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跪求愛國電影觀後感,2000字左右
愛國影片《小兵張嘎》觀後感
誰不曾有過美麗的夢?誰不曾有過歡樂的童年?當你在明亮的教室里,你不覺得是一種幸福嗎?當我懷著好奇的心情看完了<<小兵張嘎>>這部電影後,我的心就像大海的波浪,久久不能平靜。我被主人公嘎子哥那熱愛祖國、不屈不撓的精神所感動,我對他充滿了敬佩。
一提起小兵張嘎,想必大家都熟悉吧!他不屈不撓的精神倍受人們敬仰。他小時候生活很苦,但為了改變人們艱苦的生活,他少時就參加了紅軍,他給紅軍戰士帶來了快樂。嘎子多次完成艱巨的任務,有一次,他屁股上中了敵人一槍,但他仍不顧傷痛毅然追擊。他有聰明的腦袋瓜,用一隻假槍就把敵人的首領捉了回去,為紅軍立了大功。我真佩服他的勇氣。嘎子的愛國熱情、機敏、滑稽、幽默、可愛、堅強不屈、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的精神感動了我。
看完電影,我思緒萬千也想到自己,嘎子的形象總在我腦海中浮現。嘎子與我雖然是同齡人,拿自己和他一相比真是天壤之別,我顯得是那麼渺小,真是慚愧之極。
現在的生活條件好了,我們生活在這科技發達的今天,可以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里學習,老師、父母對我們關懷備至,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奮發向上呢?哪又怎樣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呢?困難和挫折不僅在艱苦殘酷的戰爭年代,同樣也會出現在我們的學習中。我們只有像嘎子哥一樣,勇於挑戰困難和挫折,不斷努力,才能使逆境變為順境,從而到達理想的彼岸。
今天,我國已經步入新的歷史時期,加入世貿組織使我國與世界各國的聯系更加密切,機遇與挑戰並存,我們將面臨越來越多的新情況、新問題。推進我國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更需要我們不斷弘揚愛國主義的優良傳統。只有這樣,中華民族才能重振雄風,為人類文明與進步做出更大的貢獻。
回顧過去,我們雄心激揚;盛世年華,我們信心百倍;展望未來,我們豪情滿懷。滄桑的歲月已留痕,繁榮的祖國正興盛。這片熱土早已是天翻地覆慨而慷,龍騰虎躍今勝昔了。少年興則國興,少年強則國強。我們要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正確認識祖國的歷史和現實,增強愛國的情感和振興祖國的責任感,樹立民族自尊心與自信心;弘揚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高舉愛國旗幟,銳意進取,自強不息,艱苦奮斗,頑強拼搏,真正把愛國之志變成報國之行。
牢記苦難的昨天,珍惜美好的今天,建設更好的明天。魯迅先生說過:「人類血戰前行的歷史,正如煤的形成,當時用大量的木柴,而結果往往是一小塊。」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才有今天的和平社會,我們不能忘記「落後就要挨打」的教訓。我們是充滿希望的青少年,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我們,要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積極維護祖國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要熱愛祖國的歷史和文化,提高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祖國方興未艾的改革大潮中,一切要通過實踐去摸索,去開創。這就是新一代建設者的精神。我們要像張嘎那樣,做生活的強者,爭做祖國的有用人才。為了實現我們的光榮使命,我們必須努力學習,用最先進的科學技術和人類的燦爛文化武裝自己,為創造更加輝煌的民族文化而盡心盡力,為祖國的持久繁榮富強貢獻力量。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我堅信,在我們的不懈努力下,祖國的明天,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經濟更繁榮、人民更幸福、國力更強盛,祖國的明天更美好。
不應忘記的歷史——電影《東京審判》的觀後感
《東京審判》歷史背景
1946年3月20日,受中國國民政府的委任,作為遠東國際大法庭的中國法官,梅汝璈飛抵東京。東京的中國同仁及朋友為梅汝璈舉行了一個歡迎宴會,席間,顧毓秀鄭重地贈送了一把寶劍給梅汝璈。《大公報》記者肖南負責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全程跟蹤報道。在宴會上,他目睹了梅汝璈的激動和歡欣,但他卻預感到梅汝璈此行必定艱難……
9月18日晚,軍訓團組織06級新生在圖書館廣場觀看了電影《東京審判》。這部電影對我們來說不僅僅是視覺和聽覺上的震撼,更是心靈上的沖擊,點燃了心中雄雄的愛國主義熱情。我們為革命前輩的傲骨豪情而喝彩,為日本戰犯死不認罪而激憤,為最終的勝利而欣慰,充分感覺到身為一名中國人的驕傲。
東京審判,是國人給死難同胞的一個交代,是向世界討要公道的一場審判,這是一段真實而又不為所熟知的歷史。看了這部電影後,我覺得作為大學生的我們,即將成為國家的中流砥柱,成為未來的創造者,我們要從各方面鍛煉自己,使體魄更加強壯,技術更加先進,意志更加堅毅,思想更加成熟。
《東京審判》讓我學會用更加理性和成熟的心態面對這段苦難的歷史!
