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電影《傲慢與偏見》精彩影評
《傲慢與偏見》這部小說無疑是英國女作家簡·奧斯汀最受歡迎的作品之一,原著對男女之間微妙感情的適度把握令人嘆為觀止,因此自從1813年小說正式出版以來,擁躉無數,備受追捧,更是數次被改編成不同版本的影視作品。2005年,英國導演喬·懷特遵從著「原汁原味」的法則將這部經典名著再次搬上了大銀幕,用傳統的故事敘述和全新的視覺表現,將十八,十九世紀的英國勾勒成一幅流動著的社會風情畫。影片華麗的場景,美麗的田園風光和優美典雅的音樂,不僅將人們帶回了那個充滿典雅與高貴的純真年代,也讓我們領略到純英國文學衍生出的深厚魅力。 或許,現實中的生活本來就太過沉重,人人都想有個做夢的機會,而影片《傲慢與偏見》恰好給了我們這樣一個機會,讓智慧得以與美貌並重,使得平凡的我們在獲得一份輕松愉悅的心情同時,也能看到一點對情感的希望,從而更加努力地去找尋屬於自己的幸福。而只要人類存在,戀愛婚嫁就是永遠的主題,演不盡的,又何止是一版版的《傲慢與偏見》。相信我們還會對十年乃至五十年後的《傲慢與偏見》滿懷熱情和期待。
2. 請一篇電影《阿拉伯人的勞倫斯》的影評
我磨蹭了好久才開始寫這篇文章,因為一方面,這部電影已經有太多的人為它寫下文字,而電影的主角也早在他那個時代就已成為傳奇。但是另一方面,在花了3小時 45分鍾後看完這部電影(天曉得,這是我6歲以後第一次看一部有「intermission」中場休息的電影!),並查看了很多資料後,我又確實想寫些什 么。而耽誤我動筆的最大問題在於:這部篇幅宏大的電影述說的寵大故事,有太多太多可說,我又從何處說起?組織文章是件辛苦的事情,既然又沒有稿費拿,那麼 我乾脆就東一榔頭西一棒子的想到哪裡講到哪裡吧。
關鍵詞1:史詩
據說在一次調查中,影迷們選出的最優秀史詩片就是《阿拉伯的勞倫斯》。看完這部電影我一點也不驚訝,實際上,從片頭那波瀾壯闊的音樂一響起我就清楚,這不會是一部名不副實的電影。對於一部拍攝於六十年代初的電影來說,《阿拉伯的勞倫斯》完美的讓人驚嘆,那些沙漠中的鏡頭,讓人感到漫漫黃沙,從眼前到天邊。在勞倫斯返程去找尋掉隊的同伴時,等待他的隨從向遠處眺望,在炙熱太陽的烘烤下,地平線都升騰著熱氣,一望無際都是沙子沙子沙子,直到一個極小極小的黑點出現……攝影師的功力只能用神乎其技來形容。另外,在幾個騎兵團 體作戰的場景中,影片也表現出了非凡的氣魄,在沙丘上冒出的一片片阿拉伯騎士,和馬踏蹄濺的陣陣漫天黃沙,讓我感受到了巨大的震撼,這種氣魄並非現代電腦 技術做出的0和1可以比擬。
關鍵詞2:英雄
勞倫斯在他自己的時代就已經是一個英雄,影片中的記者本特利,其實就是歷史上的美國旅行家兼記者洛維爾·托馬斯(Lowell Thomas),他所寫關於勞倫斯策動的阿拉伯起義(The Arab Revolt)的轟動一時的報告文學,還有勞倫斯的自傳體記錄《智慧的七柱》, 都是他成名的原因。在我看來,勞倫斯身上的閃光點有兩處,其一是敢於創造奇跡,其二,他是個真正崇尚自由的人。不向命運屈服這一點已經被無數人寫過,在勞 倫斯折回沙漠中,孤身一人尋找迷失同伴,他不相信阿里所說的「命運已定註定」,他要向阿拉伯人證明,他能夠改寫命運,他能夠創造奇跡,他冒險嘗試,他成功 了,他把同伴救出沙漠的那一刻,才真正的成為「阿拉伯的勞倫斯」,阿拉伯人才真正的接納、信任他。當然,後來他奇襲阿卡巴,又運用游擊戰術,襲擊鐵路,大 大牽制了奧斯曼帝國的軍事力量,並且憑借高超的外交能力,斡旋於阿拉伯各部落間,使得阿拉伯人空前的團結起來,這些赫赫功勛,不但使其真正成為一個英雄,更被希特勒所敬佩。
至於為什麼我說,勞倫斯是個真正的自由主義者,原因就在於,他能夠幫助一個弱小的民族抵抗強權,爭取自由。餘光中說過「有兩個人幫助弱小的民族抵抗強大的奧 斯曼帝國,一個失敗了,一個成功了,他們都畢業於著名學府,他們又都英年早逝,前一個是拜倫,後一個是阿拉伯的勞倫斯。」拜倫的自由精神,看看我BLOG 簡介裡面的詩就明白,而勞倫斯的自由精神,在於他無分等級,無分國界的為人們爭取自由。威廉·華萊士為自己人民的自由而戰,可謂無畏,可謂榮耀;而勞倫斯 為了異國他鄉人民的自由,向自己的政府討價還價,嘔心瀝血,可謂無私,可謂偉大,可謂人傑!在開羅的將軍們承諾「英國不想統治阿拉伯」「大馬士革可以作為 阿拉伯議會所在地」的時候,勞倫斯真的相信他們會把自由還給阿拉伯人嗎?這位牛津的畢業生,真的認為他的祖國以及協約國會讓阿拉伯人統一、建國?我認為不,這就是他星夜行軍,想要他的阿拉伯部隊率先攻下大馬士革的原因。他心裡其實明白,讓英國和法國舍棄自己的殖民地,舍棄自己的戰利品,靠他一己之力,雖然他已經是個舉世聞名的英雄,卻是絕對辦不到的。果然,他失敗了,敗在祖國狡猾的將軍們手裡,更敗在他殫精竭力想要解放的人民手裡——阿拉伯人的不團結, 毀了他們的自由。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向任何人,任何權利挑戰,為了自己的信念,這就是勞倫斯最光輝的一面。
