的資產階級,參與革命者也並非以資產階級為主,而革命的成功也未直接促成資產階級的進一步發展。而在傳統社會的改變上,辛亥革命只打倒了社會頂層的滿人權貴,但中國傳統地方社會居領導地位的各省士紳及漢人舊官僚,也大多在辛亥革命中轉投向革命而獲得地位,反而更加鞏固他們的地位。
辛亥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近代長達270多年的腐敗屈辱的清王朝,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推動了歷史的前進。
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辛亥革命以後,帝國主義不得不一再更換他們的在華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夠控制全局的統治工具,再也無力在中國建立比較穩定的統治秩序。
辛亥革命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民國建立以後,國內實業集團紛紛成立,開工廠、設銀行成為風氣。民族資本主義的經濟力量在短短的幾年內就有了顯著的增長,無產階級隊伍也迅速壯大起來。
辛亥革命對近代亞洲各國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運動,產生了比較廣泛的影響,特別是對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國的反對殖民主義的斗爭起了推動作用在亞洲的歷史上也是一次偉大的轉折。列寧把辛亥革命視為「亞洲的覺醒」。辛亥革命在亞洲打響了民主的第一槍
⑽ 辛亥革命電影的觀後感
在辛亥革命100年之時,這部影片《辛亥革命》最終以影象史記替觀眾們整理清楚了有關辛亥革命這件事的來龍去脈,即1911年到1912年日歷辛亥年裡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黨先與清王朝、後與北洋袁世凱完整的抗爭經過。
黃花崗七十二英烈之一的林覺民在電影的第一段落有壯烈的出場,他留下來的那篇知名的《與妻書》100以來一直被廣泛傳頌。
殊不知內容的確令人禁不住熱淚盈眶,與妻「吾摯愛汝」而又不得不「忍舍汝而死」分歧繁雜的情感。
對妻子的深情、對處在內憂外患中的偉大祖國的義務忍受著憂傷,忍受著無盡的捨不得,與妻子再也不見,犧牲於為世人謀永福的改革工作。
其感情之傑出,其改革品性之崇高,捨生忘死!如此優美的散文家信,風韻深厚,含義富澤 ,怎能讓人不愴然涕下!
正如孫中山常說,參與黃花崗起義的全部是博學多才的我國英雄少年;影片至最終也落在林覺民妻子陳意映和小孩的身上。
祖輩們為國犧牲只求換得下一代人可以過上美好生活,這也是影片著作里少有的能將大時代環境、重大事件歸一為家庭、小喜悲的一部,也是用意用近百年前的這宗重大事件影響現代人的一種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