B. 您好,想寫一篇grease1978的觀後感
《中國1978》觀後感,看完了《中國1978》之後,看見了中國的天翻地覆的新模樣,看見了中國一步一步走向輝煌的腳印,《中國1978》用大量鮮為人知的史料和資料,揭示了黨和國家領導人在歷史發展的重要關頭對中國未來的思考,影片雖然以1978年中國發生的重大政治改革為背景,讓我對1978年的中國狀態有了更直觀的印象,是中國實現偉大歷史轉折的一年!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政治家鄧小平這樣論述中國的,如
《中國1978》觀後感
看這部紀錄片之前,其實心中隱隱有些許期待。雖然在這個速食至上的年代,愛國心早已成為了一種象徵意義的符號。許多老一輩看到現在的所謂的「90後」,都會冠以「叛逆」、「獨立」、「非主流」等標簽,甚至會批評我們「不愛國」。但其實,作為仍舊成長於傳統式教育,見過中西文化碰撞與交流的我們,在改革開放30餘年後的今日,愛國心早已成為了一種圖騰抑或烙印,跟著我們身上那些同樣鮮明的個性,深深融入血液。
正因為如此,聽到老師的推薦,我立刻去網上搜索資源,然後熬夜認真看了一遍。看完了《中國1978》之後,我並沒有像看完肥皂劇那樣哭得稀里嘩啦,也不像看完每一場抗戰電影那樣痛心疾首,更沒有像看完喜劇那樣哈哈大笑,反而是我久久不語,字幕演完後過了很久才起身,關掉電腦。
因為,我在為那一幕幕驚愕,在那裡,我看到了老百姓生活的不斷變化,看見了老一輩政治家不懈的努力,看見了中國的天翻地覆的新模樣,看見了中國一步一步走向輝煌的腳印。
《中國1978》用大量鮮為人知的史料和資料,揭示了黨和國家領導人在歷史發展的重要關頭對中國未來的思考,反映了人民群眾在那樣一個特殊的年代裡的喜怒哀樂和生活情感的變遷。既有宏大的數字,也有細節刻畫,是一部融思想性和藝術性為一體的成功的文獻紀錄作品。影片雖然以1978年中國發生的重大政治改革為背景,但穿插其中的都是與老百姓密切相關的生活故事,比方說在集市上看大戲、公園里談戀愛、理發店裡燙頭發等場景,還穿插有著名作家巴金、數學家陳景潤、電影人鄧婕等,讓我對1978年的中國狀態有了更直觀的印象。
1978年的中國,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都是令人懷念的。在這樣一個充滿激情的年代裡,也蘊藏著無數個體的情感記憶。
1978年,是中國實現偉大歷史轉折的一年!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政治家鄧小平這樣論述中國的1978年。1978年的中國,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一年。如果說1949年中國的變化是讓中國人民站了起來,那麼1978年的變化則標志著中華民族開始走向富裕道路。這一年,有無數中國人的命運因中國的變化而改變。從這一年開始,中國前進的每一個腳步都將引起全世界目光的關注。
1978年,是中國科學的春天!著名歷史學家、文學家郭沫若這樣描述中國的1978年。1978年的春天,中國各個大學校園迎來了「文革」十年後首批通過正規考試「擇優錄取」的大學新生;2月17日《人民日報》轉載老作家徐遲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這讓數學家陳景潤成為了當時中國擁有最高人氣和最多粉絲的「全民偶像」;3月18——31日全國科學大會在人民大會堂隆重召開,文學家郭沫若滿懷激情寫下了著名的《科學的春天》,這一切都讓知識、教育和科學在1978年的初春里重新得到人們尊重。
1978年,是中國實現偉大思想解放的一年!中國共產黨的卓越領導人胡耀邦這樣稱中國的1978年。1978年,中國的上上下下都在思索著。這一年,最為熱衷的集體活動就是討論。為了捍衛自由與真實的思想全國上下展開了關於真理標準的大討論。這場討論讓「真理」的聲音傳遍全國各地,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這一在今天看來極為普通的哲學命題則讓那個年代人們真正感受到了思想的解放,具有極大的意義。
一直以來,我們有目共睹,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民的面貌,社會主義中國
的面貌,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面旗幟,一條道路,一個理論體系」的推動下,我國在經濟、政治、文化、科技、民生、外交、綜合國力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改革開放初的新中國,就像蹣跚學步的嬰兒,似乎還沒有從文革的打擊中站立起來,階級斗爭引起的的社會動盪造成了經濟停滯。從1978年開始,我國開展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改革開放歷程,並且規劃了深圳、廈門、汕頭、珠海四地作為先行軍,以局部推動整體,從而帶動整個經濟體系的發展。不用懷疑,我們的領導班子成功了。
小時候聽姥姥講起她們生活,說她們小時候電視機是黑白的,買東西時用的是糧票,有時有一頓豆餅吃就已經很滿足了。我很是感慨,我們現在吃得是大魚大肉,尚且不滿足。幸而的是現在經濟發展,老三件「自行車」「縫紉機」「手錶」也漸漸被90年代的「彩電」「冰箱」「洗衣機」所取代,新世紀的手機、電腦、數碼產品多的眼花繚亂,各種電子產品層出不窮,人民的眼光漸漸提高,生活水平高了,對精神生活的要求也漸漸提高,因此,無數的人才就這樣在良好的氛圍里成長。
令人興奮不已的還有科技的發展,科技上兩彈一星發射到現在承載空間站的神七發射,我國已經由「東亞病夫」到無人敢忽視的東方巨人。無論是經濟、政治、文化,還是科技、體育方面,我們國家的綜合國力再也不容忽視。
日月如梭,光陰似箭。彈指一揮間,又一個五年計劃開展了,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安康。在瀏覽歷史中反省,在反省中進步。盡管我們現在生活舒適安逸,但我們不能忘記那些為了今天我們這種生活不懈努力的老一輩們,不能忘記那些曾經過著艱難困苦生活的上一代人,銘記於心,身體力行,為祖國的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我再次堅定了自己踏入大學時的決心。或許,這才是老師讓我們看這部電影的最大用心,這才是我的最大收獲!
