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南京南京觀後感
《南京南京》讀後感思路可以圍繞沉重的主題去寫,揭示戰爭對人性的摧殘的一個過程,最後要銘記歷史,勿忘國恥。
正文:
今天看完《南京南京》,心情很沉重,五味雜陳,電影全程都是以黑白的畫面呈現,1937那一年,日本人佔領南京,數以萬計的中國人被俘虜。
陸劍雄協同戰友對日軍進行激烈的槍戰,但是以他們微弱而頑強抵抗最後還是被壓制了,女教師姜淑雲傾盡全力救更多的中國同胞,然而還是被控制,不甘屈辱,要求日本人角川殺了她。
貝拉的秘書唐先生,委曲求全,為了保護家人而做出了錯誤選擇,為此也付出了代價。舞女小江,女性的外殼下注入了一份剛強。印象最深的是日本人角川,他雖然是日本人同樣也是殺害中國人,但是他看過了很多人,事之後,他的心靈受到了巨大的沖擊。
有好幾刻,我眼淚不自覺的冒出每一幀都是慘無人道,足以讓各種銘記這段悲慘歷史,銘記歷史,勿忘國恥。
場景搭建
為了還原真實的南京城,劇組在長春斥資3000多萬,復原了南京這座800畝的廢墟城池。標明了南京城應有的結構,大小比例、房屋的位置等,於是劇組將重要場景的位置確定並一一還原。
由於資金限制,劇組沒能復原一個更大的南京,也沒能如早期繪制的效果圖那般,拍攝一幅南京城的俯瞰畫面 。而為了片中槍聲的製作,主創花了一年的時間做了仔細考證,並搭建了一個"聲音實驗場。
⑵ 南京南京的影評
南京大屠殺是中國人心中永遠的痛,我想這種感覺跟現在猶太人回望二戰集中營毒氣室的感覺還不一樣,除了悲憤,更多的是屈辱,畢竟這是一國之都,沒有經過像樣的抵抗就輕言放棄,任自己的子民變成魔鬼刀俎下的魚肉,對於一個政府來說,是不可原諒的。
《南京!南京!》從一開篇就真實地讓我體會到了那個裸露在狼群的末日危城裡彌漫著的恐懼和絕望,被炮彈蹂躪的千年古城牆,棄守的軍隊踩踏著同胞的屍體潰敗,這種恐懼和絕望自始至終地攫取著我,從放棄抵抗到尋求庇護到任人宰割,我看到的是一個不設防的城市面對豺狼的正面全裸。那轟然倒地的中山像與後來日軍佔領南京儀式上的祭祀舞蹈形成鋒利的對比,失去了民主民生民權信仰恩澤的南京,在她裸露的軀體上只有一群野獸在蛇行,這個場面帶給人強烈的視聽震撼,前面劇情中有幾次日軍練習跳舞的情節,到這里才知道那並非閑筆,所有的摧毀都是預謀和准備好的,而且,可能一直到今天,他們一直在准備。
(如果拋開政治因素和民族情緒,跳舞這場戲真的很精彩,觀賞性極高,那兩個日本鼓手太牛NB了!)
《南京!南京!》很大膽的一點是,陸川沒有按慣例用一條貫穿的個人命運情節線來組織全片,而且用的是一個參戰的日本兵角川的視角來審視和判斷所發生的一切。我徒勞地等待著男女主角命運的交集,但劉燁扮演的演員表上的男一號,中國軍官陸劍雄在影片三分之一處就死了,而這時高圓圓和范偉所扮演人物的故事還沒有真正展開,所以這部影片中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男女主角,這里的主角只有一個,那就是這座淪陷的城市。這樣做的結果是影片的紀實色彩大大增強,但卻部分剝奪了觀眾的觀影快感,因為這里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情節高潮,節奏缺乏變化,兩個小時郁結在觀眾心中的壓抑和絕望沒有得到有效的釋放,以至於到後來因感官疲憊而產生了一絲麻木,從而削弱了影片本應具有的感染力。不過這是見仁見智的事情,據說現在的故事格局是經過幾番修改最後形成的,如果能接受這種敘事模式,雖然看下來有點累,但也很過癮。
而影片中有幾處人為設置的敗筆不得不說,一個是在中國被俘軍隊在接受屠殺時爆發出的口號,這一點我在任何史料中都沒看到過有這樣的記載,這應該是導演借人物之口想要傳達給觀眾的情緒了,但在這里讓人一下子就跳出影片的情境了,讓我覺得很別扭。還有就是影片的結尾,出現了劇中出現人物的生卒年,我們都知道這些劇中人是虛構的,就算是有原型也不是原名了,而這樣的羅列太莫名其妙了,也許只為了最後出現的那行字:「小豆子,一直到現在還活著。」這個小豆子是最後被角川釋放的兩名倖存者之一,也許導演是想借這樣的設計來表現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但這樣的設計實在是太刻意了,即使要傳達這樣的意義也應該用更電影化的手法來表現,很多人都還記得《辛德勒的名單》中的那一縷燭光和那個小女孩在黑白影像中的那一抹紅色吧?