由於感覺自己爭取阿拉伯獨立的事業被政治家出賣,勞倫斯在戰後拒絕出任總督等職位,而是選擇隱居生活。
關鍵詞3:平凡人
在電影中,勞倫斯被俘後受盡折磨,終於回到開羅,而他的長官卻又要叫他執行任務,這時勞倫斯已經接近崩潰,他說道:Leave me alone!(這句話其實隱含著更加深刻的暗示,一會再說)勞倫斯希望他是個平凡人,他是個同性戀,而且,用現在的話來說,還是個受虐狂(合上你那張大的嘴巴,我們一會再說),他脆弱而敏感,從秘密和缺點上來看,他是個平凡人,但是從能力上來看,他又是個卓越的人。這樣活著,確實痛苦。
對於勞倫斯其人,片中有兩句話非常值得注意,一句出自費瑟王子之口:With major Lawrence mercy is a passion, with me it』s merely good manners.另一句出自勞倫斯本人,意思是他殺了一個人,但是卻發現自己enjoy it.導演想表達什麼暗示什麼在這里都不再重要,重要的是這部電影從神壇上捧下了勞倫斯的塑像,讓他變成一個活生生的人,有缺點的人。
當然,順便提一下,電影中對於勞倫斯的塑造也有不實之處,此處還甚為讓人不快,我引用Wiki 上的文字:
The real Lawrence actually shunned the limelight, as evidenced by his attempts after the war to hide under various assumed names. Even ring the war, Lowell Thomas wrote (in With Lawrence in Arabia) that he could only take pictures of Lawrence by tricking him (though he did later agree to pose for several pictures for Thomas' stage show). Thomas's famous comment that Lawrence "had a genius for backing into the limelight" referred to the fact that his extraordinary actions prevented him from being as private as he would have liked to have been, not anything to do with self-promotion or egotism at all.
我簡略說一下,大意就是勞倫斯是個非常不喜歡「炒作」自己的人,但是電影中的勞倫斯經常在鏡頭前擺pose,還被記者稱為是「愛現王」,這點不知道編劇是怎麼想的。
關鍵詞4:同性戀的暗示
關於勞倫斯是同性戀的問題,很多歷史學家、傳記作家已經考證已久,但依然是個迷。說實話,我看到這部電影的時候,第一印象就是:哇,好超前,60年代的片子就已經在同性戀上做文章了!果然一查,電影中有很多同性戀的暗示,比如勞倫斯女性化的舉止和瘦弱的體態,碧藍色的溫柔眼神和多愁善感、不注重軍人禮節等等,尤其是勞倫斯身邊的兩位阿拉伯校帥哥,非常明顯的在暗示什麼,最明顯的暗示在那一句「Leave me alone!」要知道將軍當時就說:「說出這句話也太柔弱了。」何止是柔弱,一個軍人在這種時刻說出這樣的話,簡直就是纖細敏感到極點。(莫非其勞倫斯還是小受……)
對此,Wiki上是這樣說的:
勞倫斯作品中的一些章節,以及他在軍中同事的回憶,反映出他有性受虐狂傾向,喜歡鞭打和肉體的痛苦。1917年12 月,勞倫斯曾在漢志鐵路沿線的德拉被土軍抓獲並遭強奸和鞭打。勞倫斯另一個引人爭議的話題是其性取向。《智慧的七柱》一書署明「致S.A.」的序言,被認 為是寫給一個叫達霍姆(Dahoum全名為謝赫·艾哈邁德,Sheikh Ahmed)的14歲阿拉伯男孩的情詩(見引文)。達霍姆曾於1914年和勞倫斯一起在卡赫美士考古工地工作,兩人關系密切,勞倫斯拒絕澄清兩人有肉體關 系的傳言,並在返回英國時將達霍姆帶回國與其同居。1916年,勞倫斯將達霍姆派往奧斯曼帝國統治下的阿拉伯北部聯系阿拉伯民族主義分子,1917年,達霍姆因斑疹傷寒去世。勞倫斯後來在《智慧的七柱》中說,他的夢想——為阿拉伯人民贏得政治自由——本意就是想作為一份禮物送給達霍姆的。
Wiki上還說:
In Seven Pillars, Lawrence claims that while reconnoitering Deraa in Arab disguise he was captured and tortured. Many critics have read this account as describing homosexual rape, and have used this to suggest that Lawrence was homosexual.