1978
一、確定主題脈絡,放飛時代夢想
在1978年的中國,無論是政治、經濟,還是社會生活,都發生著太多的變化,究竟選擇哪些事件和故事?對這些事件又如何進行結構?因為所承載的使命,《中國1978》首先要做到主題方向明確、重大事件無遺漏,其次要貼近生活、貼近觀眾。在這一原則的指導下,我們確定了這樣一個創作思路,就是在大事件方面重點表現1978年黨的科教路線、思想路線、組織路線、政治路線所發生的偉大轉折,在這四個大的轉折中間穿插一些社會生活的變化。
如何將影片豐富的內容在90分鍾的篇幅內「串」起來也是一個問題。在一次次的稿子修改過程中,我發現在1978這個充滿激情的年代裡,所有中國人都懷揣著夢想,而這些夢想在1978這一年又都有著實現的可能。因此我在文稿的修改過程中,始終在用「夢想」這個詞作為主題來貫穿全片,也可以說,《中國1978》的一個隱含的主題就是「夢想」。在《中國
1978》全片的解說中,我們有20多處用到了「夢」這個詞彙,也正是「夢」這一隱含的主線使得全片在結構上能夠顯得更加完整。
二、用現代視角回望1978年
《中國1978》最初就定位在歷史文獻紀錄影片,其內容和素材也大都來自歷史影像資料,如何讓這些珍貴的歷史影像走進現代觀眾的生活,與當今社會發生關聯是在創作上要考慮的另一個問題。
我們決定以1978這一年份為框架,以今天的視角回看1978,將2008這一時代特點貫穿全片,以凸顯今天製作這部影片的意義。我們用了一個現在北京電報大樓的時鍾畫面由彩色變黑白的手法將觀眾很自然地帶回到了1978年那個特殊的年份。這一開篇明確了影片故事講述的視角。
在影片的其他段落,每講述一段1978年的故事,我們也都盡可能地以今天的角度來切入主題。例如敘述1978年數學家陳景潤的故事,就是從今天的年輕人切入的。這既可以調動年輕觀眾對影片的興趣,也可以引出年齡大些的觀眾對當年心中偶像的懷念。
在主題歌《我生在1978》的創作上,我們也作了一些探索。主題歌從另外一個方面為影片加入了現代視角,強化了1978年對於我們今天的意義,也強化了影片為改革開放而作的主題。
而對於主題歌音樂的創作,我們根據歌詞內容的風格明確了採取RAP說唱的形式。但事實上,影片播出之後,主題歌《我生在1978》也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
對影片的剪輯,我們也強調盡量採取一些歷史與現代對比的手法來強調30年間中國的變化。
三、用情感尋找昨天的記憶
1978年的中國,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都是令人懷念的。在這樣一個充滿激情的年代裡,也蘊藏著無數個體的情感記憶,我們在影片的創作過程中盡量通過影像資料和故事敘述來喚起人們的激情。
因為主題需要,我們除了選擇一些大的政治生活事件和影像外,還挖掘了一些以前不為人知的、與人們日常生活相關或是人們普遍關心的人物和事件來豐富影片內容。此外,影片大量運用了中國人共有的集體記憶,這些集體記憶中蘊含著每個不同個體的情感,構成了我們所有觀眾對1978那個特定年代的懷戀之情。