其實這樣沉重敘事力求真實還原歷史的電影很忌諱的一點就是導演替觀眾去思考,很直白地把導演意圖強加在觀眾身上,還有一點就是人為地拔高人物。范偉扮演的唐先生是這部影片中塑造最豐滿的一個角色,千方百計小心翼翼委曲求全,只為保護家人性命,甚至不惜與魔鬼交易,但我實在是看不出他有什麼理由和動機最後主動放棄生存的機會,至少影片中沒有給出充分的理由,也正由於此,他與妻子生離死別的一場戲盡管范偉和秦嵐的表演都很落力,但依舊感染不了我。還有就是角川這個軸心人物,我可以理解導演在這個人物身上賦予一些人性的光輝,其實這個人物前面的舉動都符合邏輯,包括他與日本慰安婦百合子的交往,對高圓圓扮演的姜淑雲的敬仰和成全,甚至到他放走了兩名戰俘,都可以視為是給為了救這兩人而死的姜淑雲一個交代,但讓他以自殺來為自己親歷的這場屠殺謝罪有點過了,據我所知這樣的事情並非沒有,但電影本身並沒有給我充分的說服力,我覺得這都是創作者在揠苗助長地拔高人物。
因此我覺得由於上述缺陷,《南京!南京!》很難被稱為是一部偉大的電影,但說它是一部優秀的具有較強藝術性的商業電影,則一點不為過,尤其是在技術層面上,陸川已經在盡可能的程度上做到最好了。
首先在置景服裝道具上,基本上無懈可擊。我看到了事先被反復炒作的劇組在天津和長春復原的南京城,殘垣斷壁,遍地瓦礫,極具質感,昔日繁華的六朝古都已經成為真正的人間地獄。陸川曾反復強調這是一部戰爭電影,但這部電影中真正的戰爭場面也就那麼十幾分鍾,但就是這十幾分鍾的巷戰也已經全面超越中國以前戰爭電影的拍攝水準了,凌厲的剪輯、逼真的聲效、一絲不苟的場面調度、靈活走位的斯坦尼康,將人物的反應、動機、戰術交代得清清楚楚,而且最終呈現效果異常的慘烈。
為了追求忠實記錄的真實效果,片中大量運用長鏡頭,其中最典型的一場應該是唐先生被處決一場,從點煙、交談、槍殺、補槍一氣呵成,到最後兩名日本人在前景說話,後景一直是半吊著的已經死亡的唐先生,絕佳的構圖,而且我們知道後景中一直低垂著的是范偉而不是替身,因為鏡頭沒有換過。後面姜淑雲之死也是同樣效果。在那個命賤如螻蟻的時期,影片中所有的死亡表現得都很乾脆,沒有任何的拖泥帶水,一條生命被剝奪,就是這么輕易,輕易得讓人心驚。
群眾演員的表現是考量一部大場面電影很重要的一個指標,即使是《投名狀》、《赤壁》這樣的超級製作,群眾演員穿幫的場面也比比皆是,有的還很嚴重(尤其是《投名狀》)。在《南京!南京!》中,人海場面有多處,我只發現了一個群眾演員笑場的穿幫鏡頭。小股日軍誤入小教堂一場戲,是將觀眾徹底拉入影片設置的絕望深淵的開始。數千中國人面對幾個驚慌失措的日本軍人舉起雙手,其實這幾千人一擁而上這幾個日本兵都能給活活踩死,但他們沒有,他們選擇屈服,這是一個喪失的反抗意識等待宰割的城市,這里的群眾演員表現出來的木然很到位,配合影片情境,我們可以感受到他們心裡的恐懼和茫然(典型的庫里肖夫實驗效應),可以說陸川對大場面的掌控能力還是很令人贊嘆的。
應該說看這樣的電影人人都應該是做好了一定的心理准備的,但看過之後依舊會有難以釋懷的壓抑。我覺得這部電影可貴的地方不是在於一味譴責侵略者的殘暴和獸性,它在試圖在更深的層次上探討我們為什麼會遭受這樣的一場劫難。