Reports from a man whom Lawrence hired to give him beatings make it clear that he had unconventional tastes, notably masochism.
It should be noted that those who attest that T.E. Lawrence was possibly a homosexual are primarily biographers and researchers who had never even encountered him.
說了半天等於什麼都沒有說,不過對於此點,電影中確實有非常多的暗示,比如那個勞倫斯帶進英軍酒吧的阿拉伯青年,原形應該就是Dahoum。1913年左右在一次南土耳其的考古挖掘中兩人相遇,勞倫斯教他攝影,讀寫,Dahoum成為了他的助手。後來兩人搬到一起住,勞倫斯為他塑了一尊裸體像並放到了兩人房子的頂上。Dahoum還是一名摔交手(wrestler)。戰爭爆發時,勞倫斯遠在英國,兩人再未能會 面,Dahoum1918年死於斑疹傷寒(另一位著名的同性戀亞歷山大大帝也是死於此病),終於天人永隔。
電影中還有一處著名的暗示,就是勞倫斯被俘時,到底發生了什麼,那位土耳其省長捏掐勞倫斯的白皙肌膚時,還有那位土耳其士兵行刑時,臉上都浮現出無比猥褻的表情,而勞倫斯被從囚室扔到街上時,第一個動作是把臉轉過去,深深地埋進泥水中。這些都暗示了勞倫斯曾被輪奸,上面的資料中也提到了這一點,但我認為這段不幸的經歷和同性戀沒有關系,因為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性取向是先天性的。
關鍵字5:死亡
電影吧勞倫斯的死亡放在片頭,死亡的過程和葬禮都符合史實。勞倫斯死亡的過程如下(Wiki):
He was mortally injured in a Brough Superior motorcycle accident in Dorset, at the age of 46, close to his cottage, Clouds Hill near Wareham (now run by the National Trust and open to the public). The accident occured because of a dip in the road that obstructed his view of two boys on their pedal cycles; he swerved in an effort to avoid hitting them, lost control, and was thrown over the handlebars of his motorcycle. He died six days later.
他的銅像,被擺放在聖保羅大教堂,與最偉大的那些人一起,供後世瞻仰。
下圖為他最愛的摩托車Brough Superior,他喜歡追求速度,曾說「對速度的追求是人類的第二獸性。」他死於追求中,如同所有傳奇。
最後,用勞倫斯眾多名人朋友中的一個給他的評語來結束吧。
I deem him one of the greatest beings alive in our time... We shall never see his like again. His name will live in history. It will live in the annals of war... It will live in the legends of Arabia.
— Winston Churchill
3. 四天票房破十億,這部大片被罵得越狠掙得越穩,這是賣情懷嗎
《速度與激情9》自從要上映開端就遭受到了各種各樣的爭議,甚至還有網友猜測,該片是否會停止在大陸地區上映。不過,《速度與激情9》最終在全國院線如約而至。只不過《速度與激情9》上映之後,給觀眾們帶來沒想到。