在「中央新影」珍貴的影像資料中,我們發現並運用了大量的1978年那個時代的名人鏡頭,他們是我們曾經的偶像,通過這些公眾人物可以喚起人們對那個年代的懷念,也可以通過這些人物30年間的形象變化來表達歷史的厚重。
C. 愛國電影觀後感350字左右的
愛國影片《小兵張嘎》觀後感
誰不曾有過美麗的夢?誰不曾有過歡樂的童年?當你在明亮的教室里,你不覺得是一種幸福嗎?當我懷著好奇的心情看完了<<小兵張嘎>>這部電影後,我的心就像大海的波浪,久久不能平靜。我被主人公嘎子哥那熱愛祖國、不屈不撓的精神所感動,我對他充滿了敬佩。
一提起小兵張嘎,想必大家都熟悉吧!他不屈不撓的精神倍受人們敬仰。他小時候生活很苦,但為了改變人們艱苦的生活,他少時就參加了紅軍,他給紅軍戰士帶來了快樂。嘎子多次完成艱巨的任務,有一次,他屁股上中了敵人一槍,但他仍不顧傷痛毅然追擊。他有聰明的腦袋瓜,用一隻假槍就把敵人的首領捉了回去,為紅軍立了大功。我真佩服他的勇氣。嘎子的愛國熱情、機敏、滑稽、幽默、可愛、堅強的精神感動了我,他那小英雄的形象深深的刻在了我的心中。
看完電影,我思緒萬千也想到自己,嘎子的形象總在我腦海中浮現。嘎子與我雖然是同齡人,拿自己和他一相比真是天壤之別,我顯得是那麼渺小,真是慚愧之極。
現在的生活條件好了,我們生活在這科技發達的今天,可以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里學習,老師、父母對我們關懷備至,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奮發向上呢?哪又怎樣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呢?困難和挫折不僅在艱苦殘酷的戰爭年代,同樣也會出現在我們的學習中。我們只有像嘎子哥一樣,勇於挑戰困難和挫折,不斷努力,才能使逆境變為順境,從而到達理想的彼岸。
為了實現我們的光榮使命,我們必須努力學習,用最先進的科學技術和人類的燦爛文化武裝自己,為創造更加輝煌的民族文化而盡心盡力,為祖國的持久繁榮富強貢獻力量。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我堅信,在我們的不懈努力下,祖國的明天,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經濟更繁榮、人民更幸福、國力更強盛,祖國的明天更美好。
D. 關於電影<大學新生>的影評
She's hot, she's cool, she ain't ho(?), she has a style, she has class...(剩下的記不住了)
想成為Kappa的精英女孩兒嗎?享受學校里80%學生羨慕的眼光?那麼就把自己的頭發染成金黃色,追求Prada,Gucci and Chanel,學會細聲細氣的和男孩說話,學會無懈可擊的化妝術,學會自覺抵抗冰淇淋和Pizza,遠離讓你變成胖子的食物.