影片真正讓我動容的有兩個地方,一個是拉貝離開南京時面對難民們的下跪,盡管影片已經弱化了拉貝在這場屠殺中對中國人的救世主色彩,但他使得20萬人倖免於難畢竟是事實,對於一個已經完全喪失自保能力,僅靠求生本能苟延著尋找救命稻草的群體來說,值得反思的東西更多。所以最後日本人的祭祀之舞才會給我那麼大的沖擊力,那種陽剛、那種秩序、那種虔誠,都是當時的中國人所不具備的。這里就說到另一個讓我感動的場面,這名為了換取過冬物資帶頭去充當慰安婦、並最後被日本人蹂躪至死的妓女,至少她在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去保護自己的城市和人民。
也許會有人看完《南京!南京!》後會譴責這電影如何美化了日本人,但現在單純地用民族主義情緒去解讀那一場屠殺應該是遠遠不夠的,屠城的事不止日本人干過,真正的國恥不僅僅是別人強加於自己身上的傷害,還有這個民族無法保護自己、面對屠刀只能喪失血性地正面全裸的羸弱。
⑶ 南京!南京! 電影觀後感
《南京!南京!》是一部講述南京大屠殺的一部電影,生動地再現了當年我們的屈辱歷史。我看了這部電影後,很有感觸,所以給大家分享一下這部電影。
直面那段不堪的歷史,把日本人的野蠻、殘暴展現得淋漓盡致,也體現出中國人們頑強不屈的精神特點。日本人在南京城裡燒殺搶掠,舉行變態的殺人游戲,女人被淪為他們宣洩的工具,很可憐,演員們精湛的表演讓我們彷彿看到了歷史。
也從一個日本士兵的角度來剖析這場戰爭,他從一個人變得不是人,這就是戰爭給人們帶來的影響,戰爭讓家園支離破碎。
忘記歷史是可恥的,我們應該銘記歷史,時刻想著只有強大,才不會被欺負,所以認真學習,變強大,才會過得更好,才會有利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我們今天的生活來之不易,所以要好好珍惜。
⑷ 南京南京觀後感50字
思路:根據影片內容展開。
影片中最讓人難忘的場景應屬那個沉重慘烈的黃昏。國民黨軍隊,共產黨,抗日民眾,包括年幼的孩童都昂首挺胸地面對著日軍黑漆漆的槍口,奮盡全力地吶喊著,肅穆悲憤的面孔下是一聲聲「中國萬歲,中國不會亡。」。
那一刻,時間彷彿凝結,有的只是中國人民團結一心的豪言壯語。然而,現實往往是殘酷的。席捲而來的槍聲,遍地堆積的屍骸,刺目的鮮血,以及侵略者嘲諷的面孔。
(4)南京南京電影觀後感擴展閱讀:
《南京!南京!》塑造了一系列個性鮮明的中國女性形象,和所有優秀戰爭片一樣,柔美的女性和法西斯的刺刀形成強烈的對比。
江一燕飾演的妓女小江也是影片中的焦點人物;而江一燕也把妓女的妖媚和放縱表現得入木三分,但是並沒有遺失女性的愛心和寬容,當日本人包圍了難民營,勒令難民營的領導人交出一百名中國女性,江一燕和其他幾十個中國女孩子勇敢地站了出來,用一種接受恥辱的形式捍衛尊嚴。
⑸ 南京南京觀後感130字
南京南京觀後感(一)
沉重的心情溢於言表。曾經那一部震撼的電影《南京》還歷歷在目,而這部《南京!南京!》給我的更深的感慨。兩個突兀的感嘆號!屈辱,憤怒,心痛,已無法傾訴我心底的聲音。振聾發聵的影片將戰爭的醜陋在腦漿崩裂的那一刻畢現無疑。強暴,這種罪行,是人類的恥辱。