沒想到是所有人都沒有想到《速度與激情9》居然能爛到這種境地。該片在豆瓣評分僅為5.6分,發明了該系列以來的最低分。此前的系列最低分為2019年的番外篇——《速度與激情:特別行動》評分僅為6.3分。而正片最低分為《速度與激情3:東京漂移》的6.9分。
這也是好萊塢大片一貫的手法,值得國產導演們學習。《速度與激情9》也並非一無是處,特效方面還算不錯,看起來顯得比較勁爆,能夠解壓。該片時長到達了142分鍾,2個多小時的時長比較正常,有足夠時刻的話,能夠看看此片。
4. 都市偶像劇《不完美的她》官宣定檔,這部劇劇情有什麼亮點
在這個流量為王的時代,許許多多的電視劇都需要小鮮肉來撐場面,離開了小鮮肉那麼偶像劇就遠離了流量。近日都市偶像劇《不完美的她》官宣定檔引起了很多網友的熱議,這部劇有什麼亮點呢,跟著小編帶你去了解。
不管是演員的配置方面還是這部劇的題材,都算得上是國產偶像劇中高配的了,所以《不完美的她》值得一看。
5. 長城電影影評鏡頭分析感情思想
饕餮產生於兩千年前,六十年前進化了,變得詭計多端,但並沒有改變它依然是饕餮、依然是吃人的惡獸的本質。影片中說饕餮的產生源自人類在兩千年前的貪婪暴行,其實說的就是商紂王等暴君,尤其是秦始皇開始中央高度集權之後無法避免地形成腐敗、暴政,這里饕餮是貪婪的人類以及造成貪婪橫行的制度的化身,張導又藉助饕餮映射現實世界。饕餮在六十年前進化了,懂得使用陰謀詭計了,其實你想一下它兩千年以來沒進化,為什麼偏偏就在六十年前進化了呢?這里批判的就是某種制度,它兩千年以來都是赤裸裸的剝削,但是六十年前制度進化了,變得虛偽狡詐了,它會打著為群(R)眾(M)服務的旗號施行暴政。饕餮食人兩百萬,但是以影片中那種兇狠殘暴的程度,何止能食人兩百萬,這里估計是張導對饕餮之王有某種現實的映射,在現實中有能夠與這兩百萬對號入座的人。張導布置巧妙的亮點還在於兩個西方人,他們從與契丹人的戰爭中來到中國,這里的西方人與契丹人的戰爭長得頗像「中東戰爭」。西方人為生存和金錢而戰,我朝景甜教化他們說我們為更高尚的精神而戰,我們團結一致,我們互相信任,尤其還特別強調了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讓達蒙綁起繩索跳下長城,但是達蒙坦言他不是不敢,而是對這種信任有點懷疑,最後送別的時候,景甜對達蒙說也許我們是一樣的,張導想藉此表達什麼意思,應該不言而喻了吧。西方人自西而來原本是為了竊取中國的黑火葯,但是看到中國深陷饕餮之災決定出手相救,到後來那個美國人可以選擇拿到黑火葯或者帶他的同伴回去,最後選擇的是放棄黑火葯,帶著同伴回國。張導想說的其實就是西方民主國家能夠救中國,並不會對中國造成實質性傷害,也不會在「出手相救」之後賴在中國不走非要得到利益。
影片中與饕餮決戰的場景,有很多高高的塔樓,上面的彩色玻璃讓人印象深刻,與張導的另一部片《金陵十三釵》「不謀而合」,個人認為這是已經成型的張導獨特的藝術表達方式,表達某種他認為的政治意味。
電影描述了成千上萬的人除饕餮無果,最後還是重要的幾個人起了決定性的作用,狠狠地諷刺了一把群體英雄主義,凸顯了個人的奮斗精神,整個電影的感情基調也不是弘揚千千萬萬的人與饕餮戰,張導就是想表達他就是站在某黨派的對立面,就是不承認以群眾之名能幹成什麼好事,影片里主角的比重越大越是能凸顯這種諷刺。張導也不在乎做過頭了,引來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一片罵聲,更有人才早已看穿了一切,把海報P得滿是景甜。
電影中能說話的細節還有很多,不再敖述,自行體會。
網上很多持差評的人,說張藝謀又一次拍了爛片,但是人張導會比你無知嗎?會比你想得少嗎?藝術從來都是一種表達思想情感的工具,電影就是張導說話的工具,張導要這樣拍必定有他的深層原因,不了解某些歷史、不了解某黨派在國際上的聲譽的人,拘泥於歷史事實合理性的人,是不會理解的,更是看不懂這部電影,就堅持以自己的眼光說拍了一部爛片,也不想想為什麼此片會在北美受歡迎,別人家的審美也不比你差。其實網上的差評越多對張導越有利,張導賺到了票房還顯得「政治正確」。因此不得不承認張導拍了一部「爛片」。
6. 除了感人外,《忠犬八公的故事》還有什麼不一樣的觀後感