這就是做一個傳統意義上精英的代價,放棄做你自己,成為一個近乎於完美的人.漂亮富有頭腦聰明品位絕佳的,擁有大批追隨者和無可挑剔的男朋友的學生會主席Rachel似乎生來就是上帝的寵兒.然而這樣一位近乎於完美的精英被大大咧咧男孩兒性格的Sydney White擊敗.
完美的被有缺點的擊敗,在美好的電影世界中絕不是第一次."I AM Dork"的大膽表達,在我看來和我是流氓我怕誰的勁頭也差不多.我就是御宅,我就是自閉,我就是Geek, so what? 重點是,我是我,我是真實的.
但是,學習精英有錯嗎?我一直在想,我們應該是鼓勵向精英學習,還是做一個舒服的怪人,管別人的眼光呢? 精英沒有錯,精英絕對值得大眾學習,就是因為難以做到,所以才被大眾所仰慕並加以神話.
本片的著眼點不在於批判精英,而是刻意地強調了作一個普通人的重要.事實上你可以選擇做一個怪人,可以選擇做一個精英,當然也可以選擇做一個有怪人傾向的精英或者有精英傾向的怪人.問題的重點在於你是真實的,你所追求的和你的心是一致的,並不會為自己追求的東西和別人不同而痛苦,也不會為了追求別人的夢想而迷失,那麼你就是美好的.
Fight for what you are believing in.
聽到這句勵志青春片里的常見對白,
站在青黃不接的青春尾巴上的我,
還是忍不住熱淚盈眶了.
E. 觀看一部愛國主義電影後的觀後感 550字以上
不應忘記的歷史——電影《東京審判》的觀後感
《東京審判》歷史背景
1946年3月20日,受中國國民政府的委任,作為遠東國際大法庭的中國法官,梅汝璈飛抵東京。東京的中國同仁及朋友為梅汝璈舉行了一個歡迎宴會,席間,顧毓秀鄭重地贈送了一把寶劍給梅汝璈。《大公報》記者肖南負責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全程跟蹤報道。在宴會上,他目睹了梅汝璈的激動和歡欣,但他卻預感到梅汝璈此行必定艱難……
9月18日晚,軍訓團組織06級新生在圖書館廣場觀看了電影《東京審判》。這部電影對我們來說不僅僅是視覺和聽覺上的震撼,更是心靈上的沖擊,點燃了心中雄雄的愛國主義熱情。我們為革命前輩的傲骨豪情而喝彩,為日本戰犯死不認罪而激憤,為最終的勝利而欣慰,充分感覺到身為一名中國人的驕傲。
東京審判,是國人給死難同胞的一個交代,是向世界討要公道的一場審判,這是一段真實而又不為所熟知的歷史。看了這部電影後,我覺得作為大學生的我們,即將成為國家的中流砥柱,成為未來的創造者,我們要從各方面鍛煉自己,使體魄更加強壯,技術更加先進,意志更加堅毅,思想更加成熟。
《東京審判》讓我學會用更加理性和成熟的心態面對這段苦難的歷史……
F. 電影《大學新生》英文觀後感
This modern retelling of the classic fairytale follows a beautiful college freshman as she pledges her late mother's once dignified sorority. But after discovering that today's sisterhood is not what it used to be, Sydney finds her new home away from home with seven outcasts. With the help of her socially challenged new friends, Sydney will take on the reigning campus queen to attempt to transform the school's misguided social hierarchy