《南京南京》不可避免的點燃中華民族對日本帝國主義的刻骨仇恨。1937年,30萬中國人被屠殺,國殤,2009年,《南京南京》重啟了這段傷痛記憶,我們不能沒有危機意識,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我想,這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不二法門。
血淋淋的黑白色,聽到的是寂靜中的槍炮聲!日本人進城了,中國的大部隊開始逃跑,陸劍雄和他零零落落幾個不甘投降的弟兄手挽手地組成一堵人牆,阻止逃兵
的去路,他們不肯投降,一直在城裡偷襲日軍,直到一個個死去。日本人說:你們中國軍人真是厲害,我們進入南京城後,四處都是冷槍,我們不的不把很多建築物
都炸平,但是沒有一個人走出來!不屈與堅韌的因子一直存活在中華民族兒女的血性之中,極端環境下的反抗,是所有經歷過那段歷史的中國人用鮮血和犧牲構築的
中國精神。
歷史可以寬恕,但不能遺忘。
對於那樣一段歷史,已經成為了整個民族的死結,不是誰想顛倒和抹殺就能顛倒和
抹殺的,但想要記住同樣不容。一種空洞的仇恨,沒有可以附著的支點,這場屠殺已經離去了72年,當初倖存的人們也逐漸被時間帶走,但我希望那些鮮血淋漓的
傷口不要隨之消亡,我們未必需要一部片子來激起某種仇恨,然後去手刃仇人。最好的方式,不是哭訴,不是煽動,而是展示,還原那些被遺忘或者被忽視的點滴細
節,然後讓看到的後來人叩問自己的心,至於會得到什麼樣的回響,傷痛不能被繼承,更不能被強行灌輸,只能靠自己去直面,哪怕你看到的是一部被復原的電影,
只要它夠真誠。
⑹ 幫忙給點《南京,南京》的觀後感!
看了《南京南京》,本人被導演的無恥震驚了,這完全就是一部嚴重奴化中國人的奴才片子!昧著良心的導演竟然用這種民族悲情炒作,拍出來這么部意識形態上極端奴性的作品,可以說是無恥之極。
一、《南京南京》里中國人麻木不仁的行為,看出如下思想: 中國人被屠殺,不應該怪鬼子,誰讓中國人這么沒骨氣。所以中國人被屠殺是活該的,先反思的應該是中國人,這世界是弱肉強食的,鬼子是強者,是不需要反思的。所以鬼子去拜鬼社,改歷史書,更是強者名正言順的行為。中國人作為弱者,就應該逆來順受,而沒資格叫嚷。
二、《南京南京》里拉貝一事無成,灰溜溜地跑了,看出如下思想: 不要指望這些吹大牛的外國人,只會瞎咋呼招搖撞騙,根本靠不住,不要盲目接受他們的援助,因為這樣自搞一套,還容易惹火鬼子,把事情搞砸。相形之下,還是把希望寄託在鬼子的「人性」上,更有把握一些。鬼子如果都像角川一樣良心發現,不就停止屠殺了嗎?所以,當受到侵略時,不要企圖盲目地自救,或者盲目接受其他外國人援助。乖乖地等待鬼子的人性寬容,是最好的選擇。
三、《南京南京》里慰安婦是借的: 中國男人們,不要為你們的女人拚命,不值得。日本鬼子也是人,也有人性,所以有xing欲要發泄是正常的,人家辛辛苦苦來打仗,還要讓人家壓抑自己的慾望,多麼不人道。所以通過和平途徑借你們的女人就是最好的解決方式,只要你們不反抗,就啥事沒有,還有錢賺。所以皇軍下次再來XX你們女人的時候,請不要拚命,乖乖地把你們的女人借給我們XX,是最好的選擇。