《忠犬八公的故事》改編自日本一個真實的故事,東京大學教授上野英三郎是影片中男主人公的原型。這部豆瓣評分9.3,講述「人狗情未了」的電影令不少觀眾動容。
九年的守候,對狗狗來說卻是他們的一生。除了感動之外,我更呼籲每一個人都能善待狗狗,善待生命中愛你的人。
所以,請善待狗狗吧,也善待生命中每一個愛你的人,趁現在還有時間愛。
7. 求幾篇帶有專業術語的影評
找了幾篇現在很熱的小成本電影影評:瘋狂的賽車和夜店 《瘋狂的賽車》:耳光打在了誰臉上?《瘋狂的賽車》對於寧浩的意義在於這說明當年《瘋狂的石頭》的成功不是偶然的,他用了三年的時間將他的多線程瘋狂敘事的喜劇風格推向了另一個高峰。100分鍾高潮迭起的電影,沒有給觀眾任何喘息和走神的機會,一旦進入了影片設定的敘事軌道,我就和劇中人一樣被扔進了命運的攪拌機中,幾條故事線索以令人窒息的速度向前發展,層出不窮的笑料幾乎讓人瘋狂,看中國電影,這是我最high的一次。 我想《瘋狂的賽車》更大的意義在於對一直處在亞健康發展狀態的中國電影的啟示性作用,在現有的市場規模和資金運作模式下,《瘋狂的賽車》無疑做出了一次卓有成效的嘗試,而且我分明聽到了這部電影是響在某些人臉上的響亮的耳光——不要再為自己的低劣電影找類似資金、審查、發行渠道等各種借口,誠意和才華才是最重要的。 對於這樣一部電影的評論,劇透的後果是相當嚴重的,為了避免某些因為看了我的文章而被部分剝奪觀影樂趣的觀眾事後找我算賬,在下面的論述中我盡量做到不劇透影片的具體情節。 一、小成本非山寨不可嗎? 現在山寨一詞到處橫行,並且山寨已經開始擺脫起初的負面屬性,而日益成為一個中性詞語了,似乎這是一個存在即合理的風格了。但是我依舊覺得,在影視創作上,大量的以山寨風格為自己創作理念的作品,只是證明了創作者本身的能力缺失,無論到了什麼時候,山寨都是一個退而求其次的選擇,用這個來為自己低水平的創作開脫是可恥的。 看完《瘋狂的賽車》後,我和寧浩導演聊了一會兒,問到電影的投資規模時,他的原話是「超過1000萬了」,一千多萬的投資在現在看來也只能算做一個中等偏小製作的,但從成片的效果來看,影片製作上的精良和給人的震撼卻遠遠超越了同等投資規模的其他的影片,甚至可以拿它當作一個通常意義的大片來看了。一個好劇本對一部電影太重要了,《瘋狂的賽車》演職員表裡的編劇有七個之多,這樣的編劇陣容我只在《赤壁》和《投名狀》這樣的影片中見過,寧浩說這本子是他們用了10個月的時間一點一點聊出來的,其實很多片子都是有這樣的一個劇本策劃團隊的,但在《瘋狂的賽車》這里,確實是體現出了集體智慧的力量的。這部電影依舊還是走的蓋伊里奇犯罪電影的情節路線,在一個核心動機的牽引下,幾條線索齊頭並進,事件以不可逆轉地態勢走向瘋狂,寧浩在《瘋狂的石頭》里對這種情節模式的再創造已經很成熟了,到了《瘋狂的賽車》,寧浩終於實現了對於這一敘事風格的全面超越,這里被追逐的核心道具由一個變成了兩個——現金和毒品,還有兩條命案貫穿其中,圍繞於此,六方力量十幾個人物糾結在一起,這里不僅僅是圍繞著主線情節的追逐,還有其中任意兩方力量相互推動的支線情節,信息量巨大,這不僅是給觀眾足夠的享受,還對觀眾的智力提出了挑戰,觀眾要對劇中人物長遠和階段性的任務動機以及物品的歸屬做出迅速准確的判斷,於是從中所獲得的樂趣也就成幾何級數地翻倍增長。顯然,那些無視觀眾智商,只知道一味低俗惡搞的山寨電影,與《瘋狂的賽車》是不在一個檔次上的。 此外,在《瘋狂的賽車》中還雜糅了很多昆汀塔倫蒂諾式的cult表達方式,從而讓這部電影有了部分邪典電影的表徵,讓我有了一種越墮落越快樂的觀影快感。尤其是在音樂的運用上,走的完全是昆汀式的路子,但可惜的是在這方面做得不是很到位。在昆汀的《低俗小說》和《死亡證據》等影片中,大量借用的是七十年代搖滾音樂,《殺死比爾》中主要借用的是埃尼奧·莫里康內的早期電影原聲,在風格上保持了統一,而在《瘋狂的賽車》中借用的音樂有台語歌、陝北民樂、西洋古典音樂和中國古曲等,稍顯紛亂,不成體系,比較隨意,雖然和情節和情緒有對應,但這種對應顯得過於簡單和直接,這是個遺憾的敗筆。 二、喜劇電影非馮小剛不可嗎? 