G. 致我們逝去的青春觀後感
青春,是永不妥協的抗爭。青春,是美妙無窮的樂曲。青春,是無法言喻的情愫。 青春,是用來懷念的。 是奔著趙薇執導的電影才看的,本以為不過是狗血雷人的情節,校園愛情故事,嬉笑怒罵,千篇一律……可兩個小時終把這部影片看完後,內心久久無法平靜。 大學入學的青澀,好奇與惶恐,仍記憶猶新。男女生宿舍的卧談會,放肆,不羈。新生入社團的好奇,迷茫。食堂打飯的長龍隊伍,著急,等待。自修室的努力奮爭,靜謐,希望。激動人心的校園招聘會,熱鬧紛繁的畢業典禮,瀟灑瘋狂的散夥飯,還有那轟轟烈烈的愛情……一邊被電影的鏡頭深深吸引,一邊被鏡頭帶回到曾經美好的歲月。穿越時空的場景交叉在一起,是情不自禁,是忍俊不禁,亦是不知所措,感慨萬千。 被敢愛敢恨,瀟灑率真的鄭微所折服。愛情是需要勇敢的,需要自己去創造機會的。所以,鄭微遵循內心深處的想法,用她的真心與誠摯,又有點賴皮,發揮螞蝗精神。打動了人生只能建一次高樓的陳孝正,而放棄了富二代的痴情與苦苦追求。「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別以為我的紅旗插不到你的火星上。」鄭微對愛情的執著,觸動心弦。可天公不作美,事與願違,陳孝正因為選擇公派留學,而舍棄了微微的真愛。一顆最美的流星,也有隕落的時候。但是畢竟留下過痕跡。而鄭微仍然逞強且倔強的說:「愛情是不會死人的。」可誰能想得到,阮菀的意外車禍,就是最大的諷刺,原來「愛情是會死人的」。 阮莞,溫柔嫻淑,大學時期,男生們心中的女神。可偏偏對初戀趙世永死心塌地。可謂是「一片冰心在玉壺」,卻換來個「消香玉損」。能夠在男友做錯事情時,幫他主動承擔責任,並把事情解決很好,時間恐怕也只有熒幕中的女人了。可再回校的火車上的撕心裂肺,又有誰能夠體味。她的寬容,她的付出,她的傻瓜式愛情,終將是青春路上的遺憾。更是趙世勇的損失與愧疚。校園小路上的信誓旦旦,夜色星空下的海誓山盟,只願做來世的山伯英台。 整部影片中最不喜歡的就是趙世勇這一角色了。因為你的懦弱,因為你所謂的孝順,因為你的最後的演唱會,因為……可是,愛情的世界裡是沒有理由的,沒有對錯之分的,有的只是願意與不願意。你也只能用最後的淚水來祭奠消逝的美好青春。 娟娟,現實社會造就的現實女孩。從剛步入大學校園起,目標明確,學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觀念已是根深蒂固。她說:「窮人家的孩子的愛情是燒不起的。」最終如願以償,做了有錢人家的太太,兼兩個孩子的後媽。可她覺得日子很滿足,很滋潤。對於娟娟個人而言,未嘗不是個好的歸宿。你的青春你做主。 假小子,朱小北。一頭清爽帥氣的發型,一張稚嫩略顯心酸的面孔。她真實,勤儉,自力更生。人窮志不窮。最終忍受不了別人的歧視與屈辱,將內心的委屈爆發在砸壞學校的超市上。從此,小北的大學生活畫上了句號。一段友情終究是未能圓滿。 陳孝正,讓我想到了《北京愛情故事》里的石頭,渴盼的成功路上需要已失去愛情為代價。總是以後的輝煌無數,也難以彌補曾經的過錯,曾經的迷失。 許開陽,典型的富二代。有追求,有努力,雖然沒有成功,但畢竟追逐過,便沒有遺憾了。 哪裡都能張開的張開,甘願做配角,有心靈陪伴守護者阮菀。愛一個人不一定要擁有,只要她開心,快樂就好。張開,你真的很棒,真的很能放得開,想得開。因為你,我們又再次相信愛情了。 有人說電影為什麼沒有結尾呢?有情人終成眷屬不好嗎?哪怕重新有個人生的起點也能減輕內心的孤苦啊!這就是趙薇的高明之處吧。肆無忌憚地青春年華,誰能預料結局,誰又能預料結局。沒有結尾,勝似結尾,正如韶光年華,彈指間已逝,一瞬間永恆。 青春,沒有好與壞,只有擁有與逝去。 是的,青春是用來懷念的。