四、《南京南京》里角川自殺 看見沒有,日本鬼子也是人,也是有著光輝而偉大的人性的。所以不應該對鬼子的國民性進行譴責。所有戰犯也應該釋放,日本鬼子沒有罪,有罪的是戰爭,戰爭摧毀了人性,所以要判罪就判該死的戰爭吧。下次鬼子再來中國殺啊奸啊,也照樣沒罪,僅僅是「戰爭又一次摧毀了人性」而已。所以,你的父母妻子姐妹被殺被X了,是該死的戰爭惹的禍,不要抱怨鬼子。 五、《南京南京》里小豆子被放後笑得一臉燦爛: 看見沒有,鬼子多麼仁慈,好人大大的有,就算在生死相搏的戰場上,也不會把你們殺光,還是會對你們網開一面的,所以下次鬼子再來,你們也不要反抗,人家總會留幾條命,讓剩下活著的人笑的開開心心的。所以,為保證戰後「和平」,讓笑容遍布「大東亞共榮圈」,特地在此重申一遍,不要反抗。
當今社會中,一些「對外友好人士們」,向來是害怕兩國間一些不河蟹的思想的,深怕這些矛盾會損害到自己利益。所以它們對這種奴化國人思想的片子,自然是竭力利用其占據的社會資源,忙不迭為其吹捧叫好。結果就是忽悠了一批沒腦子的腦殘跟風追捧。 隨著這片子大規模上映瘋狂宣傳,一些被奴化的醜陋思想,一些為侵略者開脫的言論也蔓延開了,什麼「日本鬼子也是人,雙方都是受害者,應該譴責戰爭而不是鬼子」,甚至開始對日本鬼子同情,理解甚至欣賞了……我無語了,如果照這樣奴化下去,不出幾十年,揚州、南京之事將再次重演。
⑺ 南京南京觀後感500字
《南京!南京!》是一部經典之作,陸川將觀眾帶入了戰爭瘋狂的無以言說的恐懼當中,真實地刻畫了戰爭的復雜性及英雄主義。
陸川的這部作品極具震撼力,每一個暴行、獸行都被活生生地從歷史中挖掘出來,重新編織到這部敘事史詩當中。攝影師曹郁採用的黑白影像讓畫面極具張力,影片一開始就有一種遙遠的歷史感。這絕對不是一部娛樂性的電影,但是,作為歷史的回憶和見證,它獨樹一幟。
3、角川正雄
日本進攻中國首都南京的部隊十六師團中的一名普通士兵。他趴在距離南京城外兩公里的戰壕里等候著進攻那座城市的時候,從來沒有想到攻陷南京之旅,會成為他的地獄之旅。
⑻ 南京南京影評
以一個全新升級的,大家情與理上很有可能沒法進行的角度進行描述。一部精彩紛呈的影目從此篇首。雄渾厚重的歷史時間是絕沒有明亮的顏色的,搖晃模糊不清的黑與白光圈好像更可以把人拉到那慘忍的修羅場上。
那一年的金陵城,日自己的匪軍踩踏,全部人性的劣根一下子都在這兒顯現出來。屠戮者的人間天堂,無辜者的地獄,都是在那一年的南京市。與很多很多同類型電影不一樣的是,《南京南京》推陳出新,竟借一個不是很起眼睛的日本士兵的眼來勾畫這一出悲劇,戰事下滅亡的人性
角川是一個平常的日本士兵,聽領導命令到達南京市,他並不是傳統式日軍侵華電影的日本兵,他好像也有一些人性的心地善良因素。錯殺我國美女學生後,他連連致歉,站也站不穩;幫首長洗澡的時候,他眼裡都是盼望思念,想念家鄉的圓月與家裡的媽媽
⑼ 南京南京觀後感2000字
1937年12月13日,日軍侵略者攻佔南京,由於中國國民黨軍隊抵抗失敗,大批的國民黨士兵潰逃出城,南京淪陷,30多萬軍民被慘遭屠殺,超多的女同胞被姦淫。
影片以一張張南京老城的照片拉開序幕,在炮火轟鳴中城牆在揚起的塵土中坍塌,畫面轉接進城門內,守城的國民黨三十六師的將士們用血肉之軀去阻止准備潰逃出城的國民黨官兵展開一場肉搏,那悲壯的場面,震撼著觀者的內心。
影片中太多的鏡頭讓我印象深刻,同時也感覺到了那種沉痛的情緒壓抑,從開始日軍進入教堂,那些神清麻木、內心絕望國人紛紛舉手投降,人人如同待殺的羔羊,沒有反抗的意識,沒有求活的舉動,此時讓人深刻感覺到失去國家保護的人民是最悲慘的人民。