作為2008-2009年度賀歲檔的收官之作,《瘋狂的賽車》《瘋狂的賽車》中先後出現的對情節有直接推動作用的主要角色有十幾個,全都個性鮮明,讓人過目不忘,而且每一個人都生活在自己的行為邏輯中中,而這些人的心理動機和外部行為或客觀遭遇產生很大的反差,反諷式的喜劇效果很明顯,比如那四個恪守游戲規則結果被各種突發事件搞得暈頭轉向狼狽不堪的來自台灣的專業混混,還有那兩個剛出道卻又要處處表現自己專業素養的笨賊,倆人深一腳淺一腳地奉獻了很多的笑料,每個人身上的喜劇因素是隨著劇情推進自然產生的。僅從喜劇效果的營造方式上,《瘋狂的賽車》和《非誠勿擾》是有著天壤之別的。 《非誠勿擾》所謂的「笑果」大部分是來自於葛優扮演的人物的小品式對白,影片中的情節和人物設計基本上都是在生硬地為葛優說話創造機會和情境,值得鄙視的是這些從十多年前的《編輯部的故事》起馮小剛就開始運用的王朔式調侃語言的殺傷力已經很有限了,而馮小剛依然還在一廂情願地樂此不疲著。如果抽離了這些語言,你會發現這根本就不是一部喜劇電影,雖然電影離不開語言,但不單純是語言藝術,否則相聲都可以拍成電影了,電影作為一種娛樂方式的存在必然會有其獨特的手段和技巧,能帶給人不可替代的享受,《非誠勿擾》盡管讓一些觀眾笑了,不管是自發的還是被周圍觀眾裹挾的,不管是因為電影本身的原因還是馮小剛和葛優對觀眾綁架式的心理暗示作用,我只想說如果這就是你要追求的喜劇效果,去德雲社聽一場相聲吧,保准比這物有所值得多。 即使是靠語言搞笑,《瘋狂的賽車》也要比《非誠勿擾》高明得多,這些語言都很簡單,完全不是像馮小剛電影中的人物那樣很刻意地努著說出來的,這些語言和人物本身的設定很搭調,說出來很自然很貼切,而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喜劇語言體系,可以肯定的是這里有很多將成為新的社會流行語匯。 中國太缺乏高質量的喜劇了,而馮小剛的中國式喜劇領軍人物地位也持續太久了,我無意否定馮小剛此前的十年間在喜劇電影上的探索和貢獻,但也不得不承認,馮小剛已經明顯技窮了,面對受過大量西方優秀商業電影浸淫而成長起來的新一代觀眾,屬於他的喜劇時代將由於他的不思進取而宣告終結。明年的賀歲檔,相信會有更多人和我一樣,將轉而期待寧浩帶來的瘋狂驚喜了。 三、賺眼球非大片不可嗎? 現在的中國電影越來越歇斯底里,越來越像一場豪賭,投資商熱衷於大資本的運作,用金錢堆砌出一部部金玉其表敗絮其中的大片來賺取眼球,如果有人拿一個兩千萬投資規模的電影劇本是很難找到投資的,因為這樣的電影在投資商眼中沒有賣點,他們需要的是大場面、大明星和各種可以炒大的噱頭,於是反而是上億投資規模的電影更容易去找到錢,在他們看來,觀眾一年進電影院也沒有幾次,他們一定會選最大的片來看,其他的都可以在家看盜版。所以能夠製造大片的賣相很重要,往往這樣的電影僅宣傳成本就可以拍兩部《瘋狂的賽車》出來,沒辦法,只要把觀眾忽悠進電影院,把票房拿到手裡,保證我不蝕本,至於這電影的實際狀況是否像之前所說的那麼天花亂墜,那就不是我考慮的問題了,反正這是一群記吃不記打的觀眾,即使你這次郁悶了,下次我換個場子再一吆喝,你還是要乖乖掏錢。既然電影票房是靠忽悠來的,我還費勁去打磨電影本身的品質幹嘛呢?再不然你就去拍三五百萬的小成本,最後不行的話直接賣給電影頻道,再賣點DVD了事。 於是中國本土電影就形成了一個奇怪的格局,每年有那麼十來個大片忽忽悠悠地撐場面,中間夾雜著一些弱勢的中小成本製作,反正也不指望這些電影沖擊票房,就任其自生自滅了,陳可辛曾經說,中成本電影才是電影裡面最重要的,中成本的戲就是戲劇,沒有中成本的電影,就沒有健康的電影圈。就等於一個社會需要中產階層,中產永遠是最重要的階層。所以中成本的電影永遠是電影業健康的一個指標。其實任何一個國家都是主要靠大片積累票房,但沒有像中國做得這么極端的。 大量的有誠意且有效益的中小成本製作才是一個國家電影事業健康發展的基礎,一個頭重腳輕的行業格局只能製造虛假繁榮,實則危機重重。很容易被拿來和同為賀歲喜劇的《非誠勿擾》進行對比。我寫過一篇關於《非誠》的影評 ,雖然有很多和我有同感的,但還是招致了很多馮小剛鐵桿影迷的憤恨和怨毒。這里我要說的是,如果這些人至今仍然對我關於馮小剛喜劇電影的批判表示不滿和不理解,請看一下《瘋狂的賽車》,你會知道什麼叫真正的喜劇電影。 評論《夜店》(轉豆瓣) 作為青年導演楊慶的處女作,《夜·店》這部電影雖然是用高清機器拍攝的低成本影片(據導演介紹影片成本不超過300萬),但已經達到了值得關注的水準。它即將公映,如果大家有興趣可以去電影院觀看,從消費角度和觀影角度都應該不會讓人失望。這部電影也許不會象當年的《瘋狂的石頭》那樣讓觀眾和影評人都驚為天才之作,但是它是一部合格的商業電影,固然有缺點也無傷大雅,基本上能夠對得起買票捧場的觀眾。