H. 電影『大學新生』英文影評
大學新生英文劇情介紹:
This modern retelling of the classic fairytale follows a beautiful college freshman as she pledges her late mother's once dignified sorority. But after discovering that today's sisterhood is not what it used to be, Sydney finds her new home away from home with seven outcasts. With the help of her socially challenged new friends, Sydney will take on the reigning campus queen to attempt to transform the school's misguided social hierarchy.
I. 三傻大鬧寶萊塢觀後感
人活著有太多身不由己,能像蘭徹那樣跟著感覺走實屬不易。法爾漢熱愛攝影,卻苦於父親的阻攔,只能在帝國學院攻讀他並不感興趣的工程學,於是他成了倒數第二,但當他決定從事攝影的時候,成功向他打開了一扇門;拉杜,一個貧苦學生,面臨家庭帶來的各種壓力,只能寄希望於神,他對現實的畏懼與逃避讓他穩居倒數第一,但當他丟掉畏懼,勇敢面對生活時,幸運女神真的朝他招手了。也許就如蘭徹所說:很多時候,我們由於各種原因,不能選擇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但是有時候,只要你勇於跨出那一步,說不定就可以改變你今後的人生。而我,一名迷惘的大學新生,看完這部電影的最大感觸就是:followmyheart。
在這個快節奏時代,生活就像腳底下抹了油一樣根本停不下來。車子、房子、票子似千斤鼎重重的砸向人們,而我雖然還算是涉世未深的小姑娘,一隻腳卻也踏進了社會的泥淖,漸漸無法自拔。「病毒」的經典台詞「人生就是賽跑,要麼全速向前,要麼徹底完蛋」一遍又一遍響徹腦海,其實院長說的並沒有錯,這就是現實生活的真實寫照。可那畢竟是電影,是虛幻,需要讓我們在一片混沌中看到希望的微光,所以院長成了病毒,蘭徹的生活方式則成了一碗心靈雞湯。但願人們的心智沒有被現實徹底荼毒,還能在朦朧中找到心的方向。
其實看這部電影我的內心很糾結,我不得不承認院長說的,可我同樣佩服蘭徹的生活態度。就像在現實里,我深諳現實的殘酷性,卻幻想能隨心而活,做一個走心的人。「長尾杜鵑從來不自己築巢,他只在別人的巢里下蛋,要孵蛋的時候他們會怎樣?他們會把其他的誕從巢里擠出去,競爭結束了,他們的生命從謀殺開始,這就是大自然——要麼競爭,要麼死……」。物競天擇,適者生存___達爾文若干年前提出的生物進化論已經告訴世人優勝劣汰的道理,但或許違心的優勝者風光的活著也只是沒有真性情的屍體。在戲里,法爾漢和拉杜的經歷就像死而復生,就像凋零的樹梢又長出了新意。在現實里,我又能不能朝著心之所向,開出絢爛的花呢?
電影的最後,三傻終於在蘭徹的學校重聚,而蘭徹與女主的愛情也圓滿結局。故事類似喜劇,但又並不是順風順水,也許就是為了告訴在現實里起起伏伏的我們:跟著感覺走,終會等到柳暗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