日軍肆意屠殺中國人民的那一幕張狂殘忍的畫面讓我有著義憤填膺的感覺,但是看著影片中那些麻木的看客,我無法描述此時此刻的情感和情緒,當影片中出現超多的中國人被強奸、活埋、燒死,我腦袋一片空白。
生命在戰爭中是如此的弱小和不堪一擊。生命在殘酷的戰爭中沒有了活力和色彩,我無法想像那些屠殺者的內心是一種什麼樣的扭曲,應對著滿城的廢墟,應對著被蹂躪的成千上萬的婦女,應對著遍地的死屍……卻仍然繼續著獸性的發泄,繼續著暴行的肆虐。[由www.anmeiwen.com整理]
我想也許有些日軍士兵也是出於無奈,因為身為軍人的他們是在執行著日本帝國主義頭子的野蠻政策,同樣的他們也有爹娘和兄弟姐妹,所以當我看到角川的眼神和歇斯底里的吶喊,我猛然間明白了,明白了他也在痛恨這種慘無人道的殺戮,可迫於軍命的強制,他又不得不繼續著違背自我意願的行為,最終成為歷史唾罵的對象。那種無畏的掙扎、迷茫的彷徨、無奈的服從,從他捲入這場戰爭開始就一向伴隨著他。
影片從開始的鏡頭對准了這個主角開始,就打下了一個伏筆,被壓抑的情感最終要有一個爆發的突破點,讓人物的鮮明個性的刻畫到達一種轉折,在影片的結尾,主角角川在放走了即將被執行槍決的兩個中國人後,內心底層那種被壓抑與反抗壓抑的情緒到達了頂點,手中那把沾滿累累血跡的槍口對准了自我,以一種解脫了的簡單來結束了罪惡的生命,同時也結束了內心那種煎熬。
導演陸川說的好:南京是榮光之城,抵抗之城。不是處在當時環境是很難想像那時候的處境!「南京」留下來的是光榮,是懦弱,還是屈辱,就要看我們怎樣的去理解!就我觀看了影片後,從我個人的感情出發,我覺得南京的軍民在抵抗敵寇入侵的時候,顯得有些茫然和麻木,奮起反抗的力度不大,多數人的心態在驚恐中放下了求生的反抗,把自我的生命交給了對方變成任人宰割的羔羊。
影片中只有在做最終反抗的那一夥國民黨軍人因反抗失敗後被殺之前,一個士兵發自內心深處的吶喊,喊出了:「中國萬歲,中國不會亡!」的鼓舞人心的話語,之後大群人一齊喊出了:「中國萬歲,中國不會亡!」。那氣壯山河的氣勢,讓我的心被激勵起來,也讓我感到中國人民的不屈。
整個影片的情節緊扣著30多萬軍民被屠殺這一主題,造成這一歷史杯具的主要原因就是當時的國民政府放下了南京,國民黨眾多軍官不戰而逃,僅僅留下那些不願意逃跑的殘餘力量坐著頑強的抵抗,雖然在南京城內多次襲擊、擾亂敵人,但是最終因寡不敵眾而宣告失敗,從而致使30多萬軍民成為日軍屠刀下的冤魂。
影片中那個經典的畫面深深地印刻在我腦海中,就是小豆子最後逃了出來,吹著蒲公英,讓人感動,使人欣慰!
影片的結尾,出現了瞬間的彩色背景,我想那是導演的點睛之筆吧,從彩色背景中讓人看到了期望。就如導演陸川的一句話:那個時候,活著,是一種抗爭;而死亡,也是一種抗爭!
歷史留給我們的是痛苦,也是教訓,更是一種激厲,歷史也警示著我們一個簡單的道理,那就是中國只有強大了,才不會被外國欺躙,只有自我強盛了,人民也才有安全感和自豪感。歷史已經翻過了那一頁,但是留給我們的屈辱卻是永遠也翻但是去,讓我們銘記那段歷史,緬懷戰爭中為反抗入侵,保家衛國而獻出青春熱血和生命的軍民,讓我們永遠記住和平來之不易,歷史不可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