這部電影的英文片名叫做《One Night in Supermarket》,如同這個簡單直白的名字一樣,這個故事就是講述了一天晚上一群人在一間24小時超市內的故事。這樣的結構對於現在的中國觀眾來說並不算新鮮,因為現在還能有興趣關注國產中小成本影片的國內觀眾,基本都是閱片無數的電影愛好者,估計痞子昆廷都比不過他們。如果只是從嘗鮮的角度來看此片,《夜·店》算不上新鮮,但我覺得它勝在味道足夠地道。
在很潮流的MV剪輯手法和現代感十足的音樂包裝之後,這個電影仍然有一個算是接了地氣的故事。由於成本限制,由於題材限制,由於創作思路的限制,國內很多低成本影片在費盡心思地耍技巧的同時,有意無意地忽略了低成本電影最應該關注一個的事實,那就是對現實生活的映照。由於低成本影片受製片成本限制,無法或很難在視覺和敘事上給觀眾構建一個完全虛幻的銀幕空間,如果再不重視對現實生活的關照和思考,那麼過於花哨的敘事就會徹底變成無源之水無根之木。
對於《夜·店》這部電影來說,這個故事在照顧到技巧的同時,也做到了和現實生活的聯系。尤其是在前半部分的劇情中,一系列的生活小細節雖然有些瑣碎,但在營造敘事氛圍和影片質感方面,可以說已經合格。不過有意思的是,恰恰有部分觀眾會覺得前半部分在敘事節奏和強度上有些拖沓。而到了後半部分戲劇性沖突十分強烈的時候,這個故事的編造痕跡就已經開始顯現出來。不過好在足夠強烈的娛樂性以及足夠快的劇情發展掩蓋了這個小缺陷,對於大部分觀眾來說,這一點應該不是什麼值得困擾的問題。
對於本片的演員來說,徐崢的表現毫無疑問是本片中最搶眼的。在這種群戲結構中,徐崢作為一個串聯所有故事的主線人物,他的穩定發揮和表現為本片貢獻了最大的娛樂性。其他諸多演員中,還值得一提的就是喬任梁扮演的店員小鋼牙。之所以專門提到這個角色,是因為我的一個朋友在上海電影節觀看此片時的詭異感受。
《夜·店》在上海電影節期間進行了一次公映,但是當時場內觀眾中有一個數量相當大的特殊群體—喬任梁的歌迷。當喬任梁在銀幕上每一次出現時,這些歌迷都會在電影院內集體尖叫,其氣氛之熱烈和詭異,以至於讓我這個朋友完全無法信任自己當時的觀影感受。
就我自己的觀影感受而言,喬任梁作為一個表演方面的新人,在片中的表現當然尚顯稚嫩,不過也還算合格。但是他的黑框眼鏡和鋼牙造型讓我覺得有些浪費—很明顯喬任梁在片中是被當作一個人氣偶像來使用的,那麼為什麼不發揮他本來的優勢,還故意將這一優勢掩蓋呢?
對於《夜·店》這樣的低成本影片來說,類似喬任梁這種主打青少年觀影群體的人氣偶像無疑應該是對本片有所幫助的。盡管他們這樣的非職業演員並不能在表演方面做到什麼樣的水準,但在一個合適的故事結構中,這樣的角色還是有足夠發揮空間的。起碼在《夜·店》這部電影中,喬任梁扮演的小鋼牙這個角色,足夠完成劇情所賦予他的任務了。
喬任梁作為一個演員來說,他在《夜·店》中的表現,已經超過了《大灌籃》中的周傑倫。所以就一個偶像派演員來說,能不能做到足夠好,還是要看用心不用心。 http://www.douban.com/review/2130316/
8. 怎麼看待張藝謀電影《滿城盡帶黃金甲》評分低
在我看來,《滿城盡帶黃金甲》不是張藝謀導演最好的電影,但絕對是不可或缺的作品。
首先,觀眾們希望國師拍什麼樣的電影?
觀眾們要求導演拍致敬經典的《紅高粱》,拍荒誕喜劇《有話好好說》,拍上世紀的純愛故事《山楂樹之戀》,或者今年的水墨畫風《影》。可是所有這些作品沒有一部作品像《滿城盡帶黃金甲》一樣。
《滿城盡帶黃金甲》特殊在哪?
首先,這是國內最罕見的有關中國古代君權的電影。雖然改編於著名小說《雷雨》,但是電影展現的,還是封建王朝下滋生的罪惡、權利之爭和荒誕的倫理關系。目前《滿城盡帶黃金甲》的豆瓣評分5.3,IMDb的評分是7.0,這樣巨大的差異是因為國內觀眾不認同這樣的題材,或者這樣的故事。可是觀眾不認同就一定不是好電影嗎?
而故事講得不夠好,這事讓我想起了張藝謀導演曾經參加了高曉松老師的訪談節目——《曉說》。張藝謀導演在節目里說,他覺得電影最重要的並不是說好故事,而是看它傳達的信息是否完整。這句話一改我對電影的看法,也更加適合《滿城盡帶黃金甲》這部電影。這部電影傳達的信息量並不亞於《秋菊打官司》、《有話好好說》等,可我們因為故事上的瑕疵就否認了這部電影,忽視了它傳達出來的信息,又未免太荒唐了。
9. 誰能推薦幾篇專業影評
這是一部很真誠的電影,故事交待到位,詳略得當,****的設置一環扣一環,情節、情感、場景、道具等的細節之處隨處可見,每一秒鍾的發展都是圍繞著電影的核心部分服務的,所以整體一出來的效果我就深深的被吸引住,直到看完之後,已經深深地愛上了它。
只要細心的咀嚼一下,會發現電影《向日葵》設置了不少很細致的象徵細節:
1、電影名稱「向日葵」,代表著一種希望。這種希望從小時候家裡牆壁上的向日葵掛畫、到父親在胡同里種下的向日葵、最後結尾時向陽在自己門前看到的向日葵,在這個家庭里一直傳承了下來。
2、通過孩提時候生活的胡同渲染了一種真實的懷舊色環,同時還暗喻了一種舊式環境、觀念。尤其是後來父親自己一人住在將要面臨拆遷的舊胡同里,到處殘垣斷壁,父親的留戀之情更加明顯。
3、畫畫一直成為了父子之間的隔膜,當然也成為了一種橋梁。當初父子之仇從畫畫燃點的,到了最後,彼此的理解與感情的升華也是在畫展中完成的。
4、象棋象徵著父親與老劉之間的一種交流。幾十年的沉默,終於在象棋盤上化解了,以至於老劉臨死前還是擺放著一盤象棋。
5、醫院婦產科門前的「男賓止步」,見證著這對父子的****不斷。十年前,父親帶著自己的初戀情人於紅在這打掉了一個向陽在乎的孩子;十年後,向陽帶著妻子在這打掉了一個父親在乎的孩子。在這十年間,父親和向陽都在變,但不變的是他們的****。
7、向陽畫展中的家庭畫像,標志著這個孩子的格格不入。電影接著對現代審美觀的表現,反映出作畫者對家庭的距離感與陌生感,無論是背景、色彩,還是空間布局等,畫中的孩子永遠也是游離在油畫之外。
8、電影在畫面上很追求色彩的涵義,通過畫面中顯眼的色彩暗示著充滿個性的****,同時也通過鮮艷的顏色表達著生氣與希望。我不太認真地發現電影很喜歡在畫面中加入一些很新鮮、很鮮艷等物品,例如在小時後的屋子裡會有一幅鮮艷的向日葵畫,在書桌上經常會擺放著一個新鮮的蘋果,在溜冰場上的於紅戴著一條鮮艷的紅圍巾,還有就是向陽的畫裡面也如此。
電影講述著幾十年的事情,雖然通過一個家庭作為窗口展開,除了打親情牌之外,主題還是相當豐富的。父親和向陽的****既是父與子的情感****,也是改革開放前後兩代人的觀念****,這種感情上愛恨交織著、觀念上新舊交替著的****與摩擦,導演的處理表現得非常有實力。
電影的背景橫跨了中國近三十多年來的社會發展,在展現著社會的前進、經濟的發展的同時,能感受到導演對正在不斷缺失的人文關懷的關注。父親決定教向陽學畫畫,圓了父親那個被文革糟蹋過的畫畫夢。只是最終你會發現,無論父親怎麼努力,但向陽對畫畫還是抱有抗拒;即使向陽不抱有抗拒心理,但他始終覺得那是父親硬塞給他的期望;即使他完成了這種期待,舉辦了自己的個人畫展,但父親的夢終究沒有放下,因為那已在文革中被糟蹋得盪然無存了;文革跟他最大的糟蹋又何止是那個畫畫夢呢?不能畫畫,他還可以把希望寄託在兒子身上,可對好朋友老劉的過錯,父親怎麼也放不下,最終逼著老劉把心債帶進了棺材,也逼著自己把心債扛了一輩子,這三十多年,很明顯是一個人與人關系的缺失過程。
張楊導演對電影角色的把握主次得當,性格鮮明。但不得不提提母親,對一個正常家庭來說,母親這個角色是不可缺少的,可在《向日葵》中,母親這個角色被弱化了,因為觀念上來說,父親更加是舊觀念的權力聚焦,更加是一家之主,把****集中到父親身上,象徵意義與戲劇效果應該是更強烈的。
先給你些我寫影評所寫的材料吧,寫影評應以主題為中心,電影技巧元素為輔助。
10. 《葉問外傳:張天志》算是一部成功的武打片么
不算,如果不冠以葉問的名頭,或許我不會選擇觀看。為什麼這樣說呢?原因就在於整部電影給人的感覺就是很假,特別是最後有一種故意拔高的意思。我們期待英雄的出現,但是,不期待的是裝英雄的出現。
可是,也僅僅是在電影中意淫一下而已。現實中,比這黑暗的多了。他們敢這樣說嗎?畢竟,那個時代是2、30年代。
所以,電影播放到現在就有了故意拔高的嫌疑。
豆瓣評分5.8分,就已經很給它面子了。